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概述

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市的影响

近代城市的发展

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城市化的含义 :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 具体包括: 1. 人口职能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初期——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

中期——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 60%以上

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 2)经济学理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基3)人文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征有明显相似性。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交通和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和交易的机会。 5)经济全球化理论: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

扩散。 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相当集中时期、相当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4.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罗伯特-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

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是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他建立的新协和村是代表。

5. 资本主义有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矛盾突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超阶级设想,比如傅立叶。 6.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些理论成为以后规划理论的渊源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2.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Utopia 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封建社会小生产者代表

3.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财产公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 City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问题提出了见解,最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恩维Unwin继承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1)可持续发展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城市规划的任务

1.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2.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本质任务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以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5.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

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规划具体工作基本内容

1. 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 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 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 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 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 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 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 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 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 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1. 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

2.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

3. 分析研究。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的分析整理,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具体的基础资料

1. 城市勘察资料(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土层物理状况,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以及滑坡、崩塌等基础资料;地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城市规划区内地震烈度区划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

2. 城市测量资料: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以及编制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等。

3. 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

4. 水文资料: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限等。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现有防洪设施。山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

5. 城市历史资料: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城市规划历史等

6.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

7. 城市人口资料:现状及历年城乡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的年龄、劳动力构成、自然、机械增长,职工带眷系数等

8.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9.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10.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1. 交通运输资料: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预测(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流向、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

12. 各类仓储资料:主要包括用地、货物状况及使用要求的现状和发展预测

13. 城市市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用地面积和职工人数等。

14. 建筑物现状资料: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

15. 工程设施资料(指市政工程

管网系统及 其容量,防洪工程等

16.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17. 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 城市环境资料: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各厂矿、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危害情况,城市垃圾的数量及分布,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 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2. 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与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 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

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4)主要内容:9个方面可分4 部分。

(1)调查分析预测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

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 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 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 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 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 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 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 整体性和综合性 2. 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成一个整体 3. 系统的动态性 4. 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城市系统的构成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城市系统内部是一个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结构严密的整体。一般从城市的社会、经济、空间、生态和基础设施系统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城市的构成。因此,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两个角度:一个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两种分类法: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一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产品。(还包括采掘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

城市产业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1 主导产业: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2配套性产业:围绕城市主导型产业而建立起来的。 3一般服务性产业: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

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考虑。 选址: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

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地质条件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下,工程建设不需特殊设防5. 矿藏

气候条件

城市的气候除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大气候外,在较小的地区范围还存在地方气候与小气候。

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 风象 温度 降水与湿度

地形条件

从自然地理宏观划分地形,大体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2. 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3. 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4.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的分布建筑、绿地等设施 5. 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城市用地的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按照行政隶属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等

城市的物质构成

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

居住用地 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4.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相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的指标 两方面来表达: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居住用地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城市规模 2. 城市性质 3. 自然条件 4. 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1 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人均18~28 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平米/人

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 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2. 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

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与工作、居住与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 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 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5. 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 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 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 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环境的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 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 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 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6.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居住用地的分布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2. 地形要求 3. 水源要求: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 4. 能源要求: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 5.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0.5m以上。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他要求:应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交通运输的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 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2. 防止废水污染3.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4. 防止噪声干扰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域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 30分钟为宜

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

产品、原料的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工业区的组织

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应有统一规划,区内布局应紧凑,各场不应自成一套,各自为政,要注意节约用地

工业区的组成

生产厂房、仓库、动力及市政设施、维修与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卫生防护带

工业区的规模

过小:无法提高各种设施的协作程度 过大:造成交通运输和污染的集中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

工业的分类

按性质 :冶金、电力、燃料、机械、化学、建材等

按环境污染可分为: 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 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2. 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3. 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处理4. 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业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的改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

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类: 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业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文物古迹类;其他类

2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 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在一些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还可能增加行政区级,或城市规划的分区级

3其他分类 :按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可分为地方性公共设施与非地方性公共设施 。还可分为公益性设施与盈利性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城市建设经济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大量性公共设施,指标确定的是否得当,更有重要经济意义。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

1.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需有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与支持;规模大小也影响公共设施的指标确定 2. 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3. 城市的布局结构:公共设施的分布于城市的布局结构形态与方式有着对应的组构关系;在城市的功能与用地分级构成的情况下,通常公共设施相随地分级,而拟定级列的设置指标 4. 社区建设与发展:尤其在居住社区,要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的构成特点与需求,在空间、环境、物质设施等多个层面给以支持与满足

指标确定的方法

要从城市对公共设施设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布特点、城市经济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多方面分析研究考虑 1. 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确定(主要是与人口有关的学校幼儿园等)

2. 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3. 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仓储用地

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仓库的分类

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 一般性仓库和特种仓库

从城市使用的角度分

1. 储备仓库2.转运仓库3.供应仓库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的定义: 用以栽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物质要素,同时城市绿地的质量也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城市文明。

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 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2. 有利于环境保护 a) 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b) 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c) 减弱噪声强度 3.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 4. 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5. 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6. 有利于城市防灾

城市绿地的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该三项指标

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一: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二:构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

四: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

城市发展战略

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 从本质上说: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一:国土规划 :有时作为一个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因此各种有关土地的规划工作也常被称为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用地布局上,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应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

1国土规划:是涉及面最广、最宏观的研究全国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的综合战略安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更侧重于全国及各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平衡。3区域规划则主要是对建设活动作空间统筹安排和协调。4城镇体系规划则是区域规划中有关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的合理组织。

城镇体系的规划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 通讯 供水 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如空间发展轴,发展过程中增长及登),确定其时序关系和动态空间结构,以构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5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编制城市 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

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

城市类型 按性质分:1 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城市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 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从城市的现有优势、潜在的优势和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分工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科学的确立城市性质。》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 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定量的分析 》 城市流动人口:《指短期从市外进入城市办理公务、商务、探亲访友和旅游度假的人口》 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1劳动平衡法2职工带眷系数法3递推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该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资源,有条件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

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

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

结构规划的产生

结构规划从 1965年开始酝酿 1968年形成法律 1971年修订城乡规划法时肯定了结构规划 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宏观的战略部署,所以也称为战略规划

城市开发的类型

1. 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城市开发主体多元化,但可归结为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相应的,城市开

发活动可分为公共开发和非公共开发两种,这两者在行为准则上存在本质差别,分别是以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为出发点。公共部门的开发活动涉及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领域,应该是非商业(即非盈利性)开发;在非公共开发中,如果开发者是业主本身,并且以自用为目的,也属于非商业性开发,如果开发活动是以盈利为主,则称为商业性开发。

2. 新开发和再开发:就城市开发客体而言,可分为新开发和再开发。新开发是将土地从非城市用途转化

为城市用途的开发过程;再开发是城市建成环境的物质更替过程,往往伴随功能转换。

3. 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从城市开发过程的角度,可分为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两种。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和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之为将生地转变为熟地。 行政领导有4层含义:

(1)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旨在实现某一管理目标。

(2)领导是一种上下双方共同行为的过程。

(3)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一是来自权力的影响力;二是来自非权力的影

响力。

(4)领导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不能超越环境的制约。

因此,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构成了领导活动的三个层面基本要素。

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广义概念: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概念: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图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是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对社会各项事务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行政法的渊源

又称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产生的依据和来源及其外部表现形式。我国只有成文法才是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依据和来源,是行政法的渊源和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

使行政立法权的法律依据:宪法是行政法的最根本的法源。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是制定其他法规、规章的依据、

行政法律规范。

(3)行政法规。国务院为实施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

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法规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规章的依据。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范围较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它们在

制定机关所辖民族自治地方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是制定规章的依据。

(6)规章。规章亦称行政规章,国务院规章和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7)法律解释。

(8)其他规范性文件,决议、决定和命令。

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强化国家公

务员和人民群众的行政法制观念,切实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管理科学化、

法制化建设。

行政行为的内涵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任务而产生

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 5个要件:

(1)是行为的主体,即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

员。

(2)是行为的客体,即行政管理的对象,也就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相对方。

(3)是行为的内容,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实现的管理任务。

(4)是行为的形式,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5)是行为结果,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

行政法治原则是指导行政法的立法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具体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

政应急性原则。针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则再加上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

(3)行政应急性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

(5)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主体、内容、程序和权限合法的内涵

(1)行政行为主体合法印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有法定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

织,并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行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2)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明确、适当、合法的要求。

(3)行政行为程序合法即将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必须符合与该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法定程序要求,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

(4)行政行为权限合法指行使行政行为必须在一定的地域、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度内,行政主体不能超越行政权限的限度。

城市规划的审核内容

(1)性质(2)发展目标(3)规模(4)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5)交通(6)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7)协调发展(8)规划的实施(9)共他内容

2、城市分区规划的审批内容:

(1)分区的功能。 (2)分区的人口建筑总量和基本分布。 (3)分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

(4)分区的城市干道、绿地、对外交通设施、历史街区保护等控制。 (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其他内容

3、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内容:

(1)规划用地性质。 (2)规划控制指标和控制要素。 (3)空间布局和环境保护。 (4)道路交通。 (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规划的实施(7)其他内容。

4、审核依据:是指城市规划的审批机关在受理了城市规划的申报以后,如何把握有关法律、法规、上一

层次城市规划对拟审批规划的控制要求,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城市规划的审批依据与城市规划的编

制依据是一致的。

各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审批程序

①申请程序

②审核程序

③颁发程序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程序及要求

l、程序:

(1)申请程序。(2)审核程序。(3)核发程序。

2、操作要求:

(1)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范围。

(2)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4)城市规划行致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1)控制各项建设合理地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

(2)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3)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土地使用要求,周围环境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也有一定的管理要求。

(4)不断完善、深化城市规划。规划管理就是将规划制定的成果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是城市建设规划的决策、编制成果具体化。

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

l、内容

(1)建筑物使用性质的控制。 (2)建筑容积率的控制。 (3)建筑密度的控制。 (4)建筑高度的控制。 (5)建筑间距的控制。 (6)建筑退让的控制。 (7)建设基地绿地率的控制。 (8)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

的控制。 (9)建设基地标高控制。 (10)建筑环境的管理。 (11)各类公建用地指标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12)综合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

2、依据:

(1)城市规划依据。 (2)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依据(3)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操作要求:

(1)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物、构筑物范围。

(2)建设单位申请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的操作要求。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点操作要求。

(4)建设单位送审建筑设计方案操作要求。

(5)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筑设计方案操作要求。

(6)建设单位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

(7)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以上 5类经过鉴定并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需要保护的文物,按

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在中国建筑史或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

(2)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

(3)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4)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代表性作品;

(5)反映某一城市或地区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意义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抢救我国濒危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方面要保护好城市各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功能更新和市民工作

保护原则

l、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

①系统保护的原则。②特色保护的原则。③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原则。 保护方法:

①开辟新区、保护古城。②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和历史标志的保护。③城市宏观环境保护。

2、历史风貌地区保护原则,是保护该地区的历史真实性,生活其实性和历史风貌完整性。 保护方法:

①法定历史建筑的保护。②逐步整治。③保护性更新。

完整性原则。

保护方法:

①建筑本体保护。

一般情况:第一,修缮;第二,调整使用。

特殊情况:第一,整体位移;第二,建筑主体保存;第三,意象保存。

②建筑环境保护。

一是划定法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保护建筑周围的建设管理。 二是环境整治。

③财政支助和政策优惠。

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

1、文物保护内容详见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2、历史建筑的保护内容主要是建筑物实体和环境两个方面。

3、历史风貌地区保护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

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概括为以下三要素:

①自然地理景现环境。

②独特的街道空间格局。

③历史建筑实体。

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程序及要求可分为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

一般程序:就是将保护的规划管理纳入到建设工程的“一书两证“管理程序,法定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建设活动的控制。

特殊程序:主要是针对历史风貌地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区及法定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而增加的必要程序。

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概念:

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目标,依照

城市规划法律和法规批准的城市规划和规划许可,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城市规划的情况,进行行政检查并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工作。

意义:

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否实现规划管理的预期目标。

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即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有效成立的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确定力: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后,非依法不得变更或撤销。确定力还指行政行为的效力不受行政主体变动的影响,即使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城市规划行政主体被撤销或合并,也不影响该行政行为的效力。而城市规划行政主体需要改变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必须经过做出决定的相同的法定程序

拘束力: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指行政行为的约束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主体自身的约束力。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成立后,无论是管辖该事物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或下级行政主体,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受其内容的拘束,不得作出与之相抵触或相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二是相对方的拘束力,相对方一方面享有该行政行为所赋予的权力,同时也必须完全履行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

执行力:指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后,行政主体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该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完全的实现。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

1. 通过改善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交通出行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率

2. 使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在充分保护有价值地段、解决居民搬迁和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尽快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市交通设施

4. 通过交通投资来提高可达性,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5. 保证新开发的地区都能获得有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6. 交通经营的私营化和合理竞争

7. 有效的财政补贴、交通设施和服务的商业化,并尽可能使其价格接近全部成本

8. 确定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交通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联合运输的潜力

9. 通过实施车辆登记管理,交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把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拥挤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目标应当是至少满足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最低运行速度

交通政策的基本特征

交通政策的针对性与目标效用

交通政策的多相关性和整体性

交通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交通政策向交通法规延伸

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市的影响

近代城市的发展

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城市化的含义 :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 具体包括: 1. 人口职能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初期——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

中期——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 60%以上

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 2)经济学理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基3)人文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征有明显相似性。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交通和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和交易的机会。 5)经济全球化理论: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

扩散。 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相当集中时期、相当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4.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罗伯特-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

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是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他建立的新协和村是代表。

5. 资本主义有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矛盾突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超阶级设想,比如傅立叶。 6.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些理论成为以后规划理论的渊源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2.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Utopia 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封建社会小生产者代表

3.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财产公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 City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问题提出了见解,最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恩维Unwin继承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1)可持续发展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城市规划的任务

1.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2.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本质任务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以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5.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

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规划具体工作基本内容

1. 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 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 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 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 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 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 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 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 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 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1. 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

2.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

3. 分析研究。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的分析整理,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具体的基础资料

1. 城市勘察资料(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土层物理状况,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以及滑坡、崩塌等基础资料;地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城市规划区内地震烈度区划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

2. 城市测量资料: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以及编制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等。

3. 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

4. 水文资料: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限等。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现有防洪设施。山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

5. 城市历史资料: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城市规划历史等

6.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

7. 城市人口资料:现状及历年城乡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的年龄、劳动力构成、自然、机械增长,职工带眷系数等

8.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9.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10.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1. 交通运输资料: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预测(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流向、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

12. 各类仓储资料:主要包括用地、货物状况及使用要求的现状和发展预测

13. 城市市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用地面积和职工人数等。

14. 建筑物现状资料: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

15. 工程设施资料(指市政工程

管网系统及 其容量,防洪工程等

16.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17. 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

18. 城市环境资料: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各厂矿、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危害情况,城市垃圾的数量及分布,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 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2. 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与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 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

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4)主要内容:9个方面可分4 部分。

(1)调查分析预测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

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 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 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 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 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 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 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 整体性和综合性 2. 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成一个整体 3. 系统的动态性 4. 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城市系统的构成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城市系统内部是一个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结构严密的整体。一般从城市的社会、经济、空间、生态和基础设施系统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城市的构成。因此,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两个角度:一个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两种分类法: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一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产品。(还包括采掘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

城市产业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1 主导产业: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2配套性产业:围绕城市主导型产业而建立起来的。 3一般服务性产业: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

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考虑。 选址: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

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地质条件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下,工程建设不需特殊设防5. 矿藏

气候条件

城市的气候除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大气候外,在较小的地区范围还存在地方气候与小气候。

影响规划与建设的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 风象 温度 降水与湿度

地形条件

从自然地理宏观划分地形,大体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2. 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3. 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4.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的分布建筑、绿地等设施 5. 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城市用地的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按照行政隶属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等

城市的物质构成

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

居住用地 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4.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相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的指标 两方面来表达: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居住用地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城市规模 2. 城市性质 3. 自然条件 4. 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1 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人均18~28 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平米/人

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 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2. 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

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与工作、居住与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 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 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5. 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 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 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 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环境的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 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 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 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6.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居住用地的分布

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2. 地形要求 3. 水源要求: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 4. 能源要求: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 5.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0.5m以上。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他要求:应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交通运输的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 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2. 防止废水污染3.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4. 防止噪声干扰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域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 30分钟为宜

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

产品、原料的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工业区的组织

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应有统一规划,区内布局应紧凑,各场不应自成一套,各自为政,要注意节约用地

工业区的组成

生产厂房、仓库、动力及市政设施、维修与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卫生防护带

工业区的规模

过小:无法提高各种设施的协作程度 过大:造成交通运输和污染的集中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

工业的分类

按性质 :冶金、电力、燃料、机械、化学、建材等

按环境污染可分为: 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 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2. 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3. 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处理4. 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业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的改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

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类: 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业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文物古迹类;其他类

2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 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在一些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还可能增加行政区级,或城市规划的分区级

3其他分类 :按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可分为地方性公共设施与非地方性公共设施 。还可分为公益性设施与盈利性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城市建设经济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大量性公共设施,指标确定的是否得当,更有重要经济意义。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

1.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需有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与支持;规模大小也影响公共设施的指标确定 2. 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3. 城市的布局结构:公共设施的分布于城市的布局结构形态与方式有着对应的组构关系;在城市的功能与用地分级构成的情况下,通常公共设施相随地分级,而拟定级列的设置指标 4. 社区建设与发展:尤其在居住社区,要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的构成特点与需求,在空间、环境、物质设施等多个层面给以支持与满足

指标确定的方法

要从城市对公共设施设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布特点、城市经济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多方面分析研究考虑 1. 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确定(主要是与人口有关的学校幼儿园等)

2. 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3. 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仓储用地

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仓库的分类

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 一般性仓库和特种仓库

从城市使用的角度分

1. 储备仓库2.转运仓库3.供应仓库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的定义: 用以栽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城市绿地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基本的物质要素,同时城市绿地的质量也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城市文明。

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 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2. 有利于环境保护 a) 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b) 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c) 减弱噪声强度 3.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 4. 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 5. 增加城市经济效益 6. 有利于城市防灾

城市绿地的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该三项指标

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一: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二:构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

四: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

城市发展战略

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 从本质上说: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一:国土规划 :有时作为一个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因此各种有关土地的规划工作也常被称为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用地布局上,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应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安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

1国土规划:是涉及面最广、最宏观的研究全国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的综合战略安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更侧重于全国及各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平衡。3区域规划则主要是对建设活动作空间统筹安排和协调。4城镇体系规划则是区域规划中有关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的合理组织。

城镇体系的规划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 通讯 供水 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如空间发展轴,发展过程中增长及登),确定其时序关系和动态空间结构,以构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5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编制城市 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

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

城市类型 按性质分:1 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城市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 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从城市的现有优势、潜在的优势和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分工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科学的确立城市性质。》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 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定量的分析 》 城市流动人口:《指短期从市外进入城市办理公务、商务、探亲访友和旅游度假的人口》 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1劳动平衡法2职工带眷系数法3递推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该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资源,有条件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

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

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

结构规划的产生

结构规划从 1965年开始酝酿 1968年形成法律 1971年修订城乡规划法时肯定了结构规划 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宏观的战略部署,所以也称为战略规划

城市开发的类型

1. 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城市开发主体多元化,但可归结为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相应的,城市开

发活动可分为公共开发和非公共开发两种,这两者在行为准则上存在本质差别,分别是以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为出发点。公共部门的开发活动涉及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领域,应该是非商业(即非盈利性)开发;在非公共开发中,如果开发者是业主本身,并且以自用为目的,也属于非商业性开发,如果开发活动是以盈利为主,则称为商业性开发。

2. 新开发和再开发:就城市开发客体而言,可分为新开发和再开发。新开发是将土地从非城市用途转化

为城市用途的开发过程;再开发是城市建成环境的物质更替过程,往往伴随功能转换。

3. 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从城市开发过程的角度,可分为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两种。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和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之为将生地转变为熟地。 行政领导有4层含义:

(1)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旨在实现某一管理目标。

(2)领导是一种上下双方共同行为的过程。

(3)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一是来自权力的影响力;二是来自非权力的影

响力。

(4)领导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不能超越环境的制约。

因此,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构成了领导活动的三个层面基本要素。

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广义概念: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概念: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图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是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对社会各项事务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行政法的渊源

又称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产生的依据和来源及其外部表现形式。我国只有成文法才是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依据和来源,是行政法的渊源和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

使行政立法权的法律依据:宪法是行政法的最根本的法源。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是制定其他法规、规章的依据、

行政法律规范。

(3)行政法规。国务院为实施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

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法规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规章的依据。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范围较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它们在

制定机关所辖民族自治地方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是制定规章的依据。

(6)规章。规章亦称行政规章,国务院规章和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7)法律解释。

(8)其他规范性文件,决议、决定和命令。

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强化国家公

务员和人民群众的行政法制观念,切实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管理科学化、

法制化建设。

行政行为的内涵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任务而产生

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 5个要件:

(1)是行为的主体,即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

员。

(2)是行为的客体,即行政管理的对象,也就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相对方。

(3)是行为的内容,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实现的管理任务。

(4)是行为的形式,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5)是行为结果,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

行政法治原则是指导行政法的立法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具体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

政应急性原则。针对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则再加上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

(3)行政应急性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

(5)行政应急性原则

行政主体、内容、程序和权限合法的内涵

(1)行政行为主体合法印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有法定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

织,并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行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

(2)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明确、适当、合法的要求。

(3)行政行为程序合法即将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必须符合与该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法定程序要求,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

(4)行政行为权限合法指行使行政行为必须在一定的地域、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度内,行政主体不能超越行政权限的限度。

城市规划的审核内容

(1)性质(2)发展目标(3)规模(4)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5)交通(6)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7)协调发展(8)规划的实施(9)共他内容

2、城市分区规划的审批内容:

(1)分区的功能。 (2)分区的人口建筑总量和基本分布。 (3)分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

(4)分区的城市干道、绿地、对外交通设施、历史街区保护等控制。 (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其他内容

3、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内容:

(1)规划用地性质。 (2)规划控制指标和控制要素。 (3)空间布局和环境保护。 (4)道路交通。 (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规划的实施(7)其他内容。

4、审核依据:是指城市规划的审批机关在受理了城市规划的申报以后,如何把握有关法律、法规、上一

层次城市规划对拟审批规划的控制要求,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城市规划的审批依据与城市规划的编

制依据是一致的。

各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审批程序

①申请程序

②审核程序

③颁发程序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程序及要求

l、程序:

(1)申请程序。(2)审核程序。(3)核发程序。

2、操作要求:

(1)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范围。

(2)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4)城市规划行致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1)控制各项建设合理地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

(2)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3)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土地使用要求,周围环境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也有一定的管理要求。

(4)不断完善、深化城市规划。规划管理就是将规划制定的成果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是城市建设规划的决策、编制成果具体化。

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

l、内容

(1)建筑物使用性质的控制。 (2)建筑容积率的控制。 (3)建筑密度的控制。 (4)建筑高度的控制。 (5)建筑间距的控制。 (6)建筑退让的控制。 (7)建设基地绿地率的控制。 (8)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

的控制。 (9)建设基地标高控制。 (10)建筑环境的管理。 (11)各类公建用地指标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12)综合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

2、依据:

(1)城市规划依据。 (2)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依据(3)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操作要求:

(1)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物、构筑物范围。

(2)建设单位申请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的操作要求。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点操作要求。

(4)建设单位送审建筑设计方案操作要求。

(5)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筑设计方案操作要求。

(6)建设单位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

(7)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以上 5类经过鉴定并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需要保护的文物,按

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在中国建筑史或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

(2)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

(3)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4)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代表性作品;

(5)反映某一城市或地区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意义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抢救我国濒危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方面要保护好城市各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功能更新和市民工作

保护原则

l、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

①系统保护的原则。②特色保护的原则。③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原则。 保护方法:

①开辟新区、保护古城。②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和历史标志的保护。③城市宏观环境保护。

2、历史风貌地区保护原则,是保护该地区的历史真实性,生活其实性和历史风貌完整性。 保护方法:

①法定历史建筑的保护。②逐步整治。③保护性更新。

完整性原则。

保护方法:

①建筑本体保护。

一般情况:第一,修缮;第二,调整使用。

特殊情况:第一,整体位移;第二,建筑主体保存;第三,意象保存。

②建筑环境保护。

一是划定法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保护建筑周围的建设管理。 二是环境整治。

③财政支助和政策优惠。

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

1、文物保护内容详见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2、历史建筑的保护内容主要是建筑物实体和环境两个方面。

3、历史风貌地区保护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

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概括为以下三要素:

①自然地理景现环境。

②独特的街道空间格局。

③历史建筑实体。

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程序及要求可分为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

一般程序:就是将保护的规划管理纳入到建设工程的“一书两证“管理程序,法定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建设活动的控制。

特殊程序:主要是针对历史风貌地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区及法定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而增加的必要程序。

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概念:

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目标,依照

城市规划法律和法规批准的城市规划和规划许可,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城市规划的情况,进行行政检查并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工作。

意义:

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否实现规划管理的预期目标。

城市规划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即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有效成立的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确定力: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后,非依法不得变更或撤销。确定力还指行政行为的效力不受行政主体变动的影响,即使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城市规划行政主体被撤销或合并,也不影响该行政行为的效力。而城市规划行政主体需要改变或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必须经过做出决定的相同的法定程序

拘束力: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指行政行为的约束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主体自身的约束力。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成立后,无论是管辖该事物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或下级行政主体,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受其内容的拘束,不得作出与之相抵触或相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二是相对方的拘束力,相对方一方面享有该行政行为所赋予的权力,同时也必须完全履行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

执行力:指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后,行政主体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该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完全的实现。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

1. 通过改善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交通出行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率

2. 使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在充分保护有价值地段、解决居民搬迁和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尽快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市交通设施

4. 通过交通投资来提高可达性,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5. 保证新开发的地区都能获得有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6. 交通经营的私营化和合理竞争

7. 有效的财政补贴、交通设施和服务的商业化,并尽可能使其价格接近全部成本

8. 确定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交通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联合运输的潜力

9. 通过实施车辆登记管理,交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把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拥挤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目标应当是至少满足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最低运行速度

交通政策的基本特征

交通政策的针对性与目标效用

交通政策的多相关性和整体性

交通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交通政策向交通法规延伸


相关内容

  • 项目风险管理课程考试大纲
  • F j高等教育项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 项目风险管理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和现代工程 ...

  •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考试大纲)
  •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 考试大纲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是化工类各专业的应用技术公共课程,课程有一定通用性,课程内容侧重于化工安全知识介绍.本课程立足于现代化工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安全技术基础训练,借鉴近期发展的化工安 ...

  • 中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二节 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 领导行为 第一节 领导理论 第二节 领导风格与技能 第三节 领导决策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设计概述 第二节 组织文化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 ...

  •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
  •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所属学院:铁道学院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车站信号自动控制 学时/学分: 先修课程:铁路信号基础 适用专业:铁路信号专业 一. 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铁道信号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讲授6502电气集中设备的组 成,技术条件,电路工作原理,结合电路 ...

  • Rxcmvs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下册)管理学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下册) 管理学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节 管理的含义 P3 ①管理的含义 ②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 ...

  • 有线&无线通信技术资料(各种通信书籍的整合)
  • 出售:通信技术资料光盘(共3CD,广告长期有效) 发货方式:中国邮政EMS快递,款到发货,保证信誉,保证质量. 商品价格: 无线通信技术光盘2CD(50元/CD,单购需另支付25元EMS费用,赠送IS95.CDMA2000.CDMA1X.GSM.GPRS.WCDMA.TD-SCDMA.Wimax.W ...

  • 人力资源自考科目和教材信息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考试计划 (专业代码:2020218) 主考学校:南京大学 为推动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培养能够适应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创新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结合我省实际,制定高等教育自学 ...

  • 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与应用
  • 基本资料 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与应用 作者: 胡友健 出版社: 出版年: 2003年07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3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十五"规划教材 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专项资助教材:本书注重阐述了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

  • 2016年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教材变动情况-概述
  • 建筑工程学院·注册消防工程师 新教材变化.备考复习方法 2016 年注册消防工程师新教材有哪些变化? 本次新教材修订依据 2016 年全国注册消防工程师教材沿用 2014 年版大纲编写和修订,主要涉 及到新规范和标准如下: 相关重要标准规范: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 ...

  • 计划工作概述
  • 第四章计划工作概述 一.结合<考试大纲>(见教材附录)每章考核要求来学习,学习要全面,无遗漏,不能存侥幸心理.统考课程的学习方法 统考课程的学习方法 二.对相关联内容要对照学习,多多比较.如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X理论与Y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