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国学堂:沉湎于酒醒人散之后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中晚唐以后,诗人多不留意事功,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独特的个体体验,再现出幽深婉转而各具情态的生命之境。杜牧、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凭着卓绝的才华,不遑外求,而是从自身的存在性体验中,开出一径绝美之路。

《花下醉》和《海棠》是两首优美而伤感的诗。夜深不眠,持烛赏花,前人皆叹其流连不返,惜花情深。这是不难理解的。花叶绚丽缤纷,花期短暂难久,难免使人哀叹联想。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花人面,皆转瞬即逝,命运相同;而花的连年开落,又能凸显出人类生命的有去无归。所以,古人的爱花之情中自有一份深沉的哀婉。辛弃疾《摸鱼儿》词云:“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表达的就是面对残花的无奈之感。既然无法挽回这稍纵即逝的春光,就只能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更多地把握它。李商隐和苏轼,唐宋两代诗人前后秉烛,传递的是同一份痴情。而这份痴情的背后,却是人生短暂的恐惧和悲凉。古诗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两首赏花诗皆得之于此。但古人的秉烛而游,为的是增加生命的密度,是于悲凉中求一份热闹,表达的是人类整体的意愿;而唐宋诗人的秉烛而游,则为的是逃避喧嚣,求一份独处的真实,表达的是独特的个人体验。以花为伴,同游寂静,则有形影相吊、自我认同的含义。就此而言,李商隐和苏轼同一机杼。

仔细涵咏,《花下醉》的意味与《海棠》诗又不尽相同,它的思绪更为复杂,情感也更为幽微深沉。李商隐性情敏感,又生活在一个令人伤感的时代,身世浮沉,情事迷离,难免会触景伤时,流连于这一抹过眼烟霞。寻芳而醉,倚树而眠,见出诗人对灿烂春光的迷恋,它是情感的放纵和沉溺。而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则有一份悠然之情,态度相对矜持。显然,李商隐对人生比苏轼多了一份天真。醉倒花丛,是诗人对此在生命执著追求、全身心投入的真情写照。如果说举烛夜赏是诗人对自我的体认,苏轼所见的是“高烛”下依然辉煌的“红妆”,而李商隐则只能看到“残花”片片,这其中的不同更耐人寻味。清人马位《秋窗随笔》称李诗有“雅人深致”,苏诗有“富贵气象”,虽然只是皮毛之论,但也算是看出了二者的差别。寂静深夜中的华灯红妆,显示出超然出尘的清雅和安宁,这也是苏轼面对浊世的一贯姿态。那么,李商隐为什么偏偏欣赏这些凋零的残花呢?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这就是所谓求仁得仁了,所以,醉眠花丛就应该是一种遄飞的兴致,一份乐而不返的安逸。但树边醒来,夜深客散,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寥,于是秉烛四照,唯有残花点点,收藏着诗人的朦胧记忆和真切的忧伤。那么,醉倒诗人的漫山流霞又在何处?白日里的迷恋和沉湎,又收获了什么?这就是人生如梦的况味。苏轼所谓“只恐夜深花睡去”,就是刻意逃避着这场梦境,让自己在夜色中也保持着清醒。这是一份绝顶的人生智慧。凭着这份通透人生的智慧,苏轼总是假借着某种赏客的姿态,在人生的边缘徜徉,警惕而机敏地和激情保持着距离,从而也就和空虚保持着距离。所以,苏轼总能从熹微的光影和缥缈的淡香中,寻觅到优雅的海棠,并有能力使它在深夜里也一直保持着优雅的姿态。

而不那么超脱的李商隐,就远不如苏轼幸运了。有沉湎就一定有挣扎,有梦想就一定有绝望,当所有的激情都在某一个时刻被宣布为只是一场春梦,醒来之后,就必将面对着无法摆脱的空虚和哀伤,那么,在这瑟瑟不眠的深夜里,他是不是只能欣赏着自己的哀伤呢?

如果将《花下醉》前后两句诗进行对比的话,它还有另一重更为复杂的意味。所谓“醉”和“沉眠”,表达的是赏花的惊喜和沉湎,以及和花融为一体的迫不及待之情,因此,它是一种此在人生的激情,是在一个完全的体验中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酒醒人散,在一片虚寂中秉烛相对残花,则是一个面对虚无而自我省察的过程。从后两句诗反观前两句,则激情之沉醉,恰为寂寥空虚之源头。所以,“醉”和“沉睡”作为一种生命实现方式,是令人怀疑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以满腔的激情领略着繁锦似的现实世界时,实际上是在消费生命自身,是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之游。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真实的只有空寂之中的点点残花,还有摇曳在烛光中重重叠叠的暗影。面对这份景致,流淌在诗人心中的只有无限的惆怅。也就是说,此在的沉沦,不管多么热烈,终究只是空虚;而孤寂中锥心的虚无,无论多么凄凉,倒是诗人所能捕捉到的唯一的真实。人生的实和虚就这样被彻底颠倒了。荒凉的人生,需要诗人的激情来点燃它,但激情又总是空虚的;直面空虚,反倒可以追忆那逝去的激情,体味着无可挽回的忧伤。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省悟,是在省悟之后,对直逼眉睫的孤寂人生的认同。这是苏轼所不肯感受的境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避在凡俗之外的孤芳自赏,但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悬置状态,虽然可以给人更多的遐想,但却无法逃脱岁月的阴影,所以,它终究不能令人安心。李商隐则在花叶凋零之际,追问到生命根处的虚幻,令人寒噤不止。但在这寒噤之外,有一种凛冽的人格和冷艳的美学力量,坚持着人生的孤寂,令我们深为感动。诗人的当下体验是独特的,难以复制,但诗歌不同,它凝练为一种或幽或显的共同经验,总能在某一个层面上和我们相通无碍,悄然拨响我们迷茫着的心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桃李国学堂

桃李国学堂与家长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教师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学生和爱好者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微信ID:taoliguoxuetang 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中晚唐以后,诗人多不留意事功,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独特的个体体验,再现出幽深婉转而各具情态的生命之境。杜牧、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凭着卓绝的才华,不遑外求,而是从自身的存在性体验中,开出一径绝美之路。

《花下醉》和《海棠》是两首优美而伤感的诗。夜深不眠,持烛赏花,前人皆叹其流连不返,惜花情深。这是不难理解的。花叶绚丽缤纷,花期短暂难久,难免使人哀叹联想。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花人面,皆转瞬即逝,命运相同;而花的连年开落,又能凸显出人类生命的有去无归。所以,古人的爱花之情中自有一份深沉的哀婉。辛弃疾《摸鱼儿》词云:“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表达的就是面对残花的无奈之感。既然无法挽回这稍纵即逝的春光,就只能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更多地把握它。李商隐和苏轼,唐宋两代诗人前后秉烛,传递的是同一份痴情。而这份痴情的背后,却是人生短暂的恐惧和悲凉。古诗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两首赏花诗皆得之于此。但古人的秉烛而游,为的是增加生命的密度,是于悲凉中求一份热闹,表达的是人类整体的意愿;而唐宋诗人的秉烛而游,则为的是逃避喧嚣,求一份独处的真实,表达的是独特的个人体验。以花为伴,同游寂静,则有形影相吊、自我认同的含义。就此而言,李商隐和苏轼同一机杼。

仔细涵咏,《花下醉》的意味与《海棠》诗又不尽相同,它的思绪更为复杂,情感也更为幽微深沉。李商隐性情敏感,又生活在一个令人伤感的时代,身世浮沉,情事迷离,难免会触景伤时,流连于这一抹过眼烟霞。寻芳而醉,倚树而眠,见出诗人对灿烂春光的迷恋,它是情感的放纵和沉溺。而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则有一份悠然之情,态度相对矜持。显然,李商隐对人生比苏轼多了一份天真。醉倒花丛,是诗人对此在生命执著追求、全身心投入的真情写照。如果说举烛夜赏是诗人对自我的体认,苏轼所见的是“高烛”下依然辉煌的“红妆”,而李商隐则只能看到“残花”片片,这其中的不同更耐人寻味。清人马位《秋窗随笔》称李诗有“雅人深致”,苏诗有“富贵气象”,虽然只是皮毛之论,但也算是看出了二者的差别。寂静深夜中的华灯红妆,显示出超然出尘的清雅和安宁,这也是苏轼面对浊世的一贯姿态。那么,李商隐为什么偏偏欣赏这些凋零的残花呢?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这就是所谓求仁得仁了,所以,醉眠花丛就应该是一种遄飞的兴致,一份乐而不返的安逸。但树边醒来,夜深客散,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寥,于是秉烛四照,唯有残花点点,收藏着诗人的朦胧记忆和真切的忧伤。那么,醉倒诗人的漫山流霞又在何处?白日里的迷恋和沉湎,又收获了什么?这就是人生如梦的况味。苏轼所谓“只恐夜深花睡去”,就是刻意逃避着这场梦境,让自己在夜色中也保持着清醒。这是一份绝顶的人生智慧。凭着这份通透人生的智慧,苏轼总是假借着某种赏客的姿态,在人生的边缘徜徉,警惕而机敏地和激情保持着距离,从而也就和空虚保持着距离。所以,苏轼总能从熹微的光影和缥缈的淡香中,寻觅到优雅的海棠,并有能力使它在深夜里也一直保持着优雅的姿态。

而不那么超脱的李商隐,就远不如苏轼幸运了。有沉湎就一定有挣扎,有梦想就一定有绝望,当所有的激情都在某一个时刻被宣布为只是一场春梦,醒来之后,就必将面对着无法摆脱的空虚和哀伤,那么,在这瑟瑟不眠的深夜里,他是不是只能欣赏着自己的哀伤呢?

如果将《花下醉》前后两句诗进行对比的话,它还有另一重更为复杂的意味。所谓“醉”和“沉眠”,表达的是赏花的惊喜和沉湎,以及和花融为一体的迫不及待之情,因此,它是一种此在人生的激情,是在一个完全的体验中自我实现的过程。而酒醒人散,在一片虚寂中秉烛相对残花,则是一个面对虚无而自我省察的过程。从后两句诗反观前两句,则激情之沉醉,恰为寂寥空虚之源头。所以,“醉”和“沉睡”作为一种生命实现方式,是令人怀疑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以满腔的激情领略着繁锦似的现实世界时,实际上是在消费生命自身,是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之游。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真实的只有空寂之中的点点残花,还有摇曳在烛光中重重叠叠的暗影。面对这份景致,流淌在诗人心中的只有无限的惆怅。也就是说,此在的沉沦,不管多么热烈,终究只是空虚;而孤寂中锥心的虚无,无论多么凄凉,倒是诗人所能捕捉到的唯一的真实。人生的实和虚就这样被彻底颠倒了。荒凉的人生,需要诗人的激情来点燃它,但激情又总是空虚的;直面空虚,反倒可以追忆那逝去的激情,体味着无可挽回的忧伤。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省悟,是在省悟之后,对直逼眉睫的孤寂人生的认同。这是苏轼所不肯感受的境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是避在凡俗之外的孤芳自赏,但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悬置状态,虽然可以给人更多的遐想,但却无法逃脱岁月的阴影,所以,它终究不能令人安心。李商隐则在花叶凋零之际,追问到生命根处的虚幻,令人寒噤不止。但在这寒噤之外,有一种凛冽的人格和冷艳的美学力量,坚持着人生的孤寂,令我们深为感动。诗人的当下体验是独特的,难以复制,但诗歌不同,它凝练为一种或幽或显的共同经验,总能在某一个层面上和我们相通无碍,悄然拨响我们迷茫着的心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桃李国学堂

桃李国学堂与家长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教师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学生和爱好者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微信ID:taoliguoxuetang 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在中秋的晚上写子瞻,是心念所引,映着浮游月色,未落笔,便先生了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是,隔了千年,连那月色都化碧.叫我何处去寻你这样的人,相顾一笑.回首但见天地飒然. 在中秋的晚上写子瞻,是心念所引,映着浮游月色,未落笔,便先生了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是,隔了千年,连那月色都化碧. ...

  • _[雨霖铃]课堂实录与点评
  • 倾心学校发展:做团队进取的先锋全国校报评选一等奖,还制作了学校个性化从乡镇中学的磨砺,到县城初中的锻炼,再材料多种,填补了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多项空白.到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扎根,程振理每到一所学作为班主任.一线教师,程振理多年来培养校,都保持着自己的平和心态,默默无闻地倾心出了大批优秀学子,从本专科专业技 ...

  • 词别是一家答案
  • 词别是一家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雕栏玉砌qì 槛菊 jiàn 彩笺 jiān ..... 凝噎yē 凄凄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 zhà .... 2. 默写填空: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槛菊愁烟兰泣 ...

  • 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往昔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 ...

  • 意境杨春俏: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的离别诗│ 说诗文
  •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点击音频,听张轶男朗读全文 "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往昔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 ...

  • 选修1[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 <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 ...

  • 唐明皇李隆基多情也多才,宋词[雨霖铃]原是他悼念杨贵妃之作
  • 提起宋词<雨霖铃>,大抵90%以上的人都会首先想起的是柳永作品,甚至会吟哦叹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确实,柳永的<雨霖铃>是极之有名的词作,"凡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但是,<雨霖铃>却非柳永先生原创,而是& ...

  • 桃花诗词选
  • 桃花诗词选六十四首[诗47首:词17首] 桃花诗选四十七首 一[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咏桃]--沈约 风来吹叶动,风去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 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 ...

  • 古代梅花诗画集
  • 古代梅花诗画集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价乾坤万里春.梅 贡性之(元) 眼前谁识岁寒交, 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 酒醒听彻玉人箫.资料:网络 编制:YINGE-1-古代梅花诗画集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鏊(明)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