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刘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六年级下册P61例5,62例6.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能用比例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发散性思维。

3.学生在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实际问题。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培养大家读书的兴趣,咱们学校开展了阅读节活动,为各班配备了图书。学校为我们六(2)班配备了4本同样的课外读物共花了64元,为了扩大阅读量,学校又为我们班配同样的课外读物10本,

提问: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补充一个问题吗?

预设:1、还需要花多少钱?

2、总共要花多少钱?

3、10本比4本多花多少钱?(4本比10本少花多少钱?)

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提出来的问题。

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用比例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1、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学校为我们六(2)班配备了4本同样的课外读物共花了64元,为了扩大阅读量,学校又为我们班配同样的课外读物10本,还需要花多

(2)提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口答:64÷4=16(元) 16×10=160(元)

监控:你是抓住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单价相同)

你从哪看出来单价是一定的呢?(同样的课外读物)

师:你们真棒!六年级的知识你们两分钟就学会了,咱们走吧,走吧!(学生不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几年级的水平?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你能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这张学习单上自己试一试。

(3)沟通与算术方法的联系,探究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学校为我们六(2)班配备了4本同样的课外读物共花了64元,为了扩大阅读量,学校又为我们班配同样的课外读物10本,还需要花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在本上写,教师搜集资源。

预设1:

解:设还需要花x元钱。

64:4=x:10

X=160

监控:你是怎么想的?等号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提升认识:

板书:10:4=x:64

预设2:

解:设还需要花x元钱。

4: 64 =10: x

X=160

板书: 4: 64 =10: x

预设3:

解:设还需要花x元钱。

10:4=x: 64

X=160

提升认识:64虽然是总价,但在这里是一倍数。

(4)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手指64x=,左边64是总数,4是份数,410

右边x是总数,10是份数,谁一定?总数和分数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是成正比例关系?手指10:4=x:64,那这个呢?(左边4是一倍数,10是几倍数,右边64是一倍数,x是几倍数,谁一定?(倍数一定)一倍数和几倍数成正比例关系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抓住了倍数一定,几倍数和一倍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来解决的。

(5)提升认识,明确解题步骤:

提问:用这样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大家认为重要的是什么呢?

① 根据两种相关联量的关系,确定谁一定

② 再判断成不成比例

过渡: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下面的问题。

(6)巩固练习:

出示:学校不仅给我们配备了图书,还要在阅览室放一些阅览桌,图书馆理员张老师到家具城看到一款长1.5米,面积为1.8平方米的桌子,张老师觉得材质、样式还不错,但放在阅览室尺寸不合适,张老师想订购同样材质的,宽不变,面积是2.4平方米的阅读桌,阅读桌的长应该多长合适呢?

① 提出要求:独立解答;

②汇报交流。

预设: 正确的:1.82.4= x=2 1.5x

监控: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谁来讲一讲?

强调:面积除以长等于宽,宽一定,所以面积与长成正比例关系。

2、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问题:学生阅览室放置了长2米,宽1.2米的阅览桌,教师阅览室也想摆放面积一样的阅览桌,但需要把长调整为1.6米,那宽是多少合适呢?

(2)提出要求:看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请你自己在学习单上独立解答。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搜集资源。

(4)暴露资源研讨:

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这个比值没找到一定的,积是一定的)

预设:

1、 解:设宽是x米合适。

2×1.2=1.6x

X=1.5

强调:谁一定?什么关系?怎么就是反比例关系了?

板书:2×1.2=1.6x

2、2x= 1.61.2

监控:

① 先判断,内向积等于外项积,看来也是对的。

② 也就是说,反比例的问题都可以用正比例的关系来解答。

3、结合两个实际问题,对比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提问:看来刚才的几道实际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比例知识解决。对比两道题的解答来看,用正比例或反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课件同时出示:两道题目和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小结:

相同:解决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列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找出其中不变的量,确定谁一定。再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列出相应的等式并解方程。

不同: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是比值一定,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是积一定。

(2)追问:那到底什么时候能用正比例,什么时候能用反比例来解决问题,谁能给大家说说?

板书: 一定: 比值 积

(3)今天咱们学习了用比例来解决问题,你们能说一说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吗?(用比例解决问题涵盖了各种数量关系)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试着解决几个问题吧。

三、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区分正反比例,选择合适方法。

1、逐题出示题目:

(1)汽车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按原路返回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琪琪买4个同样的本用了6元,洋洋也买了3个同样的本,她需要用多少钱?

(3)王奶奶有两块面积一样大的菜地,第一块菜地种540平方米的西红柿和180平方米的黄瓜,第二块菜地种460平方米的油菜,剩下的种菜花,种菜花多少平方米?

2、监控:你是怎么想的?

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

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

谁不变?成什么比例?

小结:看来要认真审题,两种相关联的量有时成正比例关系,有时成反比例关系,有时两种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比例。)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那你说用比例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谁一定)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64÷4=16(元) 64:4=x:10 2×1.2=1.6x

16×10=160(元) 4: 64 =10: x

10:4=x:64

比值 积

用比例解决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刘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六年级下册P61例5,62例6.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能用比例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发散性思维。

3.学生在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实际问题。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培养大家读书的兴趣,咱们学校开展了阅读节活动,为各班配备了图书。学校为我们六(2)班配备了4本同样的课外读物共花了64元,为了扩大阅读量,学校又为我们班配同样的课外读物10本,

提问: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补充一个问题吗?

预设:1、还需要花多少钱?

2、总共要花多少钱?

3、10本比4本多花多少钱?(4本比10本少花多少钱?)

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提出来的问题。

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用比例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1、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学校为我们六(2)班配备了4本同样的课外读物共花了64元,为了扩大阅读量,学校又为我们班配同样的课外读物10本,还需要花多

(2)提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口答:64÷4=16(元) 16×10=160(元)

监控:你是抓住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单价相同)

你从哪看出来单价是一定的呢?(同样的课外读物)

师:你们真棒!六年级的知识你们两分钟就学会了,咱们走吧,走吧!(学生不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几年级的水平?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你能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这张学习单上自己试一试。

(3)沟通与算术方法的联系,探究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学校为我们六(2)班配备了4本同样的课外读物共花了64元,为了扩大阅读量,学校又为我们班配同样的课外读物10本,还需要花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在本上写,教师搜集资源。

预设1:

解:设还需要花x元钱。

64:4=x:10

X=160

监控:你是怎么想的?等号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提升认识:

板书:10:4=x:64

预设2:

解:设还需要花x元钱。

4: 64 =10: x

X=160

板书: 4: 64 =10: x

预设3:

解:设还需要花x元钱。

10:4=x: 64

X=160

提升认识:64虽然是总价,但在这里是一倍数。

(4)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手指64x=,左边64是总数,4是份数,410

右边x是总数,10是份数,谁一定?总数和分数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是成正比例关系?手指10:4=x:64,那这个呢?(左边4是一倍数,10是几倍数,右边64是一倍数,x是几倍数,谁一定?(倍数一定)一倍数和几倍数成正比例关系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抓住了倍数一定,几倍数和一倍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来解决的。

(5)提升认识,明确解题步骤:

提问:用这样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大家认为重要的是什么呢?

① 根据两种相关联量的关系,确定谁一定

② 再判断成不成比例

过渡: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下面的问题。

(6)巩固练习:

出示:学校不仅给我们配备了图书,还要在阅览室放一些阅览桌,图书馆理员张老师到家具城看到一款长1.5米,面积为1.8平方米的桌子,张老师觉得材质、样式还不错,但放在阅览室尺寸不合适,张老师想订购同样材质的,宽不变,面积是2.4平方米的阅读桌,阅读桌的长应该多长合适呢?

① 提出要求:独立解答;

②汇报交流。

预设: 正确的:1.82.4= x=2 1.5x

监控: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谁来讲一讲?

强调:面积除以长等于宽,宽一定,所以面积与长成正比例关系。

2、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问题:学生阅览室放置了长2米,宽1.2米的阅览桌,教师阅览室也想摆放面积一样的阅览桌,但需要把长调整为1.6米,那宽是多少合适呢?

(2)提出要求:看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请你自己在学习单上独立解答。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搜集资源。

(4)暴露资源研讨:

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这个比值没找到一定的,积是一定的)

预设:

1、 解:设宽是x米合适。

2×1.2=1.6x

X=1.5

强调:谁一定?什么关系?怎么就是反比例关系了?

板书:2×1.2=1.6x

2、2x= 1.61.2

监控:

① 先判断,内向积等于外项积,看来也是对的。

② 也就是说,反比例的问题都可以用正比例的关系来解答。

3、结合两个实际问题,对比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提问:看来刚才的几道实际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比例知识解决。对比两道题的解答来看,用正比例或反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课件同时出示:两道题目和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小结:

相同:解决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列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找出其中不变的量,确定谁一定。再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列出相应的等式并解方程。

不同: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是比值一定,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是积一定。

(2)追问:那到底什么时候能用正比例,什么时候能用反比例来解决问题,谁能给大家说说?

板书: 一定: 比值 积

(3)今天咱们学习了用比例来解决问题,你们能说一说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吗?(用比例解决问题涵盖了各种数量关系)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试着解决几个问题吧。

三、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区分正反比例,选择合适方法。

1、逐题出示题目:

(1)汽车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按原路返回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琪琪买4个同样的本用了6元,洋洋也买了3个同样的本,她需要用多少钱?

(3)王奶奶有两块面积一样大的菜地,第一块菜地种540平方米的西红柿和180平方米的黄瓜,第二块菜地种460平方米的油菜,剩下的种菜花,种菜花多少平方米?

2、监控:你是怎么想的?

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

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

谁不变?成什么比例?

小结:看来要认真审题,两种相关联的量有时成正比例关系,有时成反比例关系,有时两种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比例。)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那你说用比例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谁一定)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64÷4=16(元) 64:4=x:10 2×1.2=1.6x

16×10=160(元) 4: 64 =10: x

10:4=x:64

比值 积


相关内容

  •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 六年级<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 ...

  •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 <比例尺的应用>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单位:黎灿学校 执教:温世斌 教 学 设 计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 2.学科:数学 3.课时:1 设计思路: 让学生从比中找出比例尺,得出比例尺&q ...

  •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主备:张龙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 ...

  •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设计
  • 第四单元<比例>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重点单元,比例的知识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会以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思维水平审视和发展这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三个部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内 ...

  • 2012-2013第二学期六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 2012-2013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六年级) 时间:xx年3月1日 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 ...

  • 第三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教 学 设 计 年 级:六年级 班 级: 执教教师:杨恩益 第三单元: 比例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 ...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计算能力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特别是数学应用题的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理解能力也有待加强和提高,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 ...

  • 反比例函数教材分析
  • <反比例函数>集体备课发言稿 [备课形式]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数学组教师 [中心发言人]张勇 [备课时间]2010.3.15 [解决的中心问题] 探究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反比例函数>教 学 安排,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 ...

  • [比例尺]
  •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6-8页例4.例5.例6及练习二 课题 比例尺 教学目的 1.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有关比例尺的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