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共20张专业地图)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共20张图)

图1 中国地形图

图2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图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图4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图5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图6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图7 开发区分布图

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9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0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图12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图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价图

图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图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图16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

图17 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图18 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图19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图

图20 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

(1)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2)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对编制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

(3)战略性,指本规划是从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作出的总体部署。基础性,指本规划是在对国土空间各基本要素综合评价基础上编制的,是编制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是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平台。约束性,指本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区范围、定位、开发原则等,对各类开发活动具有约束力。

(4)我国陆地国土空间中,山地约占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

(5)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指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6)据2005年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复查,64.7%的水力资源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西藏。

(7)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油等。

(8)2008年全国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中,77%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75.9%的铁矿资源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安徽、山西、云南、山东和内蒙古,62.4%的铜矿资源集中在江西、西藏、云南、内蒙古和山西。

(9)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落到具体的国土空间。从国土空间的角度观察,工业化城镇化就是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化为城市化空间的过程。

(10)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11)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退化、沙化、碱化草地达135万平方公里。

(12)2008年全国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22个,其中浅层133个,深层78个,岩溶11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

(13)空间结构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空间后,调整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14)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空间单元的开发利用工作中,明确每个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

(15)开发通常指以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活动,也可以指发现或发掘人才、发明技术等活动。发展通常指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开发与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资源开发、农业开发、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等会促进发展,但开发不完全等同于发展,对国土空间的过度、盲目、无序开发不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16)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一定意义上就是将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恢复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是对过去开发中主体功能错位的纠正。

(17)在农业社会,很多地区可以做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但在工业社会,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后,有些地区就很难做到“一方水土养富一方人”。

(18)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一定国土空间的承载能力,但国土空间总量、环境容量、绿色开敞空间是技术进步不能完全解决的。

(19)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等空间。

(20)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国土空间中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以及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

(21)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实质是政府代表人民购买这类地区提供的生态产品。

(22)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以自然或法定边界为基本单元,分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

(23)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独立工矿空间。

农业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包括农业设施和农村道路)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即农村居民点空间。

生态空间,包括绿色生态空间、其他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

其他空间,指除以上三类空间以外的其他国土空间,包括交通设施空间、水利设施空间、特殊用地空间。交通设施空间包括铁路、公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等占用的空间。水利设施空间即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空间。特殊用地空间包括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宗教等占用的空间。

(24)退耕还水就是在严重缺水地区,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适度减少必要的耕作面积等,减少农业用水,恢复水系平衡。

(25)据点式开发,又称增长极开发,是指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富集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突出重点,点状开发。

(26)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相当一部分国土空间并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到2020年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3.91%是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并以全部陆地国土空间测算的,若扣除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开发强度将大大超过3.91%。

(27)陆桥通道为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运输大通道,是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

(28)集中均衡式经济布局是指小区域集中、大区域均衡的开发模式。亦即在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集中开发、密集布局;在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形成若干个小区域集中的增长极,并在国土空间相对均衡分布。这是一种既体现高效,又体现公平的开发模式。

(29)提出优化开发区域,既是针对一些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化地区存在过度开发隐患,必须优化发展内涵的迫切要求,更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30)环渤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以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和500米以下的丘陵为主。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利用已处于过载状态,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大气环境质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相对较少,污染主要发生在局部地区取暖季节,除辽中南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环境容量尚有剩余。地表水环境质量很差,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水污染问题突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风蚀都较为严重。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影响,旱涝灾害潜在威胁较大,尤以春旱最为严重,滨海地区风暴潮和海水入侵也时有发生。

(31)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海拔低于100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杭州湾滨海平原为主体,地势起伏平缓。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了大范围地下水漏斗。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仅在区域东北与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尚有剩余容量。化学需氧量排放也已经超过水环境容量,京杭运河沿线超载较为严重。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河湖水系发达,受洪水灾害威胁较为严重。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抗侵蚀能力较弱,加之降水强度大,土地开发利用不当易引起土壤侵蚀。

(32)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为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缓,有零星小山丘分布。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总量丰富,但随着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水排放量大,河网水污染严重。枯季河流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对供水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仅在南部沿海市县尚有剩余容量。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夏热冬暖,热量丰富,雨量丰沛,降水强度大,沿海地区经常受台风和风暴潮的袭扰。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代表性土壤为赤红壤,抗侵蚀能力差。

(33)提出重点开发区域,既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经济持续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轻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需要。

(34)冀中南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属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问题。水资源总量较少,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整体水污染情况较为严峻。自然灾害危险性较低,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

(35)太原城市群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东部的盆地地形,地势相对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属汾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大气环境质量整体较好,除太原等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问题不严重。水资源总量较少,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整

体水污染情况较为严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侵蚀脆弱性较高。各类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总体较低。

(36)呼包鄂榆地区沿黄河呈条带状分布,地势平缓,地貌类型为河流谷地。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强度相对较低。降水较少,本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差,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过环境容量,中部地区尚有剩余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总体差,化学需氧量排放已经重度甚至极度超过水环境容量。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气温变化大。生态环境脆弱,开发不当易加剧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沙尘以及风灾。

(37)哈长地区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为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强度相对较低。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部分城市严重缺水。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基本没有超过环境容量,但松花江干流水质污染严重。冬季漫长寒冷,地表积雪时间长。季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部分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

(38)东陇海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河湖等均有分布,总体上平原及丘陵面积较大。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低产盐田和未利用滩涂,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年均降水较多,可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临海地带潮流通畅,风速大,水气环境的扩散和自净能力较强。广袤的滩涂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减缓洪水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功能。

(39)江淮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具有一定潜力。属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中游,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总体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未超载。长江干流安徽段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淮河干流安徽段整体水质轻度污染,巢湖湖区水质为中度污染,酸雨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

(40)海峡西岸地区沿海岸线呈狭长带状分布,地势由内陆向海岸倾斜,起伏较大,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开发强度普遍较高,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短缺。位于东南诸河流域,雨量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河流多为山区独流入海小河流。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南部少数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有一定程度超载。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夏季多台风,常有暴雨发生。植被种类丰富,植被季相变化不明显。赤红壤为本区代表性土壤。

(41)中原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以平原和黄土丘陵为主。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尚有一定潜力。水资源比较短缺,但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一般,西部的二氧化硫排放已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东部尚有一定容量。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黄河沿线超载程度较重。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降水集中,分配不均,旱涝灾害严重。

(42)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地貌类型以平原、缓岗和丘陵为主。开发强度不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区内用水需要。但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湘江污染比较严重。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

霜期长,降水丰沛,四季变化明显。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大,常出现干旱洪涝、低温冷寒、春秋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

(43)“绿心”是指城市群中心区域的农林地、水面等农业和自然生态景观,具有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保护农业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

(44)北部湾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主要为盆地、缓岗丘陵和滨海平原。开发强度较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南部沿海河流源短流急,调蓄能力较低。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一般,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轻微超载,水环境基本没有超载,但应重视近海海域保护。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水热资源较丰富,生物资源种类多,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雨林,土壤类型为赤红壤。

(45)成渝地区以平原、坝地、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水量比较丰富,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成都平原灌溉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在干旱年份缺水季节易出现水资源紧张状况。成都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一般,水环境质量较差,部分河段化学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载。重庆地区大气环境与水环境承载力较低,二氧化硫排放严重超过大气环境容量,南部县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土壤类型多样,平原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为主,低山及丘陵为紫色土。

(46)黔中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大部分地区属云贵高原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城镇基本分布在山间平地(坝子),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但现有开发强度也不高。位于乌江流域,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山区,空气流动性较弱,大气环境质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较为严重。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除中心城市外,基本不存在水污染超载问题。大部分地区处在石漠化敏感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需要保护部分山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47)滇中地区属于滇东高原盆地,以山地和山间盆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和缓。多盆地,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山间平地(坝子)。开发强度较低,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位于长江、珠江和红河上游,有滇池、抚仙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未超载。水环境总体较好,滇池等部分高原湖泊污染严重。属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干湿季分明。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植被类型多样,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48)藏中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藏南谷地,海拔在3500~4500米左右,可利用土地资源不多,但由于人口较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属雅鲁藏布江流域,水量丰富,大多数地区人均水资源高于2000立方米。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十分优良。属高原河谷地形,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土壤侵蚀脆弱性较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震灾害危险性较高。

(49)关中—天水地区地势由渭河河道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抬升,地势起伏相对平缓,地貌主要以河谷阶地型平原为主体。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开发潜力。水资源非常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多个浅层漏斗。渭河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都未超过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

质量总体较差,部分河流化学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较长。降水集中、变率大,易发生水土流失。

(50)兰州—西宁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以山地和河谷盆地为主。开发强度较低,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地处黄河上游,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区。大多数区域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一般,其中城镇和工矿区是大气污染点状分布的主要区域。水污染呈块状分布,大多数区域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河谷地带生态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山区土壤保持对该区域生态质量作用明显。

(51)宁夏沿黄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属黄河流经贺兰山和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人均水资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未超过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水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较为稳定,但受沙漠化的威胁,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重要。

(52)天山北坡地区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前冲积、洪积扇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强度较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较为紧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存在河流尾闾湖泊萎缩等问题。地下水超采严重,绿洲内部和边缘地带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载。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部分河段化学需氧量排放超载。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日照充足,降雨少。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耕地、草场、天然森林、水域等均有分布。

(53)本规划主要明确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畜水产品主产区的战略布局,具体范围和其他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由相关部门在专项规划中予以明确。

(54)七区指东北平原等七个农产品主产区;二十三带指七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二十三个产业带。

(55)水源涵养型:主要指我国重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补给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56)水土保持型:主要指土壤侵蚀性高、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保持水土功能的区域。包括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57)防风固沙型:主要指沙漠化敏感性高、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频发并影响较大范围的区域。包括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

(58)生物多样性维护型:主要指濒危珍稀动植物分布较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藏东南高原

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

(59)生态廊道是指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为可移动物种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领域,以促进生物个体间的交流、迁徙和加强资源保存与维护的物种迁移通道。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

(60)生态孤岛是指物种被隔绝在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只能内部循环,与外界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交换,物种向外迁移受到限制,处于孤立状态的区域。

(6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62)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是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文化自然遗产。

(6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具有重要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风景名胜区。

(64)国家森林公园是指具有国家重要森林风景资源,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观赏、游憩、教育价值高的森林公园。

(65)国家地质公园是指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66)人口在地区间的转移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转移是指个人主观上具有迁移的意愿,并为之积极努力,付诸实践。被动转移是指个人主观上没有迁移的意愿,但出于居住地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地理环境恶化等原因不得不进行迁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人口在区域间的转移,除了在极少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必要的生态移民等被动转移外,主要指立足于个人自主决策的主动转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理顺体制机制,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自觉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67)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8)绿色信贷是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类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而实现在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投资冲动。

(69)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其中,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

(70)绿色证券,是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为核心的环保配套政策,上市公司申请首发上市融资或上市后再融资必须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等环保核查,

同时,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71)新勘探发现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若位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和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

(72)“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是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重要项目,主要建设国家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库,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技术与服务支撑体系。

(73)“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重点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决策水平。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共20张图)

图1 中国地形图

图2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图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图4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图5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图6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图7 开发区分布图

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9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0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图12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图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价图

图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图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图16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

图17 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图18 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图19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图

图20 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

(1)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2)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对编制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

(3)战略性,指本规划是从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作出的总体部署。基础性,指本规划是在对国土空间各基本要素综合评价基础上编制的,是编制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是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平台。约束性,指本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区范围、定位、开发原则等,对各类开发活动具有约束力。

(4)我国陆地国土空间中,山地约占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

(5)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指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6)据2005年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复查,64.7%的水力资源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西藏。

(7)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油等。

(8)2008年全国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中,77%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75.9%的铁矿资源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安徽、山西、云南、山东和内蒙古,62.4%的铜矿资源集中在江西、西藏、云南、内蒙古和山西。

(9)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落到具体的国土空间。从国土空间的角度观察,工业化城镇化就是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化为城市化空间的过程。

(10)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11)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退化、沙化、碱化草地达135万平方公里。

(12)2008年全国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22个,其中浅层133个,深层78个,岩溶11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

(13)空间结构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空间后,调整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14)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空间单元的开发利用工作中,明确每个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

(15)开发通常指以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活动,也可以指发现或发掘人才、发明技术等活动。发展通常指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开发与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资源开发、农业开发、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等会促进发展,但开发不完全等同于发展,对国土空间的过度、盲目、无序开发不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16)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一定意义上就是将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恢复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是对过去开发中主体功能错位的纠正。

(17)在农业社会,很多地区可以做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但在工业社会,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后,有些地区就很难做到“一方水土养富一方人”。

(18)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一定国土空间的承载能力,但国土空间总量、环境容量、绿色开敞空间是技术进步不能完全解决的。

(19)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等空间。

(20)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国土空间中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以及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

(21)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实质是政府代表人民购买这类地区提供的生态产品。

(22)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以自然或法定边界为基本单元,分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

(23)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独立工矿空间。

农业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包括农业设施和农村道路)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即农村居民点空间。

生态空间,包括绿色生态空间、其他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

其他空间,指除以上三类空间以外的其他国土空间,包括交通设施空间、水利设施空间、特殊用地空间。交通设施空间包括铁路、公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等占用的空间。水利设施空间即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空间。特殊用地空间包括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宗教等占用的空间。

(24)退耕还水就是在严重缺水地区,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适度减少必要的耕作面积等,减少农业用水,恢复水系平衡。

(25)据点式开发,又称增长极开发,是指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富集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突出重点,点状开发。

(26)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相当一部分国土空间并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到2020年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3.91%是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并以全部陆地国土空间测算的,若扣除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开发强度将大大超过3.91%。

(27)陆桥通道为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运输大通道,是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

(28)集中均衡式经济布局是指小区域集中、大区域均衡的开发模式。亦即在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集中开发、密集布局;在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形成若干个小区域集中的增长极,并在国土空间相对均衡分布。这是一种既体现高效,又体现公平的开发模式。

(29)提出优化开发区域,既是针对一些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化地区存在过度开发隐患,必须优化发展内涵的迫切要求,更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30)环渤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以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和500米以下的丘陵为主。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利用已处于过载状态,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大气环境质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相对较少,污染主要发生在局部地区取暖季节,除辽中南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环境容量尚有剩余。地表水环境质量很差,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水污染问题突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的风蚀都较为严重。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影响,旱涝灾害潜在威胁较大,尤以春旱最为严重,滨海地区风暴潮和海水入侵也时有发生。

(31)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海拔低于100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和杭州湾滨海平原为主体,地势起伏平缓。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了大范围地下水漏斗。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仅在区域东北与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尚有剩余容量。化学需氧量排放也已经超过水环境容量,京杭运河沿线超载较为严重。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河湖水系发达,受洪水灾害威胁较为严重。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抗侵蚀能力较弱,加之降水强度大,土地开发利用不当易引起土壤侵蚀。

(32)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为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缓,有零星小山丘分布。开发强度较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总量丰富,但随着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水排放量大,河网水污染严重。枯季河流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对供水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仅在南部沿海市县尚有剩余容量。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夏热冬暖,热量丰富,雨量丰沛,降水强度大,沿海地区经常受台风和风暴潮的袭扰。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代表性土壤为赤红壤,抗侵蚀能力差。

(33)提出重点开发区域,既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经济持续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轻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需要。

(34)冀中南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属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问题。水资源总量较少,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整体水污染情况较为严峻。自然灾害危险性较低,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

(35)太原城市群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东部的盆地地形,地势相对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属汾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大气环境质量整体较好,除太原等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问题不严重。水资源总量较少,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整

体水污染情况较为严峻。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侵蚀脆弱性较高。各类自然灾害的危险性总体较低。

(36)呼包鄂榆地区沿黄河呈条带状分布,地势平缓,地貌类型为河流谷地。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强度相对较低。降水较少,本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差,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过环境容量,中部地区尚有剩余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总体差,化学需氧量排放已经重度甚至极度超过水环境容量。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气温变化大。生态环境脆弱,开发不当易加剧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沙尘以及风灾。

(37)哈长地区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为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强度相对较低。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部分城市严重缺水。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基本没有超过环境容量,但松花江干流水质污染严重。冬季漫长寒冷,地表积雪时间长。季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部分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

(38)东陇海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河湖等均有分布,总体上平原及丘陵面积较大。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低产盐田和未利用滩涂,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年均降水较多,可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临海地带潮流通畅,风速大,水气环境的扩散和自净能力较强。广袤的滩涂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减缓洪水灾害和净化环境等功能。

(39)江淮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具有一定潜力。属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中游,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总体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未超载。长江干流安徽段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淮河干流安徽段整体水质轻度污染,巢湖湖区水质为中度污染,酸雨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

(40)海峡西岸地区沿海岸线呈狭长带状分布,地势由内陆向海岸倾斜,起伏较大,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开发强度普遍较高,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短缺。位于东南诸河流域,雨量丰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河流多为山区独流入海小河流。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南部少数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有一定程度超载。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夏季多台风,常有暴雨发生。植被种类丰富,植被季相变化不明显。赤红壤为本区代表性土壤。

(41)中原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以平原和黄土丘陵为主。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尚有一定潜力。水资源比较短缺,但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一般,西部的二氧化硫排放已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东部尚有一定容量。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黄河沿线超载程度较重。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降水集中,分配不均,旱涝灾害严重。

(42)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地貌类型以平原、缓岗和丘陵为主。开发强度不高,未来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区内用水需要。但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湘江污染比较严重。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

霜期长,降水丰沛,四季变化明显。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大,常出现干旱洪涝、低温冷寒、春秋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

(43)“绿心”是指城市群中心区域的农林地、水面等农业和自然生态景观,具有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保护农业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

(44)北部湾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主要为盆地、缓岗丘陵和滨海平原。开发强度较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南部沿海河流源短流急,调蓄能力较低。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一般,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轻微超载,水环境基本没有超载,但应重视近海海域保护。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水热资源较丰富,生物资源种类多,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雨林,土壤类型为赤红壤。

(45)成渝地区以平原、坝地、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水量比较丰富,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成都平原灌溉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在干旱年份缺水季节易出现水资源紧张状况。成都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一般,水环境质量较差,部分河段化学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载。重庆地区大气环境与水环境承载力较低,二氧化硫排放严重超过大气环境容量,南部县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土壤类型多样,平原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为主,低山及丘陵为紫色土。

(46)黔中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大部分地区属云贵高原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城镇基本分布在山间平地(坝子),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但现有开发强度也不高。位于乌江流域,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山区,空气流动性较弱,大气环境质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较为严重。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除中心城市外,基本不存在水污染超载问题。大部分地区处在石漠化敏感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需要保护部分山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47)滇中地区属于滇东高原盆地,以山地和山间盆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和缓。多盆地,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山间平地(坝子)。开发强度较低,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位于长江、珠江和红河上游,有滇池、抚仙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未超载。水环境总体较好,滇池等部分高原湖泊污染严重。属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干湿季分明。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植被类型多样,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48)藏中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藏南谷地,海拔在3500~4500米左右,可利用土地资源不多,但由于人口较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属雅鲁藏布江流域,水量丰富,大多数地区人均水资源高于2000立方米。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十分优良。属高原河谷地形,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土壤侵蚀脆弱性较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震灾害危险性较高。

(49)关中—天水地区地势由渭河河道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抬升,地势起伏相对平缓,地貌主要以河谷阶地型平原为主体。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开发潜力。水资源非常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多个浅层漏斗。渭河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都未超过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

质量总体较差,部分河流化学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较长。降水集中、变率大,易发生水土流失。

(50)兰州—西宁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貌以山地和河谷盆地为主。开发强度较低,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地处黄河上游,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区。大多数区域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一般,其中城镇和工矿区是大气污染点状分布的主要区域。水污染呈块状分布,大多数区域化学需氧量排放已超过水环境容量。河谷地带生态系统相对比较稳定,山区土壤保持对该区域生态质量作用明显。

(51)宁夏沿黄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属黄河流经贺兰山和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人均水资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大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未超过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水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较为稳定,但受沙漠化的威胁,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重要。

(52)天山北坡地区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前冲积、洪积扇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强度较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较为紧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存在河流尾闾湖泊萎缩等问题。地下水超采严重,绿洲内部和边缘地带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载。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部分河段化学需氧量排放超载。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日照充足,降雨少。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耕地、草场、天然森林、水域等均有分布。

(53)本规划主要明确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畜水产品主产区的战略布局,具体范围和其他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由相关部门在专项规划中予以明确。

(54)七区指东北平原等七个农产品主产区;二十三带指七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二十三个产业带。

(55)水源涵养型:主要指我国重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补给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56)水土保持型:主要指土壤侵蚀性高、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保持水土功能的区域。包括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57)防风固沙型:主要指沙漠化敏感性高、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频发并影响较大范围的区域。包括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

(58)生物多样性维护型:主要指濒危珍稀动植物分布较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藏东南高原

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

(59)生态廊道是指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为可移动物种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领域,以促进生物个体间的交流、迁徙和加强资源保存与维护的物种迁移通道。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

(60)生态孤岛是指物种被隔绝在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只能内部循环,与外界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交换,物种向外迁移受到限制,处于孤立状态的区域。

(6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62)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是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文化自然遗产。

(6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具有重要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风景名胜区。

(64)国家森林公园是指具有国家重要森林风景资源,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观赏、游憩、教育价值高的森林公园。

(65)国家地质公园是指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66)人口在地区间的转移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转移是指个人主观上具有迁移的意愿,并为之积极努力,付诸实践。被动转移是指个人主观上没有迁移的意愿,但出于居住地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地理环境恶化等原因不得不进行迁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人口在区域间的转移,除了在极少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必要的生态移民等被动转移外,主要指立足于个人自主决策的主动转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理顺体制机制,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自觉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67)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8)绿色信贷是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类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而实现在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投资冲动。

(69)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其中,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

(70)绿色证券,是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为核心的环保配套政策,上市公司申请首发上市融资或上市后再融资必须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等环保核查,

同时,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71)新勘探发现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若位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和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

(72)“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是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重要项目,主要建设国家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库,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技术与服务支撑体系。

(73)“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重点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决策水平。


相关内容

  • 注册测绘师教材大纲
  • 注册测绘师教材大纲.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 本文由12215669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注册测绘师考试辅导教材:测绘管理 ...

  • 数字城市三维建模
  • 1数字城市简介 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美国前总统戈尔 ...

  • 测绘工作计划
  • 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2011年测绘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 ...

  • 数字地球与地名信息化
  • [摘要]数字地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技术背景,必将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各国全球战略的成败将首先取决于数字地球方面的力量对比.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地名数字化建设,数字地球既对传统的地名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 测绘法宣传网络答题知识竞赛_答案
  • . 一.单选题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共10个题目,每题3分,共30分) 1. 测绘单位()的,应当重新办理测绘资质证书. 正确答案:合并.分立 变更名称合并.分立并更法人变更地址 2. 注册地址在A市的测绘资质单位到B市开展测绘项目,应向()进行测绘项目备案. 正确答案 ...

  •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 第26卷 第2期2007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26 No.2Apr.2007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张 莉,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摘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 十一五 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 ...

  • 主体功能区系统研究一: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基本方案
  • 主体功能区系统研究一: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基本方案 一.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基本研究思路 为了更加科学地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和施行的宏大计划.国家提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作为规划重要基础的"主体功能区区划",主要是考虑工业化和城 ...

  •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 第6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战略问题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测绘事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以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等社会公共产品为目标的公益性测绘事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为支撑,以地理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现代服务 ...

  • 测绘法律法规
  • 第一篇测绘法律法规 ㈠法律法规概述 §1我国测绘法律法规现状 1. <测绘法>于1992.12.28七届全国人大29次会议,杨尚昆66号主席令,1993.7.1实施:2002.8.29九届全国人大29次会议,江泽民75号主席令,2002.12.1实施. 2. 行政法规:<地图编制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