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归纳出的观点主要有四种:

一、孟子的性善说。

二、荀子的性恶说。

三、告子的无善无恶说。

四、有善有恶说。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他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里他要表达的意见是:人性向善。

到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直接提出“人之初,性本恶”。这好像容易理解,一个小孩子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

1

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但这个例子实在无法区分这是出于自私的本性还是动物本能。

而孟子的学生告子提出:“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他主张性是一种本真,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人有两重属性,首先是动物属性,其次是社会属性,动物性是先天的,社会性是后天学习的。羊是吃草的,羊就是善良么?老虎要吃羊的,老虎就是恶的么?“善”与“恶”,只属于人类道德范畴,脱离人的社会属性,“人性”也只剩下了“动物性”,与善、恶无关。脱离了道德范畴仅谈人性的“善”与“恶”,也就没什么意义,亦即说,人性是与道德共存共生的。

中国一直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也就接着疑似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走了下来,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到宋朝出了理学,思想极左,认为人之恶都是后天环境熏染的,所以主张施以圣道教育,以恢复人的先天之善,把人培养成圣人。主张对人欲行为严加管束、鞭挞、严惩,强迫人们放下“后天”的感官物欲,此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与“人欲”当然没有天然的

2

对立性,性善说与社会道统也不是必然的对立关系,但为实践人性善的“天理”而严厉打击“人欲”这个自然属性,就必然走向反人性的极端。

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基督教说世人都是罪人,人的罪分为原罪和本罪。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悖逆上帝偷吃“禁果”是犯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与人的约定,违背上帝的话就是罪,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然后人一生中又会经常做错事,这又生出了“本罪”,所以人一生中需要不断向上帝“忏悔”,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以求得各方认可的公平。

东方文化,强调人性善,相信所有人都是好人,好人的极致就是圣人、伟人,所以这里成为一片伟人叠出的热土。宣扬善成为社会舆论主题,所谓“看主流”,有恶也是瑕不掩瑜,此为“抑恶扬善”。“二十四孝”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的价值观竟然长期

3

被称颂推广,只要出发点是善的,那就不计其附带了多少恶,所有的规则制度都是为了弘扬“善”而忽略不计过程中充斥的“恶”,有错误也不过是太阳上的黑子和前进中的失误,哪怕为此舍本逐末只要为了维护所谓“道统”而不惧恶贯满盈。西方文化强调人性恶,所有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恶果,舆论主题便是为证明这是恶找依据,从一开始就设置重重规则限制这种恶,进而还要不停地对其中的疏漏错误开展反思,于是西方会有许多过错之后建立的纪念馆和直接以当事人命名的法案。

有人觉得自私是人性恶的表现,自私确实代表一种人性,但不必给其划分好坏,而不过是人在处于弱势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说婴儿见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是一种动物本能,那稍大点见到别的小朋友手里的苹果就伸手抢来吃,仍然是满足低微欲望的自然流露。自私是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或者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行为,在自己弱小的时候人一定要首先保护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自己和别人都是人,如果善待别人是“善”,那善待自己也同样应该是“善”。我还觉得,孔融让梨,不一定是人性善的表现,更好像是成人世界道德观强加的结果。如果不是出内心本真,那这种虚伪的善就是一种纯粹的恶,现时社会里各样的世态冷漠口蜜腹剑弄虚作假丧尽天良不正是这虚伪的善结出的恶果么。

4

用辩证的哲学观来分析善恶看来不会错,有对立的矛盾才有这个精彩的世界,地球上的生物才能生存发展,就象生与死,昼与夜,阴与阳、雄与雌。如果人性本善,人人都是善良的,那恶里哪里来的?反过来,如果人性本恶,那在整个充满恶的社会里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又如何才能修正恶?亦或是信奉人性恶的社会里本就不存在真、善、美?有人认为人生来白纸一张无善也无恶,一切都是后天影响的结果,那,遗传学在人性这里不起作用么?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所谓的善其实就是种间互助,所谓的恶其实就是种内竞争,任何一种生物从出生起就有这两种本能,人性跟鱼性,狗性,猫性,鸟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不能说鱼性,狗性,猫性,鸟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同样的,你也不能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它是善和恶的集成,只是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激发出人性中不同的一面出来。只不过因为加入了社会道德这个参照物,才多了把人类言语行为打上善恶标签的演绎。

对社会化的每一名个体来说,人是善恶矛盾的综合体,善和恶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没有谁天生就是善人,也没有谁天

5

生就是恶人,没有谁一辈子都是绝对的善人,也没有谁一辈子都是绝对的恶人。社会的点滴进步,都是真善美打败假恶丑的过程,人人有颗向善的心,社会道德才不断创造出更多美好。但这远远不够,社会更多应该不断健全完善规则制度法律,抑制人性恶的一面,发展才能更有序。

20150810 6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归纳出的观点主要有四种:

一、孟子的性善说。

二、荀子的性恶说。

三、告子的无善无恶说。

四、有善有恶说。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他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里他要表达的意见是:人性向善。

到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直接提出“人之初,性本恶”。这好像容易理解,一个小孩子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

1

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但这个例子实在无法区分这是出于自私的本性还是动物本能。

而孟子的学生告子提出:“性犹湍水,水无分于东西,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他主张性是一种本真,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人有两重属性,首先是动物属性,其次是社会属性,动物性是先天的,社会性是后天学习的。羊是吃草的,羊就是善良么?老虎要吃羊的,老虎就是恶的么?“善”与“恶”,只属于人类道德范畴,脱离人的社会属性,“人性”也只剩下了“动物性”,与善、恶无关。脱离了道德范畴仅谈人性的“善”与“恶”,也就没什么意义,亦即说,人性是与道德共存共生的。

中国一直是儒家文化占据主流,也就接着疑似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走了下来,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到宋朝出了理学,思想极左,认为人之恶都是后天环境熏染的,所以主张施以圣道教育,以恢复人的先天之善,把人培养成圣人。主张对人欲行为严加管束、鞭挞、严惩,强迫人们放下“后天”的感官物欲,此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与“人欲”当然没有天然的

2

对立性,性善说与社会道统也不是必然的对立关系,但为实践人性善的“天理”而严厉打击“人欲”这个自然属性,就必然走向反人性的极端。

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基督教说世人都是罪人,人的罪分为原罪和本罪。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悖逆上帝偷吃“禁果”是犯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与人的约定,违背上帝的话就是罪,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然后人一生中又会经常做错事,这又生出了“本罪”,所以人一生中需要不断向上帝“忏悔”,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以求得各方认可的公平。

东方文化,强调人性善,相信所有人都是好人,好人的极致就是圣人、伟人,所以这里成为一片伟人叠出的热土。宣扬善成为社会舆论主题,所谓“看主流”,有恶也是瑕不掩瑜,此为“抑恶扬善”。“二十四孝”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的价值观竟然长期

3

被称颂推广,只要出发点是善的,那就不计其附带了多少恶,所有的规则制度都是为了弘扬“善”而忽略不计过程中充斥的“恶”,有错误也不过是太阳上的黑子和前进中的失误,哪怕为此舍本逐末只要为了维护所谓“道统”而不惧恶贯满盈。西方文化强调人性恶,所有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恶果,舆论主题便是为证明这是恶找依据,从一开始就设置重重规则限制这种恶,进而还要不停地对其中的疏漏错误开展反思,于是西方会有许多过错之后建立的纪念馆和直接以当事人命名的法案。

有人觉得自私是人性恶的表现,自私确实代表一种人性,但不必给其划分好坏,而不过是人在处于弱势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说婴儿见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是一种动物本能,那稍大点见到别的小朋友手里的苹果就伸手抢来吃,仍然是满足低微欲望的自然流露。自私是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或者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行为,在自己弱小的时候人一定要首先保护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自己和别人都是人,如果善待别人是“善”,那善待自己也同样应该是“善”。我还觉得,孔融让梨,不一定是人性善的表现,更好像是成人世界道德观强加的结果。如果不是出内心本真,那这种虚伪的善就是一种纯粹的恶,现时社会里各样的世态冷漠口蜜腹剑弄虚作假丧尽天良不正是这虚伪的善结出的恶果么。

4

用辩证的哲学观来分析善恶看来不会错,有对立的矛盾才有这个精彩的世界,地球上的生物才能生存发展,就象生与死,昼与夜,阴与阳、雄与雌。如果人性本善,人人都是善良的,那恶里哪里来的?反过来,如果人性本恶,那在整个充满恶的社会里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又如何才能修正恶?亦或是信奉人性恶的社会里本就不存在真、善、美?有人认为人生来白纸一张无善也无恶,一切都是后天影响的结果,那,遗传学在人性这里不起作用么?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所谓的善其实就是种间互助,所谓的恶其实就是种内竞争,任何一种生物从出生起就有这两种本能,人性跟鱼性,狗性,猫性,鸟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不能说鱼性,狗性,猫性,鸟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同样的,你也不能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它是善和恶的集成,只是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激发出人性中不同的一面出来。只不过因为加入了社会道德这个参照物,才多了把人类言语行为打上善恶标签的演绎。

对社会化的每一名个体来说,人是善恶矛盾的综合体,善和恶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没有谁天生就是善人,也没有谁天

5

生就是恶人,没有谁一辈子都是绝对的善人,也没有谁一辈子都是绝对的恶人。社会的点滴进步,都是真善美打败假恶丑的过程,人人有颗向善的心,社会道德才不断创造出更多美好。但这远远不够,社会更多应该不断健全完善规则制度法律,抑制人性恶的一面,发展才能更有序。

20150810 6


相关内容

  • 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
  • 主讲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吕乃基 坛主小传    吕乃基 男,1945年11月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史.自然哲学 ...

  • 人性本善与道德责任
  • 人性本善与道德责任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课程前言 田桐(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系列节目"儒学与当代中国".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后,经历了不同方向的发展,而思孟学派是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那么思孟学 ...

  • 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
  • 因为深刻认识到人性的恶,所以我们才需要用制度来约束它,管理它. 管理两个字,在字典中"管"的其中一种解释:约束.控制:"理"的一种解释:整理,使(其)有秩序.有条理.单从字面意思已经很明确:就是对人.事.物进行控制.约束,以使得其有秩序,有条理. 从古至今,从 ...

  •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
  • 国庆节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 ...

  • 常识的逻辑
  • 常识-----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圣经>旧约.传道书) 1.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该论断适用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当下,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 题外话:如果你不认同人是动物的观点,就此打住.其他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不在讨论之列,亦不会影响本论题. 1.1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 关于时间和 ...

  • 中国式教育
  •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报道: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抽样调查了100位成功人士和100位社会底层人士的童年,其中有两位的童年遭遇相似而引人注目:其中一位小时候一次碰到家里分苹果,可是大小不一.他格外乖巧的把大苹果让给他的兄弟自己选择小的,自然他的行为会受到母亲的赞赏,做为这种行为的奖励,他分到了最大的苹果. 另一 ...

  • 人之初,性本善
  • "人之初,性本善"的代言人孟子 "性本善"的始祖是孟子.孟子是谁呢,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迁>中的儿子就是他.当初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成才,不惜一次次搬家来给他好的教育环境,而他确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

  • 荀子和孟子
  •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繁一 0位粉丝 1楼 作者:蔡锐基 孟子和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其中,孟子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硕儒,"孔孟"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而荀子亦是先秦孟子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创立 ...

  • 什么是人性
  • 什么是人性, 我觉得 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静态的理解, 即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规定性; 二是动态的理解, 即人的活动的选择性或方向性, 抑或人的行为取向.对人的行为取向的把握是理解人性本质的关键.所谓人性, 就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先天 生理形态.本能, 以及通过溶涵社会文化而形成的行为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