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理性的人性,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理性的人性

杨老师,听了您关于“道德的本质与起源及作用”的讲课,我深受启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道德,它是怎样起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我想到了一些,下面是我的观点,还请老师指教!

什么是道德?正如书上说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当然道德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因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然是最符合某一个时代的人的观念,时代的变化使得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顺应着改变,这种变化甚至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无法感觉出其中的变化。

那么道德是怎样起源的呢?曾粗略的读了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强力意识》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对道德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本性与道德的关系,发现人的潜意识里总有破坏道德的欲望;尼采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权力意志”与道德的关系,鼓吹人的“权力意志”不应为道德所束缚,而马基雅维基则是从理性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让人绝望:政治行动完全不该考虑道德因素。他们三人研究的出发点毫不例外都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不过现实的世界似乎更加好的验证了西方的理论。但由此我们已经可以粗略的知道,道德的起源和人性有着必然的关联。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所以说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而何为人性? 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善"与"恶" 。何为"善"? 利人利己者为善, 何为"恶"?损人者被视之为"恶" 无论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现在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对集体有好处的就是善,反之则恶。但我认为真正的人性源自于兽性,一切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很多人把人性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人是群居动物,是无法离开同类独立生存的,弱肉强食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的祖先,力不如牛,猛不如虎,如何生存?(团结就是力量)(就像一支筷子你很容易就折断了,但是十支筷子或更多就难以折断)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生存,所以有了部落,之后他们有了生存的保障,寻求发展,而一个部落的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就有了国家,因为要让自己有生存的保障,得到自己所想要的 就得团结,所以要让群体更加强大,而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所以群体强大了自我就随之强大,自我强大之后就会有更多的需求,渐渐出现利益冲突,需要迫切调整,因而出现了道德。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是建立是人性之上的,曾钊新先生提出了人性是道德的第二土壤的观点 ,该文认为:“道德产生于经济生活中,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是产生道德的客观,这是究其最终根底说的。道德毕竟是在社会意识领域驰骋的具体形式.人性则是社会意识的广阔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是产生道德的第二土壤。”“道德把人的共同欲望和渴求用广泛遵守的戒律形式固宗下来,成为凋整和维持这种已有的社会联系的行为规范,遵守守和制约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是人性的直接从属品,它是人的德行的规范反映。离开人性的道德, 不过是无‘德’之‘道’而已。可见,人性是道德的精神渊源,道德感情则是人性战胜兽性在感性

上的产物。”“人性统帅道德,道德服从人性。”.“善”对人性的维护,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恶 人性的破坏,对道德规范的有意违背。”“人性这个东西,既是道德产生的第二土壤,又是道德规范得以确立的思想依据。”“道德命令是发自人性王国的社会矢量。”道德的确是以人性为前提发展而来的。

当然并不什么样的人性才发展了道德呢?前面说到,西方哲学认为“人性本恶”其实我们的文化中也早有与马基雅维利不谋而合的观点,只是出于“为长者讳,为尊者讳” 的文化传统,让这些比较“科学”但又比较“阴暗”的文字消失在浩瀚历史之中,留下的只是帝王们冠冕堂皇的说辞。比如说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给他儿子留下了一本《帝范》,据说是给他儿子传授治国经验,但翻开一看,满篇都是仁义道德,倒更像是中宣部给大唐帝国定做的宣传材料。但有心人从典籍中还是可以抓住蛛丝马迹,比如说《汉书》里面讲了这么个故事:汉宣帝训斥他儿子太子刘奭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原来太子认为应该“以德治国”,却被政治家汉宣帝责怪为“书呆子 ”。这里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恐怕也就是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人性本恶,需要一定的强权来控制。但本恶的人性我认为是不足以产生道德的,试想在一个尔虞我诈到处都是魑魅魍魉的恶性社会有何道德可谈,当然这样的社会必然会被自然扼杀在萌芽阶段,它不可能长久!记得老师放过一个哈佛大学教授关于“公平与正义”的公开课的视频,上面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人生而自由平等,即使在自然状态下,政府没有产生时,也存在某些法律,自然法则,给予我们约束。这约束就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些权利,也不能剥夺其他人的这些权利----自由,生命,财产。即使我们自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这些权利,即便我是自由的,我也不能随意违背。洛克给了两个答案,其一,人性是上帝赋予的,这些权利不是我们自身都拥有,它属于上帝。我更喜欢另一个答案,自由的真正意义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想要做的事,自然状态有一种人人都必须遵守自然法则,那即是人人生而平等,拥有自由和财产权,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天生赋予,无法剥夺,人有一种自然趋势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我认为这既是使得道德产生的人性——理性的人性。

关于理性的人性,钱逊先生在其《人性与道德》 一文中认为:“要为人性正名,承认人性是道德的重要基础。”“道德应该有两个基础:人性的基础和理性的基础;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在的。后者同时又是前者的基础,只有理性的人性才是道德的基础。人性本恶不是理性的人性,理性的人性应该是经过社会的选择留下的一种能够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的思想。道德根植于理性的人性。这就是我认为的道德的起源。

在思修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经受了思想的洗礼,思想境界上升了一个层次,谢谢杨老师的教诲!谢谢

物理学类 李卫

[1**********]55

道德的起源,理性的人性

杨老师,听了您关于“道德的本质与起源及作用”的讲课,我深受启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道德,它是怎样起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我想到了一些,下面是我的观点,还请老师指教!

什么是道德?正如书上说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当然道德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因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然是最符合某一个时代的人的观念,时代的变化使得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顺应着改变,这种变化甚至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无法感觉出其中的变化。

那么道德是怎样起源的呢?曾粗略的读了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强力意识》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对道德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本性与道德的关系,发现人的潜意识里总有破坏道德的欲望;尼采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权力意志”与道德的关系,鼓吹人的“权力意志”不应为道德所束缚,而马基雅维基则是从理性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让人绝望:政治行动完全不该考虑道德因素。他们三人研究的出发点毫不例外都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不过现实的世界似乎更加好的验证了西方的理论。但由此我们已经可以粗略的知道,道德的起源和人性有着必然的关联。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所以说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而何为人性? 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善"与"恶" 。何为"善"? 利人利己者为善, 何为"恶"?损人者被视之为"恶" 无论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现在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对集体有好处的就是善,反之则恶。但我认为真正的人性源自于兽性,一切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很多人把人性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人是群居动物,是无法离开同类独立生存的,弱肉强食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的祖先,力不如牛,猛不如虎,如何生存?(团结就是力量)(就像一支筷子你很容易就折断了,但是十支筷子或更多就难以折断)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生存,所以有了部落,之后他们有了生存的保障,寻求发展,而一个部落的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就有了国家,因为要让自己有生存的保障,得到自己所想要的 就得团结,所以要让群体更加强大,而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所以群体强大了自我就随之强大,自我强大之后就会有更多的需求,渐渐出现利益冲突,需要迫切调整,因而出现了道德。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是建立是人性之上的,曾钊新先生提出了人性是道德的第二土壤的观点 ,该文认为:“道德产生于经济生活中,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是产生道德的客观,这是究其最终根底说的。道德毕竟是在社会意识领域驰骋的具体形式.人性则是社会意识的广阔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是产生道德的第二土壤。”“道德把人的共同欲望和渴求用广泛遵守的戒律形式固宗下来,成为凋整和维持这种已有的社会联系的行为规范,遵守守和制约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是人性的直接从属品,它是人的德行的规范反映。离开人性的道德, 不过是无‘德’之‘道’而已。可见,人性是道德的精神渊源,道德感情则是人性战胜兽性在感性

上的产物。”“人性统帅道德,道德服从人性。”.“善”对人性的维护,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恶 人性的破坏,对道德规范的有意违背。”“人性这个东西,既是道德产生的第二土壤,又是道德规范得以确立的思想依据。”“道德命令是发自人性王国的社会矢量。”道德的确是以人性为前提发展而来的。

当然并不什么样的人性才发展了道德呢?前面说到,西方哲学认为“人性本恶”其实我们的文化中也早有与马基雅维利不谋而合的观点,只是出于“为长者讳,为尊者讳” 的文化传统,让这些比较“科学”但又比较“阴暗”的文字消失在浩瀚历史之中,留下的只是帝王们冠冕堂皇的说辞。比如说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给他儿子留下了一本《帝范》,据说是给他儿子传授治国经验,但翻开一看,满篇都是仁义道德,倒更像是中宣部给大唐帝国定做的宣传材料。但有心人从典籍中还是可以抓住蛛丝马迹,比如说《汉书》里面讲了这么个故事:汉宣帝训斥他儿子太子刘奭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原来太子认为应该“以德治国”,却被政治家汉宣帝责怪为“书呆子 ”。这里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恐怕也就是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人性本恶,需要一定的强权来控制。但本恶的人性我认为是不足以产生道德的,试想在一个尔虞我诈到处都是魑魅魍魉的恶性社会有何道德可谈,当然这样的社会必然会被自然扼杀在萌芽阶段,它不可能长久!记得老师放过一个哈佛大学教授关于“公平与正义”的公开课的视频,上面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人生而自由平等,即使在自然状态下,政府没有产生时,也存在某些法律,自然法则,给予我们约束。这约束就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些权利,也不能剥夺其他人的这些权利----自由,生命,财产。即使我们自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这些权利,即便我是自由的,我也不能随意违背。洛克给了两个答案,其一,人性是上帝赋予的,这些权利不是我们自身都拥有,它属于上帝。我更喜欢另一个答案,自由的真正意义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想要做的事,自然状态有一种人人都必须遵守自然法则,那即是人人生而平等,拥有自由和财产权,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天生赋予,无法剥夺,人有一种自然趋势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我认为这既是使得道德产生的人性——理性的人性。

关于理性的人性,钱逊先生在其《人性与道德》 一文中认为:“要为人性正名,承认人性是道德的重要基础。”“道德应该有两个基础:人性的基础和理性的基础;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在的。后者同时又是前者的基础,只有理性的人性才是道德的基础。人性本恶不是理性的人性,理性的人性应该是经过社会的选择留下的一种能够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的思想。道德根植于理性的人性。这就是我认为的道德的起源。

在思修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经受了思想的洗礼,思想境界上升了一个层次,谢谢杨老师的教诲!谢谢

物理学类 李卫

[1**********]55


相关内容

  • 卢梭与百科全书派的区别
  • 卢梭和百科全书派的区别 摘要:随着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涌现出一批更加激进的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 关键词:卢梭.百科全书派. [卢梭]让·雅克·卢梭(1712-1778),祖籍法国,出身在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出生5天丧母,10岁时父亲因决斗而坐牢 ...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测试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测试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1届月考)15.智者运动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下列有关智者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的"智者"是指古希腊那些教授雄 ...

  •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应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团队合作中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作者:张舒悦 学号:14122690 日期:2015年1月19日 [摘要] 我们说理性表现为参与人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推理或计算.因此·在博弈对峙的局面中,每个人的理性判断最终导致的行为选择,也许反而会使导致集体利益的最 ...

  • 从_言志_到_吟咏情性_--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
  • 理论探索・当代文坛・20 11.3 从"言志"到"吟咏情性 --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 赵强 王确 " 摘要:先秦诗学观念发端于歌舞娱神的祭祀活动,最初作为原始巫术文化观念形态而存在:周代 人文精神觉醒使得人们的诗学观念由鬼神.祖宗而转向人间政治和伦理,"诗言志 ...

  • 自然观与历史观西方哲学史的主题
  • 自然观与历史观 ●● 西方哲学史的主题 卞敏 内容提要西方著名哲学史家罗素认为,哲学是以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问的方式,探索宇宙与人生的真谛.从广义上说,对宇宙的哲学探索构成自然观:对人生的哲学探索构成历史观.对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探索,构成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从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视角出发,为 ...

  • 第二单元总结___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单元复习课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及其决定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原因: ①客观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 ②根本原因: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③主要原因: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达 ④人的地位的提高 ㈠.智者学派 1.研究主题:人和人类 ...

  •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 ...

  • 文明礼仪起源
  •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1**********]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 ...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运动
  • 第28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运动 一.选择题 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 我就像一只牛虻, 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 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 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 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