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_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第22卷第6A 期2006年12月

[文章编号]1002 8528(2006) 06A 61 04

建 筑 科 学

BUILDING SCIE NCE

Vol 22, No 6A Dec. 2006

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

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胡海洪, 柏文峰

1, 2

1

(1.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24; 2.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传统傣族民居更新, 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提炼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 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傣族新民居。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更新实践进行了简要总结, 提出了在传统民居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民居; 更新; 西双版纳; 新民居[中图分类号]TU241. 5 [文献标识码]A

Reasonable Retrofit Way for Traditional Dwellings

Taking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Dai Dwellings in Manjingfa Villa ge in SipSong Panna as an E xample HU Hai hong

1, 2

, B AI Wen feng

1

(1. Institute o f Green Vernacular Building , Kun ming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650224, Yunnan , China ; 2. De p a rtment of

Architecture , H uaiyin Institute o f T echnology , H uai an 223001, Jiangsu , China ) [Abstract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Dai house is based on two importan t factors, one i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 ture and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 other is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the retrofi t practice of Sipsong Panna Dai d wellings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is issue.

[Keywords ]traditional d welling; retrofit; Sipsong Panna; new d welling

1 引 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凝聚着历朝历代国人的智慧和才华。近一百年来, 学界的诸多前辈曾先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成果卓著, 专著甚多。

长期以来, 有关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困扰着国民。大量专家学者对传统民居的欣赏与赞叹的同时, 往往希望保护这些民居,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民居居住者而言, 却是急待改善和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 传统民居的改

[收稿日期]2006 07 17 [一次修回]2006 07 24[二次修回]2006 08 24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2NG21),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50368001)

[作者简介]胡海洪(1977 ) , 男, 硕士研究生, 助工[[1]

建是势不可挡的, 传统文化的历史遗存和现实的居住环境条件, 决定了中国传统民居在保护少量精粹的同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更新。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及现状

2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是干栏式建筑。早期的傣族传统民居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 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 就是盖在屋面上的草排也用竹蔑栓扎。由于建筑材料以竹为主, 故有竹楼之称。自上个世纪以来, ! 竹楼∀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傣族干栏常临水边! 近水楼居∀, 明#云南图经志书∃记载:! 其地下潦上雾, 四时热毒, 民多于水边构楼以

[2]

居, 间晨至夕, 濒浴于水中∀。

传统傣族居住的! 竹楼∀平面形式接近于方形, 自楼梯拾级而上, 先到前廊。前廊有顶无墙, 是一多功能(家务、休憩、交往、望) 的前导空间, 有良好的展,

62

建筑科学

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2卷

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 既实用, 又有很强的装饰性, 是干栏民居形式必有的空间语言符号。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并列两间, 左卧室, 右堂屋。堂屋中设火塘, 是起居、会客或客人留宿处, 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卧室不加分隔, 席地而坐, 由长及幼, 自里向外顺序排列。前廊、堂屋、卧室三者有门连通, 构成纵向并列, 空间上由开敞到封闭, 见图1。

屋顶形式为歇山式, 坡度较陡, 重檐居多, 屋面交错组合, 外形轮廓丰富, 见图2

3 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

更新改造前的曼景法村与目前版纳地区其它傣族寨子一样, 存在用砖柱作支撑的木楼、砖混结构平房等。由于村民倚赖生存的大量田地被征用, 未来主要的经济收入依靠种植橡胶树割胶获得。因此村民们希望通过村寨的更新改造, 提升品位, 建设成有傣族特色的现代化村寨, 一方面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发展村寨旅游业, 拓宽经济收入渠道。

传统民居的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下结合笔者在西双版纳参与曼景法村寨更新实践的体会, 通过几个方面的总结来说明曼景法村傣族民居的更新过程。

3 1 更新实践的介入

2004年9月笔者从西双版纳州建设局获悉曼景法傣族村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更新, 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此之前笔者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设计, 虽然在版纳州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也仅仅建造了少量的实验性民居, 还没有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如果这一次能够参与进来的话,

图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平面图

不仅可以增强新民居的示范作用, 而且将为民居研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2004年10月研究所一行人前往西双版纳对傣族传统民居及村寨进行调研, 同时带上了所做的曼景法村新民居草图, 希望能与村民作初步的探讨。到达西双版纳以后, 与州建设局的同志、村干部及村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对曼景法村寨的改造更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此,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正式介入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工作。

图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木楼

2 2 傣族民居现状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傣族民居的新建和改建愈来愈多; 由于保护森林, 禁伐木材, 傣族居民的传统建盖模式受到了影响, 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 傣族村寨出现了大量砖柱木楼, 甚至不少! 汉式∀平顶民居建筑, 完全失去了地方传统特色。因此, 研究并推广傣族新民居, 引导傣族群众提高居住质量, 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代替木材, 对保护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 继承和发展傣族

3 2 参与模式

众所周知, 民居是广大民众的居住建筑, 是依据传统的建造方法, 使用当地的材料, 由当地居民自己建造的建筑。因此, 民居的居住者和营建主体都是广大民众,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民居更新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从更新实践参与主体来看, 有代表村民集体利益的村民代表(主要是村干部和党员同志) 和作为更新改造主体的广大村民, 也有州建设局民居推广办的同志和参与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 昆明理工大学

第6A 期胡海洪, 等: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

63

更新实践之初, 笔者就决定把地方民居建造方式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把自己定位为技术援助者的角色, 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积极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 充分尊重村民及地方技术人员的意见, 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使之真正成为更新的主人, 曼景法村民居更新模式见图3

见图4。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适应变形的能力强; &自重轻、材料省; ∋无梁、无柱帽, 属板柱结构, 层高可降低, 平面可根据用户自己的要求自由隔断; (耐火性好, 耐久性好, 防腐、防潮能力强; ) 截面尺寸为250mm ∗250mm(传统木柱为220mm ∗220mm) ; +施工速度快, 现场用工少, 水电用量少。

[4]

图4 IMS 体系大柱网垫块式拼板技术

屋顶材料采用新型瓦材, 防水、防火、防虫、防

图3 曼景法村民居更新模式

腐。屋架采用钢结构或钢木结构, 充分利用原有旧木材, 以降低房屋造价、减轻住户经济负担, 同时便于村民参与自建和屋顶形式的灵活多样化。尽管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诸多优点,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并没有要求村民都选用这种结构, 而是给其自由选择的权力。2005年1月开工的第一批示范户中只有4户采用装配式结构, 另有8户采用砖混结构或者现浇框架结构。第一批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后, 广大村民认为新结构体系比砖混结构好, 所以后续建设的27户都自愿选择装配式结构。根据专家对新民居造价测算:砖混结构造价为

22

969元 m , 现浇框架结构为791元 m , I MS 体系结构造价为726元 m 。经济性对比结论:IMS 体系结构新民居比砖混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新民居造价分别低25 15%和8 26%。如果建筑拆迁, 预制构件可重复利用, 重建时可节省20%的投资。(数据来源于#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2NG21) 结题报告#轻钢IMS 体系预算导则∃) 3 4 建筑单体设计

2

3 3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

传统傣族民居是干栏式建筑, 主体结构以穿斗式联结为主, 辅以捆绑式联结, 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材或木材, 屋面覆盖草排。解放以后傣族民居主要以木材为建筑材料, 近些年来, 由于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西双版纳森林面积急剧下降, 这就使得传统民居的用材来源日趋紧张, 继续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楼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

为保持传统民居的干栏式建筑架空通透特点, 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就成为必然。结合以往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试验性研究成果, 决定曼景法村新民居主体结构仍然采用整体预应力装配式(I MS) 体系新技术。I MS 体系起源于南斯拉夫, 是我国建设部! 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只有两种基本构件:柱和楼板。体系的基本原理是用后张拉法将楼板和柱连接起来, 在板和柱之间形成预应力

, ,

[3]

64

建筑科学

第22卷

人民的生活也日益丰富, 新民居平面功能划分呈向细致化发展的趋势。与传统民居形式相比, 房间的类型增多了, 设置了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功能房间。新民居底层一边设有客房, 以作旅游接待之用; 另一边架空, 可以做一些家务、接待亲朋好友, 部分取代了过去的前廊和展台的功能。新民居的这些变化标志着傣族居民的日常活动场所开始从楼上向楼下扩展。

2) 立面造型设计 新民居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墙体围护材料的改变, 传统的竹楼, 主要以竹、木材料围护, 如今主要是砖材; 墙面也作了粉刷, 柱、梁凸出了墙体表面, 是对传统民居构件的继承, 使立面看上去简洁、纯净而又不失变化。另一个改进是在墙体高度上, 传统民居层高一般在1 8~2 5m 之间, 开窗小或者不开窗, 室内光线差, 空气不流通; 新民居层高增加到2 6~3 0m 之间, 这样墙身可以开窗, 并且加大窗洞面积, 正立面、背立面都可开窗, 使空气对流加强, 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

3 5 曼景法村寨总体环境整治

村寨和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曼景法村寨更新实践中, 充分考虑其相互关系, 包括气候、水体、林木以及村寨与地形的关系, 这些因素及建筑空间的尺度综合作用产生村寨独特的居住形态。设计规划力求保持其传统傣族村寨的自然环境特色, 尽量保持村寨周围环境原貌, 并适当作些改造, 保留了寨子三面的水体和林木。还对寨心周围环境, 对建筑、场地、绿化作了调整, 使之成为村民及游客交往、聚会的公共活动空间, 梳理了村寨聚落结构与交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见图5

4 更新实践带来的启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人居环境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明、经济与历史, 文化价值的冲突在当代村落中显得越来越明显。因

此, 在传统村落民居的更新过程中, 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1) 谁是民居建造的主体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村落民居更新模式、过程和结果。广大村民是民居建设的主体, 他们必须参加到居住环境的创造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需求, 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参与实践的整个过程。

2) 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担当起文化载体与延续人类生活的角色。在人类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诞生之前, 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作为维系若干代人之间风俗文化信息联通性的纽带

[6]

[5]

。因此, 对传统民居更新改造, 必须尊重当地

的民俗文化, 一方面努力保持和继承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另一方面保证村民进入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现代生活。

3) 经济性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民居的更新离不开经济的制约。目前, 我国亟待改造更新的传统民居, 很多还处于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 不可能都进行彻底的更新。因此, 传统民居的更新必须适合相应的经济能力, 在满足现代居住生活和舒适性的基础上, 尽可能经济。同时, 民居的更新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地方再生资源, 为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 中国民居研究现状[C].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

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1)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8~30.

[2] 杨大禹.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 ]. 天津:天津

大学出版社, 1997, 29~31.

[3] 朱良文. 走实验之路探竹楼更新[J]. 新建筑, 2000(2) :12~15. [4] 柏文峰. 傣族新民居的结构现状及合理选型[J]. 昆明:云南工

业大学学报, 1999(2) :44~48.

[5] 王路. 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德国更新规划的启示

[J]. 建筑学报, 1999(11) :16~21.

[6] 张晓春, 李翔宁. 建筑与民俗 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

[J]. 华中建筑, 1998(4) :28~29.

图5 曼景法村正在建成的傣族新民居

第22卷第6A 期2006年12月

[文章编号]1002 8528(2006) 06A 61 04

建 筑 科 学

BUILDING SCIE NCE

Vol 22, No 6A Dec. 2006

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

以西双版纳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为例

胡海洪, 柏文峰

1, 2

1

(1.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24; 2.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传统傣族民居更新, 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提炼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 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傣族新民居。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更新实践进行了简要总结, 提出了在传统民居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民居; 更新; 西双版纳; 新民居[中图分类号]TU241. 5 [文献标识码]A

Reasonable Retrofit Way for Traditional Dwellings

Taking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Dai Dwellings in Manjingfa Villa ge in SipSong Panna as an E xample HU Hai hong

1, 2

, B AI Wen feng

1

(1. Institute o f Green Vernacular Building , Kun ming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650224, Yunnan , China ; 2. De p a rtment of

Architecture , H uaiyin Institute o f T echnology , H uai an 223001, Jiangsu , China ) [Abstract ]The retrofit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Dai house is based on two importan t factors, one i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 ture and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 other is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the retrofi t practice of Sipsong Panna Dai d wellings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is issue.

[Keywords ]traditional d welling; retrofit; Sipsong Panna; new d welling

1 引 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凝聚着历朝历代国人的智慧和才华。近一百年来, 学界的诸多前辈曾先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成果卓著, 专著甚多。

长期以来, 有关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困扰着国民。大量专家学者对传统民居的欣赏与赞叹的同时, 往往希望保护这些民居,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民居居住者而言, 却是急待改善和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 传统民居的改

[收稿日期]2006 07 17 [一次修回]2006 07 24[二次修回]2006 08 24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2NG21),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50368001)

[作者简介]胡海洪(1977 ) , 男, 硕士研究生, 助工[[1]

建是势不可挡的, 传统文化的历史遗存和现实的居住环境条件, 决定了中国传统民居在保护少量精粹的同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更新。

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及现状

2 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是干栏式建筑。早期的傣族传统民居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 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 就是盖在屋面上的草排也用竹蔑栓扎。由于建筑材料以竹为主, 故有竹楼之称。自上个世纪以来, ! 竹楼∀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傣族干栏常临水边! 近水楼居∀, 明#云南图经志书∃记载:! 其地下潦上雾, 四时热毒, 民多于水边构楼以

[2]

居, 间晨至夕, 濒浴于水中∀。

传统傣族居住的! 竹楼∀平面形式接近于方形, 自楼梯拾级而上, 先到前廊。前廊有顶无墙, 是一多功能(家务、休憩、交往、望) 的前导空间, 有良好的展,

62

建筑科学

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2卷

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 既实用, 又有很强的装饰性, 是干栏民居形式必有的空间语言符号。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并列两间, 左卧室, 右堂屋。堂屋中设火塘, 是起居、会客或客人留宿处, 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卧室不加分隔, 席地而坐, 由长及幼, 自里向外顺序排列。前廊、堂屋、卧室三者有门连通, 构成纵向并列, 空间上由开敞到封闭, 见图1。

屋顶形式为歇山式, 坡度较陡, 重檐居多, 屋面交错组合, 外形轮廓丰富, 见图2

3 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

更新改造前的曼景法村与目前版纳地区其它傣族寨子一样, 存在用砖柱作支撑的木楼、砖混结构平房等。由于村民倚赖生存的大量田地被征用, 未来主要的经济收入依靠种植橡胶树割胶获得。因此村民们希望通过村寨的更新改造, 提升品位, 建设成有傣族特色的现代化村寨, 一方面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发展村寨旅游业, 拓宽经济收入渠道。

传统民居的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下结合笔者在西双版纳参与曼景法村寨更新实践的体会, 通过几个方面的总结来说明曼景法村傣族民居的更新过程。

3 1 更新实践的介入

2004年9月笔者从西双版纳州建设局获悉曼景法傣族村寨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更新, 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此之前笔者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设计, 虽然在版纳州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也仅仅建造了少量的实验性民居, 还没有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如果这一次能够参与进来的话,

图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平面图

不仅可以增强新民居的示范作用, 而且将为民居研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2004年10月研究所一行人前往西双版纳对傣族传统民居及村寨进行调研, 同时带上了所做的曼景法村新民居草图, 希望能与村民作初步的探讨。到达西双版纳以后, 与州建设局的同志、村干部及村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对曼景法村寨的改造更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此, 昆明理工大学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正式介入曼景法村傣族民居更新实践工作。

图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木楼

2 2 傣族民居现状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傣族民居的新建和改建愈来愈多; 由于保护森林, 禁伐木材, 傣族居民的传统建盖模式受到了影响, 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 傣族村寨出现了大量砖柱木楼, 甚至不少! 汉式∀平顶民居建筑, 完全失去了地方传统特色。因此, 研究并推广傣族新民居, 引导傣族群众提高居住质量, 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代替木材, 对保护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 继承和发展傣族

3 2 参与模式

众所周知, 民居是广大民众的居住建筑, 是依据传统的建造方法, 使用当地的材料, 由当地居民自己建造的建筑。因此, 民居的居住者和营建主体都是广大民众,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民居更新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从更新实践参与主体来看, 有代表村民集体利益的村民代表(主要是村干部和党员同志) 和作为更新改造主体的广大村民, 也有州建设局民居推广办的同志和参与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 昆明理工大学

第6A 期胡海洪, 等:探索传统民居合理的更新途径

63

更新实践之初, 笔者就决定把地方民居建造方式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把自己定位为技术援助者的角色, 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积极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 充分尊重村民及地方技术人员的意见, 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使之真正成为更新的主人, 曼景法村民居更新模式见图3

见图4。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适应变形的能力强; &自重轻、材料省; ∋无梁、无柱帽, 属板柱结构, 层高可降低, 平面可根据用户自己的要求自由隔断; (耐火性好, 耐久性好, 防腐、防潮能力强; ) 截面尺寸为250mm ∗250mm(传统木柱为220mm ∗220mm) ; +施工速度快, 现场用工少, 水电用量少。

[4]

图4 IMS 体系大柱网垫块式拼板技术

屋顶材料采用新型瓦材, 防水、防火、防虫、防

图3 曼景法村民居更新模式

腐。屋架采用钢结构或钢木结构, 充分利用原有旧木材, 以降低房屋造价、减轻住户经济负担, 同时便于村民参与自建和屋顶形式的灵活多样化。尽管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诸多优点,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并没有要求村民都选用这种结构, 而是给其自由选择的权力。2005年1月开工的第一批示范户中只有4户采用装配式结构, 另有8户采用砖混结构或者现浇框架结构。第一批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后, 广大村民认为新结构体系比砖混结构好, 所以后续建设的27户都自愿选择装配式结构。根据专家对新民居造价测算:砖混结构造价为

22

969元 m , 现浇框架结构为791元 m , I MS 体系结构造价为726元 m 。经济性对比结论:IMS 体系结构新民居比砖混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新民居造价分别低25 15%和8 26%。如果建筑拆迁, 预制构件可重复利用, 重建时可节省20%的投资。(数据来源于#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2NG21) 结题报告#轻钢IMS 体系预算导则∃) 3 4 建筑单体设计

2

3 3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

传统傣族民居是干栏式建筑, 主体结构以穿斗式联结为主, 辅以捆绑式联结, 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材或木材, 屋面覆盖草排。解放以后傣族民居主要以木材为建筑材料, 近些年来, 由于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西双版纳森林面积急剧下降, 这就使得传统民居的用材来源日趋紧张, 继续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楼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

为保持传统民居的干栏式建筑架空通透特点, 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就成为必然。结合以往所做的傣族新民居试验性研究成果, 决定曼景法村新民居主体结构仍然采用整体预应力装配式(I MS) 体系新技术。I MS 体系起源于南斯拉夫, 是我国建设部! 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只有两种基本构件:柱和楼板。体系的基本原理是用后张拉法将楼板和柱连接起来, 在板和柱之间形成预应力

, ,

[3]

64

建筑科学

第22卷

人民的生活也日益丰富, 新民居平面功能划分呈向细致化发展的趋势。与传统民居形式相比, 房间的类型增多了, 设置了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功能房间。新民居底层一边设有客房, 以作旅游接待之用; 另一边架空, 可以做一些家务、接待亲朋好友, 部分取代了过去的前廊和展台的功能。新民居的这些变化标志着傣族居民的日常活动场所开始从楼上向楼下扩展。

2) 立面造型设计 新民居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墙体围护材料的改变, 传统的竹楼, 主要以竹、木材料围护, 如今主要是砖材; 墙面也作了粉刷, 柱、梁凸出了墙体表面, 是对传统民居构件的继承, 使立面看上去简洁、纯净而又不失变化。另一个改进是在墙体高度上, 传统民居层高一般在1 8~2 5m 之间, 开窗小或者不开窗, 室内光线差, 空气不流通; 新民居层高增加到2 6~3 0m 之间, 这样墙身可以开窗, 并且加大窗洞面积, 正立面、背立面都可开窗, 使空气对流加强, 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

3 5 曼景法村寨总体环境整治

村寨和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曼景法村寨更新实践中, 充分考虑其相互关系, 包括气候、水体、林木以及村寨与地形的关系, 这些因素及建筑空间的尺度综合作用产生村寨独特的居住形态。设计规划力求保持其传统傣族村寨的自然环境特色, 尽量保持村寨周围环境原貌, 并适当作些改造, 保留了寨子三面的水体和林木。还对寨心周围环境, 对建筑、场地、绿化作了调整, 使之成为村民及游客交往、聚会的公共活动空间, 梳理了村寨聚落结构与交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见图5

4 更新实践带来的启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人居环境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明、经济与历史, 文化价值的冲突在当代村落中显得越来越明显。因

此, 在传统村落民居的更新过程中, 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1) 谁是民居建造的主体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村落民居更新模式、过程和结果。广大村民是民居建设的主体, 他们必须参加到居住环境的创造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需求, 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参与实践的整个过程。

2) 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担当起文化载体与延续人类生活的角色。在人类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诞生之前, 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作为维系若干代人之间风俗文化信息联通性的纽带

[6]

[5]

。因此, 对传统民居更新改造, 必须尊重当地

的民俗文化, 一方面努力保持和继承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另一方面保证村民进入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现代生活。

3) 经济性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民居的更新离不开经济的制约。目前, 我国亟待改造更新的传统民居, 很多还处于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 不可能都进行彻底的更新。因此, 传统民居的更新必须适合相应的经济能力, 在满足现代居住生活和舒适性的基础上, 尽可能经济。同时, 民居的更新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地方再生资源, 为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 中国民居研究现状[C].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

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1)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8~30.

[2] 杨大禹.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 ]. 天津:天津

大学出版社, 1997, 29~31.

[3] 朱良文. 走实验之路探竹楼更新[J]. 新建筑, 2000(2) :12~15. [4] 柏文峰. 傣族新民居的结构现状及合理选型[J]. 昆明:云南工

业大学学报, 1999(2) :44~48.

[5] 王路. 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德国更新规划的启示

[J]. 建筑学报, 1999(11) :16~21.

[6] 张晓春, 李翔宁. 建筑与民俗 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

[J]. 华中建筑, 1998(4) :28~29.

图5 曼景法村正在建成的傣族新民居


相关内容

  •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 傣族传统民居技术更新的可持续性研究 [摘 要]以往的民居改建.更新理论和原则或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探讨问题,本文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保留和继承部分民居传统技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从技术角度实现对西双版纳城子寨傣族传统民居的积极保护与有序更新,走出技术适宜更新的 ...

  • 傣族竹楼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 傣族竹楼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郑彬1 陈晓扬2 傅秀章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6) 摘要:通过对一座典型傣族竹楼夏季热环境的实测,分析其夏季热环境特征以及成因.发现其底层架空. 遮阳.轻薄的维护结构以及自然通风的降温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傣族人民生 ...

  • 勐巴娜西构想_德宏世居少数民族聚落旅游产业园概念方案_朱昌茂
  • ·230·价值工程 "勐巴娜西"构想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聚落旅游产业园概念方案 IdeaofMengbanaxi:ConceptPlanningfortheResidentEthnicMinoritiesSettlement ofTourismIndustrialParkin ...

  • 浅谈傣族竹楼
  • 浅谈傣族竹楼 (图1) 学 院:外国语学院 姓 名:李晓彤 学 号:[1**********]0 指导老师:韦学飞 时 间:2012年12月 浅谈傣族竹 目录 一.傣族竹楼地理位置极其建筑风格 (一)傣族地理位置 (二)干栏式建筑 二.傣族竹楼历史来源以及其优缺点 (一)历史来源 (二)优点及缺点 ...

  • 傣族风俗_1500字
  •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n ...

  • 云南云南特色景观规划
  •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Virescence ·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应用基金项目(编号:2007E027M).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7C30245).昆明理工大学校人才科研启动 ...

  • 西双版纳州概况[1]
  • 一. 西双版纳州概况 一.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成立最早的自治州.西双版纳为傣语地名,傣语音译"西双"即十二,"版纳"即千块田,意译为"向封建领主提供贡赋的十二个行政单位".全州 ...

  • 中国民族概论大纲
  • 中国民族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基本情况的课程.是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分数2,周学时2.总学分数36. 课程前三章属于总论性质,分别介绍"中国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观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构分析.希望从经济.文化方面整体把握中国民族的 ...

  • 论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之美学特质
  • 著名少数民族作家李舵的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诗意般的语言描写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清新宁静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立体地展示了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唯美的.至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山河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每次掩卷沉思,我都深深感到李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