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6.2 频率的稳定性(一)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第六章概率初步导学案 第二节 频率的稳定性(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实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并据此能初步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难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规律。

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经历自主探索、分组实验、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辅以适当的引导。同时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交互性与直观性,打破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习内容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频率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猜测”的过程,探索大量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频率、概率是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辨证关系,同时亦为学生体会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做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以2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准备图钉。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内容: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情景对话:以小明和小丽玩抛图钉游戏为背景展开交流,引出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不同的猜测,进而产生通过试验验证的想法。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猜测游戏结果的能力,并从中初步体会试验结果可能性有可能不同。让学生体会猜测结果,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先猜测,再经过多次的试验得出来的。而且由此引出猜测是需通过大量的试验来验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猜测,事实上,学生对游戏的公平性进行猜测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就为下一环节用试验估算事件发生频率打好基础。同时简短对话易于快速引入新课,利于课堂环节的衔接。

第三环节 分组试验,获取数据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任意掷一枚图钉,出现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两种结果,让同学猜想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是否相同的情境,让学生来做做试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钉:

为事件发生的频率。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

mn

介绍频率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 称

活动目的:通过分组试验让学生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发现过程,验证之前的猜想.当试验的次数较少时,规律不明显,甚至与开始的猜测有矛盾,让学生动脑得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试验的次数不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发的把全班试验的结果都统计出来,学会进行试验

和收集试验数据。分组试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形 成由大胆猜想到验证猜想最后总结规律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这一环节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发现过程有了全面地认识,通过试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频率大小,领会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进一步了解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发展随机观念,培养求真意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频率的稳定性

第四环节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1)请同学们根据已填的表格,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小明共做了400次掷图钉游戏,并记录了游戏的结果绘制了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观察图像,钉尖朝上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结论: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钉尖朝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活动目的: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进而得出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组讨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初步体会用频率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独立处理数据.通过观察图像分析,产生初步判断.再通过共同观察幻灯片上的折线图进一步验证猜想,为回答接下来的议一议做好准备。在议一议中,学生对1,2问快速做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增长见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六、展示提升:

活动内容:

问题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

(1)完成上表;

(2)根据上表画出该运动员击中靶心的频率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击中靶心的频率变化有什么规律? 问题2: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在同样条件下,大量地对这种幼树进行移植,并统计成活情况,计算成活的频率.如果随着移植棵数n的越来越大,频率这个常数就可以被当作成活率的近似值. mn

越来越稳定于某个常数,那么

1)下表是统计试验中的部分数据,请补充完整:

(2)由下表可以发现,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在 左右摆动,并且随着移植棵数越来越大,这种规律愈加明显.

(3)林业部门种植了该幼树1000棵,估计能成活 _______棵.

(4)我们学校需种植这样的树苗500棵来绿化校 园,则至少向林业部门购买约_______棵.

问题3.某厂打算生产一种学生使用的笔袋,但无法确定各种颜色的产量,该文具厂就笔袋的颜色随机调查了5000名学生,并在调查到1000名、2000名、3000名、4 000名、5 000名时分别计算了各种颜色的频率,绘制折线图如下:

(1)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红色的频率如何变化?

(2)你能估计调查到10000名同学时,红色的频率是多少吗? (3)若你是该厂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安排生产各种颜色的产量?

数学理解:抛一个如图所示的瓶盖,盖口向上或盖口向下的可能性是否一样大?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活动目的:设置问题1主要是衔接本节课的探索试验题,使学生形成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绘制表格、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同时进一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本题难度不大,适合学生独立完成后展演。

问题2幼树移植成活率是实际问题中的一种概率问题,也是反映频率稳定性的典型题.这个实际问题中的移植试验不属于各种结果可能性相等的类型,所以成活率要由频率去估计.先由学生讨论出,幼树移植成活率不属于各种结果可能性相等的类型,所以成活率要由频率去估计.接着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的空缺(成活的频率),观察表格,根据成活的频率哪一组数所稳定到的那个常数,得出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进而用这个频率来估计幼苗成活的可能性的大小。

问题3设计了一个学生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笔袋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给出折线统计图,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和绘图过程,节省了学生答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本题设置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式,拓展了题型,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题采用独立思考后抢答的形式进行,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理解是考察学生设计试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与抛图钉问题类似,有

利于检验教学效果。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后教师设计展演环节。可分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第一题的完成情况,并点评存在的问题,巩固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问题2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完成进一步的巩固;问题3 的设置体现递进性,拓展学生思维,体现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七、学习小结:

活动内容: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你获得了哪些活动体验?

活动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师生互相交流如何通过试验的方法来确定频率的稳定性,及用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总结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频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 八、达标检测:

教材 145页知识技能 1 九、教学设计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合理进行拓展应用。

本节课教材中的试验为学生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所以设计本节课件时选用了教材中的例子,更能体现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实施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既要充分使用教材又要合理拓展,使教学更具实效性。本节课教师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把它改成学生所经历的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学生在操作、思考、交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动手操作意识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2.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高效课堂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学会作交流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结合生活化问题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年级数学第六章概率初步导学案 第二节 频率的稳定性(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实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并据此能初步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难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规律。

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经历自主探索、分组实验、合作交流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辅以适当的引导。同时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交互性与直观性,打破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习内容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大量重复试验事件发生频率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猜测”的过程,探索大量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频率、概率是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辨证关系,同时亦为学生体会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做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以2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准备图钉。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内容: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情景对话:以小明和小丽玩抛图钉游戏为背景展开交流,引出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不同的猜测,进而产生通过试验验证的想法。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猜测游戏结果的能力,并从中初步体会试验结果可能性有可能不同。让学生体会猜测结果,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先猜测,再经过多次的试验得出来的。而且由此引出猜测是需通过大量的试验来验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猜测,事实上,学生对游戏的公平性进行猜测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就为下一环节用试验估算事件发生频率打好基础。同时简短对话易于快速引入新课,利于课堂环节的衔接。

第三环节 分组试验,获取数据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提供的任意掷一枚图钉,出现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两种结果,让同学猜想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可能性是否相同的情境,让学生来做做试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钉:

为事件发生的频率。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

mn

介绍频率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 称

活动目的:通过分组试验让学生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发现过程,验证之前的猜想.当试验的次数较少时,规律不明显,甚至与开始的猜测有矛盾,让学生动脑得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试验的次数不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发的把全班试验的结果都统计出来,学会进行试验

和收集试验数据。分组试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形 成由大胆猜想到验证猜想最后总结规律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这一环节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发现过程有了全面地认识,通过试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的频率大小,领会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进一步了解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发展随机观念,培养求真意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频率的稳定性

第四环节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1)请同学们根据已填的表格,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小明共做了400次掷图钉游戏,并记录了游戏的结果绘制了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观察图像,钉尖朝上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结论: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钉尖朝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活动目的: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进而得出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组讨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初步体会用频率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独立处理数据.通过观察图像分析,产生初步判断.再通过共同观察幻灯片上的折线图进一步验证猜想,为回答接下来的议一议做好准备。在议一议中,学生对1,2问快速做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数学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增长见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六、展示提升:

活动内容:

问题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

(1)完成上表;

(2)根据上表画出该运动员击中靶心的频率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击中靶心的频率变化有什么规律? 问题2: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在同样条件下,大量地对这种幼树进行移植,并统计成活情况,计算成活的频率.如果随着移植棵数n的越来越大,频率这个常数就可以被当作成活率的近似值. mn

越来越稳定于某个常数,那么

1)下表是统计试验中的部分数据,请补充完整:

(2)由下表可以发现,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在 左右摆动,并且随着移植棵数越来越大,这种规律愈加明显.

(3)林业部门种植了该幼树1000棵,估计能成活 _______棵.

(4)我们学校需种植这样的树苗500棵来绿化校 园,则至少向林业部门购买约_______棵.

问题3.某厂打算生产一种学生使用的笔袋,但无法确定各种颜色的产量,该文具厂就笔袋的颜色随机调查了5000名学生,并在调查到1000名、2000名、3000名、4 000名、5 000名时分别计算了各种颜色的频率,绘制折线图如下:

(1)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红色的频率如何变化?

(2)你能估计调查到10000名同学时,红色的频率是多少吗? (3)若你是该厂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安排生产各种颜色的产量?

数学理解:抛一个如图所示的瓶盖,盖口向上或盖口向下的可能性是否一样大?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活动目的:设置问题1主要是衔接本节课的探索试验题,使学生形成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绘制表格、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同时进一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本题难度不大,适合学生独立完成后展演。

问题2幼树移植成活率是实际问题中的一种概率问题,也是反映频率稳定性的典型题.这个实际问题中的移植试验不属于各种结果可能性相等的类型,所以成活率要由频率去估计.先由学生讨论出,幼树移植成活率不属于各种结果可能性相等的类型,所以成活率要由频率去估计.接着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的空缺(成活的频率),观察表格,根据成活的频率哪一组数所稳定到的那个常数,得出幼树移植成活的频率,进而用这个频率来估计幼苗成活的可能性的大小。

问题3设计了一个学生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笔袋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给出折线统计图,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和绘图过程,节省了学生答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本题设置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式,拓展了题型,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题采用独立思考后抢答的形式进行,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理解是考察学生设计试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与抛图钉问题类似,有

利于检验教学效果。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后教师设计展演环节。可分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第一题的完成情况,并点评存在的问题,巩固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问题2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完成进一步的巩固;问题3 的设置体现递进性,拓展学生思维,体现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七、学习小结:

活动内容: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你获得了哪些活动体验?

活动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师生互相交流如何通过试验的方法来确定频率的稳定性,及用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总结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频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 八、达标检测:

教材 145页知识技能 1 九、教学设计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合理进行拓展应用。

本节课教材中的试验为学生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所以设计本节课件时选用了教材中的例子,更能体现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实施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既要充分使用教材又要合理拓展,使教学更具实效性。本节课教师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把它改成学生所经历的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应用,学生在操作、思考、交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动手操作意识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2.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高效课堂

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学会作交流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结合生活化问题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内容

  • 6.2 频率的稳定性(一)教学设计
  • 第六章 概率初步 2 频率的稳定性(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 ...

  • 水文频率曲线绘制的Matlab程序设计
  • 第31卷第8期2013年8月 文章编号:1004-3918(2013)08-1250-05 河南科学 HENAN SCIENCE Vol.31No.8Aug. 2013 水文频率曲线绘制的M atlab程序设计 李清富, 摘 闫鹏飞,孙静涛,程婷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1) 要:基 ...

  • 小学科学三.四年级实验室开放记录
  • 小学实验室开放记录 小学科学上册 ( 三 )年级 10.9 日期 班级 实验人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指导教师 备注 9.24 3.2 张鹏宇等 9.271 3.3 杜欣冉 10.22 3.2 徐贝贝 11.19 3.3 梁雅文 11.26 3.4 孟宇伟 12.31 3.4 韩欣欣 一张彩色卡 纸. ...

  • 2014七年级数学下册 6.2 频率的稳定性深度解析
  • 2㊀ 频率的稳定性 1 能根据频率的特点确定一个事件的频率.2 能利用频率的稳定性估计一个事件的概率. 要点1㊀ 估计一个事件的频率 如果一组数据共有n 个, 而其中的某一类数据出现了m 次, 那么m 就叫做该在n 次重复试验中, 不确定事件A 发生了m 次, 则比值m 称为事件A 发生的 n 频率 ...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第2卷第1期 20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V01.2.No.1January,2006 6年1月CLIMATECHANGERESEARCH 文章编号:1673-1719(2006)01-0003-06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 ...

  • 谐波对电网影响的探讨与研究
  • 18 供 用 电 第22卷第5期 2005年10月 谐波对电网影响的探讨与研究 李明强1杰1,王 双12,王 3 (1.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上海 200030;2.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公用事业公司,; 3.上海沪闵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在理想 ...

  • 沥青混凝土厂拌冷再生基层施工工法
  • 沥青混凝土厂拌 冷再生基层施工工法 工法内容材料 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九年三月 目录 1. 前言............................................................................................. ...

  • 过程设备设计复习题及答案6--8
  • 过程设备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换热设备 6.1根据结构来分,下面各项中那个不属于管壳式换热器:( B ) A.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B. 蓄热式换热器 C. 浮头式换热器 D.U 形管式换热器 6.2常见的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属于以下哪种类型的换热器:(C ) A.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B. 蓄热式换热 ...

  • 异步电动机企业标准
  • Q/WTP01-2010小功率变频调速三相 异步电动机 前 言 YSVP.YVP 系列小功率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是适用于由变频器供电的调速系统中运行的专用异步电动机.该系统可以满足国内外一般需要调速的功力机械配套场合.电动机的机座号范围为71-100. 本标准参照GB755-2008<旋转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