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

注释:(1)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又二十年                       迨:等到

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                 悚:恭敬

C.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 推移

D.予以事亟归                             亟:急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 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曲全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是值得的。

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两人的君子之交。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

阅读答案:

4、C (移应译为:改变)

5、A (都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6、B(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与原文“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相矛盾)

7、(1)先生秉性刚直,处理事情果断坚决不犹豫(不拖拉、不拖延等词均可),(遇到)别人有过错,当面指责不给一点宽恕。( “ 无滞”、 “ 过 ”、“面折”、“ 贷”各1分,句意1分)

(2)我曾经在大雪天到他的住处造访,于是对我问寒问暖(或“问我是否寒冷”),谈到少年时候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曾忘记,非常真挚融洽。(“造”、“语”、“历历”、“款洽”各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童先生我交往最早,而时间也最久。我小童先生七岁,我自十五六岁时,及就和先生一同学习。我三十岁后远走他乡谋生,离开先生十余年。等到退休回家又有20年没有见到,这中间依靠照应教诲,他五十年如一日。每次与先生交谈,未尝不恭听。得到她的文章,无不佩服,正襟而读。

先生性格刚强,办事果断不犹豫,别人有了过错,当面批评不宽恕;有时和人讨论问题,开诚布公,别人心里有解不开的事,就耐心解说,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让人理解后才结束。

听到时事办得不好,一定加以批评,即使是朝廷政事缺失也是这样。常说“按照我的意图这件事应该这样这样。”你看他讲话时那语气气势,就像“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的直谏之人那样慷慨。如果让他做官,我想她一定做成她想做的事情,将必以不同凡响之声闻于天下

可惜当时的人以阿谀、圆熟作为文章风格,而先生为人正直无所依顺,因此不能在科举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被社会抛弃,而先生却说“我哪里会参加科举考试那种小孩子做的事呢?

我分析天下人才,做人风格多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改变,一天天颓废;偶尔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一概被社会排斥,我交友四方,见到许多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学者,他们人才济济,我哪敢小看他们!!然而他们中正直,有操守,不屈不挠,坚持己见,不阿谀奉承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了。这样的风气使得先生不能独抒己见,一展才华,我又感慨这样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人不能尽其才,我哪是只替先生一个人而感呢!!

现在先生韬光养晦,在山林间偃仰高歌,躬耕自给,放牛而歌唱,或披蓑卧在那里,或扛着斧头进山砍柴,划船钓鱼,随波漂流,无不如意,那么,他的行为与那些随波逐流,茫然而丧失其操守的人相比,人生所得谁多谁少呢?

先生居住在江边,足不出户,从不进城,人们很少见到他。我曾在大雪之际拜访过他家,他与我互致问候,我们谈及年轻时候的事情,都历历在目,谈得非常融洽。他说在我生平交往的人中,只有你了解我,也只有我了解你。我说“你了解我,你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我很多帮助和引导,我了解先生,却不能伸出援手帮你一把,怎么办?她说:“你了解我的,我哪里是做官之人,我们相互感叹了很久。他于是铺床(让我住下来),我因为有急事须要回去,我对他说“今年是先生七十大寿,四月八日那天我再来祝寿,那时我们再痛饮几天。”先生答应了。不久,我因公务缠身,没有成行。

至于陈继直,是我的内表兄,也先生之妻兄弟。他认为先生七十大寿,我应该有句话(做点什么)。我推辞说不曾获得先生的允许,(不敢写)。他说: “这样的事情还能托付给其他人吗?(非你莫属)。于是我一一叙述先生生平,(写成文章),陈拿着我写的我文章前去祝贺,并说:“这不只是为先生祝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志士风范,君子之交的情形。

先生姓童,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

注释:(1)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又二十年                       迨:等到

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                 悚:恭敬

C.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 推移

D.予以事亟归                             亟:急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 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曲全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是值得的。

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两人的君子之交。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

阅读答案:

4、C (移应译为:改变)

5、A (都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6、B(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与原文“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相矛盾)

7、(1)先生秉性刚直,处理事情果断坚决不犹豫(不拖拉、不拖延等词均可),(遇到)别人有过错,当面指责不给一点宽恕。( “ 无滞”、 “ 过 ”、“面折”、“ 贷”各1分,句意1分)

(2)我曾经在大雪天到他的住处造访,于是对我问寒问暖(或“问我是否寒冷”),谈到少年时候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曾忘记,非常真挚融洽。(“造”、“语”、“历历”、“款洽”各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童先生我交往最早,而时间也最久。我小童先生七岁,我自十五六岁时,及就和先生一同学习。我三十岁后远走他乡谋生,离开先生十余年。等到退休回家又有20年没有见到,这中间依靠照应教诲,他五十年如一日。每次与先生交谈,未尝不恭听。得到她的文章,无不佩服,正襟而读。

先生性格刚强,办事果断不犹豫,别人有了过错,当面批评不宽恕;有时和人讨论问题,开诚布公,别人心里有解不开的事,就耐心解说,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让人理解后才结束。

听到时事办得不好,一定加以批评,即使是朝廷政事缺失也是这样。常说“按照我的意图这件事应该这样这样。”你看他讲话时那语气气势,就像“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的直谏之人那样慷慨。如果让他做官,我想她一定做成她想做的事情,将必以不同凡响之声闻于天下

可惜当时的人以阿谀、圆熟作为文章风格,而先生为人正直无所依顺,因此不能在科举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被社会抛弃,而先生却说“我哪里会参加科举考试那种小孩子做的事呢?

我分析天下人才,做人风格多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改变,一天天颓废;偶尔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一概被社会排斥,我交友四方,见到许多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学者,他们人才济济,我哪敢小看他们!!然而他们中正直,有操守,不屈不挠,坚持己见,不阿谀奉承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了。这样的风气使得先生不能独抒己见,一展才华,我又感慨这样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人不能尽其才,我哪是只替先生一个人而感呢!!

现在先生韬光养晦,在山林间偃仰高歌,躬耕自给,放牛而歌唱,或披蓑卧在那里,或扛着斧头进山砍柴,划船钓鱼,随波漂流,无不如意,那么,他的行为与那些随波逐流,茫然而丧失其操守的人相比,人生所得谁多谁少呢?

先生居住在江边,足不出户,从不进城,人们很少见到他。我曾在大雪之际拜访过他家,他与我互致问候,我们谈及年轻时候的事情,都历历在目,谈得非常融洽。他说在我生平交往的人中,只有你了解我,也只有我了解你。我说“你了解我,你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我很多帮助和引导,我了解先生,却不能伸出援手帮你一把,怎么办?她说:“你了解我的,我哪里是做官之人,我们相互感叹了很久。他于是铺床(让我住下来),我因为有急事须要回去,我对他说“今年是先生七十大寿,四月八日那天我再来祝寿,那时我们再痛饮几天。”先生答应了。不久,我因公务缠身,没有成行。

至于陈继直,是我的内表兄,也先生之妻兄弟。他认为先生七十大寿,我应该有句话(做点什么)。我推辞说不曾获得先生的允许,(不敢写)。他说: “这样的事情还能托付给其他人吗?(非你莫属)。于是我一一叙述先生生平,(写成文章),陈拿着我写的我文章前去祝贺,并说:“这不只是为先生祝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志士风范,君子之交的情形。

先生姓童,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


相关内容

  • 王国维的学术观
  • 作者:鲁西奇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11期 [分类号]K8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799(1999) 05-0075-0081 一.学无中西 在1911年撰写的<国学丛刊序>(注:<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遗书>第4册,< ...

  • 小学四年级音乐期末试卷期末测试题
  • 四年级音乐试题 一. 选择题 1.">"叫( B )符号. A .顿音记号 B.重音记号 C.强 2.不属于铜管乐的是( C ). A .圆号 B.小号 C.小提琴 3.<愉快的梦>是一首(日本 )儿童歌曲. 4.<童心是小鸟>是一首(C )拍号的曲 ...

  •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韩林儿 张士诚 韩林儿,永年人.其先本栾城人,世以白莲社烧香惑众.父山童,尝为童子师,人称为韩学究.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将大乱,弥勒佛出世.愚民私相附从.颖州人刘福通与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住等,谓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时河决而南,丞相脱脱从贾鲁议挽之北流,兴大役.福通乃 ...

  • 李克强:"我是安徽人,受了点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你造吗?
  • "我们中国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搞通搞透" "大家知道,我是安徽人,受了点桐城派的影响."李克强的这句话,引来与会专家学者会心的微笑. 总理提议道:一个字.一句话,有时难免会断章取义,能不能搞一个传统文化的"百篇"? "当然,这不 ...

  • 合唱队训练教案马园园
  • 合唱队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学会歌唱的发音.状态.气息运用,使学生懂得在合唱集体里所发挥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嗓音在集体的合唱队中能协调和控制并达到统一的共性. 第一课时: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选择学生的范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 ...

  •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延续了上册教材内容,继续贯穿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的学科为基点.加强动手实践与创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的个性发展.本册教材分为八个主题单元.都是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如"快乐的校园"."童心" ...

  • [合唱伴奏大全]发行文件
  •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益,人生更加丰富.希望国人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更希望国人的精神文明和基本素质建设更上一层楼.我们衷心的祝愿全国的音乐爱好者,在生活无虑之余,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好的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李岚清 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提高全民 ...

  • 来自生活的客家童谣
  • 来自生活的客家童谣 在线收听 如果您是客家人,那么不论男女老少,学历高低,都会对诸如'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鹧鸪蔗蔗,挑水淋蔗'之类的客家童谣记忆犹新.因为祖祖辈辈的客家人就是在这些世代传唱的歌谣里长大的„„不管时光过去了多久,不管日子有怎样的酸甜,客家人,即使在梦里,都会吟唱着难以忘 ...

  • 四年级上册音乐
  • 第一课 水 乡 教 学 目 标 1.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 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