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喜欢孙悟空的文化心理分析

  【作者简介】   电视剧《孙悟空》剧照孙悟空,在纸质文本《西游记》中只为少数文化人所熟知和喜欢,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孙悟空走向大众,成为大众熟知和喜欢的人物。文化人喜欢孙悟空或许有许多艺术方面的原因,而大众心中却没有“艺术”的意识而只是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说不出原因的喜欢。那么观众为什么那么喜欢孙悟空呢?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本文试做粗略的梳理。   一、 孙悟空神通广大迎合了观众英雄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人生天地间,生存艰难,面临来自自然和社会各种各样的挑战,而人类的能力又十分有限――论飞不如鸟,论游不如鱼,论跑不如狮虎甚至不如兔子,论嗅觉不如狗,论视觉不如猫和老鼠……为此人类十分苦恼,总在幻想怎样成为具有各种能力的超人,成为神通广大的英雄,久而久之,英雄崇拜就成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然而,幻想终究是幻想,现实中没有一个人有机会圆自己的梦,没有一个人能成为神通广大的超人,这成为人类永远的遗憾,心中永远的“痛”。   随着人类心智的成长,忽然有一天人们明白,现实中不能圆的梦不可以在艺术中圆吗?身不能飞心还不能飞吗?于是就有了神话,有了传说,有了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于是人们向往的神通广大的超人、英雄出现了,孙悟空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武艺超群,能七十二变,一筋斗十万八千里,拔根毫毛吹口仙气就变出万千猴兵,一根金箍棒十万三千斤舞起来山摇地动,神鬼心惊。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任何妖怪逃不过他的眼睛。以个人力量单打独斗,对抗了十万天兵,把个固若金汤威严森然的“天宫”闹了个天翻地覆。西天取经路上,呼风唤雨,降妖捉怪,保护师父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总之,在《西游记》中,如果说如来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神”, 那么孙悟空就相当于神话世界里的“人”。作为“神”,法力无边理所当然;但作为一般人,就个人能力而言,孙悟空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人们把能想到的本领统统都加到他身上了,或者说人们在生活中做不到的通过他都做到了,人们的幻想、梦想通过他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实现,人们崇拜英雄、崇拜超人的集体无意识找到了一个最佳载体,于是孙悟空就成了观众衷心崇拜衷心喜欢的人物。   二、孙悟空无法无天迎合了观众破坏规范渴望自由的隐秘心理《西游记》的故事主体是“西游”,即西天取经路上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但取经故事模式化、雷同化,看多了兴味索然。观众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大闹天宫故事的精神实质是孙悟空的无法无天――他敢于蔑视森严神秘的天宫秩序,肆无忌惮地挑战既定的无上权威,随心所欲地破坏人人视为神圣不可冒犯的天界规范,他天马行空,胆大妄为,让自己的性情、心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展和释放。   ・文化艺术胡�原:观众喜欢孙悟空的文化心理分析 故事中孙悟空的性情、心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作者和读者的性情、心气也跟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篇章,精神饱满,酣畅淋漓。我们可以猜想,作者、导演、演员在创作这一部分时一定是激情澎湃,快不可言,而观众看到这一部分时也同样兴奋激动,心花怒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隐藏着人性的又一秘密: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有破坏规范的隐秘冲动。而生活中的人谁也不敢把这种冲动表现出来,一直压抑在内心深处,现在突然从电视中看到孙悟空,于是一下子酣畅淋漓地释放出来。换句话说,孙悟空就是观众的替身,观众在艺术中得到了心理的宣泄,因此快不可言,爱之其笃。   和这种心理机制相通相同的还有许多艺术形象,同样受到读者的衷心喜欢。例如,“大闹五台山”的鲁智深和《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受欢迎的心理机制与孙悟空相同。   借助于文学艺术发泄一下破坏规范的冲动,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压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减轻了精神压力,这种心理机制,弗洛伊德谓之“升华”,这种方式对社会无害对个人心理健康有利,何乐而不为?!   三、孙悟空调侃权威迎合了观众走出奴性渴望平等的心理要求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造成了民众普遍的奴性心理和奴性性格,权威、权力把人压得头不敢抬,腰不敢直,气不敢出,一个个唯唯诺诺,低眉顺眼,活得不像个人,活得没有尊严。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往往并不真正服气,因为人性渴望的是平等和尊严。但现实生活中显然不可能得到,那么就转移到艺术中去,这就是敢于挑战权威,追求人格平等的艺术形象能够出现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内在心理原因。   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在他眼里没有所谓的权威,或者说权威在他眼里和自己是平等的,因而不必屈尊或仰视。第一次见玉皇大帝,玉皇威武地问“哪个是妖仙?”悟空应道:“老孙便是。”惹得众仙大惊失色,说他轻慢咒他该死。当玉帝给他封官众仙齐声要他“谢恩”时,他也出只是朝上唱个大喏。在天宫,蟠桃、玉酒、仙丹,都是神圣权威人物才得以享受的圣物,但悟空压根不理这一套,他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他的观念是,玉皇大帝吃得我也吃得。蟠桃会没有请他,他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蔑视,无论如何不能忍受,于是假传圣旨愚弄赤脚大仙,把井然有序的天国闹了个不亦乐乎。不但如此,他还想夺取玉皇大帝的权力,推翻他的宝座,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迈宣言。   在菩萨的安排下,孙悟空皈依了佛教,按理说他该对神界天界权威顶礼膜拜,敬而畏之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取经路上他依然桀骜不驯,依然对天界权威佛家神灵一概不放在眼里。无论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均被他呼来喝去。有一次他为了降妖要求玉皇大帝把天借给他半个时辰,并威胁玉帝“若道半个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观音菩萨按说是他的“救命恩人”,而且法力无边,孙悟空常常要请她帮忙,但他竟敢嘲笑她“惫懒”,取笑她活该一世无夫。如来佛是西天最高领袖,曾把孙悟空一巴掌压在五行山下,但孙悟空依然敢骂他是“妖精的外甥”。   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剧照总之,在孙悟空心里,他和玉皇大帝和菩萨、如来佛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调侃、嘲笑他们。说实在话,在封建时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下,能出现一个孙悟空,实在是石破天惊,空谷足音!他头昂得倍儿高,腰杆挺得倍儿直,说话高声大气,把中国人憋闷几千年的屈辱一下子发泄出来,真正的扬眉吐气了。孙悟空是中国人被压抑心理的出气阀和矫正器。有孙悟空在就可以知道中国人(可泛化为全人类)其实并不真心、甘心做奴隶,并不真心、甘心低眉顺眼、奴颜卑膝的生活。之所以像奴隶一样的生活,实在是因为不得已而已。   四、孙悟空主持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迎合了观众渴望社会正义的心理需求孙悟空抱打不平、主持正义,为正义的伸张不惜代价,甘冒风险,这在电视剧中多有表现,且容易理解,此处不赘。   五、孙悟空任性随意、暴力凶顽等弱点也与观众深层心理相通孙悟空性格中有诸多优秀品质,但和一切人一样,他也不是完人,而是同样有着一般人的人性弱点,如任性妄为,好斗成性,暴力凶顽,自恃神勇等。孙悟空作为猴王到菩提祖师处学艺,学得一身本事急于卖弄,显露出一种无法把持自我的狂妄,祖师预料他日后会惹祸行凶,故而将他逐出师门。回到花果山后的孙悟空,操练猴群,剿了混世魔王,夺了大刀,又到傲来国劫取无数兵器,惊得四邻不安,还闯进龙宫,一味强夺豪取,将定海针、金冠、金甲、云冠等宝物一并拿走。有了如意棒在手,更加威风,把花果山上和附近的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随后与牛魔王、蛟魔王等妖王结成七兄弟,日日欢歌跳舞,醉气熏天,直把花果山周遭世界折腾得昏天黑地。   皈依唐僧开始西天取经之后,孙悟空任性随意、暴力凶顽等弱点有所收敛,但还是时时暴露出来。就在悟空被唐僧解救后的第二天,路遇六个挡道的强盗,孙悟空干脆利落地把他们打死了。唐僧对此异常气愤,他认为强徒虽恶,罪不至死,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样随意伤人性命,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如何做得和尚?而悟空认为,既是强盗就该碎尸万段,不必心慈手软!两人观念不可调和。唐僧警告说,你既入沙门,就得服从规矩,不能行凶伤生,否则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孙悟空受不了如此指责,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类似的冲突在西天取经路上还有多次。有论者将孙悟空的弱点总结为 好斗成性,暴力凶顽,自恃神勇的精神狂妄,凡“妖”必灭的简单化思维,表现出悟空心中缺乏敬畏之心,致使他的“立身行事皆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们尽可以将这种唯我主义倾向美誉为一种‘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的表现,但如若听任这种唯我主义倾向的无节制膨胀,整个世界无疑会陷入人人不得自安的无序状态中。”[1]   悟空逞勇好斗的性格,论者称之为“泛暴力”倾向,这种倾向其实深深的隐藏于大众的无意识心理之中。中国大众毫无疑问有着和平友爱、善良纯朴的传统风尚,但毫无疑问的是,也存在崇拜暴力的非理性倾向。关于后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的街头巷尾、市井乡野打杀争斗场面的频繁出现,看看人们对武侠小说、武打影视的持久热情,再联系“文化大革命”中极为泛滥的暴力场面,“就会深感到中国的大众社会确实存在着与现代文明国家极不相称的不文明恶习。”[2]这种“恶习”因为属于“集体无意识”而为人所不知觉。换句话说是,孙悟空的精神弱点其实也就是观众的精神弱点,悟空和观众在精神弱点上是相通的,这也是孙悟空获得观众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孙悟空的人生路其实就是文明社会人隐形的人生路孙悟空原本是一块仙石,迸裂化为石猴,因探水帘洞有功而被尊为美猴王,率群猴在花果山过着无忧无虑,纯任自然的生活。后来在菩提始祖那里学得浑身武艺,有了武艺就急于表现,招到始祖批评,始祖料他将来必惹祸患,将他逐出师门。为了弄到如意武器,他大闹龙宫取走了定海神针金箍棒,又到阴曹地府从生死薄上勾掉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可以永生不死。这显然破坏了既定的社会规矩,于是龙王、冥王相继告状。玉皇大帝听从太上老君的对策许以官位以招安孙悟空,悟空高兴接受,认真勤恳的工作,后知官职微小又造起反来,要求做最大的官“齐天大圣”,做了大圣又感到有职无权,于是有“大闹天宫”的英雄壮举。大闹天宫失败,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没有出头之日,后来在菩萨的推荐下,悟空归依唐僧,开始西天取经。取经路上逢妖降妖,遇怪捉怪,立下汗马功劳,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成功了,成功的标志是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给与了最高礼遇。   以上是孙悟空的人生之路,大致可以用以下关键词串联起来:自然――社会――冲突――反抗――失败――归顺――奋斗――成功。   仔细想想,孙悟空所走过的路不就是文明社会里每个人所走过的路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自然人”,而后就开始了被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可能不像孙悟空那样激烈和外在,而大多发生在心理内部(“叛逆”)――那是一个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的过程啊!个人渴望自由而社会规范(“紧箍”)要严加约束,你听从了则罢,不听从就受惩罚,在激烈的碰撞冲突、甚至是失败挫折中最后终于接受了社会规范,半情愿半不情愿地遵守社会规范,按社会游戏规划办事,努力奋斗和拼搏,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荣誉,即所谓的“成功”。   所以说,孙悟空的人生路其实就是文明社会每个人隐形的人生路。孙悟空外表是神猴,精神实质却是人;而且是每个人,因为他与每个人内心相通。在孙悟空身上,观众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和内心,所以人们喜欢他。   对于孙悟空,过去一般是从政治、阶级角度加以分析,把他赞为敢于向封建统治阶级反抗的大无畏的战斗英雄,称“孙悟空的反抗斗争,在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给了人们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憎恨秦汉以来的专制王朝,并把希望深深寄予‘豪杰之士’的思想。”[3]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从文化心理、从人性角度看,我们发现观众之所以喜欢孙悟空,是因为内心深处和孙悟空的性格有相同、相通之处,观众从孙悟空这面镜子里隐隐约约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在内心深处,在人性层面上(无论优点还是弱点),每个人都是孙悟空,孙悟空就是每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观赏孙悟空其实就是在自我分析、自我观照、自我欣赏。当艺术形象成为现实中人的替身时,艺术形象就获得了极大成功,就走向了大众,走进了每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我们对观众喜欢孙悟空所做的文化心理分析,也就是孙悟空形象之所以成功的文化心理原因。   参考文献:   [1][2]程世和.孙悟空形象的精神批判[J].东南大学学报, 2009(2).   [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09.

  【作者简介】   电视剧《孙悟空》剧照孙悟空,在纸质文本《西游记》中只为少数文化人所熟知和喜欢,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孙悟空走向大众,成为大众熟知和喜欢的人物。文化人喜欢孙悟空或许有许多艺术方面的原因,而大众心中却没有“艺术”的意识而只是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说不出原因的喜欢。那么观众为什么那么喜欢孙悟空呢?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本文试做粗略的梳理。   一、 孙悟空神通广大迎合了观众英雄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人生天地间,生存艰难,面临来自自然和社会各种各样的挑战,而人类的能力又十分有限――论飞不如鸟,论游不如鱼,论跑不如狮虎甚至不如兔子,论嗅觉不如狗,论视觉不如猫和老鼠……为此人类十分苦恼,总在幻想怎样成为具有各种能力的超人,成为神通广大的英雄,久而久之,英雄崇拜就成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然而,幻想终究是幻想,现实中没有一个人有机会圆自己的梦,没有一个人能成为神通广大的超人,这成为人类永远的遗憾,心中永远的“痛”。   随着人类心智的成长,忽然有一天人们明白,现实中不能圆的梦不可以在艺术中圆吗?身不能飞心还不能飞吗?于是就有了神话,有了传说,有了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于是人们向往的神通广大的超人、英雄出现了,孙悟空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武艺超群,能七十二变,一筋斗十万八千里,拔根毫毛吹口仙气就变出万千猴兵,一根金箍棒十万三千斤舞起来山摇地动,神鬼心惊。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任何妖怪逃不过他的眼睛。以个人力量单打独斗,对抗了十万天兵,把个固若金汤威严森然的“天宫”闹了个天翻地覆。西天取经路上,呼风唤雨,降妖捉怪,保护师父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总之,在《西游记》中,如果说如来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神”, 那么孙悟空就相当于神话世界里的“人”。作为“神”,法力无边理所当然;但作为一般人,就个人能力而言,孙悟空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人们把能想到的本领统统都加到他身上了,或者说人们在生活中做不到的通过他都做到了,人们的幻想、梦想通过他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实现,人们崇拜英雄、崇拜超人的集体无意识找到了一个最佳载体,于是孙悟空就成了观众衷心崇拜衷心喜欢的人物。   二、孙悟空无法无天迎合了观众破坏规范渴望自由的隐秘心理《西游记》的故事主体是“西游”,即西天取经路上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但取经故事模式化、雷同化,看多了兴味索然。观众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大闹天宫故事的精神实质是孙悟空的无法无天――他敢于蔑视森严神秘的天宫秩序,肆无忌惮地挑战既定的无上权威,随心所欲地破坏人人视为神圣不可冒犯的天界规范,他天马行空,胆大妄为,让自己的性情、心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展和释放。   ・文化艺术胡�原:观众喜欢孙悟空的文化心理分析 故事中孙悟空的性情、心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作者和读者的性情、心气也跟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篇章,精神饱满,酣畅淋漓。我们可以猜想,作者、导演、演员在创作这一部分时一定是激情澎湃,快不可言,而观众看到这一部分时也同样兴奋激动,心花怒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隐藏着人性的又一秘密: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有破坏规范的隐秘冲动。而生活中的人谁也不敢把这种冲动表现出来,一直压抑在内心深处,现在突然从电视中看到孙悟空,于是一下子酣畅淋漓地释放出来。换句话说,孙悟空就是观众的替身,观众在艺术中得到了心理的宣泄,因此快不可言,爱之其笃。   和这种心理机制相通相同的还有许多艺术形象,同样受到读者的衷心喜欢。例如,“大闹五台山”的鲁智深和《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受欢迎的心理机制与孙悟空相同。   借助于文学艺术发泄一下破坏规范的冲动,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压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减轻了精神压力,这种心理机制,弗洛伊德谓之“升华”,这种方式对社会无害对个人心理健康有利,何乐而不为?!   三、孙悟空调侃权威迎合了观众走出奴性渴望平等的心理要求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造成了民众普遍的奴性心理和奴性性格,权威、权力把人压得头不敢抬,腰不敢直,气不敢出,一个个唯唯诺诺,低眉顺眼,活得不像个人,活得没有尊严。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往往并不真正服气,因为人性渴望的是平等和尊严。但现实生活中显然不可能得到,那么就转移到艺术中去,这就是敢于挑战权威,追求人格平等的艺术形象能够出现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内在心理原因。   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在他眼里没有所谓的权威,或者说权威在他眼里和自己是平等的,因而不必屈尊或仰视。第一次见玉皇大帝,玉皇威武地问“哪个是妖仙?”悟空应道:“老孙便是。”惹得众仙大惊失色,说他轻慢咒他该死。当玉帝给他封官众仙齐声要他“谢恩”时,他也出只是朝上唱个大喏。在天宫,蟠桃、玉酒、仙丹,都是神圣权威人物才得以享受的圣物,但悟空压根不理这一套,他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他的观念是,玉皇大帝吃得我也吃得。蟠桃会没有请他,他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蔑视,无论如何不能忍受,于是假传圣旨愚弄赤脚大仙,把井然有序的天国闹了个不亦乐乎。不但如此,他还想夺取玉皇大帝的权力,推翻他的宝座,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迈宣言。   在菩萨的安排下,孙悟空皈依了佛教,按理说他该对神界天界权威顶礼膜拜,敬而畏之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取经路上他依然桀骜不驯,依然对天界权威佛家神灵一概不放在眼里。无论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均被他呼来喝去。有一次他为了降妖要求玉皇大帝把天借给他半个时辰,并威胁玉帝“若道半个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观音菩萨按说是他的“救命恩人”,而且法力无边,孙悟空常常要请她帮忙,但他竟敢嘲笑她“惫懒”,取笑她活该一世无夫。如来佛是西天最高领袖,曾把孙悟空一巴掌压在五行山下,但孙悟空依然敢骂他是“妖精的外甥”。   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剧照总之,在孙悟空心里,他和玉皇大帝和菩萨、如来佛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调侃、嘲笑他们。说实在话,在封建时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下,能出现一个孙悟空,实在是石破天惊,空谷足音!他头昂得倍儿高,腰杆挺得倍儿直,说话高声大气,把中国人憋闷几千年的屈辱一下子发泄出来,真正的扬眉吐气了。孙悟空是中国人被压抑心理的出气阀和矫正器。有孙悟空在就可以知道中国人(可泛化为全人类)其实并不真心、甘心做奴隶,并不真心、甘心低眉顺眼、奴颜卑膝的生活。之所以像奴隶一样的生活,实在是因为不得已而已。   四、孙悟空主持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迎合了观众渴望社会正义的心理需求孙悟空抱打不平、主持正义,为正义的伸张不惜代价,甘冒风险,这在电视剧中多有表现,且容易理解,此处不赘。   五、孙悟空任性随意、暴力凶顽等弱点也与观众深层心理相通孙悟空性格中有诸多优秀品质,但和一切人一样,他也不是完人,而是同样有着一般人的人性弱点,如任性妄为,好斗成性,暴力凶顽,自恃神勇等。孙悟空作为猴王到菩提祖师处学艺,学得一身本事急于卖弄,显露出一种无法把持自我的狂妄,祖师预料他日后会惹祸行凶,故而将他逐出师门。回到花果山后的孙悟空,操练猴群,剿了混世魔王,夺了大刀,又到傲来国劫取无数兵器,惊得四邻不安,还闯进龙宫,一味强夺豪取,将定海针、金冠、金甲、云冠等宝物一并拿走。有了如意棒在手,更加威风,把花果山上和附近的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随后与牛魔王、蛟魔王等妖王结成七兄弟,日日欢歌跳舞,醉气熏天,直把花果山周遭世界折腾得昏天黑地。   皈依唐僧开始西天取经之后,孙悟空任性随意、暴力凶顽等弱点有所收敛,但还是时时暴露出来。就在悟空被唐僧解救后的第二天,路遇六个挡道的强盗,孙悟空干脆利落地把他们打死了。唐僧对此异常气愤,他认为强徒虽恶,罪不至死,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样随意伤人性命,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如何做得和尚?而悟空认为,既是强盗就该碎尸万段,不必心慈手软!两人观念不可调和。唐僧警告说,你既入沙门,就得服从规矩,不能行凶伤生,否则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孙悟空受不了如此指责,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类似的冲突在西天取经路上还有多次。有论者将孙悟空的弱点总结为 好斗成性,暴力凶顽,自恃神勇的精神狂妄,凡“妖”必灭的简单化思维,表现出悟空心中缺乏敬畏之心,致使他的“立身行事皆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们尽可以将这种唯我主义倾向美誉为一种‘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的表现,但如若听任这种唯我主义倾向的无节制膨胀,整个世界无疑会陷入人人不得自安的无序状态中。”[1]   悟空逞勇好斗的性格,论者称之为“泛暴力”倾向,这种倾向其实深深的隐藏于大众的无意识心理之中。中国大众毫无疑问有着和平友爱、善良纯朴的传统风尚,但毫无疑问的是,也存在崇拜暴力的非理性倾向。关于后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的街头巷尾、市井乡野打杀争斗场面的频繁出现,看看人们对武侠小说、武打影视的持久热情,再联系“文化大革命”中极为泛滥的暴力场面,“就会深感到中国的大众社会确实存在着与现代文明国家极不相称的不文明恶习。”[2]这种“恶习”因为属于“集体无意识”而为人所不知觉。换句话说是,孙悟空的精神弱点其实也就是观众的精神弱点,悟空和观众在精神弱点上是相通的,这也是孙悟空获得观众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孙悟空的人生路其实就是文明社会人隐形的人生路孙悟空原本是一块仙石,迸裂化为石猴,因探水帘洞有功而被尊为美猴王,率群猴在花果山过着无忧无虑,纯任自然的生活。后来在菩提始祖那里学得浑身武艺,有了武艺就急于表现,招到始祖批评,始祖料他将来必惹祸患,将他逐出师门。为了弄到如意武器,他大闹龙宫取走了定海神针金箍棒,又到阴曹地府从生死薄上勾掉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可以永生不死。这显然破坏了既定的社会规矩,于是龙王、冥王相继告状。玉皇大帝听从太上老君的对策许以官位以招安孙悟空,悟空高兴接受,认真勤恳的工作,后知官职微小又造起反来,要求做最大的官“齐天大圣”,做了大圣又感到有职无权,于是有“大闹天宫”的英雄壮举。大闹天宫失败,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没有出头之日,后来在菩萨的推荐下,悟空归依唐僧,开始西天取经。取经路上逢妖降妖,遇怪捉怪,立下汗马功劳,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成功了,成功的标志是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给与了最高礼遇。   以上是孙悟空的人生之路,大致可以用以下关键词串联起来:自然――社会――冲突――反抗――失败――归顺――奋斗――成功。   仔细想想,孙悟空所走过的路不就是文明社会里每个人所走过的路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自然人”,而后就开始了被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可能不像孙悟空那样激烈和外在,而大多发生在心理内部(“叛逆”)――那是一个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的过程啊!个人渴望自由而社会规范(“紧箍”)要严加约束,你听从了则罢,不听从就受惩罚,在激烈的碰撞冲突、甚至是失败挫折中最后终于接受了社会规范,半情愿半不情愿地遵守社会规范,按社会游戏规划办事,努力奋斗和拼搏,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荣誉,即所谓的“成功”。   所以说,孙悟空的人生路其实就是文明社会每个人隐形的人生路。孙悟空外表是神猴,精神实质却是人;而且是每个人,因为他与每个人内心相通。在孙悟空身上,观众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和内心,所以人们喜欢他。   对于孙悟空,过去一般是从政治、阶级角度加以分析,把他赞为敢于向封建统治阶级反抗的大无畏的战斗英雄,称“孙悟空的反抗斗争,在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给了人们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憎恨秦汉以来的专制王朝,并把希望深深寄予‘豪杰之士’的思想。”[3]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从文化心理、从人性角度看,我们发现观众之所以喜欢孙悟空,是因为内心深处和孙悟空的性格有相同、相通之处,观众从孙悟空这面镜子里隐隐约约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在内心深处,在人性层面上(无论优点还是弱点),每个人都是孙悟空,孙悟空就是每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观赏孙悟空其实就是在自我分析、自我观照、自我欣赏。当艺术形象成为现实中人的替身时,艺术形象就获得了极大成功,就走向了大众,走进了每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我们对观众喜欢孙悟空所做的文化心理分析,也就是孙悟空形象之所以成功的文化心理原因。   参考文献:   [1][2]程世和.孙悟空形象的精神批判[J].东南大学学报, 2009(2).   [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09.


相关内容

  • 电视发展史
  • 电视发展史 一.电视的发明及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 ...

  • 国产喜剧电影的现状和发展
  • 国产喜剧电影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中国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国产高票房电影,其中喜剧电影占到大多数.喜剧电影如此迅猛发展使摸着石头过河的电影人们透过这样的现象似乎看到一些图景和隐忧.本文从喜剧的本质入手,阐明了喜剧应有的精神特质,简要概括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及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类型.着重分析了冯小刚的市民 ...

  • 大圣归来原因
  • 大圣归来 影片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大圣归来>讲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到了五行山下,神通尽失,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唐僧的前世--小和尚江流儿救出.因为手 ...

  • 关于写春节晚会
  • > 关于写春节晚会的作文 第一篇:关于春节晚会 好热闹的大森林啊!今天是森林里的春节晚会,地上走的,天上飞的都纷纷去看春节晚会. 主持人是画眉鸟和金丝雀,它们先流利的说了一些祝福的话语,然后就请上了森林里的歌星_小狗. 小狗上台以后就说:"你们最爱听我的什么歌?"动物们异口 ...

  • [大话西游]影评:搞笑.
  • 影评知识 <大话西游>上映时间:香港1994年12月21日,是周星驰电影公司和大陆西影合作拍摄的一部经典的无厘头搞笑片.<大话西游>把周星驰推到了后现代主义喜剧大师的位臵,进而推动了无厘头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最主要的是<大话西游>成就了周星驰,把他推到了后现代主义喜 ...

  • [演讲]宋方金:中国影视界一直把类型和现实的关系搞反了
  • 来源:编剧帮 文/宋方金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编剧帮论坛跟大家交流.这个论坛到今年是第三年了,很不容易.因为中国有句俗语,叫事不过三.这个话可以有很多解释,一件事很难干三次,或者说一件事干三次都干不成那就别干了.等等.反正就是三这个坎儿比较难跨越.可以说,编剧帮"帮主&q ...

  • 刘镇伟  我是孙悟空,你们是念紧箍咒的唐三藏丨导演
  •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 <大话西游3>不是<大话西游>的前传.后传或外传.刘镇伟竟然大胆地把这个21年前的经典故事重讲了一遍,经典场景和台词频频重现.但这也不是翻拍,它更像刘镇伟回到了21年前,在摄影机旁边60度的方位又架了一台摄影机,拍到了当年隐匿起来的重要部分 ' 刘 ...

  • 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 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国产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形象造型分析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 二级学院 专 业戏剧影视文学 学 号 ) 国产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形象造型分析 摘 要 孙悟空是我国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国内外皆有许多根据小说<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 ...

  • _西游记之大圣归来_动画片的中国式_归来_荆棘
  • C 文化娱乐 ▲3D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所展现的东方价值观令西方观众脑洞大开.图为电影剧照.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动画片的中国式"归来" 一只中国猴子的英雄梦想与情怀 "让小朋友唐僧帮孙悟空找回初心,成长为大英雄&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