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绣的历史沿革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摘 要:汉绣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汉绣的发展问题,取决于我们对汉绣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认识。汉绣从哪里来?汉绣到底是什么?汉绣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关键词: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 汉绣溯源及历史沿革   通常的共识是,湘绣、苗绣、汉绣同源,都起源于战国楚绣。   在现代印染工艺和色织工艺发明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人们对于服饰、织物图案纹饰的美好追求,只能通过刺绣、织锦、染花等手工工艺来实现。目前,最早的有考古依据支持的荆楚地域刺绣品,是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织物。   当然,我们相信楚绣的诞生应该远早于此,根据已出土的商、周、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漆器图案纹饰风格和古代中国南方桑蚕养殖史、缫丝发展史,可以在理论上推断同期楚绣也已出现,但仍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证实。   楚国先民们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和组成部分。楚文化的范畴非常博大,比如楚国哲学、文学、建筑、音乐、青铜器、漆器、书法、帛画等等,楚绣是其中的一个支流,承载着楚文化的所有符号和基因。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统治地域历经变迁,大致涵盖今天鄂、湘全境以及豫、皖、苏、渝、黔部分地区,楚文化及其分支楚绣影响着这一广大区域的刺绣发展史。   散布于今天鄂西南、湘西、黔东、巴蜀地区的苗绣,起源于躲避战祸的五溪蛮、武陵蛮、荆楚蛮等濮人支裔,其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古风楚韵,当属早期楚绣支系。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刺绣,从图案、纹饰、色彩、针法等艺术、工艺风格来看,与江陵楚墓出土绣品乃一脉相承,当属晚期楚绣支系。   应当承认,由于考古实物以及史料的缺失,楚绣的历史传承脉络并不完整。众所周知,因为秦楚战争、秦初人为毁灭六国文化典籍遗物、元蒙入侵以及历次农民起义,楚文化在秦朝以后历经劫难,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而逐渐式微。尤其东汉至清初的近两千年间,楚绣的传承脉络已难觅踪迹。三国隋唐基本无考,宋元刺绣中心在汴京一带(汴绣),明代刺绣中心南移至江南一带(顾绣)。   汉绣的历史传承脉络谱系是从清代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在中晚清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并发展到鼎盛阶段。   近代洋务运动以来,汉绣因清末民初汉口码头的兴盛和城市的扩张,肇始于这一时期汉口、武昌一带的官民织造馆、绣坊。随着刺绣业的兴旺和长江沿岸刺绣贸易的繁荣,本地刺绣从业商户规模空前,刺绣技艺日臻成熟。1940年前后,汉绣毁于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几无留存。   解放后,汉绣的发展命运多舛,渐趋凋敝,仅存于公私合营后的武汉戏剧用品厂,以及逃难迁徙它地的旧时汉绣艺人中间,如洪湖吴氏家族。直至2008年,汉绣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荆楚传统工艺瑰宝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汉绣慢慢开始从寻常巷陌走入人们的视线。   2 汉绣的定义   那么,汉绣到底是什么?现代汉绣与古代楚绣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汉绣的历史溯源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汉绣虽然源自楚绣,但楚绣并非等于汉绣,现代汉绣与古代楚绣之间的传承脉络关系还有待史料研究的进一步论证,现代汉绣的确切诞生年代应始于清朝中晚期;第二,汉绣传承了楚绣的核心基因,即楚文化的精神内涵;第三,汉绣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一个阳春白雪式的纯艺术品,它的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艺术属性是从属的;第四,汉绣从来都是一个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历史上各地众多能人巧匠共同劳动智慧的结晶,它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城市、某一个门派、某一个先贤的独门绝技。   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绣应该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包容、开放的概念,它是湖北地区包括大武汉区域、洪湖、荆襄等地所有传统手工刺绣艺术的统称,是属于湖北人民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地域性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其艺术特征,它是楚文化的延续。   3 汉绣的典型艺术特征   当代中国刺绣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苏绣、湘绣,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苗绣、藏绣,从其所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刺绣针法工艺、表现手法,早已互相借鉴融合,趋于大同,界限逐渐模糊。那么,各地刺绣艺术的特征又体现在哪里呢?汉绣的独特性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汉绣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在于其地域文化特征,即楚地文化属性。工艺形式从属于艺术内容,汉绣是湖北地区的刺绣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是本地风土人情、宗教戏曲、文化图腾、审美取向,它的题材、构图、设色、表现手法、工艺风格、艺术格调处处体现着楚文化的浪漫、神秘、绚丽、夸张、包容,相比于苏绣的“精、致、雅、洁”,汉绣更展现从出一种民间艺术的拙朴、大胆、野俗、动人之美,它承载着几千年来楚文化的精神内涵。   4 汉绣的传承与创新   毋庸讳言,汉绣与其他名绣相比,只是一个小绣种,没有苏粤湘蜀“四大名绣”那样誉满天下的显赫名声,也没有十万绣娘的盛况,名师名作更少,目前堪称汉绣大师者,几人而已。然而汉绣虽小,我们却不敢妄自菲薄,不敢忘记传承发展汉绣的历史责任。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   站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每一个古老艺术门类都充满着内心的犹豫和纠结,嗤咬着每一颗追求艺术的心灵。京剧如此、书法如此、国画如此,汉绣亦复如此。   面对如山如海的传统文化,孔子曾说:“述而无作,信而好古”。许多人因为敬畏而盲从,因为仰慕而迷信,放弃了惊异与感动,放弃了自信与包容。   其实,每一项国粹,在其成长的历史中,都曾经是那样的谦恭与开放,今日的所谓经典,或许只是往日的他山之石。中国的唐三彩、青花瓷都曾经汲取过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营养,乾隆粉彩也曾吸取外来文化,京剧之所以蔚为大观,正是由于四大名旦大胆吸取兄弟曲艺及西方戏剧表演艺术,国画经过徐悲鸿等海归画家的改良才成就了后来的发展。中华文化向来都怀着宽阔、包容的胸怀拥抱每一次融合创新的历史机遇,始为中华文明。   对待传统,我们要敬畏,也要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继承是对传统的深入解构辨析,对传统本色的保鲜,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拓。而创新则是为传统添砖加瓦,为之添加新的元素和时代色彩,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外扩。继承不是一味地照搬,创新也不是凭空的臆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承汉绣不仅是对先贤的敬重和缅怀,更是为了不失本真的继续发展,这才是传承之目的所在。   历史上,苏绣也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小绣种,正是由于沈寿、任慧贤、李娥英、朱凤、顾文霞等数代杰出绣娘的锐意革新,吸取西洋绘画元素,先后创新发明出仿真绣、乱针绣、双面绣,才使苏绣得以成为天下第一绣和中国形象的代表。   苏绣的这些有益经验,值得每一位汉绣同仁深思和汲取。   汉绣至今仍是一块艺术瑰宝,究其原因就是它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它的工艺、语言代表着楚文化的人文精神,遵循着艺术美学原则。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古老汉绣需要与时俱进的现实关照和创新发展。汉绣的历史沿革告诉我们,只有在坚守自身核心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其他地域文化、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工艺绣种的有益养分,不断借鉴融合,汉绣才能推陈出新、发展向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或任意妄为都将把汉绣的传承带入歧途。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愿汉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黄红英,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杨小婷大师汉绣工作室副主任。

  摘 要:汉绣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汉绣的发展问题,取决于我们对汉绣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认识。汉绣从哪里来?汉绣到底是什么?汉绣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关键词: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 汉绣溯源及历史沿革   通常的共识是,湘绣、苗绣、汉绣同源,都起源于战国楚绣。   在现代印染工艺和色织工艺发明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人们对于服饰、织物图案纹饰的美好追求,只能通过刺绣、织锦、染花等手工工艺来实现。目前,最早的有考古依据支持的荆楚地域刺绣品,是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织物。   当然,我们相信楚绣的诞生应该远早于此,根据已出土的商、周、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漆器图案纹饰风格和古代中国南方桑蚕养殖史、缫丝发展史,可以在理论上推断同期楚绣也已出现,但仍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证实。   楚国先民们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和组成部分。楚文化的范畴非常博大,比如楚国哲学、文学、建筑、音乐、青铜器、漆器、书法、帛画等等,楚绣是其中的一个支流,承载着楚文化的所有符号和基因。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统治地域历经变迁,大致涵盖今天鄂、湘全境以及豫、皖、苏、渝、黔部分地区,楚文化及其分支楚绣影响着这一广大区域的刺绣发展史。   散布于今天鄂西南、湘西、黔东、巴蜀地区的苗绣,起源于躲避战祸的五溪蛮、武陵蛮、荆楚蛮等濮人支裔,其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古风楚韵,当属早期楚绣支系。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刺绣,从图案、纹饰、色彩、针法等艺术、工艺风格来看,与江陵楚墓出土绣品乃一脉相承,当属晚期楚绣支系。   应当承认,由于考古实物以及史料的缺失,楚绣的历史传承脉络并不完整。众所周知,因为秦楚战争、秦初人为毁灭六国文化典籍遗物、元蒙入侵以及历次农民起义,楚文化在秦朝以后历经劫难,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而逐渐式微。尤其东汉至清初的近两千年间,楚绣的传承脉络已难觅踪迹。三国隋唐基本无考,宋元刺绣中心在汴京一带(汴绣),明代刺绣中心南移至江南一带(顾绣)。   汉绣的历史传承脉络谱系是从清代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在中晚清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并发展到鼎盛阶段。   近代洋务运动以来,汉绣因清末民初汉口码头的兴盛和城市的扩张,肇始于这一时期汉口、武昌一带的官民织造馆、绣坊。随着刺绣业的兴旺和长江沿岸刺绣贸易的繁荣,本地刺绣从业商户规模空前,刺绣技艺日臻成熟。1940年前后,汉绣毁于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几无留存。   解放后,汉绣的发展命运多舛,渐趋凋敝,仅存于公私合营后的武汉戏剧用品厂,以及逃难迁徙它地的旧时汉绣艺人中间,如洪湖吴氏家族。直至2008年,汉绣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荆楚传统工艺瑰宝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汉绣慢慢开始从寻常巷陌走入人们的视线。   2 汉绣的定义   那么,汉绣到底是什么?现代汉绣与古代楚绣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汉绣的历史溯源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汉绣虽然源自楚绣,但楚绣并非等于汉绣,现代汉绣与古代楚绣之间的传承脉络关系还有待史料研究的进一步论证,现代汉绣的确切诞生年代应始于清朝中晚期;第二,汉绣传承了楚绣的核心基因,即楚文化的精神内涵;第三,汉绣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一个阳春白雪式的纯艺术品,它的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艺术属性是从属的;第四,汉绣从来都是一个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历史上各地众多能人巧匠共同劳动智慧的结晶,它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城市、某一个门派、某一个先贤的独门绝技。   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绣应该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包容、开放的概念,它是湖北地区包括大武汉区域、洪湖、荆襄等地所有传统手工刺绣艺术的统称,是属于湖北人民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地域性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其艺术特征,它是楚文化的延续。   3 汉绣的典型艺术特征   当代中国刺绣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苏绣、湘绣,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苗绣、藏绣,从其所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刺绣针法工艺、表现手法,早已互相借鉴融合,趋于大同,界限逐渐模糊。那么,各地刺绣艺术的特征又体现在哪里呢?汉绣的独特性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汉绣最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在于其地域文化特征,即楚地文化属性。工艺形式从属于艺术内容,汉绣是湖北地区的刺绣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是本地风土人情、宗教戏曲、文化图腾、审美取向,它的题材、构图、设色、表现手法、工艺风格、艺术格调处处体现着楚文化的浪漫、神秘、绚丽、夸张、包容,相比于苏绣的“精、致、雅、洁”,汉绣更展现从出一种民间艺术的拙朴、大胆、野俗、动人之美,它承载着几千年来楚文化的精神内涵。   4 汉绣的传承与创新   毋庸讳言,汉绣与其他名绣相比,只是一个小绣种,没有苏粤湘蜀“四大名绣”那样誉满天下的显赫名声,也没有十万绣娘的盛况,名师名作更少,目前堪称汉绣大师者,几人而已。然而汉绣虽小,我们却不敢妄自菲薄,不敢忘记传承发展汉绣的历史责任。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   站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每一个古老艺术门类都充满着内心的犹豫和纠结,嗤咬着每一颗追求艺术的心灵。京剧如此、书法如此、国画如此,汉绣亦复如此。   面对如山如海的传统文化,孔子曾说:“述而无作,信而好古”。许多人因为敬畏而盲从,因为仰慕而迷信,放弃了惊异与感动,放弃了自信与包容。   其实,每一项国粹,在其成长的历史中,都曾经是那样的谦恭与开放,今日的所谓经典,或许只是往日的他山之石。中国的唐三彩、青花瓷都曾经汲取过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营养,乾隆粉彩也曾吸取外来文化,京剧之所以蔚为大观,正是由于四大名旦大胆吸取兄弟曲艺及西方戏剧表演艺术,国画经过徐悲鸿等海归画家的改良才成就了后来的发展。中华文化向来都怀着宽阔、包容的胸怀拥抱每一次融合创新的历史机遇,始为中华文明。   对待传统,我们要敬畏,也要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继承是对传统的深入解构辨析,对传统本色的保鲜,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拓。而创新则是为传统添砖加瓦,为之添加新的元素和时代色彩,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外扩。继承不是一味地照搬,创新也不是凭空的臆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承汉绣不仅是对先贤的敬重和缅怀,更是为了不失本真的继续发展,这才是传承之目的所在。   历史上,苏绣也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小绣种,正是由于沈寿、任慧贤、李娥英、朱凤、顾文霞等数代杰出绣娘的锐意革新,吸取西洋绘画元素,先后创新发明出仿真绣、乱针绣、双面绣,才使苏绣得以成为天下第一绣和中国形象的代表。   苏绣的这些有益经验,值得每一位汉绣同仁深思和汲取。   汉绣至今仍是一块艺术瑰宝,究其原因就是它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它的工艺、语言代表着楚文化的人文精神,遵循着艺术美学原则。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古老汉绣需要与时俱进的现实关照和创新发展。汉绣的历史沿革告诉我们,只有在坚守自身核心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其他地域文化、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工艺绣种的有益养分,不断借鉴融合,汉绣才能推陈出新、发展向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或任意妄为都将把汉绣的传承带入歧途。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愿汉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黄红英,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杨小婷大师汉绣工作室副主任。


相关内容

  •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 旅游经济对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
  • 旅游经济对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1-16 9:37:26 点击: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旅游经济环境下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旅游经济环境下传统体育项目进旅游景区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结论: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开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 学号: 中 共 湖 北 省 委 党 校 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和副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作 者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孙 才 华 专 业 名 称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14年 月 日 内 容 提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q ...

  • 借鉴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借鉴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法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万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我们有着许多借鉴的价值.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下巴黎圣母院.罗浮宫博物馆.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法. 一.巴黎圣母院,保护措施有:政府投入巨大资金:政府支持建立的 ...

  • 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 摘要: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个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寻求濒危状况突出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保护方式,为政府在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思路,更好地保存一些可能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 ...

  • 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传承保护
  • 一.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戏曲在形成唱.做.念.打为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后,又因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剧种,如京剧.秦腔.梨园戏.藏戏.蒙古戏等等.不仅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本地 ...

  • 非遗纪录片
  • 非遗"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价值及其意义 2014-2-25 9:01:00 作者: 金震茅 新闻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非遗" ...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1号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5年3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3月27日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015年3月2 ...

  • 欧洲的世界文化遗产
  • 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结晶,以不同的形式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也以自己的方式反映着民族文明演变.世界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两者虽有所不同,但无一不是人类文明最真实的见证者.不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依然屹立不倒 ...

  •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2008年03月29日 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出处: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大庆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民族文化,活态民族文化是无形的变化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活态民族文化主要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