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观后感

《四大文明》观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周老师利用四节课的时间,让我们观赏了由日本广播公司拍摄的大型科教纪录片《四大文明》。看完之后,深有感触。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我通过回忆纪录片内容,再结合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他们分别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从观影的先后次序,最先观看的是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诞生于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的下游。从上游携带了大量养分的河水滋养了尼罗河下游周边的土壤,也就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用物质第一性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文明的诞生,如果不是尼罗河滋养了古埃及的土壤,那么就无法诞生像古埃及文明那样兴盛繁荣的古文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古埃及文明的诞生,是人类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像其他三大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沿岸,从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然而,滋养了埃及土壤的尼罗河并非是驯服的,它每年的定期泛滥,都会对古埃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泛滥期,人民无法正常从事农业劳动。但是,古埃及人正是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制定了历法,同时,在泛滥期,人民得以从事除农业生产其他的活动,比方说建立雄伟的金字塔,这又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尼罗河定期泛滥,虽然停滞了古埃及人民的农业生产,但泛滥期,土地得以休养,同时补充因耕作损耗的土壤有机质。而阿斯旺水坝建造完成后,虽然人们从此能够控制尼罗河的泛滥,但造成尼罗河下游土壤贫瘠,人们不得不采用化肥来肥沃耕作的土地。这同时也可以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很好地解释: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两者总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而纪录片中突破性地引用了一种金字塔建造的新颖观点: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泛滥期间制造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了合理利用休耕期间的剩余劳动力,使社会安定。这一现象可以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来很好解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最终促成了人类伟大建筑——金字塔的诞生。同时,也可以另一个伟大的历史唯物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古埃及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古埃及文明。 接下来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流经现今为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同样,这两条河流滋养了古巴比伦文明发源地的土壤,从而诞生了人类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巴比伦的劳动工具在当时历史上极为先进,而这先进农业生产工具产生的背后,又离不开古巴比伦人民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这可以用实践和认识的有关观点来很好地论证。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古巴比伦人民的长期劳作,使他们认识到了改良农具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改进的正确性,这样通过认识和实践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使两者同时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同时也说明了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说起古巴比伦文明,总免不了提到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根据前人经验的总结而颁布的一部伟大的法律汇编,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又可以用量变和质变的观点来解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事物的巨大发展。古巴比伦人每一次对法律认识的进步,都促成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最终形成,而法典的诞生,也离不开每一次法律认识的微小进步。而纪录片中,提供了一个古巴比伦文明衰弱的原因:人们追求富足的生活,而停止了耕作,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不如前,这又启示我们要用辨证唯物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地看待问题,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寻找文明的出路。

古印度河文明同源起源于大河沿岸。恒河和印度河水哺育了古印度河文明。古印度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通过考古发现,古印度城市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而巨大的蓄水池,又满足了旱季农耕的需要。这是古印度人民根据长期自然观察,总结自然规律而做出伟大创造。这从侧面反映了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只能顺应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任何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作法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的惩罚。同时,古印度人民的做法又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意识指导了实践,使他们得以改造客观世界,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为孕育一个伟大文明奠定了基础。另外,古印度具有高度发达的商业活动。古印度商人的活动范围甚至到达了中东。这又可以用社会的物质性表现来很好证明。古印度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河网发达,水运交通便利;二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红宝石资源。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出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还是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厚的自然条件。

古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沿岸。纪录片首先用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来侧面论证古中国文明的发达: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殷墟重大考古发现等。早在殷商时期,黄河沿岸和长江以北地区,森林茂盛,飞鸟走兽时隐时现。这为孕育古中国文明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这可以用社会物质性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如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人们就无法建造房屋宫殿、生产农具甚至武器;如没有黄土,人们就不能建造厚实的墙壁来抵御严寒和强敌,不能用黄土做成的模具来生产大量青铜器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能统一中国,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一系列改革。这体现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秦始皇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量引进了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铁用在农业生产中,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又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秦始皇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大力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更加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

以上是我观影后的一些观点。

《四大文明》观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周老师利用四节课的时间,让我们观赏了由日本广播公司拍摄的大型科教纪录片《四大文明》。看完之后,深有感触。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我通过回忆纪录片内容,再结合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他们分别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从观影的先后次序,最先观看的是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诞生于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的下游。从上游携带了大量养分的河水滋养了尼罗河下游周边的土壤,也就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用物质第一性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文明的诞生,如果不是尼罗河滋养了古埃及的土壤,那么就无法诞生像古埃及文明那样兴盛繁荣的古文明,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古埃及文明的诞生,是人类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像其他三大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沿岸,从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然而,滋养了埃及土壤的尼罗河并非是驯服的,它每年的定期泛滥,都会对古埃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泛滥期,人民无法正常从事农业劳动。但是,古埃及人正是根据尼罗河的泛滥周期制定了历法,同时,在泛滥期,人民得以从事除农业生产其他的活动,比方说建立雄伟的金字塔,这又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在一切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尼罗河定期泛滥,虽然停滞了古埃及人民的农业生产,但泛滥期,土地得以休养,同时补充因耕作损耗的土壤有机质。而阿斯旺水坝建造完成后,虽然人们从此能够控制尼罗河的泛滥,但造成尼罗河下游土壤贫瘠,人们不得不采用化肥来肥沃耕作的土地。这同时也可以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很好地解释: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两者总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而纪录片中突破性地引用了一种金字塔建造的新颖观点: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泛滥期间制造的,目的是统治阶级为了合理利用休耕期间的剩余劳动力,使社会安定。这一现象可以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来很好解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最终促成了人类伟大建筑——金字塔的诞生。同时,也可以另一个伟大的历史唯物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古埃及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古埃及文明。 接下来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流经现今为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同样,这两条河流滋养了古巴比伦文明发源地的土壤,从而诞生了人类史上另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巴比伦的劳动工具在当时历史上极为先进,而这先进农业生产工具产生的背后,又离不开古巴比伦人民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这可以用实践和认识的有关观点来很好地论证。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古巴比伦人民的长期劳作,使他们认识到了改良农具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改进的正确性,这样通过认识和实践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使两者同时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同时也说明了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说起古巴比伦文明,总免不了提到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根据前人经验的总结而颁布的一部伟大的法律汇编,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又可以用量变和质变的观点来解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最终实现事物的巨大发展。古巴比伦人每一次对法律认识的进步,都促成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最终形成,而法典的诞生,也离不开每一次法律认识的微小进步。而纪录片中,提供了一个古巴比伦文明衰弱的原因:人们追求富足的生活,而停止了耕作,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不如前,这又启示我们要用辨证唯物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地看待问题,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寻找文明的出路。

古印度河文明同源起源于大河沿岸。恒河和印度河水哺育了古印度河文明。古印度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通过考古发现,古印度城市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而巨大的蓄水池,又满足了旱季农耕的需要。这是古印度人民根据长期自然观察,总结自然规律而做出伟大创造。这从侧面反映了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只能顺应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任何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作法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的惩罚。同时,古印度人民的做法又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意识指导了实践,使他们得以改造客观世界,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为孕育一个伟大文明奠定了基础。另外,古印度具有高度发达的商业活动。古印度商人的活动范围甚至到达了中东。这又可以用社会的物质性表现来很好证明。古印度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河网发达,水运交通便利;二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红宝石资源。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出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还是离不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厚的自然条件。

古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沿岸。纪录片首先用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来侧面论证古中国文明的发达: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殷墟重大考古发现等。早在殷商时期,黄河沿岸和长江以北地区,森林茂盛,飞鸟走兽时隐时现。这为孕育古中国文明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这可以用社会物质性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如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人们就无法建造房屋宫殿、生产农具甚至武器;如没有黄土,人们就不能建造厚实的墙壁来抵御严寒和强敌,不能用黄土做成的模具来生产大量青铜器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能统一中国,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一系列改革。这体现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秦始皇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量引进了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铁用在农业生产中,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又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秦始皇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大力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更加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

以上是我观影后的一些观点。


相关内容

  • 四大文明读后感
  • 自然 文明 人类 四大文明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还是只有目睹.领略之后才可以感悟到那曾经的辉煌与灿烂.金字塔.尼罗河流域与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敬畏形成了当时古埃及文明:独有的建筑群.两河流域以及人们的信仰汇聚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兵马俑.黄河流域与人民的智慧孕育出了古中国文明:精湛的供水设施.印度河流 ...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 ...

  • 四大名著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800字
  • 四大名著读后感:读红楼梦有感800字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是红楼中贾巧姐的判词,预示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贾巧姐被刘姥姥所救,得以安渡一生.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但确实作者所安排的一个异常重要的人物.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 ...

  • 名著读后感500字
  • 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有感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上下有着50xx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中国的历史,是不能不了解的,如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不能不读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包括:<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

  • 现代礼仪学后感
  • 学习<现代礼仪>心得 时间飞逝,几个月的时间,让我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现在已是第二个学期,开学初选课紧张的氛围令我记忆犹新.这门课程是我在选课期间在电脑前奋战了好几个小时才得来的,原本我也选了这门课,不过没被选上,因为经历过遗憾,所以我会更加珍惜. 在我看来,<现代礼仪> ...

  • 读水浒传有感600字
  • <水浒传>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也被改变为电影.电视剧,家喻户晓. 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的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 ...

  • [复兴之路]观后感
  • 观看完<复兴之路>之后,唤起了我对于历史的回忆,加深了我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了解和认知.这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一幕幕的从我的眼前展现,诉说着那百年沧桑的变化.中国从黑暗的社会走向如今的光明,是十几代人浴血奋战,不断努力抗争的结果. 试想: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 ...

  • 读后感征文
  • 读<传承中国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 靖西县第五小学六三班 农桂丽 这几天我把<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我对前两章节的感悟最深. 我看的第一个是"历史悠久"他告诉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 ...

  • 大学生[水浒传]读后感
  • 大学生<水浒传>读后感 大学生<水浒传>>读后感(一) 在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上必定会出现许多的文学着作,当然不包括朝鲜和阿富汗,有人说,中国有些没文化的人在控制着文化,中国谈不上文化大国.我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中国的国土广阔无垠,所以我们也把中国列为文化大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