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新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加工的新技术

摘要:

本文介绍了部分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从古到今,尤其讲述现代的新兴改进技术,以此让大家对生活中不起眼的调味品——酱油,的新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关键字:酱油、工艺流程、新技术

前言:

酱油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料依酿造法、速酿法或混合法制得之调味液,得称之为酱油,包括加食盐、糖类、酒精、调味枓、防腐剂等制成者。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就开始成为贵族中的一种佐餐调味品。古代酱油在宋代主要用于凉拌菜的佐料,到了元、明、清以后才大量应用于其它菜肴技艺的烹调之中;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酱油的简介

自尧舜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酿造传统。酱油及酱类的酿造在我国也起源甚早,远在3000年前的周朝的《周礼·天官篇》就有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酱用百有二十瓮”;《论语·乡党篇》中也有“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载。很多古书上都有用酱油来烹调或腌渍食物的记述。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出用豆酱清来腌制肉类。

到了唐代,酱油还被当作药用,孙思邈《千金方》载:“獭狗啮人,豆酱清涂之。手足指掣痛,酱清和蜜温涂之。”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李时珍认为“不得其酱不食,亦兼取其杀饮食百药之毒也。”现代中医药理认为,酱及酱油味咸性寒,有健脾开胃、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治食欲不振、暑热、疗疮初起、烫伤、毒虫伤、手指肿痛、食物中毒等症。 公元753年,我国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制酱技术传入日本,教会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酱。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国长安留学,也将中国制酱技术带回日本。约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镰仓时代,有一位叫觉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国经山寺修行,归国之前,掌握了经山寺祖传酱的技术。归国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近的人们传授制酱技术。从此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酱油的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

传统酱油制作加工工艺及其优缺点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酱油的源头是豠酱,《齐民要术》是第一本记载有豆醠制法和使用类似酱油 - 豆酱清 - 的书。当时要制造的主角是豆酱,而虿酱清只是副产品而已,所以制造方法蜡后世造酱油有很大的不同,味道亦应栉异。

天然晒露法概述: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以竹牌匾或竹帘为制曲工具,靠天然的微生物发酵制曲,成曲与浓盐水混合,置于瓦缸内,经过三伏酷暑,利用日晒夜露温差大的特点,使空气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在酱醅中生长繁殖,促成原料的分解和酱油的成色,并在光照下杀死酱醅中一些有害的微生物。一般在4~10月份进行生产,有“三伏秋油“之称。

主要工艺流程:大豆→浸泡→沥干→蒸煮→冷却→拌面粉→装匾→入室培养→制曲→成曲→装缸→加盐水→晒露发酵→翻醅→成熟→压榨或抽滤→生酱油→晒露或加热→成品酱油

优点:采用该法生产的酱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滋味醇厚而鲜美,体态浓厚且久储不霉。这在国内已不多见。

缺点:由于其发醇周期长占地面积大,产量低,生产周期长,一般超过半年甚至一年,生产工艺落后,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现代酱油的分类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酱油也由相关部门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与分类。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GB18186—2000),于2001—09—01实施。配制酱油的行业标准(SB10336—2000),于2000—12—20实施。这些标准就酱油的定义、分类作了规范的解释。

一、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 脱脂大豆 、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酿造酱油按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固稀发酵酱油。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在发酵阶段先以高盐度、小水量固态制醅。然后在适当条件下再稀释成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二、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注意: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比例(以全氮计)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凡添加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都算配制酱油。配制酱油可分为:生抽,老抽。

现代酱油制作加工工艺及其优缺点

一、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1. 前期蒸煮、制曲、发酵:

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原料进锅(斗式提升机)→原料润水(润水绞龙)→混合料蒸煮(蒸煮锅)→孰料出锅(下料斗)→熟合料出料(定量机)→熟料输送(皮带输送机)→孰料冷却(风冷机)→混合料接种(接种混合机)→混合料输送(平面输送机)→制曲通风(酿造专用风机)→温度湿度调节(加温加湿装置)→翻曲(翻曲机)→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统或人工)→盐水罐→温水罐→发酵(发酵罐或池)→瞬时高温灭菌机→板框式过滤机→室外沉淀罐。

2. 中期调配:

溶糖锅→调配罐→煮色锅→浓缩锅→瞬时高温灭菌机→老抽用板框式过滤机→生抽用烛式过滤机→室内沉淀罐。

3. 后期包装线

上瓶机→外刷瓶机→洗灭灌封一体机→贴标机→热收缩膜机→自动装箱机→入库 优点:产品品质高,香气成分多,风味和营养物质丰富

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1、原料处理

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

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

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2、制曲

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

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3、发酵

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 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

4、后处理:淋油、灭菌

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优点:生产周期短(发酵期不足一个月),普片广泛用于酱油生产

缺点:没有传统酱油的香气、滋味和营养和营养成分

三、配制酱油

向酱油内加入添加剂和把不同批次质量有差异的酱油适当搭配,主要由酸水解蛋白调味液与部分酿造酱油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液,调制出不同品种规格的酱油,使成品酱油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标准。

优点:配制得当,还可以稳定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原料、提高出品率、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缺点:缺乏营养,用于配制酱油的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原料中含有脂肪,在酸水解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氯丙醇

酱油新技术的简介与展望

一、微滤膜技术在酱油加工中的技术应用

在食品加工工业中,膜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处理料液多种多样,物理性质千差万别。同时食品工业要求膜技术的处理成本十分低廉,在日本通常要求每公斤料液的处理成本为几块美元以下,这就更增加了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难度。

在酱油工艺流程中有三个分离工序:1. 从压榨的生酱油中去除不纯物; 2. 入火后去除一次浊液;3. 从一次浊液中回收酱油。

在这三道工序中,入火后经静置分离后的上层澄清液,可用硅藻土过滤,剩余的5~15%的浊液因粘性太高,不能用硅藻土过滤,一般返回前道压榨工序。静置分离工序必须要用沉降槽,除体积大,占地多外,还因需要一定的静置时间,造成生产周期长。日东电工生产的板框式微滤膜分离装置(PF装置)可以改善上述工艺,使酱油生产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缩短生产周期,不产生残渣废弃物,生产自动化及改善操作环境5~8)。

图是入火后酱油过滤PF装置的工艺流程,图3是膜透过通量随膜使用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使用初期,透过通量随膜的使用次数的增加有所下降(每次处理12m3),但过滤次数超过100次以后,透过通量趋于稳定。本装置使用的平板式微滤膜片的材质为氟树脂,有很强的耐热,耐化学腐蚀性,膜片的更换周期在2年以上。实用结果表明,由于不使用硅藻土,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且提高了成品率,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果。与硅藻土过滤相比,由于不会产生二次浊物,过滤后的产品颜色不会产生褐变,使得产品质量大为提高。

此装置最早用于脱脂大豆酱油的生产,实用结果表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全成分大豆酱油的生产同样适用于上述流程,从而促进了微滤膜分离装置的应用。

二、改良水解法生产酱油新工艺

本发明是盐酸水解生产酱油新工艺,原料配方为植物蛋白质(40%)与浓度3.5%盐酸、重量比为1∶5,碱、食盐适量。水解温度110℃~125℃,保温10~12小

时,待温度48℃~50℃时,用碱中和水解液至pH5.5—6.0,过滤后补加食盐至16%,沉淀后抽上清过滤灌装。不用脱臭、灭菌、产品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

三、免发酵酱油及其制造方法

免发酵酱油,它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酱油精粉3~4,红糖7~8,焦糖色素17~19,食盐50~55,花椒2~3,大料1.6~1.9,生姜2~3,大葱6~8,桂皮0.3~0.5,茴香1.5~0.7,苹果0.3~0.5,陈皮0.2~0.3,香菇0.3~0.5,灵芝0.3~0.5,丁香0.15~0.2,白芷0.1~0.2。制造方法:将原料放入有300kg水的容器内加热至沸腾,用温火煮1小时,再加水200kg,继续加热至沸腾,用文火煮1小时,将滤除杂质的浆沉至40℃±5℃,加入香料和防腐剂搅拌均匀,溶解后封闭沉淀3天。本酱油不用传统的大豆、面粉加食盐发酵的工艺,制造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该酱油不但能调色,还能调味,营养丰富,质量稳定。

四、利用内外循环发酵罐进行酱油生产的方法

利用内外循环发酵罐进行酱油生产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和调味品生产领域。利用内外循环发酵罐进行酱油生产,所用的内外循环发酵罐为罐体内部加装内套筒,并使培养液进行强制式外循环,进行发酵时发酵罐处于封闭状态,发酵前期进行生产菌的有氧扩培,待发酵罐中的氧气基本消耗后,转入半缺氧的风味转化阶段。利用发酵醪液的内外循环,达到曲料和物料的充分混合,微生物和物料充分接触,达到降低单耗,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同时,由于采用了较为严格的工艺控制,可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

五、液体曲连续培养技术

液体曲是利用发酵罐和空气净化系统设备,将曲霉菌进行深层液体培养。

优点:不易受杂菌污染(因采用纯种密闭培养);提高生产安全性,防止带有真菌毒素的尘埃侵入;节省劳动力,改善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料利用率;机械化程度高。

缺点:经济效益比固体曲低,风味不足,一旦染菌要倒缸。

六、酱油双酿技术

20世纪 80年代的一项酱油酿造技术的创新,既吸收了高盐稀态发酵的优点,又保留了低盐固态发酵的长处,在低盐固态发酵酶解基本结束时,将高盐稀态发酵接近成熟的酱醪浇在低盐固态发酵酱醅上,继续进行后期发酵。

优点:品质几乎达到高盐稀态发酵水平,酱香、酯香和醇香都比较浓郁,发酵周期介于两者之间。

展望

酱油工业正在打破传统的方法而逐步采用新方法。如原料连续蒸煮处理,将加水的原料在0.16—0.18MPa压力下蒸煮3分钟,并快速冷却,可使原料全氮利用率由原来旋转蒸煮锅的75%提高到85%左右;制曲使用圆盘机后,成曲酶活性高,质量好,还减少劳动力和改善劳动条件。此外,诱变育种出优良突变新菌株及液体曲的应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除了追求产量高,产快,不外乎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营养价值,降低生产成本,引出新产品开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研发出一例多项兼得的优秀的酱油生产新工艺。

参考文献:

[1]王海鸥.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2]赵谋明 .调味品.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宋钢.调味技术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张卫兵等.调味品加工工艺配方.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酱油生产加工的新技术

摘要:

本文介绍了部分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从古到今,尤其讲述现代的新兴改进技术,以此让大家对生活中不起眼的调味品——酱油,的新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关键字:酱油、工艺流程、新技术

前言:

酱油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料依酿造法、速酿法或混合法制得之调味液,得称之为酱油,包括加食盐、糖类、酒精、调味枓、防腐剂等制成者。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就开始成为贵族中的一种佐餐调味品。古代酱油在宋代主要用于凉拌菜的佐料,到了元、明、清以后才大量应用于其它菜肴技艺的烹调之中;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酱油的简介

自尧舜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酿造传统。酱油及酱类的酿造在我国也起源甚早,远在3000年前的周朝的《周礼·天官篇》就有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酱用百有二十瓮”;《论语·乡党篇》中也有“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载。很多古书上都有用酱油来烹调或腌渍食物的记述。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提出用豆酱清来腌制肉类。

到了唐代,酱油还被当作药用,孙思邈《千金方》载:“獭狗啮人,豆酱清涂之。手足指掣痛,酱清和蜜温涂之。”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李时珍认为“不得其酱不食,亦兼取其杀饮食百药之毒也。”现代中医药理认为,酱及酱油味咸性寒,有健脾开胃、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治食欲不振、暑热、疗疮初起、烫伤、毒虫伤、手指肿痛、食物中毒等症。 公元753年,我国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制酱技术传入日本,教会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酱。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国长安留学,也将中国制酱技术带回日本。约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镰仓时代,有一位叫觉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国经山寺修行,归国之前,掌握了经山寺祖传酱的技术。归国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近的人们传授制酱技术。从此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酱油的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

传统酱油制作加工工艺及其优缺点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酱油的源头是豠酱,《齐民要术》是第一本记载有豆醠制法和使用类似酱油 - 豆酱清 - 的书。当时要制造的主角是豆酱,而虿酱清只是副产品而已,所以制造方法蜡后世造酱油有很大的不同,味道亦应栉异。

天然晒露法概述: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以竹牌匾或竹帘为制曲工具,靠天然的微生物发酵制曲,成曲与浓盐水混合,置于瓦缸内,经过三伏酷暑,利用日晒夜露温差大的特点,使空气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在酱醅中生长繁殖,促成原料的分解和酱油的成色,并在光照下杀死酱醅中一些有害的微生物。一般在4~10月份进行生产,有“三伏秋油“之称。

主要工艺流程:大豆→浸泡→沥干→蒸煮→冷却→拌面粉→装匾→入室培养→制曲→成曲→装缸→加盐水→晒露发酵→翻醅→成熟→压榨或抽滤→生酱油→晒露或加热→成品酱油

优点:采用该法生产的酱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滋味醇厚而鲜美,体态浓厚且久储不霉。这在国内已不多见。

缺点:由于其发醇周期长占地面积大,产量低,生产周期长,一般超过半年甚至一年,生产工艺落后,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现代酱油的分类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酱油也由相关部门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与分类。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GB18186—2000),于2001—09—01实施。配制酱油的行业标准(SB10336—2000),于2000—12—20实施。这些标准就酱油的定义、分类作了规范的解释。

一、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 脱脂大豆 、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酿造酱油按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固稀发酵酱油。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在发酵阶段先以高盐度、小水量固态制醅。然后在适当条件下再稀释成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二、配制酱油

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注意: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比例(以全氮计)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凡添加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都算配制酱油。配制酱油可分为:生抽,老抽。

现代酱油制作加工工艺及其优缺点

一、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

1. 前期蒸煮、制曲、发酵:

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原料进锅(斗式提升机)→原料润水(润水绞龙)→混合料蒸煮(蒸煮锅)→孰料出锅(下料斗)→熟合料出料(定量机)→熟料输送(皮带输送机)→孰料冷却(风冷机)→混合料接种(接种混合机)→混合料输送(平面输送机)→制曲通风(酿造专用风机)→温度湿度调节(加温加湿装置)→翻曲(翻曲机)→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统或人工)→盐水罐→温水罐→发酵(发酵罐或池)→瞬时高温灭菌机→板框式过滤机→室外沉淀罐。

2. 中期调配:

溶糖锅→调配罐→煮色锅→浓缩锅→瞬时高温灭菌机→老抽用板框式过滤机→生抽用烛式过滤机→室内沉淀罐。

3. 后期包装线

上瓶机→外刷瓶机→洗灭灌封一体机→贴标机→热收缩膜机→自动装箱机→入库 优点:产品品质高,香气成分多,风味和营养物质丰富

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1、原料处理

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

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

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2、制曲

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

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3、发酵

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 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

4、后处理:淋油、灭菌

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优点:生产周期短(发酵期不足一个月),普片广泛用于酱油生产

缺点:没有传统酱油的香气、滋味和营养和营养成分

三、配制酱油

向酱油内加入添加剂和把不同批次质量有差异的酱油适当搭配,主要由酸水解蛋白调味液与部分酿造酱油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液,调制出不同品种规格的酱油,使成品酱油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标准。

优点:配制得当,还可以稳定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原料、提高出品率、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

缺点:缺乏营养,用于配制酱油的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原料中含有脂肪,在酸水解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氯丙醇

酱油新技术的简介与展望

一、微滤膜技术在酱油加工中的技术应用

在食品加工工业中,膜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处理料液多种多样,物理性质千差万别。同时食品工业要求膜技术的处理成本十分低廉,在日本通常要求每公斤料液的处理成本为几块美元以下,这就更增加了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难度。

在酱油工艺流程中有三个分离工序:1. 从压榨的生酱油中去除不纯物; 2. 入火后去除一次浊液;3. 从一次浊液中回收酱油。

在这三道工序中,入火后经静置分离后的上层澄清液,可用硅藻土过滤,剩余的5~15%的浊液因粘性太高,不能用硅藻土过滤,一般返回前道压榨工序。静置分离工序必须要用沉降槽,除体积大,占地多外,还因需要一定的静置时间,造成生产周期长。日东电工生产的板框式微滤膜分离装置(PF装置)可以改善上述工艺,使酱油生产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缩短生产周期,不产生残渣废弃物,生产自动化及改善操作环境5~8)。

图是入火后酱油过滤PF装置的工艺流程,图3是膜透过通量随膜使用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使用初期,透过通量随膜的使用次数的增加有所下降(每次处理12m3),但过滤次数超过100次以后,透过通量趋于稳定。本装置使用的平板式微滤膜片的材质为氟树脂,有很强的耐热,耐化学腐蚀性,膜片的更换周期在2年以上。实用结果表明,由于不使用硅藻土,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且提高了成品率,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果。与硅藻土过滤相比,由于不会产生二次浊物,过滤后的产品颜色不会产生褐变,使得产品质量大为提高。

此装置最早用于脱脂大豆酱油的生产,实用结果表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全成分大豆酱油的生产同样适用于上述流程,从而促进了微滤膜分离装置的应用。

二、改良水解法生产酱油新工艺

本发明是盐酸水解生产酱油新工艺,原料配方为植物蛋白质(40%)与浓度3.5%盐酸、重量比为1∶5,碱、食盐适量。水解温度110℃~125℃,保温10~12小

时,待温度48℃~50℃时,用碱中和水解液至pH5.5—6.0,过滤后补加食盐至16%,沉淀后抽上清过滤灌装。不用脱臭、灭菌、产品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

三、免发酵酱油及其制造方法

免发酵酱油,它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酱油精粉3~4,红糖7~8,焦糖色素17~19,食盐50~55,花椒2~3,大料1.6~1.9,生姜2~3,大葱6~8,桂皮0.3~0.5,茴香1.5~0.7,苹果0.3~0.5,陈皮0.2~0.3,香菇0.3~0.5,灵芝0.3~0.5,丁香0.15~0.2,白芷0.1~0.2。制造方法:将原料放入有300kg水的容器内加热至沸腾,用温火煮1小时,再加水200kg,继续加热至沸腾,用文火煮1小时,将滤除杂质的浆沉至40℃±5℃,加入香料和防腐剂搅拌均匀,溶解后封闭沉淀3天。本酱油不用传统的大豆、面粉加食盐发酵的工艺,制造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该酱油不但能调色,还能调味,营养丰富,质量稳定。

四、利用内外循环发酵罐进行酱油生产的方法

利用内外循环发酵罐进行酱油生产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和调味品生产领域。利用内外循环发酵罐进行酱油生产,所用的内外循环发酵罐为罐体内部加装内套筒,并使培养液进行强制式外循环,进行发酵时发酵罐处于封闭状态,发酵前期进行生产菌的有氧扩培,待发酵罐中的氧气基本消耗后,转入半缺氧的风味转化阶段。利用发酵醪液的内外循环,达到曲料和物料的充分混合,微生物和物料充分接触,达到降低单耗,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同时,由于采用了较为严格的工艺控制,可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

五、液体曲连续培养技术

液体曲是利用发酵罐和空气净化系统设备,将曲霉菌进行深层液体培养。

优点:不易受杂菌污染(因采用纯种密闭培养);提高生产安全性,防止带有真菌毒素的尘埃侵入;节省劳动力,改善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料利用率;机械化程度高。

缺点:经济效益比固体曲低,风味不足,一旦染菌要倒缸。

六、酱油双酿技术

20世纪 80年代的一项酱油酿造技术的创新,既吸收了高盐稀态发酵的优点,又保留了低盐固态发酵的长处,在低盐固态发酵酶解基本结束时,将高盐稀态发酵接近成熟的酱醪浇在低盐固态发酵酱醅上,继续进行后期发酵。

优点:品质几乎达到高盐稀态发酵水平,酱香、酯香和醇香都比较浓郁,发酵周期介于两者之间。

展望

酱油工业正在打破传统的方法而逐步采用新方法。如原料连续蒸煮处理,将加水的原料在0.16—0.18MPa压力下蒸煮3分钟,并快速冷却,可使原料全氮利用率由原来旋转蒸煮锅的75%提高到85%左右;制曲使用圆盘机后,成曲酶活性高,质量好,还减少劳动力和改善劳动条件。此外,诱变育种出优良突变新菌株及液体曲的应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除了追求产量高,产快,不外乎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营养价值,降低生产成本,引出新产品开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研发出一例多项兼得的优秀的酱油生产新工艺。

参考文献:

[1]王海鸥.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2]赵谋明 .调味品.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宋钢.调味技术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张卫兵等.调味品加工工艺配方.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相关内容

  • 活性干酵母在酱油中的应用
  • 活性干酵母在酱油中的应用 摘要:酵母菌在酱油及酱类生产中能产生特殊的香味,是酱香的重要来源; 在酱油生产中添加酱油活性干酵母,能使酱油中的乙醇和总酯的含量等关键感官指标明显提高,酱油品质显著改善:酱油活性干酵母作为一种活性干菌体使用 存储也非常方便. 关键词:活性干酵母 酱油 应用 引言: 酱油是曲 ...

  •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工艺要点分析_廖乃心
  • 2014年9月轻工科技 LIGHTINDUSTRYSCIENCEANDTECHNOLOGY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工艺要点分析 廖乃心 (广西铁鸟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31) [摘要]通过分析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两个工艺要点:制曲和发酵,找出最佳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关键词]种曲:制曲:发酵 ...

  • 食品生产设计论文
  • 前言 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次大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本专业的工程问题:学习设计方法,培养设计思想,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设计计算和绘图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检查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水 ...

  • 几种酱油的酿造方法(2)
  • 酿造与检测 文章编号:1006-8481(2008)03-0030-04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年第25卷 第3期(总第111期) 几种酱油的酿造方法 周永治 (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04) 摘 要:为了全面介绍酱油的发酵方法,阐述了天然晒露法.稀醪发酵法.等4种 ...

  • 食品发酵工艺学知识点
  • 食品发酵工艺学知识点汇总 绪论 1.名词:发酵.酿造 2.食品发酵在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里程碑P1 3.食品发酵的特点P3 4.现代食品发酵生产与传统食品发酵生产的区别 5.传统食品发酵在产业化升级过程中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6.食品发酵的一般工艺过程 7.发酵食品的种类 第1章 菌种保藏及扩大 ...

  • 0301酱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 0301酱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发布日期:2011-05-05 来源:质检总局 浏览次数:2492 核心提示: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酱油产品包括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酿造酱油是指以大豆(饼粕).小麦和(或)麸皮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体, ...

  •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 植物性食品质量管理 一. 产品简介 产品名称:速冻菜卷 产品描述: 1)产品名称:冻菜卷 2)规格及保质期:20g/个.30g/个.60g/个.70 g/个:80g/个,18个月. 3)包装方式:纸箱装,包装内袋为无毒塑料,食用级. 4)储存.运输及销售条件:-18℃以下冷冻储存.运输及销售 5)预 ...

  • 中国大豆行业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 农产品贮藏加工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农产品贮藏加工>是教育部"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科类种殖专业(专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介绍粮油产品贮藏加工的基础知识.粮油贮藏.粮油加工.豆类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