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 要: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也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经济面临发展减速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通过利率杠杆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近几年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利率

[1]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上世纪80年

代以来,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列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这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1.利率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1.1简化利率结构

改革期间,我国对存贷款品种和期限进行简化处理,缩小利差范围,并且在政策性银行方面,缩小优惠利率贷款范围,取消部分贷款的利率优惠。

1.2.票据贴现和再贴现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0.9范围内,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并决定实行单一再贴现利率,使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

1.3改善准备金利率制度

2003年12月,人民银行改革了准备金存款利率制度,对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采取“一个账户,两种利率”的方式分别计息,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客观上发挥了货币市场利率下限的作用。

1.4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调整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除了看到金融产品价格变动,金融产品的定价也要更多的由市场完成。在此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定期存款在未到期前如遇利息调整,仍

按存款日利率计息。贷款方面采取一年一定的计息方式,一年到期后,贷款者与银行重新协商下一年的贷款利率水平。2003年,央行还专门制定四种贷款利率浮动定价模型,各地农信社可参照具体需求执行。 2005年9月,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

2.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早些时期,我国存贷款利率浮动权限职责受到严格控制,而从1998年开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断扩大,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已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其浮动幅度,商业银行,诚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而农信社此项达到基准利率的0.9-2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法规上已不再具有歧视性政策。

2004年10月,央行将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今,我国利率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差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在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方面,2006年8月,央行将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10月将此下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以支持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

3.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1996年1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正式成立,于同年6月放开同业间拆借利率,此后对于同业拆借市场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在技术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电子信息平台,在政策上对中小金融机构做出安排,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融资代理业务。2007年1月,上海的同业拆放市场的自动浮动利率(SHIBOR)正式运行。

4.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在企业类债券,商业票据等方面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

债券收益率曲线日趋完善

5.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放开小额存款利率下限,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决定。2004年,央行放开一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外币利率决定权。外币的存贷款利率,贷款也已经放开了,只不过对一些小额的一年期以下的外币利率还有管理。

(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非公有制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活跃于我国经济市场,由于其天然地富有活力,高效率而飞速发展,其经济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升高,现今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然而相比之下,实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金融部门应有的足够的支持。我国传统的对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及商业银行信贷配额制度使得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很难仰仗正规金融的支持,从而使得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壮大成为必然。 虽然其一直不被监管当局承认,但非正规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正规金融的补充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正规金融市场不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并且处在金融当局监管之

外,非正规金融市场补充了正规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不足,大力扶持了资金利用效率更高的经济实体,从而为正规金融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支持。

(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

1.金融安排体制的存在(市场分割性)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金融资源流向国有经济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由此而产生的金融歧视政策既造成了资金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体制改革,这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如果在国有企业尚未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时,以激进的方式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带来众多不利的影响,利率上涨加大国有企业亏损,偿债率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贷款收息率下降,将会使银行和企业都处于危机之中。

2不完善的商业银行体系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以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作为重要保证。从管制利率到市场利率,将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实力参差不齐的银行在同一环境下竞争,将会引起大量问题。

利率管制的放开可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中小金融机构在网络技术,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方面处于劣势,竞争能力和风险防御能力的不足在利率完全放开后将会更加突出,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3.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仍然对银行业提出严峻考验,商业银行能否完成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业务转型风险,将是当局在深化改革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4.金融市场不完善及监管不力

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是建立我国金融市场,而我国由于长期处在利率管制下,金融市场缺乏活力,发展还未成熟,在资金融通不畅的情况下,利率很难由资金供求双方确定。另外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间彼此分割,阻碍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而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阻碍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优质金融工具少,规模小,性能差等不足,难以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有秩序的金融环境。

完善的金融监管包含成熟的体系,监管手段和技术等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力度虽不断加强,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 5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终都在推进,思路上没有太大障碍。具体操作上则主要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仅仅是调整利率也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其他各方面的经济政策要配合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 要: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也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经济面临发展减速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通过利率杠杆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中国近几年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利率

[1]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上世纪80年

代以来,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列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这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1.利率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1.1简化利率结构

改革期间,我国对存贷款品种和期限进行简化处理,缩小利差范围,并且在政策性银行方面,缩小优惠利率贷款范围,取消部分贷款的利率优惠。

1.2.票据贴现和再贴现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0.9范围内,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并决定实行单一再贴现利率,使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

1.3改善准备金利率制度

2003年12月,人民银行改革了准备金存款利率制度,对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采取“一个账户,两种利率”的方式分别计息,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客观上发挥了货币市场利率下限的作用。

1.4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调整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除了看到金融产品价格变动,金融产品的定价也要更多的由市场完成。在此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定期存款在未到期前如遇利息调整,仍

按存款日利率计息。贷款方面采取一年一定的计息方式,一年到期后,贷款者与银行重新协商下一年的贷款利率水平。2003年,央行还专门制定四种贷款利率浮动定价模型,各地农信社可参照具体需求执行。 2005年9月,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

2.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早些时期,我国存贷款利率浮动权限职责受到严格控制,而从1998年开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断扩大,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已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其浮动幅度,商业银行,诚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而农信社此项达到基准利率的0.9-2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法规上已不再具有歧视性政策。

2004年10月,央行将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今,我国利率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差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在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方面,2006年8月,央行将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10月将此下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以支持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

3.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1996年1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正式成立,于同年6月放开同业间拆借利率,此后对于同业拆借市场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在技术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电子信息平台,在政策上对中小金融机构做出安排,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融资代理业务。2007年1月,上海的同业拆放市场的自动浮动利率(SHIBOR)正式运行。

4.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在企业类债券,商业票据等方面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

债券收益率曲线日趋完善

5.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放开小额存款利率下限,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决定。2004年,央行放开一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外币利率决定权。外币的存贷款利率,贷款也已经放开了,只不过对一些小额的一年期以下的外币利率还有管理。

(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非公有制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活跃于我国经济市场,由于其天然地富有活力,高效率而飞速发展,其经济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升高,现今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然而相比之下,实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金融部门应有的足够的支持。我国传统的对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及商业银行信贷配额制度使得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很难仰仗正规金融的支持,从而使得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壮大成为必然。 虽然其一直不被监管当局承认,但非正规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正规金融的补充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正规金融市场不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并且处在金融当局监管之

外,非正规金融市场补充了正规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不足,大力扶持了资金利用效率更高的经济实体,从而为正规金融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支持。

(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

1.金融安排体制的存在(市场分割性)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金融资源流向国有经济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由此而产生的金融歧视政策既造成了资金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体制改革,这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如果在国有企业尚未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型时,以激进的方式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带来众多不利的影响,利率上涨加大国有企业亏损,偿债率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贷款收息率下降,将会使银行和企业都处于危机之中。

2不完善的商业银行体系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以合理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作为重要保证。从管制利率到市场利率,将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实力参差不齐的银行在同一环境下竞争,将会引起大量问题。

利率管制的放开可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中小金融机构在网络技术,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方面处于劣势,竞争能力和风险防御能力的不足在利率完全放开后将会更加突出,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3.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仍然对银行业提出严峻考验,商业银行能否完成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业务转型风险,将是当局在深化改革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4.金融市场不完善及监管不力

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是建立我国金融市场,而我国由于长期处在利率管制下,金融市场缺乏活力,发展还未成熟,在资金融通不畅的情况下,利率很难由资金供求双方确定。另外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间彼此分割,阻碍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而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阻碍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优质金融工具少,规模小,性能差等不足,难以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有秩序的金融环境。

完善的金融监管包含成熟的体系,监管手段和技术等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力度虽不断加强,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 5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终都在推进,思路上没有太大障碍。具体操作上则主要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仅仅是调整利率也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其他各方面的经济政策要配合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相关内容

  • 我的论文: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相关问题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客观地来分析,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和阻碍还 ...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 学生姓名: 孙志东 学号: 2120131926 专业: 金融专硕 完成日期: 2013年11月23日 目录 一.利率市场化基本介绍 1. 利率市场化定义------------------------------------------------ ...

  •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讨论
  • 提 纲 一. 利率化市场的必然要求及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 ............................................................... 1 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度及发展 ..................................... ...

  • 当前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
  • 目录 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概念 ................... 3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机制改革的关联性 ............. 3 三.目前中国市场上利率和汇率运行机制 ................. 4 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困难和障碍 ........... ...

  •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内容摘要: 在当今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尤其是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甚至已经威胁到某些银行的生存.国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已趋成熟.而转型期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率市场 ...

  • 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 金融保险与专题结课论文 题目: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带 ...

  •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利益影响
  • 要准确把握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需要先厘清此项改革所涉及的几组利益关系. 存款保险机制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一)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对商业银行缺乏监管的年代 人们通常认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伴随利率中枢走高,银行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破产倒闭等现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利 ...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全文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4日 14:10 中国金融杂志 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日趋成熟 ■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

  •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