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探

【内容提要】当前,对加工贸易的争论越来越由发展模式纷争转向存废纷争。其实,未来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甚至取消加工贸易,本身也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取消加工贸易为时尚早。为此,需要从全新的视角对加工贸易发展阶段进行全新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设计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和升级的方向,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一种经济贸易现象。作为一种贸易形式,它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厥功至伟。可以说,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哪种贸易形式发挥了加工贸易这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挥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进而成功带动了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哪种贸易形式承受了加工贸易那样长久的争议,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低,位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加剧了贸易不平衡,引发贸易摩擦等诸如此类的批评如影随形,取消加工贸易的声音至今未息。

毋庸讳言,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就此轻言取消加工贸易为时尚早。可以说,未来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甚至取消加工贸易,本身也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可在目前深化发展阶段,实实在在地进行转型升级的探索和实践,意义更加重大。如何使加工贸易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加工贸易水平,是今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概况

自1978年起,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首次过半。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535.9亿美元,经过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滑坡之后,2010年再次回到万亿美元以上,达到11578亿美元。

表一: 全国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照表

年份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比重

1980       381.4             16.66        4.4

1981       440.2             24.84        5.6

1982       416.2             35.22        8.3

1983       436.1             42.15        9.5

1984       535.5             58.41       10.8

1985       696               75.42        10.7

1986       738.4            123.22       16.6

1987       826.5            191.85       23.2

1988      1028              288.51       28.1

1989      1116.8            361.61       32.3

1990      1154.4            441.91       38.2

1991      1356.3            574.87       42.2

1992      1655.3            711.56       42.9

1993      1957.1            806.17        41.2

1994      2367.3         1045.46        44.2

1995      2808.5           1320.8        47

1996      2899             1465            50.5

1997      3251.6           1698.1         52.2

1998      3239.3          1730.4         53.4

1999      3606.5          1844.6         51.1

2000      4743.1           2302           48.5

2001      5097.7           2415            47.4

2002      6207.9           3021.7        48.67

2003      8512.1           4047.9        47.55

2004     11547.4          5497.2         47.61

2005     14221             6905           48.55

2006     17606.9          8318.7         47.25

2007     21738             9860.5         45.36

2008     25616.3         10535.9        41.13

2009     22072.7          9093.2        41.19

2010     29728             11578           38.9

2011     36420.6          13052.1        35.8

2012     38667.6          13439.5        34.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据统计,198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仅有16.6%;通过十年时间,到1996年即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达到50.5%,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其中,1995-2007年的13年间,占比一直保持在45%以上,占比峰值出现在1998年,为53.4%;而在1991-2009年的19年间,占比也一直保持在40%以上。随着我国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回落到40%以下,为38.9%。从占比上看,似乎20年一个轮回又回到1990年时的水平,但加工贸易的内涵与质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数量也增长了25倍多。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阶段

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有着大量研究,在发展阶段的划分上,大多数研究者主张质量划分或是数量划分,所谓质量划分,即来料加工阶段、进料加工阶段、外商投资企业阶段等;所谓数量划分,即以加工贸易总值的量能变化,如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面的级差跨越为划分阶段。笔者的主张是,按照加工贸易实施主体的变化进行划分,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外贸+加工”阶段。

这是国内外贸公司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内外贸经营权垄断体制下的各级各类外贸公司对外承接订单,对内组织生产。海关加工贸易手册主要以外贸公司作为经营单位。这一阶段从加工贸易起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二)“加工+外贸”阶段。

这是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阶段。主要表现为,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以及外商投资的大举涌入,外贸经营资格不再是稀缺资源,外贸公司在对外贸易上的垄断权首先被外商投资企业分割,进而被大批改制国企及民营企业切割,外贸开始建立在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垄断资质的基础上。海关加工贸易手册经营单位大量转为加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到其后期,更主要由外商独资企业担纲。这一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加工+贸易”阶段。

这是国内外跨国企业主导的内外销并行型加工贸易阶段。主要表现为,跨国企业在合理调配全球生产加工能力和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实施全球加工(包括检测、维修)、全球配送、全球行销的贸易型产业型态。海关监管也从加工贸易手册、帐册管理全面进入联网监管和特殊区域监管。这一阶段从2008年突然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端。

加工贸易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似实施主体的变化,实则每一阶段的演进,都是一次转型升级的过程。第一阶段伴随我国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域化的小生产活动逐步实现了向全国化、全球化生产活动的转型升级。第二阶段是加工贸易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出色的仿制能力,“中国制造”在这期间奠定了坚实的国际地位,在加工装配领域的各个行业中,中国从商品紧缺实现了产能的极大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一些行业也出现产能过剩,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耗费型和照葫芦画瓢型的生产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赚取的只是“刀片利润”,产业发展难以为继,加工贸易又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第二阶段无法延续的历史使命必须要由新的阶段来承担。大幕刚刚拉开的第三阶段的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因为我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外资、依靠引进、依靠血汗、依靠国际消费市场了,而必须更多地依靠内生动力和内生消化力,向着“世界级工厂”的方向进行加工贸易产业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谈了这么多年的转型升级,无论研究层面还是操作层面,对转型升级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笔者认为研究并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厘清转型升级的概念,概念明晰了,才谈得上方向问题。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含义

“转型”指的是转变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比如,许多地方在“腾笼换鸟”,将加工贸易由传统行业转向高科技行业,象深圳、苏州等地都在生产“苹果”,产业似乎很“科技”,但这种加工组装为主的高新电子产业,依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末道工序,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还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而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所以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然可以转型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靠政府强力推动转向所谓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拿的还是利润的“边角料”,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转行,不是真正的转型。

“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产品贸易占优势比重向服务贸易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

加工贸易转型与加工贸易升级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总方向是升级,当然它们还有各自的具体方向。

(二)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

1、主体结构转变,由外资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转型。目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国内企业参与不足,我国自身获取的贸易利益较少。鉴于外资企业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加工贸易转型的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内企业主导。

2、加工区域转移,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内陆加工转型。当然这种转移一般只适合单位价值较高、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较低的电子产品等商品,因为加工贸易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对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特别敏感。

3、组织方式转换,由受托型加工向自主生产型企业转型。订单生产的加工贸易主要采用外商指定的进口料件和中间产品,经过简单加工装配再行出口,国内采购比重比较小,对国内上游产业带动作用有限。国家要引导扶持加工企业自主研发新品供委托方选择,再自主安排料件组织生产,尽可能减少进口的品种和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4、生产方式转化,由物耗型加工向清洁化生产转型。在加工贸易开展初期,我们也许考虑得并不全面和深远,事实上那时的中国顾不得也没有资格去挑选企业,环保理念也未建立。而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没有必要再以大量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为国外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换取过剩的贸易顺差,得来吃力不讨好的反倾销制裁。加工贸易在环境保护、环境标准、能耗标准、技术水平上都应高于一般贸易。

5、贸易对象转向,由出口外销向内外销并行转型。加工贸易产品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引导和开发国内市场,并通过国内销售替代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促使加工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在“干中学”,以现有技术设备生产要素为依托,通过技术攻关,进一步培养加工企业关联生产的能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三)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

1、产业升级,即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升级。从亚洲四小龙开展加工贸易的情况看,它们原先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打工仔,现在已进入高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重要的制造商和出口商。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地进行了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国内企业可以从他们开展加工贸易所取得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2、产业链升级,即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中低端并举升级。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偌大的中国市场、庞大的就业大军决定了中国制造需要高中低端并举,进行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努力向产业链上游靠拢,使高端产品更加体现设计、创意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夯实制造业基础,使中低端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性价比,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3、产业聚集升级,即促进和提高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关联。通过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一批产业群;另一方面有利于一批加工贸易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方面,为产业的升级提供产业条件和协作机制。此项升级工作可与商务部推行的“出口基地建设”和海关总署的“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相结合,以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和关联。

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国内专家学者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较多是一厢情愿、理想化地考虑问题,且多是从政府立场进行指导,是针对国内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通用“验方”,缺乏针对加工贸易的特色“偏方”,所以在运用层面并无多少操作意义。而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根本上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适当引导有利于加快其进程,但一定不能越界,并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笔者有几点个人建议,虽不全面,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或有启发意义。

(一)壮大“X”型产业模式,还原加工贸易真态。

我们在解读加工贸易时,往往说这是一种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贸易方式;可在开展加工贸易时,传统的模式又强调“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是一个现实悖论。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要实现“X”型产业模式(见图一),即进口料件通过中国的加工制造过程,有一部分成为内销制成品;国内料件通过国内的配套加工制造过程成为出口制成品。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是“V”型产业模式(见图二),即进口料件通过中国的加工制造过程成为出口制成品,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少有国内销售。

图一:“X”型产业模式       图二:“V”型产业模式

我们应将过度扩大化的加工贸易“V”型产业模式向“V+X”型产业模式过渡,提高国产料件配套比例和加大加工贸易内销比例。既让国外核心部件组装的高端产品低价服务国内消费者,又让国内大量技术成熟的配套组件服务国外消费者,从而既实现依托“两种资源”的生产性的国际化融合,又实现存在“两个市场”的消费性的国际化融合。

(二)围绕自有品牌引导对外代工转向对内代工。

在加工贸易企业中专做加工装配,靠订单生存的企业和打造品牌的企业,对企业能力、企业结构、企业管理、企业团队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国内有不少企业通过做专做锅碗瓢盆、针头线脑、牙签、打火机等加工成为全球第一,但这些企业的素质和结构都不具备对品牌的把握、对营销渠道的塑造,相关经验知识及其欠缺,如果硬要他们从加工升级到做自有品牌,这种跳跃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中国台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台湾也是靠代工起家的一个区域经济,在面临转型的时候,台湾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曾出现三股潮流:转型打造自己品牌的、半做品牌半做代工的和继续坚持做代工的。如今看来,继续做代工的企业活得更好,比如富士康。两头骑跨的企业活得最惨,因为既做代工又做品牌,就会和自己的客户竞争,结果品牌做不起来,代工客户也大规模流失。而转型做品牌的企业中,只有少数品牌活下来,成功概率较小。

台湾加工贸易转型经验给我们的警示是:政府牵头结合市场进行精细筛选,针对符合条件的少数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打造品牌;而让其它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由为国外企业代工转成为国内品牌企业代工,抱团走向国际市场。一窝蜂地都试图做品牌,在中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甚至是有害的,毕竟中国有上亿劳动人口要通过代工模式予以消化,这是国情铁律。

(三)设立加工贸易最终产品内销免税区(店)。

身处“世界工厂”的中国消费者,有时要付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价格,来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原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采取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措施,解决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我国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

陈德铭强调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国内的售价高于海外,但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称,不仅中国制造的奢侈品在国内的价格高于美国,而且中国制造的衣服、日用品、电脑等等都是如此。比如在深圳组装的苹果iPad算不上奢侈品,在上市之际,一台16G的iPad在美国报价是499美元,在中国香港报价是3888港元,这两个价格折合成人民币均为3300元左右,而在内地市场上的售价则为3988元人民币,每台高出688元。更有甚者,一条东莞生产的Levi's牛仔裤在国内卖899元人民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标价仅24.42美元(折人民币166元)。中国工人想穿自己生产的牛仔裤,要掏美国消费者5倍的银子。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代工的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等5类产品的20个品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国内市场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要转变在中国加工制造的最终产品,国内售价却远高于国外的状况,让国内民众分享价廉物美的加工贸易成果,“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笔者建议设立国家加工贸易最终产品内销免税区(店)。

具体操作思路是:在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示范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选定合适地点设立国家加工贸易最终产品内销免税区(店)。该区(店)类似于海南离岛免税的操作思路,区(店)内销售的产品视同外销,适用保税政策。中国公民凭身份证每年准予在区(店)内自购一定金额的商品,这些商品属于在我国完成代工的国际品牌最终消费产品,其中包含的保税料件待征的进口环节税予以免征,以大幅降低最终消费产品售价,让国内消费者占“便宜”。江苏苏州作为全国两个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区域内加工的国际品牌最终消费产品众多,可作为首发试点城市。

(四)创造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其运行基础是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要通过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加工贸易的经营成本。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应加强商务、海关、外管、税务、国检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规范审批程序,减化工作环节,改进服务方式,为企业进行加工贸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顺畅。同时,推进“电子政务”,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统一的联网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企业商务成本。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制度支持。

(五)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其发展。

今后,仍应坚持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中央引导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政策制定要契合加工贸易主导产业群和本土的经济资源所内涵的技术进步路线,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并要与我国产业总体制度环境(如竞争、融资、研发、人才、教育等)相耦合,以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在我国依然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我们相信,通过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发表于2011年第10期《国际贸易》杂志,文中部分数据2013年有增改)

【内容提要】当前,对加工贸易的争论越来越由发展模式纷争转向存废纷争。其实,未来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甚至取消加工贸易,本身也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取消加工贸易为时尚早。为此,需要从全新的视角对加工贸易发展阶段进行全新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设计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和升级的方向,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一种经济贸易现象。作为一种贸易形式,它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厥功至伟。可以说,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哪种贸易形式发挥了加工贸易这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挥加工贸易的外溢效应,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进而成功带动了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哪种贸易形式承受了加工贸易那样长久的争议,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低,位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加剧了贸易不平衡,引发贸易摩擦等诸如此类的批评如影随形,取消加工贸易的声音至今未息。

毋庸讳言,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就此轻言取消加工贸易为时尚早。可以说,未来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甚至取消加工贸易,本身也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可在目前深化发展阶段,实实在在地进行转型升级的探索和实践,意义更加重大。如何使加工贸易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加工贸易水平,是今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概况

自1978年起,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首次过半。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535.9亿美元,经过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滑坡之后,2010年再次回到万亿美元以上,达到11578亿美元。

表一: 全国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照表

年份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比重

1980       381.4             16.66        4.4

1981       440.2             24.84        5.6

1982       416.2             35.22        8.3

1983       436.1             42.15        9.5

1984       535.5             58.41       10.8

1985       696               75.42        10.7

1986       738.4            123.22       16.6

1987       826.5            191.85       23.2

1988      1028              288.51       28.1

1989      1116.8            361.61       32.3

1990      1154.4            441.91       38.2

1991      1356.3            574.87       42.2

1992      1655.3            711.56       42.9

1993      1957.1            806.17        41.2

1994      2367.3         1045.46        44.2

1995      2808.5           1320.8        47

1996      2899             1465            50.5

1997      3251.6           1698.1         52.2

1998      3239.3          1730.4         53.4

1999      3606.5          1844.6         51.1

2000      4743.1           2302           48.5

2001      5097.7           2415            47.4

2002      6207.9           3021.7        48.67

2003      8512.1           4047.9        47.55

2004     11547.4          5497.2         47.61

2005     14221             6905           48.55

2006     17606.9          8318.7         47.25

2007     21738             9860.5         45.36

2008     25616.3         10535.9        41.13

2009     22072.7          9093.2        41.19

2010     29728             11578           38.9

2011     36420.6          13052.1        35.8

2012     38667.6          13439.5        34.8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据统计,198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仅有16.6%;通过十年时间,到1996年即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达到50.5%,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其中,1995-2007年的13年间,占比一直保持在45%以上,占比峰值出现在1998年,为53.4%;而在1991-2009年的19年间,占比也一直保持在40%以上。随着我国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回落到40%以下,为38.9%。从占比上看,似乎20年一个轮回又回到1990年时的水平,但加工贸易的内涵与质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数量也增长了25倍多。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阶段

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有着大量研究,在发展阶段的划分上,大多数研究者主张质量划分或是数量划分,所谓质量划分,即来料加工阶段、进料加工阶段、外商投资企业阶段等;所谓数量划分,即以加工贸易总值的量能变化,如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面的级差跨越为划分阶段。笔者的主张是,按照加工贸易实施主体的变化进行划分,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外贸+加工”阶段。

这是国内外贸公司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内外贸经营权垄断体制下的各级各类外贸公司对外承接订单,对内组织生产。海关加工贸易手册主要以外贸公司作为经营单位。这一阶段从加工贸易起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二)“加工+外贸”阶段。

这是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阶段。主要表现为,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以及外商投资的大举涌入,外贸经营资格不再是稀缺资源,外贸公司在对外贸易上的垄断权首先被外商投资企业分割,进而被大批改制国企及民营企业切割,外贸开始建立在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垄断资质的基础上。海关加工贸易手册经营单位大量转为加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到其后期,更主要由外商独资企业担纲。这一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加工+贸易”阶段。

这是国内外跨国企业主导的内外销并行型加工贸易阶段。主要表现为,跨国企业在合理调配全球生产加工能力和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实施全球加工(包括检测、维修)、全球配送、全球行销的贸易型产业型态。海关监管也从加工贸易手册、帐册管理全面进入联网监管和特殊区域监管。这一阶段从2008年突然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端。

加工贸易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似实施主体的变化,实则每一阶段的演进,都是一次转型升级的过程。第一阶段伴随我国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域化的小生产活动逐步实现了向全国化、全球化生产活动的转型升级。第二阶段是加工贸易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出色的仿制能力,“中国制造”在这期间奠定了坚实的国际地位,在加工装配领域的各个行业中,中国从商品紧缺实现了产能的极大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一些行业也出现产能过剩,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耗费型和照葫芦画瓢型的生产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赚取的只是“刀片利润”,产业发展难以为继,加工贸易又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第二阶段无法延续的历史使命必须要由新的阶段来承担。大幕刚刚拉开的第三阶段的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因为我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外资、依靠引进、依靠血汗、依靠国际消费市场了,而必须更多地依靠内生动力和内生消化力,向着“世界级工厂”的方向进行加工贸易产业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谈了这么多年的转型升级,无论研究层面还是操作层面,对转型升级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笔者认为研究并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要厘清转型升级的概念,概念明晰了,才谈得上方向问题。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含义

“转型”指的是转变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比如,许多地方在“腾笼换鸟”,将加工贸易由传统行业转向高科技行业,象深圳、苏州等地都在生产“苹果”,产业似乎很“科技”,但这种加工组装为主的高新电子产业,依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末道工序,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还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而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所以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然可以转型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靠政府强力推动转向所谓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拿的还是利润的“边角料”,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转行,不是真正的转型。

“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产品贸易占优势比重向服务贸易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

加工贸易转型与加工贸易升级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总方向是升级,当然它们还有各自的具体方向。

(二)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

1、主体结构转变,由外资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转型。目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国内企业参与不足,我国自身获取的贸易利益较少。鉴于外资企业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加工贸易转型的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内企业主导。

2、加工区域转移,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内陆加工转型。当然这种转移一般只适合单位价值较高、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较低的电子产品等商品,因为加工贸易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对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特别敏感。

3、组织方式转换,由受托型加工向自主生产型企业转型。订单生产的加工贸易主要采用外商指定的进口料件和中间产品,经过简单加工装配再行出口,国内采购比重比较小,对国内上游产业带动作用有限。国家要引导扶持加工企业自主研发新品供委托方选择,再自主安排料件组织生产,尽可能减少进口的品种和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4、生产方式转化,由物耗型加工向清洁化生产转型。在加工贸易开展初期,我们也许考虑得并不全面和深远,事实上那时的中国顾不得也没有资格去挑选企业,环保理念也未建立。而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没有必要再以大量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为国外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换取过剩的贸易顺差,得来吃力不讨好的反倾销制裁。加工贸易在环境保护、环境标准、能耗标准、技术水平上都应高于一般贸易。

5、贸易对象转向,由出口外销向内外销并行转型。加工贸易产品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引导和开发国内市场,并通过国内销售替代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促使加工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在“干中学”,以现有技术设备生产要素为依托,通过技术攻关,进一步培养加工企业关联生产的能力,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三)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

1、产业升级,即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升级。从亚洲四小龙开展加工贸易的情况看,它们原先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打工仔,现在已进入高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重要的制造商和出口商。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地进行了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国内企业可以从他们开展加工贸易所取得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2、产业链升级,即促进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中低端并举升级。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偌大的中国市场、庞大的就业大军决定了中国制造需要高中低端并举,进行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努力向产业链上游靠拢,使高端产品更加体现设计、创意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夯实制造业基础,使中低端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性价比,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3、产业聚集升级,即促进和提高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关联。通过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一批产业群;另一方面有利于一批加工贸易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方面,为产业的升级提供产业条件和协作机制。此项升级工作可与商务部推行的“出口基地建设”和海关总署的“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相结合,以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和关联。

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国内专家学者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较多是一厢情愿、理想化地考虑问题,且多是从政府立场进行指导,是针对国内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通用“验方”,缺乏针对加工贸易的特色“偏方”,所以在运用层面并无多少操作意义。而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根本上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适当引导有利于加快其进程,但一定不能越界,并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笔者有几点个人建议,虽不全面,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或有启发意义。

(一)壮大“X”型产业模式,还原加工贸易真态。

我们在解读加工贸易时,往往说这是一种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贸易方式;可在开展加工贸易时,传统的模式又强调“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是一个现实悖论。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要实现“X”型产业模式(见图一),即进口料件通过中国的加工制造过程,有一部分成为内销制成品;国内料件通过国内的配套加工制造过程成为出口制成品。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是“V”型产业模式(见图二),即进口料件通过中国的加工制造过程成为出口制成品,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少有国内销售。

图一:“X”型产业模式       图二:“V”型产业模式

我们应将过度扩大化的加工贸易“V”型产业模式向“V+X”型产业模式过渡,提高国产料件配套比例和加大加工贸易内销比例。既让国外核心部件组装的高端产品低价服务国内消费者,又让国内大量技术成熟的配套组件服务国外消费者,从而既实现依托“两种资源”的生产性的国际化融合,又实现存在“两个市场”的消费性的国际化融合。

(二)围绕自有品牌引导对外代工转向对内代工。

在加工贸易企业中专做加工装配,靠订单生存的企业和打造品牌的企业,对企业能力、企业结构、企业管理、企业团队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国内有不少企业通过做专做锅碗瓢盆、针头线脑、牙签、打火机等加工成为全球第一,但这些企业的素质和结构都不具备对品牌的把握、对营销渠道的塑造,相关经验知识及其欠缺,如果硬要他们从加工升级到做自有品牌,这种跳跃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中国台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台湾也是靠代工起家的一个区域经济,在面临转型的时候,台湾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曾出现三股潮流:转型打造自己品牌的、半做品牌半做代工的和继续坚持做代工的。如今看来,继续做代工的企业活得更好,比如富士康。两头骑跨的企业活得最惨,因为既做代工又做品牌,就会和自己的客户竞争,结果品牌做不起来,代工客户也大规模流失。而转型做品牌的企业中,只有少数品牌活下来,成功概率较小。

台湾加工贸易转型经验给我们的警示是:政府牵头结合市场进行精细筛选,针对符合条件的少数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打造品牌;而让其它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由为国外企业代工转成为国内品牌企业代工,抱团走向国际市场。一窝蜂地都试图做品牌,在中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甚至是有害的,毕竟中国有上亿劳动人口要通过代工模式予以消化,这是国情铁律。

(三)设立加工贸易最终产品内销免税区(店)。

身处“世界工厂”的中国消费者,有时要付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价格,来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原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采取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措施,解决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我国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

陈德铭强调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国内的售价高于海外,但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称,不仅中国制造的奢侈品在国内的价格高于美国,而且中国制造的衣服、日用品、电脑等等都是如此。比如在深圳组装的苹果iPad算不上奢侈品,在上市之际,一台16G的iPad在美国报价是499美元,在中国香港报价是3888港元,这两个价格折合成人民币均为3300元左右,而在内地市场上的售价则为3988元人民币,每台高出688元。更有甚者,一条东莞生产的Levi's牛仔裤在国内卖899元人民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标价仅24.42美元(折人民币166元)。中国工人想穿自己生产的牛仔裤,要掏美国消费者5倍的银子。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代工的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等5类产品的20个品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国内市场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要转变在中国加工制造的最终产品,国内售价却远高于国外的状况,让国内民众分享价廉物美的加工贸易成果,“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笔者建议设立国家加工贸易最终产品内销免税区(店)。

具体操作思路是:在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示范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选定合适地点设立国家加工贸易最终产品内销免税区(店)。该区(店)类似于海南离岛免税的操作思路,区(店)内销售的产品视同外销,适用保税政策。中国公民凭身份证每年准予在区(店)内自购一定金额的商品,这些商品属于在我国完成代工的国际品牌最终消费产品,其中包含的保税料件待征的进口环节税予以免征,以大幅降低最终消费产品售价,让国内消费者占“便宜”。江苏苏州作为全国两个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区域内加工的国际品牌最终消费产品众多,可作为首发试点城市。

(四)创造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其运行基础是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要通过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加工贸易的经营成本。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应加强商务、海关、外管、税务、国检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规范审批程序,减化工作环节,改进服务方式,为企业进行加工贸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顺畅。同时,推进“电子政务”,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统一的联网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企业商务成本。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制度支持。

(五)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其发展。

今后,仍应坚持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中央引导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政策制定要契合加工贸易主导产业群和本土的经济资源所内涵的技术进步路线,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并要与我国产业总体制度环境(如竞争、融资、研发、人才、教育等)相耦合,以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加工贸易在我国依然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我们相信,通过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发表于2011年第10期《国际贸易》杂志,文中部分数据2013年有增改)


相关内容

  • 6个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 6个东莞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转型升级现状:东莞成功案例逐步显现 2013年01月29日00:54 来源:东莞时报 主持人:已经取得成效了? 徐建华:获得浴火重生.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发展所需.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后,随着国际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又是一轮的转型升级.这次落实朱小丹省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结 ...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乾1,王广波2,黄淑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10023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 ...

  • _广东省外贸区域发展差异与外贸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 0卷第1 期第3 2014年1月 国际经贸探索 30N o. 1Vol. J A N . 2014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广东省外贸区域发展差异与外贸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杨友孝,陈文良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广东广州51000 ...

  • 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作者:薛继亮 产业经济研究 2013年12期 伴随着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同时产业优化升级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因此,选择那些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并且进行创新和 ...

  • "优化产业结构是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 "优化产业结构是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东莞市市长李毓全谈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经验 类别:经济新闻 作者:佘慧萍 原创 浏览量:210 发布时间:2009-11-05 版次:AA10 版名:特别报道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个寻找新的经济平衡的时代,对于中国,这是个经 ...

  • 广东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
  • 摘 要 产业结构升级指的是产业结构原始初级状态,向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变化.有相应竞争力的高级状态转变的过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下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能够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东省的纺织 ...

  • 广东省加工贸易
  • 后金融危机时期广东省加工贸易产 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 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广东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广东加工贸易上,使得其转型与升级更为艰难.本文通过阐述广州加工贸易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存在的 ...

  • 江苏省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江苏商论 ・国际商务・ 2013.5 江苏省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陶娟.孙本芝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摘要: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了江苏省加工贸易的现状.基于研究结果,认为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与加工贸易升级负相关,外商直接投 ...

  • 发展实体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 发展实体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双轮驱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我 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