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灵魂的事

幸福是灵魂的事

把经历变成财富,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无论是在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还是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感情是参与的,你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些人你喜欢,有些人你讨厌,你会快乐或者痛苦。人带着感情生活,有好恶,有喜怒哀乐,在我看来这都是财富。不是说只有快乐才是财富,你遇到了讨厌的人,倒霉的事,就完全是损失了。

把外部经历转化成内在的财富。主要就是通过写日记。纯粹外部的经历,你是留不住的,但是你是带着感情去经历的,内心会有感受,你要珍惜这种内心的感受,不让它轻易流逝,这样也就是以某种方式留住了你的经历。很多人生活一天天过下来,从小到大,过一天少一天,什么也没留住,你是把你的日子都消费掉了,这太可惜了。

宽容人性的弱点,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那种自己认为没有弱点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人。那种众人认为没有弱点的人,多半是虚伪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承受不幸,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身陷任何一种绝境,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把绝境也当做一种生活,接受它的一切痛苦,也不拒绝它仍然可能有的任何微小的快乐。

身处绝境之中,最忌讳的是把绝境与正常生活进行对比,认为它不是生活,这样会一天也忍受不下去。如果要作对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难放到宇宙的天平上去称一称。面对宇宙,一个生命连同它的痛苦皆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不能承受的人,即使暂时没有遭遇不幸,因为他的内在的脆弱,他身上就好像已经埋着不幸的种子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幸总是难免的, 因此,他被不幸击倒只是迟早的事情。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这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 ,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来自做人的尊严、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的智慧和超越尘世遭遇的信仰。

独处的充实,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

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句话都会有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幸福是灵魂的事

幸福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在遭遇来断定他是否幸福。他有很多钱,有别墅、汽车和漂亮的妻子,也许令别人羡慕,可是 ,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就不能硬说他幸福。既然他不感到幸福,事实上他也就的确不幸福。外在的财富和遭遇仅是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成其为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 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实际上当你提出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感受到了孤独。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才会追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孤独是形而上的孤独。

精神层面的孤独:一颗优秀的心智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往往优秀的人在人群中更感到孤独。当然普通人里面也有这样精神层面的人,按照他优秀的程度和运气的好坏也会发生这样的孤独。这实质是精神的缺失。

情感的孤独:就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的而不可得。这其中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的缺失。这样的孤独人人都有。

孤独是一种病态?精神科的医学往往把孤独看成一种病态。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精神健康的标准,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孤独意味着缺乏这种亲密人际关系,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进程受到了阻碍,是一种精神的疾患。

安东尼·斯托尔(美国的精神科医生)的《孤独》,他主要为孤独正名,给它恢复名誉,反对精神科医学传统对孤独的错误的理解。全书谈的是孤独,独处

的价值。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有交往的能力,这是必须的。但是光有这种能力是不够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两者比较起来,独处能力比交往更根本。

一个人不擅长交际可能是性格的弱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独处,就是灵魂的缺陷。孤独是爱最深刻的根源,莱蒙托夫有句诗:我去路上独步。马雅可夫斯基评论说:这是勾引少女陪他去散步。孤独者往往不合时宜,但孤独也会是一种时髦,是一种做出来的姿态。孤独和爱互为因果。

你心里充满爱的能量却得不到释放,你会感到孤独。你储藏的爱的能量越大越得不到释放,你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可以说是爱导致了孤独。

对孤独的体验更深刻的人更懂得爱。孤独是爱最深刻的根源。假如你没有把你的爱侣当成孤儿来疼爱,断定你的爱情还是比较自私的。

子女对父母的爱,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因素不是对养育的感恩,而是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绝望。在这种绝望当中,父母作为无法保护的孤儿的形象清晰的展现在你的眼前。

爱不可能完全消除孤独,原因是即便你们相爱了,精神层面契合程度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应该尊重对方灵魂的独立性,应该敬畏孤独。对他人的孤独,你可以抚慰,但是不可干预,更不可能完全解除。

孤独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整天在热闹的交往中而从未独处过,就缺少了对于自己所见所闻的整合和消化过程,那么他的思维肯定是混乱的,而这种无序的状态会导致恶性循环。

我们需要明白: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是正常的,对外界的不反应是需要智慧的。消化世界需要时间,独处就是消化世界。看破红尘易,忍受孤独难。在长期远离人寰的寂静中,一个人不可能做任何事,包括读书、写作、思考。甚至包括禅定,因为连禅定也是一种人类活动,唯有在人类的氛围中才能进行。难怪住在冷清古寺里的那位老僧要自叹:“怎生教老僧禅定?”

史铁生: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示爱的功能。就是说,如果你跟谁都可以上床,都可以这样热烈,这样欲仙欲死,你说你只爱我一个人,我还怎么能相信呢?我们好到了极点,最后也只能用这个语言来表达,那么,你对我的爱与你对她们的这种关系,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你已经把这个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用掉了,你再用别的语言来解释是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了。

你不强大,再多人脉也没用

人脉不是你利用多少人,而是你帮助多少人;人脉不是多少人在面前吹捧你,而是多少人在背后称赞你;人脉不是辉煌时多少人奉承你,而是落魄时多少人愿

意帮助你;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人脉不是你和多少人打过交道,而是多少人愿意主动和你打交道。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许因为这句话,许多人总不忘到处留电话、要电话。曾几何时,不少人把要到别人电话或合影当成炫耀的资本。

很多人都遇到过拒绝,以为和对方留了电话存了微信,彼此应该能帮忙,却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只有资源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很多社交并没有什么用,看似留了别人电话,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仅仅是白打了一个电话。因为你不够优秀——虽然很残忍,但谁又愿意帮助一个不优秀的人呢?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冷,但这是事实。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多花点时间读书、提高专业技能。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世界才能更大!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你落难的时候,他说我们是兄弟,你富有时,他仍然说我们是兄弟。这种不离不弃的人,才称为真正的朋友,他不适用于以上的规则。这种人不用多,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几个就好。

范冰冰曾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我不追求人脉,我就是人脉!请记得: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人脉法则第一条就是要扭转“以多寡论英雄”的人脉观。人脉的基础是你的“被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他就越会帮你。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少“巴结”多“互助”和“提携”:投资和我们层次相仿的人,大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助”关系。另外提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好比低价买入潜力股,这类股票才是真正能让人赚大钱的。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人生三个觉醒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来自社会和朋友的帮助,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你已经获得的权力、金钱、名声、地位,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惟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

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你是一个自我。第三你是一个灵魂,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这三个就是你的本质。因此,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1、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在社会上生活,有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觉醒,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带给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你诚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种种复杂的快乐,可是,倘若这种追求损害了这些单纯的快乐,其价值便是可疑的。

2、自我的觉醒

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这个自我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

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懒惰,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独特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因为怯懦,随大流是最安全的,独特却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

3、灵魂的觉醒

世间一切生命中,惟有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个“我”。但是,无论你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在人世间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惟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种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灵魂是基督教用语,用来指称人的精神性自我。汉语中“灵魂”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灵”和“魂”。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个“魂”。在基督教看来,这个“魂”应该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就是上帝。《圣经》里说,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实上帝是没有形象的,完全是“灵”。所以,“魂”是从“灵”来的。可是,在进入肉体之后,“魂”忘记了自己的来源,因此必须和“灵”重建联系,这就是信仰。通过信仰,“灵”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灵魂”。

哲学(包括佛教)不讲灵魂,讲智慧。汉语中“智慧”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智”和“慧”。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认识能力,就是“智”,因

此能够把自己认作“我”,与作为“物”(包括他人)的周围世界区别开来。但是,“智”的运用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就是超越物我的区别,用佛教的话说是“离分别相”,用庄子的话说是“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与宇宙生命本体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况下,精神性自我不觉醒,人第一会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会受这个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无边。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

优质+原创+教育+自媒体。

理解学生不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更难。拒绝题海战术,重视逻辑和解题过程。得让学生们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对你所教授的内容产生敬畏感。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这比讲一道正面例题还有用。

过去,学校凭借“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其实应该通过“文化留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年轻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渠道,这样才能真正吸引热爱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

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拥有较好的专业功底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积极的育人价值取向。教师队伍更需要的,是真正对教育充满热爱的人才。

幸福是灵魂的事

把经历变成财富,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无论是在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还是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感情是参与的,你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些人你喜欢,有些人你讨厌,你会快乐或者痛苦。人带着感情生活,有好恶,有喜怒哀乐,在我看来这都是财富。不是说只有快乐才是财富,你遇到了讨厌的人,倒霉的事,就完全是损失了。

把外部经历转化成内在的财富。主要就是通过写日记。纯粹外部的经历,你是留不住的,但是你是带着感情去经历的,内心会有感受,你要珍惜这种内心的感受,不让它轻易流逝,这样也就是以某种方式留住了你的经历。很多人生活一天天过下来,从小到大,过一天少一天,什么也没留住,你是把你的日子都消费掉了,这太可惜了。

宽容人性的弱点,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那种自己认为没有弱点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人。那种众人认为没有弱点的人,多半是虚伪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承受不幸,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身陷任何一种绝境,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把绝境也当做一种生活,接受它的一切痛苦,也不拒绝它仍然可能有的任何微小的快乐。

身处绝境之中,最忌讳的是把绝境与正常生活进行对比,认为它不是生活,这样会一天也忍受不下去。如果要作对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难放到宇宙的天平上去称一称。面对宇宙,一个生命连同它的痛苦皆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不能承受的人,即使暂时没有遭遇不幸,因为他的内在的脆弱,他身上就好像已经埋着不幸的种子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幸总是难免的, 因此,他被不幸击倒只是迟早的事情。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这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 ,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来自做人的尊严、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的智慧和超越尘世遭遇的信仰。

独处的充实,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

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句话都会有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幸福是灵魂的事

幸福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在遭遇来断定他是否幸福。他有很多钱,有别墅、汽车和漂亮的妻子,也许令别人羡慕,可是 ,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就不能硬说他幸福。既然他不感到幸福,事实上他也就的确不幸福。外在的财富和遭遇仅是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成其为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 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实际上当你提出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感受到了孤独。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才会追问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孤独是形而上的孤独。

精神层面的孤独:一颗优秀的心智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往往优秀的人在人群中更感到孤独。当然普通人里面也有这样精神层面的人,按照他优秀的程度和运气的好坏也会发生这样的孤独。这实质是精神的缺失。

情感的孤独:就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的而不可得。这其中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的缺失。这样的孤独人人都有。

孤独是一种病态?精神科的医学往往把孤独看成一种病态。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精神健康的标准,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孤独意味着缺乏这种亲密人际关系,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进程受到了阻碍,是一种精神的疾患。

安东尼·斯托尔(美国的精神科医生)的《孤独》,他主要为孤独正名,给它恢复名誉,反对精神科医学传统对孤独的错误的理解。全书谈的是孤独,独处

的价值。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有交往的能力,这是必须的。但是光有这种能力是不够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两者比较起来,独处能力比交往更根本。

一个人不擅长交际可能是性格的弱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独处,就是灵魂的缺陷。孤独是爱最深刻的根源,莱蒙托夫有句诗:我去路上独步。马雅可夫斯基评论说:这是勾引少女陪他去散步。孤独者往往不合时宜,但孤独也会是一种时髦,是一种做出来的姿态。孤独和爱互为因果。

你心里充满爱的能量却得不到释放,你会感到孤独。你储藏的爱的能量越大越得不到释放,你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可以说是爱导致了孤独。

对孤独的体验更深刻的人更懂得爱。孤独是爱最深刻的根源。假如你没有把你的爱侣当成孤儿来疼爱,断定你的爱情还是比较自私的。

子女对父母的爱,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因素不是对养育的感恩,而是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绝望。在这种绝望当中,父母作为无法保护的孤儿的形象清晰的展现在你的眼前。

爱不可能完全消除孤独,原因是即便你们相爱了,精神层面契合程度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应该尊重对方灵魂的独立性,应该敬畏孤独。对他人的孤独,你可以抚慰,但是不可干预,更不可能完全解除。

孤独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整天在热闹的交往中而从未独处过,就缺少了对于自己所见所闻的整合和消化过程,那么他的思维肯定是混乱的,而这种无序的状态会导致恶性循环。

我们需要明白: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是正常的,对外界的不反应是需要智慧的。消化世界需要时间,独处就是消化世界。看破红尘易,忍受孤独难。在长期远离人寰的寂静中,一个人不可能做任何事,包括读书、写作、思考。甚至包括禅定,因为连禅定也是一种人类活动,唯有在人类的氛围中才能进行。难怪住在冷清古寺里的那位老僧要自叹:“怎生教老僧禅定?”

史铁生: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示爱的功能。就是说,如果你跟谁都可以上床,都可以这样热烈,这样欲仙欲死,你说你只爱我一个人,我还怎么能相信呢?我们好到了极点,最后也只能用这个语言来表达,那么,你对我的爱与你对她们的这种关系,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你已经把这个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用掉了,你再用别的语言来解释是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了。

你不强大,再多人脉也没用

人脉不是你利用多少人,而是你帮助多少人;人脉不是多少人在面前吹捧你,而是多少人在背后称赞你;人脉不是辉煌时多少人奉承你,而是落魄时多少人愿

意帮助你;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人脉不是你和多少人打过交道,而是多少人愿意主动和你打交道。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许因为这句话,许多人总不忘到处留电话、要电话。曾几何时,不少人把要到别人电话或合影当成炫耀的资本。

很多人都遇到过拒绝,以为和对方留了电话存了微信,彼此应该能帮忙,却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只有资源平等,才能互相帮助。

很多社交并没有什么用,看似留了别人电话,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仅仅是白打了一个电话。因为你不够优秀——虽然很残忍,但谁又愿意帮助一个不优秀的人呢?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冷,但这是事实。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多花点时间读书、提高专业技能。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世界才能更大!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你落难的时候,他说我们是兄弟,你富有时,他仍然说我们是兄弟。这种不离不弃的人,才称为真正的朋友,他不适用于以上的规则。这种人不用多,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几个就好。

范冰冰曾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我不追求人脉,我就是人脉!请记得:人脉不在别人的身上,而藏在自己身上:唯有让自己变得强大,你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人脉法则第一条就是要扭转“以多寡论英雄”的人脉观。人脉的基础是你的“被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他就越会帮你。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少“巴结”多“互助”和“提携”:投资和我们层次相仿的人,大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助”关系。另外提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好比低价买入潜力股,这类股票才是真正能让人赚大钱的。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人生三个觉醒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来自社会和朋友的帮助,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你已经获得的权力、金钱、名声、地位,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惟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

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你是一个自我。第三你是一个灵魂,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这三个就是你的本质。因此,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1、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在社会上生活,有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觉醒,就是要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带给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你诚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种种复杂的快乐,可是,倘若这种追求损害了这些单纯的快乐,其价值便是可疑的。

2、自我的觉醒

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这个自我是不可重复的,你只有一个

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懒惰,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独特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因为怯懦,随大流是最安全的,独特却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

3、灵魂的觉醒

世间一切生命中,惟有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个“我”。但是,无论你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在人世间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惟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种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灵魂是基督教用语,用来指称人的精神性自我。汉语中“灵魂”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灵”和“魂”。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个“魂”。在基督教看来,这个“魂”应该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就是上帝。《圣经》里说,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实上帝是没有形象的,完全是“灵”。所以,“魂”是从“灵”来的。可是,在进入肉体之后,“魂”忘记了自己的来源,因此必须和“灵”重建联系,这就是信仰。通过信仰,“灵”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灵魂”。

哲学(包括佛教)不讲灵魂,讲智慧。汉语中“智慧”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智”和“慧”。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认识能力,就是“智”,因

此能够把自己认作“我”,与作为“物”(包括他人)的周围世界区别开来。但是,“智”的运用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就是超越物我的区别,用佛教的话说是“离分别相”,用庄子的话说是“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与宇宙生命本体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归,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的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第二,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况下,精神性自我不觉醒,人第一会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会受这个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无边。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

优质+原创+教育+自媒体。

理解学生不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更难。拒绝题海战术,重视逻辑和解题过程。得让学生们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对你所教授的内容产生敬畏感。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这比讲一道正面例题还有用。

过去,学校凭借“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其实应该通过“文化留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年轻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渠道,这样才能真正吸引热爱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

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拥有较好的专业功底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积极的育人价值取向。教师队伍更需要的,是真正对教育充满热爱的人才。


相关内容

  • 一个人的诗歌史
  • 一个人的诗歌史 作者:刘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论述中国诗人生活史和创作史的诗学随笔,一幅中国新时期波澜壮阔的诗坛画卷.通过对著名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生活经历与诗作的梳理与互证,展现了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一个古典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阅读全部简介 关 键 ...

  • 灵魂,幸福
  • 找到"灵魂伴侣"就等于找到幸福吗? 心理引言:如果你不能了解自己对爱情的信念,洞悉灵魂的本质,观照内在滋养你灵性的光,打破"有个唯一的灵魂伴侣在世界一角等着我们去寻找"的想法,一直让自己陷入寻找灵魂伴侣的迷思而饱受压力和失望,孤独残缺必将伴你终老. --心灵咖 ...

  • 尼各马可伦理学资料
  • <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homachean Ethics)是亚里士多德为纪念他的父亲和早夭的儿子而作的.该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第一个小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33年出版,译者向达.他是根据英国韦尔敦(Welldon,J.E.C.)的英译本翻译的,名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g ...

  • 经典现代文阅读题
  •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 ...

  • 做幸福教师演讲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打造灵魂教育,做幸福教师>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已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师,立于脚下的土地,我正在用自我的人生演绎着对灵魂教育的追求,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奏响着幸福的生活乐章.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 ...

  • 浅议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 摘要: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话题,幸福的人生也是人们对生活的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幸福观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就能带来精神上的幸福,也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精神状态,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关系,因此追 ...

  •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 读<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有感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41班 张斌超 寒假中闲来无事,午后的闲暇时光偶然逛了一下书店.同样也是在无意中看到了周国平先生的<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当我拿起这本书,并认真阅读后,我深深的被周国平先生的思想震撼了.他对人文精神概念理解的之深,让我深深的为之 ...

  •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共10篇)
  • 第1篇: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集是他的心灵守望卷,在周国平眼中,人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世界,也就是他所强调的灵魂.一个人在在物质上可以贫困,而在精神上必须是富有的.拥有灵魂的人在他眼中也是"天才","知识分子"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 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
  • <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 文/紫菜小倩倩 朝墩初上.一缕燠阳倾泻而下 呼唤沉睡于梦境中的我 惺忪的眸子.泛着泪光 满怀期待地寻觅一种幸福的感应 你在远方.你那里或正煦阳高照 独自一个人品尝世间的辛酸苦辣 而我.不忍让你看到我的怏怏不乐 辽阔的孤独 捡拾幸福与伤口 我为坚如磐石的誓言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