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行的那些事---[半路出家的投行家]书评

关于投行的那些事---《半路出家的投行家》书评.txt不要放弃自己! -------(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 看到这一句 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拉开投行“黑屋”里的灯

2008-12-19 13:17:41 来自: jiaon买书破产 (自嘲、自我、自信、自立)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的评论

EEO书评人 焦建 现在就阅读有关这次金融危机会让人进退两难:一方面你会害怕,这些在危机一开始或者在局势仍不明朗的时候写作的书是否包涵了足够的洞察力去帮助你了解问题本身,因为一切都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宣称自己把握了事实的判断都显得面目可疑;而另一方面,假如你真的因为上述理由拒绝阅读一本以非凡的洞察力写作的书时,也许你又免不了在危机结束时埋怨自己的小心翼翼。因为你可能事后会发现,解决的方案早就已经成为了白纸黑字。历史经常证明,这些在危机结束前就给出准确判断的书,一定会成为经典。 一个解决方案是,我们应该多找一些“保鲜”时间更长的书来阅读——譬如历史,譬如那些只对事实真相做出描述而不试图在现有基础上就过早给出判断的书。当然,给出判断和提出建议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假如它们具备足够的建设性,就有可能让历史真的按照它的方案走下去。这样的阅读指导思想虽然不一定会给你提供正确的答案,正如即使吸收了历史教训也并不一定就能够让人们在新的阶段里摆脱短视不再陷入危机一样,但它起码会让你离正确的道路更近一点。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具备上述多种优良品质——它早在危机之前写就,它具备非凡的洞察力,它写作历史描述事实并很少得出判断。也许阅读它并无力帮助人们找到解决方案,但你一定会对为什么投行在这次危机中之所以扮演了如此不光彩的角色,有更清晰的了解。

虽然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由人所做的事是在所有的时间都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的。但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依然充满了隐秘——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潜规则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局内人都清楚,局外人却无从得见。假如它们都跟金融业一样具备如此重大的影响力的话,任何一个走偏,都可能导致一次危机。各种危机爆发的原因正如一个个的小黑屋子。假如没有熟悉形势的局内人在屋里把灯拉开的话,外行如我们,将很难找到屋里的开关。 这本出版于06年的著作便是一本由局内人撰写的“拉灯之作”。并在危机爆发之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许还有抱怨,为什么早些时候没有这样一本揭露内幕的书呢?但我相信,即使是这本书早已流行,人们也会用类似阴谋论的方式来解读它。因为我们总是充满侥幸和自信,认为这一次的形势很可能就跟上一次危机爆发时不同。你无法在悲剧爆发前就判断它是不是悲剧,可惜你得出结论之后,一切都已经太晚。

读完全书你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疑问——你不知道这次危机是不是完全可以称之为人祸。但显然,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因素。华尔街投行们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形成的以客户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文化,在新世纪开始之前就逐步开始瓦解。而之后的网络泡沫破裂既受它的影响,又反过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很难想象一项美国金融业的法令会对今天的局势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而这也就要求今天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小心自己今天的决定)——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诞生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了投行与商业银行必须各自分开经营不同的金融市场。前者专注于证券发行和交易,后者则是银行信贷。这项运行近七十年的政策决定最终在2000年之后被推倒,后果是——商业银行携雄厚的资本进入了前者的私密之地。它们以证券承销跟贷款挂钩的经营政策使得投行们不得不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是类似与高盛这样的一流投行也放弃了早先由

西德尼温伯格开创的“以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的老传统,温伯格的价值观——忠诚、谦卑、独立、公共服务意识、诙谐幽默——现在经常被念叨,却很少被实践。投行们开始聚焦于短期利益,它们开始有一单生意就做一单生意„„

互联网兴起的“沸腾的岁月”里,投行们更加聚焦于新型的看似可以提供高额回报的业务。随着人才的短缺,投行们不断的降低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原本不可能进入摩根史丹利高盛这些大投行的人开始成为投资银行家。而这些人在泡沫结束之后并没有离开,相反,一波波的裁员之后,正是原本优秀的人才为他们留出了宝贵的名额。

所有发生在华尔街投行身上的故事都牵扯到人性本身最丑恶的一面。因为这里亘古未变的法则就是要上演权力争夺获取更多的金钱权势。而正是这种局势的不断恶化使投行们失掉了自身原本存在的意义——它们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好的财务金融顾问并帮助实施它们。这让有志于以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而影响社会的银行家们失掉了自己荣誉感的来源,早些年份就已经离开了大投行的乔纳森尼的这本书并没有涉及到引起此次危机的投行行为。但是你可以通过之前华尔街十年的转变中找到为什么会发生危机的答案——至少你不会再对投行们做出如此之多的错误行为感到迷惑不解。

这里能够符合里克尔在《写个一个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提出标准的投资银行家越来越少——“这足以做出判断„„如果感觉不写作也能活下去,那就不要去尝试写作。”这里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挣不到高薪就无法活下去”,他们投行的传统一无所敬因此毫无禁忌。正是在过去十年中发生在高盛和史丹利为代表的投行内部的文化转型,酿成了今天的悲剧。而这种转型还对投行是否有必要存在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假如投行们仍然继续抛弃“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策略继续以“利润为导向”的话,这就会使得投行们的公众形象进一步的恶化使得越来越少的才俊希望加入这一行当,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乔纳森依然对几十年前的投行与公司的融洽关系抱以期待。他虽然一直在复述“投资银行家可能是最差的投资者”,而且他对自己实力依然存在着的质疑,但你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行业的热爱,他依然期望西德尼式的投行文化的复兴,“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依然是一个值得期许的目标。而至于这样的文化是否还能够复兴,投行们在彻底消失前是否能够拯救自身,应该是另外一本书里的故事了。

相关阅读:

《华尔街的肉》安迪?凯斯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布赖奥迪,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朱科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除了保持长期贪婪并坚守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别无选择

2008-11-18 17:37:48 来自: [已注销]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的评论

1,业余爱好者的快乐

有一段时间我想通过考博士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便稀里糊涂地接触到投资。结果博士没考上,却阴差阳错地与资本市场发生了非正式关系。

相对于资本市场中的从业人员,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显然要好玩儿得多。原因很简单,再有兴趣的领域,一旦成为谋生的手段、成为职业,你就免不了要做许多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忍受大量不得不忍受的东西。而作为个人投资者,你只需要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任,你需要的只是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近乎完美的耐心,并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2、推销员就是推销员

证券公司的朋友推荐我看《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花了大约两个晚上读完。内容十分精彩,收获也不少。

作者勇敢地褪掉了投资银行家那件皇帝的新装,告诉我们,“说到低,投资银行是一种推销员业务,尽管投资银行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客观的,也有助于从业人员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按照销售人员的要求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恐怕要比按照研究人员的方式来开展这项业务,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些。

3、职场政治无处不在

不要以为只有中国存在职场政治,也不要以为只有政府部门存在阶级斗争。任何国度的任何单位,都不会纯净到没有职场政治。

因此,我们追求的,不是完全没有阶级斗争的职场,而是理解职场政治的性质,并尽可能找到在这种职场生态下生存和发展的方法。

4、西德尼?温伯格的传统

作者在谈到曾经的高盛掌门人西德尼?温伯格时说,“温伯格所代表的价值观——忠诚、谦卑、独立、公共服务意识、诙谐幽默——现如今经常被念叨,却很少被实践。这些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些特殊规则虽然长久以来一直被沿用着,但看上去却无可挽回地过时了。” 由这些原则确立的投资银行风格被作者界定为“关系银行”,大体意思是靠长期忠诚、专业的服务获得业务,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注重短期、忽视长期,注重盈利、忽视责任,注重收益、忽视风险。

关于这一点,温伯格的继任者格斯?利维概括为,“高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放弃短期的贪婪而追求长期的贪婪。”作者解释到,“也即放弃短期的商业机会,来投资于长期的客户关系,而这正是使高盛鹤立鸡群并形成优越的业务模式的奥妙所在。”

后来的投资银行家在短期利益面前,几乎完全放弃了温伯格的传统。结果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并给整个行业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文化损失。

5、谨记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传统

与温伯格传统类似,在投资领域,我们也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忘记长期利益。毫无疑问,在投资领域,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传统依然代表了最稳健的投资风格。

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想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除了遵循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参与原则外,我看不出有哪种方法可以长期、稳定、持续地导致成功。

要之,这种方法对投资者而言有两大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投资对象时遵循严格的标准,二是购买后耐心持有。

为了追求长期的贪婪,我们必须放弃短期的贪婪,以及与此同源的恐惧。

6、近期操作策略

今天市场下挫6.31个百分点,我个人的投资组合下挫幅度似乎要比这个还猛一些。不过,我没有做任何操作,也不再有任何恐惧与担心。

我依然不知道明天市场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有多大幅度的调整,猜测市场运行情况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但是,我知道,自己所持有的股票,长期而言有足够的投资价值。这是唯一能让我保持镇定的理由。

我将继续耐心坚守,如果前期关注的几只股票运行到合理的价位,我将毫不犹豫地重仓

买入。不过,我得更加耐心一些,直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出现。

要想在这个短期贪婪泛滥的世界上获得成功,除了保持长期贪婪并坚守最基本的原则外,我们别无选择。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The accidental investment banker,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版)。

点和圈

从北京飞到广州,三个小时,正够读一通。书好,关键在作者和译者恰当。作者先后供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职位做到董事总经理,某些决策曾经有份参与,或“有缘与闻”,因之较某些从未登堂入室的低级职员的“管中窥豹”自然要深切得多。主要的译者乃中金的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审校者亦署了他的大名,这是行家译行家,大的错译得以免矣。这实在是读者的福气。

而尤为精彩的人物是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根据作者叙述,他实际上相当于作者的“导师”。这个约翰,1994年在投行的一个内部会议上面对两千名银行家讲述他的哲学——他在白板上画了一堆黑点,然后在黑点外面画了很多圈,很多圈有重叠的地方。

桑顿解说道:“黑点代表世界上的重要人物......我不知道确切有多少人,但肯定没有这些黑点多”,圈则代表这些人的生活范围,“他们认识谁,做什么样的生意,在想什么,全在这个圈里。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基本在这里。”他指着圈图上重叠最多的地方说:“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第51页)

接下来,作者叙述桑顿坚持指派他去香港,为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动力做一次私募,筹集资金资金开展VSAT服务。这个项目的荒谬一望可知,负责与李泽楷保持日常联系的银行家就直截了当地说:“几周前我们已经拒绝了这个项目。”对桑顿的坚持,作者的解读是:“1994年,桑顿认为李泽楷就是一个重要的黑点”,又或者,我们可以延伸为:“桑顿就是想进入李嘉诚那个圈。”

桑顿后来的故事更精彩,有的写在书里,有的则还没有。他在1996年出任高盛亚洲区总裁,期间他做了一个大项目——中国移动的IPO。1999年,他开始担任高盛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然后在2003年,他拐了一个大弯——辞去高盛的职务,来清华大学做了教授,一做数年,于2008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

清华大学官方对此的介绍——仿钱学森故事的笔触——是:“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高盛银行全球前总裁兼首席运营官。5年前,辞去高盛总裁职务,放弃高达1120万美元的年薪到清华大学当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

此说不能说错,因为究竟桑顿“5年前”(如今为6年前)从高盛去职的原因如何,旁人究竟难以揣测。不过作者的版本,是认为桑顿离开高盛,是因为在权力斗争中败给了保尔森——后来布什政府的财长:

“保尔森刚上任CEO的时候,他表示愿意立即将日常的管理权交给桑顿,并且在两年内由桑顿接任CEO......2002年桑顿返回美国前后,他开始向桑顿施压来落实接班的时间

关于投行的那些事---《半路出家的投行家》书评.txt不要放弃自己! -------(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 看到这一句 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拉开投行“黑屋”里的灯

2008-12-19 13:17:41 来自: jiaon买书破产 (自嘲、自我、自信、自立)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的评论

EEO书评人 焦建 现在就阅读有关这次金融危机会让人进退两难:一方面你会害怕,这些在危机一开始或者在局势仍不明朗的时候写作的书是否包涵了足够的洞察力去帮助你了解问题本身,因为一切都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宣称自己把握了事实的判断都显得面目可疑;而另一方面,假如你真的因为上述理由拒绝阅读一本以非凡的洞察力写作的书时,也许你又免不了在危机结束时埋怨自己的小心翼翼。因为你可能事后会发现,解决的方案早就已经成为了白纸黑字。历史经常证明,这些在危机结束前就给出准确判断的书,一定会成为经典。 一个解决方案是,我们应该多找一些“保鲜”时间更长的书来阅读——譬如历史,譬如那些只对事实真相做出描述而不试图在现有基础上就过早给出判断的书。当然,给出判断和提出建议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假如它们具备足够的建设性,就有可能让历史真的按照它的方案走下去。这样的阅读指导思想虽然不一定会给你提供正确的答案,正如即使吸收了历史教训也并不一定就能够让人们在新的阶段里摆脱短视不再陷入危机一样,但它起码会让你离正确的道路更近一点。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具备上述多种优良品质——它早在危机之前写就,它具备非凡的洞察力,它写作历史描述事实并很少得出判断。也许阅读它并无力帮助人们找到解决方案,但你一定会对为什么投行在这次危机中之所以扮演了如此不光彩的角色,有更清晰的了解。

虽然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由人所做的事是在所有的时间都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的。但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依然充满了隐秘——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潜规则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局内人都清楚,局外人却无从得见。假如它们都跟金融业一样具备如此重大的影响力的话,任何一个走偏,都可能导致一次危机。各种危机爆发的原因正如一个个的小黑屋子。假如没有熟悉形势的局内人在屋里把灯拉开的话,外行如我们,将很难找到屋里的开关。 这本出版于06年的著作便是一本由局内人撰写的“拉灯之作”。并在危机爆发之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许还有抱怨,为什么早些时候没有这样一本揭露内幕的书呢?但我相信,即使是这本书早已流行,人们也会用类似阴谋论的方式来解读它。因为我们总是充满侥幸和自信,认为这一次的形势很可能就跟上一次危机爆发时不同。你无法在悲剧爆发前就判断它是不是悲剧,可惜你得出结论之后,一切都已经太晚。

读完全书你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疑问——你不知道这次危机是不是完全可以称之为人祸。但显然,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因素。华尔街投行们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形成的以客户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文化,在新世纪开始之前就逐步开始瓦解。而之后的网络泡沫破裂既受它的影响,又反过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很难想象一项美国金融业的法令会对今天的局势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而这也就要求今天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小心自己今天的决定)——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诞生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了投行与商业银行必须各自分开经营不同的金融市场。前者专注于证券发行和交易,后者则是银行信贷。这项运行近七十年的政策决定最终在2000年之后被推倒,后果是——商业银行携雄厚的资本进入了前者的私密之地。它们以证券承销跟贷款挂钩的经营政策使得投行们不得不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是类似与高盛这样的一流投行也放弃了早先由

西德尼温伯格开创的“以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的老传统,温伯格的价值观——忠诚、谦卑、独立、公共服务意识、诙谐幽默——现在经常被念叨,却很少被实践。投行们开始聚焦于短期利益,它们开始有一单生意就做一单生意„„

互联网兴起的“沸腾的岁月”里,投行们更加聚焦于新型的看似可以提供高额回报的业务。随着人才的短缺,投行们不断的降低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原本不可能进入摩根史丹利高盛这些大投行的人开始成为投资银行家。而这些人在泡沫结束之后并没有离开,相反,一波波的裁员之后,正是原本优秀的人才为他们留出了宝贵的名额。

所有发生在华尔街投行身上的故事都牵扯到人性本身最丑恶的一面。因为这里亘古未变的法则就是要上演权力争夺获取更多的金钱权势。而正是这种局势的不断恶化使投行们失掉了自身原本存在的意义——它们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好的财务金融顾问并帮助实施它们。这让有志于以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而影响社会的银行家们失掉了自己荣誉感的来源,早些年份就已经离开了大投行的乔纳森尼的这本书并没有涉及到引起此次危机的投行行为。但是你可以通过之前华尔街十年的转变中找到为什么会发生危机的答案——至少你不会再对投行们做出如此之多的错误行为感到迷惑不解。

这里能够符合里克尔在《写个一个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提出标准的投资银行家越来越少——“这足以做出判断„„如果感觉不写作也能活下去,那就不要去尝试写作。”这里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挣不到高薪就无法活下去”,他们投行的传统一无所敬因此毫无禁忌。正是在过去十年中发生在高盛和史丹利为代表的投行内部的文化转型,酿成了今天的悲剧。而这种转型还对投行是否有必要存在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假如投行们仍然继续抛弃“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策略继续以“利润为导向”的话,这就会使得投行们的公众形象进一步的恶化使得越来越少的才俊希望加入这一行当,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乔纳森依然对几十年前的投行与公司的融洽关系抱以期待。他虽然一直在复述“投资银行家可能是最差的投资者”,而且他对自己实力依然存在着的质疑,但你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行业的热爱,他依然期望西德尼式的投行文化的复兴,“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依然是一个值得期许的目标。而至于这样的文化是否还能够复兴,投行们在彻底消失前是否能够拯救自身,应该是另外一本书里的故事了。

相关阅读:

《华尔街的肉》安迪?凯斯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布赖奥迪,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朱科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除了保持长期贪婪并坚守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别无选择

2008-11-18 17:37:48 来自: [已注销]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的评论

1,业余爱好者的快乐

有一段时间我想通过考博士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便稀里糊涂地接触到投资。结果博士没考上,却阴差阳错地与资本市场发生了非正式关系。

相对于资本市场中的从业人员,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显然要好玩儿得多。原因很简单,再有兴趣的领域,一旦成为谋生的手段、成为职业,你就免不了要做许多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忍受大量不得不忍受的东西。而作为个人投资者,你只需要对自己的钱袋子负责任,你需要的只是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近乎完美的耐心,并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2、推销员就是推销员

证券公司的朋友推荐我看《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花了大约两个晚上读完。内容十分精彩,收获也不少。

作者勇敢地褪掉了投资银行家那件皇帝的新装,告诉我们,“说到低,投资银行是一种推销员业务,尽管投资银行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客观的,也有助于从业人员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按照销售人员的要求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恐怕要比按照研究人员的方式来开展这项业务,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些。

3、职场政治无处不在

不要以为只有中国存在职场政治,也不要以为只有政府部门存在阶级斗争。任何国度的任何单位,都不会纯净到没有职场政治。

因此,我们追求的,不是完全没有阶级斗争的职场,而是理解职场政治的性质,并尽可能找到在这种职场生态下生存和发展的方法。

4、西德尼?温伯格的传统

作者在谈到曾经的高盛掌门人西德尼?温伯格时说,“温伯格所代表的价值观——忠诚、谦卑、独立、公共服务意识、诙谐幽默——现如今经常被念叨,却很少被实践。这些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些特殊规则虽然长久以来一直被沿用着,但看上去却无可挽回地过时了。” 由这些原则确立的投资银行风格被作者界定为“关系银行”,大体意思是靠长期忠诚、专业的服务获得业务,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注重短期、忽视长期,注重盈利、忽视责任,注重收益、忽视风险。

关于这一点,温伯格的继任者格斯?利维概括为,“高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放弃短期的贪婪而追求长期的贪婪。”作者解释到,“也即放弃短期的商业机会,来投资于长期的客户关系,而这正是使高盛鹤立鸡群并形成优越的业务模式的奥妙所在。”

后来的投资银行家在短期利益面前,几乎完全放弃了温伯格的传统。结果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并给整个行业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文化损失。

5、谨记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传统

与温伯格传统类似,在投资领域,我们也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忘记长期利益。毫无疑问,在投资领域,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传统依然代表了最稳健的投资风格。

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想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除了遵循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参与原则外,我看不出有哪种方法可以长期、稳定、持续地导致成功。

要之,这种方法对投资者而言有两大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投资对象时遵循严格的标准,二是购买后耐心持有。

为了追求长期的贪婪,我们必须放弃短期的贪婪,以及与此同源的恐惧。

6、近期操作策略

今天市场下挫6.31个百分点,我个人的投资组合下挫幅度似乎要比这个还猛一些。不过,我没有做任何操作,也不再有任何恐惧与担心。

我依然不知道明天市场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有多大幅度的调整,猜测市场运行情况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但是,我知道,自己所持有的股票,长期而言有足够的投资价值。这是唯一能让我保持镇定的理由。

我将继续耐心坚守,如果前期关注的几只股票运行到合理的价位,我将毫不犹豫地重仓

买入。不过,我得更加耐心一些,直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出现。

要想在这个短期贪婪泛滥的世界上获得成功,除了保持长期贪婪并坚守最基本的原则外,我们别无选择。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The accidental investment banker,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版)。

点和圈

从北京飞到广州,三个小时,正够读一通。书好,关键在作者和译者恰当。作者先后供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职位做到董事总经理,某些决策曾经有份参与,或“有缘与闻”,因之较某些从未登堂入室的低级职员的“管中窥豹”自然要深切得多。主要的译者乃中金的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审校者亦署了他的大名,这是行家译行家,大的错译得以免矣。这实在是读者的福气。

而尤为精彩的人物是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根据作者叙述,他实际上相当于作者的“导师”。这个约翰,1994年在投行的一个内部会议上面对两千名银行家讲述他的哲学——他在白板上画了一堆黑点,然后在黑点外面画了很多圈,很多圈有重叠的地方。

桑顿解说道:“黑点代表世界上的重要人物......我不知道确切有多少人,但肯定没有这些黑点多”,圈则代表这些人的生活范围,“他们认识谁,做什么样的生意,在想什么,全在这个圈里。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基本在这里。”他指着圈图上重叠最多的地方说:“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第51页)

接下来,作者叙述桑顿坚持指派他去香港,为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动力做一次私募,筹集资金资金开展VSAT服务。这个项目的荒谬一望可知,负责与李泽楷保持日常联系的银行家就直截了当地说:“几周前我们已经拒绝了这个项目。”对桑顿的坚持,作者的解读是:“1994年,桑顿认为李泽楷就是一个重要的黑点”,又或者,我们可以延伸为:“桑顿就是想进入李嘉诚那个圈。”

桑顿后来的故事更精彩,有的写在书里,有的则还没有。他在1996年出任高盛亚洲区总裁,期间他做了一个大项目——中国移动的IPO。1999年,他开始担任高盛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然后在2003年,他拐了一个大弯——辞去高盛的职务,来清华大学做了教授,一做数年,于2008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

清华大学官方对此的介绍——仿钱学森故事的笔触——是:“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高盛银行全球前总裁兼首席运营官。5年前,辞去高盛总裁职务,放弃高达1120万美元的年薪到清华大学当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

此说不能说错,因为究竟桑顿“5年前”(如今为6年前)从高盛去职的原因如何,旁人究竟难以揣测。不过作者的版本,是认为桑顿离开高盛,是因为在权力斗争中败给了保尔森——后来布什政府的财长:

“保尔森刚上任CEO的时候,他表示愿意立即将日常的管理权交给桑顿,并且在两年内由桑顿接任CEO......2002年桑顿返回美国前后,他开始向桑顿施压来落实接班的时间


相关内容

  • 浅谈执行力的重要性--中国期刊网
  • 浅谈执行力的重要性 --中国期刊网.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 何谓执行力?按照余世维博士的说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 ...

  • 艺术史评论
  • 世界艺术史丛书·总序 80年代,一些西方的艺术史著作被翻译过来,有的过于专门化,有的又似乎过于简略.同时,也看到我们自己编写的世界艺术史著作,或是艺术部类不全,或是只限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由此产生了编写世界艺术史丛书的想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 ...

  • 纽约时报评[斯大林与科学家]:斯大林如何推动苏联科学发展
  •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2016年,英国作家西蒙·艾格斯(Simon Ings)的新书<斯大林与科学家>(Stalin and the Scientists)入围了英国利吉福德非虚构写作大奖,这本书向读者揭晓了苏联科学界秘史.2月28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斯大林的 ...

  • [收藏v故事]古玩套中套--雅骗
  • 古玩套中套--雅骗 现繁华世界,花花其有,收藏之风,风靡上至官商土豪,下至乞丐游民老百姓.得点皮毛,附庸风雅,什么雅玩.雅赏.雅堂.雅斋.雅写竞相争艳.常见的是大街小巷菜市口,穿着破烂泥裤胶鞋农村乡下人卖什么家传宝物名人百虎画.工地挖土翻地的九龙神龟牛玉盘石,明明瓷器底部写着:大清康熙年制,却是不认 ...

  • [鹤鸣堂.书评]朱学东:水井处是故乡
  • (图为朱学东先生近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军雷兄要出一本新书,是与山西晋城风土人情相关的文字,嘱我写篇小文章. 军雷兄是山西晋城人,其实我也算与山西也颇有渊源. 这种渊源,与洪洞县那棵大槐树的攀附传说毫无关系. 我工作时的老长官梁衡先生就是山西人,以文名动天下.许多人好奇,作为梁衡先生的旧属,我竟然没 ...

  • [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王银沣
  • <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每个人都曾是十五岁少年 瓦渡乡中心小学 王银沣 2014年9月 <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每个人都曾是十五岁少年 整个故事给我一种生命的无力感.书中卡夫卡为了逃避父亲的诅咒而离家出走,尽管这是避无可避的命运."乌鸦"在日本象征着幸 ...

  • 电子工程入门推荐书籍
  • 1.<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美』Reinhold Ludwig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个人书评:射频经典著作,建议做RF的人手一本,里面内容比较全面,这本书要反复的看,每读一次都会更深一层理解. 随便提一下,关于看射频书籍看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我提议先看枝干或结论有个大概印象,实在弄不明 ...

  • 广告创意中意的作用
  • “意”对于广告文稿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一则文稿中处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明代王夫之就曾形象地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文意在文稿中发挥着统帅的职能。 首先,“意”统帅着材料。在写广告文稿的时候,有许多材料可以使用,那么,取哪些材料,舍哪些材料,依据什么标准呢?依据的标 ...

  • 乡镇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陷
  • 乡镇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陷--课外阅读 作者:谢友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内容摘要]: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需要,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那点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