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和人文的统一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又促进了人文发展向纵深开拓。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错误利用,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科技和人文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培育新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要从人的道德修养、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科技 人文精神 统一

我们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分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那么, 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 这两种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相互影响。因此,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问题便自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及对个人发展的终极关怀。概言之, 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 唯真理是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 它们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不同。一个是情感的、形象的,一个是理性的、逻辑的; 一个求美, 一个求真。其次, 它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人文精神”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反对“价值中立”,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 而科学精神则不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整体精神领域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核心的关注。科学精神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 并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力量和手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所走的路径不一样, 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统一的, 即使人类能够获得自由、幸福。[1]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2]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一翼。关于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可以从两点认识。一、科技的人文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气质等二个方面。从科学思想看,是科学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即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或精髓之所在。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一种崭新的科学思想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往往会决定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从科

学方法看,尽管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概括地说它们基本上分属两个大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这两种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从科学精神气质看,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提出的五条科学精神气质是一套富有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障,而且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通或一致的。这是科学技术深刻的人文意蕴。二、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科学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在人文科学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说服人;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其发生演变的机制,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从科学的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再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借鉴科学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受到来自另一个认识领域的智力激励,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

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神向科学的融人则是上述有机互动的另一翼。关于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人也可以表现为两点认识。

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但为扩大知识领域寻找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求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求对理想、事业的无畏献身,要求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等等。这种共性应该说就是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而言,则是其科学意蕴之展现。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功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的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的性质,科学就是人文科学。寻求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成为现代认识活动的“主旋律”。偏激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单一的客体尺度或单一的主体尺度,都已被实践证明为不可取、不合时宜。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辩证大综合,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知识论和非知识论

的综合、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综合、成熟的认识与发生中认识的综合、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综合,等等,这一切之中体现的一种共同性,便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综合。当然,这是现代文明水平上的综合,而不再是古代那种混沌未分的粗浅状态。在综合与互补之中,两个范畴也共生出融合之果:渗透着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化了的科学,它们将使人获得整体幸福,将使人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文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人文精神以其对于神权政治和宗教迷信的冲击,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科学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它必然地受到神权政治、宗教势力和迷信思想的压制。人文精神则以其对于神权和宗教迷信的猛烈冲击,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在中世纪的欧洲, 不仅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且自然科学也被禁锢在神学世界观的思想牢笼之中,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潮猛烈地冲击神学樊篱, 为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道路, 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了巨大发展。[3]其次,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激励着人们追求科学真理。人文精神启迪着人们的科学理性, 鼓励人们与一切压制、违背科学理性的宗教势力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哥自尼、伽俐略正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孕育出来的勇于探求和坚持科学真理的伟大科学家。人文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 召唤着人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人文精神其根本点是宣扬以人为本, 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在宇宙万物中具有最根本的意义, 这种思想观念, 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地运用和发展科学技术, “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建设人类文明。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发展

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科学不断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 人们运用技术的手段, 有效地改造自然, 使自然界发生人类所需要的变化。[4]从历史上看, 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过中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使自己在精神上不断获得解放, 从对“神灵”的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之中解放出来。当人们还没有揭示某种自然现象的奥秘时, 往往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超自然的“神”力所造成。人性受到了“神性”的奴役。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确信了自己作为宇宙“万物之灵”的地位, 由信奉神灵转而相信自己, 人性开始从“神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肯定和赞美自身的价值和智慧, 并且开始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思考。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客。正如达尔文通过他的《物种起

源》中“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 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 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这就在人类起源问题上, 破除了对上帝的迷信, 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也就证明了, 正是随着自然科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类才逐渐破除了对于“神”的畏惧和崇拜, 转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用人性否定了神性。历史表明,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例如印刷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都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传播,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精神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 都促进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人们对一些有关人的伦理道德、价值、权利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等人文命题作新的思考。其结果, 是不断地拓展人文精神的视野, 丰富着它的内涵。

五、如何看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及角度,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看,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行批判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转变首先发生在人文文化领域,它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形成。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在近代的发展以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开始滋长。当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一经在西方得到响应,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就成为近代以来一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当休谟以“是”与“应当”的区分来取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时,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逐步展现开来。这种分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为两种文化的对峙,以科学知识及科学操作为内核的文化领域,与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文化领域,各自分别构成封闭的文化领地,二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鸿沟。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两种文化对峙最终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导致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泛滥,就是这两种精神对立的必然结果和体现,其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近代以来,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导致了科学主义和惟科学的倾向。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这样,科学技术在人

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以致被扭曲,科学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惟一的理性原则,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无条件地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排斥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普遍价值观,工具理性逐渐取得了对价值理性的胜利。这样一来,作为主体的人反倒成了对其对象的认知结果的奴隶,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由此在许多方面导致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人的实际需要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直接导致了20 世纪的人类文化危机,使人生活在普遍的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不安,迷茫不解。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战乱,意识形态的对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都构成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科学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全球经济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5]。

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一面,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将人文精神无限地发扬光大,同样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大批人文学者公开对科学采取敌视态度,他们都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这种以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的倾向,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对人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 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 事实证明,科学精神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与传播,来提高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化,而且能够注入社会,推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6]。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首先是人文观念为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原则。“人是目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文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的工作方向具有规范作用,使科学的发展同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 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 这样才能达到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对立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大严重问题。理性主义科

学观把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 将科学等同于真理, 因而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有的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 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 违背了科学的一般原则, 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一些伪科学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 也打着科学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冠以高科技产品而欺骗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 它就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 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 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 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 也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 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及其融合. 新西部,2009.12:24

[2]张乾. 试析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2008.1:95

[3][4]刘良琼. 钱汉东. 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与科教兴国战略. [J]池州师专学报, 2002.02.9-10.

[5]韩文莆,赵红光等. 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J]河南社会科学. 2002.10(2):73-75

[6]戴艳军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0(3):50-53,67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与结合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和人文的统一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又促进了人文发展向纵深开拓。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错误利用,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科技和人文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培育新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要从人的道德修养、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科技 人文精神 统一

我们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分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那么, 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 这两种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相互影响。因此,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问题便自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及对个人发展的终极关怀。概言之, 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 唯真理是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 它们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不同。一个是情感的、形象的,一个是理性的、逻辑的; 一个求美, 一个求真。其次, 它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人文精神”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反对“价值中立”,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 而科学精神则不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整体精神领域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核心的关注。科学精神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 并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力量和手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所走的路径不一样, 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统一的, 即使人类能够获得自由、幸福。[1]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2]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一翼。关于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可以从两点认识。一、科技的人文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气质等二个方面。从科学思想看,是科学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即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或精髓之所在。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一种崭新的科学思想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往往会决定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从科

学方法看,尽管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概括地说它们基本上分属两个大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这两种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从科学精神气质看,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提出的五条科学精神气质是一套富有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障,而且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通或一致的。这是科学技术深刻的人文意蕴。二、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科学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在人文科学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说服人;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其发生演变的机制,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从科学的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再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借鉴科学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受到来自另一个认识领域的智力激励,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

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神向科学的融人则是上述有机互动的另一翼。关于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人也可以表现为两点认识。

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但为扩大知识领域寻找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求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求对理想、事业的无畏献身,要求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等等。这种共性应该说就是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而言,则是其科学意蕴之展现。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功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的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的性质,科学就是人文科学。寻求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成为现代认识活动的“主旋律”。偏激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单一的客体尺度或单一的主体尺度,都已被实践证明为不可取、不合时宜。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辩证大综合,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知识论和非知识论

的综合、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综合、成熟的认识与发生中认识的综合、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综合,等等,这一切之中体现的一种共同性,便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综合。当然,这是现代文明水平上的综合,而不再是古代那种混沌未分的粗浅状态。在综合与互补之中,两个范畴也共生出融合之果:渗透着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化了的科学,它们将使人获得整体幸福,将使人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文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人文精神以其对于神权政治和宗教迷信的冲击,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科学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它必然地受到神权政治、宗教势力和迷信思想的压制。人文精神则以其对于神权和宗教迷信的猛烈冲击,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在中世纪的欧洲, 不仅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且自然科学也被禁锢在神学世界观的思想牢笼之中,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潮猛烈地冲击神学樊篱, 为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道路, 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了巨大发展。[3]其次,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激励着人们追求科学真理。人文精神启迪着人们的科学理性, 鼓励人们与一切压制、违背科学理性的宗教势力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哥自尼、伽俐略正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孕育出来的勇于探求和坚持科学真理的伟大科学家。人文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 召唤着人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人文精神其根本点是宣扬以人为本, 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在宇宙万物中具有最根本的意义, 这种思想观念, 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地运用和发展科学技术, “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建设人类文明。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发展

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科学不断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 人们运用技术的手段, 有效地改造自然, 使自然界发生人类所需要的变化。[4]从历史上看, 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过中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使自己在精神上不断获得解放, 从对“神灵”的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之中解放出来。当人们还没有揭示某种自然现象的奥秘时, 往往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超自然的“神”力所造成。人性受到了“神性”的奴役。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确信了自己作为宇宙“万物之灵”的地位, 由信奉神灵转而相信自己, 人性开始从“神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肯定和赞美自身的价值和智慧, 并且开始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思考。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客。正如达尔文通过他的《物种起

源》中“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 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 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这就在人类起源问题上, 破除了对上帝的迷信, 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也就证明了, 正是随着自然科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类才逐渐破除了对于“神”的畏惧和崇拜, 转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用人性否定了神性。历史表明,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例如印刷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都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传播,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精神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 都促进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人们对一些有关人的伦理道德、价值、权利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等人文命题作新的思考。其结果, 是不断地拓展人文精神的视野, 丰富着它的内涵。

五、如何看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及角度,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看,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行批判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转变首先发生在人文文化领域,它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形成。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在近代的发展以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开始滋长。当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一经在西方得到响应,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就成为近代以来一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当休谟以“是”与“应当”的区分来取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时,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逐步展现开来。这种分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为两种文化的对峙,以科学知识及科学操作为内核的文化领域,与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文化领域,各自分别构成封闭的文化领地,二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鸿沟。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两种文化对峙最终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导致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泛滥,就是这两种精神对立的必然结果和体现,其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近代以来,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导致了科学主义和惟科学的倾向。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这样,科学技术在人

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以致被扭曲,科学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惟一的理性原则,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无条件地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排斥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普遍价值观,工具理性逐渐取得了对价值理性的胜利。这样一来,作为主体的人反倒成了对其对象的认知结果的奴隶,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由此在许多方面导致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人的实际需要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直接导致了20 世纪的人类文化危机,使人生活在普遍的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不安,迷茫不解。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战乱,意识形态的对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都构成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科学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全球经济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5]。

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一面,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将人文精神无限地发扬光大,同样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大批人文学者公开对科学采取敌视态度,他们都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这种以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的倾向,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对人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 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 事实证明,科学精神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与传播,来提高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化,而且能够注入社会,推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6]。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首先是人文观念为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原则。“人是目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文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的工作方向具有规范作用,使科学的发展同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 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 这样才能达到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对立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大严重问题。理性主义科

学观把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 将科学等同于真理, 因而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有的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 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 违背了科学的一般原则, 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一些伪科学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 也打着科学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冠以高科技产品而欺骗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 它就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 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 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 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 也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 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及其融合. 新西部,2009.12:24

[2]张乾. 试析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2008.1:95

[3][4]刘良琼. 钱汉东. 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与科教兴国战略. [J]池州师专学报, 2002.02.9-10.

[5]韩文莆,赵红光等. 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J]河南社会科学. 2002.10(2):73-75

[6]戴艳军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0(3):50-53,67


相关内容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 对我国科研原创缺失深层原因的思考 2008-09-06 19:20:40| 分类: 哲学思考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原创与发明.创造和创新在意义上很相近,但原创并不完全等于发明.创造和创新.原创是指原始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一般性创新,是创新的源头和价值导向.正因为于此,原创对于科技发展 ...

  • 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 田径教育中是怎样体现人文精神的?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科学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求,是揭示世间万物奥秘的活动,科学与人文是有区别的.科学揭示规律,求真:人文追求教化,求善,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异,而在体育教育思想中却结合的非常完美,人文 ...

  •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高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一.论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P64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又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教 ...

  • 马原简答题
  • 一.认识来源于实践. 认识的最终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实践,一种是传承,前者比如说测量水的沸点,后者如学生从书上学知识.但传承的认识也来自于别人的实践.实践和承传是源和流的关系.认识的最终来源是实践.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放在实践中才知道.水的沸点究竟是不 ...

  • 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掌握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培养了人的听.说. ...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和实践 云南省罗平县罗雄镇一中 舒仕云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的本质,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赖以沟通的语言工具,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语文饱 ...

  • 科技与人文
  • 论人文精神与工具理性 谈到人文精神和工具理性,我们可能感到很陌生,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学校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之间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学.艺术等活动开展的比较少,学生参与度比较底.理想的校园不仅是在科学研 ...

  • 秉承书院文化传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 摘 要: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的高校教育,借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值得不断探寻.古老书院千余年发展积淀历程中所承载的文化精华,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性修为,与现代大学的教学目标一脉相承.古代书院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等等对于现代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关键 ...

  • 企业中的人文关怀
  •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策略.载体和途径,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 注重人文关怀,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注重人文关怀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试图通过对企业人文关怀现状的考察,探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