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禺 雷雨艺术结构

浅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提纲

、《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 《雷雨》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闭锁式”结构的杰出范例。 阅读剧本,我们不难发现,剧作家把一个有头有尾、过程漫长的故事题材作了三分处理:第一部分,放在舞台上演出的部分——动作最强烈、冲突最尖锐、最能吸引入的部分,经过一天的种种冲突,结果玉石俱焚:四凤、周冲、周萍死去;侍萍、蘩漪发疯鲁大海出走,周朴园成了孤家寡人。第二部分,放在舞台上交代的部分——周鲁两家在这一天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周朴园对侍萍的玩弄、摧残;蘩漪被圈在周家十八年,同样受着摧残和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她抓住周萍不放;周萍厌恶这种关系,与使女四凤相爱等。第三部分,幕后处理的部分,与戏剧发展无直接关系的情节,如侍萍离开周家所受的苦难(带着儿子跳河自尽、无奈嫁给人格低下的鲁贵、远离家乡去济南做工等) ;周朴园与富家小姐的婚姻及欺骗蘩漪的情节。全部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内,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登场人物经过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人。作家把一个有三十年长度的故事,取其高潮和结局部分,放在舞台画框中表演,而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则用回顾的方式随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并迅速推动剧情的进程。这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不过,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依然有“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两大块,作家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的呢? (一) 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 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雷雨》历时三十年,关系复杂,斗争尖锐,是传统戏剧所难以集中表现的。作家借鉴了欧洲一些戏剧家的经验,形成了特殊的 “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第一幕开始,周宅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矮几上的银烟具。鲁贵用威吓欺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鲁贵的卑劣无耻,看到了四风的纯洁善良,而且也了解了许多幕后前情节,如,侍萍马上到,是太太请她来的;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周萍与蘩漪的关系等。在父女俩谈话中间,鲁大海上场,一方面使父女谈话场面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这一对不可调和的劳资矛盾。此间,作家还描写了周萍的颓丧面貌,反映出他内心的空虚与矛盾;写了周冲的过场,为他爱四凤作好了准备。于是,仅在父女俩的对话中,剧中各种矛盾线索已经已经基本交织起来了。作者到此基本交代清楚了三十年前一直延续到开幕时的重要情节。 (二)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 戏剧第二幕,侍萍刚上场,戏剧节奏还是轻快的。刚见到女儿,她的心情是快慰的。但突然,就象远天飞来一颗炮弹在凝滞的空气中爆炸,气氛一下子充满莫名其妙的紧张。在这里曹禺布下了一件重要的道具——周朴园的旧雨衣(一个穿插了过去和现在,又在现在的戏剧中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的细节)。因为“老爷急着找旧雨衣”,与侍萍谈话的蘩漪不得不出去。侍萍于是有了“发现”的可能。当她环视客厅陈设时,她发现了那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子、大热天还紧闭的窗户„„她突然象溜进可怕的梦境,她想赶快带女儿离开,“雨衣”又出现了,蘩漪叫四凤帮着找“老爷的雨衣”,侍萍不得不滞留,却发现了她最担心的事儿已经发生,正当她又准备要走之时,周朴园上场,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漪愤而离去,又因雨衣与侍萍对话,于是揭出三十年前的往事。在《雷雨》中,“发现”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鲁贵发现了周萍与蘩漪的隐情而借机敲诈;蘩漪发现了周萍与四凤的约会而跟踪至鲁家,关上了后窗,于是,侍萍发现了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的恋情。这一发现,促进了戏剧高潮的到来。 (三)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

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戏剧理论家们对观众心理作过分析,认为,观众看戏的的兴奋点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但《雷雨》的演出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观众又没有表现出厌烦,这是因为作者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在第一幕中,曹禺就以鲁贵和四凤为引线,把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以及周冲对四凤的追求都交代清楚。第二幕开场不久,侍萍发现了熟悉的客厅设置后,为了再次证实自己是否回到了周家,她惊悸地吩咐四凤:“凤儿,你去看,你去看,那柜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这个细节,有力地拉紧了观众的心弦,心几乎要从口中跳出了。四凤打开抽屉,并没有那双绣花虎头鞋,观众又轻轻松了一中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凤又拿起了侍萍年轻时的照片,观众的心中与此时侍萍的感受是相通的“好不公平的天哪”。把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也点破了。观众心里对他们的纠葛关系一目了然。周朴园虽然知道周萍、鲁大海、四凤是什么人,可是他并不知道周萍和四凤、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周萍也不知道鲁侍萍是自己的母亲,四凤就是他同母的妹妹。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中,观众已完全明白人物的彼此关系,只是期待着这些剧中人物尚未明白的关系的逐步揭晓,以及了解这些人物纠葛如何发展、如何结局从这时起,观众已然明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知情者的身份,提心吊胆地关注着剧情的变化,这是一种为人物命运哀叹的悬念。与此同时,知情的观众也以极大的好奇,看作家怎样让剧中人一步步了解这个已知的事实,以及揭秘后人物的结局。就这样,作家最好地调动起了观众与读者的心,扩大了戏剧悬念的范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见,《雷雨》的结构艺术是出色的,它扩展了戏剧的结构内涵,为现代戏剧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杰出的范例。

一、《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这正好与“雷雨”这个剧名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走自己走过的路。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这杂而不乱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在该剧的第二幕中,这些矛盾冲突有充分的体现。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

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后半部分,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于是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总之,《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鲜明的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也反映了当时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也预示着旧社会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四、精巧严谨的戏剧结构 《雷雨》的结构可谓是颇具匠心的 其结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线索分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线中 有两条起主导作用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明线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第二 结构精巧。作品人物集中 空间单一 时间集中 凝练 矛盾错综复杂。

《《《《雷雨雷雨雷雨雷雨》》》》的结构特色的结构特色的结构特色的结构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全剧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的主干线索十分突出,由此牵连出的其他线索将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人胜。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它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雷雨雷雨雷雨雷雨》》》》艺术结构浅析艺术结构浅析艺术结构浅析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结构 矛盾 冲突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2完美的开头、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和结尾达8万多字,开头和序幕细致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发展做层层铺垫,承接上下。在戏剧的结尾,歌声响起,充实了整个戏剧,人物的一个个死去,《雷雨》达到了最顶端,同时艺术也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价值。开头、结尾不仅带来了艺术的起伏,更多的是艺术的魅力体现。 (1)开头。在开场, “鲁贵与四凤的袒护看来像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周萍与四凤的敌意等,对于舞台上正面展开的情节,这是近前因;而谈话同时透露了鲁侍萍要来周家这个重要规定情境,为揭开远前因埋下伏笔。”①之间在穿插进周冲来客厅寻找四凤、鲁大海来周家见周朴园这样的过场戏,将周冲对四凤的爱慕、鲁大海对周家的仇恨也展现出来。至此为止,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明朗,

暗下不表的只有鲁侍萍与周家的关系,它将作为后面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而存留。 因此开头不仅仅是对人物关系的一个充分交代,让观众和读者对人物有一个认识,又是一个结构事件的起点,和艺术的开始,为揭开现实时态悲剧埋下伏笔。让剧情在关系明朗的提前下,顺延起伏发展,同时也让中心结构得以起伏曲折的艺术表现。 (2)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在演出中通常被删去,以至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序幕、尾声中,人物的死去,社会的延续,事件的过去, “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如箭在弦的戏剧冲突随着那场雷雨的歇止也代之以平静,舞台上他人的闲谈与教堂弥撒钟声制造了宁静、和平、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得以静静思索与回味,如醒者咀嚼梦中事。” ②序幕、尾声的舒缓与本事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故事如夏日午后一段离奇撼人的梦,对于观众,序幕与尾声恰好起到了导入梦境与导出梦境的作用。为了不使人们对作品作过分的切近实事的理解,曹禺将《雷雨》表述成一首诗,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于更宽阔而沉思的海。这样,序幕于与尾声就如一幅画的框子,使作品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到更好的欣赏。 序幕和结尾是一个事件的前起和收尾,序幕是舞台的说明,是结构开始的前沿,结尾是艺术的鼎峙。二者的相呼应给《雷雨》相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保证了中心结构的完整性,构成了相对完美的艺术精品。 二、语言的艺术 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

“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三、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 ⑤ 四、结语 《雷雨》的总体构思来自中国社会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着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⑥表现的是对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雷雨》中的许多艺术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周朴园就有生活中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董事长、军阀齐某某、曹禺的父亲等人的原型;繁漪就有生活中曹禺同学的堂嫂以及他继母薛咏

南等人的影子;周冲的主要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等等。《雷雨》人物的塑造均来自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然而,曹禺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印象、心灵感受的积累和提炼上,他还经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感受进行重新组合,虚构出新的人物、新的戏剧情节,从而完成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戏剧作品。 注释: ①林婷,《〈雷雨〉的结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P28 ②邓齐平,《艺术结构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4期,P83 ③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④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⑤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⑥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1页。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审视曹禺戏剧的全新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蒋成瑀,《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3. 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 刘勇、李春丽,《曹禺研究述评》,中学语文,2001年第3期 5. 曹禺,《雷雨·序》,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2001年 6. 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 7. 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0年 8. 《从到》,互联网,2007年

《雷雨》的戏剧结构 戏剧家曹禺成功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戏剧作品。如果按照传统的“从头写起”的方式来写《雷雨》的故事 那么这样的结构 虽然能把故事情节说清楚 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故事的曲折性 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 更降低了剧作的艺术魅力。而曹禺先生却采用了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 不是渐次展示剧情 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这样使得剧作极具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同时 作品还运用悬念、伏笔等艺术技巧 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及剧情衔接的紧密性 也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第一 情节曲折 故事性强 富有传奇色彩。故事的强烈传奇色彩 使剧本充满戏剧性 悬念迭起 扣人心弦。 第二 结构严密 集中紧张。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 从事件的危机开幕 不是渐次展开剧情 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前因

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并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以周朴园为中心 层次清晰地展现了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 其中 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 它牵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使全剧的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 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 明暗双线 纵横交错 引人入胜。《雷雨》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 有明线和暗线的不同处理。周朴园和蘩漪 周萍与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是明线 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是暗线。这两条线索 同时并存 彼此交织 互为影响 互相钳制 纵横交错 使剧情紧张曲折 引人入胜。最后 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 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 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既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 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 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希腊悲剧结构的同时 吸收了近代戏剧家易卜生的某些艺术特长 并照顾到我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 出色的创造而成的。

浅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提纲

、《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 《雷雨》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闭锁式”结构的杰出范例。 阅读剧本,我们不难发现,剧作家把一个有头有尾、过程漫长的故事题材作了三分处理:第一部分,放在舞台上演出的部分——动作最强烈、冲突最尖锐、最能吸引入的部分,经过一天的种种冲突,结果玉石俱焚:四凤、周冲、周萍死去;侍萍、蘩漪发疯鲁大海出走,周朴园成了孤家寡人。第二部分,放在舞台上交代的部分——周鲁两家在这一天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周朴园对侍萍的玩弄、摧残;蘩漪被圈在周家十八年,同样受着摧残和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她抓住周萍不放;周萍厌恶这种关系,与使女四凤相爱等。第三部分,幕后处理的部分,与戏剧发展无直接关系的情节,如侍萍离开周家所受的苦难(带着儿子跳河自尽、无奈嫁给人格低下的鲁贵、远离家乡去济南做工等) ;周朴园与富家小姐的婚姻及欺骗蘩漪的情节。全部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内,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登场人物经过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人。作家把一个有三十年长度的故事,取其高潮和结局部分,放在舞台画框中表演,而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则用回顾的方式随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并迅速推动剧情的进程。这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不过,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依然有“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两大块,作家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的呢? (一) 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 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 《雷雨》历时三十年,关系复杂,斗争尖锐,是传统戏剧所难以集中表现的。作家借鉴了欧洲一些戏剧家的经验,形成了特殊的 “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第一幕开始,周宅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矮几上的银烟具。鲁贵用威吓欺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鲁贵的卑劣无耻,看到了四风的纯洁善良,而且也了解了许多幕后前情节,如,侍萍马上到,是太太请她来的;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周萍与蘩漪的关系等。在父女俩谈话中间,鲁大海上场,一方面使父女谈话场面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这一对不可调和的劳资矛盾。此间,作家还描写了周萍的颓丧面貌,反映出他内心的空虚与矛盾;写了周冲的过场,为他爱四凤作好了准备。于是,仅在父女俩的对话中,剧中各种矛盾线索已经已经基本交织起来了。作者到此基本交代清楚了三十年前一直延续到开幕时的重要情节。 (二)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 戏剧第二幕,侍萍刚上场,戏剧节奏还是轻快的。刚见到女儿,她的心情是快慰的。但突然,就象远天飞来一颗炮弹在凝滞的空气中爆炸,气氛一下子充满莫名其妙的紧张。在这里曹禺布下了一件重要的道具——周朴园的旧雨衣(一个穿插了过去和现在,又在现在的戏剧中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的细节)。因为“老爷急着找旧雨衣”,与侍萍谈话的蘩漪不得不出去。侍萍于是有了“发现”的可能。当她环视客厅陈设时,她发现了那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子、大热天还紧闭的窗户„„她突然象溜进可怕的梦境,她想赶快带女儿离开,“雨衣”又出现了,蘩漪叫四凤帮着找“老爷的雨衣”,侍萍不得不滞留,却发现了她最担心的事儿已经发生,正当她又准备要走之时,周朴园上场,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漪愤而离去,又因雨衣与侍萍对话,于是揭出三十年前的往事。在《雷雨》中,“发现”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鲁贵发现了周萍与蘩漪的隐情而借机敲诈;蘩漪发现了周萍与四凤的约会而跟踪至鲁家,关上了后窗,于是,侍萍发现了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的恋情。这一发现,促进了戏剧高潮的到来。 (三)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

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戏剧理论家们对观众心理作过分析,认为,观众看戏的的兴奋点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但《雷雨》的演出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观众又没有表现出厌烦,这是因为作者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在第一幕中,曹禺就以鲁贵和四凤为引线,把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以及周冲对四凤的追求都交代清楚。第二幕开场不久,侍萍发现了熟悉的客厅设置后,为了再次证实自己是否回到了周家,她惊悸地吩咐四凤:“凤儿,你去看,你去看,那柜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这个细节,有力地拉紧了观众的心弦,心几乎要从口中跳出了。四凤打开抽屉,并没有那双绣花虎头鞋,观众又轻轻松了一中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凤又拿起了侍萍年轻时的照片,观众的心中与此时侍萍的感受是相通的“好不公平的天哪”。把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也点破了。观众心里对他们的纠葛关系一目了然。周朴园虽然知道周萍、鲁大海、四凤是什么人,可是他并不知道周萍和四凤、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周萍也不知道鲁侍萍是自己的母亲,四凤就是他同母的妹妹。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中,观众已完全明白人物的彼此关系,只是期待着这些剧中人物尚未明白的关系的逐步揭晓,以及了解这些人物纠葛如何发展、如何结局从这时起,观众已然明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知情者的身份,提心吊胆地关注着剧情的变化,这是一种为人物命运哀叹的悬念。与此同时,知情的观众也以极大的好奇,看作家怎样让剧中人一步步了解这个已知的事实,以及揭秘后人物的结局。就这样,作家最好地调动起了观众与读者的心,扩大了戏剧悬念的范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见,《雷雨》的结构艺术是出色的,它扩展了戏剧的结构内涵,为现代戏剧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杰出的范例。

一、《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这正好与“雷雨”这个剧名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走自己走过的路。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这杂而不乱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在该剧的第二幕中,这些矛盾冲突有充分的体现。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

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后半部分,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于是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总之,《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鲜明的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也反映了当时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也预示着旧社会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四、精巧严谨的戏剧结构 《雷雨》的结构可谓是颇具匠心的 其结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线索分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线中 有两条起主导作用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明线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第二 结构精巧。作品人物集中 空间单一 时间集中 凝练 矛盾错综复杂。

《《《《雷雨雷雨雷雨雷雨》》》》的结构特色的结构特色的结构特色的结构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全剧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的主干线索十分突出,由此牵连出的其他线索将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人胜。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它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雷雨雷雨雷雨雷雨》》》》艺术结构浅析艺术结构浅析艺术结构浅析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结构 矛盾 冲突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2完美的开头、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和结尾达8万多字,开头和序幕细致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发展做层层铺垫,承接上下。在戏剧的结尾,歌声响起,充实了整个戏剧,人物的一个个死去,《雷雨》达到了最顶端,同时艺术也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价值。开头、结尾不仅带来了艺术的起伏,更多的是艺术的魅力体现。 (1)开头。在开场, “鲁贵与四凤的袒护看来像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周萍与四凤的敌意等,对于舞台上正面展开的情节,这是近前因;而谈话同时透露了鲁侍萍要来周家这个重要规定情境,为揭开远前因埋下伏笔。”①之间在穿插进周冲来客厅寻找四凤、鲁大海来周家见周朴园这样的过场戏,将周冲对四凤的爱慕、鲁大海对周家的仇恨也展现出来。至此为止,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明朗,

暗下不表的只有鲁侍萍与周家的关系,它将作为后面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而存留。 因此开头不仅仅是对人物关系的一个充分交代,让观众和读者对人物有一个认识,又是一个结构事件的起点,和艺术的开始,为揭开现实时态悲剧埋下伏笔。让剧情在关系明朗的提前下,顺延起伏发展,同时也让中心结构得以起伏曲折的艺术表现。 (2)序幕和结尾 《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在演出中通常被删去,以至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序幕、尾声中,人物的死去,社会的延续,事件的过去, “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如箭在弦的戏剧冲突随着那场雷雨的歇止也代之以平静,舞台上他人的闲谈与教堂弥撒钟声制造了宁静、和平、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得以静静思索与回味,如醒者咀嚼梦中事。” ②序幕、尾声的舒缓与本事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故事如夏日午后一段离奇撼人的梦,对于观众,序幕与尾声恰好起到了导入梦境与导出梦境的作用。为了不使人们对作品作过分的切近实事的理解,曹禺将《雷雨》表述成一首诗,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于更宽阔而沉思的海。这样,序幕于与尾声就如一幅画的框子,使作品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到更好的欣赏。 序幕和结尾是一个事件的前起和收尾,序幕是舞台的说明,是结构开始的前沿,结尾是艺术的鼎峙。二者的相呼应给《雷雨》相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保证了中心结构的完整性,构成了相对完美的艺术精品。 二、语言的艺术 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

“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三、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正如作者所说:“在雷雨里,宇宙就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③剧作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阶级矛盾是社会悲剧的根源,作者现实地表现出了在阶级对立无法调和的背景下,一切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和温情都变得那样软弱无力。周朴园对侍萍不能说毫无真情,但30年前他屈从家庭抛弃了侍萍,30年后他更是软硬兼施,企图用一张支票勾去30年的血泪债。对于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也是不能说没有一丝疼痛之感——他责备打了大海的周萍,“太莽撞了”——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将他开除了,在阶级的鸿沟面前,他必然地撕破了所有伦理的面纱,使得所有的“脉脉温情”都变成了残酷无情。 当一切陈年旧帐和难以启齿的血缘谜底在一个雷雨之夜被揭穿时,一场人生的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舞台上只剩下孤独的周朴园。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于是就有了“挣扎”。曹禺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拯救自己。”④但这又是怎样一种挣扎与拯救呢:周萍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繁漪又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侍萍(鲁妈)也抓住四凤,希望她不要重走自己当年自己走过的路,以永远摆脱发生在昨天、今日又被唤起的梦;周朴园又抓住侍萍,希望借助她的明智,既结束旧梦,又维护周公馆的既成秩序;甚至天真的周冲,也在抓住四凤,想仰仗她的帮助,走入理想的境界。这样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正如跌在沼泽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 ⑤ 四、结语 《雷雨》的总体构思来自中国社会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着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⑥表现的是对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雷雨》中的许多艺术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周朴园就有生活中一个在德国留过学的董事长、军阀齐某某、曹禺的父亲等人的原型;繁漪就有生活中曹禺同学的堂嫂以及他继母薛咏

南等人的影子;周冲的主要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等等。《雷雨》人物的塑造均来自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然而,曹禺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印象、心灵感受的积累和提炼上,他还经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感受进行重新组合,虚构出新的人物、新的戏剧情节,从而完成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戏剧作品。 注释: ①林婷,《〈雷雨〉的结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6期,P28 ②邓齐平,《艺术结构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4期,P83 ③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④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⑤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3页)。 ⑥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11页。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审视曹禺戏剧的全新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蒋成瑀,《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3. 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 刘勇、李春丽,《曹禺研究述评》,中学语文,2001年第3期 5. 曹禺,《雷雨·序》,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2001年 6. 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 7. 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0年 8. 《从到》,互联网,2007年

《雷雨》的戏剧结构 戏剧家曹禺成功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戏剧作品。如果按照传统的“从头写起”的方式来写《雷雨》的故事 那么这样的结构 虽然能把故事情节说清楚 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故事的曲折性 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 更降低了剧作的艺术魅力。而曹禺先生却采用了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 不是渐次展示剧情 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这样使得剧作极具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同时 作品还运用悬念、伏笔等艺术技巧 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及剧情衔接的紧密性 也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第一 情节曲折 故事性强 富有传奇色彩。故事的强烈传奇色彩 使剧本充满戏剧性 悬念迭起 扣人心弦。 第二 结构严密 集中紧张。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 从事件的危机开幕 不是渐次展开剧情 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前因

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并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以周朴园为中心 层次清晰地展现了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 其中 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 它牵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使全剧的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 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 明暗双线 纵横交错 引人入胜。《雷雨》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 有明线和暗线的不同处理。周朴园和蘩漪 周萍与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是明线 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是暗线。这两条线索 同时并存 彼此交织 互为影响 互相钳制 纵横交错 使剧情紧张曲折 引人入胜。最后 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 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 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既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 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 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希腊悲剧结构的同时 吸收了近代戏剧家易卜生的某些艺术特长 并照顾到我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 出色的创造而成的。


相关内容

  • 曹禺经典戏剧演出文本的解读与创新
  • 经典戏剧演出文本的解读创新,其实是观众的一种需求,也是戏剧家在面对当代观众呈现经典作品时的一种使命.由我导演的<原野>在天津.北京.韩国演出,口碑还是不错的,用童道明先生的话说:"<原野>获得大成功之后,王延松又排了<雷雨>."<雷雨&g ...

  • 试论莎士比亚对曹禺剧作的影响
  • 摘要:莎士比亚是外国剧作家中对曹禺影响最大的作家,曹禺在读西方文学的过程之中,吸取了其很多营养,为我所用,使他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有所突破,并创作出不少传世的精品巨著.本文通过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曹禺的<雷雨>的,分析.阐述了莎士比亚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包括戏剧结构.故 ...

  • 文学史教案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发难期.建设期.收获期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背景(1学时) 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 ...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OO五年十一月 前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 甚至是自己 ...

  • 论曹禺话剧
  •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现代文学>课程作业 题 目 曹禺戏剧中的"诗意"之我见 班 级 汉语言文学10-1班 作 者 房存 学 号 11104741 2013 年 1 月 4日 曹禺戏剧中的"诗意"之我见 30年代中期开始,曹禺向剧坛奉献了几 ...

  • 易卜生与百年中国话剧
  • 易卜生与百年中国话剧 中国网 | 时间: 2007-05-10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主持人语] 2006年,"每天至少有一部易卜生的作品在世界某一舞台上演".(挪威易卜生纪念活动主任特恩·巴德松语)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的戏剧演出季中,推出了包括<建筑大师>.&l ...

  • 浅析[雷雨]的主题 陈寿德
  • 浅析<雷雨>的主题 陈寿德 内容提要:关于<雷雨>的主题众说纷纭,我从主题的多义性角度来理解,认为<雷雨>具有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的双重意蕴,二者不能偏废.<雷雨>主题的社会悲剧的一面表现在: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来暴露封建大家庭 ...

  • 论曹禺话剧_日出_中的_诗意的灵魂_
  • 论曹禺话剧<日出>中的"诗意的灵魂" ◎郝兴霞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曹禺的戏剧作品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他的话剧<日出>,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 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 ...

  •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 说不尽的<雷雨> ---------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09级中基班 [1**********]6 沈诗萌 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