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黄侃的白话文之争

“五四”时期的文学语言革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弃文言而用白话。在当时,主张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一批新潮文人,把流行几千年的文言丢到一边,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群体。其中不遗余力、身体力行推行白话文的领袖人物,当属胡适。

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形成系统理论的,就是他首倡“八不主义”和“三白看法”。民国六年(1917)一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他对当时文学的八项主张,被后人归纳为“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滥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儿;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儿。——这就是“三白看法”。

胡适主张:“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段文字的语体形式可归入顺口溜、打油诗之列。

胡适写文章就用通俗直白的语言,他有许多精妙的“大白话”哲言,较之象牙塔里的长篇大论更具穿透力,至今仍对中国人颇有影响。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要小题大做,千万不要大题小做”;“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等等。

“五四”前后,著名经学家黄侃和胡适同在北大任教。黄侃竭力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胡适摇摇头,不解其意。黄侃答道:“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你的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听后一时语塞,黄侃得意而归。

还有一次,黄侃在北大讲课中,竭力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个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完成出版了上半部,后阴错阳差,全书久未完成。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对此评论道:“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遂问其故。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

黄侃与胡适就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问题,在北大课堂上针锋相对地斗法。今天看来,很有意思。至于谁对谁错,谁厚道谁尖刻,不妨撂到一边。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感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办学主旨“兼容并包”所产生的自由、平等、开放、争鸣的氛围,领略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交锋的坦诚、尖锐、冷峻和幽默,确实令人神往!

“五四”时期的文学语言革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弃文言而用白话。在当时,主张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一批新潮文人,把流行几千年的文言丢到一边,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群体。其中不遗余力、身体力行推行白话文的领袖人物,当属胡适。

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形成系统理论的,就是他首倡“八不主义”和“三白看法”。民国六年(1917)一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他对当时文学的八项主张,被后人归纳为“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语滥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儿;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儿。——这就是“三白看法”。

胡适主张:“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段文字的语体形式可归入顺口溜、打油诗之列。

胡适写文章就用通俗直白的语言,他有许多精妙的“大白话”哲言,较之象牙塔里的长篇大论更具穿透力,至今仍对中国人颇有影响。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要小题大做,千万不要大题小做”;“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等等。

“五四”前后,著名经学家黄侃和胡适同在北大任教。黄侃竭力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胡适摇摇头,不解其意。黄侃答道:“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你的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听后一时语塞,黄侃得意而归。

还有一次,黄侃在北大讲课中,竭力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个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完成出版了上半部,后阴错阳差,全书久未完成。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对此评论道:“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遂问其故。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

黄侃与胡适就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问题,在北大课堂上针锋相对地斗法。今天看来,很有意思。至于谁对谁错,谁厚道谁尖刻,不妨撂到一边。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感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办学主旨“兼容并包”所产生的自由、平等、开放、争鸣的氛围,领略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交锋的坦诚、尖锐、冷峻和幽默,确实令人神往!


相关内容

  • 胡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是褒是贬?
  • 在民国,胡适是个说不尽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尽可说上三天三夜:反对他的人,闭着眼也能抓住他几条辫子.他并非深海难测,却有着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单就倡导白话文这一件事来说,就足以名垂青史了.抗战初期,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日本人紧张得要命,推出了三名大学者,无奈还是难以匹敌.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 ...

  • 语文名师工作室2016版--布衣总统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的生活经历,思考孙中山的生命价值,体会其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3.以本文为例学习并掌握传记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2.难点:对& ...

  • 胡适文稿12.25..
  • 新文化启蒙者--胡适 呼着传统的气息,却跨过时代的门槛 迈着自由的脚步,却背着情义的重担 用怀疑去解读世界 用自由去书写未来 无论浮沉几十载,他音容依旧 新文化启蒙者--胡适 谦和的笑容.温雅的眼睛--一个书生的形象,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之后,留在他的故人心中,清晰依然,没有丝毫的改变.他,就是被称为 ...

  • 关于鲁迅知识的整理
  •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 • 二.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 <新青年>与北大:一校一刊的联袂 • • 1. 上海<青年杂志>试图扩大声势 2. 蔡元培执掌北大,四处招兵买马.改革北大,力邀陈独秀北上,物色了一批新旧 派的知识分子(胡适.李大钊. ...

  • 高中语文中外传记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Word版含答案
  •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 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 求学于自然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 ...

  •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政党发展的重要作用
  •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政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有一场运动不得不知道所有共产党人铭记,那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存在的其他政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 ...

  •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 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代 毕唐书 谈北京大学,当然不能不谈蔡元培;谈蔡元培,也不能不谈北京大学.蔡元培长校的北大,是北大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骄傲.关于蔡元培,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 ...

  • 4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
  • 4 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 目录 4.1 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 .......................................................................................................... 2 4.1. ...

  • 鲁迅.语文及文章观念的变迁
  • 中学语文款掌2016.6 鲁迅 语文及文章观念的变迁 孙郁 这是李怡老师的一个命题作文,我只能漫一趟桐城,专门去拜谒了吴汝纶的故居,还去谈一点体会吧. 见到了姚鼐.方苞他们当年活动的地方,很感刚才听刘纳老师讲得很有感慨,中学语文 慨.桐城派的义理.辞章.考据,虽然被新文教学里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