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建构

作者:仰海峰

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01期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11-0033-05

  在过去的30年里,马克思哲学研究,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理解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实践标准讨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到人学与生存论,再到回到马克思的理性自觉,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也是马克思哲学特性的内在要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推动马克思哲学的本土话语建构,在我看来,下面几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第一,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第二,如何处理好文献、思想与历史的关系;第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的理论逻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

  一、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这是近30年来反复讨论的一个主题,也是西方学者面对马克思时不断追问的话题。按照我个人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总体性(经济—政治—社会)批判、自由历史与人的解放。①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马克思哲学变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形而上学或者以理性自律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以机械唯物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两种哲学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它们在面对历史时,都以一种历史之外的力量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表明,传统解释中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不能得出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在面对历史时,仍然停留在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之中。马克思哲学的变革过程,在其根本的意义上,就是打破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自律神话。

  从理性形而上学的自律性出发,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思想发生了变革,就可以变革现实,从而以哲学革命替代对历史现实的批判改造。“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②对于这种以哲学自律为前提的思想,马克思批判说:“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那么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③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说的,这些哲学家只是完成了对当下世界的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把哲学当作是一种自律性的观念,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观念产生于社会历史生活过程,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对旧哲学的批判,并不能替代对产生这一哲学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就哲学本身的逻辑来批判传统哲学。如在《神圣家庭》中,马克思通过“果实”概念的形成来揭示黑格尔概念形而上学的秘密。一是从社会历史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哲学的逻辑及其现实含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后一种观念的确立,正是这种观念,才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传统哲学思想区别开来。传统的哲学主要体现为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逻辑关系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哲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推进到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

  正是在这里,资本逻辑的哲学意义被呈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描述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时所说的,他的哲学理念的变革离不开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分析,也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真正地理解产生近代哲学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因此,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批判构成了同一个问题。在这一分析中,马克思依据思想与历史之间的互文原则,一方面揭示古典经济学本身的理论逻辑,即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斯密、李嘉图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奠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发展的逻辑上,这个逻辑就是资本的运行逻辑。从重商主义将货币作为财富的本质,到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这固然体现了古典经济学本身的逻辑抽象,但更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历史抽象的结果。没有大工业的进程,也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因此,对当时的哲学与思想观念的批判分析,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考察。这时,“资本”就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的哲学与经济学研究之间,构成了内在的对话与互文关系。同样,作为马克思《资本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只是一个分析商品交换的纯粹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与人类解放意义上的概念。只有揭示了资本的逻辑,马克思才能真正地理解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只有理解了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马克思才能理解产生于这一现实基础上的思想观念与哲学理念,只有这时,才能真正地摆脱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内部的变革等同于现实变革的错误,才能真正地将哲学批判转变为来自于历史内部的自我批判,将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改变为历史辩证法。从这一视角出发,《资本论》就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而是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但这种理念却又是通过经济学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可以说,只有理解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逻辑,我们才能真正地进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处。

  对于马克思来说,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是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这是他与实证主义以及社会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是为了人的解放与自由历史的实现,在这一点,马克思既继承了启蒙理性,又超越了启蒙理性。“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④启蒙的目的就是将人解放出来,使人自由地发展自己。资本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在历史的过程中将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人变成了“自由人”。但这种“自由”是以人对资本的依赖为前提的,市场的进程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见权威变成了“匿名”的权威,将“自由人”变成了资本逻辑中的人,这时,人的解放问题就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打破。只有打破了资本逻辑,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历史才能变成自由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属人的历史还是一种“尚未”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马克思在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在对历史逻辑的分析中展示了走向未来的可能性空间,这时,马克思才将自己的批判与当时的各种批判区别开来,特别是同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区别开来。自由历史与人的解放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归。

  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内在逻辑,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的理论起点,而且对今天的研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揭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多重复杂线索的内在关系,这是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中的重要问题。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有三大来源和三大组成部分,这个分析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提示的作用,但也导致后来的研究出现了将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分解为不同的研究区域的问题。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来看,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内在交融在一起的,它们处于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在这种复杂线索的互动中揭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涵,这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点。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将马克思哲学概括为上述三大主题。

  二、文献、思想与历史

  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哲学与历史的方法:那就是在历史与哲学的互文中理解哲学、反思历史,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哲学反思空间。正是理解了这一点,处于第二国际时代的卢卡奇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正统性时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种‘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深化。”⑤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的哲学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平台和方法,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按照马克思哲学的思考方式去面对历史和理念,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中的根本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本、思想与历史的关系,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对于文本、思想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克罗齐的一些论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克罗齐在讨论历史学时指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过去的历史如果是真历史,那么它所叙述的历史事迹能够在当代历史学家心中回荡,因此,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并不是外在事件的积累,历史研究就是要揭示历史中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克罗齐提出了面对历史文献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与编年史的关系。对历史的通常理解都是编年史意义上的,即将历史看做是过去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总和,这也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批判的历史编纂学。在克罗齐看来:“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一切历史当其不再是思想而只是用抽象的字句记录下来时,它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好些字句一度是具体的和有表现力的。”⑥当历史被理解为编年史时,历史中的精神也就消失了。二是历史与文献的关系。从编年史出发,人们将文献看做是僵死的记录,看做是没有思想的叙述与凭证,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文献并不是摆在某处的东西,而是与当下思想的批判性理解紧密相关。“文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才是真正的史料——就是说它们是历史综合的两种因素;处在这种地位,它们就不是和历史对立的,也不是和综合对立的,如同泉水和携桶汲水的人相对立一样,它们就是历史本身的部分,它们就在综合之中,它们是综合的组成部分并被它所组成。”⑦从克罗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任何历史文本只有在思想之光的照耀下,才能真正地充当文本的作用,否则就易变成实证意义上的死文献。对文献的甄别虽然重要,但如果文献本身的编纂取代了对历史的思考时,历史也就成了过去的记录,而蕴含于其中的思想则消失了。这正是克罗齐所要批评的。

  虽然克罗齐的历史观还是黑格尔式的,但在我看来,克罗齐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献是一回事,如何阅读文献又是另一回事,后者有时更为重要。回到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这一点更为明显。在第二国际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有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模式,也有卢卡奇等人的历史主体论解释模式。虽然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利用的都是马克思的文献,理解的差异来自于对当时历史的不同把握和每个解释者各自的理论背景。我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进程也具有相似性。1980年代以前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所依据的文献,与1980年代之后的研究所依据的文献是一样的,但研究的模式和深度以及对文献的把握上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恰恰在于中国历史的变化以及研究者思想的变化,从而导致了阅读文献的方式的变化。这样说并不表明文本不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激活文献,而不是将文献绝对化,将文本重新变成僵死的事实。否则,马克思的鲜活思想就会让位于文献的碎片化存在。

  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面对思想大家的文献,后来者大致有三种解决方式:一是专家式的文献考据,从而尽力地、客观地呈现文献的原貌。这是文献编纂者的根本原则。一是通过阅读文献,揭示思想家的思想逻辑。这既是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又包含了对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过程的把握,并用这一思想逻辑来批判分析当下的历史与文化理念。一是通过理解经典文献的理论逻辑及其内在难题,从中引申出阅读者本人思想的建构,并将历史内含于思想建构的过程中。正是这些不同的研究类型,使思想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理论图景。也只有当文献阅读与对历史和思想史的把握相统一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经典。马克思哲学研究也不例外。

  三、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理论原则

  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内容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这种批判分析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批判分析资本的历史过程,一是批判分析产生于这一过程中的思想进程,形成了开放的理论空间。在我看来,只要这个时代还是资本逻辑占主导的时代,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仍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马克思的话复述一遍就能解决问题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从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逻辑地、历史地走向当代,真正做到对当代历史与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从而认清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这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针对的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这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转变的阶段,自由竞争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资本论》较为详细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及其内在的逻辑矛盾,正是这种内在的逻辑矛盾,才为未来历史的实现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但在马克思之后,虽然资本逻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导逻辑,但资本逻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向了组织化生产,资本集中与资本垄断代替了早期的自由竞争。这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以福特制为基础的组织化生产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如果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早期,个人的技艺还具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在福特制时代,个人的技术开始全面让位于精确化的机器生产。这是马克思所没有经历的时代,也是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无法直接面对的时代。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以资本集中作为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波洛克才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197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又从福特制转向了后福特制,从资本的世界输出转向了资本的全球化,这是资本逻辑的历史新形态。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必须按照马克思分析资本的方式,揭示资本逻辑的历史形态变化,这个看似与“哲学”无关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建构来说,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资本主义历史形态的不同特征,我们才能认清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的意义与局限,并按照马克思的方式发展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

  其次,在资本逻辑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批判分析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进程。虽然观念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任何观念都有其历史性的规定。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必将产生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以抽象的资本作为统治一切的存在,这正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思维特征。当这种拜物教理念构成了思想的“自然”前提时,资本主义社会就被当作一个永恒的社会,这是斯密把原始人打猎用的弓、箭都看做是资本的原因,也是蒲鲁东主义者的错误所在。马克思的这一方法被卢卡奇充分发挥了,他从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出发,揭示出近代哲学中的二律背反,并将之看做是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观念表现。从马克思的这一方法出发,我们才能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才能理解后现代思潮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对思想史的这样一种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参照系,它有助于我们打破观念自律的神话,有助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一种总体性的反思,即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的批判反思。这种总体性的观念既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前提。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厘清马克思的哲学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构成我们分析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前提,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与当代思想家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差异。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实际上要揭示马克思哲学经过何种逻辑中介,能够历史性地面对当代历史和文化。这既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文献,也不是用当代大师的思想嫁接到马克思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对个别思想家的研究纳入到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总体规划之中,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理论资源和参照系。

  注释:

  ①我在《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对第一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66页。

  ④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载《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2页。

  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7-48页。

  ⑥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页。

  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页。

作者介绍: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作者:仰海峰

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01期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11-0033-05

  在过去的30年里,马克思哲学研究,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理解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实践标准讨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到人学与生存论,再到回到马克思的理性自觉,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也是马克思哲学特性的内在要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推动马克思哲学的本土话语建构,在我看来,下面几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第一,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第二,如何处理好文献、思想与历史的关系;第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的理论逻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

  一、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这是近30年来反复讨论的一个主题,也是西方学者面对马克思时不断追问的话题。按照我个人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总体性(经济—政治—社会)批判、自由历史与人的解放。①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马克思哲学变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形而上学或者以理性自律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以机械唯物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两种哲学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它们在面对历史时,都以一种历史之外的力量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表明,传统解释中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不能得出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在面对历史时,仍然停留在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之中。马克思哲学的变革过程,在其根本的意义上,就是打破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自律神话。

  从理性形而上学的自律性出发,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思想发生了变革,就可以变革现实,从而以哲学革命替代对历史现实的批判改造。“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②对于这种以哲学自律为前提的思想,马克思批判说:“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那么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③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说的,这些哲学家只是完成了对当下世界的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把哲学当作是一种自律性的观念,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观念产生于社会历史生活过程,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对旧哲学的批判,并不能替代对产生这一哲学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就哲学本身的逻辑来批判传统哲学。如在《神圣家庭》中,马克思通过“果实”概念的形成来揭示黑格尔概念形而上学的秘密。一是从社会历史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哲学的逻辑及其现实含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后一种观念的确立,正是这种观念,才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传统哲学思想区别开来。传统的哲学主要体现为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逻辑关系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哲学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推进到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

  正是在这里,资本逻辑的哲学意义被呈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描述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时所说的,他的哲学理念的变革离不开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分析,也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真正地理解产生近代哲学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因此,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批判构成了同一个问题。在这一分析中,马克思依据思想与历史之间的互文原则,一方面揭示古典经济学本身的理论逻辑,即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斯密、李嘉图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奠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发展的逻辑上,这个逻辑就是资本的运行逻辑。从重商主义将货币作为财富的本质,到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这固然体现了古典经济学本身的逻辑抽象,但更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历史抽象的结果。没有大工业的进程,也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因此,对当时的哲学与思想观念的批判分析,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考察。这时,“资本”就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的哲学与经济学研究之间,构成了内在的对话与互文关系。同样,作为马克思《资本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只是一个分析商品交换的纯粹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与人类解放意义上的概念。只有揭示了资本的逻辑,马克思才能真正地理解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只有理解了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马克思才能理解产生于这一现实基础上的思想观念与哲学理念,只有这时,才能真正地摆脱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内部的变革等同于现实变革的错误,才能真正地将哲学批判转变为来自于历史内部的自我批判,将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改变为历史辩证法。从这一视角出发,《资本论》就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而是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但这种理念却又是通过经济学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可以说,只有理解了《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逻辑,我们才能真正地进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处。

  对于马克思来说,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是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这是他与实证主义以及社会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是为了人的解放与自由历史的实现,在这一点,马克思既继承了启蒙理性,又超越了启蒙理性。“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④启蒙的目的就是将人解放出来,使人自由地发展自己。资本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在历史的过程中将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人变成了“自由人”。但这种“自由”是以人对资本的依赖为前提的,市场的进程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见权威变成了“匿名”的权威,将“自由人”变成了资本逻辑中的人,这时,人的解放问题就离不开对资本逻辑的打破。只有打破了资本逻辑,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历史才能变成自由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属人的历史还是一种“尚未”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马克思在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在对历史逻辑的分析中展示了走向未来的可能性空间,这时,马克思才将自己的批判与当时的各种批判区别开来,特别是同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区别开来。自由历史与人的解放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归。

  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内在逻辑,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的理论起点,而且对今天的研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揭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多重复杂线索的内在关系,这是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中的重要问题。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有三大来源和三大组成部分,这个分析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提示的作用,但也导致后来的研究出现了将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分解为不同的研究区域的问题。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来看,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内在交融在一起的,它们处于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在这种复杂线索的互动中揭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涵,这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点。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将马克思哲学概括为上述三大主题。

  二、文献、思想与历史

  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哲学与历史的方法:那就是在历史与哲学的互文中理解哲学、反思历史,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哲学反思空间。正是理解了这一点,处于第二国际时代的卢卡奇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正统性时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种‘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深化。”⑤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的哲学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平台和方法,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按照马克思哲学的思考方式去面对历史和理念,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中的根本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本、思想与历史的关系,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对于文本、思想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克罗齐的一些论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克罗齐在讨论历史学时指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过去的历史如果是真历史,那么它所叙述的历史事迹能够在当代历史学家心中回荡,因此,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并不是外在事件的积累,历史研究就是要揭示历史中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克罗齐提出了面对历史文献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与编年史的关系。对历史的通常理解都是编年史意义上的,即将历史看做是过去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总和,这也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批判的历史编纂学。在克罗齐看来:“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一切历史当其不再是思想而只是用抽象的字句记录下来时,它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好些字句一度是具体的和有表现力的。”⑥当历史被理解为编年史时,历史中的精神也就消失了。二是历史与文献的关系。从编年史出发,人们将文献看做是僵死的记录,看做是没有思想的叙述与凭证,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文献并不是摆在某处的东西,而是与当下思想的批判性理解紧密相关。“文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才是真正的史料——就是说它们是历史综合的两种因素;处在这种地位,它们就不是和历史对立的,也不是和综合对立的,如同泉水和携桶汲水的人相对立一样,它们就是历史本身的部分,它们就在综合之中,它们是综合的组成部分并被它所组成。”⑦从克罗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任何历史文本只有在思想之光的照耀下,才能真正地充当文本的作用,否则就易变成实证意义上的死文献。对文献的甄别虽然重要,但如果文献本身的编纂取代了对历史的思考时,历史也就成了过去的记录,而蕴含于其中的思想则消失了。这正是克罗齐所要批评的。

  虽然克罗齐的历史观还是黑格尔式的,但在我看来,克罗齐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献是一回事,如何阅读文献又是另一回事,后者有时更为重要。回到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这一点更为明显。在第二国际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有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模式,也有卢卡奇等人的历史主体论解释模式。虽然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利用的都是马克思的文献,理解的差异来自于对当时历史的不同把握和每个解释者各自的理论背景。我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进程也具有相似性。1980年代以前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所依据的文献,与1980年代之后的研究所依据的文献是一样的,但研究的模式和深度以及对文献的把握上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恰恰在于中国历史的变化以及研究者思想的变化,从而导致了阅读文献的方式的变化。这样说并不表明文本不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激活文献,而不是将文献绝对化,将文本重新变成僵死的事实。否则,马克思的鲜活思想就会让位于文献的碎片化存在。

  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面对思想大家的文献,后来者大致有三种解决方式:一是专家式的文献考据,从而尽力地、客观地呈现文献的原貌。这是文献编纂者的根本原则。一是通过阅读文献,揭示思想家的思想逻辑。这既是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又包含了对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过程的把握,并用这一思想逻辑来批判分析当下的历史与文化理念。一是通过理解经典文献的理论逻辑及其内在难题,从中引申出阅读者本人思想的建构,并将历史内含于思想建构的过程中。正是这些不同的研究类型,使思想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理论图景。也只有当文献阅读与对历史和思想史的把握相统一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经典。马克思哲学研究也不例外。

  三、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理论原则

  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内容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这种批判分析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批判分析资本的历史过程,一是批判分析产生于这一过程中的思想进程,形成了开放的理论空间。在我看来,只要这个时代还是资本逻辑占主导的时代,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仍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马克思的话复述一遍就能解决问题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从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逻辑地、历史地走向当代,真正做到对当代历史与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从而认清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这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针对的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这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转变的阶段,自由竞争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资本论》较为详细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及其内在的逻辑矛盾,正是这种内在的逻辑矛盾,才为未来历史的实现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但在马克思之后,虽然资本逻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导逻辑,但资本逻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向了组织化生产,资本集中与资本垄断代替了早期的自由竞争。这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在这个时期,以福特制为基础的组织化生产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如果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早期,个人的技艺还具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在福特制时代,个人的技术开始全面让位于精确化的机器生产。这是马克思所没有经历的时代,也是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无法直接面对的时代。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以资本集中作为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波洛克才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197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又从福特制转向了后福特制,从资本的世界输出转向了资本的全球化,这是资本逻辑的历史新形态。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必须按照马克思分析资本的方式,揭示资本逻辑的历史形态变化,这个看似与“哲学”无关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建构来说,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资本主义历史形态的不同特征,我们才能认清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的意义与局限,并按照马克思的方式发展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

  其次,在资本逻辑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批判分析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进程。虽然观念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任何观念都有其历史性的规定。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必将产生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以抽象的资本作为统治一切的存在,这正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思维特征。当这种拜物教理念构成了思想的“自然”前提时,资本主义社会就被当作一个永恒的社会,这是斯密把原始人打猎用的弓、箭都看做是资本的原因,也是蒲鲁东主义者的错误所在。马克思的这一方法被卢卡奇充分发挥了,他从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出发,揭示出近代哲学中的二律背反,并将之看做是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观念表现。从马克思的这一方法出发,我们才能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才能理解后现代思潮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对思想史的这样一种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参照系,它有助于我们打破观念自律的神话,有助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一种总体性的反思,即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的批判反思。这种总体性的观念既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前提。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厘清马克思的哲学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构成我们分析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前提,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与当代思想家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差异。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实际上要揭示马克思哲学经过何种逻辑中介,能够历史性地面对当代历史和文化。这既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文献,也不是用当代大师的思想嫁接到马克思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对个别思想家的研究纳入到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总体规划之中,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理论资源和参照系。

  注释:

  ①我在《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对第一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66页。

  ④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载《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2页。

  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7-48页。

  ⑥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页。

  ⑦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页。

作者介绍: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相关内容

  • 中班结构游戏反思
  • 中班结构游戏反思 中班结构游戏反思一:中班结构游戏<游乐园>活动反思 今天我有幸代表幼儿园向街道姐妹园的老师开展了片区创造性游戏的观摩活动,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在这么多优秀的教师面前开展观摩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经验提升的平台,我很感谢园领导给予的这次机会,也感谢街道各姐妹园的老师提出的宝 ...

  • 建构主义_实践的反思_宋萑
  • 2008年第1期(总第148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1,2008 General,No.148 建构主义:实践的反思 宋 萑1,李子建2 (1. ...

  • 大班建构游戏反思
  • 大班建构游戏反思 大班建构游戏反思一:大班建构游戏后的反思 幼儿的结构游戏的表现大多来源于周围生活.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越多,游戏的内容就越丰富,充实与新颖.结构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如雪花片就具有方向性,多变化性的特点.如何使幼儿用不同材料拼搭出千姿百态美丽的造型,老师们就有计划地从 ...

  • 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研究
  • 摘 要:基于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原则和主体性建构的理念,通过形成机制探索.基本假设提出.构成要素分析等手段,构建有利于体育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的专业化发展概念模型与实体模型.强化体育教师个体与群体层次的专业发展行为,为体育教师创设一种有利于专业参与和实践共享的专业发展方式,帮助体育教师从单向的 ...

  • 圆锥侧面积教学反思
  • 圆锥侧面积教学反思 圆锥侧面积>教学反思(一) 今天上<圆锥的侧面积>习题课,第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重点突出够了,但还是担心灌得太多,效果并不好.第二节课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一.花了不到五分钟复习了四个公式,强调了圆锥及其展开图的基本元素(三条线段:母线.高.底面半径:两个角:锥角. ...

  •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语文阅读课堂
  •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语文阅读课堂 贵州省仁怀市合马中学 胡国周 摘要: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qu ...

  • 中学语文结题报告
  • 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

  • 谈谈对建构主义的认识
  • 谈谈对建构主义的认识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 ...

  •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教学的新构思
  • 作者:贺安生刘祥民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9年02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在"线线平行"或"线面平行"的知识基础上"同化"和"索引"出"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变式,并能运用它们解决 ...

  • 如何写好生物教研论文的一点看法
  •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写一些教研论文,有助于其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所写论文质量的好坏,也体现了一个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这里谈谈笔者写教研论文的体会和感悟. 1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收集资料,丰富教研素材,准备论文论据 1.1从课题研究中收集资料,丰富教研素材 如果教研中有正规的课题,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