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重点归纳

第一章

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第1页)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3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3-5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12页)

5. 毛泽东思想: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13页)

6.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13页)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14页)

8.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14页)

9.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19页)

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②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10.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第24页)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第24-25页)

12.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26页)

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3.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

务。(第28页)

14.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第30页)

15.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第33-35页)

①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时间,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③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④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16.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36-37页)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17.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37-39页)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 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诠释。

2.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了。”(第46页)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第47页)

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第48-51页)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结论,须背)(第54页)

6.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时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54页)

7.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55页)

8.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第55页)

9. 解放思想含义: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55页)

10. 实事求是的权威重新确立起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的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56页)

11.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第58页)

第三章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第69-74页)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 红色根据地能存活的优势:(第80-81页)

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②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③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简历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④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⑤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大革命)、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

第四章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必须掌握此结论)(第90页)

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第90页)

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第90-91页)

4. 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93页)

5. 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97页)

6.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99页)

7. 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第105页)

8.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第五章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117页)

2.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第118页)

3.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118-120页)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 发展才是硬道理:(第122-123页)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127页)

6.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124页)

第六章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结论)(第132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137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三大改造结束→2056年现代化完成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146页)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147页)

7.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147-149页)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151页)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9.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155页)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第161页)

2.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第161页)

①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②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其性质和特点。(第164页)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

4.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第165页)

5.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第166页)

6.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167页)

7.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168页)

8. 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第170页)

9. 实行对外开放如何处理还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第171页)

我们始终要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10.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第172页)

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根据各地去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领域。

11.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第173页)

第八章

1.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第178页)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第181页)

3.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第181页)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183页)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185页)

6.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第187页)

7.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第188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第190页)

8.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第189页)

9.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189页)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190页)

10.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191页)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第192页)

1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分配形式:(第194页)

①以劳动最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第195页)

①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②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4.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第九章

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220页)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第222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第225页)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227页)

5.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228页)

6.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238页)

第十章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第251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255-256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第258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第260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第261页)

第十一章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276-277页)

①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②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第278-279页)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281-282页)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第296页)

由来: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实质: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十个内容:(第302-303页)

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⑧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⑨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⑩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3.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第305页)

第十三章

1.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316页)

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330-331页)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姐姐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五章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第363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364-365页)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③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第1页)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3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3-5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12页)

5. 毛泽东思想: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13页)

6.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13页)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14页)

8.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14页)

9.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19页)

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②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10.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第24页)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第24-25页)

12.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26页)

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3.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

务。(第28页)

14.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第30页)

15.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第33-35页)

①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时间,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③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④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16.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36-37页)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17.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37-39页)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 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诠释。

2.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了。”(第46页)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第47页)

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第48-51页)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结论,须背)(第54页)

6.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时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54页)

7.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55页)

8.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第55页)

9. 解放思想含义: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55页)

10. 实事求是的权威重新确立起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的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56页)

11.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第58页)

第三章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第69-74页)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 红色根据地能存活的优势:(第80-81页)

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②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③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简历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④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⑤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大革命)、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

第四章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必须掌握此结论)(第90页)

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第90页)

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第90-91页)

4. 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93页)

5. 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97页)

6.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99页)

7. 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第105页)

8.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第五章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117页)

2.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第118页)

3.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118-120页)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 发展才是硬道理:(第122-123页)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127页)

6.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124页)

第六章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结论)(第132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137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三大改造结束→2056年现代化完成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146页)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147页)

7.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147-149页)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151页)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9.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155页)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第161页)

2.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第161页)

①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②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其性质和特点。(第164页)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

4.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第165页)

5.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第166页)

6.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167页)

7.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168页)

8. 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第170页)

9. 实行对外开放如何处理还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第171页)

我们始终要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10.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第172页)

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根据各地去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领域。

11. 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第173页)

第八章

1.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第178页)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第181页)

3.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第181页)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183页)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185页)

6.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第187页)

7.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第188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第190页)

8.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第189页)

9.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189页)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190页)

10.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191页)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第192页)

1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分配形式:(第194页)

①以劳动最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1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第195页)

①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②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4.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第九章

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220页)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第222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第225页)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227页)

5.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228页)

6.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238页)

第十章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第251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255-256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第258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第260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第261页)

第十一章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276-277页)

①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②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第278-279页)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281-282页)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第296页)

由来: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实质: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十个内容:(第302-303页)

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⑥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⑦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⑧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⑨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⑩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3.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第305页)

第十三章

1.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316页)

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330-331页)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姐姐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五章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第363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364-365页)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③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相关内容

  •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对比 柳秋红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本文针对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别引入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以归纳法为主.演绎法为辅进行教学,是 ...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各章节教学目标
  • 课 题:§1.2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教学要求: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

  • [我国的人口问题]说课稿
  • 初三思想政治 第三课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第二框<我国的人口问题>说课稿 说课人:赵 幼 明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教材的前后联系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二.教与学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 ...

  • 2014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哲学辩证法部分-矛盾的观点知识点归纳
  • 官方微信:[zjjsks] 2014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哲学辩证法部分|矛盾的观点知识点归纳 辩证法部分--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 ...

  • 怎样上好语文考前复习课
  • 摘要:上好语文考前复习课非常重要,辅导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习成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平时就要注重考前辅导,在方法上着重注意调动起学生积极复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复习,课堂上做到讲背练结合,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查漏补缺,注意复习的顺序和技巧. 关键词:复习 重点 归纳 ...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一.新课结束和开始复习时间 三月中旬结束新课开始复习. 二.指导 ...

  • 机械制图第三版王幼龙第五章教案(18-26)
  •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8) [课题编号] 18-5① [课题名称] 组合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组合形式 [教材版本]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 ...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 第1章 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

  • 新课改的几种教学模式
  • 新课改几种教学模式 (一)高考后期复习课型 课型一:"练--讲(析)--补" :课型二:"考--评--补" ﹡练:练重点.练规范.练方法.练能力.练思路 ﹡"练"要精选题目,切实做到"三突出" ﹡突出题目的典型性(教学的 ...

  •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并且会用公式解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