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艺术形象

深入分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艺术形象

一 引 言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1824--1895)的经典著作之一,《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具体来说,分析马格丽塔的艺术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玛格丽特身上蕴含着美的特质;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 执著和隐忍以及从玛格丽特这个人物角色中折射出的社会异化现象。

二、玛格丽特身上蕴含着美的特质

(一)玛格丽特的外在美

《茶花女》中,悲剧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动人、心地善良、情操高尚的农村少女。但由于生活所迫最终沦落为妓女,成了权贵们的玩物。但由于玛格丽特身上有着一种来自下层人民的纯朴善良的精神光辉,她对美好人生的真挚信念始终未被泯灭,这就有了她对阿芒的一段爱情。在这段生活里,她的美丽情操,突出表现在自我牺牲的精神上。为免除阿芒的烦恼她变卖自己的马匹、披肩,典当自己的金银首饰。为了挽回阿尔芒家庭的名誉,为了成全阿尔芒妹妹的幸福,她毅然接受阿文(阿尔芒父亲)的恳求,以重操旧业为借口同阿芒分手。这是玛格丽特对阿芒家庭所能作的最大牺牲。阿芒是她唯一的亲人、知心者,她正希望借助他的爱怜重新做人,过真正的正常人生活,对她来说,离开阿芒则意味着她必然走向死亡,明知其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无论在客观抑或主观上都具备美的特质,从小说的一开始,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这名妓女面对初识者喜欢装疯卖傻,喜欢跟她们初次见面的人恶作剧 于是,“正派人士”用他那蔑视的口吻、轻浮的心性对待她正眼、尊重、好感从未赋予她。然而谁又知道,沦为风尘女人的玛格丽特,在她带的这张面具下是

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纯真女人。

(二)玛格丽特的人格魅力

她明白,残酷的现实世界,虚伪的道德标准,妓女的身份,流露出纯洁的本性,只会让人更加耻笑。于是,对于初识者,她有意刁难,有意恶作剧,迎合众人的口味,带着她的面具穿梭在人群中,既是一种报复,也是一种保护。仅凭玛格丽特那番清醒的话语,她的睿智光芒便是挡也挡不住普律当丝,过去做过妓女,曾经打算进戏班子,但是没有成功,后来靠了她和巴黎那些时髦女子的关系,做起生意来,开了一家妇女时装铺子 ,她的心中 脑中,除了利益,一无所有,这个空空的惯于挥霍的女人竭尽所能地压榨着玛格丽特,表面上替玛格丽特介绍情人,实际上只有玛格丽特的情人多,她捞的好处才自然多,至于玛格丽特有多少情人,受多少苦,她毫不在乎,冷酷无情的老妓女嘴脸!对于普律当丝的残酷无情、冷漠、势利、自私自利的本质,玛格丽特了如指掌,她自己对阿尔芒的一番表白中就曾说普律当丝是她们的食客,友情到了供驱使的地步 纵然玛格丽特已沦落风尘,最明金钱的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过利益二字,但玛格丽特本着宽容的心性,善待普律当丝,不与之计较分毫,当自己山穷水尽,生命垂危时,却依然发挥着人格魅力,可怜的静静远观着剥削她的那些女人!

二、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 执著和隐忍

(一)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

从小说的一开始,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 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书中对于她的容貌是这样描写的:玛格丽特天生丽质,妩媚超群,要想找到比她更加美貌的人,简直不可能。虽然她的身材稍嫌高挑 ,但她有非凡的才能,衣饰稍加调整就恰到好处 „„ 无论你眼光多么挑剔,都无懈可击。正因为如此,她拥有了可以放纵自己的资本。出身贫寒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下贱的妓女 ,却又因为她的姿色,而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垂涎欲滴的尤物。在这种生活的差异中,她迷失了自我 ,开始惯于挥霍、 出入舞会、 狂喝滥饮,性情也变得轻浮而近乎放荡。她自我解嘲地说:“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 „„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心,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就会被他们抛弃。”但她在放荡之中有无奈,任性之中有空虚。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 ,充满着肉欲和金钱的钱色交易 ,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

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 ” 。一个原本纯真的女孩迷失在人欲物欲的洪流,作者满怀同情地说:“可怜的姑娘在放荡、 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生活的现实。” 这种掩藏于所谓的幸福与豪放之下的痛苦 ,更让人感觉到悲哀的深刻与震撼!玛格丽特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惨剧,最主要是由她的生活际遇造成的 ,社会的现实使得她本性尽失,迷失了自我。她曾经生活得那般贫苦,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出卖自己 ,但是荣华富贵却又因为她的这一举动而突然在她面前不值一钱。在她的内心里,已经看不到纯真的善良和人间的真情 ,她空虚寂寞,没有真正关心她的朋友 ,除了追求肉欲和尊严满足的贵族,还有那些从她身上谋取金钱利益的商人,几乎没有人和她打交道。世界上似乎已经没有再值得珍惜的事物和情感,眼前的这些不过是浮光掠影 ,如果不抓紧享受 ,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所以,她周旋于不同的男子之间,伯爵、公爵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男性名流,赢取可供挥霍的资本:她花钱如流水,总是有最时髦的装扮和最铺张的生活;她毫不爱惜自己,夜夜笙歌,即使吐血住院也依然通宵醉酒。总之,她用一切最下贱的方式来糟踏自己 ,让自己变得麻木,也就感受不到痛苦和悲哀。用她的话说:“ 如果一个人注定要毁灭,还不如跳进火堆里让自己被炭火熏死。”对于她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不安全的,没有人能真正地对她付出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利用和被利用而已。她曾经说:“ 我们不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不再是人,我们成了物品。在他们的自尊心中,我们站在第一位,而在他们所尊重的人之中,我们排在最末一位。”而她也已甘于如此,对她而言,只有财富才是最可靠的,她从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因而在她最初和阿尔芒相识的时候,她也没有对这份情感抱任何的希望。在她看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一个烟花女子有真正的爱情,尤其是像她这样一个疾病缠身、经常吐血、每年要花费十万法郎的女人。她曾经的那些年轻而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情人的离去,对她而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所以,她似乎已经在长久的迷失中,忘掉了爱情最初的模样,她以为,阿尔芒不过又是一段新的短暂际遇。连她身边唯一的所谓“好友” 布吕丹丝也一再地劝说他们 ,不要把爱情太当真,只有公爵的金钱资助才是生活的根本 ,爱情对于风尘女子而言,是世间最不可靠的游戏。

(二)玛格丽特在爱情中的执着

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 ,在阿尔芒刚出现的时候,玛格丽特并没有太在意 ,她虽然感动于这个男子为她落泪的真情和在她生病时的默默守候,可她还是不能放弃眼前的那种奢华。 所以当她最初同意成为阿尔芒的情人后,为了应付每年十万法郎的巨额花费,她仍然继续接待其他情人。因为在她心底依然认为,阿尔芒的情感不过是一时的,等他玩够了,总会有

离去的一天。她把与阿尔芒之间的感情依然看作是一场交易,她要求阿尔芒“必须信任她、 服从她、行事谨慎”。可是阿尔芒对她的爱情太过热切,因而当得知玛格丽特欺骗她而与伯爵过夜的时候,他差点就愤然离去,幸而最后还是因为割舍不下而相互谅解。但也正是因为阿尔芒的这一切执着和强烈的表现,使得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阿尔芒对她的真情,她的想法也开始有了变化。其实,在玛格丽特的心中,那些只为肉欲享受和地位尊严的男人无论给她多少钱,都是能得到她的人,而无法得到她的真心。但阿尔芒和他们不一样,他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虽然他不富有,不能给与她奢华的享受,但他让她感受到了真爱的美好,所以才能真正地打动她的心。她的爱执着热烈、纯洁无瑕,他的爱伟大深沉、诚挚无私,在真情的火焰之中,他们彼此照亮着对方的人生。他们的爱情超脱于人世间的一切,在甜蜜的象牙塔里感受着相互的慰藉。可是也正是因为玛格丽特对于这份爱情的珍视,才会导致她在日后与阿尔芒分离之后的万分痛苦与迷茫,爱情这把双刃剑,给过她最美好的幸福,却也成为她悲惨命运的祸根。

(三)玛格丽特在亲情中的隐忍

当阿尔芒的父亲,当时社会普遍道德观念的代言人,以她心爱的人的前途为砝码,以善良正义的名义,迫使她让步的时候,这个善良柔弱的女子选择了隐忍和退让。虽然她是那么执着于自己完美的爱情,是那么渴望摆脱以前的生活重新像个普通人一样存在,可是她的仁爱却让她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全别人。因为她知道,个人的努力总是敌不过社会的道德体系,她在弥留之际写给阿尔芒的信中写道:“我昔日的生涯使我无权梦想美好的将来;我正承担各种责任,而对于这些责任,我的习性、我的名声远远不能给予保证。”在她看来,无论她是多么高尚地在努力和追求,依然无法回归最初的幸福,既然如此,何不让别人在她的牺牲之下去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基督教文化以人伦道德、善与爱为主旨,它在玛格丽特这个世人眼中最肮脏下贱的妓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的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精神,成全了迪瓦尔家族的好名声,成全了阿尔芒的个人前途,成全了世人的愿望,却使得她失去了最后赖以生存的爱情之光。她认为自己的存在已经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追求和希望,所以她选择夜夜狂欢,歌舞艳乐,只求早日脱离尘世与情人再续来世之缘。在她弥留之际,字字如血的书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卑微女子所拥有的隐忍的精神力量给予阿尔芒以及世人的震撼。

三、从玛格丽特这个人物角色中折射出的社会异化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任何

社会的风尚都是由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所支配的。我们在作品中看到,在玛格丽特遵循当年的游戏规则进行卖笑生活的时候,她过着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贵族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她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甚至引领着巴黎上流社会的时尚。也就是说,在法国 “七月王朝” 统治的末期,上流社会实质上是在鼓励妓女职业的发展,它是糜烂贵族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玛格丽特实质上是糜烂社会土壤上生长出来的艳丽之花,她是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所以,法国上流社会对妓女的态度,其实是作品所重点描绘的。小说一开始并没有将主人公玛格丽特描写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而是揭示了她是如何随波逐流,成为上流社会的尤物的。作品首先展现了玛格丽特倾国倾城的美貌: “玛格丽特天生丽质,妩媚超群,要想找到比她更加美貌的人,简直不可能。虽然她的身材稍嫌高挑,但她有非凡的才能,衣饰稍加调整就恰到好处„„无论你眼光多么挑剔,都无懈可击。”正因为如此,她可以满足贵族们的欲望追求,拥有了在上流社会出售自己的资本。因此她虽然出身贫寒,地位低下,却又因为姿色,被上流社会造就为尤物,遗忘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色。她开始迷失自我,习惯于挥霍、出入舞会、 狂喝滥饮,性情也变得轻浮而近乎放荡。她自我解嘲地说:“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心,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就会被他们抛弃。”但她在放荡之中有无奈,任性之中有空虚。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充满着肉欲和金钱的钱色交易,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

从玛格丽特这个人物角色中还揭示了畸形社会不仅将人变成物,而且还阻塞了人力图恢复人性的道路。可以想像玛格丽特这样的一个风尘女子,在油尽灯枯之后,最终会在人们的鄙弃中被遗忘,上流社会也不会对她的“顺理成章”的结局产生任何的关注或不安。然而, 当她与阿尔芒相遇,并且产生了爱情,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才使得她的生命历程变得一波三折。最后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那样一个肮脏、 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谁又能保证世俗之风不会将堕落之砂沾上圣洁的裙褶? 时过境迁,我们今天已经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风尚变了,玛格丽特的悲剧或许不应该再次上演。然而,只要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缺陷,还存在落后的习俗和被某种恶劣的导向所操控的公众意识形态,玛格丽特的悲剧就仍然

会重新出现。茶花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其实不仅是社会罪恶现象自有其温床,而且还在于,公众意识形态有时候也会对人性的美好向往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四、总结

茶花女—玛格丽特,作者小仲马那个时代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时代的普通人们的一个典型代表,因出身、社会、阶级等诸多原因,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其一生的不幸福。然而,透过人性的善良,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世俗的偏见、道德的虚伪等一切现实,则赋予了其生活的悲剧属性。也许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小仲马笔下却是那般的悲剧与凄惨。但是如果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 这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法)小仲马,茶花女,[M],人民出版社,2005,5

[2]苏屹峰,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3]徐姗娜,花开,在不同的世界,[J]文艺理论和批评,2006,2

[4]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J],克山师专学报,2001

[5]李宁梓,爱情的执着与牺牲,[J],新余高专学报,2007

[6]安国梁,神女生活原是梦,[J]文艺理论和批评,2006,3

[7]潘万木,个人情感与传统势力抗争的悲剧,[J]荆门大学学报,1996

[8]郭玉琼,茶花女 :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四种书写,[J]听云观泉,2001

[9]梦琳,现实生活中的一朵奇葩,[J]语文新圈,1996

[10]卜大炜,茶花女 的 凤凰涅磐,[J]语文视野,1998

致 谢

这次毕业设计可以圆满地完成,曾得到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

料和建议,在此特表示感谢。同时,在撰写过程中,还得许多同学的关注和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很难完成这个课题研究的,在此同样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深入分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艺术形象

一 引 言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1824--1895)的经典著作之一,《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具体来说,分析马格丽塔的艺术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玛格丽特身上蕴含着美的特质;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 执著和隐忍以及从玛格丽特这个人物角色中折射出的社会异化现象。

二、玛格丽特身上蕴含着美的特质

(一)玛格丽特的外在美

《茶花女》中,悲剧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动人、心地善良、情操高尚的农村少女。但由于生活所迫最终沦落为妓女,成了权贵们的玩物。但由于玛格丽特身上有着一种来自下层人民的纯朴善良的精神光辉,她对美好人生的真挚信念始终未被泯灭,这就有了她对阿芒的一段爱情。在这段生活里,她的美丽情操,突出表现在自我牺牲的精神上。为免除阿芒的烦恼她变卖自己的马匹、披肩,典当自己的金银首饰。为了挽回阿尔芒家庭的名誉,为了成全阿尔芒妹妹的幸福,她毅然接受阿文(阿尔芒父亲)的恳求,以重操旧业为借口同阿芒分手。这是玛格丽特对阿芒家庭所能作的最大牺牲。阿芒是她唯一的亲人、知心者,她正希望借助他的爱怜重新做人,过真正的正常人生活,对她来说,离开阿芒则意味着她必然走向死亡,明知其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无论在客观抑或主观上都具备美的特质,从小说的一开始,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这名妓女面对初识者喜欢装疯卖傻,喜欢跟她们初次见面的人恶作剧 于是,“正派人士”用他那蔑视的口吻、轻浮的心性对待她正眼、尊重、好感从未赋予她。然而谁又知道,沦为风尘女人的玛格丽特,在她带的这张面具下是

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纯真女人。

(二)玛格丽特的人格魅力

她明白,残酷的现实世界,虚伪的道德标准,妓女的身份,流露出纯洁的本性,只会让人更加耻笑。于是,对于初识者,她有意刁难,有意恶作剧,迎合众人的口味,带着她的面具穿梭在人群中,既是一种报复,也是一种保护。仅凭玛格丽特那番清醒的话语,她的睿智光芒便是挡也挡不住普律当丝,过去做过妓女,曾经打算进戏班子,但是没有成功,后来靠了她和巴黎那些时髦女子的关系,做起生意来,开了一家妇女时装铺子 ,她的心中 脑中,除了利益,一无所有,这个空空的惯于挥霍的女人竭尽所能地压榨着玛格丽特,表面上替玛格丽特介绍情人,实际上只有玛格丽特的情人多,她捞的好处才自然多,至于玛格丽特有多少情人,受多少苦,她毫不在乎,冷酷无情的老妓女嘴脸!对于普律当丝的残酷无情、冷漠、势利、自私自利的本质,玛格丽特了如指掌,她自己对阿尔芒的一番表白中就曾说普律当丝是她们的食客,友情到了供驱使的地步 纵然玛格丽特已沦落风尘,最明金钱的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过利益二字,但玛格丽特本着宽容的心性,善待普律当丝,不与之计较分毫,当自己山穷水尽,生命垂危时,却依然发挥着人格魅力,可怜的静静远观着剥削她的那些女人!

二、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 执著和隐忍

(一)玛格丽特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

从小说的一开始,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 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书中对于她的容貌是这样描写的:玛格丽特天生丽质,妩媚超群,要想找到比她更加美貌的人,简直不可能。虽然她的身材稍嫌高挑 ,但她有非凡的才能,衣饰稍加调整就恰到好处 „„ 无论你眼光多么挑剔,都无懈可击。正因为如此,她拥有了可以放纵自己的资本。出身贫寒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下贱的妓女 ,却又因为她的姿色,而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垂涎欲滴的尤物。在这种生活的差异中,她迷失了自我 ,开始惯于挥霍、 出入舞会、 狂喝滥饮,性情也变得轻浮而近乎放荡。她自我解嘲地说:“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 „„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心,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就会被他们抛弃。”但她在放荡之中有无奈,任性之中有空虚。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 ,充满着肉欲和金钱的钱色交易 ,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

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 ” 。一个原本纯真的女孩迷失在人欲物欲的洪流,作者满怀同情地说:“可怜的姑娘在放荡、 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生活的现实。” 这种掩藏于所谓的幸福与豪放之下的痛苦 ,更让人感觉到悲哀的深刻与震撼!玛格丽特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惨剧,最主要是由她的生活际遇造成的 ,社会的现实使得她本性尽失,迷失了自我。她曾经生活得那般贫苦,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出卖自己 ,但是荣华富贵却又因为她的这一举动而突然在她面前不值一钱。在她的内心里,已经看不到纯真的善良和人间的真情 ,她空虚寂寞,没有真正关心她的朋友 ,除了追求肉欲和尊严满足的贵族,还有那些从她身上谋取金钱利益的商人,几乎没有人和她打交道。世界上似乎已经没有再值得珍惜的事物和情感,眼前的这些不过是浮光掠影 ,如果不抓紧享受 ,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所以,她周旋于不同的男子之间,伯爵、公爵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男性名流,赢取可供挥霍的资本:她花钱如流水,总是有最时髦的装扮和最铺张的生活;她毫不爱惜自己,夜夜笙歌,即使吐血住院也依然通宵醉酒。总之,她用一切最下贱的方式来糟踏自己 ,让自己变得麻木,也就感受不到痛苦和悲哀。用她的话说:“ 如果一个人注定要毁灭,还不如跳进火堆里让自己被炭火熏死。”对于她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不安全的,没有人能真正地对她付出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利用和被利用而已。她曾经说:“ 我们不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不再是人,我们成了物品。在他们的自尊心中,我们站在第一位,而在他们所尊重的人之中,我们排在最末一位。”而她也已甘于如此,对她而言,只有财富才是最可靠的,她从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因而在她最初和阿尔芒相识的时候,她也没有对这份情感抱任何的希望。在她看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一个烟花女子有真正的爱情,尤其是像她这样一个疾病缠身、经常吐血、每年要花费十万法郎的女人。她曾经的那些年轻而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情人的离去,对她而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所以,她似乎已经在长久的迷失中,忘掉了爱情最初的模样,她以为,阿尔芒不过又是一段新的短暂际遇。连她身边唯一的所谓“好友” 布吕丹丝也一再地劝说他们 ,不要把爱情太当真,只有公爵的金钱资助才是生活的根本 ,爱情对于风尘女子而言,是世间最不可靠的游戏。

(二)玛格丽特在爱情中的执着

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 ,在阿尔芒刚出现的时候,玛格丽特并没有太在意 ,她虽然感动于这个男子为她落泪的真情和在她生病时的默默守候,可她还是不能放弃眼前的那种奢华。 所以当她最初同意成为阿尔芒的情人后,为了应付每年十万法郎的巨额花费,她仍然继续接待其他情人。因为在她心底依然认为,阿尔芒的情感不过是一时的,等他玩够了,总会有

离去的一天。她把与阿尔芒之间的感情依然看作是一场交易,她要求阿尔芒“必须信任她、 服从她、行事谨慎”。可是阿尔芒对她的爱情太过热切,因而当得知玛格丽特欺骗她而与伯爵过夜的时候,他差点就愤然离去,幸而最后还是因为割舍不下而相互谅解。但也正是因为阿尔芒的这一切执着和强烈的表现,使得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阿尔芒对她的真情,她的想法也开始有了变化。其实,在玛格丽特的心中,那些只为肉欲享受和地位尊严的男人无论给她多少钱,都是能得到她的人,而无法得到她的真心。但阿尔芒和他们不一样,他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虽然他不富有,不能给与她奢华的享受,但他让她感受到了真爱的美好,所以才能真正地打动她的心。她的爱执着热烈、纯洁无瑕,他的爱伟大深沉、诚挚无私,在真情的火焰之中,他们彼此照亮着对方的人生。他们的爱情超脱于人世间的一切,在甜蜜的象牙塔里感受着相互的慰藉。可是也正是因为玛格丽特对于这份爱情的珍视,才会导致她在日后与阿尔芒分离之后的万分痛苦与迷茫,爱情这把双刃剑,给过她最美好的幸福,却也成为她悲惨命运的祸根。

(三)玛格丽特在亲情中的隐忍

当阿尔芒的父亲,当时社会普遍道德观念的代言人,以她心爱的人的前途为砝码,以善良正义的名义,迫使她让步的时候,这个善良柔弱的女子选择了隐忍和退让。虽然她是那么执着于自己完美的爱情,是那么渴望摆脱以前的生活重新像个普通人一样存在,可是她的仁爱却让她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全别人。因为她知道,个人的努力总是敌不过社会的道德体系,她在弥留之际写给阿尔芒的信中写道:“我昔日的生涯使我无权梦想美好的将来;我正承担各种责任,而对于这些责任,我的习性、我的名声远远不能给予保证。”在她看来,无论她是多么高尚地在努力和追求,依然无法回归最初的幸福,既然如此,何不让别人在她的牺牲之下去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基督教文化以人伦道德、善与爱为主旨,它在玛格丽特这个世人眼中最肮脏下贱的妓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的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精神,成全了迪瓦尔家族的好名声,成全了阿尔芒的个人前途,成全了世人的愿望,却使得她失去了最后赖以生存的爱情之光。她认为自己的存在已经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追求和希望,所以她选择夜夜狂欢,歌舞艳乐,只求早日脱离尘世与情人再续来世之缘。在她弥留之际,字字如血的书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卑微女子所拥有的隐忍的精神力量给予阿尔芒以及世人的震撼。

三、从玛格丽特这个人物角色中折射出的社会异化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任何

社会的风尚都是由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所支配的。我们在作品中看到,在玛格丽特遵循当年的游戏规则进行卖笑生活的时候,她过着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贵族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她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甚至引领着巴黎上流社会的时尚。也就是说,在法国 “七月王朝” 统治的末期,上流社会实质上是在鼓励妓女职业的发展,它是糜烂贵族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玛格丽特实质上是糜烂社会土壤上生长出来的艳丽之花,她是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所以,法国上流社会对妓女的态度,其实是作品所重点描绘的。小说一开始并没有将主人公玛格丽特描写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而是揭示了她是如何随波逐流,成为上流社会的尤物的。作品首先展现了玛格丽特倾国倾城的美貌: “玛格丽特天生丽质,妩媚超群,要想找到比她更加美貌的人,简直不可能。虽然她的身材稍嫌高挑,但她有非凡的才能,衣饰稍加调整就恰到好处„„无论你眼光多么挑剔,都无懈可击。”正因为如此,她可以满足贵族们的欲望追求,拥有了在上流社会出售自己的资本。因此她虽然出身贫寒,地位低下,却又因为姿色,被上流社会造就为尤物,遗忘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色。她开始迷失自我,习惯于挥霍、出入舞会、 狂喝滥饮,性情也变得轻浮而近乎放荡。她自我解嘲地说:“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心,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就会被他们抛弃。”但她在放荡之中有无奈,任性之中有空虚。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充满着肉欲和金钱的钱色交易,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

从玛格丽特这个人物角色中还揭示了畸形社会不仅将人变成物,而且还阻塞了人力图恢复人性的道路。可以想像玛格丽特这样的一个风尘女子,在油尽灯枯之后,最终会在人们的鄙弃中被遗忘,上流社会也不会对她的“顺理成章”的结局产生任何的关注或不安。然而, 当她与阿尔芒相遇,并且产生了爱情,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才使得她的生命历程变得一波三折。最后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那样一个肮脏、 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谁又能保证世俗之风不会将堕落之砂沾上圣洁的裙褶? 时过境迁,我们今天已经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风尚变了,玛格丽特的悲剧或许不应该再次上演。然而,只要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缺陷,还存在落后的习俗和被某种恶劣的导向所操控的公众意识形态,玛格丽特的悲剧就仍然

会重新出现。茶花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其实不仅是社会罪恶现象自有其温床,而且还在于,公众意识形态有时候也会对人性的美好向往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四、总结

茶花女—玛格丽特,作者小仲马那个时代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时代的普通人们的一个典型代表,因出身、社会、阶级等诸多原因,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其一生的不幸福。然而,透过人性的善良,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世俗的偏见、道德的虚伪等一切现实,则赋予了其生活的悲剧属性。也许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小仲马笔下却是那般的悲剧与凄惨。但是如果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痛苦,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则能够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或许这样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义,能够真正做到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 这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法)小仲马,茶花女,[M],人民出版社,2005,5

[2]苏屹峰,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3]徐姗娜,花开,在不同的世界,[J]文艺理论和批评,2006,2

[4]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J],克山师专学报,2001

[5]李宁梓,爱情的执着与牺牲,[J],新余高专学报,2007

[6]安国梁,神女生活原是梦,[J]文艺理论和批评,2006,3

[7]潘万木,个人情感与传统势力抗争的悲剧,[J]荆门大学学报,1996

[8]郭玉琼,茶花女 :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四种书写,[J]听云观泉,2001

[9]梦琳,现实生活中的一朵奇葩,[J]语文新圈,1996

[10]卜大炜,茶花女 的 凤凰涅磐,[J]语文视野,1998

致 谢

这次毕业设计可以圆满地完成,曾得到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

料和建议,在此特表示感谢。同时,在撰写过程中,还得许多同学的关注和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很难完成这个课题研究的,在此同样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相关内容

  • 从茶花女的故事情节谈其作者的创作特点
  • 从<茶花女>的故事情节谈其作者的创作特点 摘要: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 ...

  • [茶花女]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比较
  • <茶花女>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比较 作者:XX 学校:XXXXXXX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11秋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 20XX 年 XX 月 目 录 论文摘要„„„„„„„„„„„„„„„„„„„„„„„„„„„„1 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 茶花女开题报告
  • 青 岛 大 学 毕业论文 (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威尔第<茶花女>中乔治亚芒人物浅析 学 院:音乐学院 专 业:音乐学 姓 名:齐超 指导教师:董文华 2008年3月 日 威尔第<茶花女>中乔治亚芒人物浅析 一.文献综述 (一)现状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意大 ...

  • 杜十娘与茶花女形象比较
  • 杜十娘与茶花女的形象比较 <茶花女>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而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这两处无疑是当时最具有诱惑力的地方,当时风流云集,车马喧嚣,即使一切的罪恶和虚伪在背地里泛滥成灾,繁华掩盖过 ...

  • 论[茶花女]中艺术手段的运用
  • 学 0 1 羁学年 究 2术 2 0 研 1第 期探 索 ・ 鸣 争论< 茶花炎> 中艺 术手段的运用 张 丽梅 ( 河北省 昌黎靖 安 中学小仲马的< 茶花女> 是世界名著 , 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 外表与内心都像 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 . < ...

  • 重温经典:电影[茶花女](1968)
  • [摘 要] <茶花女>早在我国清末民初时就已传入我国――1897年,由翻译家林纾翻译,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小说曾被多次以不同形式搬上银幕,迄今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就是1937年由乔治・库克执导.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版本以及1968年由马里奥・朗弗朗希执导的这部歌剧电影& ...

  • 世界名著100部作者简介及内容赏析(6-10)
  • 作者:吴利亚 01.傲慢与偏见          02.孤星血泪             03.雾都孤儿 04.唐?吉诃德           05.安娜?卡列尼娜        06.飘 07.简?爱               08.悲惨世界             09.茶花女 10.基督山恩 ...

  • 天鹅湖观后感
  • 天鹅湖 观后感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正式的舞剧.老师为了让我们看的更明了,先给我们讲解了舞剧大概的剧情.四周的灯都关了,我们开始观看这部著名的舞剧.开始的气氛很是压抑,但是,这些很快就被美妙的音乐,华丽的服饰,庞大的场面和豪华的阵容打破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舞剧中. 这部舞剧是根据童话改编的,大 ...

  • _茶花女_中玛格丽特悲剧形象浅探_
  • <茶 花 女>中 玛 格 丽 特 悲 剧 形 象 浅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 特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她的故 事感人至深,其悲剧人生催人泪 下,历代以来,人们总是从客观环 张 琼 善待普律当丝,不与之计较分毫, 当自己山穷水尽,生命垂危时,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