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对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

旅游经济对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1-16 9:37:26 点击: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旅游经济环境下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旅游经济环境下传统体育项目进旅游景区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结论: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经济小镇规划建设,传统体育进旅游景区成为必然。建议:必须完善传统体育组织保护体系,有效保护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人,打造传统体育层级保护体系;同时为满足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在确保传统体育进旅游景区安全前提下,很有必要还原全国名村古村落建筑、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特别是民间传统体育原貌,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体育经济;旅游经济;传统体育

1 引言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融入地域旅游经济资源之中,特别是全国(或省级)名村的评选和公布为全国旅游小镇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就是其中的亮点。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体归属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加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仍需持慎重态度。之所以要特别慎重,主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可能存在不利于其保护的潜在和不确定危险因素。鉴于此,必须彻底消除各种潜在和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全面支持传统体育项目进景区工作,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强做大区域旅游文化事业。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及现状分析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以江西省为例:井冈山全堂狮灯、分宜洋江赛龙舟、袁州南庙武术、高安门字拳、芦溪年丰狮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都是我国民间传统健身体育文化的原真性展现,其内容涵盖传统体育表演艺术、活动、礼仪及其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我国各族人民通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创造、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传统文化,是体育技艺文化发展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审美观和娱乐观的体现,涵盖了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技艺思想内涵、展示套路、竞赛要则、道具制作和竞赛过程等,是我国各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相兼容的文化现象。它从体育竞技艺术的角度再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热爱生命的活力,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祖宗留给后代和全人类的体育文化瑰宝。可见,传统体育竞技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种各类文化相互混溶已经成为必然。而要继续维系体育传统竞技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制定相应的抢救措施,否则我国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存在形式将逐渐消蚀。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直接导致世界各国和我国等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弱化与衰颓趋势。因此,面对祖宗传承给我们传统体育竞技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严酷的现实生存环境,必须寻找出对其有效保护、传承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对策。

认真做好我国传统体育保护工作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必须加强。我国传统体育竞技技艺虽然仅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在国民强身健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上抵御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受到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当我国处于被外族侵略的紧急关头。近代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受到国外体育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纯粹的本土体育非物质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在项目增加,形式更加多样,但主要还是以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技艺项目为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关注民族体育活动,1953 年在天津开展了首届民间体育运动会,内容主要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主。1979 年1 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为保护体育非物质遗产工作提供了文件依据,并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为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创造了组织条件,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因此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查阅地方史志关于体育史志分册中

都设置了“民族体育”类。据各省地方志编撰出版的《中华民族体育志》收录民族体育项目 977 条。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列入其中,标明民族传统体育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客观地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较大,自身并没有形成有系统的构架,也得不到组织、人力和物力的保证。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支持,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较国外要低,导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些重要的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消亡,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挖掘我国传统体育,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大体育竞技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研究力度,寻找到科学而又有效地保护方法,在现代社会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环境下得到发扬光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追求最大利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人类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不断滋生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和道德伦理的危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生存危机,甚至可能彻底退出社会历史舞台而逐渐消亡。为了避免人类非物质遗产全面消亡灾难性后果出现,据查有关资料显示:2005 年3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 年 5 月 20 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我国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虽然没有专门的保护条款,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关于传统体育非物质遗产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地保护工作,各级体育工作管理部门要积极与文化事业职能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单位配合,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体育法共同制定传统体育竞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法规,以便更好地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3.1 完善传统体育保护组织体系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同样需要具备完整的法律和文化政策环境。由于历史上的欠账,我国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处于构建和完善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相关政策和法律建设还不到位,急需加强调研工作,尽早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和法规指导实际工作。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很有必要建立起我国传统体育保护专门机构,以便实现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3.2 传统体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必须得到有效保护众所周知,传统体育以人为载体并由人来传承。我国传统体育传承主要靠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光大,传承人在传统体育在,否则亡。口耳相传、代代相传、言传身教是传统体育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主要方式,为了有效地保护传统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对传统体育传承人给予特别关注。联合国启动的“人类活财富”和日本制定的“人才国宝保护体制”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整体保护框架及具体措施,都是为了从传承人这一载体入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活动。我国文化部从 2009 年以来连续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部分省为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了针对年龄、收入和生存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平均年龄 59 岁,61 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 90 岁;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生存环境恶劣。为了及时抢救传统体育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传承人,必须制定我国传统体育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科学地保护方案,切实做好鉴定、挑选、认定和命名工作,将传统体育载体传承人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下来和延续下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传统体育,不能单纯从其当前对社会经济发挥的作用和经济价值来考虑其保护问题,必须采取财政补贴式保护措施,不仅要对于传统体育项目代表性(我们目前政策只能保护认定了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他的还没能力保护)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还要对其再传人的培养进行资金上的扶持。当然对有较大商业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影响其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传承人将其技艺带进市场,为地区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从保护传统体育传承人出发,做好传统体育传承人项目的认定、命名工作,根据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给足够的补助金以鼓励其传承人和接班人继续提高技艺。

3.3 打造传统体育层级保护体系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同样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打造层级保护体系,传统体育保护必须做到真实和完整,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落实到实处,不论发生任何事件都必须保证传统体育原始性和完整性不受伤害,就是在规划当地经济发展蓝图时,也必须将传统体育保护条款纳入其中,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由文化部牵头执行,已经建立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来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层级保护体系。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技艺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而且还需要当地体育运动管理与服务部门协作和配合。当地体育运动管理部门必须担负起牵头与组织我国传统体育全面普查、鉴定和登记造册工作,摸清民间传统体育生存状况,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通过对民间传统体育普查设立统计台账,然后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标准和程序进行评审,评出各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向全社会公布引起全社会关注。根据重要程度和消亡速度的快慢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排序,按照轻重缓急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要有具体保护计划,从资金和物资方面给予保证。长期以来,人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挖掘、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对其中项目传承人的保护措施不力,甚至出现弱化现象。我国传统体育一般由民间群众活动传承,依然保持着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特点,根基在乡村,主要分布也在乡村,因此工作的重心也应该以乡村为重点。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其中以教育的形式最为有效,因为教育是社会和科学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样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当地传统体育传承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地教育活动。当地政府需要有非物质遗产保护意识,为学校相应教育教学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才是其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

4 传统体育安全有效利用为了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确保传统体育安全保真性的前提下做好进景区的工作。以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为例,就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旅游小镇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成为旅游者仰慕和吸引旅游者的核心点。为此,要很好地挖掘传统体育在旅游小镇中的旅游经济作用甚至核心作用。需要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和旅游业管理部门共同协商,结合旅游小镇实际,共同谋划,因地制宜,出台符合旅游小镇特色,又具传统体育内涵的实施方案。

4.1 旅游小镇建设规划要与全国名村紧密联系旅游小镇建设规划必须与全国历史名村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和历史文化名村相联系,旅游小镇建设就不可能有根基和底蕴,特别是传统体育往往在每个历史名村都能找到他的踪迹。不论是强身健体,还是保家卫国,或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都需要有生存的内外部条件,其中就富含种类繁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值得挖掘和开发。是旅游小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之一。

4.2 传统体育需要建设展示舞台传统体育进景区就要给予展示舞台,作为旅游小镇的一项旅游展示亮点,必须将其建设成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具有让游客欣赏价值的传统体育展示活动。旅游管理部门必须与文化管理部门协商好,在确保传统体育项目保(原)真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将本地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保护性地发掘工作,建设能充分展示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舞台,发挥其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4.3 将名村传统体育和生存技艺集中展示每一个历史名村的延续和发展,不仅传统体育得到发展,而且,都有一整套传承下来的生存技能。旅游小镇建设规划实践过程中,很有必要将名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和生活技能原汁原味地再现。

4.3.1 古村落原貌的再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在旅游小镇规划中,要积极申报全国或省级甚至县级历史文化名村,积极挖掘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政府旅游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对古村进行抢救性修复,不能简单地修复房屋,更重要的是内涵,要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古村原貌。

4.3.2 古村落生产的再现旅游小镇古村落规划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展示古建筑,而应该划出一定的田地作为还原原始耕作的实验田地。在这样原始的耕作田地里,需要保证所有的耕作方式和种殖方式和

肥料等都要还原历史。通过原始耕作的产品必然是有机农产品,可以在原址上市,也可以建原始农家餐馆,让游客体验原始农耕乐趣。

4.3.3 古村落生活的再现到古村,不能让游客仅局限于看古建筑,更应该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久违了的古代农民们的生活,重点要考证原住民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 5 个方面。

4.3.4 古村落习武的再现古村落习武主要是根据看家护院的需要,或者外出做生意自身安全的需要,或者是保护村落利益的需要,或谋生的需要。一般古村民都有习武的传统,村落都会将年轻后生组织起来专门聘请武师传授技艺,有些村落仍然保存着这些传统。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多村落这些技艺因社会环境的改善,人们无需习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从保护和发掘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特色区域旅游经济的角度出发,都非常有必要还原古村落习武传统。

5 结语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间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传统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着逐渐消亡的局面。人类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传统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发了相关的保护性公约和政策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我国文化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已经建立了传统体育层级保护体系。要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采取主动性保护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与此同时,必须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培养策略来确保传统体育安全和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31(1):72-75.

[2] 倪依克, 胡小明.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 2006(8).

[3] 李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D].西北师范大学, 2012.

[4] 王志雨. 山东省社会功法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山东省体育学院, 2012.

[5] 张庆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3-73.

旅游经济对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1-16 9:37:26 点击: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旅游经济环境下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旅游经济环境下传统体育项目进旅游景区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结论: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经济小镇规划建设,传统体育进旅游景区成为必然。建议:必须完善传统体育组织保护体系,有效保护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人,打造传统体育层级保护体系;同时为满足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在确保传统体育进旅游景区安全前提下,很有必要还原全国名村古村落建筑、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特别是民间传统体育原貌,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体育经济;旅游经济;传统体育

1 引言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融入地域旅游经济资源之中,特别是全国(或省级)名村的评选和公布为全国旅游小镇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就是其中的亮点。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体归属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加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仍需持慎重态度。之所以要特别慎重,主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可能存在不利于其保护的潜在和不确定危险因素。鉴于此,必须彻底消除各种潜在和不确定的危险因素,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全面支持传统体育项目进景区工作,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强做大区域旅游文化事业。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及现状分析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以江西省为例:井冈山全堂狮灯、分宜洋江赛龙舟、袁州南庙武术、高安门字拳、芦溪年丰狮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都是我国民间传统健身体育文化的原真性展现,其内容涵盖传统体育表演艺术、活动、礼仪及其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我国各族人民通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创造、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传统文化,是体育技艺文化发展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审美观和娱乐观的体现,涵盖了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技艺思想内涵、展示套路、竞赛要则、道具制作和竞赛过程等,是我国各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相兼容的文化现象。它从体育竞技艺术的角度再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热爱生命的活力,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祖宗留给后代和全人类的体育文化瑰宝。可见,传统体育竞技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种各类文化相互混溶已经成为必然。而要继续维系体育传统竞技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制定相应的抢救措施,否则我国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存在形式将逐渐消蚀。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直接导致世界各国和我国等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弱化与衰颓趋势。因此,面对祖宗传承给我们传统体育竞技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严酷的现实生存环境,必须寻找出对其有效保护、传承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对策。

认真做好我国传统体育保护工作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必须加强。我国传统体育竞技技艺虽然仅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在国民强身健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上抵御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来受到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当我国处于被外族侵略的紧急关头。近代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受到国外体育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纯粹的本土体育非物质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在项目增加,形式更加多样,但主要还是以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技艺项目为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关注民族体育活动,1953 年在天津开展了首届民间体育运动会,内容主要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主。1979 年1 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为保护体育非物质遗产工作提供了文件依据,并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为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创造了组织条件,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因此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查阅地方史志关于体育史志分册中

都设置了“民族体育”类。据各省地方志编撰出版的《中华民族体育志》收录民族体育项目 977 条。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列入其中,标明民族传统体育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客观地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较大,自身并没有形成有系统的构架,也得不到组织、人力和物力的保证。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支持,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较国外要低,导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些重要的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消亡,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挖掘我国传统体育,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大体育竞技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研究力度,寻找到科学而又有效地保护方法,在现代社会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环境下得到发扬光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追求最大利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人类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不断滋生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和道德伦理的危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生存危机,甚至可能彻底退出社会历史舞台而逐渐消亡。为了避免人类非物质遗产全面消亡灾难性后果出现,据查有关资料显示:2005 年3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 年 5 月 20 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我国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虽然没有专门的保护条款,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关于传统体育非物质遗产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地保护工作,各级体育工作管理部门要积极与文化事业职能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单位配合,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体育法共同制定传统体育竞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法规,以便更好地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3.1 完善传统体育保护组织体系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同样需要具备完整的法律和文化政策环境。由于历史上的欠账,我国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处于构建和完善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相关政策和法律建设还不到位,急需加强调研工作,尽早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和法规指导实际工作。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很有必要建立起我国传统体育保护专门机构,以便实现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3.2 传统体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必须得到有效保护众所周知,传统体育以人为载体并由人来传承。我国传统体育传承主要靠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光大,传承人在传统体育在,否则亡。口耳相传、代代相传、言传身教是传统体育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主要方式,为了有效地保护传统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对传统体育传承人给予特别关注。联合国启动的“人类活财富”和日本制定的“人才国宝保护体制”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整体保护框架及具体措施,都是为了从传承人这一载体入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活动。我国文化部从 2009 年以来连续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部分省为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了针对年龄、收入和生存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平均年龄 59 岁,61 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 90 岁;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生存环境恶劣。为了及时抢救传统体育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传承人,必须制定我国传统体育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科学地保护方案,切实做好鉴定、挑选、认定和命名工作,将传统体育载体传承人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下来和延续下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传统体育,不能单纯从其当前对社会经济发挥的作用和经济价值来考虑其保护问题,必须采取财政补贴式保护措施,不仅要对于传统体育项目代表性(我们目前政策只能保护认定了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他的还没能力保护)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还要对其再传人的培养进行资金上的扶持。当然对有较大商业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影响其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传承人将其技艺带进市场,为地区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从保护传统体育传承人出发,做好传统体育传承人项目的认定、命名工作,根据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给足够的补助金以鼓励其传承人和接班人继续提高技艺。

3.3 打造传统体育层级保护体系传统体育保护与利用同样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打造层级保护体系,传统体育保护必须做到真实和完整,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落实到实处,不论发生任何事件都必须保证传统体育原始性和完整性不受伤害,就是在规划当地经济发展蓝图时,也必须将传统体育保护条款纳入其中,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由文化部牵头执行,已经建立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来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层级保护体系。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技艺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而且还需要当地体育运动管理与服务部门协作和配合。当地体育运动管理部门必须担负起牵头与组织我国传统体育全面普查、鉴定和登记造册工作,摸清民间传统体育生存状况,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通过对民间传统体育普查设立统计台账,然后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标准和程序进行评审,评出各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向全社会公布引起全社会关注。根据重要程度和消亡速度的快慢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排序,按照轻重缓急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要有具体保护计划,从资金和物资方面给予保证。长期以来,人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挖掘、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对其中项目传承人的保护措施不力,甚至出现弱化现象。我国传统体育一般由民间群众活动传承,依然保持着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特点,根基在乡村,主要分布也在乡村,因此工作的重心也应该以乡村为重点。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其中以教育的形式最为有效,因为教育是社会和科学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样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当地传统体育传承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地教育活动。当地政府需要有非物质遗产保护意识,为学校相应教育教学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才是其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

4 传统体育安全有效利用为了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确保传统体育安全保真性的前提下做好进景区的工作。以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为例,就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旅游小镇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成为旅游者仰慕和吸引旅游者的核心点。为此,要很好地挖掘传统体育在旅游小镇中的旅游经济作用甚至核心作用。需要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和旅游业管理部门共同协商,结合旅游小镇实际,共同谋划,因地制宜,出台符合旅游小镇特色,又具传统体育内涵的实施方案。

4.1 旅游小镇建设规划要与全国名村紧密联系旅游小镇建设规划必须与全国历史名村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和历史文化名村相联系,旅游小镇建设就不可能有根基和底蕴,特别是传统体育往往在每个历史名村都能找到他的踪迹。不论是强身健体,还是保家卫国,或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都需要有生存的内外部条件,其中就富含种类繁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值得挖掘和开发。是旅游小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之一。

4.2 传统体育需要建设展示舞台传统体育进景区就要给予展示舞台,作为旅游小镇的一项旅游展示亮点,必须将其建设成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具有让游客欣赏价值的传统体育展示活动。旅游管理部门必须与文化管理部门协商好,在确保传统体育项目保(原)真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将本地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保护性地发掘工作,建设能充分展示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舞台,发挥其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4.3 将名村传统体育和生存技艺集中展示每一个历史名村的延续和发展,不仅传统体育得到发展,而且,都有一整套传承下来的生存技能。旅游小镇建设规划实践过程中,很有必要将名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和生活技能原汁原味地再现。

4.3.1 古村落原貌的再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在旅游小镇规划中,要积极申报全国或省级甚至县级历史文化名村,积极挖掘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政府旅游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对古村进行抢救性修复,不能简单地修复房屋,更重要的是内涵,要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古村原貌。

4.3.2 古村落生产的再现旅游小镇古村落规划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展示古建筑,而应该划出一定的田地作为还原原始耕作的实验田地。在这样原始的耕作田地里,需要保证所有的耕作方式和种殖方式和

肥料等都要还原历史。通过原始耕作的产品必然是有机农产品,可以在原址上市,也可以建原始农家餐馆,让游客体验原始农耕乐趣。

4.3.3 古村落生活的再现到古村,不能让游客仅局限于看古建筑,更应该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久违了的古代农民们的生活,重点要考证原住民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 5 个方面。

4.3.4 古村落习武的再现古村落习武主要是根据看家护院的需要,或者外出做生意自身安全的需要,或者是保护村落利益的需要,或谋生的需要。一般古村民都有习武的传统,村落都会将年轻后生组织起来专门聘请武师传授技艺,有些村落仍然保存着这些传统。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多村落这些技艺因社会环境的改善,人们无需习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从保护和发掘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特色区域旅游经济的角度出发,都非常有必要还原古村落习武传统。

5 结语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间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传统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着逐渐消亡的局面。人类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传统体育竞技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发了相关的保护性公约和政策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我国文化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已经建立了传统体育层级保护体系。要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采取主动性保护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与此同时,必须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培养策略来确保传统体育安全和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31(1):72-75.

[2] 倪依克, 胡小明.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 2006(8).

[3] 李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D].西北师范大学, 2012.

[4] 王志雨. 山东省社会功法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山东省体育学院, 2012.

[5] 张庆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3-73.


相关内容

  •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 第24卷第3期经 济 地 理Vol.24,No.3 2004年5月ECONOMICGEOGRAPHYMay.,2004 文章编号:1000-8462(2004)03-0412-04 ①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潘秋玲 1,2 ,李文生 3 (1.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中国 ...

  • 古镇商业化影响
  • 古镇商业化影响 如何看待古镇商业化的问题 古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处发展,古镇作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其中尤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及蕴含丰富民俗风情的云南丽江走在开发的前列.在&quo ...

  • 8 论体育产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 论体育产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针对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需求不停扩张,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里迎来了快速发展,蓬勃向上的高潮期.体育产业作为响应我国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不仅体现在其规模正迅速扩张 ...

  • 铁路对西藏旅游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 产业经i斋 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市的各项规定.切实以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有效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规范现行服务业相关政策.对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予以清理.逐步减少和消除对服务业的各种政策性歧视.加强公用.公益事业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 ...

  •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 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旅游多个方面的冲击,形成 了具有不同于传统地区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语言.宗教.传统习俗及道德等几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字]:旅游目的地,文化 旅游是一种基于愉悦的.人们跨越地理空间 ...

  • 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及发展战略
  • 2011年3月 (第3期,总第167期) [旅游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D£NTIST Mar.,2011 (No.3,GeneralNo.167) 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及发展战略 吴丽云l'2,董锁成z (1.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22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

  •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 旅游管理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附录一: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 1.旅游管理专业类 1.南京市经济型连锁酒店发展研究 2.南京市星级酒店营销模式研究 3.南京市经济型酒店市场定位研究 4.南京市工业旅游开发研究 5.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6.华东旅游线路现状与优化研究 7.南京市 ...

  • 旅游与人类学_研究与实践
  • 2008年第4期第34卷№14, 2008Vol 134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澳]Trevor Sofield, 徐红罡 3 摘 要:旅游快速发展的50年内, 旅游和人类学学科的关系错综复杂, 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会文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 情况有所变化, 人类学的 ...

  • 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我国休闲产业的策略及趋势 [摘要]:休闲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十九世纪中叶初露端倪. 它是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适时而生的. 尽管它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已经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空间.休 闲产业不但可有效的带动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助于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