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复习题

先秦时期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

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2、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

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后世儒家尊之

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

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等十五 “国风”,共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共40篇。

7、《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 、 、 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 ,“ ,“”。

8、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

三、分析题

1、试析《诗经》中爱情诗《郑风•溱洧》《郑风•将仲子》的内容

2、简述“楚辞”的特点。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

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背诵默写:曹操《短歌行》、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

二、填空

1、《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 (,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 ” (五言之冠冕)。

2、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三曹”是指 、 和 ;“七子”是指 、 、 、 、 、 和 。

3、曹植的创作以 220年(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他的理想和抱负 ,代表作有《 白马篇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野田黄雀行》,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赠白马王彪 》。

4、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

5、魏晋风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内涵(1)魏晋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范畴,是那时人们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

力的人格美;(2)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

(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表现形式(4)谈玄之风、品题之风;(5)任诞之风,包括服药、饮酒、裸裎、

隐逸、率真任性等特出言行风尚。

6、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 ”、“丝”双关“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 ”,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7、“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出自 的〈 〉。

8、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

9、《世说新语》共分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 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 魏晋风流 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刘孝标 。

10、出自《雪夜访戴》的成语有

11、请分别举出几位竹林风流、东晋风流的典型代表,并概括竹林风流和东晋风

流的各自特点。

竹林风流特征:

①抗拒礼法。阮籍守丧,阮咸人种不可失。

②极度苦闷。为化解,刘伶带酒和铁锹游走,向秀《思旧赋》,阮籍驾车无路大哭。

③重视超越。厌世不厌生,捕捉生命美好。养生,排除摧残生命的情欲的耗损与外物的刺激,享受应有的自然寿命。逍遥,顺于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满足。

④率性。抛弃外在的规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

⑤艺术的心境。如对琴和音乐的描写。嵇《广陵散》传说。阮是古琴高手。在残酷黑暗社会捕捉人生旅途的美好。

⑥对酒的爱好。酒成为稀释化解苦闷的工具。

东晋风流特征:

①生活情趣化

清谈情趣化:之前是理论探讨,之后是享受人生,熟练的内容、谈者的语言技巧、迷人的风采

聚会情趣化:前御用味道,后平等融洽:兰亭聚会

饮酒食药情趣化:前以此浇愁,后增添情趣丰富生活

②文人生活家庭化家族化

太原王氏——玄学易学:王济见叔王湛

谢家——文学是文化标志:

琅琊王氏——书法:王羲之、王献之

③文人生活诗意化

政治:无高压迫害,有优越地位

经济:庄园,自给自足,私有化

生活:谢安《与王胡之诗》

有精力和时间以审美眼光心态面对人生,让生命进入诗的意境,接近自然,亲近天籁,自由浪漫地逍遥于天地之间。

三、选择题

1、宫体诗是( )出现的。

A. 梁陈之际 B. 建安时期 C. 正始时期 D. 西晋初年

2、. “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中有大量记载。

A. 《语林》 B. 《世说新语》 C. 《拾遗记》 D. 《传奇》

3、“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用了三种修辞手法-----------------------。

A .比喻、谐音、重叠 B .比喻、谐音、拟人 C .比喻、谐音、顶真 D .比喻、谐音、象征

四、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

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

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

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3、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

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论述题

1、试论述《世说新语》表现的文学成就。

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2、陶渊明崇尚自然的含义

①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 “自

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②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

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

之理,生,受气于大块;死,托体于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陶渊明返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

③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 指

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真”与世俗礼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就是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扰。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

最淳厚的,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

④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陶渊明认为“化”

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的规律。“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主张以饮酒来愉悦短暂的人生,这代表了魏晋时期相当普遍的一种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针对“形”的苦恼,“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之不朽。“神”用自然化迁的道理破除“形”企求腾化长生的迷惑,并认为,在一个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陶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

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最终都达到了自然的境地。

隋唐五代时期

一、背诵默写篇目:《山居秋暝》《终南山》《春江花月夜》(第一、二部分)、李

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二、填空

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于------------------------------。

2、唐文宗曾下诏,将 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和 的草书称为“三绝”。

3。大约在李白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之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东出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白居易的一生以 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时期,后期是“”时期。

5、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

和 四类。他的《琵琶行》是属于 一类,《卖炭翁》是属于 一类,《问刘十九》是属于一类。

李商隐的字义山,号玉豀生(或樊南生)。

6、选择题,下列诗句把不属于王维作品的有

A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三、名词解释

1、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2、初唐四杰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四、论述题

1、试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的。

(1)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3)然后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4)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叶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同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2、试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部分探究的哲理

(1)面对这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对天连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接着,又进一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虽有死生,但是代代相传,便无穷尽;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3)从这个意义上说,“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便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3、《安定城楼》⑴这是一首登临述怀之作,即咏怀诗。⑵作品主旨:抒发诗人有志用世、功成身退的意愿却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哀伤,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怀抱利器却寄人篱下、无所作为的痛苦心情。⑶作品中所用典故表示功成身退的诗句是“欲回天地入扁舟”。

⑷“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的用典及所表达的心情:①以贾谊为国事而流泪但不被朝廷重用,表达自己满腹经纶而应试不中。②以王粲避乱至荆州失意作《登楼赋》,表达自己寄居岳父王茂元泾州幕中的郁郁不得志。这两句都是用以自比境况的。

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用典及含义:①典出春秋时范蠡功成辞官乘扁舟泛五湖。②含义是自己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泛舟归隐。⑹“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所用典故出于何书,诗人用它表达什么意思:①典故出自《庄子》。②表达无意区区利禄,但自己高尚的情操却不为世俗理解。

4、《无题》1.诗以“无题”命篇起自李商隐。2.诗的情感内容,熔铸着刻骨铭

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著的追求之情。3.作品中与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同样写法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4.作品中运用神话传说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蓬莱山,仙山,这里借指对方住处;青鸟;传说中西王母身边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借指信使。5.作品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6.作品中运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为什么广为流传:

(1)比喻,谐音、对偶。(2)不限于爱情,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设想对方,从对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对方对诗人的深切思念,又表现出诗人对对方的一往情深。

宋代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柳永《八声甘州》、陆游《钗头凤》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在黄州写下的著名词作《卜算子》、〈临江仙〉《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二、名词解释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的人生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2、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先秦时期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

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2、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

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后世儒家尊之

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

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等十五 “国风”,共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共40篇。

7、《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 、 、 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 ,“ ,“”。

8、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

三、分析题

1、试析《诗经》中爱情诗《郑风•溱洧》《郑风•将仲子》的内容

2、简述“楚辞”的特点。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

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背诵默写:曹操《短歌行》、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

二、填空

1、《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 (,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 ” (五言之冠冕)。

2、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三曹”是指 、 和 ;“七子”是指 、 、 、 、 、 和 。

3、曹植的创作以 220年(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他的理想和抱负 ,代表作有《 白马篇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野田黄雀行》,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赠白马王彪 》。

4、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

5、魏晋风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内涵(1)魏晋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范畴,是那时人们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

力的人格美;(2)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

(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表现形式(4)谈玄之风、品题之风;(5)任诞之风,包括服药、饮酒、裸裎、

隐逸、率真任性等特出言行风尚。

6、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 ”、“丝”双关“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 ”,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7、“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出自 的〈 〉。

8、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

9、《世说新语》共分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 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 魏晋风流 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刘孝标 。

10、出自《雪夜访戴》的成语有

11、请分别举出几位竹林风流、东晋风流的典型代表,并概括竹林风流和东晋风

流的各自特点。

竹林风流特征:

①抗拒礼法。阮籍守丧,阮咸人种不可失。

②极度苦闷。为化解,刘伶带酒和铁锹游走,向秀《思旧赋》,阮籍驾车无路大哭。

③重视超越。厌世不厌生,捕捉生命美好。养生,排除摧残生命的情欲的耗损与外物的刺激,享受应有的自然寿命。逍遥,顺于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满足。

④率性。抛弃外在的规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

⑤艺术的心境。如对琴和音乐的描写。嵇《广陵散》传说。阮是古琴高手。在残酷黑暗社会捕捉人生旅途的美好。

⑥对酒的爱好。酒成为稀释化解苦闷的工具。

东晋风流特征:

①生活情趣化

清谈情趣化:之前是理论探讨,之后是享受人生,熟练的内容、谈者的语言技巧、迷人的风采

聚会情趣化:前御用味道,后平等融洽:兰亭聚会

饮酒食药情趣化:前以此浇愁,后增添情趣丰富生活

②文人生活家庭化家族化

太原王氏——玄学易学:王济见叔王湛

谢家——文学是文化标志:

琅琊王氏——书法:王羲之、王献之

③文人生活诗意化

政治:无高压迫害,有优越地位

经济:庄园,自给自足,私有化

生活:谢安《与王胡之诗》

有精力和时间以审美眼光心态面对人生,让生命进入诗的意境,接近自然,亲近天籁,自由浪漫地逍遥于天地之间。

三、选择题

1、宫体诗是( )出现的。

A. 梁陈之际 B. 建安时期 C. 正始时期 D. 西晋初年

2、. “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中有大量记载。

A. 《语林》 B. 《世说新语》 C. 《拾遗记》 D. 《传奇》

3、“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用了三种修辞手法-----------------------。

A .比喻、谐音、重叠 B .比喻、谐音、拟人 C .比喻、谐音、顶真 D .比喻、谐音、象征

四、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

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

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

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3、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

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论述题

1、试论述《世说新语》表现的文学成就。

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2、陶渊明崇尚自然的含义

①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 “自

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②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

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

之理,生,受气于大块;死,托体于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陶渊明返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

③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 指

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真”与世俗礼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就是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扰。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

最淳厚的,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

④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陶渊明认为“化”

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的规律。“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主张以饮酒来愉悦短暂的人生,这代表了魏晋时期相当普遍的一种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针对“形”的苦恼,“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之不朽。“神”用自然化迁的道理破除“形”企求腾化长生的迷惑,并认为,在一个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陶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

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最终都达到了自然的境地。

隋唐五代时期

一、背诵默写篇目:《山居秋暝》《终南山》《春江花月夜》(第一、二部分)、李

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二、填空

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于------------------------------。

2、唐文宗曾下诏,将 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和 的草书称为“三绝”。

3。大约在李白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之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东出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白居易的一生以 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时期,后期是“”时期。

5、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

和 四类。他的《琵琶行》是属于 一类,《卖炭翁》是属于 一类,《问刘十九》是属于一类。

李商隐的字义山,号玉豀生(或樊南生)。

6、选择题,下列诗句把不属于王维作品的有

A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三、名词解释

1、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2、初唐四杰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四、论述题

1、试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的。

(1)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3)然后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4)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叶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同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2、试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部分探究的哲理

(1)面对这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对天连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接着,又进一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虽有死生,但是代代相传,便无穷尽;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3)从这个意义上说,“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便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3、《安定城楼》⑴这是一首登临述怀之作,即咏怀诗。⑵作品主旨:抒发诗人有志用世、功成身退的意愿却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哀伤,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怀抱利器却寄人篱下、无所作为的痛苦心情。⑶作品中所用典故表示功成身退的诗句是“欲回天地入扁舟”。

⑷“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的用典及所表达的心情:①以贾谊为国事而流泪但不被朝廷重用,表达自己满腹经纶而应试不中。②以王粲避乱至荆州失意作《登楼赋》,表达自己寄居岳父王茂元泾州幕中的郁郁不得志。这两句都是用以自比境况的。

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用典及含义:①典出春秋时范蠡功成辞官乘扁舟泛五湖。②含义是自己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泛舟归隐。⑹“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所用典故出于何书,诗人用它表达什么意思:①典故出自《庄子》。②表达无意区区利禄,但自己高尚的情操却不为世俗理解。

4、《无题》1.诗以“无题”命篇起自李商隐。2.诗的情感内容,熔铸着刻骨铭

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著的追求之情。3.作品中与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同样写法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4.作品中运用神话传说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蓬莱山,仙山,这里借指对方住处;青鸟;传说中西王母身边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借指信使。5.作品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6.作品中运用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为什么广为流传:

(1)比喻,谐音、对偶。(2)不限于爱情,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设想对方,从对面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对方对诗人的深切思念,又表现出诗人对对方的一往情深。

宋代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柳永《八声甘州》、陆游《钗头凤》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在黄州写下的著名词作《卜算子》、〈临江仙〉《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二、名词解释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的人生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2、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关内容

  •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 <唐诗宋词选读>复习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 命题人:缪军 课题 <唐诗宋词选读>初.盛唐诗 唐诗宋词选读> 1. 背诵 2. 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 课型 复习 学习 目标 教学步骤 一.表现手法的分类: 表现手法的分类: 直抒胸臆 抒情手法: 抒情 ...

  •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内容]华光万丈的唐诗.多彩缤纷的宋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唐诗宋词的 ...

  • 让唐诗宋词影响孩子一生
  • 让<走近唐诗宋词300首>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唐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的一块瑰宝.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赞美它.一些有见识的父母还把它引为家庭启蒙教育的教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唐诗,特别是唐诗中的律诗.绝句,比较短小精悍,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通过背诵唐诗,可以使儿童从小就受到祖国文 ...

  •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的多维教学
  • 摘要: "唐诗宋词赏析"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理工农林类大学开设往往受到冷遇,实行改革势所必然,探索多维教学成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作者在教学探索中,总结出了"三结合"教学法,即赏析与创作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结合,效果较为明显." ...

  •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
  •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 ...

  •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
  •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一)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犹如两颗明珠熠熠生辉,它以多姿多彩的语言呈现出美丽的风格,向后人表述着超越苦难.豁达开朗的哲人胸襟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投射着古人热切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情怀.折射出诗人在那个社会环境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走进唐诗宋词,和李白共邀明月,与杜甫忧国忧民,同辛弃疾 ...

  • 经典诗词饱览 ,背后故事飘香!(下)
  • 风流才子杜牧的诗与故事 帝王的诗词,当然不简单 唐朝女性爱低胸装,有诗文作证! 宋朝十一位女词人 趣谈苏东坡的哲理诗 柳宗元:大起大落的"名门之后" 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悲剧: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 孟浩然:白驴王子风流记 唐伯虎在孤独和忧郁中死去 诗者:文学桂冠之明珠 鹧鸪是只伤情鸟 ...

  • 唐诗宋词精选_唐诗三百首_唐诗宋词名句_古诗配画赏析_古诗学习网
  • - 中国古诗词 首页 唐诗 宋词 古诗考题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古诗鉴赏 元曲鉴赏 文章阅读 ┃ 唐诗栏目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

  • 历史③必修3.9[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 9.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社会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