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里的兄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烟囱里的兄弟

安 勇

一天晚上,我打开吸油烟机准备炒菜,忽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我以为是吸油烟机出了毛病,关掉后,那声音还在响着。这次听得很清楚,声音来自吸油烟机的烟囱里。我站在厨房仔细听了一会儿,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在老家的屋檐下,在房上的瓦缝间,在思乡的梦里,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它只能属于一窝刚出生不久的麻雀。

我迅速跑出屋门,站在楼下的马路上,抬头看着从厨房伸出的那截烟囱。我惊喜地发现,在烟囱的缝隙间挨挨挤挤地伸出三个小脑袋,小脑袋上全都长着稚嫩的黄嘴丫。我知道这三个小兄弟现在还不会飞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着爸爸妈妈叼回食物来喂他们。他们的父母此时一定正飞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寻找着食物。城市里没有虫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场,他们要到哪里去给孩子们找东西吃呢?

若在农村,寻找食物就不会是个难题了,凭着他们敏捷的身手,即使是从鸡鸭的嘴边也可以轻易地夺得食物喂饱孩子们。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也许已经过惯城市的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就像我的女主人一样高傲地认为自己是只城市里的麻雀了。也可能小家伙的父母像我一样进城不久,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让他们充满了惊奇。他们终于决定不再飞回熟悉的农村,从今以后在城里安家。

从那天开始,我炒菜时不再使用吸油烟机了,我认为排出的气体不利于小麻雀的生长。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神经病呀?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成了三个字——傻瓜蛋。

我示意她小声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扭身走出厨房,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我每天都会久久地站在厨房里听兄弟们的叫声。有时候他们的叫声显得很焦急,我也跟着焦急,我知道他们一定是饿得慌了。有时候他们叫得很开心,我也跟着兴高采烈,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吃饱喝足了。

我的行为终于让女主人愤怒了,那天我站在厨房里发呆时,她对我说了一个字——滚!我到城里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每天我都会站在马路上,抬头看着烟囱里的三位兄弟。在我估计兄弟们要飞出的这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了那幢楼下的马路上。我看到烟囱的缝隙间一共伸出了五个小脑袋,加上一个我,飞行的仪式显得无比庄重。

他们的父母开始轮番地飞出去,在空中转一圈又飞回烟囱里,叽叽喳喳地鼓励他们的孩子学着去做。我把手握成了拳头,默默为三兄弟加油。不久,第一只长着黄嘴丫的小麻雀终于离开了烟囱,摇摇晃晃地飞了十几米又赶快回到父母身边。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同样飞了出去。三兄弟不停地飞出去,又飞回来。慢慢地他们的飞行路线越来越长了,飞得也越来越稳了。最后,三只麻雀一齐从烟囱里飞了出去,飞上了城市的天空,他们不会再回到烟囱里了。我知道三兄弟在城市的生活绝不会一帆风顺。我在心里说,兄弟们,不行的话,就回农村老家吧!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脸上已经流满了泪水。      

(选自《短篇小说》2005年第9期)

1.“我”为什么将烟囱里的小麻雀称为“兄弟”?

答:                                       

2.文中“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                                       

3.小说倒数第二自然段对小麻雀的“飞行仪式”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你对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有什么看法?

答:                                      

阅读答案:

1. ①因为这些麻雀与“我”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处境相似。②因为烟囱里的小麻雀是兄

弟仨。

2. ①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的农民的城里人形象。②举例说明:例如,无比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称“我”为“傻瓜蛋”;“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解聘“我”时,对“我”喊“滚”。

3.拉近“我”和麻雀的距离,与“麻雀是我的兄弟”的文意切合;便于抒发感情,表达“我”(或作者)对小麻雀深切关怀的情感。

4. ①具体、生动地塑造了三只勇敢面对生存艰难的城市生活的小麻雀形象。②赞美了小麻雀面对艰难环境的勇敢精神。③寄寓了“我”勇敢面对困境的愿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烟囱里的兄弟

安 勇

一天晚上,我打开吸油烟机准备炒菜,忽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我以为是吸油烟机出了毛病,关掉后,那声音还在响着。这次听得很清楚,声音来自吸油烟机的烟囱里。我站在厨房仔细听了一会儿,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在老家的屋檐下,在房上的瓦缝间,在思乡的梦里,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它只能属于一窝刚出生不久的麻雀。

我迅速跑出屋门,站在楼下的马路上,抬头看着从厨房伸出的那截烟囱。我惊喜地发现,在烟囱的缝隙间挨挨挤挤地伸出三个小脑袋,小脑袋上全都长着稚嫩的黄嘴丫。我知道这三个小兄弟现在还不会飞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着爸爸妈妈叼回食物来喂他们。他们的父母此时一定正飞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寻找着食物。城市里没有虫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场,他们要到哪里去给孩子们找东西吃呢?

若在农村,寻找食物就不会是个难题了,凭着他们敏捷的身手,即使是从鸡鸭的嘴边也可以轻易地夺得食物喂饱孩子们。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也许已经过惯城市的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就像我的女主人一样高傲地认为自己是只城市里的麻雀了。也可能小家伙的父母像我一样进城不久,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让他们充满了惊奇。他们终于决定不再飞回熟悉的农村,从今以后在城里安家。

从那天开始,我炒菜时不再使用吸油烟机了,我认为排出的气体不利于小麻雀的生长。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神经病呀?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成了三个字——傻瓜蛋。

我示意她小声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扭身走出厨房,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我每天都会久久地站在厨房里听兄弟们的叫声。有时候他们的叫声显得很焦急,我也跟着焦急,我知道他们一定是饿得慌了。有时候他们叫得很开心,我也跟着兴高采烈,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吃饱喝足了。

我的行为终于让女主人愤怒了,那天我站在厨房里发呆时,她对我说了一个字——滚!我到城里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每天我都会站在马路上,抬头看着烟囱里的三位兄弟。在我估计兄弟们要飞出的这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了那幢楼下的马路上。我看到烟囱的缝隙间一共伸出了五个小脑袋,加上一个我,飞行的仪式显得无比庄重。

他们的父母开始轮番地飞出去,在空中转一圈又飞回烟囱里,叽叽喳喳地鼓励他们的孩子学着去做。我把手握成了拳头,默默为三兄弟加油。不久,第一只长着黄嘴丫的小麻雀终于离开了烟囱,摇摇晃晃地飞了十几米又赶快回到父母身边。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同样飞了出去。三兄弟不停地飞出去,又飞回来。慢慢地他们的飞行路线越来越长了,飞得也越来越稳了。最后,三只麻雀一齐从烟囱里飞了出去,飞上了城市的天空,他们不会再回到烟囱里了。我知道三兄弟在城市的生活绝不会一帆风顺。我在心里说,兄弟们,不行的话,就回农村老家吧!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脸上已经流满了泪水。      

(选自《短篇小说》2005年第9期)

1.“我”为什么将烟囱里的小麻雀称为“兄弟”?

答:                                       

2.文中“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                                       

3.小说倒数第二自然段对小麻雀的“飞行仪式”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你对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有什么看法?

答:                                      

阅读答案:

1. ①因为这些麻雀与“我”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处境相似。②因为烟囱里的小麻雀是兄

弟仨。

2. ①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的农民的城里人形象。②举例说明:例如,无比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称“我”为“傻瓜蛋”;“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解聘“我”时,对“我”喊“滚”。

3.拉近“我”和麻雀的距离,与“麻雀是我的兄弟”的文意切合;便于抒发感情,表达“我”(或作者)对小麻雀深切关怀的情感。

4. ①具体、生动地塑造了三只勇敢面对生存艰难的城市生活的小麻雀形象。②赞美了小麻雀面对艰难环境的勇敢精神。③寄寓了“我”勇敢面对困境的愿望。


相关内容

  • [爱的教育]课外阅读试题与答案
  • <爱的教育>阅读试题 一.填空题. 1.<爱的教育>原名( < > ). 2.<爱的教育>的主要体裁为( ). 3.<爱的教育>的作者是 德•亚米契斯 ,他是 (国家)人.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
  •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

  • 2016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2016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kuò) 袅娜(1iǎo) 声名狼藉(jí) 孝悌之义(tì) B.札记(zhá) 沧桑(cāng) 前仆后继(pú) 天伦之乐(lǘn) C.苗裔( ...

  •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
  •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一直是众多学生的薄弱之处.其实在考试中命题的套路还是可以捉摸的,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来阐述一般的答题技巧规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 ...

  • [荷包蛋]阅读答案
  • 荷包蛋 ①在田野里画水彩写生,画完时夕阳斜铺过来,各种植物的气息氤氲入鼻,身心大畅.携着画具,慢慢往我书房所在的村子移步.四周全是绿野,忽见百米外大片藕田一侧,有间小砖房,坡顶上的烟囱逸出白烟,便朝那里拐去.小屋里是位五十来岁的藕农,我边喝他递来的热茶,边跟他聊天. ②他从南方来,承包了这百亩湿地, ...

  • 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
  • <安徒生童话>命题人:孙效琴 刘晓梅 一. 选择题. 1.<海的女儿>的作者是( )A .安徒生 B .格林兄弟 答案:A 2.<海的女儿>中,海王的一家有( )个小公主A .5个 B .6个 答案:B 3.<海的女儿>中海公主的下肢是( )A .一条 ...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一.记叙文 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 ...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 ...

  •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有答案春之怀古
  •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有答案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