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画

论语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曹 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

学箴言

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

  1.孔子小29岁。

  2.  3.  4.使民:役使民力。

  5.大祭:指禘(音di,、祫(音xia,  6.己: 指自己。  7.欲:想做的事。  8.勿:不要。  9.施:强加。

  10.在邦: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  11.在家: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12.无怨:没有怨恨。  13.不敏:不够聪明。  14.事:从事,照着去做。  15.斯:此。  译文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恭敬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领属上没人怨恨(自己);在

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章旨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告诉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恭敬严肃认真,这讲的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有恭敬之心,便会行不违仁。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讲的是恕,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能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便会心存慈善,日近于仁。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一步步向仁向善向德成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为人处世遵奉的信条。  析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孔子不止一次谈起过。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讲的这个“恕”道是一种

人生哲学,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有深意,是养成良好人格所必经的途径。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你自己所不愿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过分地要求别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理解和原谅他人的缺点。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能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善解人意的俗语。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最好先去那样对待别人。其实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  感悟

  在中国历史中有不少推己及人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那么多的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百姓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我来治水,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不仅会淹掉邻国,还会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

学箴言

27

“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治水时刚刚和涂山氏

孔子画

论语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曹 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

学箴言

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

  1.孔子小29岁。

  2.  3.  4.使民:役使民力。

  5.大祭:指禘(音di,、祫(音xia,  6.己: 指自己。  7.欲:想做的事。  8.勿:不要。  9.施:强加。

  10.在邦: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  11.在家: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12.无怨:没有怨恨。  13.不敏:不够聪明。  14.事:从事,照着去做。  15.斯:此。  译文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恭敬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领属上没人怨恨(自己);在

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章旨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告诉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恭敬严肃认真,这讲的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有恭敬之心,便会行不违仁。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讲的是恕,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能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便会心存慈善,日近于仁。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一步步向仁向善向德成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为人处世遵奉的信条。  析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孔子不止一次谈起过。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讲的这个“恕”道是一种

人生哲学,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有深意,是养成良好人格所必经的途径。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你自己所不愿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过分地要求别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理解和原谅他人的缺点。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能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善解人意的俗语。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最好先去那样对待别人。其实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  感悟

  在中国历史中有不少推己及人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那么多的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百姓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我来治水,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不仅会淹掉邻国,还会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

学箴言

27

“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治水时刚刚和涂山氏


相关内容

  • 孔子的箴言名句1
  • 孔子de箴言名句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 ...

  •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正确的默写课文. 3. 积累学习<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的简单应用,能对照反省自己. 4.简单了解孔子及< ...

  • 〈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 <十则>按要求默写题型集锦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 ...

  •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
  •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 孔子 ,名 丘 ,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学派创始人. 2.<论语>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的 语录 体著作.它与<大学><中 ...

  • 论语十则练习题
  • <论语>十则 班级 姓名 学号 1.填空:(19分) ⑴<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论语中考题
  • <论语十则>题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

  •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冯 浩 [摘要]Abstract TheideaofloyaltyandRemissionisthe coreofConfucius'doctrineonethicsandmorality. Itsdefinitionsaredifferentfromoneothera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