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形势及转型期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其次阐述了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最后重点解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并对所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阐释。

  关键词:转型期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转型期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所谓转型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过程,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过程,而重点是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过程。在这个加速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将登上新的台阶,在工业现代化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中国开始了向知识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了临界水平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跨越式演进。

  2007年的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机遇与风险”同在的“险峰”,之所以说是“险峰”,原因有三:一是CDP增幅2003年越过10%、2006年越过了11%,持续数年的两位数增幅,累积至今已冲抵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上限;二是经济结构中的固有矛盾日益凸显;三是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加大。这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量调控与深层次改革偕行,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旋律。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中央不仅一直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也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使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又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又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战略思想。这样,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必然和自然的了。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来,引发了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那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又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回答。

  

  三、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解析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专门学科。有很多经济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超出了经济增长含义的范围,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写过《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的经济增长》两部名著,他根据对一些国家长期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均产值和人口的高增长率;二是经济结构急剧变动,如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的变化,职业状况的变化;三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迅速变化,如城市化、世俗化;四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40、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后来,由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继续将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表现为,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按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丰富复杂,其全部内容和体系结构尚待研究。但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环境改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2 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3 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4 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

需主导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5 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即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多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6 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7 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有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意见不够确切。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按照上述这种意见,似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失效了,不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了。事实上,我国仍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艰巨任务,不过它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所以,确切地说,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用一种提法替代另一种提法,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发展。

  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不仅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还要求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它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形势及转型期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其次阐述了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最后重点解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并对所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阐释。

  关键词:转型期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转型期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所谓转型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过程,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过程,而重点是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过程。在这个加速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将登上新的台阶,在工业现代化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中国开始了向知识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了临界水平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跨越式演进。

  2007年的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机遇与风险”同在的“险峰”,之所以说是“险峰”,原因有三:一是CDP增幅2003年越过10%、2006年越过了11%,持续数年的两位数增幅,累积至今已冲抵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上限;二是经济结构中的固有矛盾日益凸显;三是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加大。这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量调控与深层次改革偕行,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旋律。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中央不仅一直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也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使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又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又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战略思想。这样,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必然和自然的了。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来,引发了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那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又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回答。

  

  三、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解析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专门学科。有很多经济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超出了经济增长含义的范围,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写过《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的经济增长》两部名著,他根据对一些国家长期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均产值和人口的高增长率;二是经济结构急剧变动,如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的变化,职业状况的变化;三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迅速变化,如城市化、世俗化;四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40、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后来,由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继续将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表现为,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按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丰富复杂,其全部内容和体系结构尚待研究。但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环境改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2 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3 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4 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

需主导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5 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即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多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6 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7 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有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意见不够确切。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按照上述这种意见,似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失效了,不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了。事实上,我国仍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艰巨任务,不过它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所以,确切地说,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用一种提法替代另一种提法,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发展。

  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所述,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不仅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还要求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它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关内容

  • 浅析中国转型期的的社会矛盾与解决之道
  • 描述:税收服务是我国税收征管的基础环节,规范征纳行为,建立新型税收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税收工作的中心任务.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了我国税收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和优化的对策,以期全力构建一个优质高效的现代化... [摘要]税收服务是我国税收征管的基础环节,规范征纳行为,建立新型税收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 ...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二. 选题方向 ...

  •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 ...

  • 浅析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 浅析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摘 要]随着施工企业竞争的进一步激烈,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提高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新的形势下,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模式如何转型.创造新模式,实行高效运营管理以提高施工企业竞争能力进行阐述,并就项目管理转型管理中人才教育. ...

  •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山西农业大学 公管091班 宋海兵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转型时期,积极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起步晚,所以还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 ...

  • 浅析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
  • 2013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523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7,2013 (CumulativetyNO.523) 浅析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优化 王 银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本文从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寿险结 ...

  • 中国导游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 中国导游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刘艳红 袁俊 编辑:studa1211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导游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以及高风险.高流失率的"四低两高"的特点,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人力资本原理,研究导游在进入职业倦怠期后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化茧成蝶--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化茧成蝶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是朱光潜美学思想发生剧烈转变的时期.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幻,使得朱光潜思想的转变显得有些戏剧性:而由一个美学上的唯心主义者到一个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和追随者的历程,对朱光潜来说,又难免有些痛苦和艰难.本文将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