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周泽之

(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黑格尔关于自然的客观实存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性;自然条件通过物质生产影响社会生活,多样性

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而自然也会反抗人,手段比有限目的更尊贵、更持久;

以及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思想,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志码:A

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唯心的也是辩证的,其中关于自然与精神、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客观全面地评价黑格尔的辩证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自然作为理念的外在形式

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①“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对于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马克思讥讽说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基督教产生非基督教,结果产生起源。”⑦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可以说是这个观念的下降;无论如何,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只是由于观念的下降才存在。”“创世说……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③但是,黑格尔并没有因此否定自然界的客观实存性。在他看来,精神要实现自身,达到自我意识,必须使自己外在化。“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④“这个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黑格尔《逻辑学》最后一页的一句话“观念作为具有这个形式的总体,就是自然界。”并认为这句话“妙不可言。逻辑观念向自然界的转化。唯物主义近在咫尺。”⑤黑格尔还把精神和自然比作夫妻关系,认为自然作为精神实现自身的必经阶段,它离不开精神,精神作为抽象的本体也离不开自然。“自然自在地就是理性,但是只有通过精神,理性才会作为理性,经过自然而达到实存。亚当在看到夏娃时曾说:‘这是我肉中的肉,这是我骨中的骨。?精神具有亚当曾具有的这种确信,这样自然就是新娘,精神同她配偶。”⑥这里,黑格尔不把自然看作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看成绝对精神必不可少的外在形式,理念向自然界过渡也就是唯心主义在向唯物主义靠近。

黑格尔的自然观是辩证的。首先,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他说,“在这种外在性中,概念的规定具有互不相干的持续存在的外观,互相孤立的外观;因此概念是作为内在的东西。所以自然在其定在中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由,而是表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⑦这里,必然性是指彼此外在的不同东西之间的不可分离性,即概念的各个形成物的必然性及其在有机总体中的理性规定;偶然性是指作为理念外在形式的不同事物之间的互不相干,即理念形成物的偶然性及不可规定的无规则状态。他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它在自然领域内是有地位的,“在具体的个体形成物的领域中作用最大”,如果否认偶然性,那就会把无限的、普遍的精神实体贬低为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支配,偶然的东西终究要被否定而趋向于必然。基于对两者辩证关系的理解,黑格尔批评了夸大偶然性作用的偶因论和否认偶然性作用的机械决定论。他说,过分提高偶然性,赋予它事实上不配有的价值,这种抽象的心理态度会妨碍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识;而“片面地采取排斥偶然

72《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性、单求必然性的倾向,将不免受到空疏的‘把戏’和‘固执的学究气’的正当的讥评。”⑧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论述对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是有启发意义的。恩格斯说,自然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达尔文学说是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的论述在实践上的证明。”@

其次,自然界的发展是由其根本矛盾即理念与自然的矛盾推动的。黑格尔认为,由于自然是理念的外化,自然中有理性潜伏着,所以它是合理的;又由于自然只是潜在的理念,理性还没有得到实现,所以它又是不合理的。这样,理性与无理性、理念与自然就在自然界中展开斗争,正是两者的矛盾斗争推动自然界经历了力学、物理学、有机物理学三个阶段,最后产生了生命和人,使精神摆脱自然界的纠缠而返回自身。但是在整个自然阶段,理性与无理性还没有达到统一,所以“自然在理念中自在地是神圣的,它的存在并不符合于它的概念;自然宁可说是未经解决的矛盾。”④尽管黑格尔由于其唯心主义体系的制约而没有揭示自然界的真实规律,但他承认自然界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承认理性与无理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根本矛盾,这一思想是深刻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⑩

再次,自然界的发展是进化和退化的统一。黑格尔说,“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由于各个阶段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但是,引导各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动力不在自然界本身,而是内在于其中的理念,而理念的发展是从它的直接性和外在性中回到自身,以便把自己创造成精神的现实存在,因为“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性和终极目的,是理念的真正现实。”这样,自然界的阶段发展过程就表现为进化和流射两种形式。进化是从不完善的、缺乏形式的东西开始,经过植物、动物,最后产生了人;流射是一种退化的阶序,它从完善的东西、绝对的总体即上帝开始,上帝沿着向下的道路创造世界,它的创造物又创造了更不完善的东西。黑格尔认为,这“两种过程都是片面的和表面的,都设置了一个不确定的目标。”实际上,“永恒的神圣的过程是一种向着两个相反方向的流动,两个方向完全相会为一,贯穿在一起。……结果,较前的阶段一方面就通过进化得到了扬弃,另一方面却作为背景继续存在,并通过流射又被产生出来。因此,进化也是退化”。@黑格尔这一思想经过唯物主义改造后被恩格斯继承下来:“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步同时又是退步,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向上的发展的可能性。”@

黑格尔的辩证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无借鉴意义。其一,既然自然界作为理念的外化,它的存在发展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人类就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服从自然规律。其二,只有人是有精神、有理性的,所以,与其说自然界的根本矛盾是理性与自然的矛盾,不如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界中可以现成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很少,人只有与天地斗争才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这一矛盾斗争贯穿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自然是未经解决的矛盾”的真实含义。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三,自然界是个活生生的整体,它的阶段发展过程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其深刻寓意在于,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生产劳动去改造自然,使得自然界更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这当然是进步;但是人们过度的开发行为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这又是退步。所以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征服利用自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自然作为历史的地理基础

黑格尔认为,作为客观精神的自我意识的民族精神是以自然条件为基地的,自然界是“精神”活动的舞台。他说,“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73‘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黑格尔把“精神”当作世界历史的主宰,把自然看作“精神”表现自己的场地,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说精神的表演离不开自然界,其实是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因为“自然是人类在他自身内能够取得自由的第一个立脚点”,@这正是他在唯心主义语言中包裹着的唯物主义因素。马克思把“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看作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中本来就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斯大林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列宁也称黑格尔“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一提法是“典型的标题”。由此可见,黑格尔关于自然界是历史的地理基础的思想和唯物史观是相通的。

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多大作用问题上,黑格尔既反对孟德斯鸠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反对伏尔泰等人的地理环境无用论。他说,“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爱奥尼亚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而且事实上,它也并没有继续产生其他的荷马。在土耳其统治下,就没有出过诗人了。”@“‘自然’,恰好和‘精神’相反,是一个量的东西,这个量的东西的权力决不能太大,以致它的单独的力量可以成为万能。”@应该承认,黑格尔这一思想剥去其唯心主义外衣后同唯物史观也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既起重要作用又不起决定作用。当然,黑格尔有时也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比如他说欧洲因为地盘狭小、人口过剩,又没有天然的人口出路,所以发生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他深受孟德斯鸠的影响。但是,黑格尔决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而是“绝对精神”决定论者。

黑格尔思想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影响社会生活的深刻见解。他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这个中介不是孟德斯鸠所说的人们的生理心理特性,而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自然条件的差异首先影响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牛羊牧畜是高原的生计,——平原流域从事农、工、商业,——商业和航海在第三种土地(海岸区域——引者注)上盛行。”o然后才造成居民性格和社会制度的不同,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居民的特性是因循守旧和孤立封闭,海岸居民是勇敢沉着和机智。“第一种的社会状态严格地是家长制的独立;第二种是所有权和地主农奴间的关系;第三种就是公民的自由。”回黑格尔这一“非常正确的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得到了继承。马克思说,社会劳动的分工最初是由于人们生理差别自然产生的,后来是由于土地肥力、水域陆地、山区平原、气候矿藏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这些差别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职业划分。“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普列汉诺夫认为,黑格尔前后的很多人都仅仅局限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完全忽略了它对社会生产力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影响;而黑格尔“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问题的整个提法上完全避免了这种严重错误。”

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社会发展呢?黑格尔认为,从气候来说,在热带和寒带都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因为那里的酷暑和严寒使人类不能作自由运动,使“精神”不能给自己建筑一个世界。历史的真正舞台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一个大陆,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而且自然产物丰富多样,有许多动植物。从地形来说,山岳把人们隔离分开,江河海洋把人们联结起来。高地山区是不变的、金属的实体区域,闭关自守,不易达到,那里没有法律关系;平原流域土地肥沃,产生了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那里只依靠农业,还没有开发的独立性;惟有海岸区域才表现和维持世界的联系。由此他认定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欧洲是“世界精神”的故乡,因为它把上述三种地形集于一身。“欧罗巴洲的性质含有先前所见各种差别对峙的消失——至少也是一种修正;所以欧罗巴洲具有一种过渡状态之比较柔和的本质。”@黑格尔宣扬欧洲中心论和用非历史主义的观点看待不同地形的历史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他关于气候和地形的议论却接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

74《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式趋于多样化oTM

黑格尔的地理环境学说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其一,既然自然界是历史的地理基础,是人类活动的第一个立脚点;既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虽不能过分夸大,但也起重要作用,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二,既然历史的真正舞台是北温带,酷暑和严寒都不适宜人类活动;既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历史发展,单一的自然条件会造成社会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尽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努力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加的趋势;还必须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稀有动植物等政策,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防止生态失衡。其三,既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影响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劳动产品也不同,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做到各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也不能以保护环境为借口而停止社会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只有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作为人类的活动对象

在黑格尔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理性的狡计”,“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黑格尔认为,“理性的狡计”首先表现为精神与人的关系,即普遍的精神把特殊的个人当作工具,利用人们的相互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其次还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说在第一种关系中他把人视为精神的工具,这是贬低了人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第二种关系中他把自然界看作人的工具,这则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肯定。其实在黑格尔那里,无论从哪种关系上说,他关于“理性的狡计”的论述都是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因为只有人是有精神、有理性的,人的本质就在于有精神、有理性、有自由。

黑格尔认为,人不像动物那样随遇而安,而是能够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他在谈到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时指出,主体要实现自己的旨趣、目的、意图等,就只有把对象消灭掉,或是更动它们,改造它们,改变它们的形状,取消它们的性质,或是让它们互相影响。这样,事物的独立自主性就被剥夺了,因为主体要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服务,把它们作为有用的工具看待。他说,“人类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工具,他并不尊敬它,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它、命令它。”@“人类有了种种需要,对于外界的‘自然’,结着一种实用的关系;为着要靠自然来满足自已,便使用工具来琢磨自然。……人类要征服它们,便采用了其他自然的东西;他发明了各种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用‘自然’来对付‘自然’。”@列宁在摘录这段话的旁边指出“黑格尔在这里已经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也非常重视黑格尔这一思想,他在谈到人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实现自己目的时,就引用了黑格尔“理性的狡猾”作为脚注。@

但是,自然作为理念的外在形式,它也具有客观实存性,其运动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外在的自然,它就是一种在一切方面都以确定的方式得到形状的实在界”@,“人原来不仅是一般地与外在自然发生关系,而且这关系还是依存的关系。”o“自然的事物是强有力的,它们有各种方法抵抗。”所以人类改造自然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无论个人怎样坚持他自己的目的,只促成有助于他自己利益的事业,他的意志的独立自由却仍然多少是形式的,取决于外在情况和偶然机会的,受自然障碍妨害的oTM黑格尔还认为,“手段是一个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犁是比由犁所造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尽管就他的目的说来,他倒是要服从自然界的。”o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这段话,并认为这一思想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可见,黑格尔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但他毕竟看到了人类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75黑格尔指出,人们对待自然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前者是主体从感性认识出发,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静观默想,听任事物自由存在,其特点是“我们退出自然事物,让它们如实存在,并使我们以它们为转移。”后者是主体从利己的欲望出发,无视客观规律,确信自然事物微不足道,把自然只当作手段,决意要用自己的行动把它们消灭,使它们与自己同一,其特点“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他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有片面性。对于理论态度“这种形而上学,我们也许可以说,连动物也不会象这种形而上学家那样愚蠢,因为动物会扑向事物,捕捉它们,抓住它们,把它们吞食掉。”@对于实践态度他指出,“人用这种方式并不能征服自然本身,征服自然中的普遍东西,也不能使这种东西服从自己的目的。”@黑格尔主张“概念认识活动是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的统一:个别性的否定作为否定东西的否定,是肯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使各种规定能持续存在,因为真正的个别性同时也是在其自身内的普遍性。”@这段话的意思是,概念认识活动扬弃了理论态度的被动性和实践态度的狂妄性,克服了个别性与普遍性的对立,实现了两者的结合统一。他指出,主体客体双方的契合可以从两种出发点来实现,一是自然界和善地供给人的需要,对人的旨趣目的不但不阻挠,反而还自动地促成它们实现,一路顺从人。二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活动把自然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把它变成他的手段。“如果主客双方携手协作,自然的和善和人的心灵的技巧密切结合在一起,始终显现出完全的和谐,不再有互相斗争的严酷情况和依存情况,这就算达到了主客两方面的最纯粹的关系。”@

黑格尔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既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把自然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它、命令它,而且是利用自然来改造自然,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自然作为实存的客体,它会用各种方法强力抵抗,制约着人的活动,而且自然作为工具要比有限目的更尊贵、更持久。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兼顾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能因为自然界的反抗就放弃人的追求,只满足于自然界提供的直接产品;也不能因为人有征服自然的高超本领就无视客观规律而任意妄为。其二,既然无视主观能动性任凭自然事物如实存在的理论态度和无视客观规律性肆意砍伐自然的实践态度都有片面性,正确的态度是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达到主客体的和谐一致,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作为人类活动的基地和对象,它应该和善地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听从人的安排,促成人的目的;但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一部分,也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把自然当作朋友和伙伴。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协调、共存共生,消除两者的坚硬对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④⑥⑦⑩⑩⑥⑩⑥⑩黑格尔《自然哲学》第19、19、19、24、24、28、36、13、7、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③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2、224、371页。

⑤列宁《哲学笔记》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⑨黑格尔《,J、逻辑》第303、394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36—737页。

⑩⑧⑩⑥⑩④⑨⑨⑤黑格尔《历史哲学》第85、86、85、86、107、107、108、101、24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①⑤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7、587、209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23、327、192、32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⑩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438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责任编辑张忠平)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周泽之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江淮论坛JIANGHUAI TRIBUNE2008(2)

参考文献(11条)

1. 马克思 资本论 2004

2. 黑格尔 历史哲学 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5. 黑格尔 逻辑学 1976

6. 黑格尔 美学 1979

7. 黑格尔 小逻辑 1980

8. 列宁 哲学笔记 1993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57

11. 黑格尔 自然哲学 198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ianghlt200802013.aspx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周泽之

(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黑格尔关于自然的客观实存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性;自然条件通过物质生产影响社会生活,多样性

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而自然也会反抗人,手段比有限目的更尊贵、更持久;

以及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思想,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志码:A

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唯心的也是辩证的,其中关于自然与精神、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客观全面地评价黑格尔的辩证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自然作为理念的外在形式

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①“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对于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马克思讥讽说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产生自然界,基督教产生非基督教,结果产生起源。”⑦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可以说是这个观念的下降;无论如何,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只是由于观念的下降才存在。”“创世说……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③但是,黑格尔并没有因此否定自然界的客观实存性。在他看来,精神要实现自身,达到自我意识,必须使自己外在化。“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④“这个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黑格尔《逻辑学》最后一页的一句话“观念作为具有这个形式的总体,就是自然界。”并认为这句话“妙不可言。逻辑观念向自然界的转化。唯物主义近在咫尺。”⑤黑格尔还把精神和自然比作夫妻关系,认为自然作为精神实现自身的必经阶段,它离不开精神,精神作为抽象的本体也离不开自然。“自然自在地就是理性,但是只有通过精神,理性才会作为理性,经过自然而达到实存。亚当在看到夏娃时曾说:‘这是我肉中的肉,这是我骨中的骨。?精神具有亚当曾具有的这种确信,这样自然就是新娘,精神同她配偶。”⑥这里,黑格尔不把自然看作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看成绝对精神必不可少的外在形式,理念向自然界过渡也就是唯心主义在向唯物主义靠近。

黑格尔的自然观是辩证的。首先,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他说,“在这种外在性中,概念的规定具有互不相干的持续存在的外观,互相孤立的外观;因此概念是作为内在的东西。所以自然在其定在中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由,而是表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⑦这里,必然性是指彼此外在的不同东西之间的不可分离性,即概念的各个形成物的必然性及其在有机总体中的理性规定;偶然性是指作为理念外在形式的不同事物之间的互不相干,即理念形成物的偶然性及不可规定的无规则状态。他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它在自然领域内是有地位的,“在具体的个体形成物的领域中作用最大”,如果否认偶然性,那就会把无限的、普遍的精神实体贬低为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支配,偶然的东西终究要被否定而趋向于必然。基于对两者辩证关系的理解,黑格尔批评了夸大偶然性作用的偶因论和否认偶然性作用的机械决定论。他说,过分提高偶然性,赋予它事实上不配有的价值,这种抽象的心理态度会妨碍对自然内在规律的认识;而“片面地采取排斥偶然

72《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性、单求必然性的倾向,将不免受到空疏的‘把戏’和‘固执的学究气’的正当的讥评。”⑧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论述对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是有启发意义的。恩格斯说,自然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达尔文学说是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的论述在实践上的证明。”@

其次,自然界的发展是由其根本矛盾即理念与自然的矛盾推动的。黑格尔认为,由于自然是理念的外化,自然中有理性潜伏着,所以它是合理的;又由于自然只是潜在的理念,理性还没有得到实现,所以它又是不合理的。这样,理性与无理性、理念与自然就在自然界中展开斗争,正是两者的矛盾斗争推动自然界经历了力学、物理学、有机物理学三个阶段,最后产生了生命和人,使精神摆脱自然界的纠缠而返回自身。但是在整个自然阶段,理性与无理性还没有达到统一,所以“自然在理念中自在地是神圣的,它的存在并不符合于它的概念;自然宁可说是未经解决的矛盾。”④尽管黑格尔由于其唯心主义体系的制约而没有揭示自然界的真实规律,但他承认自然界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承认理性与无理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根本矛盾,这一思想是深刻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⑩

再次,自然界的发展是进化和退化的统一。黑格尔说,“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阶段的最切近的真理”。@由于各个阶段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但是,引导各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动力不在自然界本身,而是内在于其中的理念,而理念的发展是从它的直接性和外在性中回到自身,以便把自己创造成精神的现实存在,因为“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性和终极目的,是理念的真正现实。”这样,自然界的阶段发展过程就表现为进化和流射两种形式。进化是从不完善的、缺乏形式的东西开始,经过植物、动物,最后产生了人;流射是一种退化的阶序,它从完善的东西、绝对的总体即上帝开始,上帝沿着向下的道路创造世界,它的创造物又创造了更不完善的东西。黑格尔认为,这“两种过程都是片面的和表面的,都设置了一个不确定的目标。”实际上,“永恒的神圣的过程是一种向着两个相反方向的流动,两个方向完全相会为一,贯穿在一起。……结果,较前的阶段一方面就通过进化得到了扬弃,另一方面却作为背景继续存在,并通过流射又被产生出来。因此,进化也是退化”。@黑格尔这一思想经过唯物主义改造后被恩格斯继承下来:“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步同时又是退步,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向上的发展的可能性。”@

黑格尔的辩证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无借鉴意义。其一,既然自然界作为理念的外化,它的存在发展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人类就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服从自然规律。其二,只有人是有精神、有理性的,所以,与其说自然界的根本矛盾是理性与自然的矛盾,不如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界中可以现成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很少,人只有与天地斗争才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这一矛盾斗争贯穿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自然是未经解决的矛盾”的真实含义。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三,自然界是个活生生的整体,它的阶段发展过程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其深刻寓意在于,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生产劳动去改造自然,使得自然界更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这当然是进步;但是人们过度的开发行为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这又是退步。所以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征服利用自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自然作为历史的地理基础

黑格尔认为,作为客观精神的自我意识的民族精神是以自然条件为基地的,自然界是“精神”活动的舞台。他说,“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73‘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黑格尔把“精神”当作世界历史的主宰,把自然看作“精神”表现自己的场地,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说精神的表演离不开自然界,其实是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因为“自然是人类在他自身内能够取得自由的第一个立脚点”,@这正是他在唯心主义语言中包裹着的唯物主义因素。马克思把“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看作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中本来就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斯大林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列宁也称黑格尔“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一提法是“典型的标题”。由此可见,黑格尔关于自然界是历史的地理基础的思想和唯物史观是相通的。

在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多大作用问题上,黑格尔既反对孟德斯鸠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反对伏尔泰等人的地理环境无用论。他说,“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爱奥尼亚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而且事实上,它也并没有继续产生其他的荷马。在土耳其统治下,就没有出过诗人了。”@“‘自然’,恰好和‘精神’相反,是一个量的东西,这个量的东西的权力决不能太大,以致它的单独的力量可以成为万能。”@应该承认,黑格尔这一思想剥去其唯心主义外衣后同唯物史观也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既起重要作用又不起决定作用。当然,黑格尔有时也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比如他说欧洲因为地盘狭小、人口过剩,又没有天然的人口出路,所以发生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他深受孟德斯鸠的影响。但是,黑格尔决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而是“绝对精神”决定论者。

黑格尔思想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影响社会生活的深刻见解。他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这个中介不是孟德斯鸠所说的人们的生理心理特性,而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自然条件的差异首先影响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牛羊牧畜是高原的生计,——平原流域从事农、工、商业,——商业和航海在第三种土地(海岸区域——引者注)上盛行。”o然后才造成居民性格和社会制度的不同,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居民的特性是因循守旧和孤立封闭,海岸居民是勇敢沉着和机智。“第一种的社会状态严格地是家长制的独立;第二种是所有权和地主农奴间的关系;第三种就是公民的自由。”回黑格尔这一“非常正确的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得到了继承。马克思说,社会劳动的分工最初是由于人们生理差别自然产生的,后来是由于土地肥力、水域陆地、山区平原、气候矿藏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这些差别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职业划分。“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普列汉诺夫认为,黑格尔前后的很多人都仅仅局限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完全忽略了它对社会生产力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影响;而黑格尔“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问题的整个提法上完全避免了这种严重错误。”

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社会发展呢?黑格尔认为,从气候来说,在热带和寒带都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因为那里的酷暑和严寒使人类不能作自由运动,使“精神”不能给自己建筑一个世界。历史的真正舞台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一个大陆,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而且自然产物丰富多样,有许多动植物。从地形来说,山岳把人们隔离分开,江河海洋把人们联结起来。高地山区是不变的、金属的实体区域,闭关自守,不易达到,那里没有法律关系;平原流域土地肥沃,产生了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那里只依靠农业,还没有开发的独立性;惟有海岸区域才表现和维持世界的联系。由此他认定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欧洲是“世界精神”的故乡,因为它把上述三种地形集于一身。“欧罗巴洲的性质含有先前所见各种差别对峙的消失——至少也是一种修正;所以欧罗巴洲具有一种过渡状态之比较柔和的本质。”@黑格尔宣扬欧洲中心论和用非历史主义的观点看待不同地形的历史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他关于气候和地形的议论却接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

74《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式趋于多样化oTM

黑格尔的地理环境学说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其一,既然自然界是历史的地理基础,是人类活动的第一个立脚点;既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虽不能过分夸大,但也起重要作用,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二,既然历史的真正舞台是北温带,酷暑和严寒都不适宜人类活动;既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历史发展,单一的自然条件会造成社会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尽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努力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加的趋势;还必须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稀有动植物等政策,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防止生态失衡。其三,既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影响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劳动产品也不同,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做到各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也不能以保护环境为借口而停止社会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只有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作为人类的活动对象

在黑格尔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理性的狡计”,“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黑格尔认为,“理性的狡计”首先表现为精神与人的关系,即普遍的精神把特殊的个人当作工具,利用人们的相互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其次还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说在第一种关系中他把人视为精神的工具,这是贬低了人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第二种关系中他把自然界看作人的工具,这则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肯定。其实在黑格尔那里,无论从哪种关系上说,他关于“理性的狡计”的论述都是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因为只有人是有精神、有理性的,人的本质就在于有精神、有理性、有自由。

黑格尔认为,人不像动物那样随遇而安,而是能够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他在谈到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时指出,主体要实现自己的旨趣、目的、意图等,就只有把对象消灭掉,或是更动它们,改造它们,改变它们的形状,取消它们的性质,或是让它们互相影响。这样,事物的独立自主性就被剥夺了,因为主体要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服务,把它们作为有用的工具看待。他说,“人类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工具,他并不尊敬它,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它、命令它。”@“人类有了种种需要,对于外界的‘自然’,结着一种实用的关系;为着要靠自然来满足自已,便使用工具来琢磨自然。……人类要征服它们,便采用了其他自然的东西;他发明了各种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用‘自然’来对付‘自然’。”@列宁在摘录这段话的旁边指出“黑格尔在这里已经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也非常重视黑格尔这一思想,他在谈到人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实现自己目的时,就引用了黑格尔“理性的狡猾”作为脚注。@

但是,自然作为理念的外在形式,它也具有客观实存性,其运动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外在的自然,它就是一种在一切方面都以确定的方式得到形状的实在界”@,“人原来不仅是一般地与外在自然发生关系,而且这关系还是依存的关系。”o“自然的事物是强有力的,它们有各种方法抵抗。”所以人类改造自然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无论个人怎样坚持他自己的目的,只促成有助于他自己利益的事业,他的意志的独立自由却仍然多少是形式的,取决于外在情况和偶然机会的,受自然障碍妨害的oTM黑格尔还认为,“手段是一个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犁是比由犁所造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尽管就他的目的说来,他倒是要服从自然界的。”o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这段话,并认为这一思想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可见,黑格尔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但他毕竟看到了人类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75黑格尔指出,人们对待自然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前者是主体从感性认识出发,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静观默想,听任事物自由存在,其特点是“我们退出自然事物,让它们如实存在,并使我们以它们为转移。”后者是主体从利己的欲望出发,无视客观规律,确信自然事物微不足道,把自然只当作手段,决意要用自己的行动把它们消灭,使它们与自己同一,其特点“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他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有片面性。对于理论态度“这种形而上学,我们也许可以说,连动物也不会象这种形而上学家那样愚蠢,因为动物会扑向事物,捕捉它们,抓住它们,把它们吞食掉。”@对于实践态度他指出,“人用这种方式并不能征服自然本身,征服自然中的普遍东西,也不能使这种东西服从自己的目的。”@黑格尔主张“概念认识活动是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的统一:个别性的否定作为否定东西的否定,是肯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使各种规定能持续存在,因为真正的个别性同时也是在其自身内的普遍性。”@这段话的意思是,概念认识活动扬弃了理论态度的被动性和实践态度的狂妄性,克服了个别性与普遍性的对立,实现了两者的结合统一。他指出,主体客体双方的契合可以从两种出发点来实现,一是自然界和善地供给人的需要,对人的旨趣目的不但不阻挠,反而还自动地促成它们实现,一路顺从人。二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活动把自然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把它变成他的手段。“如果主客双方携手协作,自然的和善和人的心灵的技巧密切结合在一起,始终显现出完全的和谐,不再有互相斗争的严酷情况和依存情况,这就算达到了主客两方面的最纯粹的关系。”@

黑格尔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既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把自然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它、命令它,而且是利用自然来改造自然,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自然作为实存的客体,它会用各种方法强力抵抗,制约着人的活动,而且自然作为工具要比有限目的更尊贵、更持久。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兼顾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能因为自然界的反抗就放弃人的追求,只满足于自然界提供的直接产品;也不能因为人有征服自然的高超本领就无视客观规律而任意妄为。其二,既然无视主观能动性任凭自然事物如实存在的理论态度和无视客观规律性肆意砍伐自然的实践态度都有片面性,正确的态度是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达到主客体的和谐一致,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作为人类活动的基地和对象,它应该和善地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听从人的安排,促成人的目的;但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一部分,也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把自然当作朋友和伙伴。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协调、共存共生,消除两者的坚硬对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④⑥⑦⑩⑩⑥⑩⑥⑩黑格尔《自然哲学》第19、19、19、24、24、28、36、13、7、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③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2、224、371页。

⑤列宁《哲学笔记》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⑨黑格尔《,J、逻辑》第303、394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36—737页。

⑩⑧⑩⑥⑩④⑨⑨⑤黑格尔《历史哲学》第85、86、85、86、107、107、108、101、24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①⑤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7、587、209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23、327、192、32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⑩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438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责任编辑张忠平)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周泽之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江淮论坛JIANGHUAI TRIBUNE2008(2)

参考文献(11条)

1. 马克思 资本论 2004

2. 黑格尔 历史哲学 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5. 黑格尔 逻辑学 1976

6. 黑格尔 美学 1979

7. 黑格尔 小逻辑 1980

8. 列宁 哲学笔记 1993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57

11. 黑格尔 自然哲学 198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ianghlt200802013.aspx


相关内容

  • 黑格尔哲学体系
  •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1.概述 1.1黑格尔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 ...

  •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
  • 一.黑格尔的客砚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美学"第一卷讲原理,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讲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所以要了解黑格尔的美学,首先就要对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有一种概括的了解.          黑格尔的客观唯 ...

  • 西方哲学十五讲-第十五讲黑格尔
  • 第十五讲 精神的探险旅行实体即主体 世界的逻辑结构哲学全书 辩证法 1806年10月,正值德法耶拿大战,黑格尔携带着<精神现象学>手稿离开了耶拿.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黑格尔写道:我见到了拿破仑这位"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此时此刻,黑格尔心中怀抱的远大理想则是成为哲学中 ...

  • 读[自然哲学]有感
  • 读<自然哲学>有感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最后形成的.在这个时期,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德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已逐步抛弃了思辨自然哲学,转而注重经验和实验.那么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便应运而生. 读<自然哲学>,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概念便是自然.那么自然是 ...

  • 对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黑格尔和马克思
  • 刘永佶 英法两国的唯物主义者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执着的探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英国,虽遇到贝克莱主教以"唯心主义"的抵抗,却受到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拥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并促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使与封建领主以妥协方式取得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 ...

  • 论黑格尔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自由
  • 摘 要:"自由"是黑格尔美学范畴体系的中心范畴,在<美学>中发挥了中枢作用,一方面它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总架构相联结,另一方面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以及艺术的产生等关系密切,同时,黑格尔的"自由"范畴丰富了西方美学史上 ...

  • 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反思
  • 作者:冉昌光 社会科学研究 1995年07期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这一常识问题的反思,提出了分析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方法论的三条原则:分析了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而是一切辩证法的共性,论证了唯物辩论法相对于历史上其他辩证法而言,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彻底革 ...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两阶段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2007年第52卷第3期(总第212期) 2007 Vol.52 No.3(GeneralNo.21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两阶 ...

  •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7卷第2期2008年4月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Dalian V01.7.No.2 Maritime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08 文章编号:1671.7031(2008)02-0093-04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