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
王凤鹏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课
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本文尝试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进行设计,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
引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教学活动 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本部分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
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与初中地理中讲“地球的运动”相比,高中教材讲述
“地球的运动”更注重细节的描述,更接近真实的运动状况;同时,高中地理中
主要给出地理数据,让数字说话;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
力、绘图能力,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改理念。
2.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在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内容的基础上,对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了初步了解认识之后,对地球自身的运
动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
实际状况,更好的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节内容是自然地理中较抽象、空
间性强、理解难度较大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
物质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与特征。
(2)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正确运用地球仪、三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动。
(2)能运用示意图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准确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
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
法;
(2)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认识到宇宙的一
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
一的。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
(1)学生分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
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特点。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
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比较表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球 的 运 动 【课后活动与探究】 地 自转运动 绕轴运动 赤道平面
1、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实例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观察者在不
同位置时看到的地球视运动方向不同。
2、完成课本16页“活动”,绘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
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及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家清.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8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
王凤鹏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课
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本文尝试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进行设计,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
引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教学活动 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本部分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
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与初中地理中讲“地球的运动”相比,高中教材讲述
“地球的运动”更注重细节的描述,更接近真实的运动状况;同时,高中地理中
主要给出地理数据,让数字说话;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
力、绘图能力,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改理念。
2.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在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内容的基础上,对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了初步了解认识之后,对地球自身的运
动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
实际状况,更好的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节内容是自然地理中较抽象、空
间性强、理解难度较大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
物质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与特征。
(2)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正确运用地球仪、三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动。
(2)能运用示意图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准确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
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
法;
(2)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认识到宇宙的一
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
一的。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
(1)学生分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
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特点。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
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比较表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球 的 运 动 【课后活动与探究】 地 自转运动 绕轴运动 赤道平面
1、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实例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观察者在不
同位置时看到的地球视运动方向不同。
2、完成课本16页“活动”,绘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
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及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家清.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