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留学生语法偏误分析

  摘要: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集中探讨了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语法偏误类型,并分析形成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偏误;类型;原因

  中图分类号:H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45-0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问题。造成语法偏误的原因,由于个体的差异,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是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学习者自身,比如母语的负迁移等;--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等。下面主要就初级阶段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法偏误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语法偏误类型

  

  (一)遗漏

  遗漏偏误指由于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的类型较多,包括框式结构缺少照应、附加成分的遗漏、意义较虚成分的遗漏、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者被遗漏、需要重复的成分遗漏,本文主要列举前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框式结构缺少照应

  汉语中存在框式结构形式,以介词为例,有“在……上”、“在……里”、“在……中”、“在……内”、“在……下”、“从……中”等由介词和表达空间的方位词构成的方位结构,留学生用这些框式结构时,常常遗漏其中的方位词。

  (1)我们在飞机(上)坐了两三个小时。

  (2)以前爷爷奶奶都住在这栋楼(里)。

  (3)那笔钱是从父母的工资(中)省出来的。

  (4)许多理论性的知识,我们从书本(中)就能学到。

  “在”表示动作发生或者事物存在的处所时,通常情况下采用“在+处所名词+方位指示词”的格式,例(1)、(2)缺少了介词框式结构中的方位指示词“上”和“里”;例(3)、(4)“从”在表示处所或者来源时,常跟表示处所或来源的词语和方位词语组合,例句中没有使用与“从”相呼应的方位词语“中”和“上”。

  2、附加成分的遗漏

  鲁健骥认为,词尾、结构助词此类成分容易被遗漏。如,“得”、“的”、“了”。例如:

  (5)他们打(得)很好。

  (6)他们看(的)电影非常有意思。

  (7)上星期日下午我听(了)两个小时音乐。

  造成这种遗漏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这些附加成分都是学生母语中没有的。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往往采取“简单化”策略。再者,就例(5)来说,也有母语影响的问题。英语中,一般用状语表达汉语的状态补语(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称作“程度补语”)的意思。

  3、意义上较虚的成分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如:尽管……,(却)、无论……(都)、除了……以外,(都)……

  (8)尽管我迟到了,老师(却)没有批评我。

  (9)除了那件红衣服以外,其余的(都)不是很好看。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句首的关键词一般是他们最容易掌握和运用的。可是后面的关联词常常被他们忽略。主要还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造成了这类偏误。

  

  (二)误加

  跟遗漏相反,误加偏误是指不该用某一成分却用了这一成分而造成句子的偏误。而在词语误加方面,误加的主要是虚词。误加主要包括:语素误加、意义较虚成分误加、句型、句式标志性成分的误加、特定句法环境中不应出现的成分误加、省略成分的误加等。例如:

  (10)他走(了)进教室来。

  (11)我们都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

  在汉语“动补,趋”式中是不能加表示动作完成的“了”的,如例(1)。而例(2)的偏误则在于副词“都”与介词不能连用。又如:

  (12)我住(在)的地方是海边的一个城市。

  上面的例中分别多用了介词“在、从、给、对”主要原因是这类介词没有很明确的意义,留学生不清楚就不明白它们的具体用法,只能利用自己善于抽象思维的优势,利用类比、累加、叠加等方式,生硬组合,造成所学有限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形成一种过度类推。造成了偏误。

  (三)误代

  误代偏误主要分为语法形式误代和句式误代。例如:

  (13)我(太多吃)。

  (14)他吓能听见)。

  例(13)是补语误用为了状语,而例(14)是把可能补语误用为了能愿补语。

  鲁健骥认为,在基础阶段,学生由于旬式选择的错误而常常发生误代。如”把”字句,学生从英文逐字翻译而造出人们不能接受的句子。

  

  三、结语

  

  本文结合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例子,对语法偏误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产生此类偏误的原因,这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集中探讨了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语法偏误类型,并分析形成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偏误;类型;原因

  中图分类号:H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45-0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问题。造成语法偏误的原因,由于个体的差异,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是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学习者自身,比如母语的负迁移等;--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等。下面主要就初级阶段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法偏误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语法偏误类型

  

  (一)遗漏

  遗漏偏误指由于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的类型较多,包括框式结构缺少照应、附加成分的遗漏、意义较虚成分的遗漏、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者被遗漏、需要重复的成分遗漏,本文主要列举前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框式结构缺少照应

  汉语中存在框式结构形式,以介词为例,有“在……上”、“在……里”、“在……中”、“在……内”、“在……下”、“从……中”等由介词和表达空间的方位词构成的方位结构,留学生用这些框式结构时,常常遗漏其中的方位词。

  (1)我们在飞机(上)坐了两三个小时。

  (2)以前爷爷奶奶都住在这栋楼(里)。

  (3)那笔钱是从父母的工资(中)省出来的。

  (4)许多理论性的知识,我们从书本(中)就能学到。

  “在”表示动作发生或者事物存在的处所时,通常情况下采用“在+处所名词+方位指示词”的格式,例(1)、(2)缺少了介词框式结构中的方位指示词“上”和“里”;例(3)、(4)“从”在表示处所或者来源时,常跟表示处所或来源的词语和方位词语组合,例句中没有使用与“从”相呼应的方位词语“中”和“上”。

  2、附加成分的遗漏

  鲁健骥认为,词尾、结构助词此类成分容易被遗漏。如,“得”、“的”、“了”。例如:

  (5)他们打(得)很好。

  (6)他们看(的)电影非常有意思。

  (7)上星期日下午我听(了)两个小时音乐。

  造成这种遗漏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这些附加成分都是学生母语中没有的。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往往采取“简单化”策略。再者,就例(5)来说,也有母语影响的问题。英语中,一般用状语表达汉语的状态补语(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称作“程度补语”)的意思。

  3、意义上较虚的成分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如:尽管……,(却)、无论……(都)、除了……以外,(都)……

  (8)尽管我迟到了,老师(却)没有批评我。

  (9)除了那件红衣服以外,其余的(都)不是很好看。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句首的关键词一般是他们最容易掌握和运用的。可是后面的关联词常常被他们忽略。主要还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造成了这类偏误。

  

  (二)误加

  跟遗漏相反,误加偏误是指不该用某一成分却用了这一成分而造成句子的偏误。而在词语误加方面,误加的主要是虚词。误加主要包括:语素误加、意义较虚成分误加、句型、句式标志性成分的误加、特定句法环境中不应出现的成分误加、省略成分的误加等。例如:

  (10)他走(了)进教室来。

  (11)我们都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

  在汉语“动补,趋”式中是不能加表示动作完成的“了”的,如例(1)。而例(2)的偏误则在于副词“都”与介词不能连用。又如:

  (12)我住(在)的地方是海边的一个城市。

  上面的例中分别多用了介词“在、从、给、对”主要原因是这类介词没有很明确的意义,留学生不清楚就不明白它们的具体用法,只能利用自己善于抽象思维的优势,利用类比、累加、叠加等方式,生硬组合,造成所学有限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形成一种过度类推。造成了偏误。

  (三)误代

  误代偏误主要分为语法形式误代和句式误代。例如:

  (13)我(太多吃)。

  (14)他吓能听见)。

  例(13)是补语误用为了状语,而例(14)是把可能补语误用为了能愿补语。

  鲁健骥认为,在基础阶段,学生由于旬式选择的错误而常常发生误代。如”把”字句,学生从英文逐字翻译而造出人们不能接受的句子。

  

  三、结语

  

  本文结合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例子,对语法偏误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产生此类偏误的原因,这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内容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 ...

  •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介词"在"的偏误分析
  •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介词"在"的偏误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在"的考察,总结归纳了他们使用介词"在"的偏误类型:通过汉英对比.相关介词对比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在" ...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 名词解释: 1. 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它的任务是 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 2.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 ...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语法教学一直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目前大多 ...

  •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精要版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绪论篇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1) 2.母语和外来语(2)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2) 4.目的语(3) 二. 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4) 2.汉语教学(5 ...

  • 99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 99-01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对外汉语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题精华3(带答案) 199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时间:120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 从教学 ...

  •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1.语言四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和文字. 2.言语技能:听.说.读.写和 译 . 3.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和得体性 . 4.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 和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 5.知觉的特性:组织性.整体性 和恒常性. ...

  •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析
  • 摘 要:本文主要是搜集整理各前辈的理论知识,归纳出常用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并结合前辈们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浅析了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方法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汉语自身的特点,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