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生则更是广阔,浩瀚无边。在人的生存世界中,每天都发生着生老病死。在人的情感体验里,到处都是酸甜苦辣。那么当审美撞上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又该怎样?

“悲”既可以指悲剧,也可以指悲伤。对悲剧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认为:“如果我们对人生做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体现喜剧意味。”更多时候,人们会把悲剧置于艺术成就的高度,对它抱有审视的态度,而悲伤则不然。与悲剧相比,悲伤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审美。比如你去影剧院流泪,这是悲剧。而殡仪馆死者亲属的哭泣则是悲伤。所以在人生中,我们经历更多的是悲伤,生老病死,哪个不叫人伤心难过呢?可是悲伤同样能产生美感,那便是一种奇异的凄凉之美,这种美感不是之于艺术形象,而是对自我,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种生存性体验获得的审美的同情和悲痛。这些便是“悲”和审美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形态。

同“悲”相对,“欢”也有其艺术审美“喜剧”和其现实审美“欢乐”。苏珊-朗格认为喜剧是幸运,是充满生命力的形式,“喜剧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是紧张,迅速,夸张的,生命力的显现形成的一个爆发点,引起欢乐和笑声。”康德则探讨了喜剧的心理特征,认为喜剧的心理特征是笑:“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以上是喜剧之于人生的艺术审美。而欢乐这种现实审美欢则更好理解。我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我看来,这便是欢乐的最好诠释。欢乐无非就是在开心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随心所欲,把酒言欢,何其幸运。

当审美遇到了“离“,那便弥漫出一种淡淡的诗意和迷离感。生活不能永远是团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也没有永远在一起的道理,分离必是人生常事。古往今来,正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为离别更添一份诗意和朦胧的美感。比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些离别的诗词,要么直接道出分离的感伤,要么表达对亲友的祝愿,分离中夹杂着多种情感,而这也恰恰是生活中最真挚美好的感情和存在。

但是与分离相对比,“合“则表现出更为强烈鲜明的审美情感。因为就分离而言,人们显然更喜欢相聚在一起。因此,这时审美所蕴含的力量也就极具爆发性和感染力,也就更容易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例如古诗词中的” 久别重逢非少年, 执杯相劝莫相拦。“

审美与人生

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生则更是广阔,浩瀚无边。在人的生存世界中,每天都发生着生老病死。在人的情感体验里,到处都是酸甜苦辣。那么当审美撞上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又该怎样?

“悲”既可以指悲剧,也可以指悲伤。对悲剧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认为:“如果我们对人生做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体现喜剧意味。”更多时候,人们会把悲剧置于艺术成就的高度,对它抱有审视的态度,而悲伤则不然。与悲剧相比,悲伤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审美。比如你去影剧院流泪,这是悲剧。而殡仪馆死者亲属的哭泣则是悲伤。所以在人生中,我们经历更多的是悲伤,生老病死,哪个不叫人伤心难过呢?可是悲伤同样能产生美感,那便是一种奇异的凄凉之美,这种美感不是之于艺术形象,而是对自我,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种生存性体验获得的审美的同情和悲痛。这些便是“悲”和审美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形态。

同“悲”相对,“欢”也有其艺术审美“喜剧”和其现实审美“欢乐”。苏珊-朗格认为喜剧是幸运,是充满生命力的形式,“喜剧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是紧张,迅速,夸张的,生命力的显现形成的一个爆发点,引起欢乐和笑声。”康德则探讨了喜剧的心理特征,认为喜剧的心理特征是笑:“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以上是喜剧之于人生的艺术审美。而欢乐这种现实审美欢则更好理解。我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我看来,这便是欢乐的最好诠释。欢乐无非就是在开心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随心所欲,把酒言欢,何其幸运。

当审美遇到了“离“,那便弥漫出一种淡淡的诗意和迷离感。生活不能永远是团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也没有永远在一起的道理,分离必是人生常事。古往今来,正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为离别更添一份诗意和朦胧的美感。比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些离别的诗词,要么直接道出分离的感伤,要么表达对亲友的祝愿,分离中夹杂着多种情感,而这也恰恰是生活中最真挚美好的感情和存在。

但是与分离相对比,“合“则表现出更为强烈鲜明的审美情感。因为就分离而言,人们显然更喜欢相聚在一起。因此,这时审美所蕴含的力量也就极具爆发性和感染力,也就更容易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例如古诗词中的” 久别重逢非少年, 执杯相劝莫相拦。“


相关内容

  • 人生与审美.
  • 人生与审美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审美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从哲 ...

  • 论审美的意义
  • 论审美的意义 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 ...

  • 倡导"为人生"的美育
  • 2015年05月06日 0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马建辉 美育就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禹天建 绘 美育必须回归人生本位,以审美的精神去建构人生.发展人生,实现"以美成人"的目标:美如果不能影响到人心,作用于人生的改良,便毫无美育的价值. 为什么而美 ...

  • 美在意象_美学基本原理提要_叶朗
  • 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46,No.3 May2009 美在意象 ---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叶 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

  • 美学原理笔记
  •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 ...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1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 ...

  • 美学与人生
  • 一.概念题. 1.美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2.审美是审美的主体的感觉.感触与他所接受了美的客体后的美的享受的有机结合.(审美 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 ...

  •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 单项选择题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B)A.亚里士多德 B.柏拉 图 C.歌德 D.席勒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的. (B)A.美和美的规律 B.艺术 C.审美经验 D.审美心理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A)A.分析哲学 B.实用主 ...

  • 艺术教育学
  • 第一章 绪论 艺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艺术教育学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是艺术学与教育学渗透融合的结果. 学说历史(1)为道德教育服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中对教育活动中的艺术活动进行严格的管制,推崇至纯至圣的艺术品即音乐: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实行"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