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课程开发案例:
“古诗词中的甘肃”语文活动设计
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韩丽萍
【设计意图】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古称甘州、肃州、陇西、秦州等,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但是小学生却对此了解甚少。在很多学生的心里,甘肃往往与贫穷和落后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耻为甘肃人。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我设计了“古诗词中的甘肃”语文活动。希望学生通过搜索资料、收集处理信息、阅读鉴赏、交流探究、分析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感受故乡丰富的人文历史,为写作积累素材。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过程】
1.学生搜集并了解出现甘肃的古诗词;
2.学生阅读并鉴赏这些诗词;
3.写出鉴赏性的文章;
4.四人小组合作,就自己探究的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5.在班上展示、评比各组的手抄报
【活动重点】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阶段(第一课时):收集资料
教学目标:
1.学生查阅并了解出现甘肃的古诗词;
2.学生阅读并鉴赏这些诗词;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描写甘肃的古诗词、介绍甘肃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甘肃,但是,你了解甘肃吗,或者你曾经尝试着去了解它吗?
甘肃古称甘州、肃州、陇西、秦州等,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唱响着苏武悲凉而雄壮的牧歌,流传着霍去病剑刺五泉的传奇,矗立着辉煌美丽的莫高月牙,响着悠扬驼铃的幽幽丝绸古道,有着奇异塞外风景的嘉峪雄关,也有着烟雨濛濛的天水麦积„„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它留下了千古名句,他们有的描写壮丽的边塞风景,有的描写雄壮的战争场面,有的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有的抒发羁旅之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去走近甘肃,走近古诗词中的甘肃。
2.展示课件,教师讲解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唐代边塞诗,也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边塞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凉州、临洮、金城、秦州、祁连、河湟、皋兰、陇坂„„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
唐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陇右,为文士远赴河陇提供了机会,也使更多的文人心驰神往于这方热土而竞相咏歌。据不完全统计,8世纪中叶河陇沦陷前,亲涉陇右有诗传世的知名者即达数十人,初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如骆宾王、陈子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以至杜甫、李益、戎昱等等均在其中;不知名者,仅从诗人赠答送别之做考察,更难以数计。大批文士的远赴陇右,亲临其境,为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不朽诗篇。
3.听了老师的讲解,看了图片的介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4.学生交流自己的知识,都知道哪些关于甘肃的古诗词。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瀚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岑参的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岑参的“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王维的《陇头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
1.布置活动。
要求: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找出描写甘肃的诗词句子,看看都描写的是甘肃的哪些地方,并写出评价性的文字。
第二阶段(第二课时):课堂交流
教学目标: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感想;
2.对自己所找的诗歌选择性的写出鉴赏性的文字;
3.学生4-5人为一小组,就自己探究的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课前准备:
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谈了古诗词中的甘肃,同学们初步了解到在遥远的古代,甘肃是诗人们不停吟咏的对象,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边塞诗。诗人们或宦游、或从征、或考察、或流放,历前人未历之境,见前人未见之景,目睹了边疆民俗文化,耳濡目染。其景其情,使这些诗人们诗兴大发,创作出了大量内容新颖、意境迥异、风格独特的诗词作品。
下面就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查找的诗词作品,以及自己评价性的语言。
2.学生交流,发言。(略)
3.教师点评,总结。
同学们回答的很积极,表现非常好。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下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评价性的文字,有的同学是对一首诗进行点评,有的同学是对一类诗进行点评,还有的同学是对一位诗人同一时期的作品进行点评,也有同学对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总之,大家的文字见解独特,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使我们的这次活动落到了实处。
其实,古诗词中的甘肃是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是很久远的,在《诗经》、楚辞中已有些涉及西部的诗句。两汉、南北朝时出现了《天马歌》、《乌孙公主歌》、《匈奴歌》、《陇上歌》、《陇头歌》等歌谣以及一些文人诗歌。唐代的诗歌到了繁盛时期,不少的诗人如骆宾王、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益等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岑参就写出了如《敦煌太守后庭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天山雪歌送萧治还京》等数十篇著名的诗歌,开创了奇峭伟拔的一代边塞诗风,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布置活动
请同学们下去以4-5人为一小组,拟定主题,就小组的主题出一份手抄报。 时间为两周。
第三阶段(第三课时):成果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3.感受甘肃丰富的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感想,欣赏到了大家思想的火花,有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而假如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我们将会各拥有两个思想。所以,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的思想亮出来,互相交换吧。
2.学生展示成果(略)
3.学生谈看到别人手抄报后的感想。
4.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欣喜的看到了大家这段时间的成果,相信大家除了和我一样的高兴与欣喜之外,还有更多的成就感。同学们的文章有的确实极富思想,也给了老师很多的启发。甘肃何其有幸,有那么多的诗人墨客为它吟咏作叹,我们又何其有幸生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斯人已逝,诗篇长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为有幸生于斯,长于斯而骄傲自豪吧,让我们为甘肃新的美好神奇未来而努力吧!
【课后反思】
“古诗词中的甘肃”活动课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以主题活动为形式的语文活动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感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意识的。
在开展这个文化专题的课程教学时,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开放式教育,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所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均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并在活动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尝试、自主探索,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情境中探索。
从“古诗词中的甘肃”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观察,学生对家乡的文化很有兴趣,课前积极收集资料,教学活动中讨论热烈、发表意见积极踊跃,充满了对家乡文
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决定了这一文化专题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参与”是本专题教学的命脉,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校本课程就没有生命力。“参与”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开放的时空来自主地展示才能的机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并放手发动学生,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底,从而充分地感悟到亲历体验的收获,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乐趣,有的学生还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文章,表现出不少平时常规课堂上无从表现出的艺术天赋。
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学生,不搞一刀切,努力使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查找信息、鉴赏作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情境,自主探究,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家乡的历史文化中得到熏陶,在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增长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形成对本土文化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
研究性课程开发案例:
“古诗词中的甘肃”语文活动设计
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韩丽萍
【设计意图】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古称甘州、肃州、陇西、秦州等,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但是小学生却对此了解甚少。在很多学生的心里,甘肃往往与贫穷和落后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耻为甘肃人。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我设计了“古诗词中的甘肃”语文活动。希望学生通过搜索资料、收集处理信息、阅读鉴赏、交流探究、分析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感受故乡丰富的人文历史,为写作积累素材。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过程】
1.学生搜集并了解出现甘肃的古诗词;
2.学生阅读并鉴赏这些诗词;
3.写出鉴赏性的文章;
4.四人小组合作,就自己探究的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5.在班上展示、评比各组的手抄报
【活动重点】使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阶段(第一课时):收集资料
教学目标:
1.学生查阅并了解出现甘肃的古诗词;
2.学生阅读并鉴赏这些诗词;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描写甘肃的古诗词、介绍甘肃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甘肃,但是,你了解甘肃吗,或者你曾经尝试着去了解它吗?
甘肃古称甘州、肃州、陇西、秦州等,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唱响着苏武悲凉而雄壮的牧歌,流传着霍去病剑刺五泉的传奇,矗立着辉煌美丽的莫高月牙,响着悠扬驼铃的幽幽丝绸古道,有着奇异塞外风景的嘉峪雄关,也有着烟雨濛濛的天水麦积„„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它留下了千古名句,他们有的描写壮丽的边塞风景,有的描写雄壮的战争场面,有的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有的抒发羁旅之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去走近甘肃,走近古诗词中的甘肃。
2.展示课件,教师讲解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唐代边塞诗,也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边塞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凉州、临洮、金城、秦州、祁连、河湟、皋兰、陇坂„„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
唐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陇右,为文士远赴河陇提供了机会,也使更多的文人心驰神往于这方热土而竞相咏歌。据不完全统计,8世纪中叶河陇沦陷前,亲涉陇右有诗传世的知名者即达数十人,初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如骆宾王、陈子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以至杜甫、李益、戎昱等等均在其中;不知名者,仅从诗人赠答送别之做考察,更难以数计。大批文士的远赴陇右,亲临其境,为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不朽诗篇。
3.听了老师的讲解,看了图片的介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4.学生交流自己的知识,都知道哪些关于甘肃的古诗词。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瀚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岑参的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岑参的“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王维的《陇头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
1.布置活动。
要求: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找出描写甘肃的诗词句子,看看都描写的是甘肃的哪些地方,并写出评价性的文字。
第二阶段(第二课时):课堂交流
教学目标: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感想;
2.对自己所找的诗歌选择性的写出鉴赏性的文字;
3.学生4-5人为一小组,就自己探究的主题出一期手抄报;
课前准备:
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引发动机,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谈了古诗词中的甘肃,同学们初步了解到在遥远的古代,甘肃是诗人们不停吟咏的对象,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边塞诗。诗人们或宦游、或从征、或考察、或流放,历前人未历之境,见前人未见之景,目睹了边疆民俗文化,耳濡目染。其景其情,使这些诗人们诗兴大发,创作出了大量内容新颖、意境迥异、风格独特的诗词作品。
下面就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查找的诗词作品,以及自己评价性的语言。
2.学生交流,发言。(略)
3.教师点评,总结。
同学们回答的很积极,表现非常好。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下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评价性的文字,有的同学是对一首诗进行点评,有的同学是对一类诗进行点评,还有的同学是对一位诗人同一时期的作品进行点评,也有同学对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总之,大家的文字见解独特,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使我们的这次活动落到了实处。
其实,古诗词中的甘肃是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是很久远的,在《诗经》、楚辞中已有些涉及西部的诗句。两汉、南北朝时出现了《天马歌》、《乌孙公主歌》、《匈奴歌》、《陇上歌》、《陇头歌》等歌谣以及一些文人诗歌。唐代的诗歌到了繁盛时期,不少的诗人如骆宾王、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益等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岑参就写出了如《敦煌太守后庭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天山雪歌送萧治还京》等数十篇著名的诗歌,开创了奇峭伟拔的一代边塞诗风,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布置活动
请同学们下去以4-5人为一小组,拟定主题,就小组的主题出一份手抄报。 时间为两周。
第三阶段(第三课时):成果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3.感受甘肃丰富的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感想,欣赏到了大家思想的火花,有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而假如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我们将会各拥有两个思想。所以,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的思想亮出来,互相交换吧。
2.学生展示成果(略)
3.学生谈看到别人手抄报后的感想。
4.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欣喜的看到了大家这段时间的成果,相信大家除了和我一样的高兴与欣喜之外,还有更多的成就感。同学们的文章有的确实极富思想,也给了老师很多的启发。甘肃何其有幸,有那么多的诗人墨客为它吟咏作叹,我们又何其有幸生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斯人已逝,诗篇长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为有幸生于斯,长于斯而骄傲自豪吧,让我们为甘肃新的美好神奇未来而努力吧!
【课后反思】
“古诗词中的甘肃”活动课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以主题活动为形式的语文活动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感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意识的。
在开展这个文化专题的课程教学时,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开放式教育,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所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均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并在活动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尝试、自主探索,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情境中探索。
从“古诗词中的甘肃”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观察,学生对家乡的文化很有兴趣,课前积极收集资料,教学活动中讨论热烈、发表意见积极踊跃,充满了对家乡文
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决定了这一文化专题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参与”是本专题教学的命脉,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校本课程就没有生命力。“参与”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开放的时空来自主地展示才能的机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信任并放手发动学生,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底,从而充分地感悟到亲历体验的收获,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乐趣,有的学生还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文章,表现出不少平时常规课堂上无从表现出的艺术天赋。
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学生,不搞一刀切,努力使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查找信息、鉴赏作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情境,自主探究,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家乡的历史文化中得到熏陶,在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增长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形成对本土文化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