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胃肠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

【 病史采集 】

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

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

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

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 体格检查 】

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

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

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

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2.影像学检查:

(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和体征;

2.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

3.钡餐检查发现龛影。

【 鉴别诊断 】

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

2.胃肿瘤;

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

4.胃下垂;

5.胃泌素瘤;

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抑酸药物;

(2)胃粘膜保护剂;

(3)抗幽门螺杆菌。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多年病史、发作频繁、疼痛难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过正规疗程治疗,症状无减轻,或短期内又复发;

2)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3)并发穿孔;

4)胃溃疡不能排除恶变;

5)十二指肠溃疡球部严重变形合并幽门梗阻;

6)巨大溃疡或穿透性溃疡。

(2)术式选择:

1)胃溃疡:一般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消化道重建首选Billroth I式;

2)十二指肠溃疡:可选择胃大部切除,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SV+A),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 AP)。

3)溃疡并发穿孔:胃穿孔多选择胃大部切除术或修补术;十二指肠穿孔可选择单纯修补、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大部切除术,修补术可选用开腹修补或腹腔镜修补方法。

【 疗效标准 】

1.治愈:术后症状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非手术治疗症状减轻、或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手术;

3.末愈:末治疗、或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经治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二、胃 癌

【 病史采集 】

1.胃癌早期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类似胃炎等非特异的症状,如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

2.随着病情的发展,日渐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上腹部包块,此时诊断为胃癌并不困难,但治愈的可能性已经太小,因此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应重视胃癌早期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

3.遇到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作进一步检查:

(1)以往无胃病史而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或已有长期溃疡病史而近来症状明显或疼痛规律性改变者,特别是40岁以上患者;

(2)有胃酸减少或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者须定期系统检查;

(3)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有无营养不良、贫血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2.腹部有无压痛、饱满、紧张感、能否触及包块;

3.直肠指检。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潜血试验;

(2)胃液分析。

2.器械检查:

(1)胃镜检查加活检,X线双重对比造影;

(2)腹部B超、CT检查,了解有无肝脏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

(3)必要时ECT全身骨扫描检查有无骨转移。

【 诊 断 】

1.早期无症状或仅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或上腹部包块;晚期可有肝肿大、黄疸、腹水、可并发穿孔、出血;

2.体检早期常无发现,上腹部深压痛或轻度肌张力增强是唯一值得重视的体征,晚期部分病人上腹部可触到肿块,直肠前陷窝或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癌体征;

3.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有贫血、血浆白蛋白减低及大便潜血阳性;

4.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粘膜显像清晰,不显示粘膜细微变化;

5.纤维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和取活检作病理检查,对早期发现胃癌有很大帮助,如合并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对粘膜表面改变不明显的粘膜下浸润癌不如X线诊断准确;

6.腹部CT和B超检查可发现肝内肿块和腹腔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诊断和临床分期;

7.个别病例可加行腹腔镜检查,如:原因不明的腹水、伴有卵巢肿瘤等。

【 鉴别诊断 】

1.胃溃疡;

2.胃良性肿瘤、胃肉瘤、胃淋巴瘤。

【 临床病理分期 】

根椐术后对肿瘤(T)侵犯深度将胃癌分为四期:

T1浸润至粘膜或粘膜下层;

T2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

T3穿透浆膜层;

T4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

根据淋巴结(N)转移可分为:

N1指距原发肿瘤3cm以内的淋巴结转移;

N2指距原发肿瘤3cm以外的淋巴结转移;包括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腹腔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头十二指肠后、肠系膜血管根部,结肠中动脉旁及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转移。

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通常称之为“早期胃癌”,其余称“进展期胃癌”。

【 治疗原则 】

1.基本原则:

(1)胃癌诊断一经确立、除确已有远处转移或恶病质外,应力争早期行剖腹探查;

(2)胃癌因全身或局部原因不能做根治性切除时,应争取做原发灶姑息性切除,以利开展综合性治疗;

(3)进展期胃癌既使施以根治性切除,也必须积极辅以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以提高疗效;

(4)各种综合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

(5)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应开展以中西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命。

2.胃癌手术方案选择:

(1)根治性手术:凡无腹膜广泛转移,无远处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血行转移者均是根治性手术的适应证;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各种类型早期胃癌和未侵及浆膜面的中期胃癌,可行D1手术;已出现第1站淋巴结转移的各种类型早期胃癌和尚未浸出浆膜面的中期胃癌,可行D2手术;浸出浆膜面而又出现第2站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及个别出现第2、3站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和中期胃癌,行扩大D3+或D3手术。已浸润周围脏器(胰体、尾部、横结肠、部分肝脏及腹膜),同时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IV期胃癌仍可考虑行D3手术加被侵脏器的联合切除术。根治性手术除考虑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外,还应注意胃壁切断的安全距离;限局型癌距离癌边缘应>3cm;浸润型癌应>6cm;贲门癌食管切断线应距肿瘤边缘3~6cm;胃幽门窦癌应切除十二指肠3~4cm;

(2)姑息性胃癌切除术:没有条件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病例,考虑作姑息式;

(3)胃空肠吻合术:伴有明显梗阻的胃幽门窦部癌,由于全身状况或局部解剖条件,不能行切除手术时,可以做胃空肠吻合术以缓解梗阻;

(4)胃或空肠食管吻合术:伴有明显梗阻的胃贲门癌,由于原发灶侵犯周围组织,局部解剖条件不能行姑息性切除或病人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时,可经胸作胃或空肠食管吻合术;如病人全身情况不佳,不能承受改道手术时,也可以作空肠造瘘术,以维持营养。

【 疗效标准 】

1.治愈:根治切除手术,术后原有临床症状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者;

2.好转:姑息性手术后原有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

3.未愈:治疗无效或末治疗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三、肠 梗 阻

【 病史采集 】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为阵发性绞痛,腹中部较多见;绞窄性肠梗阻为剧烈的持续性腹腔痛;麻痹

性肠梗阻腹痛不明显或持续性胀痛。

2.呕吐:高位肠梗阻呕吐频繁,吐出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膜梗阻呕吐出现迟,吐出物可呈粪样。绞窄性梗阻呕吐物可为棕褐色或血性。

3.腹胀: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遍及全腹,结肠梗阻腹周膨胀显著,肠扭转等闭袢性梗阻腹隆起不对称。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多不再排气排便;肠套叠、肠系肠血管栓塞可排出果酱样或血性粪便。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早期变化不明显,晚期可有脱水、酸中毒、感染和休克等表现,呼吸心脏功能障碍。

2.腹部检查:腹胀,可见肠形、肠蠕动波。不同程度的压痛,绞窄性梗阻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肠鸣音亢进,可听到气过水音或高调金属音,绞窄性肠梗阻晚期或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肛门指诊及腹股沟检查:肛诊注意有无包块、狭窄等,腹股沟有无腹外疝。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全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清Na+、K+、Cl-检验,呕吐物和粪便隐血试验。

2.X线检查:直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拍片。怀疑肠套叠作空气灌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作钡剂灌肠。

【 诊 断 】

根据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和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一般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明确: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堵塞(肿瘤、肠蛔虫、粪便、异物、结石等)、肠套叠、腹内疝、嵌顿或绞窄性腹外疝、肠系膜血管栓塞。

【 鉴别诊断 】

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

【 治疗原则 】

解除梗阻,矫正全身生理紊乱。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单纯性机械性不完全性肠梗阻;

2)单纯性机械性完全肠梗阻早期,如肠扭转、肠套叠等;

3)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

2.治疗方法:

(1)肠减压。

(2)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3)防治感染。

(4)其它:镇静剂、解痉剂、氧气驱虫、石蜡油灌注、中药灌注、针刺疗法,各种复位法(腹部按摩、颠簸疗法等)在非手术治疗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单纯性梗阻可观察24~ 48小时,对绞窄性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应早期手术,观察一般不超过4~6小时。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

2)肿瘤及先天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

3)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

(2)手术方式:

1)解除引起梗阻的病因: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异物等。

2)肠切除肠吻合术。

3)短路手术。

4)肠造瘘术或肠外置术。

5)小肠折叠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梗阻症状及体征消失,梗阻原发病因去除。

2.好转:梗阻症状缓解,体征好转,梗阻原因未解除。

3.未愈:手术后出现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肠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 出院标准 】

已确定治愈或好转者。

四、急性阑尾炎

【 病史采集 】

1.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3.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4.可有类似腹痛史。

5.女性病人疑有妇科情况者应请妇产科医师会诊。

【 体格检查 】

1.全身情况;

2.局部检查:

(1)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病变早期呼吸疼痛征、提跟震动试验、皮肤敏感试验对诊断有帮助。

(2)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3)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2.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 诊 断 】

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定位压痛的特点,一般即可确诊。

【 鉴别诊断 】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右侧输尿管结石。

3.妇产科疾病:宫外孕破裂,卵巢滤泡、黄体滤泡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急性输卵管炎等。

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5.其它:右侧肺炎、急性胃肠炎、胆道系统炎症,回盲部肿瘤、结核、美克耳憩室炎、肠套叠等。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急性阑尾炎病程超过72小时,已形成阑尾炎性包块;

2)少数由于心血管疾病不宜手术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3)非手术治疗主要内容是休息和抗感染,观察12~24小时病情有发展趋势者考虑手术。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2)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

3)复发性阑尾炎;

4)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5)部分阑尾周围脓肿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以及特殊类型的阑尾炎(小儿、老年人和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2)手术方式:阑尾切除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

(1)手术切除阑尾,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

(1)阑尾未能切除,症状减轻,有待再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减轻。

(3)阑尾周围脓肿经非手术治疗后体温正常,包块明显缩小或经手术引流后症状、体征改善。

3.未愈:腹痛、发热、包块、血白细胞无好转,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瘘,肠梗阻,脓肿破溃导致腹膜炎等。

【 出院标准 】

治愈好转或并发症基本治愈者。

五、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 病史采集 】

1.常发病于夏秋季,可有不洁饮食史,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

2.发病急骤,腹痛多由脐周或上中腹开始,阵发绞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3.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腥臭血便。

【 体格检查 】

1.中等度发热、体温少数达41℃,出现严重毒血症和休克表现。

2.腹部压痛,早期不固定,稍晚出现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偶有亢进表现,有时触到伴有压痛的包块。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中度升高。粪常规:大便肉眼带血或潜血阳性。大便培养部分有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2.X线腹部平片:局限性小肠胀气,大小不等气液面或小肠增厚、粘膜不规则等改变。肠穿孔后出现气腹征。

【 诊 断 】

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小儿突然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并伴有发热等毒血症症状或早期中毒性休克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根据临床特点可归纳为四型:腹泻便血型、腹膜炎型、毒血症型、肠梗阻型。

【 鉴别诊断 】

肠套叠、中毒性菌痢、急性肠梗阻、节段性肠炎、肠型过敏性紫癜。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抢救休克、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减轻消化道负担、改善中毒症状和增强身体抵抗力。

(2)治疗方法:

1)禁食,胃肠减压;

2)输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少量重复输血,长时间禁食者适当予全静脉营养(PTN);

3)抢救中毒性休克;

4)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以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5)其它:中医疗法、对症处理等。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或疑有肠坏死、肠穿孔;

2)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

3)有肠梗阻表现经胃肠减压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4)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全身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局部体征无好转。

(2)手术方式:

1)0.25%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肠系膜根部封闭;

2)一期肠切除吻合术;

3)肠切除、双腔造瘘、二期肠吻合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

(1)切除病变肠管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大便潜血阴性。

2.好转:

(1)行探查或姑息性手术后,病情好转。

(2)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性状及常规检查接近正常。

3.未愈:症状、体征未得到控制,出现严重并发症。

【 出院标准 】

治愈、好转或并发症基本治愈。

六、胰 腺 癌

【 病史采集 】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2.腰背疼痛进行性加重,影响睡眠。

3.消化吸收不良、脂痢。

4.黄疸,多呈进行性。

【 体格检查 】

1.腹部肿块,注意是否伴血管杂音。

2.腹胀、腹水。

3.胆囊胀大。

4.黄疸。

【 辅助检查 】

1.肝肾功能、血糖、淀粉酶检测。

2.癌胚抗原(CEA)测定。

3.大便常规注意脂滴及隐血试验。

4.B超检查。

5.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6.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7.黄疸病人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8.有条件可作CT、ECT、MRI及超声内镜检查。

9.必要时作细针穿刺抽吸胰腺细胞学检查。

10.电视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病理活检。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可获明确诊断。应注意肿瘤位于胰腺头部、体部、尾部或全胰,癌肿有无腹腔淋巴结及肝脏的转移,癌肿块与肠系膜上血管、脾血管及腹主动脉关系。

【 鉴别诊断 】

需要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为:

1.慢性胰腺炎。

2.胰岛肿瘤。

3.胆管下段癌或嵌顿性结石。

4.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无确切疗效,可作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综合治疗的措施。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2)应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机制;

(3)支持、对症治疗;

(4)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5)化疗药物敏感性差;

(6)放疗:可在术中进行。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全身情况尚好、无远处转移、诊断明确的病例。诊断不能确定者,术中可行肿瘤活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

(2)手术方式:

1)胰体尾切除术,适用左半胰肿瘤,多需同时切除脾脏。对肿瘤小、病期早、无淋巴转移、不合并慢性胰腺炎的病例,可考虑施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2)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原则上不保留幽门,以利清除胰头上方淋巴结;

3)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腺癌和有胰内转移的胰腺癌;

4)胆—肠、胃—肠吻合术,适用于不能切除的胰头癌。以缓解胆道和胃十二指肠梗阻;

5)胰周围腹腔交感神经丛切断术,适用于顽固性腰背痛的晚期胰腺癌。也可在B超、CT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破坏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胸交感神经丛。

【 疗效标准 】

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姑息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减轻或仅行胆肠吻合、胃肠吻合、交感神经丛切除等姑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3.治疗无效、或未治疗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临床疗效者。

七、急性胰腺炎

【 病史采集 】

1.腹痛:注意部位、性质、发展速度及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

2.诱因:注意酗酒、暴饮暴食、高脂餐、药物及急性传染病;

3.有无胆道病史及腹部手术、外伤史。

【 体格检查 】

1.腹部压痛及范围,有无肌紧张、反跳痛。

2.腹胀、肠鸣音减弱及移动性浊音。

3.有无Gray~Turner征(腰胁部皮下紫兰色瘀斑)及Cullen征(脐周紫兰着色)。

4.血压、脉搏、体温及神志变化,注意有无休克及意识障碍。

【 辅助检查 】

1.血(尿、腹水)淀粉酶、血脂肪酶检查。

2.B超或/和CT检查。

3.腹部X线平片检查。

4.血常规,红细胞压积、血糖、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

5.肝肾功能检查,注意SGOT、LDH升高。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依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急性胰腺炎诊断多无因难,但需注意其类型。轻型(水肿型)预后良好,重型(出血坏死型)治疗难度大。Ransons 11项指标可帮助分型及判断预后,其中前5项为入院时查,后6项为住院48小时内查,阳性结果3项以内为轻型,≥3项为重型。

附:Ranson指标:

1.年龄在55岁以上。

2.血糖(BS)11μmol/L以上。

3.白细胞(WBC)16 109/L以上。

4.乳酸脱氢酶(LDH)700U/dl以上。

5.谷草转氨酶(SGOT)250U(FranKel法)以上。

6.红细胞压积(Ht)下降10%。

7.血清钙(Ca++)小于2mmo1/L。

8.碱储备(BE)小于—4mmo1/L。

9.尿素氮(BUN)上升1.8mmo1/L以上。

10.氧分压(PaOz)小于8kPa。

11.体液丢失大于6L。

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急性胆管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2)解痉镇痛,使用杜冷丁应与阿托品同时用。

(3)抑制胰腺分泌,应用5 - FU、H2受体拮抗剂、善得定或施他宁。

(4)抗感染、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酸碱代谢紊乱。

(5)营养支持。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无效,腹膜刺激征加重;

2)合并胰周感染或胰外器官病变;

3)并发胰腺脓肿;

4)不能排除其它外科急腹症者。

(2)手术方式:

1)胰腺包膜切开,清创性或常规性胰腺部分切除;

2)胆道探查、引流,必要时切除胆囊;

3)减压性胃造瘘;

4)营养性空肠造瘘;

5)腹腔灌洗、引流管放置。

(3)术后处理:

1)同非手术疗法;

2)保持各灌洗、引流管通畅;

3)密切监测病情,注意并发症防治;

4)手术后2周内TPN,2周后经空肠造瘘管注入营养液,由PPN+PEN逐渐过度到TEN。

【 疗效标准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手术病人切口愈合,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消失。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手术并发症稳定,需延期作进一步治疗。

3.未愈:症状、体征加重或未治疗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好转疗效者。

八、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病史采集 】

1.肝外型门脉高压如门静脉血栓形成、腹部外伤、腹内肿瘤、胰腺炎、脾囊肿、先天异常、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2.肝内性门脉高压。包括:

(1)肝内窦前型门脉高压,如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等。

(2)肝内混合型门脉高压,主要见于肝硬化。

(3)肝内窦后型门脉高压,如Budd-Chiari综合征等。

3.特发性门脉高压。

4.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 体格检查 】

有无肝掌、痴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腹水、脾肿大、痔疮等。

【 辅助检查 】

1.B型超声:可显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有无扩大、梗阻及血栓形成等,但不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有无曲张。

2.食道钡餐检查:能用于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可了解其程度和范围,但现已较少应用。如不具备内镜检查条件,仍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3.内镜检查:诊断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准确性高。可了解其范围和程度。在条件许可时应争取做此

检查,以确定诊断。

4.CT扫描、门脉造影、门脉测压等检查亦对诊断有帮助,但属非常规检查。在有需要及条件许可时进行此类检查。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本身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如果病人存在可导致门脉高压的病因,尤其是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即应考虑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的可能性。

2.辅助检查提示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

3.内镜检查不仅可确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还可以了解其范围和程度。

4.存在门脉高压的病因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亦非都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对于存在门脉高压症病因者应根据情况选择钡餐照片或内镜检查以了解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者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 治疗原则 】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急救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监测;

2)恢复血容量,保持红细胞压积在30%以上;

3)放置鼻胃管和尿管;

4)病情许可时可采用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5)应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凝蛋白质、血小板等矫治凝血功能;

6)输注葡萄糖、维生素B、K、C等;

7)对躁动病人可酌量应用镇静剂;

8)对肝硬化病人,应注意防治肝性脑病;

9)矫正电解质代谢紊乱;

10)酌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内科治疗:

1)胃灌洗;

2)选用垂体后叶素,可用硝酸甘油对抗垂体后叶素的副作用,有条件时可选用生长抑素(或善得定);

3)气囊压迫:可选用双腔单囊、三腔双囊及四腔双囊管压迫止血。其第一次止血率约80%,再出血者止血率为60%;此外,其可能导致气道填塞等并发症,应高度重视;

4)经内窥镜注射硬化剂疗法:该疗法止血率80%~90%,止血后可重复进行;

5)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曲张静脉栓塞及经股动脉插管脾动脉栓塞术对于少数病例,在有条件和一定经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

(3)急诊手术:

一般认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死亡率较高,应争取止血后改善全身情况和肝功能以后再择期手术。非手术治疗不能止血或已经充分术前准备拟施行择期手术时发生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采取手术止血。手术方法有断流术和分流术两类。选择何类手术较好,目前尚有争议。多数人认为在急诊情况下以选择断流术相对较安全,且以胃底贲门门-体循环阻断术为首选术式。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防性治疗。

(1)药物治疗:可选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类,钙通道阻滞剂,H2受体拮抗剂,中药等。但疗效尚不肯定。

(2)经内镜注射硬化剂疗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其复发出血率减少一半左右,生存率提高。但复发出血率仍可达40%左右。必须反复进行方可达到较好效果。对于拟做食管横断或分流术者术前不宜用此疗法治疗。

(3)手术治疗:

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方式仍包括断流术和分流术两类;对于肝内性门脉高压,同时伴有晚期肝硬化者,尚可考虑选择肝移植术。

在断流术与分流术的选择方面目前国内尚有争议。近年来选择断流术者有增多,此类术式尤适合一些基层医院采用。原则上应根据病人情况、医院条件和术者经验综合考虑。

【 疗效标准 】

1.治愈:出血停止,症状缓解,曲张静脉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出血停止或仍有少量黑便,症状缓解,静脉曲张程度减轻,无治疗并发症。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九、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症

【 病史采集 】

1.注意原发病有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后天性自身免疫性贫血,这些疾病可引起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的常见原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其他原因还有感染、淀粉样变性、淋巴瘤、骨髓增殖症等。

2.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中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所产生的相应症状,如乏力、心慌、头昏、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牙龈及鼻出血、皮肤紫癜等。

【 体格检查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脾肿大和由脾功能亢进所导致的血液有形成分减少的程度。主要可有脉搏偏快、有力,脉压增大、皮肤粘膜苍白、皮下出血斑、咽喉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心界增大、心脏杂音和病理性心音、脾浊音区扩大或左上腹扪及肿块等。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体征,如浅淋巴结肿大、下肢浮肿、黄疸、肝掌、痴蛛痣、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及腹水征阳性等。

【 辅助检查 】

1.B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做CT或ECT检查。

2.对于原因不清楚的脾肿大,可针对其可能的病因做进一步检查。如溶血象检查、肝功能检查、食道吞钡照片、纤维内窥镜检查。必要时还可行胰腺的B超、CT或MRI检查及脾静脉造影,以了解有无脾静脉梗阻因素存在。

3.对于血液细胞减少而脾肿大不明显、引起脾肿大的原因不明确者尚需行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尚需做其他的病因相关检查。

【 诊 断 】

1.有引起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原发疾病病史。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支持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 鉴别诊断 】

在诊断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时尚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脾脏肿瘤、脾脏囊肿、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肿大等。

【 治疗原则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脾切除术。但15岁以下的患者、存在溶血危象者则是手术的禁忌证。

【 疗效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外周血象恢复正常;脾脏切除,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症状减轻,外周血象回升。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后症状、外周血象无明显改善。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十、血液病脾肿大

【 病史采集 】

是否患有引起脾肿大的血液病,包括良性血液病和恶性血液病。前者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症状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结构性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后者包括白血病、慢性骨髓纤维化等。是否存在由这些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

【 体格检查 】

原发血液疾病的临床体征,脾浊音区扩大或左上腹扪及肿块等。

【 辅助检查 】

1.原发血液疾病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等。

2.B 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脾肿大的诊断。在条件许可和有需要时可做CT、ECT或MRI等检查。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血液病脾肿大的病因清楚,通常在血液病的诊治过程中已明确诊断。但尚需与门脉高压症、脾囊肿等脾脏占位性病变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脾肿大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血液系统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血液病所导致的脾肿大是否都适合手术治疗目前尚无定论。选择脾切除术治疗血液病脾肿大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见:

1.血液病并发脾脓肿、脾梗塞、脾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区域性门脉高压或发生脾破裂者是脾切除的适应证。

2.对于某些血液病,脾切除可能起到改善或“治愈”的效果,被视为脾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这些血液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vans综合征,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遗传性红细胞代谢失常性疾病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3.脾切除术疗效尚不明确的血液病主要包括: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高雪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无明显髓外造血现象者。对以上疾病所致脾肿大,如未发生其他并发症,需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以决定是否施行脾切除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脾脏切除,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治疗后脾脏缩小,症状减轻。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十一、腹部损伤

【 病史采集 】

1.详细了解受伤原因、程度、部位、时间及伤后病情变化。

2.注意神志、腹痛部位、性质及有无胃肠道症状或休克等表现。

【 体格检查 】

1.全面仔细全身检查,了解有无多发伤存在。

2.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变凉、脉率加快、血压不稳或下降甚至测不到;腹部外形变化、腹式呼吸是否存在,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的程度与范围,有无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和肠鸣音变化。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及红细胞压积、电解质、肾功、尿常规、血、尿淀粉酶等。

2.器械检查:胸、腹部平片,必要时可行腹部B超或CT检查。

3.诊断性腹腔穿剌或腹腔灌洗术。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腹部损伤一般不难,但要判断有无腹腔内脏损伤、具体哪个或哪些脏器损伤则不易,有时需要剖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

1.闭合伤关键在于判断有无内脏伤,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有腹腔内脏损伤:

(1)早期出现休克征象。

(2)持续性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

(3)有明显腹膜剌激征。

(4)有气腹表现。

(5)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6)便血、呕血或血尿。

(7)直肠指检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

(8)腹腔穿剌或灌洗有阳性发现。

(9)观察期间病情加重,体征更明显者。

2.开放伤关键在于判断是否穿入腹腔和有无内脏损伤:

(1)上述提示有腹腔内脏损伤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穿透伤;

(2)判断剌伤是否进入腹腔的方法有:

1)探子或探针探查。

2)伤道置管碘剂造影。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

(2)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尽快输液、输血,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酸碱平衡。

(3)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尿量及腹部情况变化,加强心电、血压、脉搏的监护,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压管。

(4)未确诊前禁用镇痛药物。

(5)未排除腹腔内脏器损伤者应禁食。

(6)早期给予广谱抗生素,开放伤应及早注射TAT。

(7)已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腹内脏器损伤者应积极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力争早期手术。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剖腹探查:

1)腹痛和腹膜剌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

2)肠鸣音减弱、消失或腹胀明显。

3)全身情况恶化,口渴、烦躁、脉率增快或体温及白细胞数上升。

4)膈下有游离气体表现。

5)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

6)血压不稳甚至下降。

7)腹腔穿剌吸出气体、不凝血液、胆汁或胃肠内容物。

8)胃肠出血。

9)积极抢救休克而情况不见好转或继续恶化。

(2)术式选择:

1)脾破裂:脾切除术为基本手术方法;保脾手术:包括脾修补、部分切除和脾移植,尤其适合于儿童患者;

2)肝破裂:肝修补术适于轻度肝破裂;肝动脉结扎术适于局部无法缝扎止血者;肝切除术适于重度肝破裂;

3)胰腺损伤:缝合引流术适用于胰腺撕裂伤;胰尾切除术适用于体尾部断裂者;远侧断端胰腺空肠Y式吻合及近端缝合术适用于胰腺头部断裂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只适用于胰头合并十二指肠严重损伤时,不得不作此术;

4)十二指肠损伤:单纯修补术适用于裂口不大,边缘整齐,血运良好,无张力者;带蒂肠片修补术适用于裂口较大不能直接缝合者;损伤肠段切除吻合术适用于十二指肠第三、四段严重损伤时;十二指肠憩室化适用于十二指肠第一、二段严重损伤或同时伴有胰腺损伤者;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只宜用于十二指肠第二段严重碎裂殃及胰头,无法修复者;

5)胃穿孔:胃修补术适用于损伤不重的裂口止血后直接或修整后缝合;胃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广泛损伤者;

6)小肠穿孔:单纯修补术适用于一般用间断横向缝合;肠切除吻合术适用于裂口较大或边缘部肠壁组织挫伤严重,小段肠管多处破裂,肠管部分或完全断裂,肠系膜损伤影响肠壁血运;

7)结肠穿孔:一期修补或切除吻合术适用于裂口小、腹腔污染轻、全身情况良好的右半结肠破裂;肠造口术适用于污染严重的左半结肠损伤;

8)直肠损伤:直肠缝合修补和乙状结肠双筒造口及直肠周围间隙引流术;

9)腹膜后血肿探查、清除血肿,结扎或修补破损血管,处理受伤脏器,但小血肿、无扩展的血肿,可不必处理。

【 疗效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伤口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改善,部分功能恢复正常。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十二、腹部肿块

【 病史采集 】

1.询问肿块出现的时间及生长速度。

2.有无伴腹痛、发热、黄疸、便血或血尿等。

3.全身情况变化,有无消瘦、贫血等。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注意有无锁骨上等处表浅淋巴结肿大。

2.专科情况:肿块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质地、边界、活动度及局部有无压痛;直肠指检。

【 辅助检查 】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疑有肝癌应查AFP;

2.器械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行腹部平片、B超、CT或MRI检查,胃镜加活检、钡餐或钡灌肠、静脉肾盂造影等。

3.穿剌检查:有助囊性肿块性质的判断。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大多数腹部肿块的性质能明确,少数需要剖腹探查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诊。

【 鉴别诊断 】

常见的腹部肿块有如下几种:

1.炎性肿块:腹腔脓肿等;

2.外伤性肿块:腹膜后血肿;

3.巨脾;

4.肿瘤:有肝胆、胃肠、胰腺、脾脏、肾脏、卵巢及腹膜后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

5.囊肿:有肝胆、肾脏、胰腺、卵巢等部位的囊肿以及肾盂积水。

【 治疗原则 】

尽快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需要手术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具体疾病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 疗效标准 】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部分功能恢复。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十三、腹腔脓肿

【 病史采集 】

1.有急性腹膜炎、腹部外伤或腹部手术史;

2.腹痛、恶心、呕吐、感染中毒症状等。

【 体格检查 】

腹部可扪及肿块,质软、固定、边界不清、局部压痛明显。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

2.器械检查:腹部平片、B超或CT检查。

3.诊断性穿剌:在B超或X线指导下进行。

【 诊 断 】

凡腹膜炎或腹腔内脏器炎症经治疗好转后或腹部手术数日后出现腹痛、发热,原因不清时,应想到本病,经上述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

【 鉴别诊断 】

1.腹腔脓肿有膈下脓肿、肠间脓肿和盆腔脓肿之分,需加以鉴别;

2.膈下脓肿需与脓胸、肝脓肿鉴别,盆腔脓肿需与盆腔炎性包块鉴别。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体位:取半卧位;

(2)禁食、胃肠减压;

(3)抗生素:应根据致病菌选用足量抗生素;

(4)镇定、止痛和吸氧;

(5)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6)补充热量和营养,纠正贫血等;

(7)穿剌抽脓:可在B超下进行,抽后腔内注入抗生素。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无效、中毒症状重、体积较大的腹腔脓肿。

(2)术式选择:脓肿切开引流术,根据脓肿的部位选择适当切口和途径。

【 疗效标准 】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体温基本正常,症状改善。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十四、上消化道出血

【 病史采集 】

1.病因:

(1)溃疡病出血;

(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应激性溃疡出血;

(4)肿瘤出血;

(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

(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 体格检查 】

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

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

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

1)输液、输血、纠正休克。使血压维持在12kPa,脉率每分钟100次以下;

2)休克的病人应放置保留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3)应用止血药物;

4)平卧休息,可给镇静剂,但注意门脉高压患者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诱发肝昏迷。

(2)三腔管压迫止血。

(3)经纤维内窥镜止血。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决定手术的关键是判断出血是否能自行停止,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准确的预测。可根据病史、出血量大小、出血速度、病人一般状况综合分析作出决定。出血迅猛,短时间内出血量大,早期出现休克,减慢或暂停输血就不能维持血压、脉搏 ,年龄在60岁以上出血不易自止,或溃疡病史长,既往有反复出血史或出血停止后又再出血以及对非手术治疗反应差等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原因不明的大出血、反复出血,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仍不稳定,也应及早探查。

(2)术式选择: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术式,其原则是安全、有效,对危重患者不宜选用过于复杂的术式。

【 疗效标准 】

1.治愈:手术已切除病灶,或对出血原因作了相应处理,术后情况良好,无继续出血,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治疗后出血停止,一般情况改善。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

十五、便 血

【 病史采集 】

1.病因:

(1)肠肿瘤。

(2)肠息肉。

(3)先天性肠疾患。

(4)肠套叠。

(5)肠血管疾患。

(6)肠憩室。

(7)全身性疾病。

2.病史:

(1)注意询问发病时间,便血次数,便血量和颜色,有无脓液或粘液。

(2)是否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和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3)有无大便习惯改变,粪块是否变细,大便时有无块状物脱出。

(4)既往有无痔、肛裂、肠息肉等病史。

【 体格检查 】

1.注意全身一般情况,有无贫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斑,测量血压、脉搏。

2.腹部检查:有无腹壁静脉曲张,有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是否肿大。

3.肛门检查:注意有无肛裂,外痔及脱出的痔核、息肉或其他块物,指套有无脓血及粘液附着。

【 辅助检查 】

1.血、尿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测定。

2.大便检查:注意大便的外观、性状、显微镜下检查有无脓血、吞噬细胞及肠道寄生虫卵。

3.钡剂灌肠X线检查。

4.必要时可做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便血应作出以下判断:

1.分析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急性大量血便而病因不明者,先禁食,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应用镇静剂、止血药等。一般处理同上消化道出血。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约90%便血病例经非手术治疗,在24~48小时内出血可停止,若经24~48小时的治疗出血仍不止,可进行急症探查手术,手术目的在于消除出血的病因。

(2)探查手术要点:

1)依次探查末端回肠、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乙状结肠、直肠,注意有无炎症、憩室,有无可扪及的息肉和肿瘤等;

2)视病变的性质决定处理措施。

(3)术式选择:根据出血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术式。

【 疗效标准 】

1.治愈:去除病灶,出血停止,无并发症。

2.好转:出血停止,一般情况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可出院。

十六、髂股动脉急性栓塞

【 病史采集 】

1.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

2.患肢疼痛。

3.患肢麻木、感觉异常。

4.足趾活动困难。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皮色及皮温改变。

(2)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4)肢体坏疽表现。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及某些酶学检查。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

(1)皮肤测温试验。

(2)多普勒超声波。

(3)动脉造影。

【 诊 断 】

1.根据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及典型的5 P”特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 )、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栓塞的部位。

2.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诊断栓塞位置,其中动脉造影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及静脉回流情况。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及酶学检查可协助进一步追查病因。

【 鉴别诊断 】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4.动脉瘤;

5.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疗法:凡是动脉栓塞的病人,都要经过非手术疗法。即使要施行取栓术的病人,手术前后经过适当非手术疗法的准备和处理,亦能提高手术疗效。

(1)绝对卧床,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

(2)抗凝和祛聚疗法以防止栓塞繁衍;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

(3)镇痛、解痉、扩张血管以增进血液供应:鸦片类药物、普鲁卡因、罂粟硷或苯苄胺;

(4)溶栓疗法:首选尿激酶。一般为3~6万单位,每日2次。

2.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髂股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除肢体已发生坏疽或腘动脉以远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远段肢体血液供应者外,只要病人全身状况允许都应及早施行取栓术。

(2)手术方法:

1)首选Fogarty导管取栓术;

2)动脉切开取栓术;

3)协同性手术:清除伴发的静脉血栓、筋膜切开减压术;

4)截肢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5P症状消失、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再通。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十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病史采集 】

1.诱发因素:产后、手术后、外伤、晚期肿瘤、长期卧床;

2.发病情况及持续时间;

3.患肢疼痛性质及程度;

4.发热、脉搏加快。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患肢疼痛及压痛。

(2)患肢浅静脉曲张。

(3)患肢肿胀、甚至股青肿。

(4)血栓部位压痛或扪及条索状物,尤其注意股三角区。

(5)足靴区皮肤有无营养性改变。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多普勒超声波下肢深静脉检查。

(2)下肢深静脉造影。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并了解病变范围。

【 鉴别诊断 】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疗法:

(1)一般处理:急性期卧床,抬高患肢。

(2)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3)抗凝疗法:适用于保守治疗及取栓术后,肝肾功能不良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通常先以肝素开始,3~5天后改用香豆素类衍生物。用药期间必须每日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

(4)祛聚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2.手术疗法:

(1)Fogarty导管取栓术:适用于3天以内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7天以上栓子则不容易取出。

(2)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在病变已经稳定但未酿成踝交通静脉破坏前进行。

【 疗效标准 】

可作为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多普勒超声波及静脉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再通。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十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 病史采集 】

1.是否从事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或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史。

2.静脉曲张家族史。

3.静脉曲张出现时间,有无患肢沉重、酸胀及麻木感。

4.患肢破溃出血及慢性溃疡史。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

(1)下肢静脉曲张程度、分布范围,有无红肿压痛、静脉内硬结。

(2)小腿皮肤色素沉着、脱屑、萎缩或溃疡。

(3)是否伴发痔、疝或精索静脉曲张。

3.特殊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下肢静脉造影。

(2)必要时结合多普勒超声波、体积描记仪检查及静脉测压。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及体征一般可作出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体积描记、静脉测压及下肢静脉造影可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

【 鉴别诊断 】

1.原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3.动静脉瘘。

4.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其适应证为:

(1)病变局限、程度较轻而无症状者。

(2)妊娠妇女。

(3)估计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2.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其适应证为:

(1)单纯性病变。

(2)处理术后剥脱不尽的曲张静脉。

3.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凡有症状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

1)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

2)剥脱曲张的大隐或小隐静脉;

3)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 疗效标准 】

1.治愈:患肢沉重、酸胀感及曲张静脉消失。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十九、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病史采集 】

1.是否从事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或有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

2.静脉曲张出现时间,有无患肢胀破性疼痛和肿胀。

3.患肢破溃出血及慢性溃疡史。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

(1)下肢静脉曲张程度、分布范围,有无红肿压痛、静脉内硬结。

(2)小腿皮肤色素沉着、脱屑、萎缩或溃疡。

(3)是否伴发痔、疝或精索静脉曲张。

3.特殊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下肢静脉造影:这是目前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2)静脉测压、双向多普勒超声波及光电体积描记仪检查。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下肢静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深静脉瓣膜破坏范围和程度;

3.静脉测压常作为筛选检查。

【 鉴别诊断 】

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 治疗原则 】

明确诊断的病例,凡属中度或重度逆流,即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证实造影剂逆流超过腘静脉平面者,都适于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

1.股静脉瓣膜修复术。

2.静脉段移位转流术。

3.腘静脉肌袢成形术。

4.自体带瓣静脉段股浅静脉移植术。

另外,对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和足靴区色素沉着和(或)溃疡者,都应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筋膜上或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

【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曲张静脉消失。

好转:症状好转,曲张静脉未完全消失。

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胃肠外科常用诊疗临床操作规范

腹膜腔穿刺术

【 适应证 】

1.诊断性穿刺,以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或抽液作化验和病理检查。

2.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以缓解症状。

3.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4.腹腔内注射药物。

【 禁忌证 】

1.严重肠胀气。

2.妊娠。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4.躁动、不能合作或肝昏迷先兆。

【 操 作 】

1.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2.取平卧位或斜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3.穿刺点的选择:

(1)脐和髂前上棘间连线外1/3和中1/3的交点为穿刺点;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

(2)脐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和右1~1.5cm处。

(3)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洗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

4.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并用1%~2%普鲁卡因2ml作局麻,须深达腹膜。

5.作诊断性抽液时,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穿刺针垂直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后再垂直刺入腹腔;抽液后拔出穿刺针,揉压针孔,局部涂以碘酒,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腹腔内积液不多,腹腔穿刺不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采用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的穿刺方法,把有侧孔的塑料管尾端连接一盛有500~1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入腹腔,当液体流完或病人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至床下,使腹内灌洗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瓶中液体作检验;拔出穿刺针,局部碘酒消毒后,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7.腹腔放液减压时,用胸腔穿刺的长针外连一长的消毒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管,从穿刺点自下向上斜行徐徐刺入,进入腹腔后腹水自然流出,再接乳胶管放液于容器内;放液不宜过多、过快,一般每次不超过3000ml;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用力按压局部,碘酒消毒后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缚紧腹带。

体表肿块穿刺取样活检术

【 适应证 】

体表可扪及的任何异常肿块,都可做穿刺活检;如乳腺肿块、淋巴结等均可穿刺。

【 禁忌证 】

1.凝血机制障碍。

2.非炎性肿块局部有感染。

3.穿刺有可能损伤重要结构。

【 术前准备 】

1.穿刺部位皮肤准备。

2.器械准备 消毒的穿刺针及20~30ml注射器、碘酒、酒精、局麻药及标本处理器皿等;穿刺针分为粗针和细针两类;粗针有Vim~Silverman针、Tru-cut针、Jamshidi针;细针有22~23号Chiba针、20~23号腰穿针、7~8号普通注射针。

【 操 作 】

1.粗针穿刺:

(1)碘酒、酒精消毒穿刺局部皮肤及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检查穿刺针。

(2)穿刺点用2%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3)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肿块。

(4)将穿刺针刺入达肿块表面,将切割针芯刺入肿块1.5~2cm,然后推进套管针使之达到或超过

切割针尖端,两针一起反复旋转后拔出。

(5)除去套管针,将切割针前端叶片间或取物槽内的肿块组织取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送组织学检查。

2.细针穿刺:

(1)碘酒、酒精消毒穿刺局部皮肤及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检查穿刺针。

(2)术者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肿块,将穿刺针刺入达肿块表面。

(3)连接20~30ml注射器,用力持续抽吸,穿刺针在肿块内向不同方向快速进退(约1cm范围)数次。

(4)常压下拔针,取下针头,注射器抽满空气后用力将穿刺物推注于玻片上,不待干燥,立即用95%酒精固定5~10min,送细胞病理学检查;囊性病变则将抽出液置试管离心后,取沉渣检查。 胃插管术

【 适应证 】

1.胃扩张,幽门狭窄及食物中毒等。

2.钡剂检查或手术治疗前的准备。

3.昏迷、极度厌食者插管行营养治疗。

4.口腔及喉手术需保持手术部位清洁者。

5.胃液检查。

【 禁忌证 】

1.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

2.腐蚀性胃炎。

3.鼻腔阻塞。

4.食管或贲门狭窄或梗阻。

5.严重呼吸困难。

【 术前准备 】

1.训练病人插管时的配合动作,以保证插管顺利进行。

2.器械准备,备消毒胃管、弯盘、钳子或镊子、10ml注射器、纱布、治疗巾、石蜡油、棉签、胶布、夹子及听诊器。

3.检查胃管是否通畅,长度标记是否清晰。

4.插管前先检查鼻腔通气情况,选择通气顺利一侧鼻孔插管。

【 操 作 】

1.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2.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段,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段,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到咽喉部(14~16cm),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同时将胃管送下,插入深度为45~55cm(相当于病人发际到剑突的长度),然后用胶布固定胃管于鼻翼处。

3.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1)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入胃内。

(2)用注射器向胃管内注入空气,同时置听诊器于胃部听诊,如有气过水声,表示胃管已插入胃内。

(3)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碗内应无气体逸出,若出现连续气泡且与呼吸相一致,表示误入气管内。

4.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将胃管末端折叠用纱布包好,用夹子夹住,置病人枕旁备用。

脓肿切开引流术

【 适应证 】

1.浅表脓肿已有明显波动。

2.深部脓肿经穿刺证实有脓液。

3.口底蜂窝组织炎、手部感染及其他特殊部位的脓肿,应于脓液尚未聚成明显脓肿前施行手术。

【 禁忌证 】

结核性冷脓肿无混合性感染。

【 术前准备 】

1.洗净局部皮肤,需要时应剃毛。

2.器械准备:脓肿切开引流包、手套、治疗盘(碘酒、酒精、棉签、局部麻醉药等)。

【 操 作 】

1.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和铺无菌巾。

2.浅部脓肿:

(1)一般不用麻醉。

(2)用尖刀刺入脓腔中央,向两端延长切口,如脓肿不大,切口最好达脓腔边缘。

(3)切开脓腔后,以手指伸入其中,如有间隔组织,可轻轻地将其分开,使成单一的空腔,以利排脓;如脓腔大,可在脓肿两侧处切开作对口引流。

(4)松松填入湿盐水纱布或碘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并用干纱布或棉垫包扎。

3.深部脓肿:

(1)先适当有效地麻醉。

(2)切开之前先用针穿刺抽吸,找到脓腔后,将针头留在原处,作为切开的标志。

(3)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顺针头的方向,用止血钳钝性分开肌层,到达脓腔后,将其充分打开,并以手指伸入脓腔内检查。

(4)手术后置入碘仿纱布条,一端留在外面,或置入有孔的橡皮引流管。

(5)若脓肿切开后,腔内有多量出血时,可用碘仿纱条按顺序紧紧地填塞整个脓腔,以压迫止血,术后2天,用无菌盐水浸湿全部填塞敷料后轻轻取出,改换烟卷或凡士林纱布引流。

胃肠减压术

【 适应证 】

1.急性胃扩张。

2.胃、十二指肠穿孔。

3.腹部较大型手术后。

4.机械性及麻痹性肠梗阻。

【 术前准备 】

1.检查胃、十二指肠引流管是否通畅。

2.备减压抽吸装置,手提式或电动低压抽吸器;如无上述装置,可用注射器代替。

3.其它用具同“胃插管术”。

【 操 作 】

1.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2.按常规方法插胃管,插入深度依病情而定。

3.将胃、十二指肠引流管接减压抽吸装置,低压抽吸。

( 王 东 余小舫 )

清创缝合术

【 适应证 】

8小时以内的开放性伤口;8小时以上无明显感染的伤口,伤员一般情况好。头部血运好,伤后十二小时内仍可行清创术。

【 禁忌证 】

污染严重或已化脓感染的伤口不宜一期缝合,仅将伤口周围皮肤擦净,消毒周围皮肤后,敞开引流。

【 术前准备 】

1.全面检查伤员,如有休克,先抢救,待休克好转后争取时间进行清创。

2.如颅脑、胸、腹有严重损伤,应先予处理。如四肢开放性损伤,应注意是否同时合并骨折,摄X线片协助诊断。

3.应用止痛和术前镇静药物。

4.如伤口较大,污染严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术前1小时、术中、术毕分别用一定量的抗生素。

5.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轻者用1500U,重者用3000U。

【 麻 醉 】

上肢清创可用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肢可用硬膜外麻醉,较小较浅的伤口可使用局麻,较

大及复杂、严重的则可选用全麻。

【 手术步骤 】

1.清洗去污:分清洗皮肤和清洗伤口两步。

(1)清洗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再用汽油或乙醚擦去伤口周围皮肤的油污。术者常规戴口罩、帽子,洗手,戴手套,更换覆盖伤口的纱布,用软毛刷蘸消毒皂水刷洗皮肤,并用冷开水冲净。然后换另一毛刷再刷洗一遍,用消毒纱布擦干皮肤。两遍刷洗共约10分钟。

(2)清洗伤口:去掉覆盖伤口的纱布,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消毒镊子或纱布球轻轻除去伤口内的污物、血凝块和异物。

2.清理伤口:

(1)施行麻醉,擦干皮肤,用碘酊、酒精消毒皮肤,铺盖消毒手术巾准备手术。术者重新用酒精或新洁尔灭液泡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后即可清理伤口。

(2)对浅层伤口,可将伤口周围不整皮肤缘切除0.2 ~ 0.5cm,切面止血,消除血凝块和异物。切除失活组织和明显挫伤的创缘组织(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等),并随时用无菌盐水冲洗。

(3)对深层伤口,应彻底切除失活的筋膜和肌肉(肌肉切面不出血,或用镊子夹镊不收缩者表示已坏死),但不应将有活力的肌肉切除。有时可适当扩大切口和切开筋膜,处理较深部切口,直至比较清洁和显露血循环较好的组织。

(4)如同时有粉碎性骨折,应尽量保留骨折片。已与骨膜分离的小骨片应予清除。

(5)浅部贯通伤的出入口较近者,可切开组织桥,变两个切口为一个。如伤道过深,不应从入口处清理深部,而应从侧面切开处清理伤道。

(6)伤口有活动性出血,在清创前可先用止血钳钳夹,或临时结扎止血。待清理伤口时重新结扎,除去污染线头。渗血可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凝血酶局部止血剂。

3.修复伤口:

(1)清创后再次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再根据污染程度、大小和深度决定是开放还是缝合,是一期还是延期缝合。未超过12小时的清洁伤可一期缝合;大而深伤口,在一期缝合时应置引流条;污染重的或特殊部位不能彻底清创的伤口,应延期缝合,即在清创后先于伤口内放置凡士林纱布引流条,待4~7日后,如伤口组织红润,无感染或水肿时,再缝合。

(2)头、面部血运丰富,愈合力强,损伤时间虽长,只要无明显感染,仍应争取一期缝合。

(3)缝合时,不应留有死腔,张力不能太大;对重要血管损伤应修补或吻合;对断裂的肌腱和神经干应修整缝合;暴露的神经和肌腱应以皮肤覆盖;开放性关节腔损伤应彻底清洁后再缝合;胸、腹腔的开放损伤应彻底清创后,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

【 术中注意事项 】

1.伤口清洗是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反复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选择局麻时,只能在清洗伤口后麻醉。

2.彻底切除已失去活力的组织,又要尽量爱护和保留存活的组织。

3.避免张力太大,以免造成缺血或坏死。

【 术后处理 】

1.根据全身情况输液或输血。

2.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促使炎症消退。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如伤口深、污染重,应同时肌肉注射气性坏疽抗毒血清。

4.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

5.注意伤肢血运,伤口包扎松紧是否合适,伤口有无出血等。

6.一般应根据引流物情况,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条。

7.伤口出血或发生感染时,应即拆除缝线,检查原因,进行处理。

8.定时换药,按时拆线。

换 药 术

【 适应证 】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 准备工作 】

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镊子2把,剪刀1把,备酒精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碘伏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 操作步骤 】

1.用手取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外引流物;与伤口粘着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湿润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清洁伤口,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接触敷料作为传递。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洗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或脓液,由内向外,注意移除创口内异物、线头、死骨及腐肉等。棉球一面用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不得用擦洗过创面周围皮肤的棉球沾洗创面。严格防止将纱布、棉球遗留在伤口内。在换药过程中,假如需用两把镊子(或钳子)协同把沾有过多盐水或药液的棉球拧干一些时,必须使相对干净侧(左手)镊子位置向上,而使接触伤口侧(右手)镊子位置在下,以免污染。

3.分沁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如优锁)冲洗。如需放置引流,应先用探针或镊子探测创腔方向、深浅和范围,然后再用探针或镊子送入油纱布或引流条,或浸过雷夫努尔药液的纱布引流条,但不能塞得太紧。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烧灼,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的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一般无严重感染的平整创面,用凡士林纱布敷盖即可。感染严重的伤口,可用0.05%新洁尔灭,0.02%醋酸洗必泰等洗涤或湿敷,亦可用黄连软膏,去腐生肌散等中药外敷。化脓伤口可用优锁溶液洗涤或湿敷。特异感染,可用0.02%高锰酸钾湿敷。

6.最后,覆盖无菌纱布(一般为8层),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 注意事项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如换药者已接触伤口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换药碗(盒)。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自己洗手后再取。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容器中取出后,不得放入原容器内。污染的敷料立即放入污物盘或污物桶内。其他物品放回指定位置。

1.操作轻柔,保护健康组织。换药后认真洗手。

2.先换清洁的创面,再换感染轻微的创口,最后换感染严重的创口,或特异性感染的创口。

3.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制度。污染的敷料需及时焚毁,使用的器械应单独加倍时间消毒灭菌。

4.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检查原因,排除异物存留、结核菌感染、引流不畅以及线头、死骨、弹片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拆 线 法

【 适应证 】

1.无菌手术切口,局部及全身无异常表现,已到拆线时间,切口愈合者;面颈部4~5天;下腹部、会阴部6~7天;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四肢10~12天;关节处可延长些,减张缝合14天。

2.伤口术后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

【 禁忌证 】

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重贫血、消瘦、轻恶病质者;

2.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3.老年患者及幼儿;

4.咳嗽没有控制时,胸腹部均应延迟拆线。

【 准备工作 】

同换药术,同时准备拆线剪刀一把。

【 操作步骤 】

1.了解切口情况,明确切口分类。按切口有否细菌感染,可分为无菌切口,可能污染切口及污染切口三类(Ⅰ、Ⅱ、Ⅲ)。

2.取下敷料,正确判定愈合情况。

(1)甲级:即切口部位无不良反应的一期愈合。

(2)乙级:愈合欠佳,可有缝线周围炎、红肿硬结、血肿、积液或表面皮肤裂开等。

(3)丙级:切口完全裂开或化脓。

3.拆线:

(1)切口甲级愈合:

1)用碘伏棉球从内向外消毒伤口、缝线及针眼和周围皮肤,范围5~6cm;

2)左手持镊子,轻轻提起线结,使原已埋入皮下的一部分缝线露出少许,右手执剪刀,将带钩侧剪尖伸入线结下,紧贴皮肤,将新露出的缝线段予以剪断;

3)左手持镊就可将线抽出,抽线方向只能顺向该剪断缝线一侧,以免病人疼痛及用力过猛撕裂伤口;

4)第一根缝线拆除后,如无裂开迹象,可一次性拆完其它逢线。若超过10针以上,张力较大,可分次间断拆线;

5)拆线后重新消毒伤口一次,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2)切口乙级愈合:缝线周围炎及切口轻度红肿、硬结者,拆除缝线后换药即可;有血肿或积液者应引流;表面皮肤裂开可用蝶形胶布拉拢,加敷料覆盖,必要时加绷带或腹带保护。

(3)切口丙级愈合:拆线后应充分引流或作二期缝合。

【 注意事项 】

1.严格执行无菌外科操作,操作轻柔。

2.不同组织、不同年龄或不同部位的切口,愈合速度是不一致的,所以仔细观察创口和正确判断愈合情况是拆线的先决条件。必要时可拆除1~2针缝线,探试切口的愈合强度,决定全部拆线或间断拆线。不可在伤口愈合不良时,贸然一次拆除全部缝线。

胃肠外科疾病诊疗指南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

【 病史采集 】

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

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

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

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 体格检查 】

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

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

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

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2.影像学检查:

(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和体征;

2.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

3.钡餐检查发现龛影。

【 鉴别诊断 】

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

2.胃肿瘤;

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

4.胃下垂;

5.胃泌素瘤;

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抑酸药物;

(2)胃粘膜保护剂;

(3)抗幽门螺杆菌。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多年病史、发作频繁、疼痛难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过正规疗程治疗,症状无减轻,或短期内又复发;

2)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3)并发穿孔;

4)胃溃疡不能排除恶变;

5)十二指肠溃疡球部严重变形合并幽门梗阻;

6)巨大溃疡或穿透性溃疡。

(2)术式选择:

1)胃溃疡:一般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消化道重建首选Billroth I式;

2)十二指肠溃疡:可选择胃大部切除,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SV+A),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 AP)。

3)溃疡并发穿孔:胃穿孔多选择胃大部切除术或修补术;十二指肠穿孔可选择单纯修补、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大部切除术,修补术可选用开腹修补或腹腔镜修补方法。

【 疗效标准 】

1.治愈:术后症状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非手术治疗症状减轻、或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手术;

3.末愈:末治疗、或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经治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二、胃 癌

【 病史采集 】

1.胃癌早期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类似胃炎等非特异的症状,如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

2.随着病情的发展,日渐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上腹部包块,此时诊断为胃癌并不困难,但治愈的可能性已经太小,因此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应重视胃癌早期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

3.遇到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作进一步检查:

(1)以往无胃病史而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或已有长期溃疡病史而近来症状明显或疼痛规律性改变者,特别是40岁以上患者;

(2)有胃酸减少或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者须定期系统检查;

(3)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有无营养不良、贫血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2.腹部有无压痛、饱满、紧张感、能否触及包块;

3.直肠指检。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潜血试验;

(2)胃液分析。

2.器械检查:

(1)胃镜检查加活检,X线双重对比造影;

(2)腹部B超、CT检查,了解有无肝脏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

(3)必要时ECT全身骨扫描检查有无骨转移。

【 诊 断 】

1.早期无症状或仅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或上腹部包块;晚期可有肝肿大、黄疸、腹水、可并发穿孔、出血;

2.体检早期常无发现,上腹部深压痛或轻度肌张力增强是唯一值得重视的体征,晚期部分病人上腹部可触到肿块,直肠前陷窝或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癌体征;

3.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有贫血、血浆白蛋白减低及大便潜血阳性;

4.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粘膜显像清晰,不显示粘膜细微变化;

5.纤维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和取活检作病理检查,对早期发现胃癌有很大帮助,如合并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对粘膜表面改变不明显的粘膜下浸润癌不如X线诊断准确;

6.腹部CT和B超检查可发现肝内肿块和腹腔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诊断和临床分期;

7.个别病例可加行腹腔镜检查,如:原因不明的腹水、伴有卵巢肿瘤等。

【 鉴别诊断 】

1.胃溃疡;

2.胃良性肿瘤、胃肉瘤、胃淋巴瘤。

【 临床病理分期 】

根椐术后对肿瘤(T)侵犯深度将胃癌分为四期:

T1浸润至粘膜或粘膜下层;

T2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

T3穿透浆膜层;

T4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

根据淋巴结(N)转移可分为:

N1指距原发肿瘤3cm以内的淋巴结转移;

N2指距原发肿瘤3cm以外的淋巴结转移;包括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腹腔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头十二指肠后、肠系膜血管根部,结肠中动脉旁及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转移。

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通常称之为“早期胃癌”,其余称“进展期胃癌”。

【 治疗原则 】

1.基本原则:

(1)胃癌诊断一经确立、除确已有远处转移或恶病质外,应力争早期行剖腹探查;

(2)胃癌因全身或局部原因不能做根治性切除时,应争取做原发灶姑息性切除,以利开展综合性治疗;

(3)进展期胃癌既使施以根治性切除,也必须积极辅以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以提高疗效;

(4)各种综合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

(5)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应开展以中西药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命。

2.胃癌手术方案选择:

(1)根治性手术:凡无腹膜广泛转移,无远处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血行转移者均是根治性手术的适应证;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各种类型早期胃癌和未侵及浆膜面的中期胃癌,可行D1手术;已出现第1站淋巴结转移的各种类型早期胃癌和尚未浸出浆膜面的中期胃癌,可行D2手术;浸出浆膜面而又出现第2站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及个别出现第2、3站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和中期胃癌,行扩大D3+或D3手术。已浸润周围脏器(胰体、尾部、横结肠、部分肝脏及腹膜),同时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IV期胃癌仍可考虑行D3手术加被侵脏器的联合切除术。根治性手术除考虑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外,还应注意胃壁切断的安全距离;限局型癌距离癌边缘应>3cm;浸润型癌应>6cm;贲门癌食管切断线应距肿瘤边缘3~6cm;胃幽门窦癌应切除十二指肠3~4cm;

(2)姑息性胃癌切除术:没有条件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病例,考虑作姑息式;

(3)胃空肠吻合术:伴有明显梗阻的胃幽门窦部癌,由于全身状况或局部解剖条件,不能行切除手术时,可以做胃空肠吻合术以缓解梗阻;

(4)胃或空肠食管吻合术:伴有明显梗阻的胃贲门癌,由于原发灶侵犯周围组织,局部解剖条件不能行姑息性切除或病人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时,可经胸作胃或空肠食管吻合术;如病人全身情况不佳,不能承受改道手术时,也可以作空肠造瘘术,以维持营养。

【 疗效标准 】

1.治愈:根治切除手术,术后原有临床症状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者;

2.好转:姑息性手术后原有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

3.未愈:治疗无效或末治疗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三、肠 梗 阻

【 病史采集 】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为阵发性绞痛,腹中部较多见;绞窄性肠梗阻为剧烈的持续性腹腔痛;麻痹

性肠梗阻腹痛不明显或持续性胀痛。

2.呕吐:高位肠梗阻呕吐频繁,吐出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膜梗阻呕吐出现迟,吐出物可呈粪样。绞窄性梗阻呕吐物可为棕褐色或血性。

3.腹胀: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遍及全腹,结肠梗阻腹周膨胀显著,肠扭转等闭袢性梗阻腹隆起不对称。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多不再排气排便;肠套叠、肠系肠血管栓塞可排出果酱样或血性粪便。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早期变化不明显,晚期可有脱水、酸中毒、感染和休克等表现,呼吸心脏功能障碍。

2.腹部检查:腹胀,可见肠形、肠蠕动波。不同程度的压痛,绞窄性梗阻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肠鸣音亢进,可听到气过水音或高调金属音,绞窄性肠梗阻晚期或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肛门指诊及腹股沟检查:肛诊注意有无包块、狭窄等,腹股沟有无腹外疝。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全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清Na+、K+、Cl-检验,呕吐物和粪便隐血试验。

2.X线检查:直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拍片。怀疑肠套叠作空气灌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作钡剂灌肠。

【 诊 断 】

根据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和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一般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明确: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堵塞(肿瘤、肠蛔虫、粪便、异物、结石等)、肠套叠、腹内疝、嵌顿或绞窄性腹外疝、肠系膜血管栓塞。

【 鉴别诊断 】

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

【 治疗原则 】

解除梗阻,矫正全身生理紊乱。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单纯性机械性不完全性肠梗阻;

2)单纯性机械性完全肠梗阻早期,如肠扭转、肠套叠等;

3)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

2.治疗方法:

(1)肠减压。

(2)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3)防治感染。

(4)其它:镇静剂、解痉剂、氧气驱虫、石蜡油灌注、中药灌注、针刺疗法,各种复位法(腹部按摩、颠簸疗法等)在非手术治疗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单纯性梗阻可观察24~ 48小时,对绞窄性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应早期手术,观察一般不超过4~6小时。

3.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

2)肿瘤及先天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

3)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

(2)手术方式:

1)解除引起梗阻的病因: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异物等。

2)肠切除肠吻合术。

3)短路手术。

4)肠造瘘术或肠外置术。

5)小肠折叠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梗阻症状及体征消失,梗阻原发病因去除。

2.好转:梗阻症状缓解,体征好转,梗阻原因未解除。

3.未愈:手术后出现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肠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 出院标准 】

已确定治愈或好转者。

四、急性阑尾炎

【 病史采集 】

1.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3.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4.可有类似腹痛史。

5.女性病人疑有妇科情况者应请妇产科医师会诊。

【 体格检查 】

1.全身情况;

2.局部检查:

(1)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病变早期呼吸疼痛征、提跟震动试验、皮肤敏感试验对诊断有帮助。

(2)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3)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2.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 诊 断 】

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定位压痛的特点,一般即可确诊。

【 鉴别诊断 】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右侧输尿管结石。

3.妇产科疾病:宫外孕破裂,卵巢滤泡、黄体滤泡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急性输卵管炎等。

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5.其它:右侧肺炎、急性胃肠炎、胆道系统炎症,回盲部肿瘤、结核、美克耳憩室炎、肠套叠等。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急性阑尾炎病程超过72小时,已形成阑尾炎性包块;

2)少数由于心血管疾病不宜手术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3)非手术治疗主要内容是休息和抗感染,观察12~24小时病情有发展趋势者考虑手术。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2)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

3)复发性阑尾炎;

4)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5)部分阑尾周围脓肿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以及特殊类型的阑尾炎(小儿、老年人和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2)手术方式:阑尾切除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

(1)手术切除阑尾,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

(1)阑尾未能切除,症状减轻,有待再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减轻。

(3)阑尾周围脓肿经非手术治疗后体温正常,包块明显缩小或经手术引流后症状、体征改善。

3.未愈:腹痛、发热、包块、血白细胞无好转,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瘘,肠梗阻,脓肿破溃导致腹膜炎等。

【 出院标准 】

治愈好转或并发症基本治愈者。

五、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 病史采集 】

1.常发病于夏秋季,可有不洁饮食史,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

2.发病急骤,腹痛多由脐周或上中腹开始,阵发绞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3.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腥臭血便。

【 体格检查 】

1.中等度发热、体温少数达41℃,出现严重毒血症和休克表现。

2.腹部压痛,早期不固定,稍晚出现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偶有亢进表现,有时触到伴有压痛的包块。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中度升高。粪常规:大便肉眼带血或潜血阳性。大便培养部分有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2.X线腹部平片:局限性小肠胀气,大小不等气液面或小肠增厚、粘膜不规则等改变。肠穿孔后出现气腹征。

【 诊 断 】

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小儿突然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并伴有发热等毒血症症状或早期中毒性休克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根据临床特点可归纳为四型:腹泻便血型、腹膜炎型、毒血症型、肠梗阻型。

【 鉴别诊断 】

肠套叠、中毒性菌痢、急性肠梗阻、节段性肠炎、肠型过敏性紫癜。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抢救休克、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减轻消化道负担、改善中毒症状和增强身体抵抗力。

(2)治疗方法:

1)禁食,胃肠减压;

2)输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少量重复输血,长时间禁食者适当予全静脉营养(PTN);

3)抢救中毒性休克;

4)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以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5)其它:中医疗法、对症处理等。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或疑有肠坏死、肠穿孔;

2)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

3)有肠梗阻表现经胃肠减压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4)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全身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局部体征无好转。

(2)手术方式:

1)0.25%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肠系膜根部封闭;

2)一期肠切除吻合术;

3)肠切除、双腔造瘘、二期肠吻合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

(1)切除病变肠管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大便潜血阴性。

2.好转:

(1)行探查或姑息性手术后,病情好转。

(2)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性状及常规检查接近正常。

3.未愈:症状、体征未得到控制,出现严重并发症。

【 出院标准 】

治愈、好转或并发症基本治愈。

六、胰 腺 癌

【 病史采集 】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2.腰背疼痛进行性加重,影响睡眠。

3.消化吸收不良、脂痢。

4.黄疸,多呈进行性。

【 体格检查 】

1.腹部肿块,注意是否伴血管杂音。

2.腹胀、腹水。

3.胆囊胀大。

4.黄疸。

【 辅助检查 】

1.肝肾功能、血糖、淀粉酶检测。

2.癌胚抗原(CEA)测定。

3.大便常规注意脂滴及隐血试验。

4.B超检查。

5.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

6.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7.黄疸病人可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8.有条件可作CT、ECT、MRI及超声内镜检查。

9.必要时作细针穿刺抽吸胰腺细胞学检查。

10.电视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病理活检。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可获明确诊断。应注意肿瘤位于胰腺头部、体部、尾部或全胰,癌肿有无腹腔淋巴结及肝脏的转移,癌肿块与肠系膜上血管、脾血管及腹主动脉关系。

【 鉴别诊断 】

需要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为:

1.慢性胰腺炎。

2.胰岛肿瘤。

3.胆管下段癌或嵌顿性结石。

4.十二指肠降部及乳头肿瘤。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无确切疗效,可作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综合治疗的措施。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2)应用维生素K,改善凝血机制;

(3)支持、对症治疗;

(4)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5)化疗药物敏感性差;

(6)放疗:可在术中进行。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全身情况尚好、无远处转移、诊断明确的病例。诊断不能确定者,术中可行肿瘤活检,冰冻病理切片检查;

(2)手术方式:

1)胰体尾切除术,适用左半胰肿瘤,多需同时切除脾脏。对肿瘤小、病期早、无淋巴转移、不合并慢性胰腺炎的病例,可考虑施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

2)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癌,原则上不保留幽门,以利清除胰头上方淋巴结;

3)全胰切除术,适用于多中心胰腺癌和有胰内转移的胰腺癌;

4)胆—肠、胃—肠吻合术,适用于不能切除的胰头癌。以缓解胆道和胃十二指肠梗阻;

5)胰周围腹腔交感神经丛切断术,适用于顽固性腰背痛的晚期胰腺癌。也可在B超、CT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破坏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胸交感神经丛。

【 疗效标准 】

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姑息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减轻或仅行胆肠吻合、胃肠吻合、交感神经丛切除等姑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3.治疗无效、或未治疗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临床疗效者。

七、急性胰腺炎

【 病史采集 】

1.腹痛:注意部位、性质、发展速度及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

2.诱因:注意酗酒、暴饮暴食、高脂餐、药物及急性传染病;

3.有无胆道病史及腹部手术、外伤史。

【 体格检查 】

1.腹部压痛及范围,有无肌紧张、反跳痛。

2.腹胀、肠鸣音减弱及移动性浊音。

3.有无Gray~Turner征(腰胁部皮下紫兰色瘀斑)及Cullen征(脐周紫兰着色)。

4.血压、脉搏、体温及神志变化,注意有无休克及意识障碍。

【 辅助检查 】

1.血(尿、腹水)淀粉酶、血脂肪酶检查。

2.B超或/和CT检查。

3.腹部X线平片检查。

4.血常规,红细胞压积、血糖、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

5.肝肾功能检查,注意SGOT、LDH升高。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依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急性胰腺炎诊断多无因难,但需注意其类型。轻型(水肿型)预后良好,重型(出血坏死型)治疗难度大。Ransons 11项指标可帮助分型及判断预后,其中前5项为入院时查,后6项为住院48小时内查,阳性结果3项以内为轻型,≥3项为重型。

附:Ranson指标:

1.年龄在55岁以上。

2.血糖(BS)11μmol/L以上。

3.白细胞(WBC)16 109/L以上。

4.乳酸脱氢酶(LDH)700U/dl以上。

5.谷草转氨酶(SGOT)250U(FranKel法)以上。

6.红细胞压积(Ht)下降10%。

7.血清钙(Ca++)小于2mmo1/L。

8.碱储备(BE)小于—4mmo1/L。

9.尿素氮(BUN)上升1.8mmo1/L以上。

10.氧分压(PaOz)小于8kPa。

11.体液丢失大于6L。

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急性胆管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2)解痉镇痛,使用杜冷丁应与阿托品同时用。

(3)抑制胰腺分泌,应用5 - FU、H2受体拮抗剂、善得定或施他宁。

(4)抗感染、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酸碱代谢紊乱。

(5)营养支持。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无效,腹膜刺激征加重;

2)合并胰周感染或胰外器官病变;

3)并发胰腺脓肿;

4)不能排除其它外科急腹症者。

(2)手术方式:

1)胰腺包膜切开,清创性或常规性胰腺部分切除;

2)胆道探查、引流,必要时切除胆囊;

3)减压性胃造瘘;

4)营养性空肠造瘘;

5)腹腔灌洗、引流管放置。

(3)术后处理:

1)同非手术疗法;

2)保持各灌洗、引流管通畅;

3)密切监测病情,注意并发症防治;

4)手术后2周内TPN,2周后经空肠造瘘管注入营养液,由PPN+PEN逐渐过度到TEN。

【 疗效标准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手术病人切口愈合,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消失。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手术并发症稳定,需延期作进一步治疗。

3.未愈:症状、体征加重或未治疗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好转疗效者。

八、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病史采集 】

1.肝外型门脉高压如门静脉血栓形成、腹部外伤、腹内肿瘤、胰腺炎、脾囊肿、先天异常、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2.肝内性门脉高压。包括:

(1)肝内窦前型门脉高压,如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等。

(2)肝内混合型门脉高压,主要见于肝硬化。

(3)肝内窦后型门脉高压,如Budd-Chiari综合征等。

3.特发性门脉高压。

4.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 体格检查 】

有无肝掌、痴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腹水、脾肿大、痔疮等。

【 辅助检查 】

1.B型超声:可显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有无扩大、梗阻及血栓形成等,但不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有无曲张。

2.食道钡餐检查:能用于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可了解其程度和范围,但现已较少应用。如不具备内镜检查条件,仍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3.内镜检查:诊断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准确性高。可了解其范围和程度。在条件许可时应争取做此

检查,以确定诊断。

4.CT扫描、门脉造影、门脉测压等检查亦对诊断有帮助,但属非常规检查。在有需要及条件许可时进行此类检查。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本身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如果病人存在可导致门脉高压的病因,尤其是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即应考虑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的可能性。

2.辅助检查提示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

3.内镜检查不仅可确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还可以了解其范围和程度。

4.存在门脉高压的病因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亦非都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对于存在门脉高压症病因者应根据情况选择钡餐照片或内镜检查以了解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者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 治疗原则 】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急救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监测;

2)恢复血容量,保持红细胞压积在30%以上;

3)放置鼻胃管和尿管;

4)病情许可时可采用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5)应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凝蛋白质、血小板等矫治凝血功能;

6)输注葡萄糖、维生素B、K、C等;

7)对躁动病人可酌量应用镇静剂;

8)对肝硬化病人,应注意防治肝性脑病;

9)矫正电解质代谢紊乱;

10)酌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内科治疗:

1)胃灌洗;

2)选用垂体后叶素,可用硝酸甘油对抗垂体后叶素的副作用,有条件时可选用生长抑素(或善得定);

3)气囊压迫:可选用双腔单囊、三腔双囊及四腔双囊管压迫止血。其第一次止血率约80%,再出血者止血率为60%;此外,其可能导致气道填塞等并发症,应高度重视;

4)经内窥镜注射硬化剂疗法:该疗法止血率80%~90%,止血后可重复进行;

5)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曲张静脉栓塞及经股动脉插管脾动脉栓塞术对于少数病例,在有条件和一定经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

(3)急诊手术:

一般认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死亡率较高,应争取止血后改善全身情况和肝功能以后再择期手术。非手术治疗不能止血或已经充分术前准备拟施行择期手术时发生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采取手术止血。手术方法有断流术和分流术两类。选择何类手术较好,目前尚有争议。多数人认为在急诊情况下以选择断流术相对较安全,且以胃底贲门门-体循环阻断术为首选术式。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防性治疗。

(1)药物治疗:可选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类,钙通道阻滞剂,H2受体拮抗剂,中药等。但疗效尚不肯定。

(2)经内镜注射硬化剂疗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其复发出血率减少一半左右,生存率提高。但复发出血率仍可达40%左右。必须反复进行方可达到较好效果。对于拟做食管横断或分流术者术前不宜用此疗法治疗。

(3)手术治疗:

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方式仍包括断流术和分流术两类;对于肝内性门脉高压,同时伴有晚期肝硬化者,尚可考虑选择肝移植术。

在断流术与分流术的选择方面目前国内尚有争议。近年来选择断流术者有增多,此类术式尤适合一些基层医院采用。原则上应根据病人情况、医院条件和术者经验综合考虑。

【 疗效标准 】

1.治愈:出血停止,症状缓解,曲张静脉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出血停止或仍有少量黑便,症状缓解,静脉曲张程度减轻,无治疗并发症。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九、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症

【 病史采集 】

1.注意原发病有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后天性自身免疫性贫血,这些疾病可引起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的常见原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其他原因还有感染、淀粉样变性、淋巴瘤、骨髓增殖症等。

2.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中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所产生的相应症状,如乏力、心慌、头昏、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牙龈及鼻出血、皮肤紫癜等。

【 体格检查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脾肿大和由脾功能亢进所导致的血液有形成分减少的程度。主要可有脉搏偏快、有力,脉压增大、皮肤粘膜苍白、皮下出血斑、咽喉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心界增大、心脏杂音和病理性心音、脾浊音区扩大或左上腹扪及肿块等。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体征,如浅淋巴结肿大、下肢浮肿、黄疸、肝掌、痴蛛痣、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及腹水征阳性等。

【 辅助检查 】

1.B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做CT或ECT检查。

2.对于原因不清楚的脾肿大,可针对其可能的病因做进一步检查。如溶血象检查、肝功能检查、食道吞钡照片、纤维内窥镜检查。必要时还可行胰腺的B超、CT或MRI检查及脾静脉造影,以了解有无脾静脉梗阻因素存在。

3.对于血液细胞减少而脾肿大不明显、引起脾肿大的原因不明确者尚需行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尚需做其他的病因相关检查。

【 诊 断 】

1.有引起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原发疾病病史。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支持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 鉴别诊断 】

在诊断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时尚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脾脏肿瘤、脾脏囊肿、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肿大等。

【 治疗原则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脾切除术。但15岁以下的患者、存在溶血危象者则是手术的禁忌证。

【 疗效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外周血象恢复正常;脾脏切除,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症状减轻,外周血象回升。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后症状、外周血象无明显改善。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十、血液病脾肿大

【 病史采集 】

是否患有引起脾肿大的血液病,包括良性血液病和恶性血液病。前者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症状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结构性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后者包括白血病、慢性骨髓纤维化等。是否存在由这些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

【 体格检查 】

原发血液疾病的临床体征,脾浊音区扩大或左上腹扪及肿块等。

【 辅助检查 】

1.原发血液疾病的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等。

2.B 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脾肿大的诊断。在条件许可和有需要时可做CT、ECT或MRI等检查。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血液病脾肿大的病因清楚,通常在血液病的诊治过程中已明确诊断。但尚需与门脉高压症、脾囊肿等脾脏占位性病变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脾肿大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血液系统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血液病所导致的脾肿大是否都适合手术治疗目前尚无定论。选择脾切除术治疗血液病脾肿大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见:

1.血液病并发脾脓肿、脾梗塞、脾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区域性门脉高压或发生脾破裂者是脾切除的适应证。

2.对于某些血液病,脾切除可能起到改善或“治愈”的效果,被视为脾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这些血液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vans综合征,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遗传性红细胞代谢失常性疾病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3.脾切除术疗效尚不明确的血液病主要包括: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高雪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无明显髓外造血现象者。对以上疾病所致脾肿大,如未发生其他并发症,需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以决定是否施行脾切除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脾脏切除,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治疗后脾脏缩小,症状减轻。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十一、腹部损伤

【 病史采集 】

1.详细了解受伤原因、程度、部位、时间及伤后病情变化。

2.注意神志、腹痛部位、性质及有无胃肠道症状或休克等表现。

【 体格检查 】

1.全面仔细全身检查,了解有无多发伤存在。

2.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变凉、脉率加快、血压不稳或下降甚至测不到;腹部外形变化、腹式呼吸是否存在,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的程度与范围,有无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和肠鸣音变化。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及红细胞压积、电解质、肾功、尿常规、血、尿淀粉酶等。

2.器械检查:胸、腹部平片,必要时可行腹部B超或CT检查。

3.诊断性腹腔穿剌或腹腔灌洗术。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腹部损伤一般不难,但要判断有无腹腔内脏损伤、具体哪个或哪些脏器损伤则不易,有时需要剖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

1.闭合伤关键在于判断有无内脏伤,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有腹腔内脏损伤:

(1)早期出现休克征象。

(2)持续性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

(3)有明显腹膜剌激征。

(4)有气腹表现。

(5)腹部有移动性浊音。

(6)便血、呕血或血尿。

(7)直肠指检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

(8)腹腔穿剌或灌洗有阳性发现。

(9)观察期间病情加重,体征更明显者。

2.开放伤关键在于判断是否穿入腹腔和有无内脏损伤:

(1)上述提示有腹腔内脏损伤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穿透伤;

(2)判断剌伤是否进入腹腔的方法有:

1)探子或探针探查。

2)伤道置管碘剂造影。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

(2)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尽快输液、输血,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酸碱平衡。

(3)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尿量及腹部情况变化,加强心电、血压、脉搏的监护,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压管。

(4)未确诊前禁用镇痛药物。

(5)未排除腹腔内脏器损伤者应禁食。

(6)早期给予广谱抗生素,开放伤应及早注射TAT。

(7)已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腹内脏器损伤者应积极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力争早期手术。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剖腹探查:

1)腹痛和腹膜剌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

2)肠鸣音减弱、消失或腹胀明显。

3)全身情况恶化,口渴、烦躁、脉率增快或体温及白细胞数上升。

4)膈下有游离气体表现。

5)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

6)血压不稳甚至下降。

7)腹腔穿剌吸出气体、不凝血液、胆汁或胃肠内容物。

8)胃肠出血。

9)积极抢救休克而情况不见好转或继续恶化。

(2)术式选择:

1)脾破裂:脾切除术为基本手术方法;保脾手术:包括脾修补、部分切除和脾移植,尤其适合于儿童患者;

2)肝破裂:肝修补术适于轻度肝破裂;肝动脉结扎术适于局部无法缝扎止血者;肝切除术适于重度肝破裂;

3)胰腺损伤:缝合引流术适用于胰腺撕裂伤;胰尾切除术适用于体尾部断裂者;远侧断端胰腺空肠Y式吻合及近端缝合术适用于胰腺头部断裂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只适用于胰头合并十二指肠严重损伤时,不得不作此术;

4)十二指肠损伤:单纯修补术适用于裂口不大,边缘整齐,血运良好,无张力者;带蒂肠片修补术适用于裂口较大不能直接缝合者;损伤肠段切除吻合术适用于十二指肠第三、四段严重损伤时;十二指肠憩室化适用于十二指肠第一、二段严重损伤或同时伴有胰腺损伤者;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只宜用于十二指肠第二段严重碎裂殃及胰头,无法修复者;

5)胃穿孔:胃修补术适用于损伤不重的裂口止血后直接或修整后缝合;胃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广泛损伤者;

6)小肠穿孔:单纯修补术适用于一般用间断横向缝合;肠切除吻合术适用于裂口较大或边缘部肠壁组织挫伤严重,小段肠管多处破裂,肠管部分或完全断裂,肠系膜损伤影响肠壁血运;

7)结肠穿孔:一期修补或切除吻合术适用于裂口小、腹腔污染轻、全身情况良好的右半结肠破裂;肠造口术适用于污染严重的左半结肠损伤;

8)直肠损伤:直肠缝合修补和乙状结肠双筒造口及直肠周围间隙引流术;

9)腹膜后血肿探查、清除血肿,结扎或修补破损血管,处理受伤脏器,但小血肿、无扩展的血肿,可不必处理。

【 疗效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伤口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改善,部分功能恢复正常。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十二、腹部肿块

【 病史采集 】

1.询问肿块出现的时间及生长速度。

2.有无伴腹痛、发热、黄疸、便血或血尿等。

3.全身情况变化,有无消瘦、贫血等。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注意有无锁骨上等处表浅淋巴结肿大。

2.专科情况:肿块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质地、边界、活动度及局部有无压痛;直肠指检。

【 辅助检查 】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疑有肝癌应查AFP;

2.器械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行腹部平片、B超、CT或MRI检查,胃镜加活检、钡餐或钡灌肠、静脉肾盂造影等。

3.穿剌检查:有助囊性肿块性质的判断。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大多数腹部肿块的性质能明确,少数需要剖腹探查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诊。

【 鉴别诊断 】

常见的腹部肿块有如下几种:

1.炎性肿块:腹腔脓肿等;

2.外伤性肿块:腹膜后血肿;

3.巨脾;

4.肿瘤:有肝胆、胃肠、胰腺、脾脏、肾脏、卵巢及腹膜后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

5.囊肿:有肝胆、肾脏、胰腺、卵巢等部位的囊肿以及肾盂积水。

【 治疗原则 】

尽快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需要手术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具体疾病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 疗效标准 】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部分功能恢复。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十三、腹腔脓肿

【 病史采集 】

1.有急性腹膜炎、腹部外伤或腹部手术史;

2.腹痛、恶心、呕吐、感染中毒症状等。

【 体格检查 】

腹部可扪及肿块,质软、固定、边界不清、局部压痛明显。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

2.器械检查:腹部平片、B超或CT检查。

3.诊断性穿剌:在B超或X线指导下进行。

【 诊 断 】

凡腹膜炎或腹腔内脏器炎症经治疗好转后或腹部手术数日后出现腹痛、发热,原因不清时,应想到本病,经上述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

【 鉴别诊断 】

1.腹腔脓肿有膈下脓肿、肠间脓肿和盆腔脓肿之分,需加以鉴别;

2.膈下脓肿需与脓胸、肝脓肿鉴别,盆腔脓肿需与盆腔炎性包块鉴别。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体位:取半卧位;

(2)禁食、胃肠减压;

(3)抗生素:应根据致病菌选用足量抗生素;

(4)镇定、止痛和吸氧;

(5)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6)补充热量和营养,纠正贫血等;

(7)穿剌抽脓:可在B超下进行,抽后腔内注入抗生素。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无效、中毒症状重、体积较大的腹腔脓肿。

(2)术式选择:脓肿切开引流术,根据脓肿的部位选择适当切口和途径。

【 疗效标准 】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体温基本正常,症状改善。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十四、上消化道出血

【 病史采集 】

1.病因:

(1)溃疡病出血;

(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应激性溃疡出血;

(4)肿瘤出血;

(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

(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 体格检查 】

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

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

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

1)输液、输血、纠正休克。使血压维持在12kPa,脉率每分钟100次以下;

2)休克的病人应放置保留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

3)应用止血药物;

4)平卧休息,可给镇静剂,但注意门脉高压患者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诱发肝昏迷。

(2)三腔管压迫止血。

(3)经纤维内窥镜止血。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决定手术的关键是判断出血是否能自行停止,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准确的预测。可根据病史、出血量大小、出血速度、病人一般状况综合分析作出决定。出血迅猛,短时间内出血量大,早期出现休克,减慢或暂停输血就不能维持血压、脉搏 ,年龄在60岁以上出血不易自止,或溃疡病史长,既往有反复出血史或出血停止后又再出血以及对非手术治疗反应差等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原因不明的大出血、反复出血,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仍不稳定,也应及早探查。

(2)术式选择: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术式,其原则是安全、有效,对危重患者不宜选用过于复杂的术式。

【 疗效标准 】

1.治愈:手术已切除病灶,或对出血原因作了相应处理,术后情况良好,无继续出血,无手术并发症。

2.好转:治疗后出血停止,一般情况改善。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

十五、便 血

【 病史采集 】

1.病因:

(1)肠肿瘤。

(2)肠息肉。

(3)先天性肠疾患。

(4)肠套叠。

(5)肠血管疾患。

(6)肠憩室。

(7)全身性疾病。

2.病史:

(1)注意询问发病时间,便血次数,便血量和颜色,有无脓液或粘液。

(2)是否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和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3)有无大便习惯改变,粪块是否变细,大便时有无块状物脱出。

(4)既往有无痔、肛裂、肠息肉等病史。

【 体格检查 】

1.注意全身一般情况,有无贫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斑,测量血压、脉搏。

2.腹部检查:有无腹壁静脉曲张,有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是否肿大。

3.肛门检查:注意有无肛裂,外痔及脱出的痔核、息肉或其他块物,指套有无脓血及粘液附着。

【 辅助检查 】

1.血、尿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测定。

2.大便检查:注意大便的外观、性状、显微镜下检查有无脓血、吞噬细胞及肠道寄生虫卵。

3.钡剂灌肠X线检查。

4.必要时可做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

【 诊 断 】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便血应作出以下判断:

1.分析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治疗:急性大量血便而病因不明者,先禁食,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应用镇静剂、止血药等。一般处理同上消化道出血。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约90%便血病例经非手术治疗,在24~48小时内出血可停止,若经24~48小时的治疗出血仍不止,可进行急症探查手术,手术目的在于消除出血的病因。

(2)探查手术要点:

1)依次探查末端回肠、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乙状结肠、直肠,注意有无炎症、憩室,有无可扪及的息肉和肿瘤等;

2)视病变的性质决定处理措施。

(3)术式选择:根据出血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术式。

【 疗效标准 】

1.治愈:去除病灶,出血停止,无并发症。

2.好转:出血停止,一般情况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切口愈合,病情稳定,可出院。

十六、髂股动脉急性栓塞

【 病史采集 】

1.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

2.患肢疼痛。

3.患肢麻木、感觉异常。

4.足趾活动困难。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皮色及皮温改变。

(2)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4)肢体坏疽表现。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及某些酶学检查。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

(1)皮肤测温试验。

(2)多普勒超声波。

(3)动脉造影。

【 诊 断 】

1.根据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及典型的5 P”特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 )、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栓塞的部位。

2.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诊断栓塞位置,其中动脉造影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及静脉回流情况。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及酶学检查可协助进一步追查病因。

【 鉴别诊断 】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4.动脉瘤;

5.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疗法:凡是动脉栓塞的病人,都要经过非手术疗法。即使要施行取栓术的病人,手术前后经过适当非手术疗法的准备和处理,亦能提高手术疗效。

(1)绝对卧床,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

(2)抗凝和祛聚疗法以防止栓塞繁衍;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

(3)镇痛、解痉、扩张血管以增进血液供应:鸦片类药物、普鲁卡因、罂粟硷或苯苄胺;

(4)溶栓疗法:首选尿激酶。一般为3~6万单位,每日2次。

2.手术疗法:

(1)手术适应证:髂股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除肢体已发生坏疽或腘动脉以远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远段肢体血液供应者外,只要病人全身状况允许都应及早施行取栓术。

(2)手术方法:

1)首选Fogarty导管取栓术;

2)动脉切开取栓术;

3)协同性手术:清除伴发的静脉血栓、筋膜切开减压术;

4)截肢术。

【 疗效标准 】

1.治愈:5P症状消失、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再通。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十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病史采集 】

1.诱发因素:产后、手术后、外伤、晚期肿瘤、长期卧床;

2.发病情况及持续时间;

3.患肢疼痛性质及程度;

4.发热、脉搏加快。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患肢疼痛及压痛。

(2)患肢浅静脉曲张。

(3)患肢肿胀、甚至股青肿。

(4)血栓部位压痛或扪及条索状物,尤其注意股三角区。

(5)足靴区皮肤有无营养性改变。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多普勒超声波下肢深静脉检查。

(2)下肢深静脉造影。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及下肢深静脉造影可确诊并了解病变范围。

【 鉴别诊断 】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疗法:

(1)一般处理:急性期卧床,抬高患肢。

(2)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可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3)抗凝疗法:适用于保守治疗及取栓术后,肝肾功能不良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通常先以肝素开始,3~5天后改用香豆素类衍生物。用药期间必须每日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

(4)祛聚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及潘生丁等。

2.手术疗法:

(1)Fogarty导管取栓术:适用于3天以内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7天以上栓子则不容易取出。

(2)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在病变已经稳定但未酿成踝交通静脉破坏前进行。

【 疗效标准 】

可作为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多普勒超声波及静脉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再通。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十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 病史采集 】

1.是否从事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或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史。

2.静脉曲张家族史。

3.静脉曲张出现时间,有无患肢沉重、酸胀及麻木感。

4.患肢破溃出血及慢性溃疡史。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

(1)下肢静脉曲张程度、分布范围,有无红肿压痛、静脉内硬结。

(2)小腿皮肤色素沉着、脱屑、萎缩或溃疡。

(3)是否伴发痔、疝或精索静脉曲张。

3.特殊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下肢静脉造影。

(2)必要时结合多普勒超声波、体积描记仪检查及静脉测压。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及体征一般可作出诊断。

2.多普勒超声波、体积描记、静脉测压及下肢静脉造影可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

【 鉴别诊断 】

1.原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3.动静脉瘘。

4.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 治疗原则 】

1.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其适应证为:

(1)病变局限、程度较轻而无症状者。

(2)妊娠妇女。

(3)估计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2.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其适应证为:

(1)单纯性病变。

(2)处理术后剥脱不尽的曲张静脉。

3.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凡有症状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

1)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

2)剥脱曲张的大隐或小隐静脉;

3)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 疗效标准 】

1.治愈:患肢沉重、酸胀感及曲张静脉消失。

2.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好转。

3.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十九、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病史采集 】

1.是否从事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或有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

2.静脉曲张出现时间,有无患肢胀破性疼痛和肿胀。

3.患肢破溃出血及慢性溃疡史。

【 体格检查 】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

(1)下肢静脉曲张程度、分布范围,有无红肿压痛、静脉内硬结。

(2)小腿皮肤色素沉着、脱屑、萎缩或溃疡。

(3)是否伴发痔、疝或精索静脉曲张。

3.特殊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特殊检查:

(1)下肢静脉造影:这是目前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2)静脉测压、双向多普勒超声波及光电体积描记仪检查。

【 诊 断 】

1.根据病史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2.下肢静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深静脉瓣膜破坏范围和程度;

3.静脉测压常作为筛选检查。

【 鉴别诊断 】

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 治疗原则 】

明确诊断的病例,凡属中度或重度逆流,即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证实造影剂逆流超过腘静脉平面者,都适于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

1.股静脉瓣膜修复术。

2.静脉段移位转流术。

3.腘静脉肌袢成形术。

4.自体带瓣静脉段股浅静脉移植术。

另外,对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和足靴区色素沉着和(或)溃疡者,都应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筋膜上或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

【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曲张静脉消失。

好转:症状好转,曲张静脉未完全消失。

未愈:未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标准者。

胃肠外科常用诊疗临床操作规范

腹膜腔穿刺术

【 适应证 】

1.诊断性穿刺,以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或抽液作化验和病理检查。

2.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以缓解症状。

3.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4.腹腔内注射药物。

【 禁忌证 】

1.严重肠胀气。

2.妊娠。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腹腔内有广泛粘连者。

4.躁动、不能合作或肝昏迷先兆。

【 操 作 】

1.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2.取平卧位或斜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垫好腹带。

3.穿刺点的选择:

(1)脐和髂前上棘间连线外1/3和中1/3的交点为穿刺点;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

(2)脐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和右1~1.5cm处。

(3)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洗术,在腹中线上取穿刺点。

4.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并用1%~2%普鲁卡因2ml作局麻,须深达腹膜。

5.作诊断性抽液时,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穿刺针垂直刺入皮下在皮下潜行后再垂直刺入腹腔;抽液后拔出穿刺针,揉压针孔,局部涂以碘酒,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6.腹腔内积液不多,腹腔穿刺不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采用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的穿刺方法,把有侧孔的塑料管尾端连接一盛有500~1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入腹腔,当液体流完或病人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至床下,使腹内灌洗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瓶中液体作检验;拔出穿刺针,局部碘酒消毒后,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7.腹腔放液减压时,用胸腔穿刺的长针外连一长的消毒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管,从穿刺点自下向上斜行徐徐刺入,进入腹腔后腹水自然流出,再接乳胶管放液于容器内;放液不宜过多、过快,一般每次不超过3000ml;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用力按压局部,碘酒消毒后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缚紧腹带。

体表肿块穿刺取样活检术

【 适应证 】

体表可扪及的任何异常肿块,都可做穿刺活检;如乳腺肿块、淋巴结等均可穿刺。

【 禁忌证 】

1.凝血机制障碍。

2.非炎性肿块局部有感染。

3.穿刺有可能损伤重要结构。

【 术前准备 】

1.穿刺部位皮肤准备。

2.器械准备 消毒的穿刺针及20~30ml注射器、碘酒、酒精、局麻药及标本处理器皿等;穿刺针分为粗针和细针两类;粗针有Vim~Silverman针、Tru-cut针、Jamshidi针;细针有22~23号Chiba针、20~23号腰穿针、7~8号普通注射针。

【 操 作 】

1.粗针穿刺:

(1)碘酒、酒精消毒穿刺局部皮肤及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检查穿刺针。

(2)穿刺点用2%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3)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肿块。

(4)将穿刺针刺入达肿块表面,将切割针芯刺入肿块1.5~2cm,然后推进套管针使之达到或超过

切割针尖端,两针一起反复旋转后拔出。

(5)除去套管针,将切割针前端叶片间或取物槽内的肿块组织取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送组织学检查。

2.细针穿刺:

(1)碘酒、酒精消毒穿刺局部皮肤及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检查穿刺针。

(2)术者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肿块,将穿刺针刺入达肿块表面。

(3)连接20~30ml注射器,用力持续抽吸,穿刺针在肿块内向不同方向快速进退(约1cm范围)数次。

(4)常压下拔针,取下针头,注射器抽满空气后用力将穿刺物推注于玻片上,不待干燥,立即用95%酒精固定5~10min,送细胞病理学检查;囊性病变则将抽出液置试管离心后,取沉渣检查。 胃插管术

【 适应证 】

1.胃扩张,幽门狭窄及食物中毒等。

2.钡剂检查或手术治疗前的准备。

3.昏迷、极度厌食者插管行营养治疗。

4.口腔及喉手术需保持手术部位清洁者。

5.胃液检查。

【 禁忌证 】

1.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

2.腐蚀性胃炎。

3.鼻腔阻塞。

4.食管或贲门狭窄或梗阻。

5.严重呼吸困难。

【 术前准备 】

1.训练病人插管时的配合动作,以保证插管顺利进行。

2.器械准备,备消毒胃管、弯盘、钳子或镊子、10ml注射器、纱布、治疗巾、石蜡油、棉签、胶布、夹子及听诊器。

3.检查胃管是否通畅,长度标记是否清晰。

4.插管前先检查鼻腔通气情况,选择通气顺利一侧鼻孔插管。

【 操 作 】

1.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2.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段,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段,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到咽喉部(14~16cm),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同时将胃管送下,插入深度为45~55cm(相当于病人发际到剑突的长度),然后用胶布固定胃管于鼻翼处。

3.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1)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抽出,表示已插入胃内。

(2)用注射器向胃管内注入空气,同时置听诊器于胃部听诊,如有气过水声,表示胃管已插入胃内。

(3)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碗内应无气体逸出,若出现连续气泡且与呼吸相一致,表示误入气管内。

4.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将胃管末端折叠用纱布包好,用夹子夹住,置病人枕旁备用。

脓肿切开引流术

【 适应证 】

1.浅表脓肿已有明显波动。

2.深部脓肿经穿刺证实有脓液。

3.口底蜂窝组织炎、手部感染及其他特殊部位的脓肿,应于脓液尚未聚成明显脓肿前施行手术。

【 禁忌证 】

结核性冷脓肿无混合性感染。

【 术前准备 】

1.洗净局部皮肤,需要时应剃毛。

2.器械准备:脓肿切开引流包、手套、治疗盘(碘酒、酒精、棉签、局部麻醉药等)。

【 操 作 】

1.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和铺无菌巾。

2.浅部脓肿:

(1)一般不用麻醉。

(2)用尖刀刺入脓腔中央,向两端延长切口,如脓肿不大,切口最好达脓腔边缘。

(3)切开脓腔后,以手指伸入其中,如有间隔组织,可轻轻地将其分开,使成单一的空腔,以利排脓;如脓腔大,可在脓肿两侧处切开作对口引流。

(4)松松填入湿盐水纱布或碘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并用干纱布或棉垫包扎。

3.深部脓肿:

(1)先适当有效地麻醉。

(2)切开之前先用针穿刺抽吸,找到脓腔后,将针头留在原处,作为切开的标志。

(3)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然后顺针头的方向,用止血钳钝性分开肌层,到达脓腔后,将其充分打开,并以手指伸入脓腔内检查。

(4)手术后置入碘仿纱布条,一端留在外面,或置入有孔的橡皮引流管。

(5)若脓肿切开后,腔内有多量出血时,可用碘仿纱条按顺序紧紧地填塞整个脓腔,以压迫止血,术后2天,用无菌盐水浸湿全部填塞敷料后轻轻取出,改换烟卷或凡士林纱布引流。

胃肠减压术

【 适应证 】

1.急性胃扩张。

2.胃、十二指肠穿孔。

3.腹部较大型手术后。

4.机械性及麻痹性肠梗阻。

【 术前准备 】

1.检查胃、十二指肠引流管是否通畅。

2.备减压抽吸装置,手提式或电动低压抽吸器;如无上述装置,可用注射器代替。

3.其它用具同“胃插管术”。

【 操 作 】

1.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2.按常规方法插胃管,插入深度依病情而定。

3.将胃、十二指肠引流管接减压抽吸装置,低压抽吸。

( 王 东 余小舫 )

清创缝合术

【 适应证 】

8小时以内的开放性伤口;8小时以上无明显感染的伤口,伤员一般情况好。头部血运好,伤后十二小时内仍可行清创术。

【 禁忌证 】

污染严重或已化脓感染的伤口不宜一期缝合,仅将伤口周围皮肤擦净,消毒周围皮肤后,敞开引流。

【 术前准备 】

1.全面检查伤员,如有休克,先抢救,待休克好转后争取时间进行清创。

2.如颅脑、胸、腹有严重损伤,应先予处理。如四肢开放性损伤,应注意是否同时合并骨折,摄X线片协助诊断。

3.应用止痛和术前镇静药物。

4.如伤口较大,污染严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术前1小时、术中、术毕分别用一定量的抗生素。

5.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轻者用1500U,重者用3000U。

【 麻 醉 】

上肢清创可用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肢可用硬膜外麻醉,较小较浅的伤口可使用局麻,较

大及复杂、严重的则可选用全麻。

【 手术步骤 】

1.清洗去污:分清洗皮肤和清洗伤口两步。

(1)清洗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再用汽油或乙醚擦去伤口周围皮肤的油污。术者常规戴口罩、帽子,洗手,戴手套,更换覆盖伤口的纱布,用软毛刷蘸消毒皂水刷洗皮肤,并用冷开水冲净。然后换另一毛刷再刷洗一遍,用消毒纱布擦干皮肤。两遍刷洗共约10分钟。

(2)清洗伤口:去掉覆盖伤口的纱布,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消毒镊子或纱布球轻轻除去伤口内的污物、血凝块和异物。

2.清理伤口:

(1)施行麻醉,擦干皮肤,用碘酊、酒精消毒皮肤,铺盖消毒手术巾准备手术。术者重新用酒精或新洁尔灭液泡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后即可清理伤口。

(2)对浅层伤口,可将伤口周围不整皮肤缘切除0.2 ~ 0.5cm,切面止血,消除血凝块和异物。切除失活组织和明显挫伤的创缘组织(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等),并随时用无菌盐水冲洗。

(3)对深层伤口,应彻底切除失活的筋膜和肌肉(肌肉切面不出血,或用镊子夹镊不收缩者表示已坏死),但不应将有活力的肌肉切除。有时可适当扩大切口和切开筋膜,处理较深部切口,直至比较清洁和显露血循环较好的组织。

(4)如同时有粉碎性骨折,应尽量保留骨折片。已与骨膜分离的小骨片应予清除。

(5)浅部贯通伤的出入口较近者,可切开组织桥,变两个切口为一个。如伤道过深,不应从入口处清理深部,而应从侧面切开处清理伤道。

(6)伤口有活动性出血,在清创前可先用止血钳钳夹,或临时结扎止血。待清理伤口时重新结扎,除去污染线头。渗血可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凝血酶局部止血剂。

3.修复伤口:

(1)清创后再次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再根据污染程度、大小和深度决定是开放还是缝合,是一期还是延期缝合。未超过12小时的清洁伤可一期缝合;大而深伤口,在一期缝合时应置引流条;污染重的或特殊部位不能彻底清创的伤口,应延期缝合,即在清创后先于伤口内放置凡士林纱布引流条,待4~7日后,如伤口组织红润,无感染或水肿时,再缝合。

(2)头、面部血运丰富,愈合力强,损伤时间虽长,只要无明显感染,仍应争取一期缝合。

(3)缝合时,不应留有死腔,张力不能太大;对重要血管损伤应修补或吻合;对断裂的肌腱和神经干应修整缝合;暴露的神经和肌腱应以皮肤覆盖;开放性关节腔损伤应彻底清洁后再缝合;胸、腹腔的开放损伤应彻底清创后,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

【 术中注意事项 】

1.伤口清洗是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反复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选择局麻时,只能在清洗伤口后麻醉。

2.彻底切除已失去活力的组织,又要尽量爱护和保留存活的组织。

3.避免张力太大,以免造成缺血或坏死。

【 术后处理 】

1.根据全身情况输液或输血。

2.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促使炎症消退。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如伤口深、污染重,应同时肌肉注射气性坏疽抗毒血清。

4.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

5.注意伤肢血运,伤口包扎松紧是否合适,伤口有无出血等。

6.一般应根据引流物情况,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伤口引流条。

7.伤口出血或发生感染时,应即拆除缝线,检查原因,进行处理。

8.定时换药,按时拆线。

换 药 术

【 适应证 】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 准备工作 】

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镊子2把,剪刀1把,备酒精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碘伏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 操作步骤 】

1.用手取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外引流物;与伤口粘着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湿润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清洁伤口,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接触敷料作为传递。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洗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或脓液,由内向外,注意移除创口内异物、线头、死骨及腐肉等。棉球一面用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不得用擦洗过创面周围皮肤的棉球沾洗创面。严格防止将纱布、棉球遗留在伤口内。在换药过程中,假如需用两把镊子(或钳子)协同把沾有过多盐水或药液的棉球拧干一些时,必须使相对干净侧(左手)镊子位置向上,而使接触伤口侧(右手)镊子位置在下,以免污染。

3.分沁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如优锁)冲洗。如需放置引流,应先用探针或镊子探测创腔方向、深浅和范围,然后再用探针或镊子送入油纱布或引流条,或浸过雷夫努尔药液的纱布引流条,但不能塞得太紧。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烧灼,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的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一般无严重感染的平整创面,用凡士林纱布敷盖即可。感染严重的伤口,可用0.05%新洁尔灭,0.02%醋酸洗必泰等洗涤或湿敷,亦可用黄连软膏,去腐生肌散等中药外敷。化脓伤口可用优锁溶液洗涤或湿敷。特异感染,可用0.02%高锰酸钾湿敷。

6.最后,覆盖无菌纱布(一般为8层),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 注意事项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如换药者已接触伤口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换药碗(盒)。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自己洗手后再取。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容器中取出后,不得放入原容器内。污染的敷料立即放入污物盘或污物桶内。其他物品放回指定位置。

1.操作轻柔,保护健康组织。换药后认真洗手。

2.先换清洁的创面,再换感染轻微的创口,最后换感染严重的创口,或特异性感染的创口。

3.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制度。污染的敷料需及时焚毁,使用的器械应单独加倍时间消毒灭菌。

4.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检查原因,排除异物存留、结核菌感染、引流不畅以及线头、死骨、弹片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拆 线 法

【 适应证 】

1.无菌手术切口,局部及全身无异常表现,已到拆线时间,切口愈合者;面颈部4~5天;下腹部、会阴部6~7天;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四肢10~12天;关节处可延长些,减张缝合14天。

2.伤口术后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

【 禁忌证 】

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重贫血、消瘦、轻恶病质者;

2.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3.老年患者及幼儿;

4.咳嗽没有控制时,胸腹部均应延迟拆线。

【 准备工作 】

同换药术,同时准备拆线剪刀一把。

【 操作步骤 】

1.了解切口情况,明确切口分类。按切口有否细菌感染,可分为无菌切口,可能污染切口及污染切口三类(Ⅰ、Ⅱ、Ⅲ)。

2.取下敷料,正确判定愈合情况。

(1)甲级:即切口部位无不良反应的一期愈合。

(2)乙级:愈合欠佳,可有缝线周围炎、红肿硬结、血肿、积液或表面皮肤裂开等。

(3)丙级:切口完全裂开或化脓。

3.拆线:

(1)切口甲级愈合:

1)用碘伏棉球从内向外消毒伤口、缝线及针眼和周围皮肤,范围5~6cm;

2)左手持镊子,轻轻提起线结,使原已埋入皮下的一部分缝线露出少许,右手执剪刀,将带钩侧剪尖伸入线结下,紧贴皮肤,将新露出的缝线段予以剪断;

3)左手持镊就可将线抽出,抽线方向只能顺向该剪断缝线一侧,以免病人疼痛及用力过猛撕裂伤口;

4)第一根缝线拆除后,如无裂开迹象,可一次性拆完其它逢线。若超过10针以上,张力较大,可分次间断拆线;

5)拆线后重新消毒伤口一次,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2)切口乙级愈合:缝线周围炎及切口轻度红肿、硬结者,拆除缝线后换药即可;有血肿或积液者应引流;表面皮肤裂开可用蝶形胶布拉拢,加敷料覆盖,必要时加绷带或腹带保护。

(3)切口丙级愈合:拆线后应充分引流或作二期缝合。

【 注意事项 】

1.严格执行无菌外科操作,操作轻柔。

2.不同组织、不同年龄或不同部位的切口,愈合速度是不一致的,所以仔细观察创口和正确判断愈合情况是拆线的先决条件。必要时可拆除1~2针缝线,探试切口的愈合强度,决定全部拆线或间断拆线。不可在伤口愈合不良时,贸然一次拆除全部缝线。


相关内容

  • 外一科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云南省彝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一.摘要 综合国内外普外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微创手术.介入治疗.器官移植是当今发展的重点和前沿,微创腔镜手术已成为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彝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成立于1960年,目前开展了甲状腺部分及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直 ...

  • 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建立与运作
  • ·685· 述评 文章编号:1005-2208(2014)08-0685-03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8.03 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建立与运作 陈孝平,张志伟 [摘要]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TACE )或其他非手术治疗,因 ...

  • 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工作指南
  • 消化内科临床药师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用药品使用广泛,联合用药普遍,对消化内科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实践.提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需求,为此特制定本标准以指导培训.消化内科临床药师集中培训时间 ...

  • 介入科论文
  • 一.介入科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IVR ), 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4,Dotter首例下肢动脉扩张术) ,70年代中期正式命名(1976, Wallace) .我国始于80年代初,1986年首届介入放射学会(山东潍坊):1990年"中放"学会成立"介入放射学 ...

  • 内镜护士培训计划
  • 篇一: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内镜室护士消化内镜技术培训计划 一.消化内镜的发展及电子镜系统构成及原理(姚国和)已讲 二.临床常用内镜选择(姚国和) 1.胃镜 2.结肠镜 3.变焦放大内镜(放大胃.肠镜) 三.消化内镜室布局和配置(林海) 1.消化内镜室总体环境的设计理念 2.设备系统的配置 ...

  • 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修改后
  • 通科培训 蒙医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 培训目标 掌握和熟悉消化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疾病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初步具备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能力.了解最新进展,并能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能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随访.对少见或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急症和危重病症的 ...

  • 病史采集例题
  • 简要病史:患者女性,18岁,咯血,伴低热2个月. 请按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述,将如何进行询问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病史内容写在答题纸上. 标准答案: 请核对您的答案,并根据以下内容给自已打分: (一)现病史的采集:共10分 1.发病诱因:受凉.季节关系等等.(1分) 2.咯血的特点:咯血发生的急骤 ...

  • 2015年中医内科学副高级职称考试大纲综合知识
  • 2015年中医内科学副高级职称考试大纲综合知识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高级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 考前冲刺.历 年真题等.中医内科学试题量:7902道.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 ...

  • 治疗胃溃疡什么方法好
  • 治疗胃溃疡什么方法好 导语:中国俗语说:十可溃疡,一个癌.也就是说癌变率最高可达10%,胃溃疡是目前最容易引发胃癌的疾病之一,据调查全国约有8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胃溃疡会导致胃穿孔,会导致轻微出血或者大出血,如果大出血就会导致胃溃疡患者休克甚至死亡,病情会变得危 中国俗语说:十可溃疡,一 ...

  • 企业如何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壮大自身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于其管理的力度不同,对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要求也不同.尽管现在很多企业都知道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真正把人才当成一种资源并视之为战略高度的企业并不多. 有机制的问题,由于机制不灵活,尤其是某种机制下的决策者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影响,较难有突破性的举措.譬如现在尽管是市场经济,但其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