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编号:

河南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姓名:张洋

学号:1021018617

学院:历史文化专业

专业:世界史

导师:龚留柱

职称:教授

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摘要:由于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和繁荣,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开始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这一现象在书法艺术领域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形成魏晋时期独特的书法艺术风尚,因此魏晋书法艺术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才最终走上了自觉,并为后世书家树立了楷模典范,也最终成为后世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本文将从魏晋玄学对行草书的出现、“尚韵”书风的形成和书法理论体系变化的这三方面影响进行论述,以此来论述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玄学;书法艺术; 王羲之

Abstract: Due to the rise and prosperity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metaphysics, literati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began to focus on the true expression of inner feelings. This phenomenon were demonstrated most vividly in the arts of calligraphy, thus forming a unique calligraphy Wei and Jin Dynasties fashion, so the Wei and Jin calligraph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ysics finally embarked on a conscious and book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foster home a model of a model, but also eventually become a source of future generations depend calligraph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etaphysics article will appear on cursive, calligraphy formation and theoretical system "Charm" book style changes which affect the three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Metaphysics art of calligraphy.

Keywords: Wei Jin; calligraphy;; metaphysics Wang

历时四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最丰富的时代。由于统一政权的崩溃,加之战乱不断,社会上开始盛行旨在打破礼教束缚、注重个性、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玄学思潮。在新的意识形态影响下,书法艺术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新的书体出现和书法理论的变化,使得书法艺术在书体和理论方面臻于完善,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被后世书家视为正统的魏晋风韵,成为千年书法历史长河的源泉,滋润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大家。

一、行草书体的出现

(1)行草书出现的背景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出现了人的自觉。士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我,于是开始追求个性、活在当下和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叹曰:‘我卒当以乐死。’”1基于这种情怀,加之自身的才气和抱负在混乱的现实政治生活中难以施展,于是士人们便转向了书法艺术。因为在这里,士人们自身的修养、内心的苦闷及对现实政权的不屑都能得意宣泄和表达。加之魏晋时期中央政权旁落,战乱不断,统治者没有能力也无暇对书法艺术领域实行统一的思想控制,于是士人们便专心研习书法,一来可以消磨时光,二来在学书的过程中能够和当时盛行追求个性和怡情自然的玄学思想相契合:“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见腮出血,犹不休辍。”2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士人学书的热情,而且更能清晰地看出当时士人在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下追求内心真实情感的心境。这种不注重外在形象的疯狂式学书情形,试想之,在以前注重仪表严谨自律的儒学统治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

(2) 行草书的出现和繁荣

在行草书未出现以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字体主要是隶书。这被视为官方正统的字体。它的流行,虽然是中国文字书法史发展的必然,但我认为更多是因为这种方正扁平、中规中矩、呆板的字体与大一统时期儒学倡导士人要以国家集体为重、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和严于自律思想是相照应的,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广。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一些重要碑帖中可以看出。例如作为学习隶书的重要碑帖《熹平石经》,就是汉朝统治者为了弘扬儒学,诏令当时有名的书家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论语》等儒家经典刻石立于太学,以便士人学习。由于隶书字体的外在形象与儒家核心精神的相得益彰,因此受到了统治1

2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第2103页 汉.赵壹《非草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页

者的认可,进而成为正统的官方字体。

但是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地方势力的增强,导致战乱不已,生灵涂炭;加之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士人们的才华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士人们便开始崇尚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以此来冲破僵硬教条的儒家思想的束缚。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写道:

“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3

从这“七不堪”中我们可以得知,嵇康是一个率性烂漫、反对礼教的繁文缛节、追求自由和崇尚自然的可爱隐士。正因为在思想领域士人逐渐信奉注重个性发展的玄学,因此在书法领域相应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士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字体,那么这种字体就是行草书。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一文中,在论述行草书时写道:“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无穷”4。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行草书书写速度的迅速及用笔的多样性,因而其极具艺术表现力。正因为有此特点才便于士人们情感的表达、个性的追求以及能够在玄远飘渺的书法艺术世界里自由翱翔。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所失去的东西,比如权力,名望等,都能在此领域中得以满足。那种士人所追寻的澄怀心性和放任自然的情怀与行草书潇洒飘逸的艺术要求的相契合,使得行草书迅速出现了并迅速地得到了士人的认可和接受。人们开始竞相学习行草字体,蔚然成风,也使得行草书成为当时书体的主流。这可以从当时士人们往来的书信中看出,比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丧乱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贴》等帖中的字体都是行草书。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在论述魏晋风度与行草书字体的关系中写道:“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5正是潇洒烂漫的魏晋风度与追求无法而有法这种玄妙意境的行草书字体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行草书能够在此时出现并迅速流行开来。

(3)行草书的集大成者“书圣”王羲之

行草书的字体的集大成者并将其推上至尊地位的人物便是书圣王羲之。王羲之诸体兼精,也是当时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魏晋风度的践行者。“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3

4

5 章培恒、安平秋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嵇康诗文选译》,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唐.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163页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书法出版社.1981.第212—213页

令就东厢遍观子弟。„„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6太尉郗鉴正是欣赏王羲之的这种真实自然的风度,才最终决定将爱女嫁给他。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好友们在兰亭集会,作流觞曲水。会后王羲之把好友们在宴会上写的诗集在一起,并为其作序,这就是被后世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在文中作者大发人生感慨,彰显出活在当下、享受自然的情怀。此帖字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态。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曾评价此帖云:“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则所以为神品也。”7以行草书为代表的王羲之书法,被后世历代书家所敬仰和叹为观止。一代圣主唐太宗李世民也对他的书法风格情有独钟,不仅花重金在民间收集王羲之书迹,并收入内府,而且死后也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带入陵墓,可见唐王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喜爱和推崇。他在亲自书写的《王羲之传论》中写道“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字字都饱含着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与敬佩。王羲之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书家的书法成就能超过他呢(尤其在行草书方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后世思想文化底蕴的丧失。魏晋之后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再次形成,儒学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加之强大的中央政权对异端思想严格控制,社会上很难再形成像魏晋那种高度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尤其是注重个性玄学的衰落,后世的士人很难再具有一颗纯洁自由和独特个性的的心灵。而这种心灵正是想达到书法艺术高峰的必备条件。在三纲五常的儒学思想统治下,士人们很难再拥有我心写我手、我手写我字的纯粹的心境,因此书法艺术成就也就不可能超越书圣王羲之了。

二、“尚韵”书风的形成

何为韵呢?在这里韵指得是风度情趣的意思。顾名思义,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彰显出一种风度,这风度指的就是魏晋风度,而这种风度“究其本质,亦不过是魏晋六朝士人那种独立标持、旷达飘逸、神韵幽远的风神雅致,是一种特立独显的气度。”8魏晋风度的出现恰恰又是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在士人的精神风貌上的外在表现。尚韵书风的出现于魏晋玄学的关系可见一斑。

(1)尚韵书风前的质朴书风

“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9。尚韵前的质朴书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儒学独尊。士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得不到施展,因此写出来的字很古板缺乏灵气。二,受字体的限制。6

7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第2093页 清.杨无补辑《画禅室随笔》.见黄惇《董其昌书法论注》.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第48页 8 王爽.《魏晋六朝玄学之风与书法批评理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9 唐.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124页

当时流行的字体是篆书和隶书(汉代以隶书为主),无论是篆书还是隶书,由于结构的复杂、用笔的单调和字体的僵化,导致其书法的表现力不强,且书家个人情感难以在书法中自由表达,因此形成了古板质朴的书风。

(2)尚韵书风形成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崩溃,儒学也开始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注重个性发展的玄学思潮。而此时的字体也已经更加多样化,除了篆、隶以外还出现了楷、行、草等字体,在这些字体中尤其行草书字体的表现力是极强的,字体相对简略和用笔的丰富性也极大地便利了书者书写时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追求。以书圣王羲之《丧乱帖》为例,该帖是行草书碑帖的经典代表,帖的主要内容是由于战乱祖坟遭到破坏,进而发出悲愤哀伤之情。整帖字势倾斜,笔意似断实连,书写时字体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王羲之在书此帖时内心的情感由压抑到激烈悲愤的复杂变化。因此随着玄学思想的推动和便于情感表达的字体的出现,尚韵的书风便形成了。韵在书法之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有学者说:“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强调布局与有形的线条墨色,呈现心性价值,以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现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无序。”10中国的书法艺术最伟大的地方不是字体外形的多么完美与优雅,而是在于完美字形背后蕴含着书家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学习书法不仅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而且也要下功夫去了解书法的心性。要把书法看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人,要像对恋人一样,每天去关心她、爱护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书法的“芳心”,最终才能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进而成为一代书法宗师,彪炳千秋。所以魏晋尚韵书风的形成,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注入了灵魂,从此中国的书法成为一种活生生具有生命的艺术门类,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3)尚韵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尚韵书风不仅影响了当时魏晋书家,而且对后世书家影响也巨大的。清代书法家梁巘曾在《评书帖》中提出以下观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我认为此种观点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晋人的尚韵书风是唐宋元明时期书法的灵魂与核心。尚法、尚意和尚态的书风是对尚韵书风的外延和拓展,而不是独立于尚韵书风以外的其他书风的表现形式。

后世书家无不宗法以魏晋“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视之为书法正统源泉,而“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正是尚韵书风的实践者。唐代张旭是将魏晋今草的字体发展成狂草字体并将汉字的实用功能变成为纯艺术形式的草书大家。唐朝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10 王岳川:《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社会安定,经济强盛,加之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因此铸就了文艺领域的高度繁荣,其文艺形式也彰显着盛唐气象。而张旭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性嗜酒,是当时“酒中八仙”之一。杜甫曾在《酒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他饮酒的情形“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漏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其为人狂癫,常常喝酒喝着大醉,接着就开始下笔书写,甚至有时没有笔就用自己的头当笔蘸着墨书写,等自己醒后,再看看自己书写的内容,有的字由于太草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张旭这种狂妄不羁、放浪形骸和无视封建礼法的性格恰似魏晋玄学影响下士人的精神再现。这种性格正和需要自由烂漫和无拘无束的草书要求相契合,时人也将其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称为当时的三绝。由于其飘逸灵动、行云流水和自然流畅的狂草艺术使后代无人能及,故被尊为“草圣”。

三、书法理论的变化

魏晋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书体出现和新书法风尚的形成,书法理论体系也得以建立和完善,“这是书法艺术进入自觉时代后的必然产物”11。魏晋的书法艺术是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因此此时的书法理论肯定会或多或少地要符合该思潮影响下的审美需求。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的清谈和贵无的思想对书法理论的影响较大,也间接地改变了当时人们书法审美的观念。

(1)人物品评对书法理论的影响

在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中常常会出现了“筋”、“骨”、“形”、“神”、“气”、“韵”等概念用在书法评判和创作上。那么为什么这些和书法本身毫无关系的词却用在书法评判和创作上呢?汉朝时期实行了“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地方长官通过对其辖区内人才进行品评,然后经中央考核后就可授予官职。等到了曹魏时期,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改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通过对人才的品评后将其分为九等,并依次授予官职。由于人物的品评好坏决定自已日后一生的命运,因此士人对人物品评十分的重视。此时的品评注重的孝廉、贤良和方正等科目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的出现和兴盛,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且日益走向衰落,此时的人物品评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为规范和一味地注重外在的可见之才质,而是注重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神韵。

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曾对“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这样描述道:“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嵇康11 黄惇:《秦汉魏晋北朝书法史》.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第152页

外貌的品评是从其内在精神气质方面进行的。随着人物品评之风的日益盛行,书法理论也受此风气的影响而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的士人开始把本来应用于人物品评的“筋”、“骨”、“气”、“韵”等词藻用来对书法的品评。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书法理论著作《笔意赞》中说过:“骨

12丰肉润,人妙同灵。”这句话说明了一件书法作品如果骨丰肉润,那就可以称得上神品了。

东晋时期著名的女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烁在《用笔赋》也曾写道“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13也就是书法中要体现刚劲挺拔、独立于世和不媚俗的精神之气。她不主张在书法中过分地强调字的外形的尽善尽美,进而造成多“肉”的局面,这样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墨猪”,即媚俗之品。

魏晋人物品评中对“神”和“韵”的品评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世说新语•品藻》中写到:“弘治肤清,叔宝神清。”《宋书•谢方明传》中写道:“自然有推韵”。所谓的神就是指超凡脱俗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所谓的韵就是指放浪形骸和无拘无束的精神风度。“神”和“韵”也时常运用到书法领域中,如“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和“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有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14。袁昂认为在书法中应注重神韵,即便书圣王羲之的字在结构外形方面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可以从他的书法中可以看到天真烂漫、自然流畅和不拘礼法的气韵,这气韵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弥补字体外形的不足,有了它,书法就不死板,就是一种蕴含着人文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点画挥运之间皆是书者心境的流露。这就是在世界众多文字中,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汉字才能书写成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

(2)贵无思想对书法理论的影响

“有无之辩”是魏晋玄学中核心的哲学命题,在辩论中“贵无”派逐渐得到了士人们的认可,进而成为其中的主流学派。贵无思想的出现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中央政权崩溃,而此时地方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于是为了冲破两汉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纲常伦理和繁琐枯燥的经院哲学思想体系的束缚,社会上便开始兴起了清谈玄远、崇尚虚无的玄学思想,其核心便是贵无思想。曹魏正始年间,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开始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15从中我们可以12

13 张超.《书法辑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69页 晋卫烁.《笔阵图》.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2页 14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73—74页 15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中华书局.1974.第1236页

知道天地万物都是由“无”派生出来的,“无”是世间的本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6,无就是道。在贵无思想的影响下,王弼针对“有”和“无”辩论关系的问题时,极力倡导“无本有末”和“崇本息末”的思想。他在《老子指略》中写到“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17进一步证明了“无”是万物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源泉。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通过有形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无,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和把握事物的规律。”18

在“有无之辩”中,贵无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书法理论。在当时的书法艺术中,人们开始注重书法所焕发出的神韵,进而提出了“重神轻形”的书法理论观点,并很快得到了士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曾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19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观赏书法作品时,首先看的是书法的神采风韵,然后才看字体的外型结构是否优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形质次之”,我们不能理解为形质一点也不重要,相反形质也很重要。如果书家一味地注重神采而轻形质,书写出来的作品就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所以在把握好形质的前提下,加之心手笔书合而为一和内心情感的神采表达,这样书写的书法才可谓之神品。体现书法神采的“无”只有在形质的“有”具备的基础上,“无”才能得以彰显,而此时的“无”才是最重要和最具有神韵的。《兰亭序帖》、《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被后世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们之所以被后世书者谓为神品的行书碑帖,是因为在形质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下,作者的内心的情感也在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进而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使后世览者官而生畏。而这就是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之美。通过有形的线条在空间中分割,便能营造出一种玄妙幽远的意境,使人们畅游其中,不能自拔。这或许就是中国书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

四、结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制度的强大和稳定,靠的是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道德;那么文化的繁荣,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繁荣,则依靠的就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出现为书法艺术注入了灵魂,使其走向了自觉,从此中国的书法艺术便走向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并且为后世的书家树立了楷模,成为他们不断汲取精华的源泉。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发16

17 《老子.第四十二章》.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79页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95—196页 18 王爽.《魏晋六朝玄学之风与书法批评理论》,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9 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第62页

展,我们不难看出,一旦后世书法发展濒临危机时,有识之士便高举复古的大旗以挽救书法,这里的复古指的就是书法要回归魏晋传统。例如唐代书法发展进入后期,法度更加严谨,导致书体死板无生机,也不便于书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到了宋代欧阳修、苏轼等有识之士便在书法领域倡导复古之风,于是在宋朝形成了尚意的书风,使书法艺术发展突破桎梏,再次复兴,并出现了“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繁荣景象。不仅如此,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都曾为了挽救书法发展危机,倡导书宗魏晋的主张。总之,如果没有魏晋玄学影响下传统书法风尚的形成,后世中国书法艺术便成为无源之水,终将枯竭。

参考文献:

[1] 王爽.《魏晋六朝玄学之风与书法批评理论》,郑州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2]王岳川:《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黄惇:《秦汉魏晋北朝书法史》,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李泽厚.《中国美术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

[6]张超.《书法辑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章培恒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嵇康诗文选译》,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8]《晋书》,中华书局,1974

[9]《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编号:

河南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姓名:张洋

学号:1021018617

学院:历史文化专业

专业:世界史

导师:龚留柱

职称:教授

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摘要:由于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和繁荣,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开始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这一现象在书法艺术领域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形成魏晋时期独特的书法艺术风尚,因此魏晋书法艺术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才最终走上了自觉,并为后世书家树立了楷模典范,也最终成为后世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本文将从魏晋玄学对行草书的出现、“尚韵”书风的形成和书法理论体系变化的这三方面影响进行论述,以此来论述魏晋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玄学;书法艺术; 王羲之

Abstract: Due to the rise and prosperity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metaphysics, literati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began to focus on the true expression of inner feelings. This phenomenon were demonstrated most vividly in the arts of calligraphy, thus forming a unique calligraphy Wei and Jin Dynasties fashion, so the Wei and Jin calligraph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ysics finally embarked on a conscious and book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foster home a model of a model, but also eventually become a source of future generations depend calligraph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etaphysics article will appear on cursive, calligraphy formation and theoretical system "Charm" book style changes which affect the three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Metaphysics art of calligraphy.

Keywords: Wei Jin; calligraphy;; metaphysics Wang

历时四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最丰富的时代。由于统一政权的崩溃,加之战乱不断,社会上开始盛行旨在打破礼教束缚、注重个性、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玄学思潮。在新的意识形态影响下,书法艺术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新的书体出现和书法理论的变化,使得书法艺术在书体和理论方面臻于完善,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被后世书家视为正统的魏晋风韵,成为千年书法历史长河的源泉,滋润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大家。

一、行草书体的出现

(1)行草书出现的背景

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出现了人的自觉。士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我,于是开始追求个性、活在当下和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如“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叹曰:‘我卒当以乐死。’”1基于这种情怀,加之自身的才气和抱负在混乱的现实政治生活中难以施展,于是士人们便转向了书法艺术。因为在这里,士人们自身的修养、内心的苦闷及对现实政权的不屑都能得意宣泄和表达。加之魏晋时期中央政权旁落,战乱不断,统治者没有能力也无暇对书法艺术领域实行统一的思想控制,于是士人们便专心研习书法,一来可以消磨时光,二来在学书的过程中能够和当时盛行追求个性和怡情自然的玄学思想相契合:“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见腮出血,犹不休辍。”2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士人学书的热情,而且更能清晰地看出当时士人在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下追求内心真实情感的心境。这种不注重外在形象的疯狂式学书情形,试想之,在以前注重仪表严谨自律的儒学统治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

(2) 行草书的出现和繁荣

在行草书未出现以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字体主要是隶书。这被视为官方正统的字体。它的流行,虽然是中国文字书法史发展的必然,但我认为更多是因为这种方正扁平、中规中矩、呆板的字体与大一统时期儒学倡导士人要以国家集体为重、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和严于自律思想是相照应的,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广。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一些重要碑帖中可以看出。例如作为学习隶书的重要碑帖《熹平石经》,就是汉朝统治者为了弘扬儒学,诏令当时有名的书家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论语》等儒家经典刻石立于太学,以便士人学习。由于隶书字体的外在形象与儒家核心精神的相得益彰,因此受到了统治1

2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第2103页 汉.赵壹《非草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页

者的认可,进而成为正统的官方字体。

但是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地方势力的增强,导致战乱不已,生灵涂炭;加之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士人们的才华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士人们便开始崇尚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以此来冲破僵硬教条的儒家思想的束缚。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写道:

“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3

从这“七不堪”中我们可以得知,嵇康是一个率性烂漫、反对礼教的繁文缛节、追求自由和崇尚自然的可爱隐士。正因为在思想领域士人逐渐信奉注重个性发展的玄学,因此在书法领域相应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士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字体,那么这种字体就是行草书。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一文中,在论述行草书时写道:“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无穷”4。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行草书书写速度的迅速及用笔的多样性,因而其极具艺术表现力。正因为有此特点才便于士人们情感的表达、个性的追求以及能够在玄远飘渺的书法艺术世界里自由翱翔。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所失去的东西,比如权力,名望等,都能在此领域中得以满足。那种士人所追寻的澄怀心性和放任自然的情怀与行草书潇洒飘逸的艺术要求的相契合,使得行草书迅速出现了并迅速地得到了士人的认可和接受。人们开始竞相学习行草字体,蔚然成风,也使得行草书成为当时书体的主流。这可以从当时士人们往来的书信中看出,比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丧乱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贴》等帖中的字体都是行草书。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在论述魏晋风度与行草书字体的关系中写道:“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5正是潇洒烂漫的魏晋风度与追求无法而有法这种玄妙意境的行草书字体的完美结合,才使得行草书能够在此时出现并迅速流行开来。

(3)行草书的集大成者“书圣”王羲之

行草书的字体的集大成者并将其推上至尊地位的人物便是书圣王羲之。王羲之诸体兼精,也是当时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魏晋风度的践行者。“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3

4

5 章培恒、安平秋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嵇康诗文选译》,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唐.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163页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书法出版社.1981.第212—213页

令就东厢遍观子弟。„„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6太尉郗鉴正是欣赏王羲之的这种真实自然的风度,才最终决定将爱女嫁给他。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好友们在兰亭集会,作流觞曲水。会后王羲之把好友们在宴会上写的诗集在一起,并为其作序,这就是被后世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在文中作者大发人生感慨,彰显出活在当下、享受自然的情怀。此帖字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态。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曾评价此帖云:“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则所以为神品也。”7以行草书为代表的王羲之书法,被后世历代书家所敬仰和叹为观止。一代圣主唐太宗李世民也对他的书法风格情有独钟,不仅花重金在民间收集王羲之书迹,并收入内府,而且死后也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带入陵墓,可见唐王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喜爱和推崇。他在亲自书写的《王羲之传论》中写道“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字字都饱含着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与敬佩。王羲之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书家的书法成就能超过他呢(尤其在行草书方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后世思想文化底蕴的丧失。魏晋之后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再次形成,儒学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加之强大的中央政权对异端思想严格控制,社会上很难再形成像魏晋那种高度自由的思想文化氛围。尤其是注重个性玄学的衰落,后世的士人很难再具有一颗纯洁自由和独特个性的的心灵。而这种心灵正是想达到书法艺术高峰的必备条件。在三纲五常的儒学思想统治下,士人们很难再拥有我心写我手、我手写我字的纯粹的心境,因此书法艺术成就也就不可能超越书圣王羲之了。

二、“尚韵”书风的形成

何为韵呢?在这里韵指得是风度情趣的意思。顾名思义,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彰显出一种风度,这风度指的就是魏晋风度,而这种风度“究其本质,亦不过是魏晋六朝士人那种独立标持、旷达飘逸、神韵幽远的风神雅致,是一种特立独显的气度。”8魏晋风度的出现恰恰又是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在士人的精神风貌上的外在表现。尚韵书风的出现于魏晋玄学的关系可见一斑。

(1)尚韵书风前的质朴书风

“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9。尚韵前的质朴书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儒学独尊。士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得不到施展,因此写出来的字很古板缺乏灵气。二,受字体的限制。6

7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第2093页 清.杨无补辑《画禅室随笔》.见黄惇《董其昌书法论注》.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第48页 8 王爽.《魏晋六朝玄学之风与书法批评理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9 唐.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124页

当时流行的字体是篆书和隶书(汉代以隶书为主),无论是篆书还是隶书,由于结构的复杂、用笔的单调和字体的僵化,导致其书法的表现力不强,且书家个人情感难以在书法中自由表达,因此形成了古板质朴的书风。

(2)尚韵书风形成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崩溃,儒学也开始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注重个性发展的玄学思潮。而此时的字体也已经更加多样化,除了篆、隶以外还出现了楷、行、草等字体,在这些字体中尤其行草书字体的表现力是极强的,字体相对简略和用笔的丰富性也极大地便利了书者书写时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追求。以书圣王羲之《丧乱帖》为例,该帖是行草书碑帖的经典代表,帖的主要内容是由于战乱祖坟遭到破坏,进而发出悲愤哀伤之情。整帖字势倾斜,笔意似断实连,书写时字体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王羲之在书此帖时内心的情感由压抑到激烈悲愤的复杂变化。因此随着玄学思想的推动和便于情感表达的字体的出现,尚韵的书风便形成了。韵在书法之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有学者说:“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强调布局与有形的线条墨色,呈现心性价值,以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现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无序。”10中国的书法艺术最伟大的地方不是字体外形的多么完美与优雅,而是在于完美字形背后蕴含着书家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学习书法不仅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而且也要下功夫去了解书法的心性。要把书法看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人,要像对恋人一样,每天去关心她、爱护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书法的“芳心”,最终才能登上书法艺术的高峰,进而成为一代书法宗师,彪炳千秋。所以魏晋尚韵书风的形成,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注入了灵魂,从此中国的书法成为一种活生生具有生命的艺术门类,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

(3)尚韵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尚韵书风不仅影响了当时魏晋书家,而且对后世书家影响也巨大的。清代书法家梁巘曾在《评书帖》中提出以下观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我认为此种观点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晋人的尚韵书风是唐宋元明时期书法的灵魂与核心。尚法、尚意和尚态的书风是对尚韵书风的外延和拓展,而不是独立于尚韵书风以外的其他书风的表现形式。

后世书家无不宗法以魏晋“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视之为书法正统源泉,而“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正是尚韵书风的实践者。唐代张旭是将魏晋今草的字体发展成狂草字体并将汉字的实用功能变成为纯艺术形式的草书大家。唐朝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10 王岳川:《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社会安定,经济强盛,加之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因此铸就了文艺领域的高度繁荣,其文艺形式也彰显着盛唐气象。而张旭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性嗜酒,是当时“酒中八仙”之一。杜甫曾在《酒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他饮酒的情形“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漏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其为人狂癫,常常喝酒喝着大醉,接着就开始下笔书写,甚至有时没有笔就用自己的头当笔蘸着墨书写,等自己醒后,再看看自己书写的内容,有的字由于太草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张旭这种狂妄不羁、放浪形骸和无视封建礼法的性格恰似魏晋玄学影响下士人的精神再现。这种性格正和需要自由烂漫和无拘无束的草书要求相契合,时人也将其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称为当时的三绝。由于其飘逸灵动、行云流水和自然流畅的狂草艺术使后代无人能及,故被尊为“草圣”。

三、书法理论的变化

魏晋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书体出现和新书法风尚的形成,书法理论体系也得以建立和完善,“这是书法艺术进入自觉时代后的必然产物”11。魏晋的书法艺术是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因此此时的书法理论肯定会或多或少地要符合该思潮影响下的审美需求。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的清谈和贵无的思想对书法理论的影响较大,也间接地改变了当时人们书法审美的观念。

(1)人物品评对书法理论的影响

在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中常常会出现了“筋”、“骨”、“形”、“神”、“气”、“韵”等概念用在书法评判和创作上。那么为什么这些和书法本身毫无关系的词却用在书法评判和创作上呢?汉朝时期实行了“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地方长官通过对其辖区内人才进行品评,然后经中央考核后就可授予官职。等到了曹魏时期,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改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通过对人才的品评后将其分为九等,并依次授予官职。由于人物的品评好坏决定自已日后一生的命运,因此士人对人物品评十分的重视。此时的品评注重的孝廉、贤良和方正等科目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的出现和兴盛,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且日益走向衰落,此时的人物品评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为规范和一味地注重外在的可见之才质,而是注重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神韵。

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曾对“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这样描述道:“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嵇康11 黄惇:《秦汉魏晋北朝书法史》.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第152页

外貌的品评是从其内在精神气质方面进行的。随着人物品评之风的日益盛行,书法理论也受此风气的影响而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的士人开始把本来应用于人物品评的“筋”、“骨”、“气”、“韵”等词藻用来对书法的品评。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书法理论著作《笔意赞》中说过:“骨

12丰肉润,人妙同灵。”这句话说明了一件书法作品如果骨丰肉润,那就可以称得上神品了。

东晋时期著名的女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烁在《用笔赋》也曾写道“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13也就是书法中要体现刚劲挺拔、独立于世和不媚俗的精神之气。她不主张在书法中过分地强调字的外形的尽善尽美,进而造成多“肉”的局面,这样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墨猪”,即媚俗之品。

魏晋人物品评中对“神”和“韵”的品评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世说新语•品藻》中写到:“弘治肤清,叔宝神清。”《宋书•谢方明传》中写道:“自然有推韵”。所谓的神就是指超凡脱俗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所谓的韵就是指放浪形骸和无拘无束的精神风度。“神”和“韵”也时常运用到书法领域中,如“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和“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有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14。袁昂认为在书法中应注重神韵,即便书圣王羲之的字在结构外形方面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可以从他的书法中可以看到天真烂漫、自然流畅和不拘礼法的气韵,这气韵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弥补字体外形的不足,有了它,书法就不死板,就是一种蕴含着人文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点画挥运之间皆是书者心境的流露。这就是在世界众多文字中,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汉字才能书写成艺术作品的根本原因。

(2)贵无思想对书法理论的影响

“有无之辩”是魏晋玄学中核心的哲学命题,在辩论中“贵无”派逐渐得到了士人们的认可,进而成为其中的主流学派。贵无思想的出现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中央政权崩溃,而此时地方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于是为了冲破两汉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纲常伦理和繁琐枯燥的经院哲学思想体系的束缚,社会上便开始兴起了清谈玄远、崇尚虚无的玄学思想,其核心便是贵无思想。曹魏正始年间,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开始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15从中我们可以12

13 张超.《书法辑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69页 晋卫烁.《笔阵图》.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2页 14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73—74页 15 《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中华书局.1974.第1236页

知道天地万物都是由“无”派生出来的,“无”是世间的本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6,无就是道。在贵无思想的影响下,王弼针对“有”和“无”辩论关系的问题时,极力倡导“无本有末”和“崇本息末”的思想。他在《老子指略》中写到“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17进一步证明了“无”是万物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源泉。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通过有形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无,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和把握事物的规律。”18

在“有无之辩”中,贵无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书法理论。在当时的书法艺术中,人们开始注重书法所焕发出的神韵,进而提出了“重神轻形”的书法理论观点,并很快得到了士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曾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19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观赏书法作品时,首先看的是书法的神采风韵,然后才看字体的外型结构是否优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形质次之”,我们不能理解为形质一点也不重要,相反形质也很重要。如果书家一味地注重神采而轻形质,书写出来的作品就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所以在把握好形质的前提下,加之心手笔书合而为一和内心情感的神采表达,这样书写的书法才可谓之神品。体现书法神采的“无”只有在形质的“有”具备的基础上,“无”才能得以彰显,而此时的“无”才是最重要和最具有神韵的。《兰亭序帖》、《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被后世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们之所以被后世书者谓为神品的行书碑帖,是因为在形质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下,作者的内心的情感也在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进而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使后世览者官而生畏。而这就是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之美。通过有形的线条在空间中分割,便能营造出一种玄妙幽远的意境,使人们畅游其中,不能自拔。这或许就是中国书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

四、结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制度的强大和稳定,靠的是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道德;那么文化的繁荣,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繁荣,则依靠的就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出现为书法艺术注入了灵魂,使其走向了自觉,从此中国的书法艺术便走向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并且为后世的书家树立了楷模,成为他们不断汲取精华的源泉。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发16

17 《老子.第四十二章》.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79页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95—196页 18 王爽.《魏晋六朝玄学之风与书法批评理论》,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9 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第62页

展,我们不难看出,一旦后世书法发展濒临危机时,有识之士便高举复古的大旗以挽救书法,这里的复古指的就是书法要回归魏晋传统。例如唐代书法发展进入后期,法度更加严谨,导致书体死板无生机,也不便于书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到了宋代欧阳修、苏轼等有识之士便在书法领域倡导复古之风,于是在宋朝形成了尚意的书风,使书法艺术发展突破桎梏,再次复兴,并出现了“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繁荣景象。不仅如此,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都曾为了挽救书法发展危机,倡导书宗魏晋的主张。总之,如果没有魏晋玄学影响下传统书法风尚的形成,后世中国书法艺术便成为无源之水,终将枯竭。

参考文献:

[1] 王爽.《魏晋六朝玄学之风与书法批评理论》,郑州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2]王岳川:《王羲之的魏晋风骨与书法境界》.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黄惇:《秦汉魏晋北朝书法史》,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李泽厚.《中国美术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

[6]张超.《书法辑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章培恒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嵇康诗文选译》,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8]《晋书》,中华书局,1974

[9]《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相关内容

  • _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 第9卷第1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9 No.1 2008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 .2008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于晓峰 (深圳大学 城市文化研究所 广东 深圳,518 ...

  •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 提要:陶渊明的思想归属,历来众说纷纭,但纵规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思想及人生变化,则不难看出诗人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诗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上,都打上了玄学的烙印. 关键词:魏晋玄学 陶渊明 影响 不仅是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其思想较为复杂,其归属问 ...

  •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测试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祖冲之.贾思勰.裴秀)主要成就:2.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3.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4.佛教传播的原因:5.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6.魏晋南 ...

  • 魏晋维摩诘说及其艺术精神解析
  • 摘 要:魏晋时期,佛教为在中国生存,选择了与玄学相融合的道路,一种特殊的居士佛教由此而出现,相应的经书<维摩诘经>流行一时.本文通过对维摩诘其人的介绍.对此经书思想的剖析以及对<维摩诘像>的理解,透视其艺术精神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中国美术史;维摩诘;<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

  • 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分析
  • 第7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7NO.2 2006年5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 May.2006 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分析 孙志璞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

  • 六朝绘画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分析六朝的绘画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围绕者中国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以艺术的发展为主线,从艺术创作注重客观对象之神到注重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再到艺术作品格调的角度进行论述. 关键词:玄学 艺术思想 画论 特征 我国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间段是一个 ...

  • _骨_与_势_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
  • 第9卷 第3期 2009年9月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HunanM eta llur g i ca l P r ofessi ona l Techno lo gy Co ll ege Vo. l 9No . 3 Sep . 2009 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 黄佳宝 骨 与 势 ...

  •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