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

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把真实性的问题与典型性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文艺作品不但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思想认识价值。本文就通过对《潘先生在难中》这一20世纪初中的典型人人物潘先生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思想理论。

【关键词】 艺术典型论 典型环境 潘先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重视要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典型中总是精心地描写典型环境,以作为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叶圣陶先生这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时他见祖国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变得满目疮痍,便着手写了这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小说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

识分子的形象。

对于潘先生这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叶圣陶先生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与提炼的,这一典型形象的筛选具有深刻含义,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现方面面,没有比胡乱抽取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站不住脚的方法了。”这部小说写的是教育问题和小知识分子的问题,是他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的具体描写,也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最终构造出潘先生这一典型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这也便是艺术典型论中所说的,作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不是随意拣取一些生活现象就可以用来铺成作品的,而需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加以选择提炼,这是一个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过程。

典型的塑造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但个性的描摹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一种共性的东西,反映一种普遍的现象,折射一种深层的社会问题。作品中的潘先生是单独的个别的,但他同时又是那一类人、一群人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而潘先生作为小镇上的一个教员,在战争来临之际,举家逃难至上海。我们能从他一人身上看出在二十世纪初战争爆发时期那些灰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形象。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艺术思想时也曾说:“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所拣回来的现实。”显然这个现实已不是那个直

接个别的客观存在了,它实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和谐统一。

从典型性中折射出真实性的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解释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叶圣陶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将当时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暴露无遗。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作品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冒着风险回到小镇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同时还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这段描写,先写出了人物听到局长要裁人的惊异,继而又写出了人物为自己冒险回乡,选择对了投机机会而产生的庆幸和沾沾自喜。这些心理描写,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是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他“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

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又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作者还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态来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就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艺术整体,作家、艺术家通过这一整体去把握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获得高度的审美效果。通过阅读潘先生和局长,保姆等人的对话以及战事停止后,

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可以看出这便是当时黑暗社会伤害下的产物。通过人物关系写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并使之相互融合,这也正是人物与环境典型化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以艺术典型论解读下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在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艺术典型塑造的深层含义及作家的一番苦心。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与艺术》

[3]《歌德谈话录》

[4]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5]《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104110201

郑绪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

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104110201 郑绪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

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把真实性的问题与典型性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文艺作品不但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思想认识价值。本文就通过对《潘先生在难中》这一20世纪初中的典型人人物潘先生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思想理论。

【关键词】 艺术典型论 典型环境 潘先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重视要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典型中总是精心地描写典型环境,以作为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叶圣陶先生这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时他见祖国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变得满目疮痍,便着手写了这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小说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

识分子的形象。

对于潘先生这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叶圣陶先生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与提炼的,这一典型形象的筛选具有深刻含义,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现方面面,没有比胡乱抽取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站不住脚的方法了。”这部小说写的是教育问题和小知识分子的问题,是他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的具体描写,也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最终构造出潘先生这一典型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这也便是艺术典型论中所说的,作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不是随意拣取一些生活现象就可以用来铺成作品的,而需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加以选择提炼,这是一个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过程。

典型的塑造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但个性的描摹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一种共性的东西,反映一种普遍的现象,折射一种深层的社会问题。作品中的潘先生是单独的个别的,但他同时又是那一类人、一群人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而潘先生作为小镇上的一个教员,在战争来临之际,举家逃难至上海。我们能从他一人身上看出在二十世纪初战争爆发时期那些灰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形象。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艺术思想时也曾说:“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所拣回来的现实。”显然这个现实已不是那个直

接个别的客观存在了,它实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和谐统一。

从典型性中折射出真实性的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解释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叶圣陶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将当时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暴露无遗。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作品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冒着风险回到小镇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同时还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这段描写,先写出了人物听到局长要裁人的惊异,继而又写出了人物为自己冒险回乡,选择对了投机机会而产生的庆幸和沾沾自喜。这些心理描写,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是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他“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

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又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作者还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态来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就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艺术整体,作家、艺术家通过这一整体去把握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获得高度的审美效果。通过阅读潘先生和局长,保姆等人的对话以及战事停止后,

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可以看出这便是当时黑暗社会伤害下的产物。通过人物关系写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并使之相互融合,这也正是人物与环境典型化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以艺术典型论解读下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在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艺术典型塑造的深层含义及作家的一番苦心。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与艺术》

[3]《歌德谈话录》

[4]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5]《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104110201

郑绪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

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104110201 郑绪洁


相关内容

  •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 ...

  • 专业社会考察
  • 设计考察报告书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班 级: 造型104 姓 名: 李涵 学 号: [1**********]1 指导教师: 孙东阳 2013年9月 一.实习时间 9月2日-9月16日 二.实习地点 南京.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近代历史博物馆- -总统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东 ...

  • 教师个人行风评议自查报告111222
  • 教师个人行风评议自查报告 本人深入领会了<关于学校行风评议>文件精神,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系统开展行风评议的重要性.行风评议不但是实现"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行 ...

  • 浅论[雨巷]的意境美和象征美
  • 凄婉而迷茫的意境美和幽微而精妙的象征美 --读戴望舒的<雨巷>有感 杨志稳 [摘要] 该文分析了<雨巷>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论述了诗人运用象征主义 的方法抒情,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

  •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题库
  • 经过一天的连续奋战终于弄好了,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不必在此无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相信经历过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的人,都知道怎么用.如果还有遗漏可以留言,及时补充~~ 1. 金岳霖说到逻辑学的时候,说,"我觉得他很好玩儿".这句话可以表达金岳霖治学的投入. 2. 在<萧红墓畔口占 ...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鲁迅散文特点
  • 此类论调粗听上去,大抵是很能让人对之掉以轻心,觉得似乎挺幼稚,根本不像精心研制成的概念性定义,仿佛充其量也仅是些没头脑又不懂言论自由真谛的"论者"之随口所言,然而,实际上却是绝非如此,其内中非但实深藏着玄机,而且倘一旦任之传播开去又假以时日而形成了共识的话,不仅可偷换了" ...

  • 现代文学馆的雕像
  • 三位大师在一起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草木郁葱的庭院,错落有致地伫立着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雕像,其中一组雕像为老舍.叶圣陶和曹禺三位文学大师在一起,长椅促膝.交谈聆听的造型.组雕形象地再现出大师与大师彼此间艺术上的切磋磨砺,彼此间欣慨交心.诚笃的厚谊.组雕之中,老舍先生清癯睿智的神态:风骨凛然的气质,融于 ...

  • [苏州园林]教学课件设计
  • <苏州园林>教学课件设计 (使用powerpoint制作)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