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

和谐社会 女德为要 —中国·新郑首届女子道德修养公益论坛 2011年3月7日

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通过昨天一天的学习,相信我们各位来宾已经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于人生的成败、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和谐有多么的重要。我们今天将继续进行精彩的课程。首先授课的是来自中央党校的刘余莉教授。

刘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又获得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后研究员,同时她还担任了2007年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中国青少年研究理事会理事,也是名家讲坛的特定专家,北京伦理学副秘书长。多年来她在全国各地推广祖国传统文化,尤其受到了党政机关的热烈欢迎。

今天刘教授给我们带来的题目是《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刘教授上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高兴来到新郑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这个主题。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经典《弟子规》上说:“揖深圆,拜恭敬”,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当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讲究平等民主,朋友你们参加这个论坛看到每一个来宾都恭恭敬敬行了90度的鞠躬礼,大家一开始可能不习惯,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中国有句话叫:“积非常事”,就是把事情积累多了反而是正常的,而人之间的彬彬有礼反而不正常了,其实中国古人每一句经典的话都不是随意写上去的,古人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鞠躬礼呢?

就是因为人生来都有一种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怎么体现出来呢?我看即使是贫贱如乞丐的人,他看到有一辆豪华的车子从身边走过,他都会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乞丐都有这样的傲慢之心,我们想想自己,我们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是百万富翁,还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是知名教授了,这样一路走来这样的鲜花和掌声不绝于耳,那么他的傲慢之心也在不断滋长。

中国古人正是通过这个鞠躬礼,让你把头--你最高贵的地方低下去,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孔子在论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这几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华,但是傲慢无礼,其他的地方就不值得说了。我们看一个人走到哪里都和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原因在哪里呢?《论语》上孔老夫子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种结果,原因在哪里?那就是你对任何人都有恭敬、有礼貌,没有过失,和人相处的时候彬彬有礼,所以你走到哪里才能和人融成一片,成为兄弟姐妹。我们现在的人不仅体会不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结果,反而走到哪里都和人发生了冲突、出现了对立。人际关系搞的得不好,这个原因就是缺乏礼仪的素养,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教育。所以不要看这个鞠躬是一个仪式,实际上能不能把你的头低下来,反映了一个人他是不是折服了自己的傲慢。比如我们开始在学习鞠躬、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发现哪些人的躬对哪儿鞠呢?哪些人的头能低下来呢?那就是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我觉得这些人就得学三跪九叩礼,这样能够折服人的心。

今天我们讲的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讲健康的人很多,有一个比喻,有一个数字前面是1,后面一串的0,告诉我们健康是1,而金钱、地位、事业、美貌都是后面的0,提醒我们要注意健康,因为如果健康你没有了,你再有很多的金钱,很好的地位,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数字的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就是前面这个符号如果是正号,当然数字越大越好,如果前面的符号是负的,其实值越大反而越小。那么各位朋友,这个正负号代表什么呢?中国有句话说“卖什么就吆喝什么”,我们讲健康心态,这个正负号就代表人的心态。

其实这个也并不夸张,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失衡了,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即使他有身体的健康、有更多的财富、有很好的地位,对他来说也是意义不大的。所以,一个人心态的健康其实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当然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也是互相促进的。而我们现在都在讲“和谐社会”,那么究竟这个和谐社会是怎样达到呢?

《大学》上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我们没有遵循这个态度,我们都是在制度上、法律上做文章,结果这个和谐社会也就遥遥无期。《大学》告诉我们社会和谐是一个结果,它是由构成这个社会每一个最基本的细胞,那就是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学校、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内部的和谐,而且他们之间又能够团结互助所致。而每一个家庭、企业、单位内部的和谐又是构成这个企业、学校的每一个个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心和谐所导致的。因此,身心和谐,也就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人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一个人身心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就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做好良好的心理调适。

那么我们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掌握选择的自由,讲一讲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如果我问大家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各位朋友,你们愿意选择什么?

(观众:快乐! )

对,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会选择快乐。为什么人愿意选择快乐又有很多人深陷痛苦与烦恼之中呢?其实我们的回答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我希望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不请自到,我们也没有办法抵御。”

二战时期,有一个犹太人的心理学家叫法兰克,他的故事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法兰克由于是犹太人的心理学家,在二战的时候就受到了纳粹德国的严重破坏,他的遭遇非常的悲惨。因为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全都死于纳粹的魔爪,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他的妹妹,而他自己每天被关进纳粹的死亡营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有一天他得到一种启发,就是“人在任何环境中都有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选择一种态度,从外部环境看他完全受制于人,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没有自由,但是他心里怎么想是纳粹人无法干预的,于是他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这种意志也协助了狱友寻找生命的价值。

其实法兰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反应,并不像动物那样怎样刺激就怎样反应,而是刺激和意识反应的关系。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良知的作用,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反应。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在我们经常遇到交通堵塞。每当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有很多的出租车司机就会不停抱怨,这种抱怨的情绪能不能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呢?不能改变。

中国人还有一句话叫:“心想事成。”也就是说你越是往这个方向想,这样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在西方学家那把这个称为“吸引力法则。”就是你经常想到:“我是一个受伤害的人。”结果你会经常受到别人的伤害,经常觉得“自己很倒霉”,那种倒霉的事也会接二连三来到你的面前,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祸不单行。”为什么祸不单行呢?就是在第一件祸事出现之后,这个人变得很消沉,他就有很多的思想出现了,觉得“我这个人真倒霉,怎么净碰上这些倒霉事呢?”结果,这些消极的情绪一起,就出现了更多倒霉的事,这个就叫做“祸不单行”。

中国人很有智慧的,他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像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去拜年,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新年更上一层楼”“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谁听到这些话会不开心呢?而你越这样想,好事也陆续过来。这就告诉我们,即使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要有积极的思维。

而有的出租车司机不这样想,反正交通堵塞了,我也忙了一天,我不如趁着这个交通堵塞的时候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于是他给乘客开起了玩笑,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这样就缓解了心情的焦虑。同样面对交通拥堵的事实,因为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人可以通过选择积极的态度,来改变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用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的话来说,就是:“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用圣人甘地的话说:“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伤心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我们让这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有一篇文章《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

比如说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到了孩子手中。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啊!”她把钥匙交到了媳妇的手中。还有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中。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都快要把我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那就是由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着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那么诸位朋友,我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放在别人手上了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它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其实,能真正握住自己快乐钥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做到了:“宠辱不惊,且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握住自己的钥匙。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讲讲选择的自由,讲讲心理失衡的原因。这是因为人没有掌握选择的自由,没有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因为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最容易抱怨,最容易心理失衡,那么要面对挫折,首先要正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全面的认识挫折有几个具体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挫折。”

中国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大的坎坷或者小的麻烦,既然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挫折,那么挫折来临的时候不要感到恐惧或者害怕。

第二个原则,“每次挫折都会过去,挫折不会永存。”

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很抽象,但是都可以从自然现象上得到观察。比如,有日就有夜,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道理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可呢?比如,人智的一正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的规律,所以中国人用这个太极图表示人事变化的规律。这个阴阳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衡,阴阳失去了平衡会怎样呢?就出现了变化,意味着: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古话:“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规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他不畏创业的艰难,还能使事业发展得的更好。但是到了第三代就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体会到父辈创业的艰难,还学会了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创下的业绩败坏光了。这种变化,有智慧的人自然就会观察出来,知道一阴一阳有必然的联系。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过,看一家子弟有无前途,观其三事情:第一件事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不是读圣贤书。

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习劳知感恩。”正是从他家的孩子是不是喜欢劳动看出他家的人有没有感恩之心。因为这个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他满足什么,而且还告诉他说:“你只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剩下的事情都不用你操心。”结果习惯成自然,这个孩子久而久之就不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那就会生起一种不知恩、不报恩的意识。而你经常让他做家务,让他扫扫地,拖一拖地板,让他洗洗碗,他才能感受到原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对父母才能升起感恩之心。

当然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也可以看到一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还是骄奢淫逸。所以,《曾国藩家书》中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学校、一个单位、国家的成败,都是由这里面每一个人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导致的,最后入不敷出。一个人由盛转衰,以前都是在走上坡路,结果突然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呢?这个转折点就在于这个人认为:“我已经奋斗的差不多了,我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从此过上过分安逸、不思进取,玩物丧志的生活,所以,他的人生就必败矣。

一个讨人厌、不让人喜欢的人就是过分骄傲自大、不把人放在眼里。在我讲座的时候,经常给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经验。我在大学的时候功课非常的好,基本上每一个学年都是一等的奖学金。而这个一等的奖学金就意味着你一学年下来所有的功课全都是优秀,如果你有一门功课良好,那就不是一等奖学金而是二等的。因为自己功课很好,结果慢慢就滋长了一种傲慢之心,走在路上都是像现在那些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一样,头都是往上仰着的,是旁若无人、自以为是的。而且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会留别人的联系方式,没有事情绝对不会主动去联系别人。因为我觉得自己从来不需要去求别人,所以也从来不主动去和别人打电话。很多的朋友都发现:如果他们不主动的联系我,那就别指望我去联系他们了。这个人自私自利都体现在点点滴滴,你看我们为什么要给别人打电话呢?打电话是因为有求于人,所以才会打电话给别人。因为我觉得没有事情要求别人,所以我就没必要给别人打电话。

那么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也可以主动的给别人打打电话,去问一下别人是不是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个心态变了,缘分也就不一样了。那我这么傲慢的态度给自己招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每一次评“三好学生”的时候,都要投票,结果一投票,我就投不上了。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呢?当时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时我是这样想的:“都是因为我的成绩太好了,他们都嫉妒我,所以才不投我的票。那不投就不投了,我也不在乎,反正我的成绩好。”这一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有一天我学到了《弟子规细讲》,听到了蔡老师、周博士他们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我突然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多年来人缘不好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自己太傲慢了,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别人做什么事我们挑鼻子挑眼,觉得这个不完美,其实让我们自己做还不如别人。正是这种傲慢的态度导致我的人际关系不是很理想。

第三个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能够兴旺发达,就看他是不是读圣贤书。因为圣贤经典是古圣先贤千百年来人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如果一个人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他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我们拿到《弟子规》的时候,已经是工作好几年了。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就是相见恨晚,觉得:“如果我是在小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大学的时候能够学习到这么好的教育,那么我的人生一定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就是求一点缺失不能太完美。因为他自己有权有势、才华横溢、近乎完美,所以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

所以,我们从这个规律中看到天、道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过分时会受到制裁。”所以,孔老夫子一生奉行的是温良恭礼让,而他的后人都传承了这个。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传承几千代而不衰。

道家也把对天道的认识放在这里面,提出了处事原则。《易经·天道》有64卦,其中有6爻。6爻的爻词有凶有吉,在所有的64卦中只有6爻是积极的,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个是第三签,平时这个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他是高山,才华横溢,但是他做成了事之后,把这个功劳推给了领导,推给了同事,推给了下属,他说没有我们领导的支持和认可,这件事是办不成的,如果没有我们同事的帮助,没有广大志愿者的付出,我们这件事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这样一次盛会能够在新郑召开,那确实也是有很多人默默无闻付出所导致。首先有新郑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还有各级义工、领导的付出。刚才来会场的时候,就看到外面的义工一排,这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在这么冷的天气里举着那个牌子。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就非常的感动。

你看看,这样寒冷的天气,在那里举着牌子,那么长的时间,这个手都冻得有点瑟瑟发抖,但是为了保持队伍的整齐,一直在那儿坚持。所以我们想一想虽然是三天的论坛,但是在这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今天这个论坛付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努力。所以我们对这些人也应该给予感恩、给予掌声,谢谢!

那么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他其实不是把功劳推给别人,确实是感受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中就可以看到,当我们一个人在事事顺利,事事成功的时候不要骄傲、自以为是;当我们遇到挫折、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因此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勇气。因为,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

特别是当我们学会了以积极的思维来面对生活中挫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改变我们对人、事、物的一些看法。比如有位长者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这样写到,他说:“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在座朋友在此之前有没有曾经想过要感激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呢?一般的人对伤害过自己的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他有什么事情发生才好。但是这位长者告诉我们要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人曾经伤害了你,你还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正是有人伤害了我们,才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正是因为有人欺骗你,才增进了你的见识。

不要因为别人的过恶,就丧失了自己的美德,更不要因为别人欺骗了我们,我们就丧失了信任别人的能力。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孩子生活在家庭优越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习惯成自然,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后来成长为纨绔子弟。相反,我们看到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从小可能是单亲家庭,就是靠着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长大,因为家庭条件很艰苦,他看到母亲为供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辛苦,所以他有一种感恩心,有一种报恩心,他不愿意让母亲为自己失望,所以他奋发图强,他非常用功的去读书,最后学有所成。所以要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正是因为有人把我们绊倒了,当我们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能力相比以前就大大的强化了。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位”。所以当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挫折的时候,挫折不仅没有把我们打倒,反而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说的“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宜。”苦难对于积极者是垫脚石,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四个原则:每次挫折都会对人产生影响。

它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取决于你对待挫折的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有一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当我们以欢悦的心情去生活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生活也会对你笑。这是我们面对生活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个步骤就是检讨挫折,吸取教训。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威廉·库尔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近了死胡同。”当我们这样面对生活时,我们就能够轻装上阵,从而产生面对挫折的第二步骤,那就是必须把挫折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当然,从挫折中学习,需要有坦诚的个性,也就是你需要有反省的能力,看清自己的弱点。

一般导致现代人个性上的弱点,我们用一个字概括出来,这个字就是“贪”。我们现代的人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总是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如果我们过分的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想到《大学》有这样一句教诲:“货悖而入,亦悖而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财货以不好的方式赚来,也一定以不好的方式败坏掉。

中国古人把不好的方式给我们总结为五个方面,比如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赚的,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充公,赚到你手也不能长期的保留。就等于给你看了一下过了一把眼瘾,又把他收回去了。第二是水灾,第三是火灾。不知道李部长在讲课的时候有没有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官员贪了很多钱,不好把它他存到银行,想一个办法买了一个别墅,找一个废纸箱把这些钱放到纸箱里。他觉得自己掩饰得天衣无缝,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别墅发水了,把钱冲了出来,最后人们一查这个钱来历不明,所以他违法乱纪的事就被曝光了。所以古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事就活生生的在我们的周围。

第四点就是盗贼,中国有句话说“盗亦有道”,即使你做盗贼,如果不讲“道义”的话不可能成为大盗。盗贼有什么“盗义”呢?就是专门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他看你贪污了很多钱又没有把这些钱用在支持贫困的人身上,看着别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不闻不问。这个盗贼都看不过去,他就想法设法去偷盗那些为富不仁的人。

最后一个是防不胜防,是什么呢?就是不肖子孙,不成器的败家子。他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败掉。中国人看的很清楚,即使老百姓没有读过圣贤经典的人,他也知道这些不义之财是凶财,给你带来的不是吉祥幸福,而是灾祸,所以你送给他,他都不敢要。

现在有人贪污了很多钱,又用这些钱把儿女送到国外读书,看了都很让人羡慕。我有一个朋友在土地局工作,说起局长的时候非常羡慕,说:“你看他虽然是一个小市的土地局长,这个市还很贫穷不是很富裕,但是他们家的别墅有好几栋,那都是开发商送给他的,豪华轿车有好几辆,把女儿送到澳大利亚去求学,豪华的轿车一直开到首都机场,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年飞来飞去看望家人。因为他们家有钱,也不在乎这个机票。”说起来就特别的羡慕,这个羡慕之情是溢于言表。但是我看了之后就很担心,我就劝他说:“这样的事情肯定不能为之良久,因为《大学》里面告诉我们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要赶紧劝他向善。”他说:“这个人是老江湖了,他吃过的盐都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这个早过时了。”

我们看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去劝他,他也不会听你的,不听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坐视事情的发展。结果三年过去了,这个市的市委书记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了起来,当时就波及到好几个局长,其中有一位就是这位土地局长。而他被抓起来之后,以前送礼的人是络绎不绝,现在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很多亲朋好友都对他是敬而远之,害怕被牵连。这里我们就看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态度,不要看一时而要看久远。

有的人活的比较明白了,他说:“我这个位置已经很高了,我这个财富怎么用也用不完了,再说我贪那么多的钱,我有好几栋别墅,我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够同时出现在两栋别墅吗?我有再多的钱,我也不过是一日三餐,晚上再加上一顿夜宵,那还不是很健康。”所以他明白了,没有必要为这些身外之物求险。他不贪财他去贪什么呢?有的人就去贪色了,而中国人说“色子头上一把刀”。还有一句话“天道或淫则为灾”,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给那些淫乱的人、过分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的。迅速到什么程度?我有一位朋友本来领导要提拔他做副局长,确定的时间是一个月,结果在这一个月之内,他因为淫被发现了,结果再提拔的时候就没有他了,所以“色字头上一把刀”。

我们知识分子对财、色可能看得比较淡,有些清高,但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所以怎么样呢?就想方设法去宣传自己,然后让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名和利都是连在一起的,前不久在我们党校有一位老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都学“弟子规”》,他很虚心,知道我在全国各个地方分享传统文化的经验,他就把这个书稿拿过来让我给他写一个序,我把这个稿子看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写的太及时了,因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写《弟子规》,但因为很多的领导传统文化的功底也不是很深,不知道这个《弟子规》是什么,自己也没有学习过,还有很多人把它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推广它。那么这个老教授写的这本书,把这些理论都给阐述得很清楚,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一出版,那么在各个地方一定是会非常的畅销。这本书一畅销,我给他写一个序,怎么样呢?我的名字也随着这本书开始普为流传,大家也就知道我的名字了。

所以你看我们天天在讲要放下名和利,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事情一到面前的时候,第一个起心动念就是为了自己出名,所以觉得很惭愧。所以第二面就给他转过来了,就是说我以什么心态来写这个序呢?就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弟子规》,应该让更多的人来推广力行《弟子规》,应该以这个心来写这个序就对了。但是我们发现我们长时期的自私自利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坐利见事,首先要看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中国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现在的人很用心的去做事,可以说是朝九晚五,这个推动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名、自己的利。所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也要非常小心谨慎的反省自己,我们做这件事的第一个念头究竟是为了别人还是自己的名利。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在世上有很大的名声,但是名不符实的人有很大的灾祸,我们看了这个话也是战战兢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多地方也并没有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我们也有名不符实的地方。我们看也有很多的歌星、很多的影星,确实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传统文化,不知道用好的名声去引导社会,结果我们听到的流行歌大部分是靡靡之音,很少有像靳老师这样的雅乐。还好我们现在看到了转变,现在像这种孝亲的歌曲也很多,我们再看电视局如果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床上戏、没有小蜜,这个电视剧好像就演不下去了。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是引起人们的欲望、引起人们的暴利。这些人没有利用自己的好名声去做有利的社会引导,结果很多人也不是很好。

最后一个就是贪利。凡是有利于自己的,不一定是金钱,可能是环境、地位,都要去贪。有一句话叫做“见利思义,见德思义”。看到有好处的时候,首先想一下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符合道义的话我们就去取,如果不符合的话对我们有好处也不能够去取。古人想提醒我们“利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

我们读小学到高中到大学然后走上工作岗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个好的地位,可以让父母安心、可以服务社会了。但是我们在利益和欲望面前,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把持不住自己,结果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那就是在顷刻之间。所以古人提醒我们面对这种利益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好比自己站在悬崖面前,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我们,我们不小心掉了悬崖,那么我们想翻过身还可能不可能呢?不可能了。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

第三条,看看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因为现在的人都感到到压力特别的重,在压力的压损下可以在平时做的好的事情也会一筹莫展、事倍功半。那么怎么处理压力呢?还是要面对、认识压力。中国人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本没有很多让人忧虑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自己设想出来的。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那我们不妨看一组关于压力的数字。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有30%的忧虑集中于过去作出的决定,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有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对自己作出的批评,有10%忧虑是与健康有关,而且是越担心问题就越严重,因为忧能使人老。最后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为“合理”的范围,而这个合理还是打着引号的,意思是什么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焦虑和紧张的10个问题,真正值得人去思考一下的10个之中还不到一个。当然尽管我们这样说,很多人还是觉得很有压力,那我们就要学会处理压力的方法。

第一,就叫养成正确的视角。所谓的视角就是把现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来观察的能力。为了说明视角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个女大学生写给她母亲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她这样写到:“我刚到学校之后没有多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3000块钱,我用这些钱租了一辆摩托车。可是恶有恶报,我刚开车之后出门不久居然撞上了一棵大树,她左腿被撞断了,也送进了医院。在她无依无靠的时候,医科大学的男学生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于是她也同意了这个男学生的请求,和他住在了一起。结果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这个医生又告诉她,说她怀孕了,而这时候这位男朋友又离开了她。她说现在无依无靠,非常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生下这个孩子。”

她的母亲看到这里非常的忧虑,因为她们家还是淳朴的小山村,未婚先育的很少发生。如果女儿回来了,没有结婚带着孩子回来,被乡亲知道会笑话她的。那么这个母亲接着往下看的时候,结果突然看到这个女孩子笔锋一转这样写道“其实我上面所描写的种种悲惨的情形都不曾发生,那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呢?我写这些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告诉你我上学期的物理和化学考试都不及格。”

我们讲这个故事可不是让大家不要看重学习成绩,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也不是重要的事,还可以打一个妄语去欺骗自己的家长。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当我们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命中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了。如果这个女孩子一开始就告诉父母,我的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她的父母会怎么说呢?说“当学生的天职就是考试,结果考试结束两科都不及格,你这个学生是怎么当的?”结果就会唠叨、抱怨一大堆。为了设想这个情景,这个学生又设想了更多的场景,最后轻描淡写的说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曾发生,我只是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而已,那这时候她母亲的感受是什么呢?啊!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幸好,以上的事情未曾发生,那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所以下一步当你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感到困扰、压力的时候,请想一个更大的参照系,这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故事是想投河的少妇人的遭遇,她刚刚结婚两年多,丈夫就跟别人走了,而那个活泼可爱不到周岁的小孩子也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自己活得孤孤单单,一时想不开,就跳河自杀了,正好被河中央的一个艄公给救了起来。这位艄公就问她:“看你年纪轻轻,家境也不错,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走上绝路呢?”这位妇人说:“老人家你不知道,我的遭遇是多少的凄惨!”就把自己的遭遇给老艄公说了一下。老艄公听了之后,沉静片刻问:“两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少妇说:“两年之前我还没有结婚、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我过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啊!”这位老艄公说:“那不过是命运之船又把你送到两年之前去了,你现在又没了丈夫,没了孩子,又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了,请上岸去吧!”这位妇人一想:“老艄公说的也有道理,两年之前我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不是活的很幸福吗?现在又没了丈夫没了孩子,我依然活的会开心。”所以她走上了岸,再也没有想到自杀。因为她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力度。

有一位哲人他这样说:“我们的痛苦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用古人的话说,那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际关系,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好与坏之分在哪儿呢?在于我们的分别心。我们认为这个环境是好环境,它就有助于你成长;你认为这个环境是坏环境,对它挑剔抱怨,生活在不开心中,它可能就会成为你生活的障碍。如何把一般人看起来不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转变为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从今以后任何一件事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都不要认为它是一件绝对的坏事,正是这样的境遇在考验我们的智慧、考验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坚持、考验我们的能力。那么你能把不好的境界转为好的境界,你的境界也就随之提升了。这是第一个养成正确的视角。

第二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

人如果一心想到自己的利益,总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抑郁、抱怨、恐惧等等不良的情绪。而且,如果你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你如何的努力,并非总是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呢?你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回条件很辛苦,吃饭没有饭碗拿着一个筐,喝水没有杯子拿着一个瓢,居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他的这种生活,但是颜回乐在其中。那么,各位朋友,颜回乐在何处呢?他乐在道中,因为他的心是和道是相应的。我们在什么时候能够体会到这种喜悦呢?我们在做义工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种喜悦。像每次论坛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这样说“我们平时做工作给我们很多的报酬,硬着头皮去做,觉得很劳累,结果我们给大会服务的时候,也不给我们报酬,我们每天要工作到很晚,甚至有的时候只睡一两个小时,很多人挤在一起,但是我们心里是由衷的乐,不知道为什么乐。”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有很多人愁眉苦脸来,四五天之后满脸欢喜而去,他觉得我们的付出太值得了。人为什么会有压力呢?很简单,就是过分的关注自己的权益。

我们想一想,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什么原因呢?因为人的幸福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怎么靠外在的东西满足呢?所以,人会觉得只要我们有钱了、日子过好了,我就能幸福了。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人们发现我们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高,原因在哪儿呢?在于我们的追求和这个道不相符。颜回之所以很快乐,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把我们一般人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财、色、名、利,外在的东西他已经看得很淡了,已经放下了,所以这些东西就不足以成为束缚他的枷锁。如果看的财很重、看的名很重、看的利很重,这些东西就像一根一根的缰绳一样把我们捆的紧紧的,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就有压力了。

作为老师,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以前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感觉到什么时候最有压力呢?就是评职称的时候,评博导的时候,分房子的时候,调工资的时候。这时候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为什么呢?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焦虑。所以当你把这些东西看的很重的时候,它就会让你寝食不安了。所以颜回很快乐,因为他已经把这些外在的东西看淡了,他已经放下了,他的心灵获得了一种自由。

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甚至想方设法的去谋害别人,这样的人一直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要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多去考虑他们的需要,多去关爱他们,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越走越充实,才不会越走越空虚。

第三就是要做到随缘而不贪缘。

中国人特别讲究“缘”这个字,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能够汇聚一堂,也是因为有深深的缘分,而这个缘我们给它解释成现代汉语就是“条件”的意思。那么随缘就是告诉我们随着条件的成熟,把这件事给它促成,而不是要等着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我非想怎么、怎么去做。因为如果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我就想怎么样、怎么样,那你就会很有压力。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都有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所以中国有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看农民每一天都在辛勤耕耘,春天的时候播下种子,辛勤耕耘,虽然他不问收获,到秋天的时候有没有收获呢?应该说在正常的条件下是会有收获的。所以我们处处是在与人为善,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平时就是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广结善缘,那么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人家自然也会帮助我们。所以你不要问前程,只要行好事,前程一定会很广大。所以自然界有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事业还是处在春生的过程,那就不要指望它立即就有收获,你付出,去广结善缘,到秋天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学会知足常乐。

很多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个消极的人生观,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你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乐不起来。比如说,我们在赚到一万块钱的时候,我们看到十万块钱的人过的比我们好、享受比我们好,我们又不去知足,然后又拼命的去赚,如果你有那个命的话,你去付出还有结果;如果你没有那个命的话,虽然你很努力,你也赚不到那些钱。有的人赚到10万块钱了,他看到有100万块钱的人,还是过得比我好,他又去拼命赚,结果赚到100万还有1000万,赚到1000万还有上亿的人,总是向上比,总是不知足。所以,理解了“知足”这两个字,所有的烦恼一下子都不见了。

中国人有句话叫“人生皆知足,烦恼一时除。”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但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就像现在有的人是开着宝马奔驰,有的人是开桑塔纳,结果开桑塔纳的人一看开宝马奔驰的人就想了“我不如开宝马奔驰的条件好”,结果一回头看刘老师每次上课都是骑自行车来的,连桑塔纳都没有,当然我今天不是骑自行车来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幸福与否、喜悦与否,与他的物质财富绝对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和他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否有关系。这个就是我们讲的面对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最后我们讲一讲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我们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知道幸福是什么?而为了说明幸福是什么,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就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人,但是她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盲聋哑人带来了生的喜悦。在周游世界的时候,她都会演讲,其实不是她的口在说话,是她的唇动和手指在讲话,由她的助手做翻译。在演讲的开始她都会这样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的盲聋哑人进行了演讲,让他们重拾生命的信心。”这就是我们看到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比如很多人是亿万富翁,家境条件让人羡慕,但是并没有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因为自己很有钱,就不再甘心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而这些人又不能很好的和睦相处,每天因为一点小事争风吃醋,而自己因为赚钱忽视了对儿女的教育,结果孩子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不知道哪一天惹出什么祸,让他不知道如何去对付。还有一家是夫妻两个人,孩子是三个,每一个人身体都很好,健康魁梧,但是因为脾气不是很好,每一天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的鼻青脸肿,这个就是我们看到的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们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那就是“家庭圆满,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喜悦的过日子”。如果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幸福,那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1、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刚才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一旦你气恼了,喜悦就不存在了,所以为了获得幸福首先要去除气恼。

我们中国的文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你看这个“怒”字,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是提醒我们什么叫做“怒”,就是我们的心变成了奴隶,我们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说:“气伤肝,怒伤心,脾伤肾,苦伤胆。”一个人经常生气,他的肝上就会出现问题。中国还有一句话“怒发冲冠”,所以经常爱生气的人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我们看到地方很燥热的植物就很不爱长,一个人经常喜欢生气,血气经常往上涌,头顶会经常发热,他的结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当时中国还有一句话“聪明绝顶”这个聪明的人头发为什么不爱长呢?我观察了一下,聪明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于是他就容易上火,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怒发冲冠,把自己的头发都弄的不太爱长了。既然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就应该想到改变爱生气的习惯,要转怒为恕,将心比心。我们如果把怒这个字变一下就变成了恕,恕上面是如下面是心,告诉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那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

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向他请教,说:“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个字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弟子规》上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先想一下我希望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对我,如果别人不希望以这样的态度对他,我就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那么我们怎么克服爱生气的毛病呢?我们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在晚上的时候,我们站在镜子面前,或者拿一把镜子对着自己,然后对着镜子这样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方法也是一样,然后说的话也所不同,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不生气了”。

当然,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每一个人的秉性都是纯尚的,但是由于后天的环境,秉性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三两天让你遇到不高兴的事,你仍然会火冒三丈,但是只要有耐心、不断的成熟,“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从来没有一次是因为发怒把问题处理好的,为什么我不变得聪明一点,换一种方式呢?”只要你坚持不断的练习三个月以上,即使罪大恶极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不会轻易的发火了。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呢?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凡是老师讲的特别肯定的地方,那都是他自己亲身的经历。我小的时候,没有学习过《弟子规》,脾气特别的暴躁,大家有看的出来吗?那个时候的脾气是一点火就着。结果到了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六个同学,有一次同学说的一句话,让我觉得很不中听,然后我就对她说,我说你再说一遍,结果她果真就再说了一遍,当时我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我上去就打了那个同学一拳,后来这个同学很生气,就把这个事情告到班主任那里去了,班主任就把我叫到面前,他说:“都大学生了,男同学都不动手打人了,居然女同学还动手打人。”脾气就是坏到了这种程度,因为那时候我语言能力不是很强,也不愿意和别人辩论,实在过不去了,就动手了。

后来学了传统文化,才发现原来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且中国古人还有一句俗话说“火烧功德林”,说你平时特别的善良,特别喜欢助人为乐,特别讲义气,结果到了不高兴的时候说了两句伤害人的话,结果这个人对你耿耿于怀,把你以前对他所有的帮助都抹煞了,所以“火烧功德林”你以前对他所有的帮助都化为云烟了,所以我们记住这句话,要想方设法的调解自己的脾气,使自己的脾气慢慢的下来。

最初改变也很难,虽然明明知道是惩罚自己,但是那个火总是控制不住,所以怎么办呢?要经常的重复,“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我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人,也要犯过错,我怎么能够要求别人一点错误都不犯呢?

当然我们很多人生气是因为嫉妒别人所导致的,所以我们看“嫉妒”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全都是女字边,这个提醒我们什么呢?身为女子,怎么样啊?不要做小女子,要做有德行的人,那就是要克服嫉妒心。黑格尔说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就来惩罚自己。”

确实当别人获得成就的时候,我们看了不高兴、不满意,心里升起了这种不好的想法,可能别人还不知道,首先受伤的是我们自己。中国有句类似的话“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别人做好事我们去成就他、帮助他,结果别人好事做成了,我们的心中有一份喜悦。小人看别人做事,特别是做好事就想方设法的去干涉他,结果别人做好事不会因为你的干扰而做不成。为什么呢?这就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家的财富不是偶然的,那是因为他们家都是积善之家,所以他们要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德行。

《论语》上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成就应该有的正常态度,它说不要担心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刚刚考上研究生就开始想“三年以后我毕业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现在好多人刚刚提拔为科长就想着“下一个副处长的位置应该怎么样获得”。每一天为了这些斤斤计较,他的心理就很难有喜悦。所以孔老夫子说我们不要把关心的重点放在这个上面,要是把你关心的重点放在哪里呢?“患所以利”,就是有什么样的德行有什么样的能力,来立德、立言,立功于这个社会。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觉得天下人都不知道我,要追求一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可以显扬,甚至流传后世的能力。《论语》上有一句话“见贤思齐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比我们强的人,我们想向他学习,而不是嫉妒他;看到那些不好的,不贤得的人,做得不如我们的人,我们不是轻视他,而是想着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也有和他类似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看自己的问题都看不到,看别人的问题是一目了然,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通过看别人的问题来反省自己,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个人是善人、恶人,还有我自己。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这样你从早到晚遇到的人都是你的老师。

道家《太上感应篇》中说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见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高兴、一样的喜悦。就是诸位朋友我们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这样的心态吗?我感觉自己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呢?假如领导在表扬我的同事,我的心里在怎么想呢?我心里在想:“我做的比他还好,为什么领导看不到我呢?又去表扬他了?”心理就愤愤不平,嫉妒心就升起来了。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是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可是我们呢?也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听领导批评某一个同事的时候,我们是为他感到难过的吗?我们恰恰相反,我们心里在窃窃乐喜,你看他做的坏事又被领导发现了,所以我们心里很高兴,在幸灾乐祸,所以我们都没有一种宽宏观大量的心。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有宽宏的心量呢。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这个问题你想从外界寻找答案,那永远找不到答案,问题永远是在自己的身上,而当你的心量放大了,你才发现,原来我们周围的环境也都改变了,每一个人都有可爱之处,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

这个“恶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它不仅仅讲出口骂人的话、批评他人的话,也包括不守信用的话,挑拨离间的话、勾引诱惑的话,还有讽刺指责的话。我们注意观察一下,我们从早到晚所说的话,有多少是属于这一类的?如果我们经常说这一类的话,那我们就是在口吐毒蛇,就是在伤害别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日本有一个江本盛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水知道答案》。他把水先贴上爱和感恩,然后又贴上“我恨你,我讨厌你”不同的词,然后把水的结晶放在高倍的显微镜里面观察,经过此实验他发现,贴上爱和感恩的结晶是最美的,像盛开的鲜花一样喜悦,这个上面是看的谢谢,呈的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状。贴上“我恨你”、“丑死了”,它的图形是浑浊一片,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即使是水都不是毫无感知的,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所以你总是用批评、挑剔、抱怨、指责的口吻给人讲话,首先受害的是他的身体,而且在他的身体没有受害之前,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让我们自己的身体都受害了。

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说话,让对方、让我们自己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所以我们要采取那种比较委婉的方式,用鼓励、赞美的方式里交流。我们从一个人的言语之中也能够看出一个人德行的高低。在《德言格录》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说的是德行高的人,见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是赞扬他,所以他口里认可的东西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态度傲慢的人,言语是心里的反映,反映出来的言语就是见到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中瞧不起的人、鄙视的人就有很多。以前我们就属于德薄者,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不如自己,都有可指责的地方,所以口里所说的话就是挑剔抱怨,这样的话,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也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和谐。

第三个原则一天之中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其实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处。蔡老师讲《弟子规》的时候,他说夫妻之间有相处的一句箴言,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结果有一次,他来到珠海,然后就讲到“家和万事兴”这个主题,他说夫妻之间有一句相处的箴言,只要守住这一句箴言,就可以白头偕老,那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结果他的话音刚落,下面有一位女士非常踊跃的举手发言,她站起身来对老师说,她说:“老师,我的丈夫没有优点。”这个老师反应很快,就走到这位女士身边对这位女士说:“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你,因为你这么样的勇敢,你丈夫一个优点都没有,你居然还敢嫁给他。”所以这个老师的反应确实是非常敏捷,他说两个人在热恋中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处想着对方的需要,处处看到的是对方的优点,结果两个人结婚了,把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这个心态就完全变了,从“我能为对方做什么”变成了“对方能够为我做什么”,结果这一个转变就从天堂落到了地狱。

所以现在的家庭有四种类型:1、天堂家庭;2、合乐家庭;3、苦恼家庭;4、地狱家庭。

各位朋友,我们的家庭是属于哪一种家庭呢?好多人很谦虚,不好意思说,说我们家都属于天堂家庭。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说,因为我们家是属于地狱家庭。当然如果您是属于地狱家庭或者苦恼家庭的话,那我们这一次论坛就来对了,因为我们有办法从地狱转到天堂。因为幸福就在一念之间,这一个念头,就是你只看对方的优点,处处为对方着想;还是只看对方的缺点,处处想着对方为自己着想。那么看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如果让我的丈夫来听一听这堂课就好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只有两个人共同的学习才能提高的快。当然我也不能说这种想法就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刚讲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我希望他来听一听这堂课,那就好了”,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让他来学习传统文化,然后回到家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我这个日子就好过多了。事实确实如此。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先从自己身上落实这一句话,不要先求别人,也就是说我们从外人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已经习惯了,于是我们今天迟到了,我们会怎么说呢?我们会说,今天的天气不好,又堵车,所以我迟到了。一下子就把这个迟到的原因推给了天气,推给了交通。

这个是夫妻相处的箴言,还有一个是教育儿女的原则。也就是说作为母亲要教育儿女,你要守住一个原则,那就是的“德教为先,以身作则”。这个可以从我们古代的字“教”上看出来,“教”(古字)的上面是一个叉叉,下面是一个叉叉,再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子,右边是一个柳条,告诉我们教育成功必须守住两个原则,上面的叉叉是父母画的叉叉,老师画的叉叉;下面的叉叉是孩子画的叉叉,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右边是手拿了个柳条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拿着柳条不断的督促孩子才行,所以身教加上耐心这个教育就能够成功了。

当然这个教育首先要明确顺序,一定是首孝弟、次谨信,就是先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和技能。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还没有树立起对父母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就学了很多知识和技能,结果是学的越多越傲慢,学的越多就越不把父母长辈放在眼里。像一个孩子学英语学的很好,记了很多单词,结果她很骄傲,她的母亲也很得意,带着她去见姥姥,见了之后,她的母亲就说你看这个孩子很聪明,记单词记了很多,不信你考考她,结果这个姥姥就问,你说书本怎么说,她说:“book。”问了很多,她都对答如流,最后小女儿就反问她的姥姥,她说这个伞怎么说?她的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所以回答不出来,结果没想到这个小女孩当着众人的面怎样说呢,她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啊!”你看晚辈对长辈这种礼教已经没有了,就是我们的这种教育缺失了。

我们问一下,各位家长有多少是送孩子去学《弟子规》的?不错,还有几位,那么再问一下各位家长有多少人是送孩子去学钢琴班、跳舞班的?不少啊,看来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去学习技能,而对教育并不加以重视。而当孩子学习了这些知识技能之后,学的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因为他的父母老师都不会这些。包括我们一些地方推广经典诵读,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个孩子可以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仍然是傲慢无理,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把次序搞颠倒了,没有从《弟子规》中让孩子养成谦恭有礼的态度,先让他去学习了技能的东西,结果越学越傲慢了。而一旦一个孩子傲慢了,其实他已经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因为老师喜欢的是那些听话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长官也愿意提拔爱听话的下属。

教育的次序是首孝弟、次谨信。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知恩报恩的处世方式,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利害为取舍的方式,这个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个事由好变成害的时候,对不起,我就会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来。我们昨天学唱歌的时候有没有“诸事不顺因不孝”这句话?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就会让自己的人生不顺利吗?因为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够孝敬的话,他没有恩义的原则,会以利害的原则来为人处事,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尊敬他,全力以赴的,结果这个事由利变成害了,他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我们中国人说的“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这个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疏远了,“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今天我是领导,大家给我送礼,有一天我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了,门前鞍马稀。“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结果怎样呢?当我年华不再了,脸上起皱纹了,这个爱也就终止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一个孩子没有恩义的处世原则,会以利害原则进行交往,交的都是有利可图的人,结果人生陷入不如意,那是可想而知的,那我们现在的孩子呢?之所以不尊敬父母,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给他做一个孝亲的榜样让他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身教做的不够。比如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带着家人是去了孩子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父母喜欢去的地方呢?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把菜是先夹给了孩子还是先夹给了父母呢?所以孩子对我们没有孝心,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表现出孝亲的榜样让他们学习,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留意过自己的父母。

有一篇文章叫《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如果你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跟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样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象没有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了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天然气,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清脆的水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的烂烂的菜,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看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人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爱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大小便失禁,可能很多事会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且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帮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身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顾,供我们读书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者要切忌“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我们中国人常用大树来比喻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树的果实是孩子,树干是父母,树根是他的祖父母,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的硕果累累、健康,我们应该把水和养分放在哪里?放在根上去关心我们的祖父母,关心我们的父母,而现在大部分家长是把所有的关爱放在果实上,结果这个果实吸收不了,反而就腐烂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儿女教育出现的症结所在,就是“弃老取幼,家之不祥”,就是我们放弃了对老年人的照顾,而把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已经是不吉祥了,已经是败象已露了。

今天时间关系给大家讲到这里,还有大家对儿子教育、夫妻相处更感兴趣的话,可以登到这个网站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希望我们今天这个论坛是一个学习的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教授精彩的演讲。正如在今天的课程当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生的法则,就是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和谐社会 女德为要 —中国·新郑首届女子道德修养公益论坛 2011年3月7日

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通过昨天一天的学习,相信我们各位来宾已经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于人生的成败、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和谐有多么的重要。我们今天将继续进行精彩的课程。首先授课的是来自中央党校的刘余莉教授。

刘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又获得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后研究员,同时她还担任了2007年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中国青少年研究理事会理事,也是名家讲坛的特定专家,北京伦理学副秘书长。多年来她在全国各地推广祖国传统文化,尤其受到了党政机关的热烈欢迎。

今天刘教授给我们带来的题目是《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刘教授上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高兴来到新郑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这个主题。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经典《弟子规》上说:“揖深圆,拜恭敬”,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当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讲究平等民主,朋友你们参加这个论坛看到每一个来宾都恭恭敬敬行了90度的鞠躬礼,大家一开始可能不习惯,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中国有句话叫:“积非常事”,就是把事情积累多了反而是正常的,而人之间的彬彬有礼反而不正常了,其实中国古人每一句经典的话都不是随意写上去的,古人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鞠躬礼呢?

就是因为人生来都有一种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怎么体现出来呢?我看即使是贫贱如乞丐的人,他看到有一辆豪华的车子从身边走过,他都会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乞丐都有这样的傲慢之心,我们想想自己,我们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是百万富翁,还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是知名教授了,这样一路走来这样的鲜花和掌声不绝于耳,那么他的傲慢之心也在不断滋长。

中国古人正是通过这个鞠躬礼,让你把头--你最高贵的地方低下去,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孔子在论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这几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华,但是傲慢无礼,其他的地方就不值得说了。我们看一个人走到哪里都和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个原因在哪里呢?《论语》上孔老夫子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种结果,原因在哪里?那就是你对任何人都有恭敬、有礼貌,没有过失,和人相处的时候彬彬有礼,所以你走到哪里才能和人融成一片,成为兄弟姐妹。我们现在的人不仅体会不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结果,反而走到哪里都和人发生了冲突、出现了对立。人际关系搞的得不好,这个原因就是缺乏礼仪的素养,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教育。所以不要看这个鞠躬是一个仪式,实际上能不能把你的头低下来,反映了一个人他是不是折服了自己的傲慢。比如我们开始在学习鞠躬、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发现哪些人的躬对哪儿鞠呢?哪些人的头能低下来呢?那就是我们的企业家,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我觉得这些人就得学三跪九叩礼,这样能够折服人的心。

今天我们讲的叫《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讲健康的人很多,有一个比喻,有一个数字前面是1,后面一串的0,告诉我们健康是1,而金钱、地位、事业、美貌都是后面的0,提醒我们要注意健康,因为如果健康你没有了,你再有很多的金钱,很好的地位,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数字的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就是前面这个符号如果是正号,当然数字越大越好,如果前面的符号是负的,其实值越大反而越小。那么各位朋友,这个正负号代表什么呢?中国有句话说“卖什么就吆喝什么”,我们讲健康心态,这个正负号就代表人的心态。

其实这个也并不夸张,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失衡了,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即使他有身体的健康、有更多的财富、有很好的地位,对他来说也是意义不大的。所以,一个人心态的健康其实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当然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也是互相促进的。而我们现在都在讲“和谐社会”,那么究竟这个和谐社会是怎样达到呢?

《大学》上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我们没有遵循这个态度,我们都是在制度上、法律上做文章,结果这个和谐社会也就遥遥无期。《大学》告诉我们社会和谐是一个结果,它是由构成这个社会每一个最基本的细胞,那就是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学校、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内部的和谐,而且他们之间又能够团结互助所致。而每一个家庭、企业、单位内部的和谐又是构成这个企业、学校的每一个个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心和谐所导致的。因此,身心和谐,也就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人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一个人身心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就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做好良好的心理调适。

那么我们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掌握选择的自由,讲一讲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如果我问大家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与烦恼呢?各位朋友,你们愿意选择什么?

(观众:快乐! )

对,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会选择快乐。为什么人愿意选择快乐又有很多人深陷痛苦与烦恼之中呢?其实我们的回答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我希望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不请自到,我们也没有办法抵御。”

二战时期,有一个犹太人的心理学家叫法兰克,他的故事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法兰克由于是犹太人的心理学家,在二战的时候就受到了纳粹德国的严重破坏,他的遭遇非常的悲惨。因为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全都死于纳粹的魔爪,唯一剩下的一个亲人就只有他的妹妹,而他自己每天被关进纳粹的死亡营接受严刑拷打,朝不保夕。有一天他得到一种启发,就是“人在任何环境中都有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选择一种态度,从外部环境看他完全受制于人,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没有自由,但是他心里怎么想是纳粹人无法干预的,于是他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这种意志也协助了狱友寻找生命的价值。

其实法兰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反应,并不像动物那样怎样刺激就怎样反应,而是刺激和意识反应的关系。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意识、良知的作用,对外界的不良刺激做出良好的、积极的反应。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在我们经常遇到交通堵塞。每当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有很多的出租车司机就会不停抱怨,这种抱怨的情绪能不能改变交通拥堵的事实呢?不能改变。

中国人还有一句话叫:“心想事成。”也就是说你越是往这个方向想,这样的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在西方学家那把这个称为“吸引力法则。”就是你经常想到:“我是一个受伤害的人。”结果你会经常受到别人的伤害,经常觉得“自己很倒霉”,那种倒霉的事也会接二连三来到你的面前,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祸不单行。”为什么祸不单行呢?就是在第一件祸事出现之后,这个人变得很消沉,他就有很多的思想出现了,觉得“我这个人真倒霉,怎么净碰上这些倒霉事呢?”结果,这些消极的情绪一起,就出现了更多倒霉的事,这个就叫做“祸不单行”。

中国人很有智慧的,他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像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去拜年,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新年更上一层楼”“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谁听到这些话会不开心呢?而你越这样想,好事也陆续过来。这就告诉我们,即使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要有积极的思维。

而有的出租车司机不这样想,反正交通堵塞了,我也忙了一天,我不如趁着这个交通堵塞的时候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于是他给乘客开起了玩笑,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这样就缓解了心情的焦虑。同样面对交通拥堵的事实,因为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人可以通过选择积极的态度,来改变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用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的话来说,就是:“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用圣人甘地的话说:“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伤心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我们让这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有一篇文章《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

比如说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到了孩子手中。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啊!”她把钥匙交到了媳妇的手中。还有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中。一个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都快要把我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那就是由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着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那么诸位朋友,我们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放在别人手上了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它提醒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其实,能真正握住自己快乐钥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做到了:“宠辱不惊,且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握住自己的钥匙。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讲讲选择的自由,讲讲心理失衡的原因。这是因为人没有掌握选择的自由,没有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因为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最容易抱怨,最容易心理失衡,那么要面对挫折,首先要正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全面的认识挫折有几个具体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挫折。”

中国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大的坎坷或者小的麻烦,既然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挫折,那么挫折来临的时候不要感到恐惧或者害怕。

第二个原则,“每次挫折都会过去,挫折不会永存。”

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很抽象,但是都可以从自然现象上得到观察。比如,有日就有夜,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道理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可呢?比如,人智的一正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的规律,所以中国人用这个太极图表示人事变化的规律。这个阴阳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衡,阴阳失去了平衡会怎样呢?就出现了变化,意味着: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古话:“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规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他不畏创业的艰难,还能使事业发展得的更好。但是到了第三代就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体会到父辈创业的艰难,还学会了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创下的业绩败坏光了。这种变化,有智慧的人自然就会观察出来,知道一阴一阳有必然的联系。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过,看一家子弟有无前途,观其三事情:第一件事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三件事是不是读圣贤书。

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习劳知感恩。”正是从他家的孩子是不是喜欢劳动看出他家的人有没有感恩之心。因为这个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他满足什么,而且还告诉他说:“你只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剩下的事情都不用你操心。”结果习惯成自然,这个孩子久而久之就不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那就会生起一种不知恩、不报恩的意识。而你经常让他做家务,让他扫扫地,拖一拖地板,让他洗洗碗,他才能感受到原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对父母才能升起感恩之心。

当然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也可以看到一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还是骄奢淫逸。所以,《曾国藩家书》中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学校、一个单位、国家的成败,都是由这里面每一个人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导致的,最后入不敷出。一个人由盛转衰,以前都是在走上坡路,结果突然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呢?这个转折点就在于这个人认为:“我已经奋斗的差不多了,我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从此过上过分安逸、不思进取,玩物丧志的生活,所以,他的人生就必败矣。

一个讨人厌、不让人喜欢的人就是过分骄傲自大、不把人放在眼里。在我讲座的时候,经常给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经验。我在大学的时候功课非常的好,基本上每一个学年都是一等的奖学金。而这个一等的奖学金就意味着你一学年下来所有的功课全都是优秀,如果你有一门功课良好,那就不是一等奖学金而是二等的。因为自己功课很好,结果慢慢就滋长了一种傲慢之心,走在路上都是像现在那些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一样,头都是往上仰着的,是旁若无人、自以为是的。而且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会留别人的联系方式,没有事情绝对不会主动去联系别人。因为我觉得自己从来不需要去求别人,所以也从来不主动去和别人打电话。很多的朋友都发现:如果他们不主动的联系我,那就别指望我去联系他们了。这个人自私自利都体现在点点滴滴,你看我们为什么要给别人打电话呢?打电话是因为有求于人,所以才会打电话给别人。因为我觉得没有事情要求别人,所以我就没必要给别人打电话。

那么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们也可以主动的给别人打打电话,去问一下别人是不是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个心态变了,缘分也就不一样了。那我这么傲慢的态度给自己招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每一次评“三好学生”的时候,都要投票,结果一投票,我就投不上了。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呢?当时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时我是这样想的:“都是因为我的成绩太好了,他们都嫉妒我,所以才不投我的票。那不投就不投了,我也不在乎,反正我的成绩好。”这一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有一天我学到了《弟子规细讲》,听到了蔡老师、周博士他们讲:“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我突然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多年来人缘不好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自己太傲慢了,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强,别人做什么事我们挑鼻子挑眼,觉得这个不完美,其实让我们自己做还不如别人。正是这种傲慢的态度导致我的人际关系不是很理想。

第三个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能够兴旺发达,就看他是不是读圣贤书。因为圣贤经典是古圣先贤千百年来人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如果一个人经常读诵这些经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他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我们拿到《弟子规》的时候,已经是工作好几年了。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就是相见恨晚,觉得:“如果我是在小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大学的时候能够学习到这么好的教育,那么我的人生一定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就是求一点缺失不能太完美。因为他自己有权有势、才华横溢、近乎完美,所以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

所以,我们从这个规律中看到天、道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过分时会受到制裁。”所以,孔老夫子一生奉行的是温良恭礼让,而他的后人都传承了这个。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传承几千代而不衰。

道家也把对天道的认识放在这里面,提出了处事原则。《易经·天道》有64卦,其中有6爻。6爻的爻词有凶有吉,在所有的64卦中只有6爻是积极的,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个是第三签,平时这个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他是高山,才华横溢,但是他做成了事之后,把这个功劳推给了领导,推给了同事,推给了下属,他说没有我们领导的支持和认可,这件事是办不成的,如果没有我们同事的帮助,没有广大志愿者的付出,我们这件事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这样一次盛会能够在新郑召开,那确实也是有很多人默默无闻付出所导致。首先有新郑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还有各级义工、领导的付出。刚才来会场的时候,就看到外面的义工一排,这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在这么冷的天气里举着那个牌子。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就非常的感动。

你看看,这样寒冷的天气,在那里举着牌子,那么长的时间,这个手都冻得有点瑟瑟发抖,但是为了保持队伍的整齐,一直在那儿坚持。所以我们想一想虽然是三天的论坛,但是在这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今天这个论坛付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努力。所以我们对这些人也应该给予感恩、给予掌声,谢谢!

那么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他其实不是把功劳推给别人,确实是感受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中就可以看到,当我们一个人在事事顺利,事事成功的时候不要骄傲、自以为是;当我们遇到挫折、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因此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勇气。因为,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

特别是当我们学会了以积极的思维来面对生活中挫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改变我们对人、事、物的一些看法。比如有位长者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这样写到,他说:“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在座朋友在此之前有没有曾经想过要感激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呢?一般的人对伤害过自己的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他有什么事情发生才好。但是这位长者告诉我们要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人曾经伤害了你,你还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正是有人伤害了我们,才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正是因为有人欺骗你,才增进了你的见识。

不要因为别人的过恶,就丧失了自己的美德,更不要因为别人欺骗了我们,我们就丧失了信任别人的能力。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孩子生活在家庭优越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习惯成自然,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后来成长为纨绔子弟。相反,我们看到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从小可能是单亲家庭,就是靠着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长大,因为家庭条件很艰苦,他看到母亲为供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辛苦,所以他有一种感恩心,有一种报恩心,他不愿意让母亲为自己失望,所以他奋发图强,他非常用功的去读书,最后学有所成。所以要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正是因为有人把我们绊倒了,当我们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能力相比以前就大大的强化了。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位”。所以当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挫折的时候,挫折不仅没有把我们打倒,反而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说的“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宜。”苦难对于积极者是垫脚石,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四个原则:每次挫折都会对人产生影响。

它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取决于你对待挫折的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有一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当我们以欢悦的心情去生活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生活也会对你笑。这是我们面对生活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个步骤就是检讨挫折,吸取教训。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威廉·库尔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失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近了死胡同。”当我们这样面对生活时,我们就能够轻装上阵,从而产生面对挫折的第二步骤,那就是必须把挫折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当然,从挫折中学习,需要有坦诚的个性,也就是你需要有反省的能力,看清自己的弱点。

一般导致现代人个性上的弱点,我们用一个字概括出来,这个字就是“贪”。我们现代的人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利,总是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如果我们过分的贪财的话,我们一定要想到《大学》有这样一句教诲:“货悖而入,亦悖而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财货以不好的方式赚来,也一定以不好的方式败坏掉。

中国古人把不好的方式给我们总结为五个方面,比如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赚的,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被充公,赚到你手也不能长期的保留。就等于给你看了一下过了一把眼瘾,又把他收回去了。第二是水灾,第三是火灾。不知道李部长在讲课的时候有没有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官员贪了很多钱,不好把它他存到银行,想一个办法买了一个别墅,找一个废纸箱把这些钱放到纸箱里。他觉得自己掩饰得天衣无缝,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别墅发水了,把钱冲了出来,最后人们一查这个钱来历不明,所以他违法乱纪的事就被曝光了。所以古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事就活生生的在我们的周围。

第四点就是盗贼,中国有句话说“盗亦有道”,即使你做盗贼,如果不讲“道义”的话不可能成为大盗。盗贼有什么“盗义”呢?就是专门偷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他看你贪污了很多钱又没有把这些钱用在支持贫困的人身上,看着别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不闻不问。这个盗贼都看不过去,他就想法设法去偷盗那些为富不仁的人。

最后一个是防不胜防,是什么呢?就是不肖子孙,不成器的败家子。他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败掉。中国人看的很清楚,即使老百姓没有读过圣贤经典的人,他也知道这些不义之财是凶财,给你带来的不是吉祥幸福,而是灾祸,所以你送给他,他都不敢要。

现在有人贪污了很多钱,又用这些钱把儿女送到国外读书,看了都很让人羡慕。我有一个朋友在土地局工作,说起局长的时候非常羡慕,说:“你看他虽然是一个小市的土地局长,这个市还很贫穷不是很富裕,但是他们家的别墅有好几栋,那都是开发商送给他的,豪华轿车有好几辆,把女儿送到澳大利亚去求学,豪华的轿车一直开到首都机场,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年飞来飞去看望家人。因为他们家有钱,也不在乎这个机票。”说起来就特别的羡慕,这个羡慕之情是溢于言表。但是我看了之后就很担心,我就劝他说:“这样的事情肯定不能为之良久,因为《大学》里面告诉我们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要赶紧劝他向善。”他说:“这个人是老江湖了,他吃过的盐都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这个早过时了。”

我们看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去劝他,他也不会听你的,不听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坐视事情的发展。结果三年过去了,这个市的市委书记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了起来,当时就波及到好几个局长,其中有一位就是这位土地局长。而他被抓起来之后,以前送礼的人是络绎不绝,现在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很多亲朋好友都对他是敬而远之,害怕被牵连。这里我们就看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态度,不要看一时而要看久远。

有的人活的比较明白了,他说:“我这个位置已经很高了,我这个财富怎么用也用不完了,再说我贪那么多的钱,我有好几栋别墅,我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够同时出现在两栋别墅吗?我有再多的钱,我也不过是一日三餐,晚上再加上一顿夜宵,那还不是很健康。”所以他明白了,没有必要为这些身外之物求险。他不贪财他去贪什么呢?有的人就去贪色了,而中国人说“色子头上一把刀”。还有一句话“天道或淫则为灾”,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给那些淫乱的人、过分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的。迅速到什么程度?我有一位朋友本来领导要提拔他做副局长,确定的时间是一个月,结果在这一个月之内,他因为淫被发现了,结果再提拔的时候就没有他了,所以“色字头上一把刀”。

我们知识分子对财、色可能看得比较淡,有些清高,但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所以怎么样呢?就想方设法去宣传自己,然后让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名和利都是连在一起的,前不久在我们党校有一位老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都学“弟子规”》,他很虚心,知道我在全国各个地方分享传统文化的经验,他就把这个书稿拿过来让我给他写一个序,我把这个稿子看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写的太及时了,因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写《弟子规》,但因为很多的领导传统文化的功底也不是很深,不知道这个《弟子规》是什么,自己也没有学习过,还有很多人把它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推广它。那么这个老教授写的这本书,把这些理论都给阐述得很清楚,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一出版,那么在各个地方一定是会非常的畅销。这本书一畅销,我给他写一个序,怎么样呢?我的名字也随着这本书开始普为流传,大家也就知道我的名字了。

所以你看我们天天在讲要放下名和利,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事情一到面前的时候,第一个起心动念就是为了自己出名,所以觉得很惭愧。所以第二面就给他转过来了,就是说我以什么心态来写这个序呢?就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弟子规》,应该让更多的人来推广力行《弟子规》,应该以这个心来写这个序就对了。但是我们发现我们长时期的自私自利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坐利见事,首先要看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中国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现在的人很用心的去做事,可以说是朝九晚五,这个推动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名、自己的利。所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也要非常小心谨慎的反省自己,我们做这件事的第一个念头究竟是为了别人还是自己的名利。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多有奇祸。”在世上有很大的名声,但是名不符实的人有很大的灾祸,我们看了这个话也是战战兢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多地方也并没有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我们也有名不符实的地方。我们看也有很多的歌星、很多的影星,确实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传统文化,不知道用好的名声去引导社会,结果我们听到的流行歌大部分是靡靡之音,很少有像靳老师这样的雅乐。还好我们现在看到了转变,现在像这种孝亲的歌曲也很多,我们再看电视局如果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床上戏、没有小蜜,这个电视剧好像就演不下去了。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是引起人们的欲望、引起人们的暴利。这些人没有利用自己的好名声去做有利的社会引导,结果很多人也不是很好。

最后一个就是贪利。凡是有利于自己的,不一定是金钱,可能是环境、地位,都要去贪。有一句话叫做“见利思义,见德思义”。看到有好处的时候,首先想一下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符合道义的话我们就去取,如果不符合的话对我们有好处也不能够去取。古人想提醒我们“利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

我们读小学到高中到大学然后走上工作岗位,这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终于有一个好的地位,可以让父母安心、可以服务社会了。但是我们在利益和欲望面前,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把持不住自己,结果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那就是在顷刻之间。所以古人提醒我们面对这种利益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好比自己站在悬崖面前,别人拿着金钱美色来诱惑我们,我们不小心掉了悬崖,那么我们想翻过身还可能不可能呢?不可能了。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

第三条,看看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因为现在的人都感到到压力特别的重,在压力的压损下可以在平时做的好的事情也会一筹莫展、事倍功半。那么怎么处理压力呢?还是要面对、认识压力。中国人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本没有很多让人忧虑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自己设想出来的。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那我们不妨看一组关于压力的数字。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有30%的忧虑集中于过去作出的决定,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有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对自己作出的批评,有10%忧虑是与健康有关,而且是越担心问题就越严重,因为忧能使人老。最后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为“合理”的范围,而这个合理还是打着引号的,意思是什么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焦虑和紧张的10个问题,真正值得人去思考一下的10个之中还不到一个。当然尽管我们这样说,很多人还是觉得很有压力,那我们就要学会处理压力的方法。

第一,就叫养成正确的视角。所谓的视角就是把现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来观察的能力。为了说明视角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个女大学生写给她母亲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她这样写到:“我刚到学校之后没有多久,就在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3000块钱,我用这些钱租了一辆摩托车。可是恶有恶报,我刚开车之后出门不久居然撞上了一棵大树,她左腿被撞断了,也送进了医院。在她无依无靠的时候,医科大学的男学生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于是她也同意了这个男学生的请求,和他住在了一起。结果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这个医生又告诉她,说她怀孕了,而这时候这位男朋友又离开了她。她说现在无依无靠,非常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生下这个孩子。”

她的母亲看到这里非常的忧虑,因为她们家还是淳朴的小山村,未婚先育的很少发生。如果女儿回来了,没有结婚带着孩子回来,被乡亲知道会笑话她的。那么这个母亲接着往下看的时候,结果突然看到这个女孩子笔锋一转这样写道“其实我上面所描写的种种悲惨的情形都不曾发生,那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呢?我写这些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告诉你我上学期的物理和化学考试都不及格。”

我们讲这个故事可不是让大家不要看重学习成绩,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也不是重要的事,还可以打一个妄语去欺骗自己的家长。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当我们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命中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了。如果这个女孩子一开始就告诉父母,我的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她的父母会怎么说呢?说“当学生的天职就是考试,结果考试结束两科都不及格,你这个学生是怎么当的?”结果就会唠叨、抱怨一大堆。为了设想这个情景,这个学生又设想了更多的场景,最后轻描淡写的说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曾发生,我只是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而已,那这时候她母亲的感受是什么呢?啊!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幸好,以上的事情未曾发生,那物理、化学考试不及格,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所以下一步当你因为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感到困扰、压力的时候,请想一个更大的参照系,这时候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故事是想投河的少妇人的遭遇,她刚刚结婚两年多,丈夫就跟别人走了,而那个活泼可爱不到周岁的小孩子也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而去,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自己活得孤孤单单,一时想不开,就跳河自杀了,正好被河中央的一个艄公给救了起来。这位艄公就问她:“看你年纪轻轻,家境也不错,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走上绝路呢?”这位妇人说:“老人家你不知道,我的遭遇是多少的凄惨!”就把自己的遭遇给老艄公说了一下。老艄公听了之后,沉静片刻问:“两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少妇说:“两年之前我还没有结婚、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我过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啊!”这位老艄公说:“那不过是命运之船又把你送到两年之前去了,你现在又没了丈夫,没了孩子,又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了,请上岸去吧!”这位妇人一想:“老艄公说的也有道理,两年之前我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不是活的很幸福吗?现在又没了丈夫没了孩子,我依然活的会开心。”所以她走上了岸,再也没有想到自杀。因为她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力度。

有一位哲人他这样说:“我们的痛苦并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用古人的话说,那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际关系,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好与坏之分在哪儿呢?在于我们的分别心。我们认为这个环境是好环境,它就有助于你成长;你认为这个环境是坏环境,对它挑剔抱怨,生活在不开心中,它可能就会成为你生活的障碍。如何把一般人看起来不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转变为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从今以后任何一件事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都不要认为它是一件绝对的坏事,正是这样的境遇在考验我们的智慧、考验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坚持、考验我们的能力。那么你能把不好的境界转为好的境界,你的境界也就随之提升了。这是第一个养成正确的视角。

第二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

人如果一心想到自己的利益,总是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抑郁、抱怨、恐惧等等不良的情绪。而且,如果你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你如何的努力,并非总是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呢?你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回条件很辛苦,吃饭没有饭碗拿着一个筐,喝水没有杯子拿着一个瓢,居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他的这种生活,但是颜回乐在其中。那么,各位朋友,颜回乐在何处呢?他乐在道中,因为他的心是和道是相应的。我们在什么时候能够体会到这种喜悦呢?我们在做义工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种喜悦。像每次论坛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跟我们分享的时候这样说“我们平时做工作给我们很多的报酬,硬着头皮去做,觉得很劳累,结果我们给大会服务的时候,也不给我们报酬,我们每天要工作到很晚,甚至有的时候只睡一两个小时,很多人挤在一起,但是我们心里是由衷的乐,不知道为什么乐。”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有很多人愁眉苦脸来,四五天之后满脸欢喜而去,他觉得我们的付出太值得了。人为什么会有压力呢?很简单,就是过分的关注自己的权益。

我们想一想,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什么原因呢?因为人的幸福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怎么靠外在的东西满足呢?所以,人会觉得只要我们有钱了、日子过好了,我就能幸福了。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人们发现我们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高,原因在哪儿呢?在于我们的追求和这个道不相符。颜回之所以很快乐,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把我们一般人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财、色、名、利,外在的东西他已经看得很淡了,已经放下了,所以这些东西就不足以成为束缚他的枷锁。如果看的财很重、看的名很重、看的利很重,这些东西就像一根一根的缰绳一样把我们捆的紧紧的,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就有压力了。

作为老师,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以前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感觉到什么时候最有压力呢?就是评职称的时候,评博导的时候,分房子的时候,调工资的时候。这时候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为什么呢?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焦虑。所以当你把这些东西看的很重的时候,它就会让你寝食不安了。所以颜回很快乐,因为他已经把这些外在的东西看淡了,他已经放下了,他的心灵获得了一种自由。

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甚至想方设法的去谋害别人,这样的人一直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要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多去考虑他们的需要,多去关爱他们,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越走越充实,才不会越走越空虚。

第三就是要做到随缘而不贪缘。

中国人特别讲究“缘”这个字,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能够汇聚一堂,也是因为有深深的缘分,而这个缘我们给它解释成现代汉语就是“条件”的意思。那么随缘就是告诉我们随着条件的成熟,把这件事给它促成,而不是要等着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我非想怎么、怎么去做。因为如果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我就想怎么样、怎么样,那你就会很有压力。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现象,都有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所以中国有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看农民每一天都在辛勤耕耘,春天的时候播下种子,辛勤耕耘,虽然他不问收获,到秋天的时候有没有收获呢?应该说在正常的条件下是会有收获的。所以我们处处是在与人为善,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平时就是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广结善缘,那么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人家自然也会帮助我们。所以你不要问前程,只要行好事,前程一定会很广大。所以自然界有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事业还是处在春生的过程,那就不要指望它立即就有收获,你付出,去广结善缘,到秋天的时候也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学会知足常乐。

很多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个消极的人生观,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你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乐不起来。比如说,我们在赚到一万块钱的时候,我们看到十万块钱的人过的比我们好、享受比我们好,我们又不去知足,然后又拼命的去赚,如果你有那个命的话,你去付出还有结果;如果你没有那个命的话,虽然你很努力,你也赚不到那些钱。有的人赚到10万块钱了,他看到有100万块钱的人,还是过得比我好,他又去拼命赚,结果赚到100万还有1000万,赚到1000万还有上亿的人,总是向上比,总是不知足。所以,理解了“知足”这两个字,所有的烦恼一下子都不见了。

中国人有句话叫“人生皆知足,烦恼一时除。”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但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就像现在有的人是开着宝马奔驰,有的人是开桑塔纳,结果开桑塔纳的人一看开宝马奔驰的人就想了“我不如开宝马奔驰的条件好”,结果一回头看刘老师每次上课都是骑自行车来的,连桑塔纳都没有,当然我今天不是骑自行车来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幸福与否、喜悦与否,与他的物质财富绝对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和他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否有关系。这个就是我们讲的面对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最后我们讲一讲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我们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知道幸福是什么?而为了说明幸福是什么,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比如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就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人,但是她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盲聋哑人带来了生的喜悦。在周游世界的时候,她都会演讲,其实不是她的口在说话,是她的唇动和手指在讲话,由她的助手做翻译。在演讲的开始她都会这样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的盲聋哑人进行了演讲,让他们重拾生命的信心。”这就是我们看到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比如很多人是亿万富翁,家境条件让人羡慕,但是并没有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因为自己很有钱,就不再甘心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而这些人又不能很好的和睦相处,每天因为一点小事争风吃醋,而自己因为赚钱忽视了对儿女的教育,结果孩子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不知道哪一天惹出什么祸,让他不知道如何去对付。还有一家是夫妻两个人,孩子是三个,每一个人身体都很好,健康魁梧,但是因为脾气不是很好,每一天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的鼻青脸肿,这个就是我们看到的良好环境下的不幸之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们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那就是“家庭圆满,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喜悦的过日子”。如果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幸福,那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个原则:

1、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刚才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一旦你气恼了,喜悦就不存在了,所以为了获得幸福首先要去除气恼。

我们中国的文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你看这个“怒”字,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是提醒我们什么叫做“怒”,就是我们的心变成了奴隶,我们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说:“气伤肝,怒伤心,脾伤肾,苦伤胆。”一个人经常生气,他的肝上就会出现问题。中国还有一句话“怒发冲冠”,所以经常爱生气的人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我们看到地方很燥热的植物就很不爱长,一个人经常喜欢生气,血气经常往上涌,头顶会经常发热,他的结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当时中国还有一句话“聪明绝顶”这个聪明的人头发为什么不爱长呢?我观察了一下,聪明人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于是他就容易上火,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怒发冲冠,把自己的头发都弄的不太爱长了。既然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就应该想到改变爱生气的习惯,要转怒为恕,将心比心。我们如果把怒这个字变一下就变成了恕,恕上面是如下面是心,告诉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那你就能够转怒为恕了。

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向他请教,说:“老夫子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啊,这个字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弟子规》上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先想一下我希望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对我,如果别人不希望以这样的态度对他,我就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那么我们怎么克服爱生气的毛病呢?我们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在晚上的时候,我们站在镜子面前,或者拿一把镜子对着自己,然后对着镜子这样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方法也是一样,然后说的话也所不同,你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了,你已经不生气了”。

当然,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每一个人的秉性都是纯尚的,但是由于后天的环境,秉性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三两天让你遇到不高兴的事,你仍然会火冒三丈,但是只要有耐心、不断的成熟,“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从来没有一次是因为发怒把问题处理好的,为什么我不变得聪明一点,换一种方式呢?”只要你坚持不断的练习三个月以上,即使罪大恶极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不会轻易的发火了。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呢?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凡是老师讲的特别肯定的地方,那都是他自己亲身的经历。我小的时候,没有学习过《弟子规》,脾气特别的暴躁,大家有看的出来吗?那个时候的脾气是一点火就着。结果到了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六个同学,有一次同学说的一句话,让我觉得很不中听,然后我就对她说,我说你再说一遍,结果她果真就再说了一遍,当时我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我上去就打了那个同学一拳,后来这个同学很生气,就把这个事情告到班主任那里去了,班主任就把我叫到面前,他说:“都大学生了,男同学都不动手打人了,居然女同学还动手打人。”脾气就是坏到了这种程度,因为那时候我语言能力不是很强,也不愿意和别人辩论,实在过不去了,就动手了。

后来学了传统文化,才发现原来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且中国古人还有一句俗话说“火烧功德林”,说你平时特别的善良,特别喜欢助人为乐,特别讲义气,结果到了不高兴的时候说了两句伤害人的话,结果这个人对你耿耿于怀,把你以前对他所有的帮助都抹煞了,所以“火烧功德林”你以前对他所有的帮助都化为云烟了,所以我们记住这句话,要想方设法的调解自己的脾气,使自己的脾气慢慢的下来。

最初改变也很难,虽然明明知道是惩罚自己,但是那个火总是控制不住,所以怎么办呢?要经常的重复,“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我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人,也要犯过错,我怎么能够要求别人一点错误都不犯呢?

当然我们很多人生气是因为嫉妒别人所导致的,所以我们看“嫉妒”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全都是女字边,这个提醒我们什么呢?身为女子,怎么样啊?不要做小女子,要做有德行的人,那就是要克服嫉妒心。黑格尔说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就来惩罚自己。”

确实当别人获得成就的时候,我们看了不高兴、不满意,心里升起了这种不好的想法,可能别人还不知道,首先受伤的是我们自己。中国有句类似的话“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别人做好事我们去成就他、帮助他,结果别人好事做成了,我们的心中有一份喜悦。小人看别人做事,特别是做好事就想方设法的去干涉他,结果别人做好事不会因为你的干扰而做不成。为什么呢?这就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家的财富不是偶然的,那是因为他们家都是积善之家,所以他们要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德行。

《论语》上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成就应该有的正常态度,它说不要担心没有一个好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刚刚考上研究生就开始想“三年以后我毕业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现在好多人刚刚提拔为科长就想着“下一个副处长的位置应该怎么样获得”。每一天为了这些斤斤计较,他的心理就很难有喜悦。所以孔老夫子说我们不要把关心的重点放在这个上面,要是把你关心的重点放在哪里呢?“患所以利”,就是有什么样的德行有什么样的能力,来立德、立言,立功于这个社会。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觉得天下人都不知道我,要追求一个足以使你的名声可以显扬,甚至流传后世的能力。《论语》上有一句话“见贤思齐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比我们强的人,我们想向他学习,而不是嫉妒他;看到那些不好的,不贤得的人,做得不如我们的人,我们不是轻视他,而是想着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也有和他类似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看自己的问题都看不到,看别人的问题是一目了然,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通过看别人的问题来反省自己,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个人是善人、恶人,还有我自己。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恶人身上避免他的恶,这样你从早到晚遇到的人都是你的老师。

道家《太上感应篇》中说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见到别人有获得有成就,就像自己有获得有成就一样的高兴、一样的喜悦。就是诸位朋友我们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这样的心态吗?我感觉自己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呢?假如领导在表扬我的同事,我的心里在怎么想呢?我心里在想:“我做的比他还好,为什么领导看不到我呢?又去表扬他了?”心理就愤愤不平,嫉妒心就升起来了。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是看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的难过。可是我们呢?也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听领导批评某一个同事的时候,我们是为他感到难过的吗?我们恰恰相反,我们心里在窃窃乐喜,你看他做的坏事又被领导发现了,所以我们心里很高兴,在幸灾乐祸,所以我们都没有一种宽宏观大量的心。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有宽宏的心量呢。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这个问题你想从外界寻找答案,那永远找不到答案,问题永远是在自己的身上,而当你的心量放大了,你才发现,原来我们周围的环境也都改变了,每一个人都有可爱之处,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

这个“恶言”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它不仅仅讲出口骂人的话、批评他人的话,也包括不守信用的话,挑拨离间的话、勾引诱惑的话,还有讽刺指责的话。我们注意观察一下,我们从早到晚所说的话,有多少是属于这一类的?如果我们经常说这一类的话,那我们就是在口吐毒蛇,就是在伤害别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日本有一个江本盛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水知道答案》。他把水先贴上爱和感恩,然后又贴上“我恨你,我讨厌你”不同的词,然后把水的结晶放在高倍的显微镜里面观察,经过此实验他发现,贴上爱和感恩的结晶是最美的,像盛开的鲜花一样喜悦,这个上面是看的谢谢,呈的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状。贴上“我恨你”、“丑死了”,它的图形是浑浊一片,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即使是水都不是毫无感知的,更何况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所以你总是用批评、挑剔、抱怨、指责的口吻给人讲话,首先受害的是他的身体,而且在他的身体没有受害之前,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让我们自己的身体都受害了。

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说话,让对方、让我们自己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所以我们要采取那种比较委婉的方式,用鼓励、赞美的方式里交流。我们从一个人的言语之中也能够看出一个人德行的高低。在《德言格录》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说的是德行高的人,见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是赞扬他,所以他口里认可的东西很多。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态度傲慢的人,言语是心里的反映,反映出来的言语就是见到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中瞧不起的人、鄙视的人就有很多。以前我们就属于德薄者,看到每一个人都觉得不如自己,都有可指责的地方,所以口里所说的话就是挑剔抱怨,这样的话,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也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和谐。

第三个原则一天之中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首先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其实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处。蔡老师讲《弟子规》的时候,他说夫妻之间有相处的一句箴言,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结果有一次,他来到珠海,然后就讲到“家和万事兴”这个主题,他说夫妻之间有一句相处的箴言,只要守住这一句箴言,就可以白头偕老,那就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结果他的话音刚落,下面有一位女士非常踊跃的举手发言,她站起身来对老师说,她说:“老师,我的丈夫没有优点。”这个老师反应很快,就走到这位女士身边对这位女士说:“这位女士我真的很佩服你,因为你这么样的勇敢,你丈夫一个优点都没有,你居然还敢嫁给他。”所以这个老师的反应确实是非常敏捷,他说两个人在热恋中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处想着对方的需要,处处看到的是对方的优点,结果两个人结婚了,把结婚证一领,这个章一盖下去,这个心态就完全变了,从“我能为对方做什么”变成了“对方能够为我做什么”,结果这一个转变就从天堂落到了地狱。

所以现在的家庭有四种类型:1、天堂家庭;2、合乐家庭;3、苦恼家庭;4、地狱家庭。

各位朋友,我们的家庭是属于哪一种家庭呢?好多人很谦虚,不好意思说,说我们家都属于天堂家庭。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说,因为我们家是属于地狱家庭。当然如果您是属于地狱家庭或者苦恼家庭的话,那我们这一次论坛就来对了,因为我们有办法从地狱转到天堂。因为幸福就在一念之间,这一个念头,就是你只看对方的优点,处处为对方着想;还是只看对方的缺点,处处想着对方为自己着想。那么看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如果让我的丈夫来听一听这堂课就好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只有两个人共同的学习才能提高的快。当然我也不能说这种想法就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刚讲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我希望他来听一听这堂课,那就好了”,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让他来学习传统文化,然后回到家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我这个日子就好过多了。事实确实如此。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先从自己身上落实这一句话,不要先求别人,也就是说我们从外人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已经习惯了,于是我们今天迟到了,我们会怎么说呢?我们会说,今天的天气不好,又堵车,所以我迟到了。一下子就把这个迟到的原因推给了天气,推给了交通。

这个是夫妻相处的箴言,还有一个是教育儿女的原则。也就是说作为母亲要教育儿女,你要守住一个原则,那就是的“德教为先,以身作则”。这个可以从我们古代的字“教”上看出来,“教”(古字)的上面是一个叉叉,下面是一个叉叉,再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子,右边是一个柳条,告诉我们教育成功必须守住两个原则,上面的叉叉是父母画的叉叉,老师画的叉叉;下面的叉叉是孩子画的叉叉,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右边是手拿了个柳条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拿着柳条不断的督促孩子才行,所以身教加上耐心这个教育就能够成功了。

当然这个教育首先要明确顺序,一定是首孝弟、次谨信,就是先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和技能。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还没有树立起对父母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就学了很多知识和技能,结果是学的越多越傲慢,学的越多就越不把父母长辈放在眼里。像一个孩子学英语学的很好,记了很多单词,结果她很骄傲,她的母亲也很得意,带着她去见姥姥,见了之后,她的母亲就说你看这个孩子很聪明,记单词记了很多,不信你考考她,结果这个姥姥就问,你说书本怎么说,她说:“book。”问了很多,她都对答如流,最后小女儿就反问她的姥姥,她说这个伞怎么说?她的姥姥从来没有学过英语,所以回答不出来,结果没想到这个小女孩当着众人的面怎样说呢,她说:“姥姥、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啊!”你看晚辈对长辈这种礼教已经没有了,就是我们的这种教育缺失了。

我们问一下,各位家长有多少是送孩子去学《弟子规》的?不错,还有几位,那么再问一下各位家长有多少人是送孩子去学钢琴班、跳舞班的?不少啊,看来家长还是愿意让孩子去学习技能,而对教育并不加以重视。而当孩子学习了这些知识技能之后,学的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因为他的父母老师都不会这些。包括我们一些地方推广经典诵读,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个孩子可以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仍然是傲慢无理,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把次序搞颠倒了,没有从《弟子规》中让孩子养成谦恭有礼的态度,先让他去学习了技能的东西,结果越学越傲慢了。而一旦一个孩子傲慢了,其实他已经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因为老师喜欢的是那些听话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长官也愿意提拔爱听话的下属。

教育的次序是首孝弟、次谨信。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知恩报恩的处世方式,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利害为取舍的方式,这个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个事由好变成害的时候,对不起,我就会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来。我们昨天学唱歌的时候有没有“诸事不顺因不孝”这句话?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就会让自己的人生不顺利吗?因为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够孝敬的话,他没有恩义的原则,会以利害的原则来为人处事,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尊敬他,全力以赴的,结果这个事由利变成害了,他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我们中国人说的“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这个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疏远了,“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今天我是领导,大家给我送礼,有一天我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了,门前鞍马稀。“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结果怎样呢?当我年华不再了,脸上起皱纹了,这个爱也就终止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一个孩子没有恩义的处世原则,会以利害原则进行交往,交的都是有利可图的人,结果人生陷入不如意,那是可想而知的,那我们现在的孩子呢?之所以不尊敬父母,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给他做一个孝亲的榜样让他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身教做的不够。比如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带着家人是去了孩子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父母喜欢去的地方呢?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把菜是先夹给了孩子还是先夹给了父母呢?所以孩子对我们没有孝心,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表现出孝亲的榜样让他们学习,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留意过自己的父母。

有一篇文章叫《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如果你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跟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样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象没有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了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天然气,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清脆的水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的烂烂的菜,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看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人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爱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大小便失禁,可能很多事会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且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帮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身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顾,供我们读书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者要切忌“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我们中国人常用大树来比喻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树的果实是孩子,树干是父母,树根是他的祖父母,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的硕果累累、健康,我们应该把水和养分放在哪里?放在根上去关心我们的祖父母,关心我们的父母,而现在大部分家长是把所有的关爱放在果实上,结果这个果实吸收不了,反而就腐烂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儿女教育出现的症结所在,就是“弃老取幼,家之不祥”,就是我们放弃了对老年人的照顾,而把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已经是不吉祥了,已经是败象已露了。

今天时间关系给大家讲到这里,还有大家对儿子教育、夫妻相处更感兴趣的话,可以登到这个网站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希望我们今天这个论坛是一个学习的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教授精彩的演讲。正如在今天的课程当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生的法则,就是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相关内容

  • [女性的美好人生]读后感
  • <女性美好人生>读后感 由于工作原因,接触女性的机会比较多,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更好的完善自我,于是拜读了明哲编著的<女性的美好人生>一书,此书围绕女性心态.性格.气质.职场.情感.家庭.健康等人生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剖析和阐述,帮助女性朋友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办法,帮助 ...

  • 人生要有好心态
  • 老师需要好心态 好的心态是幸福生活的根基和源泉 活在大千世界,总在不停的忙碌和追求,不管忙的是什么,追的是什么,拨开一切纷杂的表象,说到底都在追求当下或未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感受.那么既然幸福源于心理感受,那么心态问题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 如果这条理论成立的话,那我们追求幸福就变 ...

  • 做个阳光幸福的女人新.doc
  • 做一个阳光幸福的女人 我是一位很普通的女性工作者,对阳光.幸福这两个词认识的比较浮浅,认为只有拥有了阳光心态的女人,才会让自己变得自信.大方,淡定,对未来充满向往,对人生充满欢乐:只有具备了阳光心态的女人,才会知性.从容.智慧,对生活充满阳光,对工作充满激情.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 ...

  • [优秀作文]人生不是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
  • 人生不是靠心情活着,而是靠心态活着,人生是一次艰苦的跋涉,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阳光雨露,也有暴风骤雨,惟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坦然地面对所有遭遇的一切.  心态是健康的调节器,心态失衡,就会导致情绪的波动或对抗,或忧郁.或暴躁.或烦恼.或痛苦--导致健康的失调,滋生疾病的萌发.美好的心态是健康体魄的基 ...

  • 幸福是一种心态
  • 幸福是一种心态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尤其我们女人,更是看重幸福.追求幸福.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感受.认知是不同的,可以说千差万别.我对幸福的感悟也是起起落落,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直到最近,在工会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黎丹正的<幸福是一种心态>,对幸福有了更深的领悟. 正如书中所说.真正 ...

  • 积极心态的培养成就教师的幸福感
  • [摘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塑造积极向上.知足.达观.感恩的阳光心态,也就是要让我们教师建立积极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获得强劲的影响力.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教师要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充分体验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态 教师积极心态的自我培养 ...

  • 阳光心态幸福人生
  • 阳光心态 幸福人生 班级:2014级装潢5班 学号:1410220516 姓名:谭显群 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个版块: <明霞答问录> ,其中明霞老师的一个观点"让 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我深表赞同. 教师这一职业在很多人看来是轻松.悠闲而且没有任 何压力的, 这些都 ...

  • 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的关系
  •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 ...

  • 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 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邢占军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社会及个体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西方对其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历程.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和学界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主观幸福感问题也引起了国内不少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拟考察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教育.婚姻.职业.收入.地区以及城市规 ...

  • 阳光的心态幸福的教师
  • 阳光的心态 幸福的教师 酒泉五中 窦建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大家好 大家在图片上看到的就是我86年参加工作的地方-杨洪中学.八间教室一排学生宿舍和一排教师宿舍.这就是全部的硬件设施,房顶漏雨,墙角漏风门板歪斜,床板七长八短甚至连围墙都没有白天的村庄一览无舍天也无际夜空一望无际的黑暗,伸手不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