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议书--淡水养殖业

附件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建议单位:

(格式) 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二〇〇八年十月九日

项目概况表

编写说明

1.项目建议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支撑实施最新或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并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立项要求。

2.各有关部门、地方及有关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等发展需求,提出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并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gov.cn)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报送科技部。

3.报送项目建议书时,应一并附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5290万吨,占全球渔业产品总量的1/3,其中养殖产量超过3593万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渔业人口2070万人,劳动力1300万人,占我国农业人口2%,渔业劳均收入达9540元(2005年)。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品种繁多、数量充盈的水产品,也为国外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水产品对外贸易出口额由1980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93.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30.2%,成为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多年位居农产品出口首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生产者在生产中不顾环境容量和自身的技术条件,盲目追求高产,造成各种疾病频繁发生,乱用药成为普遍现象。另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替代渔药和疫苗研发滞后,针对性治疗措施少。此外,良种覆盖率低、饲料技术落后、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等也都对水产品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暴露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

入世至今,我国相继遇到了氯霉素、恩诺沙星、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甲醛、贝毒等近十种有毒有害物质、涉及虾、鳗鱼、斑叉、贝类、紫菜、淡水活鱼、龙头鱼、河豚鱼等十多个主要养殖品种质量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形象和加工贸易企业利益,更导致养殖渔民收益受损,国内市场价格下滑。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背后深刻反映着我们在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饲料生产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

问题。

近期“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国家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强化源头管理和规范投入品管理再次被人们提到议事日程。此时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部署

《纲要》指出,要把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作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农业”领域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及器械,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突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养殖和淡水养殖技术,发展远洋渔业和海上贮藏加工技术与设备”等优先主题研究。在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中,也将生物安全列入优先发展的主题,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同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重点,农业部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中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作为重点。

本项目是贯彻国家科技发展纲要,贯彻科技部《“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农业部“十大行

动”计划,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共性研究,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是实现现代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过去的30余年,在我国“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在规模和总量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基础研究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产生了一些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问题,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养殖设施设备落后、生产可控程度不高,养殖清洁生产意识淡薄,养殖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造成养殖病害频繁发生;二是缺乏高效、专用渔药以及相关防控技术,养殖厂家普遍存在盲目使用药物问题,忽视养殖的休药期规定,导致水产品药残超标,直接面临市场准入难关,同时也影响到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以及出口贸易;三是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健全,缺乏水产品由鱼池到餐桌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缺少对渔用药物代谢和残留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对产品安全储运技术及产品全程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研究也几近空白;四是环境质量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现有标准的指标体系及标淮限量值与产品质量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影响着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组织实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是解决制约我国主导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问题,是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水产养殖从单纯产量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迫切需求,对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增强水产品质量控制的自主创新和

集成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3. 是国家发展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资源更为稀缺,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7%。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大地受到耕地资源的限制。同时,以耕地资源引出的食物安全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目前易于开发的耕地资源和畜牧资源已基本上得到了较有效开发,今后能用于深入挖掘和开发的将是海洋和内陆水域资源。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水产品所做的贡献不能忽视。我们不仅解决了吃鱼难问题,更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渔业生产,既不与粮食争耕地,又不与畜禽争草场,对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是提升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水产品国际贸易为推进渔业结构调整、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附加值、增加就业和渔民收入、提高渔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重视,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逐渐浮出水面,水产品安全卫生突发事件不断:1996年,欧盟以监管体系不完善和产品卫生问题为由,开始对中国贝类产品实行禁运,至今仍未开放;美国也因中国贝类卫生管理与其管理标准不符而限制进口中国贝类;“养殖淡水产品中孔雀石绿事件”、“对虾氯霉素事件”等造成相关产品出口一度停滞,影响到出口创汇。总结这些事件根源,主要是由于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因此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5. 是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支撑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国家给与了充分的重视,渔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和技术积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全球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和水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与新阶段我国现代渔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标准基础研究薄弱。例如一些药物的药效、毒理和安全性等指标缺乏研究基础,用法用量、休药期、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等缺乏技术支撑,影响到这类标准的制定工作。二是标准的配套性和实用性不强。以检测方法标准为例,农业部235号公告中有关水产品的18种限用药物目前仅有3项有检测方法标准,不得检出的29种药物仅有检测标准14项,还有11项未列入制定计划,禁用的适合水产品的24种药物,有8种没有检测方法;海洋生物毒素还仅能以生物法检测,无一精确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持久性污染物检测方法除多氯联苯、苯丙芘外大多空白、一些病原微生物和病毒还缺乏分离检验技术;有害重金属还仅停留在测定总量的水平上,缺乏形态、价态分析的技术。而仅有的标准方法也存在着方法单一、灵敏度低、前处理方法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相关研究和水产品监控工作的瓶颈。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完善水产品标准体系,规范投入品市场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项目的实施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对全面了解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的总体状况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养殖产业的总体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了解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的基本状况,对推动水产养殖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技术、产品质量,增强水产投入品质量意识;二是加快提升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扩

大国内外消费市场;三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提升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是现阶段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项目实施产生的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安全评价,可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水产品质量的公信度,增加养殖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出口创汇,从而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可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国内产品畅销、出口产品通畅。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虾、鳗鲡、大菱鲆曾在国内消费不畅,长期以来出口也受到巨大障碍。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出口总额的30.2%,出口额达93.6亿美元。随着项目的完成,对潜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全面改善主导养殖品种质量安全,大大提升水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出口总量、拓展新的国际市场,使水产品出口额增额空间在20亿美元以上。

另外,通过开展本项调查研究,为建立环境质量控制规范、养殖投入苗种质量规范、优质安全饲料标准、渔用药物使用技术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等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将为全国水产养殖单位进行健康养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上述规范的推广应用,可提高养殖成活率、提升饲料产品合格率、正确使用绿色安全药物、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素质;涉及的

养殖品种100多个,估计该技术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以上。

2. 社会效益分析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实施除了针对三聚氰胺提出了应急性研究,也首次对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进行全面调研,全面了解三聚氰胺等高危化学品在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安全评估。这对政府、国民消费者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正确调控水产品质量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共性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将提出影响养殖产地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的种类及其基准水平,建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评估方法、水产养殖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与评价技术、药物残留控制与合理使用技术等研究成果,建立较为完备的监控技术体系,为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隐患,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提高出口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变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受绿色壁垒限制的窘境,确保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可产生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项目目标的涵盖范围要与项目名称相对应;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考核;其目标在3~5年内能够完成。)

1. 总体目标

针对目前养殖水产品中安全卫生隐患突出,突发事件不断,养殖过程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及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问题,本项目以摸清养殖水产品污染“家底”和建立养殖水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为目标,从养殖过程和产地环境重大与急迫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建

立和完善急需的检测技术,摸清水产品养殖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现状;查清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养殖环境因子种类及其基准水平,建立养殖环境质量评价、评估方法;建立养殖投入品安全评价技术,对主要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质量信息平台和追溯体系,实现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

项目实施将支撑建设我国新型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和养殖产品国际竞争力。

2. 具体考核指标

(1)建立不同投入品、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测和确证技术并形成标准;建立淡水养殖业投入品、水产品、环境中污染物以及微生物检测技术40项以上,形成检测方法标准草案35项以上。

(2)研究提出不同淡水养殖业投入品、水产品以及环境中三聚氰胺、有害污染物、有害微生物、药物残留等限量标准建议值10项以上。

(3)研究获得环境、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的传递规律及其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蓄集和代谢规律;摸清养殖主要药物以及激素类添加剂等在主要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典型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选择性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系统查清影响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摸清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完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环境污染物在重点养殖品种中的富集、代谢规律;揭示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和传播机制,在分子水平阐明两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完成研究报告20

项以上。

(4)完成三聚氰胺、抗生素、激素、微生态制剂、掺杂使假投入品以及杀虫剂(菊酯、甲醛)、水质改良剂等投入品风险评估研究报告10项以上;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和评价方法,完成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研究报告2~3项;完成水产品中有害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2项以上,提出水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各1个。

(5)查清投入品中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使用方式,完成大宗养殖鱼类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风险评估报告6~10个。

(6)研究完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管理的规范或标准草案3项、渔用药物及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草案10项以上。

(7)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数据库1个,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1个,建立产业链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平台;开发基于混合条码技术的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1套,并在部分养殖企业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数字化管理试点。

(8)发表论文120篇,获得专利5项以上,培养学术带头人20人、科研骨干200人,培养研究生60名。

(二) 研究与开发任务与内容

本着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紧密围绕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渔业增产和渔民增收的四大需求,抓住严重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从我国主导养殖种类的健康养殖模式和产品安全保障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

设置了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第一是对目前国内强烈关注的“三聚氰胺”残留在水产养殖过程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研发关键检测技术并进行风险评估,设置课题2个;第二是对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对影响养殖水产品安全的重要隐患进行安全评价,设置课题3个;第三是对目前制约水产品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品和产地环境关键检测技术进行研发及标准创制,设置课题4个;第四是对养殖过程的重要安全卫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设置课题3个;第五是建立养殖投入品追溯管理和质量信息平台,设置课题3个。课题总数为15个,具体课题设置如下。

1. 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 本课题针对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存在违规使用三聚氰胺,潜在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从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入手,研究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跟踪检测水产品及渔用饲料等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摸清三聚氰胺在水产品及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污染现状,并研究其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代谢和消减规律。

课题1: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评估

检测技术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现状不清是制约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将研发水产品及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技术,摸清目前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现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主要研究内容

(1)对三聚氰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

(2)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水产品、渔用饲料和饲料原料等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污染现状进行全面普查,摸清三聚氰胺在水产养殖领域违规使用和残留现状;

(3)对目前水产品和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现状和影响进行风险评估。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形成检测方法标准草案2~3项;

(2)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数据库,完成三聚氰胺在水产品中风险评估研究报告;

(3)发表论文3~5篇,培养研究生2~3名。

课题2:三聚氰胺在主要养殖品种体内代谢动力学和消减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养殖水产品中三聚氰胺危害现状不明,潜在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从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入手,进行三聚氰胺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探讨其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减技术,建立养殖水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主要研究内容

(1)以主要养殖品种对虾、鲆鲽鱼、鳗鱼、大黄鱼、罗非鱼、鲈鱼、鲤鱼等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聚氰胺在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和代谢规律研究,研究探讨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的消减技术;

(2)研究三聚氰胺在环境、饲料、养殖水产品生产链中的传递及其在水产品中代谢与残留消除规律,对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进行毒理学评价,尝试建立水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3)研究三聚氰胺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建立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品和不同养殖品种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草案2~3项;

(2)研究获得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三聚氰胺的积累和残留规律4~6项;

(3)研究获得环境、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的传递规律。

(4)发表论文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2. 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现状调查与安全评价

养殖环境质量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我国水产养殖对象多达100余种,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众多而复杂,存在潜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课题拟将分区域、分对象、分产业环节地对水产养殖中饲料、添加剂、渔药、苗种等投入品以及环境污染物进行广泛调研。旨在掌握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式、使用量和使用效果,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分析养殖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

的影响,为建立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3:主要海水养殖品种投入品普查与安全评价

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过程中投入品苗种、饲料、添加剂、渔药等进行调查,了解沿海养殖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的投入品品种、使用量、使用效果,及其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根据普查结果对苗种、饲料、添加剂、渔药等投入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

(1)按南北地域对养殖对虾、石斑鱼、军曹鱼、大黄鱼、鲆鲽类、刺参、花鲈、黑鲪、真鲷、河豚、六线鱼、卵形鲳鲹等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效果进行调查。按养殖品种、养殖环节、形成投入品调研报告。

(2)通过对苗种进行追踪监测,摸清大规模苗种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掺杂使假的情况以及常用药物和高危化学品;定点、定种,对其苗种和养成全过程进行药物残留监测,分析苗种药物残留对后续养成期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对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主要投入品—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品种及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饲料成份和质量,检验饲料中可能存在的禁用渔药、添加剂或其它有害物质。

(4)调查总结微生态制剂的品种、使用方法、使用量和使用效果;分析主体菌株对养殖微生态特征的调控作用,以及掺杂菌株对产

品质量安全的不利影响。根据调查分析,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对主要微生态制剂进行安全性评价。

(5)掌握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从养殖动物的生理学、毒理学、行为学以及生长、成活、养殖效益等方面评价其危害程度,并进行对人的风险性评估。

考核指标

(1)完成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品调研报告3~5项。

(2)查清投入品中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使用方式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完成上述高危投入品的风险评估报告3~5项。

(3)查清苗种携带抗生素种类、残留时间以及对后续养成期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4)完成微生态制剂主体菌株和掺杂菌株对养殖微生态特征的作用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5)编写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草案;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4: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投入品普查与安全评价

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投入品的品种繁多,基础研究薄弱,安全性评价体系缺乏,监管体系不顺畅,掺杂使假现象普遍,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研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作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规律及残留限量,对渔用投入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普查,了解养殖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

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分不同区域,对我国淡水养殖鲢、鳙、草、鲤、鲫、鳊、鳜、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鲟、黄鳝、淡水虾、河蟹、龟鳖等重点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效果进行调查。按养殖品种、养殖环节、形成投入品调研报告。

(2)对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所有投入品进行安全评价,重点评价苗种(掺杂使假、药物残留等)、饲料(添加的抗生素、激素、添加剂及其重金属等)、限量使用渔药、高危化学品、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分别形成评价报告。

(3)调查研究限量使用渔药、重金属(如镉、锌、汞、铅、砷、铬)以及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二噁英、苯并芘)等在养殖动物体内的残留规律、残留限量和残留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

(1)完成大宗淡水养殖品种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的调查报告3~5项。

(2)提出大宗淡水鱼饲料中和养殖动物体内抗生素、添加剂、激素和重金属(如镉、锌、汞、铅、砷、铬等)、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二噁英、苯并芘)的安全限量建议值。

(3)分别评价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5~10项。

(4)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5:养殖环境质量调研与安全评价

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水产品质量的安全。由于种种原因,水产养殖环境质量标准制订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对环境污染物给水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认识不清,给产地环境质量管理带来困难,并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养殖环境质量调研,全面掌握水产品养殖环境质量状况,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建立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体系,为水产品养殖环境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对水产品养殖主产地进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现状调查。重点对池塘的水体和底泥进行抗生素、重金属、激素、有机污染物等高危投入品的定量检测。

(2)通过试验生态学和毒理方法,进行敏感污染物的生物效应试验。分析高危化学品对养殖环境产生的富集、生态失衡以及对养殖对象产生的生物富集、代谢与传递、毒理、生长抑制和产品质量安全等副作用;进而通过水产品的食物传递,对高危化学品残留进行风险评估。

(3)水产品养殖环境指标污染物的筛选、安全基准及监测技术研究。进行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风险评价体系及安全预警预报技术研究。

(4)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现状对水产品质量的安全影响评估。

(5)水产品养殖产地的环境风险甄别和类型划分。

考核指标:

(1)系统查清影响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完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风险评估报告3~5项。

(2)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和评价方法。完成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研究报告2~3项。

(3)摸清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

(4)建立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评价和预警预报方法体系,尝试业务化预警预报。

(5)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以上。

3. 主要危害成分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及标准创制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产地环境、饲料、苗种、药物、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缺乏、标准不全,制约安全卫生工作开展的现状,建立急需的关键检测技术,为水产品安全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6:养殖产地致污环境因子的甄别技术研究及基准标准研究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产地环境安全性危害因素研究中的不足或部分空白,筛选经环境介质传导给养殖生物的主要污染因子,甄别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或存在隐患的致污环境因子,构建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产地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近年影响水产品出口或国内消费的部分热点污染物(如氯霉素、孔雀石绿、硫丹),以及部分潜在危害因子(如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甲醛、氯丹、三氯杀螨醇),研究其在养殖产地环境中的检测方法。

(2)研究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的调查方法、评价技术与风险分析方法。

(3)研究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的等级划分、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技术。

(4)研究地理标志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认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主要考核指标

(1)筛选、试验并建立污染危害因子残留的检测方法6-9项:包括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甲醛、氯霉素等残留浓度检测方法2-3项,沉积环境中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甲醛、硫丹、氯丹、三氯杀螨醇等残留量检测方法4-6项。

(2)起草并形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管理的规范或标准草案3项:①水产养殖产地水质调查采样技术规范草案,②水产养

殖产地沉积环境质量调查采样技术规范草案,③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分级标准草案。

(3)发表研究论文10篇或以上,培养研究生5-6名。

课题7:水产养殖饲料中有害物鉴定、检测技术研究及标准创制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检测标准缺乏、检测技术不完善的问题,研究水产养殖饲料中化学污染物、霉菌毒素、违禁添加物等主要有害物质的多残留高效检测技术,创制急需的检测技术标准。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水产品及饲料中阿散酸、洛克沙胂、激素等违禁添加物的多残留高效确证性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2)研究水产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3)研究水产饲料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等化学污染物的多残留高效确证性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4)研究砷、镉、汞等重金属的形态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养殖饲料中阿散酸、洛克沙胂、10种激素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残留确证性检测技术,209种多氯联苯、16种多环芳烃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多残留确证性检测技术,赭曲霉毒素

A、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黄曲霉毒素的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砷、

镉、汞的形态检测技术。制定水产养殖饲料中有害成分鉴定和检测技术标准10项以上。

(2)提出水产养殖饲料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阿散酸、洛克沙胂、砷、镉、汞最大限量标准建议值。

(3)发表论文8篇以上,培养研究生6名。

课题8:水产食品和饲料中生物(危害)因子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以水产品和水产饲料为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新技术,发掘水产品中重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诺瓦克病毒特异性分子标记和转基因原料、产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鉴定方法,并对其流行变异规律和致病微生物在海洋食品中富集量的地域性、季节性变化特点进行监测,为地区性的致病微生物防御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保证我国水产食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促进我国食品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发掘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特异性分子标记和靶点,建立特异、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快速复合检测方法。

(2)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为主要对象,建立海洋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技术。

(3)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等检测水产饲料和水产品中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进行水产饲料及原料的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建立检测方法。

主要考核指标

(1)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特异性检测标记。

(2)揭示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和传播机制,在分子水平阐明两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

(3)建立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水产饲料及原料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创制检测方法标准2项。

(4)发表研究论文5篇或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课题9、水产养殖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养殖过程中渔用药物使用隐患严重,药物残留检测方法不全,制约监控和研究工作开展的现状,从添补目前我国水产品中禁用和限用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和标准空白入手,研发精确定量、多残留检测技术及方法标准,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为进

出口水产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建立水产品中盐酸多西环素、阿苯达唑、氟甲喹、苯唑西林 (苯唑青霉素)、地美硝唑、苯甲酸雌二醇、甲硝唑、苯丙酸诺龙、丙酸睾酮、胺苯砜、呋喃苯烯酸钠、硝基酚钠、硝呋烯腙、毒杀芬(氯化烯)、林丹、洛硝达唑、酒石酸锑钾、锥虫砷胺等药物残留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并形成标准草案。

(2)建立养殖环境中溴氯海因、戊二醛等消毒剂的检测技术并形成标准草案。

(3)研究建立水产品中抗生素类、激素类多残留检测方法并形成标准草案。

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药物残留检测技术15项以上并标准草案。

(2)建立多残留检测方法2~3项,同时检测15种以上药物残留。

(3)发表论文5~8篇,培养研究生2~3名。

4. 水产养殖主要投入品的毒理及代谢动力学研究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质量安全隐患众多,标准制定缺少基础研究支持,以及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对目前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危害的主要病原和常用药物进行药理、毒理和药效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研究主要污染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安全限量

以及水质改良剂的合理使用技术,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课题10:水产养殖中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残留限量标准研究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合理用药或滥用药现象突出,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合格率低、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对目前危害我国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原和常用药物进行药理、毒理和药效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甲砜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喹诺酮类、磺胺类、甲醛、阿维菌素的安全使用技术,为水产养殖科学用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喹诺酮类、磺胺类、、盐酸多西环素、盐酸沙拉沙星、甲醛、甲砜霉素等给药剂量、给药方法、温度、种属等主要因子对药物在水生动物体内代谢和残留的影响,确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靶组织、残留标示物,建立可食组织中药物残留量的预测模型,开展药物残留风险评估研究,通过膳食营养调查和暴露评估提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限量指标。

(2)研究水产动物体内阿苯达唑、吡喹酮、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及代谢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残留消除规律、最高残留限量及休药期,制定其合理使用技术规范。

(3)研究药物对水产常见致病菌的体内外抑菌作用,复制主要疾病感染的疾病模型,建立药代-药效模型,阐明影响药物代谢的分子机理和极限存留时间,建立药物残留控制和安全使用技术。

(4)进行水产养殖过程药物残留本底调查,研究药物残留对养殖动物肠道、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特定微生物结构、数量、定植抵抗力和耐药性的影响,查清药物通过生殖繁育等途径向养殖动物体内富集、迁移、转化途径,建立药物残留安全评价模型。

考核指标

(1)完成盐酸多西环素、盐酸沙拉沙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砜霉素、盐酸多西环素、阿苯达唑、吡喹酮、阿维菌素等药物的比较代谢与残留动态研究,制定其在水产品中残留限量标准,建立药物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2)进行阿维菌素、甲醛、溴氯海因、戊二醛等渔药在养殖环境中的残留限量、休药期及其对产品风味、质地、安全影响机制研究,提出水产养殖药物残留风险评估报告。

(3)发表论文2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8名。

课题11:激素类添加剂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毒理研究

本项目针对我国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为增加产量,使用激素类添加剂如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等用于促进生长,而这些激素类添加剂在水产品中的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毒理研究相当缺乏、安全隐患问题严重,为此需开展其在水产品中的残留规律、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毒理研究,分析食用含激素类添加剂的水产品对人类的危害性,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不同生长期的罗非鱼、乌鳢、甲鱼等水产品中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的残留检测,探明成鱼是否仍存在激素类添加剂,分析其残留在不同时段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2)开展罗非鱼、乌鳢、甲鱼等的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代谢规律研究,研究在不同养殖规格、不同水温条件下的药代动力学及其残留消除规律。

(3)开展激素类添加剂的代谢产物毒理研究,分析其对人类的危害性,以小白鼠为试验材料,模拟添加不同浓度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研究不同时段、不同组织中小白鼠中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的毒理和危害性。

考核指标

(1)获得不同生长期的罗非鱼、乌鳢、甲鱼等的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的残留分布规律;

(2)获得不同养殖规格、不同水温条件下激素类添加剂药代动力学。

(3)模拟添加不同浓度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获得激素类添加剂在小白鼠中不同时段、不同组织的代谢产物毒理特征,分析人类食用水产品的危害性。

(4)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4-6名。

课题12:主要环境污染物在水产养殖品种中的富集规律和代谢动力学研究

本项目重点针对目前水产养殖环境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挥发酚、阿散酸、洛克沙胂和汞等主要环境污染物以及养殖过程中常用的水质改良剂等在水产品中的富集、残留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其富集和代谢规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提出主要污染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安全限量以及水质改良剂的合理使用技术,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水产品中多氯联苯在贝类、代表性海水养殖鱼类中的富集规律、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

(2)研究水产品中苯并芘在鱼体内的富集和代谢规律。

(3)研究贝类、海水鱼类在不同养殖环境中重金属汞在其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违规使用汞制剂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价。

(4)研究挥发酚、阿散酸、洛克沙胂在淡水鱼中的富集、代谢及消除规律。

(5)研究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水质改良剂(硫酸铜、含铝化合物等)在鱼体内的富集和代谢规律,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

(1)完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环境污染物在重点养殖品种中的富集、代谢规律,提出水产养殖环境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阿散酸、洛克沙胂、汞、挥发酚等主要环境污染物的限量要求;

(2)提出硫酸铜、含铝化合物等常用水质改良剂的合理使用技术。

(3)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4名。

5.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研究与建立

课题13:水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危害因素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本项目针对我国急需建立的海产品副溶血弧菌、即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菌及水产品中甲醛等的限量标准,依据CAC的风险分析原则,通过其开展其本底含量监测和风险评估研究,撰写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报告,提出其限量标准建议和水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与应用指南。

主要研究内容

(1)海产品(贝类、对虾)Vp、即食水产食品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研究。开展海产品Vp、即食水产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建议)以及风险评估报告;

(2)水产品中甲醛的风险评估研究。开展水产品(鱼、虾、蟹、贝)甲醛本底水平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进行暴露评估,提出水产品甲醛限量标准建议和风险评估报告;

(3)研究制定食品(水产)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主要结合上述食品安全生物危害因素和化学因素的风险评估实践,结

合CAC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原则,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包括食品中各类危害(有害微生物、化学危害、物理危害等)风险评估指南。

考核指标

(1)水产品致病Vp、即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限量和水产品甲醛限量标准(建议)3个;

(2)完成3个危害因素包括水产品Vp、即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限量和水产品甲醛危害风险评估报告;上报科技部和行业主管部门,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提出水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各1个;

(4)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

(5)培养研究生8人。

课题14:水产品中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

本项目针对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中,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及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不易得到的情况,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共享,服务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

(1)资料收集:收集国际食品法典以及我国和主要贸易国日本、欧盟、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生产操作规范等相关资料;

(2)资料研究分析:对所收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生产规范等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分类,确定不同的层次,并以此作为确定数据库基本框架结构的依据;

(3)数据库的设计及建立:根据已确定的数据库基本框架,设计数据库的基本功能,设计开发出能在网络环境条件下方便灵活地进行数据输入、更新、查询、输出等功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库。数据库录入的文件格式应为WORD、PDF格式以及压缩文件;

(4)资料录入及互联网共享: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完善框架,并按照要求将已分类的资料录入,完成数据库。数据库的查询主要可按照以下方式查询:关键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全文任意字段等。将数据库安装到服务器上,可在外部环境下对数据库访问人员进行权限分级管理,分别为查询、全文查询、全文下载等,管理者可进行查询以及对录入库内文件的修改、补充,并不定期的、不断地对数据库进行完善和补充,最终数据库能达到涵盖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

考核指标

(1)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性能指标

数据库的功能达到项目要求,其中查询方式达到可通过关键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查询等,查询结果可显示全文、主要指标和摘要,并达到查询快速、维护简便、界面友好美观。

登录界面分级控制,便于数据库正式运行后对登录人员进行管理、限制。可按用户的要求检索结果并打印输出,或将文件下载到用户的磁盘上,供用户脱机浏览。

(2)数据库收录入资料的录入

现行的国内水产行业和食品卫生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中产品质量及相关安全卫生标准入库率达到99%以上、主要指标数据准确率达到100%,综合误差率小于1%。国内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质量法、标准化法、合格评定程序、市场准入有关规定等)入库率达到95%以上。

国外有关标准、法律法规(CAC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有关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贸易措施等方面的指南、规范、指令等有关资料原文入库率达到90%以上,主要指标数据准确率达到100%,综合误差率小于1%。

(3)发表论文2篇以上,培养研究生2~3名。

课题15:水产养殖全程数字化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建立

本课题基于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流程分析和养殖者行为调查,研究养殖者质量安全投入意愿和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和开发供不同主体使用的全程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养殖示范区建立全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并针对目前我国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纸质文档申报与审查成本高、效率低、不易检索、统计困难等弊端,以智能客户端为基本架构模式,研究和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

(1)广泛调查海水养殖主产区和淡水养殖主产区个体渔民安全养殖行为,建立养殖者对安全养殖行为投入意愿的Logit计量模型,提出科学、完善的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2)研究和开发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流程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行业公共信息(养殖环境标准信息、市场信息、宏观管理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和开发基于GML和EDI的产业链信息交换、基于XML的行业公共信息交换的数据交换平台;

(3)研究和开发重点品种基于一维条码与二维条码混合编码的产地认证、产品标识、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等监管溯源信息系统平台,并在一个主产省选择试点企业进行应用示范;

(4)研究行业主管部门对无公害渔业产品生产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内容需求和组织框架,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生产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县-市-省-部级中心等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5)研究全国无公害渔业产品的监管体系组织框架和监管内容,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监管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系统内部推广应用无公害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

(1)设计关于个体渔民和养殖企业的安全养殖行为问卷调查表,建立养殖者对安全养殖行为投入意愿的Logit计量模型,提出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2)建立产业链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平台;开发基于混合条码技术的产地认证、产品标识、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等产业链信息溯源技术;

(3)建立产业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区域性产业链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产业链养殖环境信息数据库、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产业链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产业链可追溯信息系统;

(4)形成无公害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一套,在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系统内部选择一个省的部分养殖企业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数字化管理试点,培训100名业务骨干;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三)项目的技术关键、技术难点、创新点

1. 项目的技术关键和技术难点

(1)养殖水产品中投入品的关键检测指标的确定,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的建立,全国范围内对养殖水产品及其投入品进行调研的技术路线制定和统筹协调,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的评价技术及风险评估的方法。

(2)水产品和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有害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

(3)快速和精确定量检测技术的前处理技术和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性能指标的确立,形态分析中萃取条件和试验平台的建立,生物法检测中抗生素敏感菌株的筛选以及多残留检测中的共性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4)环境评价中环境限制性因子、选择性因子及综合性因子的甄别及其选择,环境因子基准水平的建立;水产养殖产地分类体系的建立及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评价。

(5)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有害污染物毒理学评价和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6)主要养殖生物重要疾病模型的复制,药代-药效(PK-PD)模型的建立,以及药物的安全使用技术。

(7)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框架建立、功能的确定、检索技术及方法的确定;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信息链的确定及信息检索方法和内容的建立,实现养殖过程的全程追溯;

2. 创新点

(1)首次对影响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品进行全面的调研和风险评估,摸清水产品中质量安全隐患,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及风险评估的方法。

(2)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养殖环境评价技术,建立三聚氰胺等添加剂和有害污染物毒理学评价和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3)在国内首次进行对影响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研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主要有害物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4)首次对养殖过程中关键药物、激素、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以及影响水产品安全性的有害污染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代谢动力学

研究,对关键的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建立药代-药效模型,揭示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药效学关系,制定实用性强的给药方案。

(5)研发关键的有害污染物检测技术和精确定性、定量的确证技术,在常规仪器设备上实现高灵敏的精确检测,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筛选技术,检测方法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6)建立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养殖水产品中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各个环节关键点的控制和信息集成,实现 “从鱼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

(四)项目、人才、基地统筹计划

人才是项目研究的基础,企业是水产品安全的生产载体,项目将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产学研等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机制。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培养一支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批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示范基地,促进和带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培养学术带头人20人、科研开发骨干200人,培养研究生60人。与此同时,将建立各类示范基地5个以上,培养高级企业技术骨干50人以上、技术推广骨干500人,通过本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我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总体发展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一)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 国内技术现状

我国是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产量列世界首位,2007年我国水产品总量可达5740万吨,渔业产值超过4980亿元,年水产品出口值约90亿美元,为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渔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也正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控制技术、养殖水环境调控技术、健康养殖新模式、安全用药技术、环保高效饲料研制、渔药和疫苗开发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1)水产养殖环境调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养殖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控制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内容,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环境调控和对退化的养殖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修复方面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水产养殖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理调控、化学调控和生物调控。目前国内对水产养殖环境生物调控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水产养殖实践中。

(2)环保高效人工饲料开发技术带动了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环保高效人工配合饲料技术的开发应用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比发达国家晚了近40年,2004年,水产饲料产量增至880万吨(产值

400亿元),占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的12.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环保高效的人工饲料开发技术带动了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

(3)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绿色药物开发日益引起重视。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绿色药物开发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渔药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还不足10年时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黄鱼、对虾、河蟹等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研究模型,研究了土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11种主要渔药在河蟹等9种水产主养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动物学参数,制定了相应的最高药物残留量标准及其药物使用的合理休药期。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绿色药物开发日益引起重视,高效、安全、经济的生物水产药物研究刚刚起步,生态安全的生物渔药是未来水产药物的发展方向之一。

(4)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开始起步。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实基础。我国从“九五”后期到“十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实际情况,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领域着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并取得明显进步。一是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将HACCP原则引入水产养殖过程,进行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养殖过程危害因素分析,并建立了针对具体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危害控制指南,研究确定了具体养殖模式和养殖过程中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三是探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运用高新信息技术实现数据获取、存

储、分析,实现产品的多种追溯模式,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初步实现了全程信息追溯。

(5)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渐成形。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渐成形,近年来,以农业部为例,建立了一批国家(部)级和省市级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强化了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制(修)订了一批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水产品检测技术标准,参照国际惯例,开始实施水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抽查和个别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制度等。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渔业系统具有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检测能力的国家级水产品检测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17个,部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8个,加入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的省(市)级站24个,主要渔业生产省份均建立了省级水产品检测机构。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随着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也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2005年的孔雀石绿事件,2006年的大菱鲆硝基呋喃类事件,2007年的美国对我4种出口水产品采取特别检测,都从深层次暴露出我国水产品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基础工作开展不足,目前无法对水产投入品、渔业环境开展全面的排查,对其中的毒理和代谢规律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对水产品中药残、食品添加剂、消毒剂、预处理用化学物质、生物毒素以及微生物等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并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指标的检测技术缺乏技术储备。特别是我国

水产饲料工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饲料的添加剂的安全情况不明;养殖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滞后,现有环境标准的指标体系及限量值与产品质量限量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水产品中重点监控的指标,在环境中是否存在缺乏基础研究;缺乏高效、专用渔药以及相关防控技术,养殖厂家普遍存在盲目使用药物问题,导致水产品药残超标;缺少对重点渔用药物、环境污染物以及非法添加物的代谢和残留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忽视渔用药物的休药期规定;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健全,缺乏水产品由鱼池到餐桌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对产品安全储运技术及产品全程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研究几近空白。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外技术现状

世界其他国家水产养殖规模一般较小,但渔业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高、设施成套完善、产品质量高,尤其注重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针对养殖水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国际上近年来在监测手段和技术方法上均有了较大进展。对于常规水质指标,国际上已建立大尺度的自动、连续监测系统,以及近海、湖泊的在线监测技术。世界各国对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限量标准等的研究都很重视,在水产品质最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员,鱼类加工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体系较为健全。欧、美、加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制订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安全控制技术日臻完善。具体表现在:

(1)注重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养殖技术发展日渐成熟,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严格控制。国外渔业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规模一般较小,但是技术水平高、系列成套、发展很快。以美国为例,美国养殖最具代表性品种为斑点叉尾鮰,其产量为41.5万吨,占美国淡水养殖产量的83%。美国对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的标准化及产业化发展非常重视,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定期总结发布养殖技术资料,应用人工选育品系、标准化的养殖模式、高性能的绿色配合饲料及科学的投饲技术,配套先进的养殖设备、设施,注重水质调控,控制养殖水体排放,并通过建立严格的药物使用规定、养殖防疫措施和明确的卫生标准等,形成了一整套现代的养殖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重视绿色药物开发、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严格监控水产食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国外水产养殖业总体规模较小、养殖品种相对集中、在整个渔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渔药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渔药研究所涉及的养殖种类较少,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鲑、鳟、鲶等几个重点养殖品种。第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学等应用基础理论方面,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非常透彻。第三,十分重视渔药的规范使用技术研究,对渔药的使用剂量、次数及休药期,对于渔药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限量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第四,注重渔药对环境生态的毒理学研究,关注渔药对水产动物、环境生态的毒副作用,以及渔药在环境中的残存浓度、持续时间及在食物链中的富集。第五,非常重视水

产食品的质量安全,研究药物的不同层次的检测技术,研制了多种药残快速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试剂盒,药物代谢产物的残留确证技术,通过药残检测技术研究,加强对水产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监测和控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发挥渔用疫苗在水产动物疾病控制上的主导作用,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国际上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展了鲑鱼气单胞菌菌苗的研究和应用,美国于1975年率先开展了鱼类疖疮病疫苗的商品化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国外已核发生产许可证并进行广泛应用的渔用疫苗有33种。渔用疫苗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水产养殖中抗菌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全球最早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水产养殖的挪威在渔用疫苗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4)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得到应用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在追溯手段方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实现了从最终产品到生产过程的全程溯源。欧盟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研究与应用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水产品可追溯标准(TraeeFish)从整个水产品生产流通链的角度出发,于2002年11月颁布了海捕鱼生产流通链信息记录和养殖鱼生产流通链信息记录2个标准细则,制定建立了海捕鱼产品和养殖鱼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标准。细则对生产流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详尽规范了信息范畴、信息的建立、记录与传递方法,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能在最短时间内追溯到产品的源头。

3.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同时新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式、新的加工技术的应用,也对渔业投入品和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消毒剂也增加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目前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污染物、渔用药物、添加剂等可能引起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的安全性的基础研究。目前对危害物质的富集规律、残留量,渔药代谢规律、安全限量,微生物的限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崛起,特别是药物的毒理、残留规律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目前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研究热门课题和发展趋势。

(1)注重产品中环境污染物、药物、添加剂等残留规律、毒性和安全限量的研究,确保产品安全。目前养殖环境中的污染物、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种类越来越多,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现象时有发生,均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如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甲醛作为保鲜剂,使用禁用药物硼酸和硼砂作为增脆剂和防腐剂,为了增重超量使用磷酸盐作为保水剂等,这些现象在国内外均时有发生,而对于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产品中残留规律、毒性目前均没有系统研究,也是造成目前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是食品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2)注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调控,研究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减少药物使用。目前,水产养殖业正朝着优质水产品、清洁养殖的绿色产业方向发展,环境友好水产养殖和生态调控技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研究水域环境对养殖生物和产品质量的影响,保证为养

殖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更加注重研究水产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确保在高效开展养殖活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开展药物防治、免疫防治和生态防治的综合技术研究,研制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特点的新型渔药及其制剂,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渔药药效低、疗效差、毒副作用大的不利状况,减少药物的使用。

(3)重点开展环保高效饲料的研究,注重资源节约,保证产品质量。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必须注重饲料转化效率和资源节约。目前环保高效饲料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营养参数及其动物差异的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入手,为制定饲料配方提供基本依据;第二,研究鱼类的营养代谢和调控机制,开发替代蛋白源,降低饲料成本和氮磷排放,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研究水产动物的环境营养学,研究环境条件对鱼虾营养需要的影响,以及天然生产力对养殖产量及饲料效率的贡献;第四,开展营养免疫方面的研究,解决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第五,开展鱼类行为生态学和摄食模型的研究,改善投喂技术,减少饲料消耗,降低水体污染;第六,深入研究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对养殖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中的危害因子对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包括在产品中的残留情况,对可食比例、营养组成、口感、风味等的影响。

(4)水产品微生物预测技术的研究是食品安全的研究趋势之一。世界上发生的大多数食物中毒事件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美国这个比例高达90%以上。由于水产品比肉类更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食用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水产品而发生疾病的事件时有发生,海产品中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也是引发人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重视的学科。微生物预测技术的研究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之一,研究微生物在不同温度、PH、水分活度、防腐剂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借助计算机微生物数据库,预测微生物的数字模型,快速对重点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存活和死亡进行预测,确保水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5)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及追溯体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对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限量标准等的研究都很重视,在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员。欧、美、日、加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制订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安全控制技术日臻完善。美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HACCP法规后,欧共体、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新西兰、印度等国都陆续实施以HACCP为原则的质量管理规范,目前HACCP质量体系已成为全球水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共同标准,WHO和FAO也正式认可并推荐其在全球实行,其中对抗菌素和药残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水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水产品标准、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国际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国际的食品卫生规范、标准,以促进国际间食

品贸易的发展,CAC现已制定有食品卫生通则(CAC/RCP 1985)等卫生操作规范和水产品标准等有关水产方面的标准28项,其中包括鲜鱼、冻鱼、咸鱼、熏鱼、鱼罐头、贝类、蟹类、龙虾、低酸罐头食品等食品生产的加工操作规范和水产品产品标准。利用水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制造诸多技术贸易壁垒是最近几年的国际贸易中的突出现象。

(二)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一系列水产品安全事件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水产品安全领域基础研究不断增加,在水产品养殖环境、养殖过程和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并且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国内科研技术力量与科研队伍不断加强。

1. 技术基础

(1)水产养殖环境方面: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曾开展过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相关课题的研究,拥有雄厚的相关科研成果和监测成果积累。这些课题主要有:1)“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的研究;2)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3)我国海岸带和海涂生物污染调查;4)我国沿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5)海产经济贝类中藻毒素的分析和评价;6)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影响的研究;7)长江口渔场底栖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8)水污染对我国主要渔业水域的经济损害分析。获得相关科技成果奖励6项: 1)“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研究,获1996年农业部科

技进步二等奖;2)“海产经济贝类中藻毒素的分析和评价”,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影响的研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近江牡蛎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监测生物的研究”, 获1999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5)“水污染对我国主要渔业水域的经济损害分析”获199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水产养殖饲料营养技术: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从“六五”到“八五”,一些从事水产研究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协作攻关,相继开展了主要养殖鱼、虾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研究、水产动物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研究、饲料配制技术研究等,“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支持有关水产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发,对我国水产养殖的6个主导品种的营养需要、原料利用率等进行了系统性深入研究,开发出了系列高效环保配合饲料,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国内渔用饲料研究领域的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鱼类营养学研究实验室网络,对提高研究水平及促进我国鱼类营养研究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3)水产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渔药开发研究:近10年来,在水产药物代谢、渔药安全使用技术、残留检测技术和渔药开发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开展对水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水产药物基础理论进行较系统研究,建立了20余种水产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的检测方法,制定了常用药物最高残留限量的标准及其休药期。2002年颁布了我国首部《渔药临床试验技术规范》,建立了国家、省

市级的渔药残留检测机构和监控体系。在开展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主要养殖水产品药残安全限量及控制技术”研究过程中,把水产动物药动学研究成果的基础理论与水产品安全相结合,提出了10余种渔药的休药期、水产品药残安全限量及其控制技术,为渔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相关的渔药应用规范,制定了多项渔药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渔药使用准则、渔药的残留限量,10余种渔药(包括某些禁用渔药)在水产品中残留的检测方法等。2005年,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总结渔药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了《新编渔药手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产养殖用药的规范化。

(4)水产疫苗与化学替代药物研究方面:20世纪底开始,我国开展了渔用疫苗的大量研究,部分成果接近实用化水平。已分离鉴定了我国主要养殖品种气单胞菌病、弧菌病、爱德华氏菌病、烂鳃病、链球菌病、草鱼出血病、虹彩病毒病、疱疹病毒病、对虾白斑病等的病原,获得了虹彩病毒、疱疹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弧菌外膜蛋白基因和毒素基因等;研制了草鱼病组织浆灭活疫苗,开展了草鱼出血病细胞弱毒疫苗、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疫苗、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疫苗、鳜鱼虹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鳜鱼细菌性出血病浸泡疫苗、海水鱼类弧菌亚单位疫苗、鳗鲡爱德华氏菌疫苗的研制;利用“多种接种途径”模式,成功研制了草鱼细菌性烂鳃和肠炎病二联菌苗,使二联菌苗达到了理想的免疫效果;草鱼出血病细胞疫

苗、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菌苗获农业部一类新兽药证书。

(5)在水产养殖环境控制技术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省、部和地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在水产养殖环境控制技术方面均给与大力支持,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1990年起先后在池塘养殖环境的改良、保全和修复,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海湾养殖容量评估、渔业生态环境调控以及水产品质量监控与HACCP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池塘养殖设施工程化方面,从2004年以来,在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控、养殖排放水处理回用技术、池塘生态化养殖工艺改造技术、生态化池塘研究设计、循环水处理技术、藻类控制技术、湿地处理技术、排水沟渠构建生物塘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进行了技术合理有机的交叉配置应用,利用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稻田生态湿地技术、排水沟渠构建综合生物塘等技术,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问题。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装备及高效养殖技术的产业推广方面,已形成东、中和西部10多个示范基地。

(6)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与质量追溯:近几年来,渔业科研部门、各大专院校和生产企业利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重点公益和科技基础平台项目,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资金项目《食用鱼类甲醛的本底含量和产生机理研究》,《罗非鱼片一氧化碳发色机理及其产品安全性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优势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科技

附件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建议单位:

(格式) 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二〇〇八年十月九日

项目概况表

编写说明

1.项目建议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支撑实施最新或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并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立项要求。

2.各有关部门、地方及有关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等发展需求,提出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并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gov.cn)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报送科技部。

3.报送项目建议书时,应一并附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5290万吨,占全球渔业产品总量的1/3,其中养殖产量超过3593万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渔业人口2070万人,劳动力1300万人,占我国农业人口2%,渔业劳均收入达9540元(2005年)。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品种繁多、数量充盈的水产品,也为国外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水产品对外贸易出口额由1980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93.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30.2%,成为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多年位居农产品出口首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生产者在生产中不顾环境容量和自身的技术条件,盲目追求高产,造成各种疾病频繁发生,乱用药成为普遍现象。另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替代渔药和疫苗研发滞后,针对性治疗措施少。此外,良种覆盖率低、饲料技术落后、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等也都对水产品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暴露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

入世至今,我国相继遇到了氯霉素、恩诺沙星、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甲醛、贝毒等近十种有毒有害物质、涉及虾、鳗鱼、斑叉、贝类、紫菜、淡水活鱼、龙头鱼、河豚鱼等十多个主要养殖品种质量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形象和加工贸易企业利益,更导致养殖渔民收益受损,国内市场价格下滑。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背后深刻反映着我们在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饲料生产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

问题。

近期“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国家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强化源头管理和规范投入品管理再次被人们提到议事日程。此时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部署

《纲要》指出,要把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作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农业”领域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及器械,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突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养殖和淡水养殖技术,发展远洋渔业和海上贮藏加工技术与设备”等优先主题研究。在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中,也将生物安全列入优先发展的主题,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同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重点,农业部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中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作为重点。

本项目是贯彻国家科技发展纲要,贯彻科技部《“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农业部“十大行

动”计划,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共性研究,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是实现现代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过去的30余年,在我国“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在规模和总量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基础研究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产生了一些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问题,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养殖设施设备落后、生产可控程度不高,养殖清洁生产意识淡薄,养殖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造成养殖病害频繁发生;二是缺乏高效、专用渔药以及相关防控技术,养殖厂家普遍存在盲目使用药物问题,忽视养殖的休药期规定,导致水产品药残超标,直接面临市场准入难关,同时也影响到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以及出口贸易;三是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健全,缺乏水产品由鱼池到餐桌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缺少对渔用药物代谢和残留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对产品安全储运技术及产品全程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研究也几近空白;四是环境质量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现有标准的指标体系及标淮限量值与产品质量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影响着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组织实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是解决制约我国主导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问题,是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水产养殖从单纯产量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迫切需求,对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增强水产品质量控制的自主创新和

集成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3. 是国家发展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资源更为稀缺,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7%。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大地受到耕地资源的限制。同时,以耕地资源引出的食物安全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目前易于开发的耕地资源和畜牧资源已基本上得到了较有效开发,今后能用于深入挖掘和开发的将是海洋和内陆水域资源。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水产品所做的贡献不能忽视。我们不仅解决了吃鱼难问题,更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渔业生产,既不与粮食争耕地,又不与畜禽争草场,对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是提升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水产品国际贸易为推进渔业结构调整、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附加值、增加就业和渔民收入、提高渔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重视,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逐渐浮出水面,水产品安全卫生突发事件不断:1996年,欧盟以监管体系不完善和产品卫生问题为由,开始对中国贝类产品实行禁运,至今仍未开放;美国也因中国贝类卫生管理与其管理标准不符而限制进口中国贝类;“养殖淡水产品中孔雀石绿事件”、“对虾氯霉素事件”等造成相关产品出口一度停滞,影响到出口创汇。总结这些事件根源,主要是由于渔药、饲料等投入品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因此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5. 是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支撑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国家给与了充分的重视,渔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和技术积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全球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和水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与新阶段我国现代渔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标准基础研究薄弱。例如一些药物的药效、毒理和安全性等指标缺乏研究基础,用法用量、休药期、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等缺乏技术支撑,影响到这类标准的制定工作。二是标准的配套性和实用性不强。以检测方法标准为例,农业部235号公告中有关水产品的18种限用药物目前仅有3项有检测方法标准,不得检出的29种药物仅有检测标准14项,还有11项未列入制定计划,禁用的适合水产品的24种药物,有8种没有检测方法;海洋生物毒素还仅能以生物法检测,无一精确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持久性污染物检测方法除多氯联苯、苯丙芘外大多空白、一些病原微生物和病毒还缺乏分离检验技术;有害重金属还仅停留在测定总量的水平上,缺乏形态、价态分析的技术。而仅有的标准方法也存在着方法单一、灵敏度低、前处理方法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相关研究和水产品监控工作的瓶颈。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完善水产品标准体系,规范投入品市场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项目的实施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对全面了解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的总体状况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养殖产业的总体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了解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的基本状况,对推动水产养殖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技术、产品质量,增强水产投入品质量意识;二是加快提升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扩

大国内外消费市场;三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提升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开展“淡水养殖业投入品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是现阶段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项目实施产生的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安全评价,可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水产品质量的公信度,增加养殖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出口创汇,从而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可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国内产品畅销、出口产品通畅。因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虾、鳗鲡、大菱鲆曾在国内消费不畅,长期以来出口也受到巨大障碍。200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出口总额的30.2%,出口额达93.6亿美元。随着项目的完成,对潜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全面改善主导养殖品种质量安全,大大提升水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出口总量、拓展新的国际市场,使水产品出口额增额空间在20亿美元以上。

另外,通过开展本项调查研究,为建立环境质量控制规范、养殖投入苗种质量规范、优质安全饲料标准、渔用药物使用技术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等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将为全国水产养殖单位进行健康养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上述规范的推广应用,可提高养殖成活率、提升饲料产品合格率、正确使用绿色安全药物、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素质;涉及的

养殖品种100多个,估计该技术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以上。

2. 社会效益分析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实施除了针对三聚氰胺提出了应急性研究,也首次对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进行全面调研,全面了解三聚氰胺等高危化学品在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安全评估。这对政府、国民消费者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正确调控水产品质量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共性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将提出影响养殖产地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的种类及其基准水平,建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评估方法、水产养殖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与评价技术、药物残留控制与合理使用技术等研究成果,建立较为完备的监控技术体系,为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隐患,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提高出口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变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受绿色壁垒限制的窘境,确保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可产生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项目目标的涵盖范围要与项目名称相对应;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考核;其目标在3~5年内能够完成。)

1. 总体目标

针对目前养殖水产品中安全卫生隐患突出,突发事件不断,养殖过程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及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问题,本项目以摸清养殖水产品污染“家底”和建立养殖水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为目标,从养殖过程和产地环境重大与急迫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建

立和完善急需的检测技术,摸清水产品养殖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现状;查清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养殖环境因子种类及其基准水平,建立养殖环境质量评价、评估方法;建立养殖投入品安全评价技术,对主要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质量信息平台和追溯体系,实现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

项目实施将支撑建设我国新型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和养殖产品国际竞争力。

2. 具体考核指标

(1)建立不同投入品、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测和确证技术并形成标准;建立淡水养殖业投入品、水产品、环境中污染物以及微生物检测技术40项以上,形成检测方法标准草案35项以上。

(2)研究提出不同淡水养殖业投入品、水产品以及环境中三聚氰胺、有害污染物、有害微生物、药物残留等限量标准建议值10项以上。

(3)研究获得环境、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的传递规律及其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蓄集和代谢规律;摸清养殖主要药物以及激素类添加剂等在主要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典型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选择性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系统查清影响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摸清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完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环境污染物在重点养殖品种中的富集、代谢规律;揭示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和传播机制,在分子水平阐明两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完成研究报告20

项以上。

(4)完成三聚氰胺、抗生素、激素、微生态制剂、掺杂使假投入品以及杀虫剂(菊酯、甲醛)、水质改良剂等投入品风险评估研究报告10项以上;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和评价方法,完成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研究报告2~3项;完成水产品中有害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2项以上,提出水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各1个。

(5)查清投入品中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使用方式,完成大宗养殖鱼类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风险评估报告6~10个。

(6)研究完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管理的规范或标准草案3项、渔用药物及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草案10项以上。

(7)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数据库1个,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1个,建立产业链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平台;开发基于混合条码技术的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1套,并在部分养殖企业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数字化管理试点。

(8)发表论文120篇,获得专利5项以上,培养学术带头人20人、科研骨干200人,培养研究生60名。

(二) 研究与开发任务与内容

本着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紧密围绕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渔业增产和渔民增收的四大需求,抓住严重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从我国主导养殖种类的健康养殖模式和产品安全保障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

设置了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第一是对目前国内强烈关注的“三聚氰胺”残留在水产养殖过程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研发关键检测技术并进行风险评估,设置课题2个;第二是对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对影响养殖水产品安全的重要隐患进行安全评价,设置课题3个;第三是对目前制约水产品安全卫生工作的投入品和产地环境关键检测技术进行研发及标准创制,设置课题4个;第四是对养殖过程的重要安全卫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设置课题3个;第五是建立养殖投入品追溯管理和质量信息平台,设置课题3个。课题总数为15个,具体课题设置如下。

1. 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 本课题针对我国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存在违规使用三聚氰胺,潜在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从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入手,研究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跟踪检测水产品及渔用饲料等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摸清三聚氰胺在水产品及淡水养殖业投入品中污染现状,并研究其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代谢和消减规律。

课题1: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技术研究及风险评估

检测技术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现状不清是制约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将研发水产品及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技术,摸清目前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现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主要研究内容

(1)对三聚氰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

(2)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水产品、渔用饲料和饲料原料等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残留污染现状进行全面普查,摸清三聚氰胺在水产养殖领域违规使用和残留现状;

(3)对目前水产品和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污染现状和影响进行风险评估。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形成检测方法标准草案2~3项;

(2)建立水产品和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数据库,完成三聚氰胺在水产品中风险评估研究报告;

(3)发表论文3~5篇,培养研究生2~3名。

课题2:三聚氰胺在主要养殖品种体内代谢动力学和消减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养殖水产品中三聚氰胺危害现状不明,潜在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从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入手,进行三聚氰胺在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探讨其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减技术,建立养殖水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主要研究内容

(1)以主要养殖品种对虾、鲆鲽鱼、鳗鱼、大黄鱼、罗非鱼、鲈鱼、鲤鱼等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聚氰胺在养殖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和代谢规律研究,研究探讨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的消减技术;

(2)研究三聚氰胺在环境、饲料、养殖水产品生产链中的传递及其在水产品中代谢与残留消除规律,对水产品中三聚氰胺残留进行毒理学评价,尝试建立水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3)研究三聚氰胺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建立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品和不同养殖品种渔用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草案2~3项;

(2)研究获得主要养殖水产动物体内三聚氰胺的积累和残留规律4~6项;

(3)研究获得环境、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的传递规律。

(4)发表论文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2. 淡水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现状调查与安全评价

养殖环境质量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我国水产养殖对象多达100余种,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众多而复杂,存在潜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课题拟将分区域、分对象、分产业环节地对水产养殖中饲料、添加剂、渔药、苗种等投入品以及环境污染物进行广泛调研。旨在掌握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式、使用量和使用效果,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分析养殖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

的影响,为建立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3:主要海水养殖品种投入品普查与安全评价

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过程中投入品苗种、饲料、添加剂、渔药等进行调查,了解沿海养殖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的投入品品种、使用量、使用效果,及其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根据普查结果对苗种、饲料、添加剂、渔药等投入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

(1)按南北地域对养殖对虾、石斑鱼、军曹鱼、大黄鱼、鲆鲽类、刺参、花鲈、黑鲪、真鲷、河豚、六线鱼、卵形鲳鲹等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效果进行调查。按养殖品种、养殖环节、形成投入品调研报告。

(2)通过对苗种进行追踪监测,摸清大规模苗种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掺杂使假的情况以及常用药物和高危化学品;定点、定种,对其苗种和养成全过程进行药物残留监测,分析苗种药物残留对后续养成期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对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主要投入品—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品种及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饲料成份和质量,检验饲料中可能存在的禁用渔药、添加剂或其它有害物质。

(4)调查总结微生态制剂的品种、使用方法、使用量和使用效果;分析主体菌株对养殖微生态特征的调控作用,以及掺杂菌株对产

品质量安全的不利影响。根据调查分析,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对主要微生态制剂进行安全性评价。

(5)掌握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从养殖动物的生理学、毒理学、行为学以及生长、成活、养殖效益等方面评价其危害程度,并进行对人的风险性评估。

考核指标

(1)完成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品调研报告3~5项。

(2)查清投入品中禁用抗生素、激素以及菊酯、甲醛等杀虫剂高危化学品的获取途径、使用方式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完成上述高危投入品的风险评估报告3~5项。

(3)查清苗种携带抗生素种类、残留时间以及对后续养成期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4)完成微生态制剂主体菌株和掺杂菌株对养殖微生态特征的作用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5)编写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草案;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4: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投入品普查与安全评价

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投入品的品种繁多,基础研究薄弱,安全性评价体系缺乏,监管体系不顺畅,掺杂使假现象普遍,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研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作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规律及残留限量,对渔用投入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普查,了解养殖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

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分不同区域,对我国淡水养殖鲢、鳙、草、鲤、鲫、鳊、鳜、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鲟、黄鳝、淡水虾、河蟹、龟鳖等重点品种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效果进行调查。按养殖品种、养殖环节、形成投入品调研报告。

(2)对我国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所有投入品进行安全评价,重点评价苗种(掺杂使假、药物残留等)、饲料(添加的抗生素、激素、添加剂及其重金属等)、限量使用渔药、高危化学品、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分别形成评价报告。

(3)调查研究限量使用渔药、重金属(如镉、锌、汞、铅、砷、铬)以及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二噁英、苯并芘)等在养殖动物体内的残留规律、残留限量和残留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

(1)完成大宗淡水养殖品种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的调查报告3~5项。

(2)提出大宗淡水鱼饲料中和养殖动物体内抗生素、添加剂、激素和重金属(如镉、锌、汞、铅、砷、铬等)、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二噁英、苯并芘)的安全限量建议值。

(3)分别评价苗种、渔药、饲料及添加剂、水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5~10项。

(4)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

课题5:养殖环境质量调研与安全评价

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水产品质量的安全。由于种种原因,水产养殖环境质量标准制订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对环境污染物给水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认识不清,给产地环境质量管理带来困难,并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养殖环境质量调研,全面掌握水产品养殖环境质量状况,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建立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体系,为水产品养殖环境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对水产品养殖主产地进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现状调查。重点对池塘的水体和底泥进行抗生素、重金属、激素、有机污染物等高危投入品的定量检测。

(2)通过试验生态学和毒理方法,进行敏感污染物的生物效应试验。分析高危化学品对养殖环境产生的富集、生态失衡以及对养殖对象产生的生物富集、代谢与传递、毒理、生长抑制和产品质量安全等副作用;进而通过水产品的食物传递,对高危化学品残留进行风险评估。

(3)水产品养殖环境指标污染物的筛选、安全基准及监测技术研究。进行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风险评价体系及安全预警预报技术研究。

(4)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现状对水产品质量的安全影响评估。

(5)水产品养殖产地的环境风险甄别和类型划分。

考核指标:

(1)系统查清影响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及分布规律,完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风险评估报告3~5项。

(2)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和评价方法。完成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研究报告2~3项。

(3)摸清水产品养殖环境污染物在养殖生物中的传递规律与机理,建立污染物生物富集与代谢动力学模式。

(4)建立水产品养殖产地环境评价和预警预报方法体系,尝试业务化预警预报。

(5)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5名以上。

3. 主要危害成分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及标准创制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产地环境、饲料、苗种、药物、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缺乏、标准不全,制约安全卫生工作开展的现状,建立急需的关键检测技术,为水产品安全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6:养殖产地致污环境因子的甄别技术研究及基准标准研究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产地环境安全性危害因素研究中的不足或部分空白,筛选经环境介质传导给养殖生物的主要污染因子,甄别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或存在隐患的致污环境因子,构建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产地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近年影响水产品出口或国内消费的部分热点污染物(如氯霉素、孔雀石绿、硫丹),以及部分潜在危害因子(如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甲醛、氯丹、三氯杀螨醇),研究其在养殖产地环境中的检测方法。

(2)研究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的调查方法、评价技术与风险分析方法。

(3)研究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的等级划分、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技术。

(4)研究地理标志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认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主要考核指标

(1)筛选、试验并建立污染危害因子残留的检测方法6-9项:包括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甲醛、氯霉素等残留浓度检测方法2-3项,沉积环境中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甲醛、硫丹、氯丹、三氯杀螨醇等残留量检测方法4-6项。

(2)起草并形成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与管理的规范或标准草案3项:①水产养殖产地水质调查采样技术规范草案,②水产养

殖产地沉积环境质量调查采样技术规范草案,③水产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分级标准草案。

(3)发表研究论文10篇或以上,培养研究生5-6名。

课题7:水产养殖饲料中有害物鉴定、检测技术研究及标准创制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检测标准缺乏、检测技术不完善的问题,研究水产养殖饲料中化学污染物、霉菌毒素、违禁添加物等主要有害物质的多残留高效检测技术,创制急需的检测技术标准。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水产品及饲料中阿散酸、洛克沙胂、激素等违禁添加物的多残留高效确证性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2)研究水产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3)研究水产饲料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农药残留等化学污染物的多残留高效确证性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4)研究砷、镉、汞等重金属的形态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

(1)建立水产养殖饲料中阿散酸、洛克沙胂、10种激素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残留确证性检测技术,209种多氯联苯、16种多环芳烃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多残留确证性检测技术,赭曲霉毒素

A、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黄曲霉毒素的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砷、

镉、汞的形态检测技术。制定水产养殖饲料中有害成分鉴定和检测技术标准10项以上。

(2)提出水产养殖饲料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阿散酸、洛克沙胂、砷、镉、汞最大限量标准建议值。

(3)发表论文8篇以上,培养研究生6名。

课题8:水产食品和饲料中生物(危害)因子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以水产品和水产饲料为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新技术,发掘水产品中重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诺瓦克病毒特异性分子标记和转基因原料、产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鉴定方法,并对其流行变异规律和致病微生物在海洋食品中富集量的地域性、季节性变化特点进行监测,为地区性的致病微生物防御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保证我国水产食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促进我国食品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发掘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特异性分子标记和靶点,建立特异、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快速复合检测方法。

(2)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为主要对象,建立海洋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技术。

(3)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等检测水产饲料和水产品中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进行水产饲料及原料的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建立检测方法。

主要考核指标

(1)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特异性检测标记。

(2)揭示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和诺瓦克病毒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和传播机制,在分子水平阐明两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

(3)建立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水产饲料及原料的转基因检测技术,创制检测方法标准2项。

(4)发表研究论文5篇或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课题9、水产养殖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养殖过程中渔用药物使用隐患严重,药物残留检测方法不全,制约监控和研究工作开展的现状,从添补目前我国水产品中禁用和限用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和标准空白入手,研发精确定量、多残留检测技术及方法标准,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为进

出口水产品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建立水产品中盐酸多西环素、阿苯达唑、氟甲喹、苯唑西林 (苯唑青霉素)、地美硝唑、苯甲酸雌二醇、甲硝唑、苯丙酸诺龙、丙酸睾酮、胺苯砜、呋喃苯烯酸钠、硝基酚钠、硝呋烯腙、毒杀芬(氯化烯)、林丹、洛硝达唑、酒石酸锑钾、锥虫砷胺等药物残留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并形成标准草案。

(2)建立养殖环境中溴氯海因、戊二醛等消毒剂的检测技术并形成标准草案。

(3)研究建立水产品中抗生素类、激素类多残留检测方法并形成标准草案。

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药物残留检测技术15项以上并标准草案。

(2)建立多残留检测方法2~3项,同时检测15种以上药物残留。

(3)发表论文5~8篇,培养研究生2~3名。

4. 水产养殖主要投入品的毒理及代谢动力学研究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质量安全隐患众多,标准制定缺少基础研究支持,以及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对目前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危害的主要病原和常用药物进行药理、毒理和药效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研究主要污染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安全限量

以及水质改良剂的合理使用技术,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课题10:水产养殖中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残留限量标准研究

本课题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合理用药或滥用药现象突出,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合格率低、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对目前危害我国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原和常用药物进行药理、毒理和药效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甲砜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喹诺酮类、磺胺类、甲醛、阿维菌素的安全使用技术,为水产养殖科学用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喹诺酮类、磺胺类、、盐酸多西环素、盐酸沙拉沙星、甲醛、甲砜霉素等给药剂量、给药方法、温度、种属等主要因子对药物在水生动物体内代谢和残留的影响,确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靶组织、残留标示物,建立可食组织中药物残留量的预测模型,开展药物残留风险评估研究,通过膳食营养调查和暴露评估提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限量指标。

(2)研究水产动物体内阿苯达唑、吡喹酮、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及代谢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残留消除规律、最高残留限量及休药期,制定其合理使用技术规范。

(3)研究药物对水产常见致病菌的体内外抑菌作用,复制主要疾病感染的疾病模型,建立药代-药效模型,阐明影响药物代谢的分子机理和极限存留时间,建立药物残留控制和安全使用技术。

(4)进行水产养殖过程药物残留本底调查,研究药物残留对养殖动物肠道、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特定微生物结构、数量、定植抵抗力和耐药性的影响,查清药物通过生殖繁育等途径向养殖动物体内富集、迁移、转化途径,建立药物残留安全评价模型。

考核指标

(1)完成盐酸多西环素、盐酸沙拉沙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砜霉素、盐酸多西环素、阿苯达唑、吡喹酮、阿维菌素等药物的比较代谢与残留动态研究,制定其在水产品中残留限量标准,建立药物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2)进行阿维菌素、甲醛、溴氯海因、戊二醛等渔药在养殖环境中的残留限量、休药期及其对产品风味、质地、安全影响机制研究,提出水产养殖药物残留风险评估报告。

(3)发表论文2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8名。

课题11:激素类添加剂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毒理研究

本项目针对我国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为增加产量,使用激素类添加剂如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等用于促进生长,而这些激素类添加剂在水产品中的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毒理研究相当缺乏、安全隐患问题严重,为此需开展其在水产品中的残留规律、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毒理研究,分析食用含激素类添加剂的水产品对人类的危害性,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不同生长期的罗非鱼、乌鳢、甲鱼等水产品中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的残留检测,探明成鱼是否仍存在激素类添加剂,分析其残留在不同时段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2)开展罗非鱼、乌鳢、甲鱼等的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代谢规律研究,研究在不同养殖规格、不同水温条件下的药代动力学及其残留消除规律。

(3)开展激素类添加剂的代谢产物毒理研究,分析其对人类的危害性,以小白鼠为试验材料,模拟添加不同浓度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研究不同时段、不同组织中小白鼠中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的毒理和危害性。

考核指标

(1)获得不同生长期的罗非鱼、乌鳢、甲鱼等的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的残留分布规律;

(2)获得不同养殖规格、不同水温条件下激素类添加剂药代动力学。

(3)模拟添加不同浓度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获得激素类添加剂在小白鼠中不同时段、不同组织的代谢产物毒理特征,分析人类食用水产品的危害性。

(4)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4-6名。

课题12:主要环境污染物在水产养殖品种中的富集规律和代谢动力学研究

本项目重点针对目前水产养殖环境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挥发酚、阿散酸、洛克沙胂和汞等主要环境污染物以及养殖过程中常用的水质改良剂等在水产品中的富集、残留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其富集和代谢规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提出主要污染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安全限量以及水质改良剂的合理使用技术,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水产品中多氯联苯在贝类、代表性海水养殖鱼类中的富集规律、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

(2)研究水产品中苯并芘在鱼体内的富集和代谢规律。

(3)研究贝类、海水鱼类在不同养殖环境中重金属汞在其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违规使用汞制剂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价。

(4)研究挥发酚、阿散酸、洛克沙胂在淡水鱼中的富集、代谢及消除规律。

(5)研究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水质改良剂(硫酸铜、含铝化合物等)在鱼体内的富集和代谢规律,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

(1)完成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环境污染物在重点养殖品种中的富集、代谢规律,提出水产养殖环境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阿散酸、洛克沙胂、汞、挥发酚等主要环境污染物的限量要求;

(2)提出硫酸铜、含铝化合物等常用水质改良剂的合理使用技术。

(3)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4名。

5.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研究与建立

课题13:水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危害因素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本项目针对我国急需建立的海产品副溶血弧菌、即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菌及水产品中甲醛等的限量标准,依据CAC的风险分析原则,通过其开展其本底含量监测和风险评估研究,撰写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报告,提出其限量标准建议和水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与应用指南。

主要研究内容

(1)海产品(贝类、对虾)Vp、即食水产食品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研究。开展海产品Vp、即食水产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建议)以及风险评估报告;

(2)水产品中甲醛的风险评估研究。开展水产品(鱼、虾、蟹、贝)甲醛本底水平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进行暴露评估,提出水产品甲醛限量标准建议和风险评估报告;

(3)研究制定食品(水产)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主要结合上述食品安全生物危害因素和化学因素的风险评估实践,结

合CAC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原则,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包括食品中各类危害(有害微生物、化学危害、物理危害等)风险评估指南。

考核指标

(1)水产品致病Vp、即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限量和水产品甲醛限量标准(建议)3个;

(2)完成3个危害因素包括水产品Vp、即食水产品单增李斯特限量和水产品甲醛危害风险评估报告;上报科技部和行业主管部门,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提出水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南各1个;

(4)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

(5)培养研究生8人。

课题14:水产品中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

本项目针对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中,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及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不易得到的情况,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共享,服务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

(1)资料收集:收集国际食品法典以及我国和主要贸易国日本、欧盟、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生产操作规范等相关资料;

(2)资料研究分析:对所收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生产规范等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分类,确定不同的层次,并以此作为确定数据库基本框架结构的依据;

(3)数据库的设计及建立:根据已确定的数据库基本框架,设计数据库的基本功能,设计开发出能在网络环境条件下方便灵活地进行数据输入、更新、查询、输出等功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库。数据库录入的文件格式应为WORD、PDF格式以及压缩文件;

(4)资料录入及互联网共享: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完善框架,并按照要求将已分类的资料录入,完成数据库。数据库的查询主要可按照以下方式查询:关键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全文任意字段等。将数据库安装到服务器上,可在外部环境下对数据库访问人员进行权限分级管理,分别为查询、全文查询、全文下载等,管理者可进行查询以及对录入库内文件的修改、补充,并不定期的、不断地对数据库进行完善和补充,最终数据库能达到涵盖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

考核指标

(1)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库性能指标

数据库的功能达到项目要求,其中查询方式达到可通过关键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查询等,查询结果可显示全文、主要指标和摘要,并达到查询快速、维护简便、界面友好美观。

登录界面分级控制,便于数据库正式运行后对登录人员进行管理、限制。可按用户的要求检索结果并打印输出,或将文件下载到用户的磁盘上,供用户脱机浏览。

(2)数据库收录入资料的录入

现行的国内水产行业和食品卫生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中产品质量及相关安全卫生标准入库率达到99%以上、主要指标数据准确率达到100%,综合误差率小于1%。国内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质量法、标准化法、合格评定程序、市场准入有关规定等)入库率达到95%以上。

国外有关标准、法律法规(CAC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有关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贸易措施等方面的指南、规范、指令等有关资料原文入库率达到90%以上,主要指标数据准确率达到100%,综合误差率小于1%。

(3)发表论文2篇以上,培养研究生2~3名。

课题15:水产养殖全程数字化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建立

本课题基于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流程分析和养殖者行为调查,研究养殖者质量安全投入意愿和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和开发供不同主体使用的全程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养殖示范区建立全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并针对目前我国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纸质文档申报与审查成本高、效率低、不易检索、统计困难等弊端,以智能客户端为基本架构模式,研究和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

(1)广泛调查海水养殖主产区和淡水养殖主产区个体渔民安全养殖行为,建立养殖者对安全养殖行为投入意愿的Logit计量模型,提出科学、完善的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2)研究和开发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流程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行业公共信息(养殖环境标准信息、市场信息、宏观管理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和开发基于GML和EDI的产业链信息交换、基于XML的行业公共信息交换的数据交换平台;

(3)研究和开发重点品种基于一维条码与二维条码混合编码的产地认证、产品标识、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等监管溯源信息系统平台,并在一个主产省选择试点企业进行应用示范;

(4)研究行业主管部门对无公害渔业产品生产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内容需求和组织框架,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生产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县-市-省-部级中心等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

(5)研究全国无公害渔业产品的监管体系组织框架和监管内容,开发无公害渔业产品监管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系统内部推广应用无公害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

(1)设计关于个体渔民和养殖企业的安全养殖行为问卷调查表,建立养殖者对安全养殖行为投入意愿的Logit计量模型,提出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2)建立产业链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平台;开发基于混合条码技术的产地认证、产品标识、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等产业链信息溯源技术;

(3)建立产业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区域性产业链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产业链养殖环境信息数据库、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产业链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产业链可追溯信息系统;

(4)形成无公害渔业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一套,在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系统内部选择一个省的部分养殖企业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数字化管理试点,培训100名业务骨干;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3-5名。

(三)项目的技术关键、技术难点、创新点

1. 项目的技术关键和技术难点

(1)养殖水产品中投入品的关键检测指标的确定,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的建立,全国范围内对养殖水产品及其投入品进行调研的技术路线制定和统筹协调,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的评价技术及风险评估的方法。

(2)水产品和养殖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有害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

(3)快速和精确定量检测技术的前处理技术和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性能指标的确立,形态分析中萃取条件和试验平台的建立,生物法检测中抗生素敏感菌株的筛选以及多残留检测中的共性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4)环境评价中环境限制性因子、选择性因子及综合性因子的甄别及其选择,环境因子基准水平的建立;水产养殖产地分类体系的建立及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评价。

(5)养殖水产品及投入品中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有害污染物毒理学评价和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6)主要养殖生物重要疾病模型的复制,药代-药效(PK-PD)模型的建立,以及药物的安全使用技术。

(7)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框架建立、功能的确定、检索技术及方法的确定;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信息链的确定及信息检索方法和内容的建立,实现养殖过程的全程追溯;

2. 创新点

(1)首次对影响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品进行全面的调研和风险评估,摸清水产品中质量安全隐患,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及风险评估的方法。

(2)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养殖环境评价技术,建立三聚氰胺等添加剂和有害污染物毒理学评价和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3)在国内首次进行对影响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研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主要有害物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4)首次对养殖过程中关键药物、激素、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以及影响水产品安全性的有害污染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代谢动力学

研究,对关键的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建立药代-药效模型,揭示药代动力学参数与药效学关系,制定实用性强的给药方案。

(5)研发关键的有害污染物检测技术和精确定性、定量的确证技术,在常规仪器设备上实现高灵敏的精确检测,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筛选技术,检测方法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6)建立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养殖水产品中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各个环节关键点的控制和信息集成,实现 “从鱼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

(四)项目、人才、基地统筹计划

人才是项目研究的基础,企业是水产品安全的生产载体,项目将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产学研等各方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机制。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培养一支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批符合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示范基地,促进和带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培养学术带头人20人、科研开发骨干200人,培养研究生60人。与此同时,将建立各类示范基地5个以上,培养高级企业技术骨干50人以上、技术推广骨干500人,通过本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我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总体发展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一)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 国内技术现状

我国是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产量列世界首位,2007年我国水产品总量可达5740万吨,渔业产值超过4980亿元,年水产品出口值约90亿美元,为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渔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也正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控制技术、养殖水环境调控技术、健康养殖新模式、安全用药技术、环保高效饲料研制、渔药和疫苗开发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1)水产养殖环境调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养殖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控制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内容,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环境调控和对退化的养殖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修复方面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水产养殖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理调控、化学调控和生物调控。目前国内对水产养殖环境生物调控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水产养殖实践中。

(2)环保高效人工饲料开发技术带动了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环保高效人工配合饲料技术的开发应用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比发达国家晚了近40年,2004年,水产饲料产量增至880万吨(产值

400亿元),占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的12.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成为我国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环保高效的人工饲料开发技术带动了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

(3)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绿色药物开发日益引起重视。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绿色药物开发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渔药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还不足10年时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黄鱼、对虾、河蟹等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研究模型,研究了土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11种主要渔药在河蟹等9种水产主养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动物学参数,制定了相应的最高药物残留量标准及其药物使用的合理休药期。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绿色药物开发日益引起重视,高效、安全、经济的生物水产药物研究刚刚起步,生态安全的生物渔药是未来水产药物的发展方向之一。

(4)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开始起步。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实基础。我国从“九五”后期到“十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实际情况,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领域着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并取得明显进步。一是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将HACCP原则引入水产养殖过程,进行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养殖过程危害因素分析,并建立了针对具体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危害控制指南,研究确定了具体养殖模式和养殖过程中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三是探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技术,运用高新信息技术实现数据获取、存

储、分析,实现产品的多种追溯模式,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初步实现了全程信息追溯。

(5)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渐成形。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渐成形,近年来,以农业部为例,建立了一批国家(部)级和省市级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强化了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制(修)订了一批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水产品检测技术标准,参照国际惯例,开始实施水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抽查和个别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制度等。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渔业系统具有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检测能力的国家级水产品检测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17个,部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8个,加入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的省(市)级站24个,主要渔业生产省份均建立了省级水产品检测机构。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随着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也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2005年的孔雀石绿事件,2006年的大菱鲆硝基呋喃类事件,2007年的美国对我4种出口水产品采取特别检测,都从深层次暴露出我国水产品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基础工作开展不足,目前无法对水产投入品、渔业环境开展全面的排查,对其中的毒理和代谢规律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对水产品中药残、食品添加剂、消毒剂、预处理用化学物质、生物毒素以及微生物等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并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指标的检测技术缺乏技术储备。特别是我国

水产饲料工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饲料的添加剂的安全情况不明;养殖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滞后,现有环境标准的指标体系及限量值与产品质量限量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水产品中重点监控的指标,在环境中是否存在缺乏基础研究;缺乏高效、专用渔药以及相关防控技术,养殖厂家普遍存在盲目使用药物问题,导致水产品药残超标;缺少对重点渔用药物、环境污染物以及非法添加物的代谢和残留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忽视渔用药物的休药期规定;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不健全,缺乏水产品由鱼池到餐桌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对产品安全储运技术及产品全程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研究几近空白。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外技术现状

世界其他国家水产养殖规模一般较小,但渔业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高、设施成套完善、产品质量高,尤其注重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针对养殖水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国际上近年来在监测手段和技术方法上均有了较大进展。对于常规水质指标,国际上已建立大尺度的自动、连续监测系统,以及近海、湖泊的在线监测技术。世界各国对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限量标准等的研究都很重视,在水产品质最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员,鱼类加工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体系较为健全。欧、美、加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制订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安全控制技术日臻完善。具体表现在:

(1)注重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养殖技术发展日渐成熟,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严格控制。国外渔业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规模一般较小,但是技术水平高、系列成套、发展很快。以美国为例,美国养殖最具代表性品种为斑点叉尾鮰,其产量为41.5万吨,占美国淡水养殖产量的83%。美国对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的标准化及产业化发展非常重视,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定期总结发布养殖技术资料,应用人工选育品系、标准化的养殖模式、高性能的绿色配合饲料及科学的投饲技术,配套先进的养殖设备、设施,注重水质调控,控制养殖水体排放,并通过建立严格的药物使用规定、养殖防疫措施和明确的卫生标准等,形成了一整套现代的养殖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重视绿色药物开发、渔药安全使用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严格监控水产食品的质量安全。由于国外水产养殖业总体规模较小、养殖品种相对集中、在整个渔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渔药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渔药研究所涉及的养殖种类较少,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鲑、鳟、鲶等几个重点养殖品种。第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学等应用基础理论方面,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非常透彻。第三,十分重视渔药的规范使用技术研究,对渔药的使用剂量、次数及休药期,对于渔药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限量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第四,注重渔药对环境生态的毒理学研究,关注渔药对水产动物、环境生态的毒副作用,以及渔药在环境中的残存浓度、持续时间及在食物链中的富集。第五,非常重视水

产食品的质量安全,研究药物的不同层次的检测技术,研制了多种药残快速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试剂盒,药物代谢产物的残留确证技术,通过药残检测技术研究,加强对水产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监测和控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发挥渔用疫苗在水产动物疾病控制上的主导作用,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国际上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展了鲑鱼气单胞菌菌苗的研究和应用,美国于1975年率先开展了鱼类疖疮病疫苗的商品化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国外已核发生产许可证并进行广泛应用的渔用疫苗有33种。渔用疫苗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水产养殖中抗菌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全球最早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水产养殖的挪威在渔用疫苗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4)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得到应用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在追溯手段方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实现了从最终产品到生产过程的全程溯源。欧盟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研究与应用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水产品可追溯标准(TraeeFish)从整个水产品生产流通链的角度出发,于2002年11月颁布了海捕鱼生产流通链信息记录和养殖鱼生产流通链信息记录2个标准细则,制定建立了海捕鱼产品和养殖鱼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标准。细则对生产流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详尽规范了信息范畴、信息的建立、记录与传递方法,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能在最短时间内追溯到产品的源头。

3.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同时新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式、新的加工技术的应用,也对渔业投入品和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消毒剂也增加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目前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污染物、渔用药物、添加剂等可能引起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的安全性的基础研究。目前对危害物质的富集规律、残留量,渔药代谢规律、安全限量,微生物的限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崛起,特别是药物的毒理、残留规律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目前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研究热门课题和发展趋势。

(1)注重产品中环境污染物、药物、添加剂等残留规律、毒性和安全限量的研究,确保产品安全。目前养殖环境中的污染物、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种类越来越多,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现象时有发生,均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如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甲醛作为保鲜剂,使用禁用药物硼酸和硼砂作为增脆剂和防腐剂,为了增重超量使用磷酸盐作为保水剂等,这些现象在国内外均时有发生,而对于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产品中残留规律、毒性目前均没有系统研究,也是造成目前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是食品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2)注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调控,研究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减少药物使用。目前,水产养殖业正朝着优质水产品、清洁养殖的绿色产业方向发展,环境友好水产养殖和生态调控技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研究水域环境对养殖生物和产品质量的影响,保证为养

殖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更加注重研究水产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确保在高效开展养殖活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开展药物防治、免疫防治和生态防治的综合技术研究,研制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特点的新型渔药及其制剂,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渔药药效低、疗效差、毒副作用大的不利状况,减少药物的使用。

(3)重点开展环保高效饲料的研究,注重资源节约,保证产品质量。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必须注重饲料转化效率和资源节约。目前环保高效饲料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营养参数及其动物差异的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入手,为制定饲料配方提供基本依据;第二,研究鱼类的营养代谢和调控机制,开发替代蛋白源,降低饲料成本和氮磷排放,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研究水产动物的环境营养学,研究环境条件对鱼虾营养需要的影响,以及天然生产力对养殖产量及饲料效率的贡献;第四,开展营养免疫方面的研究,解决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第五,开展鱼类行为生态学和摄食模型的研究,改善投喂技术,减少饲料消耗,降低水体污染;第六,深入研究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对养殖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中的危害因子对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包括在产品中的残留情况,对可食比例、营养组成、口感、风味等的影响。

(4)水产品微生物预测技术的研究是食品安全的研究趋势之一。世界上发生的大多数食物中毒事件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美国这个比例高达90%以上。由于水产品比肉类更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食用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水产品而发生疾病的事件时有发生,海产品中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也是引发人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重视的学科。微生物预测技术的研究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之一,研究微生物在不同温度、PH、水分活度、防腐剂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借助计算机微生物数据库,预测微生物的数字模型,快速对重点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存活和死亡进行预测,确保水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5)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及追溯体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对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限量标准等的研究都很重视,在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员。欧、美、日、加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制订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安全控制技术日臻完善。美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HACCP法规后,欧共体、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新西兰、印度等国都陆续实施以HACCP为原则的质量管理规范,目前HACCP质量体系已成为全球水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共同标准,WHO和FAO也正式认可并推荐其在全球实行,其中对抗菌素和药残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水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水产品标准、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国际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国际的食品卫生规范、标准,以促进国际间食

品贸易的发展,CAC现已制定有食品卫生通则(CAC/RCP 1985)等卫生操作规范和水产品标准等有关水产方面的标准28项,其中包括鲜鱼、冻鱼、咸鱼、熏鱼、鱼罐头、贝类、蟹类、龙虾、低酸罐头食品等食品生产的加工操作规范和水产品产品标准。利用水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制造诸多技术贸易壁垒是最近几年的国际贸易中的突出现象。

(二)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一系列水产品安全事件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水产品安全领域基础研究不断增加,在水产品养殖环境、养殖过程和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并且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国内科研技术力量与科研队伍不断加强。

1. 技术基础

(1)水产养殖环境方面: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曾开展过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相关课题的研究,拥有雄厚的相关科研成果和监测成果积累。这些课题主要有:1)“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的研究;2)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3)我国海岸带和海涂生物污染调查;4)我国沿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5)海产经济贝类中藻毒素的分析和评价;6)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影响的研究;7)长江口渔场底栖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8)水污染对我国主要渔业水域的经济损害分析。获得相关科技成果奖励6项: 1)“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研究,获1996年农业部科

技进步二等奖;2)“海产经济贝类中藻毒素的分析和评价”,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石油对南海北部重要水生经济品种影响的研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近江牡蛎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监测生物的研究”, 获1999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5)“水污染对我国主要渔业水域的经济损害分析”获199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水产养殖饲料营养技术: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从“六五”到“八五”,一些从事水产研究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协作攻关,相继开展了主要养殖鱼、虾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研究、水产动物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研究、饲料配制技术研究等,“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支持有关水产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发,对我国水产养殖的6个主导品种的营养需要、原料利用率等进行了系统性深入研究,开发出了系列高效环保配合饲料,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国内渔用饲料研究领域的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鱼类营养学研究实验室网络,对提高研究水平及促进我国鱼类营养研究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3)水产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渔药开发研究:近10年来,在水产药物代谢、渔药安全使用技术、残留检测技术和渔药开发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开展对水产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水产药物基础理论进行较系统研究,建立了20余种水产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的检测方法,制定了常用药物最高残留限量的标准及其休药期。2002年颁布了我国首部《渔药临床试验技术规范》,建立了国家、省

市级的渔药残留检测机构和监控体系。在开展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主要养殖水产品药残安全限量及控制技术”研究过程中,把水产动物药动学研究成果的基础理论与水产品安全相结合,提出了10余种渔药的休药期、水产品药残安全限量及其控制技术,为渔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相关的渔药应用规范,制定了多项渔药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渔药使用准则、渔药的残留限量,10余种渔药(包括某些禁用渔药)在水产品中残留的检测方法等。2005年,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总结渔药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了《新编渔药手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产养殖用药的规范化。

(4)水产疫苗与化学替代药物研究方面:20世纪底开始,我国开展了渔用疫苗的大量研究,部分成果接近实用化水平。已分离鉴定了我国主要养殖品种气单胞菌病、弧菌病、爱德华氏菌病、烂鳃病、链球菌病、草鱼出血病、虹彩病毒病、疱疹病毒病、对虾白斑病等的病原,获得了虹彩病毒、疱疹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弧菌外膜蛋白基因和毒素基因等;研制了草鱼病组织浆灭活疫苗,开展了草鱼出血病细胞弱毒疫苗、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疫苗、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疫苗、鳜鱼虹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鳜鱼细菌性出血病浸泡疫苗、海水鱼类弧菌亚单位疫苗、鳗鲡爱德华氏菌疫苗的研制;利用“多种接种途径”模式,成功研制了草鱼细菌性烂鳃和肠炎病二联菌苗,使二联菌苗达到了理想的免疫效果;草鱼出血病细胞疫

苗、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菌苗获农业部一类新兽药证书。

(5)在水产养殖环境控制技术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省、部和地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在水产养殖环境控制技术方面均给与大力支持,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1990年起先后在池塘养殖环境的改良、保全和修复,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海湾养殖容量评估、渔业生态环境调控以及水产品质量监控与HACCP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池塘养殖设施工程化方面,从2004年以来,在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控、养殖排放水处理回用技术、池塘生态化养殖工艺改造技术、生态化池塘研究设计、循环水处理技术、藻类控制技术、湿地处理技术、排水沟渠构建生物塘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进行了技术合理有机的交叉配置应用,利用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稻田生态湿地技术、排水沟渠构建综合生物塘等技术,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问题。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装备及高效养殖技术的产业推广方面,已形成东、中和西部10多个示范基地。

(6)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与质量追溯:近几年来,渔业科研部门、各大专院校和生产企业利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重点公益和科技基础平台项目,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资金项目《食用鱼类甲醛的本底含量和产生机理研究》,《罗非鱼片一氧化碳发色机理及其产品安全性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优势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科技


相关内容

  • 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 附件1: 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主动跟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年度支持重点和方向,制定本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本指南是组织编制与实施2015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申报单位.项目申报者组织申报本年 ...

  • 淡水鱼类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淡水鱼类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淡水鱼类养殖项目投资环境分析,淡水鱼类养殖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淡水鱼类养殖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淡水鱼类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淡水鱼类养殖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淡水鱼类养殖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淡水鱼类养殖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淡水鱼类养殖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 ...

  • 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商业计划书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摘要 .......................................... 1 1.1 公司介绍 ...................................... 1 1. ...

  • 渔业现代化资料
  • 健康养殖 走中国特色的渔业现代化道路 http://china.toocle.com 2011年04月13日09:19 生意社 生意社04月13日讯 4月10日,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牛盾出席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一期渔业局长班开班式并作主题报告.牛盾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渔业系统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 ...

  • 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 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渔业建设和发展 "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市畜牧水产局 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原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将巢湖及其主要流域集中于合肥市,巢湖成了合肥市内湖.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 ...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ΟΟ九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3 一.发展背景.............................................4 (一)发展优势............. ...

  • 中长期渔业发展规划
  • 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 目前,我国渔业和渔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形势.新任务,新时期现代渔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我国中长期特别是"十一五&q ...

  • 构建山东省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的思考
  • LegalSystemAndSociety f叁箜』圭塾垒 三!!!堡三望型 .蜃■-圜圈_ 文章编号il009.0592(2010)03-165-02 构建山东省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的思考 董素赵望锋赵芳乔宇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全新经 ...

  • 2016年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 势预测报告(2015版) 报告编号:165732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