目前我国过高的居民储蓄率成因分析

(2006-5-31)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这些数字引起了经济界的普遍关注。

事实上,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率居高不下,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在2005年世界银行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布的全球穷富报告中,就已经显示:中国内地的真实储蓄率为25.5%,香港地区为21.4%,中国在此项目上的排名仅次于第一位的海地,而美国仅为8.2%。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这么高的居民储蓄率,对于高达14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其积极影响。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最近10年间,我国以高投资率,实现经济高增长率,最根本得益于国内的高储蓄率。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

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一国居民处理收入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储蓄和消费。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居民都选择了储蓄,直接导致了储蓄率的高涨。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保障感缺乏

随着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显示,居民消费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在教育、养老、房子这新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完善的保障前提下,唯有依赖于财富自足,唯有依赖手中的存款来获得保障感。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医疗改革到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已经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面对种种现状,居民不得不倾向于储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也表示,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他同时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暂时的,政府应该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使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

二、投资渠道不足

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在利息率极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

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还不健全,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沉睡银行”的结果。

股市的不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不过这种现象最近有所该改观。

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20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

虽然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在继续增强,但央行认为,居民储蓄属于“被动储蓄”。即虽然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但是苦于缺乏投资渠道,只好被动的储蓄。

三、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

储蓄意愿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考虑居住、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因而具有较强的储蓄动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恰好是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而且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测算,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3岁。国家统计局04年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30至34岁的年龄段人口最为密集;此外,我国15至19岁以及25至29岁年龄段人口也相对比较密集,这意味着在未来5至10年内,另一波中青年人口高峰将来临。因此可以预计,我国未来5至10年可能会延续较高储蓄率。

(2006-5-31)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这些数字引起了经济界的普遍关注。

事实上,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率居高不下,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在2005年世界银行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布的全球穷富报告中,就已经显示:中国内地的真实储蓄率为25.5%,香港地区为21.4%,中国在此项目上的排名仅次于第一位的海地,而美国仅为8.2%。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这么高的居民储蓄率,对于高达14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其积极影响。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最近10年间,我国以高投资率,实现经济高增长率,最根本得益于国内的高储蓄率。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

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一国居民处理收入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储蓄和消费。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居民都选择了储蓄,直接导致了储蓄率的高涨。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保障感缺乏

随着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显示,居民消费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在教育、养老、房子这新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完善的保障前提下,唯有依赖于财富自足,唯有依赖手中的存款来获得保障感。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医疗改革到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已经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面对种种现状,居民不得不倾向于储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也表示,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他同时指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暂时的,政府应该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使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

二、投资渠道不足

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在利息率极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

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还不健全,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沉睡银行”的结果。

股市的不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不过这种现象最近有所该改观。

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20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

虽然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在继续增强,但央行认为,居民储蓄属于“被动储蓄”。即虽然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但是苦于缺乏投资渠道,只好被动的储蓄。

三、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

储蓄意愿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考虑居住、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因而具有较强的储蓄动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恰好是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而且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测算,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3岁。国家统计局04年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30至34岁的年龄段人口最为密集;此外,我国15至19岁以及25至29岁年龄段人口也相对比较密集,这意味着在未来5至10年内,另一波中青年人口高峰将来临。因此可以预计,我国未来5至10年可能会延续较高储蓄率。


相关内容

  •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
  • 第12期(总第289期) 2007年12月 R esea r ch on F inanc i a l and E cono m ic Issues 财经问题研究Number 12(General Seri alN o 1289) D ece m ber , 2007 #金融与投资#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

  •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应对政策
  •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与应对政策 唐益民 摘要:本文从2011年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出发,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归纳了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成因和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影响.并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讨,对中国政府应对通货膨胀,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应对措施,给出了除货币政策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政 ...

  •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现状研究
  • 摘 要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找出对策,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居民储蓄存款是社 ...

  •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与研究
  • 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收支平衡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关键词:我国国际收支. ...

  • 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成因及缓解对策
  • 目前,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它虽然有着深刻的全球背景,但却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反映.如我国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转型时期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出现结构性供求矛盾:国有企业长期经济效益低下, 亏损严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都是 ...

  • 浅谈我国的投资率状况
  • 浅谈我国的投资率状况 摘要:我国投资率近些年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状态,受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投资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要客观的认识我国的高投资率现象,一方面要分析导致其形成的因素,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尽量避免负面影响.本文将从我国投资率的现状.其成因来正确客观的看待 ...

  • 2013国际金融论文
  • 标题: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

  • 货币剪刀差成因及政策应对
  • 不一样的货币剪刀差 2015年二季度以来,M1增速从期初的2.9%一路攀升,截至2016年7月达到25.4%高位:而同期M2增速稳中有降,基本维持在10%-13%之间,2016年二季度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从3月的13.4%下降到7月10.2%.从图1中可以看到货币供应剪刀差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形成并 ...

  • 金融约束理论
  • 金融约束理论 学号:I00814233 姓名:段超 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及不尽人意的效果,赫尔曼等人于1996年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的政策主张. 1.金融约束理论的提出 19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主流观点是:自由市场能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