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

1. 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 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答题技巧及模式: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1. 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

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性质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

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

意义

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

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3. 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

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

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原因

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

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

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时代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需了解的知识:

1. 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 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答题技巧及模式: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1. 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

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性质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

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

意义

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

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3. 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

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

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原因

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

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

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时代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相关内容

  •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 篇一: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 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 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争取做 ...

  • 2012-2015全国卷一高考试题
  • 2012-2015年全国I卷的历史试题归类.分析与对策 选择题:24题 特点:中古史:单一模块:历史概念考查:重视推理,论从史出. 对策:课标意识:立足教材,把课文内容当作素材:学生推理. 选择题:25题 特点:中古.思想文化为主:论从史出:题干未以全文言文出现. 对策:重视儒学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

  • 广东卷与全国卷的 区别-1
  • 2015年是广东省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明年广东考生将迎来阔别多年的全国卷.全国卷试题(以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有何特色?十多年来为应对广东卷而形成的答题思路.答题模式以及语言系统是否还行之有效?这些问题应该是当前广东师生考虑最多的.本文将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寻全国卷区别于广东卷的特色之处,指出广东师生 ...

  • 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特点说开去
  • 对比·转变·适应 --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特点说开去 汕头市实验学校 朱命有 (本文已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2015年是广东省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明年广东考生将迎来阔别多年的全国卷.全国卷试题(以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有何特色?十多年来为应对广东卷而形成的答 ...

  • 第6课_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 课题 知 识 能 力 品 德教 学 目 标教 材 分 析重 点 难点: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 以及它与当 难 今的开放的区别 点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遣唐使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 :唐 日本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佛 经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唐 天竺 玄奘西游 ...

  • 世界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探讨
  • 作者:谭东胡中波 中学历史教学 2002年11期 2001年3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教材,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 ...

  • 20综合10年高考高三历史百日冲刺计划
  • 1 1 2010年高考高三历史百日冲刺计划 高三历史备课组 高考百日之际,历史复习安排两轮:高三二轮复习从2010年3月开始,至5月初结束:第三轮从五月初到六月初.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基本任务 1.进一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达到熟 ...

  • 专题6对外开放闭关锁国
  • 专题六 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 中国人民素以友好交往.和平共处著称于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对外开放的保障.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闭关政策,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主题一 古代中国由 ...

  • 怎样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 怎样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