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中国革命文学没有传世之作

2004-08-08    来源:腾讯大成网网

马识途在受领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时,连说自己在文学创作里充满终身遗憾,以他九死一生的革命历练和写作能力,却没写出还原伟大抗战年代的传世之作。他认为这也是中国作家的普遍软肋,抗战文学魅力缺失,沦为影视剧的娱乐元素,加上网络文学里大量三俗内容的影响,导致青少年不能深刻理解真正的抗战史。

大成网:您亲历了残酷战争,如今的抗战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真实历史?

马识途:从艺术上说,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的;作为事实来说,那就有相当的距离了,实际上当时各方面的复杂情况和人物面貌,真正在作品里写出来的不多。变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多图热闹好看,把日本兵描绘成豆腐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抗战不管从内部斗争和外部斗争来说都很复杂,作品中没有很好表现出来。再不然,根本连这些内容都没有,全是娱乐的东西。

大成网:尽管影视作品大量失真,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又是如何打动了您?

马识途:我提供的是《夜谭十记》里《盗官记》这个故事框架,姜文把他们的电影理念放进框架中,实际上和《盗官记》的思想主题并不完全相同。他有自己的要求和长处,做得也不错;而我的故事想表达农民阶级解放自身的愿望,但不能依靠打家劫舍、自立山寨的方式,根本问题是要组织起来,有政纲和远大理想作支撑。

大成网:就您个人而言,怎么评价您的革命题材创作?

马识途:我曾受领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在做答谢词时我就说“我是一个革命家,终身革命。但我在文学创作中没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确实在我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物是非常精彩的,但中国革命这么伟大浩瀚的一场战争史实,没有真正在文学上形成如《战争与和平》这类传世之作。

我有那么多素材和经历,也有写作能力,但始终没写出能反映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到现在我还说,我遗憾的就是没把这个伟大的时代写出来,没把见过的那么多英雄人物表现出来。

大成网:您怎么看年轻一代对日言论骂战、抵制日货等宣称爱国的行为?

马识途:爱国主义是我们提倡的,但不等于喊叫、游行、言论骂战、抵制日货等名堂,都很幼稚。青少年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国?这是他们应该考虑的。

大成网:调查显示半数民众不知七七事变发生于哪年,年轻一代的抗战认知模糊,您认为原因何在?

马识途: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教育,中国真正的抗战历史并不为现在的青少年所深刻理解。说实在的,抗战文学的教化作用和文学魅力差太远了,甚至于搞“戏说抗战”这一套。现在大家看的都是娱乐至死的东西,看了也根本不知道抗战是怎么回事。抗战在中国如何爆发?经历了哪些复杂斗争?作家都写得不够深刻,多数集中于战争场景等表面化的讲述,对参战工人、农民阶级的内心描写缺失,后者才更能打动读者。

大成网:为什么抗战题材文学成为中国作家群体的“软肋”?

马识途:我们在写革命文学时,过多地模仿苏联文学作品,受到了很大影响。就算在俄国,能和托尔斯泰比肩的作者和作品也很少。因为大家不是真正当成文学创作来对待,仅仅是作为宣传、表扬自己的工具,在中国也是一样的。

马识途的客厅堆满了书和墨宝,地方不大,在却几十年间接待过无数文坛大家。

大成网:您说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与革命日历重叠交织的。怎么阐述这两者的关系?

马识途:我这一生所从事的就是革命和文学创作这两件事情,谈到文学和抗战的关系,我写东西是为了革命,革命是为了中国的解放。当年我写下“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雄风卷巨澜。燕京此去磨长剑,不报国仇誓不还”,毅然北上寻找救国之道。为实现工业救国,我考进了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学制炸药。后来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我也参加了,在与同龄人交流中发现所学并无用武之地,大家失望痛哭,转投革命救国之路。

我于1938年入党,改名“马识途”,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才真正知道其间要经历多少痛苦、九死一生。我一生前半段是搞革命,解放后做行政工作。真正与文学结缘是在1941年入读西南联大中文系时,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接受了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但解放前受职业革命家身份限制,我到成都就任川康特委副书记时要毁掉以前所有的相片信件,包括联大时期写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

大成网:销毁全部创作心血,能说服自己吗?后来重拾文字是因为什么?

马识途:当时没办法,以革命为职业的人只能“革命第一”。解放后我忙于工作,没时间写;与此同时,50年代的文坛风云突变,文学派系间斗争批判不断,我不敢插足也不能写。

直到1959年,四川文联领导沙汀找到我写了《老三姐》,后来中国作协的领导发现了,动员我说“写这些东西对教育青年很有作用,等于把你的生命延长了一倍,这样的事你干不干?”我欣然应允,从此开始持续创作,在这条路上我是从被动写作转为主动写作。我一直跟人说,我是个职业革命家,写的是革命文学。

大成网:您创作革命文学的过程,也依然是为延续革命事业?

马识途:对,我这仍然是在做革命工作,还是为了宣传革命而写。当时工作很忙,写第一部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时,我连续赶了180多个“夜车”,以至于一看到格子纸就头痛,但心里有责任感,我一定要写出来。

大成网:现在网络文学大受欢迎,您怎么看待这种阅读倾向?

马识途:根本问题是如何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的青少年醉心于网络文学,这个伟大平台的出现固然很好,但怎样通过网络来将言论引导向正确轨道?我认为在网络文学中有太多三俗内容,总体倾向是娱乐至上,以博得高点击率和巨额稿费,甚至于还搞作家排行榜。用金钱来衡量创作,用稿费多少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令人难以接受。为迎合青少年的娱乐需要,而去满足庸俗的需求;越是满足,庸俗文化就越流行。

大成网:应当怎样防止庸俗之风对文学世界的过度侵占?

马识途:网络文学大量占据线上阅读和出版阵地,可以发行几十万到上百万册。而一个纯文学作家写一本书需要好几年,需要调查研究、深入生活、精心写作,印一两万册就不得了了。雅文学没有真正去占领青少年阅读时间,它需要自我提升,有意识地鼓励一批有志之士下决心转入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逐渐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水平。

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用它来发展中国的文学。我总觉得也许将来所有的文学都要变成网络文学,各种题材创作都将通过网络发表。除开那些通俗的、完全迎合青少年口味的内容,另一些优质内容作品已经开始在网络上出现了。

马老虽百岁高龄,却仍乐于与科技接轨,上网也是他每日必做之事。

马识途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作协主席等职。

1935年起他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2010年由马识途作品改编电影《让子弹飞》更让他家喻户晓。

版权声明:腾讯大成网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By:胡爽 cherryhu

当了一辈子职业革命家的马老,晚年因为电影《让子弹飞》在年轻群体里又火了一把。这位百岁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革命生涯,精彩远胜过电影。如果要听他口述历史,三天三夜少不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在马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除了坚持练字,还玩ipad、看网页、发微信,不夸张地说,他绝对算是资深网民,样样不落后于年轻人。他很明白网络平台的强大作用,所以他也一直在跟我们聊,要如何将在这个平台上,将抗战文学的魅力发挥出来。

马老在问,我们也在问,为什么年轻人无法深刻理解真正的抗战史?为什么人们高喊爱国,却越来越流于表面?是作家、影视人的问题,还是你我自身的问题?

2004-08-08    来源:腾讯大成网网

马识途在受领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时,连说自己在文学创作里充满终身遗憾,以他九死一生的革命历练和写作能力,却没写出还原伟大抗战年代的传世之作。他认为这也是中国作家的普遍软肋,抗战文学魅力缺失,沦为影视剧的娱乐元素,加上网络文学里大量三俗内容的影响,导致青少年不能深刻理解真正的抗战史。

大成网:您亲历了残酷战争,如今的抗战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真实历史?

马识途:从艺术上说,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的;作为事实来说,那就有相当的距离了,实际上当时各方面的复杂情况和人物面貌,真正在作品里写出来的不多。变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多图热闹好看,把日本兵描绘成豆腐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抗战不管从内部斗争和外部斗争来说都很复杂,作品中没有很好表现出来。再不然,根本连这些内容都没有,全是娱乐的东西。

大成网:尽管影视作品大量失真,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又是如何打动了您?

马识途:我提供的是《夜谭十记》里《盗官记》这个故事框架,姜文把他们的电影理念放进框架中,实际上和《盗官记》的思想主题并不完全相同。他有自己的要求和长处,做得也不错;而我的故事想表达农民阶级解放自身的愿望,但不能依靠打家劫舍、自立山寨的方式,根本问题是要组织起来,有政纲和远大理想作支撑。

大成网:就您个人而言,怎么评价您的革命题材创作?

马识途:我曾受领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在做答谢词时我就说“我是一个革命家,终身革命。但我在文学创作中没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确实在我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物是非常精彩的,但中国革命这么伟大浩瀚的一场战争史实,没有真正在文学上形成如《战争与和平》这类传世之作。

我有那么多素材和经历,也有写作能力,但始终没写出能反映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到现在我还说,我遗憾的就是没把这个伟大的时代写出来,没把见过的那么多英雄人物表现出来。

大成网:您怎么看年轻一代对日言论骂战、抵制日货等宣称爱国的行为?

马识途:爱国主义是我们提倡的,但不等于喊叫、游行、言论骂战、抵制日货等名堂,都很幼稚。青少年如何正确地表达爱国?这是他们应该考虑的。

大成网:调查显示半数民众不知七七事变发生于哪年,年轻一代的抗战认知模糊,您认为原因何在?

马识途: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教育,中国真正的抗战历史并不为现在的青少年所深刻理解。说实在的,抗战文学的教化作用和文学魅力差太远了,甚至于搞“戏说抗战”这一套。现在大家看的都是娱乐至死的东西,看了也根本不知道抗战是怎么回事。抗战在中国如何爆发?经历了哪些复杂斗争?作家都写得不够深刻,多数集中于战争场景等表面化的讲述,对参战工人、农民阶级的内心描写缺失,后者才更能打动读者。

大成网:为什么抗战题材文学成为中国作家群体的“软肋”?

马识途:我们在写革命文学时,过多地模仿苏联文学作品,受到了很大影响。就算在俄国,能和托尔斯泰比肩的作者和作品也很少。因为大家不是真正当成文学创作来对待,仅仅是作为宣传、表扬自己的工具,在中国也是一样的。

马识途的客厅堆满了书和墨宝,地方不大,在却几十年间接待过无数文坛大家。

大成网:您说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与革命日历重叠交织的。怎么阐述这两者的关系?

马识途:我这一生所从事的就是革命和文学创作这两件事情,谈到文学和抗战的关系,我写东西是为了革命,革命是为了中国的解放。当年我写下“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雄风卷巨澜。燕京此去磨长剑,不报国仇誓不还”,毅然北上寻找救国之道。为实现工业救国,我考进了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学制炸药。后来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我也参加了,在与同龄人交流中发现所学并无用武之地,大家失望痛哭,转投革命救国之路。

我于1938年入党,改名“马识途”,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才真正知道其间要经历多少痛苦、九死一生。我一生前半段是搞革命,解放后做行政工作。真正与文学结缘是在1941年入读西南联大中文系时,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接受了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但解放前受职业革命家身份限制,我到成都就任川康特委副书记时要毁掉以前所有的相片信件,包括联大时期写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

大成网:销毁全部创作心血,能说服自己吗?后来重拾文字是因为什么?

马识途:当时没办法,以革命为职业的人只能“革命第一”。解放后我忙于工作,没时间写;与此同时,50年代的文坛风云突变,文学派系间斗争批判不断,我不敢插足也不能写。

直到1959年,四川文联领导沙汀找到我写了《老三姐》,后来中国作协的领导发现了,动员我说“写这些东西对教育青年很有作用,等于把你的生命延长了一倍,这样的事你干不干?”我欣然应允,从此开始持续创作,在这条路上我是从被动写作转为主动写作。我一直跟人说,我是个职业革命家,写的是革命文学。

大成网:您创作革命文学的过程,也依然是为延续革命事业?

马识途:对,我这仍然是在做革命工作,还是为了宣传革命而写。当时工作很忙,写第一部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时,我连续赶了180多个“夜车”,以至于一看到格子纸就头痛,但心里有责任感,我一定要写出来。

大成网:现在网络文学大受欢迎,您怎么看待这种阅读倾向?

马识途:根本问题是如何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的青少年醉心于网络文学,这个伟大平台的出现固然很好,但怎样通过网络来将言论引导向正确轨道?我认为在网络文学中有太多三俗内容,总体倾向是娱乐至上,以博得高点击率和巨额稿费,甚至于还搞作家排行榜。用金钱来衡量创作,用稿费多少来衡量文学的优劣,令人难以接受。为迎合青少年的娱乐需要,而去满足庸俗的需求;越是满足,庸俗文化就越流行。

大成网:应当怎样防止庸俗之风对文学世界的过度侵占?

马识途:网络文学大量占据线上阅读和出版阵地,可以发行几十万到上百万册。而一个纯文学作家写一本书需要好几年,需要调查研究、深入生活、精心写作,印一两万册就不得了了。雅文学没有真正去占领青少年阅读时间,它需要自我提升,有意识地鼓励一批有志之士下决心转入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逐渐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水平。

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用它来发展中国的文学。我总觉得也许将来所有的文学都要变成网络文学,各种题材创作都将通过网络发表。除开那些通俗的、完全迎合青少年口味的内容,另一些优质内容作品已经开始在网络上出现了。

马老虽百岁高龄,却仍乐于与科技接轨,上网也是他每日必做之事。

马识途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作协主席等职。

1935年起他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2010年由马识途作品改编电影《让子弹飞》更让他家喻户晓。

版权声明:腾讯大成网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By:胡爽 cherryhu

当了一辈子职业革命家的马老,晚年因为电影《让子弹飞》在年轻群体里又火了一把。这位百岁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革命生涯,精彩远胜过电影。如果要听他口述历史,三天三夜少不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在马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除了坚持练字,还玩ipad、看网页、发微信,不夸张地说,他绝对算是资深网民,样样不落后于年轻人。他很明白网络平台的强大作用,所以他也一直在跟我们聊,要如何将在这个平台上,将抗战文学的魅力发挥出来。

马老在问,我们也在问,为什么年轻人无法深刻理解真正的抗战史?为什么人们高喊爱国,却越来越流于表面?是作家、影视人的问题,还是你我自身的问题?


相关内容

  •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
  •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 社会科学类 1.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书:<老子> 2.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3.佛教典籍的总集:<大藏经> 4.半部书治天下:<论语> 5.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论自然> 6.西方第一部历史著作:< ...

  • [荷塘月色]主题的几种解读及评析
  • <荷塘月色>主题的几种解读及评析 作者:王汉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5期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 ...

  • 花月意象与秋瑾诗词中的_女性情怀_
  •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花月意象与秋瑾诗词中的"女性情怀" 刘仁霞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柔 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 ...

  • 散文发展的历史概述.分类.和审美特征
  • 一.什么是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欣赏 散文这个词.内涵十分宽泛,古代.是指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用散行,散体文字写成的文章:现代,散文则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散文指的是除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书 ...

  •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_袁行霈
  • 第45卷第1期2008年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Vol . 45, No . 1 Jan . 2008 国学研究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袁行霈 (北京 ...

  • 王鼎钧:通达文章
  •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临沂兰陵人.1949年到台湾,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赴美,任职双语教程中心,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退休后定居纽约. 革命怎么可以 有个人自由呢? 2007年,王鼎钧回忆录的四部曲已经出版了三部,第四部<文学江湖>是写台湾三十年,我深表期待之情. ...

  •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 ...

  • 影响世界的100大书籍
  • <影响世界的100大书籍> 1.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方案--柏拉图的<理想国> 2.剥削阶级政治学体系的发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印度古代法律的珍贵文献--<摩奴法典> 4.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 5.首 ...

  • 人教版八下文学常识
  • 1.胡适(1891-1962)(第2课<我的母亲>) 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l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