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抱团取暖"的最好方式

新华微博          2012年03月24日 08:13:25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的话,那么,读书就是为了替自己打开 “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从中去寻找和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温暖。

书籍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包括今天都是昂贵的商品。不必说,封建社会的印刷术较之今天十分落后,尽管历史上有毕癉,但仍难解天下文人之渴。藏书,以便随时方便可用,为其建房,便成了书房。而到了印刷业高度发达的当下,仍有许多人家包括那些住房狭小的年轻夫妇们,亦非得牺牲局部辟出一间书房来不可,哪怕是小小的一角。为何?只是为了读书。于是,也就印证了梁实秋先生的话:“一个正常的良好人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收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

书房,固然是读书人的王国,但读书人却是书房的国王。当读书人“巡幸群书,御驾亲征,风吹哪页读哪页”之时,该是如何的享受!那泓春风化雨的温煦,该是无可替代的。是啊,只要翻开书籍,只要阅读文章,我们总能找到思想和感情的共鸣、知识和智慧的互动。可不是?读《世界解密档案》,我为“一战”中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死亡率高达45%,远高于600万英国成年男性奔赴战场12.5%的死亡率而震颤,于是便深深地迷恋其“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的贵族文化;读刘震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词,同样让人感慨,尤是其中一段:“1978年,我来到中文系的时候,老师们一再教导我们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我想说的是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是一个作家上不上北大中文系对他的路能否走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系从老师到同学每天思考的不是相同的问题,而是不同的问题。”是啊,学会思考,学会“每天思考不同的问题”,既是人生的必需,也是人生实现成功超越的必需。

读梁晓声被自主招生的回忆文章,更让人从心头掠过阵阵暖意。当年,梁晓声正在黑河林场抬木头,复旦大学的一位招生教师,因为梁晓声的一篇小说而千里迢迢、几经周折找到了梁晓声。围绕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两人作了交谈,梁晓声更是畅谈了自己的读后感。临走前,这位教师叮嘱梁晓声:“今天的谈话不要告诉任何人!”因为其时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批判对象,自然,这位教师回校后还替他保了密。事后,梁晓声说:“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读过书,有文化,他们被文化所‘化’,也用文化来‘化’我。”梁晓声的话,既诠释了书籍本身嬗递的浓浓暖意,又见证了读书的酽醲真谛。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能让读书人从中擦出思想和感情、知识和智慧的火花。若将一本书、一篇文章视为一粒火苗、将更多的书籍和文章视作一擎火炬的话,那么,你读得越多,便愈能成团,而团连团、团抱团的结果,便是生成一堆堆篝火,从中,读书的人们自可温暖身体、慰藉精神。想一想吧,当一个读书人被温暖充盈着的时候,其内心也会变得充实。而这种充实,往往伴随着一种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变为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

思想的篝火能否被烧旺、焚久,亦取决于读书人所选的书籍。事实上,只有那些被浓缩了时代精华,让读者百看不厌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书籍,一旦被投入思想的篝火,才有可能让读者充沛地感觉到其恒久不变的思想温度、长盛不衰的精神温暖。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就取决于人口中理想读者的比例。有鉴于当今书香氛围整体不浓,且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是那么迫切,自需要有越来越多的理想读者的感召与引领。而况,读书的天然属性无可改变,“就像大河流淌于大地,高山耸立于大地。你就是不能强加于人,就是捆绑不成夫妻,你只能自由恋爱。只能你情我愿,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相看两不厌,由无数个体自发地接受”。因此,只有当实现了“无数个体自发地接受”,有越来越多的理想读者的感召与引领效应被充分发挥和放大的时候,我们的读书才能最后实现由个体“抱团取暖”进而到社会集体共同“抱团取暖”的境界。

说到底,“抱团取暖”,“抱团”只是形式,“取暖”才是目的。无论个人抑或集体是否已经达到“取暖”的目的,是否暖身,关键看其体内是否流淌文化的血脉,骨子里是否充盈文化的气节,亦即是否形成文化自觉,而不是其他。(赵畅)

来源: 解放日报

新华微博          2012年03月24日 08:13:25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的话,那么,读书就是为了替自己打开 “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从中去寻找和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温暖。

书籍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包括今天都是昂贵的商品。不必说,封建社会的印刷术较之今天十分落后,尽管历史上有毕癉,但仍难解天下文人之渴。藏书,以便随时方便可用,为其建房,便成了书房。而到了印刷业高度发达的当下,仍有许多人家包括那些住房狭小的年轻夫妇们,亦非得牺牲局部辟出一间书房来不可,哪怕是小小的一角。为何?只是为了读书。于是,也就印证了梁实秋先生的话:“一个正常的良好人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收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

书房,固然是读书人的王国,但读书人却是书房的国王。当读书人“巡幸群书,御驾亲征,风吹哪页读哪页”之时,该是如何的享受!那泓春风化雨的温煦,该是无可替代的。是啊,只要翻开书籍,只要阅读文章,我们总能找到思想和感情的共鸣、知识和智慧的互动。可不是?读《世界解密档案》,我为“一战”中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死亡率高达45%,远高于600万英国成年男性奔赴战场12.5%的死亡率而震颤,于是便深深地迷恋其“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的贵族文化;读刘震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词,同样让人感慨,尤是其中一段:“1978年,我来到中文系的时候,老师们一再教导我们说,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我想说的是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是一个作家上不上北大中文系对他的路能否走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系从老师到同学每天思考的不是相同的问题,而是不同的问题。”是啊,学会思考,学会“每天思考不同的问题”,既是人生的必需,也是人生实现成功超越的必需。

读梁晓声被自主招生的回忆文章,更让人从心头掠过阵阵暖意。当年,梁晓声正在黑河林场抬木头,复旦大学的一位招生教师,因为梁晓声的一篇小说而千里迢迢、几经周折找到了梁晓声。围绕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两人作了交谈,梁晓声更是畅谈了自己的读后感。临走前,这位教师叮嘱梁晓声:“今天的谈话不要告诉任何人!”因为其时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批判对象,自然,这位教师回校后还替他保了密。事后,梁晓声说:“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读过书,有文化,他们被文化所‘化’,也用文化来‘化’我。”梁晓声的话,既诠释了书籍本身嬗递的浓浓暖意,又见证了读书的酽醲真谛。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能让读书人从中擦出思想和感情、知识和智慧的火花。若将一本书、一篇文章视为一粒火苗、将更多的书籍和文章视作一擎火炬的话,那么,你读得越多,便愈能成团,而团连团、团抱团的结果,便是生成一堆堆篝火,从中,读书的人们自可温暖身体、慰藉精神。想一想吧,当一个读书人被温暖充盈着的时候,其内心也会变得充实。而这种充实,往往伴随着一种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变为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

思想的篝火能否被烧旺、焚久,亦取决于读书人所选的书籍。事实上,只有那些被浓缩了时代精华,让读者百看不厌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书籍,一旦被投入思想的篝火,才有可能让读者充沛地感觉到其恒久不变的思想温度、长盛不衰的精神温暖。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就取决于人口中理想读者的比例。有鉴于当今书香氛围整体不浓,且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是那么迫切,自需要有越来越多的理想读者的感召与引领。而况,读书的天然属性无可改变,“就像大河流淌于大地,高山耸立于大地。你就是不能强加于人,就是捆绑不成夫妻,你只能自由恋爱。只能你情我愿,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相看两不厌,由无数个体自发地接受”。因此,只有当实现了“无数个体自发地接受”,有越来越多的理想读者的感召与引领效应被充分发挥和放大的时候,我们的读书才能最后实现由个体“抱团取暖”进而到社会集体共同“抱团取暖”的境界。

说到底,“抱团取暖”,“抱团”只是形式,“取暖”才是目的。无论个人抑或集体是否已经达到“取暖”的目的,是否暖身,关键看其体内是否流淌文化的血脉,骨子里是否充盈文化的气节,亦即是否形成文化自觉,而不是其他。(赵畅)

来源: 解放日报


相关内容

  • 张家界黄石寨猕猴抱团取暖迎冬雪图
  • 张家界黄石寨猕猴抱团取暖迎冬雪图 12月20日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再降冬雪一对母子猕猴在黄石寨一棵松树上"抱团取暖". 面对白雪纷飞的天气景区游道上原来常见的猴群突然不见了踪影这些可爱的猕猴去哪儿了?笔者在黄石寨景区经过一番探究发现猕猴去处大致有三:一是在山峰悬崖石台 ...

  • 中国社会与文化作业
  • 中国社会与文化期末论文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101班 学号:[1**********]2 姓名:吕钘 中国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困境 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 ...

  • 谌洪果:留下你的名字--读书会事件最后告白(2)
  • (共识网配图) 透过这些充满人性力量的作品,我真切感受到了名字的重要,我看到了历史的意义和政治的基础.人们常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大概只是一句被利用的口号吧?有谁真正重视过人民呢?人民是什么?是一个集体的.无名的.单面的.被凌辱践踏而又被遗忘抛弃的概念.借助这个概念,历史 ...

  • [正面管教]读后感
  • T生 楼主 2012-01-30 12:12 <正面管教>读后感 来家有学童版之前,有人向我推荐过<正面管教>一书,我没有看但很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我依然没有看,但是想写个读后感,因为我认为此书精华就在"正面"一词. 节前,我回复了一张儿童问题贴,当时就在想 ...

  • 评广场舞争议:体现两代人文化的代沟
  • 一个现象引发热议的背后,往往有着诸多的因素.广场舞扰民现象即是如此:中老年人娱乐方式单一.空巢老人寂寞之余抱团取暖.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这些恰恰是广场舞扰民现象的根本原因.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希望能够对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刻的解读. 扰民:能否归之于公德缺乏? 每天早晨六点, ...

  • 信义教练 奋斗故事
  •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阿信,80末代出身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和大部分的网友一样是正宗的三无青年"无背景"."无高学历"."无天赋",一位实至名归的"女屌丝"啊!由于自小家庭条件有限,所以20岁便缀学到深圳打工,做过车间的 ...

  • [穿布鞋的马云]读书笔记--吴莉娅(行政部)
  • <穿布鞋的马云>读书笔记 □吴莉娅(行政部) 读书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列一下我2015年的书单:1月 ,<人类简史>,至今没有读完:5月,读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8月,读完<穿布鞋的马云>.至今只捧起三本书,读完两本,远离目标,不过总比不 ...

  •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拉开大幕
  •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拉开大幕 一系列监管信号的不断发出,给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戴上了"紧箍咒".已走到十字路口的P2P行业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众多平台前不得不做的一道选择题. 监管明朗,风口变换,新一轮的洗牌已然降临2015年12月,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 ...

  • 回不去的故乡
  • 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八十多岁的老外婆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囡囡,我知道你最好了,带外婆回家吧."那恳切的眼神与乞求的语气,让醒来后的我久久不能成眠. 舅舅把外婆和外公从乡下接到广东的城里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里,我也只是趁着国庆长假去看过她们一回,湖南与广东并不远,但对于我们这些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