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

论文关键词: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忧患意识;守志节操;审美佳境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诗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让这顽强的生命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以这种生命所显示出来的理性力量来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李峤《松》:岁寒

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贞干捧名君。j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涧底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多次为?涧底松鸣不平。先作《续古诗十首》(其四)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还觉不够尽意,又直用《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有松百尺十大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现于诗文中的例子更举不胜举。涧底松已经超脱了文学意象的层面,

论文关键词: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忧患意识;守志节操;审美佳境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诗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让这顽强的生命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以这种生命所显示出来的理性力量来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李峤《松》:岁寒

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贞干捧名君。j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涧底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多次为?涧底松鸣不平。先作《续古诗十首》(其四)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还觉不够尽意,又直用《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有松百尺十大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现于诗文中的例子更举不胜举。涧底松已经超脱了文学意象的层面,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诗词_断桥_意象浅析
  • 文化研究・网络财富 Cultural Studies・Intemet fortune 中国古代诗词"断桥"意象浅析 余翠萍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佛山 528225) [摘要]"断桥"意象广泛见于唐以来的诗词中,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审美情趣."断桥&q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通认同的具有某种含意的文化符号.熟知常见意象及其含意,对鉴赏古代诗歌将大有裨益. 1.山川风物类 "青山&qu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部分 1. 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 2. 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 3. 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 4. 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 5. 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 6. 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 7. 论词义误用的原因 8. 缩略词语与新词语 ...

  •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
  •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参 考 题 目 应本专业广大自学考试考生要求,现提供一些毕业论文的题目作 为毕业论文话题的参考,但须提示如下:以下论文题目仅作参考,并 非要求直接重复借用,就算借用其中某一题目作为自己的论文,务必 追求在具体选题和论述过程方面的创新,切勿抄袭. 论生活教育和教 ...

  • 古诗意象口诀
  • 古诗意象典故口诀 --备考必读 刘忠 2008.1.5 古典诗歌中常有一些形象,比较集中地包含了某种(些)思想感情,这些形象即意象.还有一些常用典故,含义丰富,言简意赅.熟练掌握这些意象和典故,不仅有助于鉴赏诗词,而且有助于仿句.写作及散文阅读.兹将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意象典故纳归在一起,以顺口溜形式列 ...

  • 物象作用题
  • 高考散文阅读"物象"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重庆市求精中学 廖朝安 散文多以某种特定的"物象"来抒情言志,因而"物象"多成为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重点内容.07年18套高考试题,以"物象"命题的有8套,它们在命 题上有何特点?怎样 ...

  •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