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伴随着高校扩招浪潮,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治学的方法,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而研究生阶段又是“精神成人”的重要时期,德育同样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本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机制,最终导致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

首先,需要明晰教育工作者在学校运作过程中,承担着何种职责,其中研究生导师尤为重要。导师一词,源自佛教语tutor,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这和现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老师导引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意义有相通之处。研究生教育,导师之“导”体现在教导、引导、劝导三方面。教导重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和积累;引导立足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劝导强调导师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这三方面的指导应是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融为一体。

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这里强调“受教育”而非“被教育”,就是希望实现本科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向研究生学习主动探知的地位的转变。本科教学是工厂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毕业贴上合格的标签便向社会输送了一个标准化产品。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导师制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旨在突出个性的精雕细琢。但随着扩招人数的逐渐增多,导师面对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周期不变的要求下,只能缩减工时,几乎很少给学生单独予以指导。于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只能束之高阁,终成为理想蓝图。基于此,研究生更应该自发主动的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抵抗,置之不理。

再次,建立以导师为主导,以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为辅助,以研究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全方位、互动式培养模式。老师的职责功能不同,却都抱着教书育人的同样目的。如果说研究生是一只开往成功彼岸的船,那么导师则是舵手,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充当了水手的角色。船只有不断的优化结构,提高安全性和功能性才能较好地避风避险,前行万里。舵手要掌握前行的方向,是徘徊于湍流蜿

蜒的小溪中,还是奔向浩瀚无际的大海,这决定了未来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前景。而激流中暗礁重重,水手则为舵手提供了通往大海的指南,扫清障碍,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角色不同的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机制。若一个同学总是为就业出路担忧,自然会影响学业完成的主动性和高效性;若其不了解学业方向,误入某导师门下却没有相关老师予以疏导解决,自然会影响导师和研究生间的关系。因此,建立沟通机制不仅要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老师之间也须如此。其需要借助彼此的力量,才能统筹兼顾,事半功倍。

以上分析了一种师生关系的理想建构,而在高等教育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滋生了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师生关系尤其令人注目。

古往今来,每每言及师生关系,总是充满了美誉和感动。“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的描述,表达了中国社会对于老师的尊重和评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成为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对学生的提携、关爱和指点,会让学生走出重重迷雾,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更好的增加学养和见解。同时,老师对学生生活的关爱,对为人处事的指点和提携,则让学生在感恩中迅速健康成长。很多师生关系被社会传为佳话,老师平易近人,提携关爱后学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师生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同时,在教学和互动中,师生能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讨论的范围方方面面,在教学和交流中,师生间在学养上层次不一,而师生主体则是平等的。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了学费,教师取得收入。所以师生关系还是一种交换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同时,随着扩招,生师比例越来越大,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传统的精英教育被打破。全国政协委员柴宝成认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个博导每年招进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数量有的达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一个茶壶配二三十个盖的现象越来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慨,过去那种一对一的师生比已经过去了,所谓师生如父子一样在饭桌上讨论学问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此外,竞争加剧,就业形式严峻,也一定程度疏远了师生关系。除了教学外,教师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老师更是身兼数

职,必然导致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减少。同时,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应对各种门槛,交流少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淡化。

同时,也该看到,作为80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渴望自由平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著名地理学家秦大河院士在回答80后师生关系中回答到:“现在的学生的求学过程,一帆风顺、一路畅通,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做研究生,年纪轻轻。所以,看待“80后”的一代人,要用历史的眼光、要考虑到不同的时代背景。我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成长的时代背景比较好。教育过程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育人”问题。秦院士认为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提携和帮助的关系。我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兴趣、特质、潜力,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完成课题任务;我也希望研究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与同学之间增进沟通、增进理解,不断进步”。

招收培养研究生,主要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各大高校对研究生的期望,与社会的期望是一致的,期望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和学习锻炼,既学会做科研、做学问,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做有道德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又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和竞争等等,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在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学术道德的教育培养问题。对于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尊重他人、严于律己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应该是相互衔接的连续过程,也应该由学校和社会、家庭共同承载并形成完整体系。各大高校在这方面要给予重视,除了课堂教育、案例教育等常规措施外,在管理上也非常明确和严格。再一个就是导师责任的问题。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时间跟随导师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各方面的培养和要求,离不开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依赖导师的悉心指导。

如今在我国,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已经不是新鲜事。假如学生只是跟着别人把“老师”调侃为“老板”,没有特别的含意,那也没什么。但是,这样的称谓,往往在其中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一些功利化倾向,值得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生是需要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但在实际的指导和培养中,是注重学生的成长,还是

注重导师科研项目的完成?学校对导师的考核,往往要强调课题数量、项目完成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任务;导师要完成这些任务,是简单地转嫁给学生,还是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这些问题上往往存在偏差。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育人”为先,还是“用人”为先的问题,也是“老师”和“老板”的差异所在。

在现实中,没有科研课题就很难发表论文,所以研究生也想尽量找有科研项目的导师;跟随有科研项目的导师,不仅对完成毕业论文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助教、助研、助管”津贴的申请。也许有的学生认为,从导师的课题中领取了津贴,老师还决定着学生能否按期毕业的命运,也就把导师当成了“老板”。

显然,育人是根本,要有育人的社会责任。作为导师,自己就首先要从“老板”的框框里跳出来,一定要明确育人为先的正确导向。不仅要教会学生做学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教会做人。可以并且提倡,把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切不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就研究生院而言,应取消研究生发表期刊论文的全院统一量化要求,而应根据具体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课题项目的特点,由研究所和导师提出相应的合理要求。而且还应该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引导和梳理,明确纠正单纯追求发表文章数量的倾向,制止个别导师不符合规范的做法。总的来讲,学生的期刊论文发表,可以作为其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但毕业考核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衡量,学位授予还是要集中在学位论文质量的审定。

诚然,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运行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我们不可否认师生关系有异化为利益关系、功利目的的成分所在。高校评估体系重科研成果,轻教学实践的指挥棒作用加之扩招的压力,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对学生教学工作投入不够。这些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所以一方面社会各界要有全局的问题意识,但另一方面这些个体很难改变,需要把精力更多集中在言传身教当中,做好自己所能做的,让每一个学生能高高兴兴进来,圆圆满满出去。

很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他们在叙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会提及自己的导师—不仅给他们指出学术前进的方向,更教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对研究生最好的思想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导

师除了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也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完善、人文素养的汲取,注重国家发展、民族兴衰、个人责任,注重修身正己。论及研究生导师与师生关系,并非重拾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旨在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入手,赋予其新的思考和意义。或许在短期内实现重建是一个过高的期望,但至少每个人能对其投以一种持久而真诚的关注,让师生间的温情能拂暖校园,温暖人心。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伴随着高校扩招浪潮,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治学的方法,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而研究生阶段又是“精神成人”的重要时期,德育同样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本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机制,最终导致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

首先,需要明晰教育工作者在学校运作过程中,承担着何种职责,其中研究生导师尤为重要。导师一词,源自佛教语tutor,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这和现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老师导引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意义有相通之处。研究生教育,导师之“导”体现在教导、引导、劝导三方面。教导重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和积累;引导立足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劝导强调导师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这三方面的指导应是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融为一体。

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这里强调“受教育”而非“被教育”,就是希望实现本科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向研究生学习主动探知的地位的转变。本科教学是工厂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毕业贴上合格的标签便向社会输送了一个标准化产品。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导师制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旨在突出个性的精雕细琢。但随着扩招人数的逐渐增多,导师面对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周期不变的要求下,只能缩减工时,几乎很少给学生单独予以指导。于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只能束之高阁,终成为理想蓝图。基于此,研究生更应该自发主动的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抵抗,置之不理。

再次,建立以导师为主导,以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为辅助,以研究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全方位、互动式培养模式。老师的职责功能不同,却都抱着教书育人的同样目的。如果说研究生是一只开往成功彼岸的船,那么导师则是舵手,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充当了水手的角色。船只有不断的优化结构,提高安全性和功能性才能较好地避风避险,前行万里。舵手要掌握前行的方向,是徘徊于湍流蜿

蜒的小溪中,还是奔向浩瀚无际的大海,这决定了未来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前景。而激流中暗礁重重,水手则为舵手提供了通往大海的指南,扫清障碍,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角色不同的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机制。若一个同学总是为就业出路担忧,自然会影响学业完成的主动性和高效性;若其不了解学业方向,误入某导师门下却没有相关老师予以疏导解决,自然会影响导师和研究生间的关系。因此,建立沟通机制不仅要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老师之间也须如此。其需要借助彼此的力量,才能统筹兼顾,事半功倍。

以上分析了一种师生关系的理想建构,而在高等教育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滋生了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师生关系尤其令人注目。

古往今来,每每言及师生关系,总是充满了美誉和感动。“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的描述,表达了中国社会对于老师的尊重和评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成为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对学生的提携、关爱和指点,会让学生走出重重迷雾,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更好的增加学养和见解。同时,老师对学生生活的关爱,对为人处事的指点和提携,则让学生在感恩中迅速健康成长。很多师生关系被社会传为佳话,老师平易近人,提携关爱后学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师生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同时,在教学和互动中,师生能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讨论的范围方方面面,在教学和交流中,师生间在学养上层次不一,而师生主体则是平等的。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了学费,教师取得收入。所以师生关系还是一种交换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同时,随着扩招,生师比例越来越大,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传统的精英教育被打破。全国政协委员柴宝成认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个博导每年招进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数量有的达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一个茶壶配二三十个盖的现象越来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慨,过去那种一对一的师生比已经过去了,所谓师生如父子一样在饭桌上讨论学问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此外,竞争加剧,就业形式严峻,也一定程度疏远了师生关系。除了教学外,教师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老师更是身兼数

职,必然导致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减少。同时,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应对各种门槛,交流少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淡化。

同时,也该看到,作为80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渴望自由平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著名地理学家秦大河院士在回答80后师生关系中回答到:“现在的学生的求学过程,一帆风顺、一路畅通,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做研究生,年纪轻轻。所以,看待“80后”的一代人,要用历史的眼光、要考虑到不同的时代背景。我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成长的时代背景比较好。教育过程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育人”问题。秦院士认为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提携和帮助的关系。我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兴趣、特质、潜力,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完成课题任务;我也希望研究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与同学之间增进沟通、增进理解,不断进步”。

招收培养研究生,主要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各大高校对研究生的期望,与社会的期望是一致的,期望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和学习锻炼,既学会做科研、做学问,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做有道德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又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和竞争等等,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在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学术道德的教育培养问题。对于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尊重他人、严于律己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应该是相互衔接的连续过程,也应该由学校和社会、家庭共同承载并形成完整体系。各大高校在这方面要给予重视,除了课堂教育、案例教育等常规措施外,在管理上也非常明确和严格。再一个就是导师责任的问题。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时间跟随导师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各方面的培养和要求,离不开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依赖导师的悉心指导。

如今在我国,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已经不是新鲜事。假如学生只是跟着别人把“老师”调侃为“老板”,没有特别的含意,那也没什么。但是,这样的称谓,往往在其中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一些功利化倾向,值得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生是需要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但在实际的指导和培养中,是注重学生的成长,还是

注重导师科研项目的完成?学校对导师的考核,往往要强调课题数量、项目完成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任务;导师要完成这些任务,是简单地转嫁给学生,还是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这些问题上往往存在偏差。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育人”为先,还是“用人”为先的问题,也是“老师”和“老板”的差异所在。

在现实中,没有科研课题就很难发表论文,所以研究生也想尽量找有科研项目的导师;跟随有科研项目的导师,不仅对完成毕业论文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助教、助研、助管”津贴的申请。也许有的学生认为,从导师的课题中领取了津贴,老师还决定着学生能否按期毕业的命运,也就把导师当成了“老板”。

显然,育人是根本,要有育人的社会责任。作为导师,自己就首先要从“老板”的框框里跳出来,一定要明确育人为先的正确导向。不仅要教会学生做学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教会做人。可以并且提倡,把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切不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就研究生院而言,应取消研究生发表期刊论文的全院统一量化要求,而应根据具体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课题项目的特点,由研究所和导师提出相应的合理要求。而且还应该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引导和梳理,明确纠正单纯追求发表文章数量的倾向,制止个别导师不符合规范的做法。总的来讲,学生的期刊论文发表,可以作为其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但毕业考核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衡量,学位授予还是要集中在学位论文质量的审定。

诚然,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运行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我们不可否认师生关系有异化为利益关系、功利目的的成分所在。高校评估体系重科研成果,轻教学实践的指挥棒作用加之扩招的压力,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对学生教学工作投入不够。这些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所以一方面社会各界要有全局的问题意识,但另一方面这些个体很难改变,需要把精力更多集中在言传身教当中,做好自己所能做的,让每一个学生能高高兴兴进来,圆圆满满出去。

很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他们在叙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会提及自己的导师—不仅给他们指出学术前进的方向,更教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对研究生最好的思想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导

师除了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也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完善、人文素养的汲取,注重国家发展、民族兴衰、个人责任,注重修身正己。论及研究生导师与师生关系,并非重拾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旨在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入手,赋予其新的思考和意义。或许在短期内实现重建是一个过高的期望,但至少每个人能对其投以一种持久而真诚的关注,让师生间的温情能拂暖校园,温暖人心。


相关内容

  • 一例焦虑情绪案例分析报告
  • 2011年第1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高校讲坛○科技信息 一例焦虑情绪案例分析报告 李超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是一个研一学生因论文压力和师生关系引发的焦虑情绪分析报告.揭示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及社会.心理因素,运 ...

  • 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0
  • 皇镇中学 全员育人导师制 实 施 方 案 2015年9月 皇镇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体系的构建,结合我校实际,制 ...

  • 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工作总结
  • 九龙街道杨庄小学 2014年1月 <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工作总结 <全员育人导师制度>以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全新的育人管理模式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同时,"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一种新事物,仍需进一步的加强科学论证和实 ...

  • 制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导师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分析,导师需要增加师生互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导师的监督. [关键词]导师制:大学生:自主学习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延安大学于2005年开始实施导师制, ...

  • 酌定不起诉和免刑适用条件研究
  • 酌定不起诉和免刑适用条件研究 [摘要]酌定不起诉并非绝对的酌定,其具体适用条件是法定的,只有做出是否起诉决定才是酌定的.酌定不起诉和免刑的适用条件是相同的,都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实际上是对刑法中自首.立功.犯罪终止等 ...

  • 翼城中学教研室工作职责
  • 翼城中学教研室工作职责 一.宗旨 1.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学校教科室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受学校行政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研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3.学校教科室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开发师生的潜能为主线"的办学 ...

  • 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 ...

  •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总结
  •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我们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qu ...

  • 陈店联小落实四项制度的报告
  • 陈店联小关于落实"四项制度"的报告 为落实好"四项制度",陈店联小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其他校委会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工作.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由教导处负责,少先队和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助实施:家长委员会工作.家访工作由校长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