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非"老西儿"

  寇准,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在政坛上的活动,主要是宋初太宗和真宗两朝,起过颇为重要作用,堪称一代名相。在民间,人们一提到寇准,称他为“寇老西儿”。“老西儿”为今人对山西人的称呼。意思不言而喻,此人被说成是山西人。这大约是来自某些影视或评书。   影视之类的文艺作品,对寇准作如是描述,这当然是创作者的自由。可是,如果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历史上的名人,尽管细节上必有诸多虚构,但在大范围内,虚构还应顾及史料事实,虚构不宜太离谱,此中有度存焉。二者宜相互结合为佳。时下,还有个不可取,却很普遍的现象:许多民间人物,甚至还有图省事的文化人,了解历史,凭借的是电视。以往,除从荧屏外还有舞台或银幕,由此获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知识。电视讲收视率,在电视上谈学问的教授学者,拼命往相声演员圈子中挤,一些离奇却不准确的传播,大量出现,不幸的是人们大都信以为真,作为历史事实来接受。   闲话少说,这里还是回到寇准的事上来。有必要搬一下正史或笔记中涉及寇准的几个大问题。   据《宋史・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人也。   宋代。华州为永兴军路,所属为华阴、渭南、下�、蒲城等四县,在京兆府(即今西安市)以东,今属陕西省。而山西境内,无与华州下�相似或相关的地名。此外亦无史料记载,寇准于山西之地无做官的经历。由此可见,这寇准与山西并无关涉,而是实实在在的陕西人。由于今人传播寇准的出生地里籍有误,从而想当然引申出来的为人风格和生活习惯,比如他那喝醋的爱好,因此也就无从说起。   此外,说寇准生活俭朴,与其人的实际作风差距更大,甚至刚好相反。在正史和笔记中,都说明此人在历史上一向以生活豪华奢侈著称。《宋史・寇准传》有这样的记载: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然炬烛。   时而宴请宾客为生活豪华,这好理解。为什么不点油灯只点蜡烛便是奢侈?今人已经没有这种生活内容,故需要作一点说明。因为点油灯省钱,但灯光昏暗。古人有“一灯如豆”的形容,如果盛油的灯盏或油碟中放一根灯草,那灯的火苗确实只有黄豆那么大,其照明状况则可想而知。点蜡烛火苗大,如多点几根,照明就大大改善,但却费用不低。这里讲“虽庖�所在”,指生活环境中各处,连厨房厕所之类地方和过道上,都点上蜡烛。   寇准的灯火照明状况,除正史外,还有一些据轶闻、传说写成的笔记,也有所及,说他的住过的地方,无不蜡油堆积如山。仅灯火照明一项如此,其他方面的生活奢华,则可想而知。   于寇准,这都是小焉者也,主要的是他在当时政坛上的作为。在封建王朝的君臣之间,有所谓“伴君如伴虎”的形容,臣下对皇帝战战兢兢,有所畏惧,甚至猥琐,是很常见的。而寇准,自十九岁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爵为莱国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几十年间,他在皇帝面前却丝毫没有奴颜婢膝,而是大气、洒脱,甚至有点鲁莽。在他从政前期,即宋太宗朝,大约是他的青年时代,《宋史》本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宋太宗(赵炅)拿他与魏征相比,因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故未受到惩罚。这不是偶然的表现,如果翻阅整篇寇准本传,屡见他遇事力争,刚直不阿。到真宗(赵恒)朝,足使寇准垂名史册的一件事,便是宋辽澶州之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冬,辽兵大举入侵,边境告急文书,一夕凡五至,朝廷大臣震骇,两位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和陈尧叟,一请皇帝驾幸金陵,一请驾幸成都,就是让皇帝逃跑。而寇准则力主幸澶州,即御驾亲征。皇帝很害怕,连议军事方略会议都不想到场。寇准说之再三,加上某些将领请战,皇帝终于到了澶州前线。兵丁见到皇帝的伞盖,士气大振,《宋史》中有记载曰: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   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   后来,辽统军挞览出督战,中弩机箭而亡。辽方请订和议盟约,准不从,但皇帝已厌战,且有人谮准拥兵自重。准不得已许之。这场战争最终以宋每年向辽输银帛了结,但真宗皇帝知道,此后两国之间消弭兵戎,过几年太平日子,寇准立下大功,故对他十分信重。可是朝中佞臣王钦若在皇帝那里谮之曰,澶渊和议是订城下之盟,于皇帝是耻辱。他还举赌徒孤注一掷作比,寇准是以皇帝为孤注,与辽进行一场赌博。由是帝顾准寝衰,不久虽罢相,仍是朝中重臣。   后来皇帝得疾病,刘太后参预朝政,贬寇准为道州司马。时皇帝不知其事,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不敢回答。真宗皇帝驾崩时,还说:“唯准与李迪可托。”   后来,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他的远贬,佞臣丁谓的构陷,有很大关系。丁谓本来是出寇准门下,到此人出任参知政事时,致为寇准胡须上拂羹。流放雷州后,发生一桩戏剧色彩很浓的事,寇准本传说:   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有的笔记说,丁谓因“出准门,至参政”,后顷构日深,今亦南贬,感到无脸面见寇准,遂连夜过雷州。与寇准本传略异。不过,丁谓为人卑鄙无耻,不会感到良心不安而不敢见。所以本传说的寇准因“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较为接近事实。(摘自《悦读》)

  寇准,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在政坛上的活动,主要是宋初太宗和真宗两朝,起过颇为重要作用,堪称一代名相。在民间,人们一提到寇准,称他为“寇老西儿”。“老西儿”为今人对山西人的称呼。意思不言而喻,此人被说成是山西人。这大约是来自某些影视或评书。   影视之类的文艺作品,对寇准作如是描述,这当然是创作者的自由。可是,如果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历史上的名人,尽管细节上必有诸多虚构,但在大范围内,虚构还应顾及史料事实,虚构不宜太离谱,此中有度存焉。二者宜相互结合为佳。时下,还有个不可取,却很普遍的现象:许多民间人物,甚至还有图省事的文化人,了解历史,凭借的是电视。以往,除从荧屏外还有舞台或银幕,由此获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知识。电视讲收视率,在电视上谈学问的教授学者,拼命往相声演员圈子中挤,一些离奇却不准确的传播,大量出现,不幸的是人们大都信以为真,作为历史事实来接受。   闲话少说,这里还是回到寇准的事上来。有必要搬一下正史或笔记中涉及寇准的几个大问题。   据《宋史・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人也。   宋代。华州为永兴军路,所属为华阴、渭南、下�、蒲城等四县,在京兆府(即今西安市)以东,今属陕西省。而山西境内,无与华州下�相似或相关的地名。此外亦无史料记载,寇准于山西之地无做官的经历。由此可见,这寇准与山西并无关涉,而是实实在在的陕西人。由于今人传播寇准的出生地里籍有误,从而想当然引申出来的为人风格和生活习惯,比如他那喝醋的爱好,因此也就无从说起。   此外,说寇准生活俭朴,与其人的实际作风差距更大,甚至刚好相反。在正史和笔记中,都说明此人在历史上一向以生活豪华奢侈著称。《宋史・寇准传》有这样的记载: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然炬烛。   时而宴请宾客为生活豪华,这好理解。为什么不点油灯只点蜡烛便是奢侈?今人已经没有这种生活内容,故需要作一点说明。因为点油灯省钱,但灯光昏暗。古人有“一灯如豆”的形容,如果盛油的灯盏或油碟中放一根灯草,那灯的火苗确实只有黄豆那么大,其照明状况则可想而知。点蜡烛火苗大,如多点几根,照明就大大改善,但却费用不低。这里讲“虽庖�所在”,指生活环境中各处,连厨房厕所之类地方和过道上,都点上蜡烛。   寇准的灯火照明状况,除正史外,还有一些据轶闻、传说写成的笔记,也有所及,说他的住过的地方,无不蜡油堆积如山。仅灯火照明一项如此,其他方面的生活奢华,则可想而知。   于寇准,这都是小焉者也,主要的是他在当时政坛上的作为。在封建王朝的君臣之间,有所谓“伴君如伴虎”的形容,臣下对皇帝战战兢兢,有所畏惧,甚至猥琐,是很常见的。而寇准,自十九岁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爵为莱国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几十年间,他在皇帝面前却丝毫没有奴颜婢膝,而是大气、洒脱,甚至有点鲁莽。在他从政前期,即宋太宗朝,大约是他的青年时代,《宋史》本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宋太宗(赵炅)拿他与魏征相比,因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故未受到惩罚。这不是偶然的表现,如果翻阅整篇寇准本传,屡见他遇事力争,刚直不阿。到真宗(赵恒)朝,足使寇准垂名史册的一件事,便是宋辽澶州之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冬,辽兵大举入侵,边境告急文书,一夕凡五至,朝廷大臣震骇,两位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和陈尧叟,一请皇帝驾幸金陵,一请驾幸成都,就是让皇帝逃跑。而寇准则力主幸澶州,即御驾亲征。皇帝很害怕,连议军事方略会议都不想到场。寇准说之再三,加上某些将领请战,皇帝终于到了澶州前线。兵丁见到皇帝的伞盖,士气大振,《宋史》中有记载曰: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   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   后来,辽统军挞览出督战,中弩机箭而亡。辽方请订和议盟约,准不从,但皇帝已厌战,且有人谮准拥兵自重。准不得已许之。这场战争最终以宋每年向辽输银帛了结,但真宗皇帝知道,此后两国之间消弭兵戎,过几年太平日子,寇准立下大功,故对他十分信重。可是朝中佞臣王钦若在皇帝那里谮之曰,澶渊和议是订城下之盟,于皇帝是耻辱。他还举赌徒孤注一掷作比,寇准是以皇帝为孤注,与辽进行一场赌博。由是帝顾准寝衰,不久虽罢相,仍是朝中重臣。   后来皇帝得疾病,刘太后参预朝政,贬寇准为道州司马。时皇帝不知其事,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不敢回答。真宗皇帝驾崩时,还说:“唯准与李迪可托。”   后来,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他的远贬,佞臣丁谓的构陷,有很大关系。丁谓本来是出寇准门下,到此人出任参知政事时,致为寇准胡须上拂羹。流放雷州后,发生一桩戏剧色彩很浓的事,寇准本传说:   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有的笔记说,丁谓因“出准门,至参政”,后顷构日深,今亦南贬,感到无脸面见寇准,遂连夜过雷州。与寇准本传略异。不过,丁谓为人卑鄙无耻,不会感到良心不安而不敢见。所以本传说的寇准因“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较为接近事实。(摘自《悦读》)


相关内容

  • 北宋名相王旦处事的"方"与"圆"
  • 王旦是北宋―位著名的宰相.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之人,且都在朝廷中做过大官.王旦自幼就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长辈的德行风范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从小就显得出类拔萃,气宇不凡. 23岁那年,王旦考中进士,不久后便被封为平江(今属湖南)知县.此后王旦官运亨通.直到宋真宗时期,升 ...

  •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 出自宋朝诗人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赏析 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 ...

  • 山西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名单
  • 山西省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名单第一届:(1984年)任跟心--临汾地区蒲剧团,主攻花旦参赛剧目:<挂画>中饰含嫣:<打神告庙>中饰敫桂英:<烤火>中饰尹碧莲郭泽民--临汾地区蒲剧团,主攻须生参赛剧目:<跑城>中饰徐策:<贩马>中饰艾千:&l ...

  • 君臣一局棋
  • 很多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都探讨过一个话题,就是假设我们穿越回了中国古代,我们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宋朝,因为宋朝繁荣富庶,而且整个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宽松. 那请问这种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是怎么获得的,你去纵观中国两千多年有皇权的历史,确实宋朝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一个支点,在它之前皇上不好当, ...

  • 地域文化考察报告
  • 直属二分校<地域文化>考察报告 题目: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 姓名: 李 晨 级别: 2012年春 专业: 行政管理 导学员: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安市老城区的中心地段,这里曾经是唐长安城皇城和宫城的一部分,唐末至今一直是城市最繁华的区域;这里也是西安市第二次城市总体 ...

  •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依法治藏长期建藏
  •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依法治藏长期建藏 --刍议"老西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孙德智 [摘 要]"老西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取向,它的团结协作价值维度提供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的力量源泉,它的艰苦奋斗 ...

  • 双城记|天津老西开教堂的钟声
  • 图为天津老西开天主教堂? 清晨钟声从远方传来,悠扬旷远居然含有几分暖意.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钟声带来安全感--特别是在莫名忧伤的童年时代.那时我不晓得钟声是从老西开天主教堂传来的,也不晓得那里旧时属于天津法租界. 我家住在宁夏路76号.一天我意外发现院门外高处还钉着一块废弃的木质门牌,依稀可见&q ...

  • 一代名臣寇准墓破败不堪,上朝敢扯宋太宗龙袍,死后灵柩无钱回乡
  • 有句典故叫一语成谶,指不吉利的预言成真,这个典故其实就是说的北宋宰相寇准.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最后他数度被贬,病逝的地方正好是距离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远离家乡万里. 很多人对寇准并不陌生,评书<杨家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寇准的.今天有网友 ...

  • 张咏婉言劝寇准
  • 北宋益州知州张咏听说好友寇准要当宰相了,既高兴又有些惋惜,部下问之何故,张咏说:"寇公奇才,可惜学术不足."意思是说,寇准是当世奇才,但是,不太注重学习,不爱读书,容易造成知识面窄,限制了才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张咏很想有机会找寇准推心置腹谈一谈,劝他多读些书,才能更好地做好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