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郭赫男1,刘远军2
(1、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12、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61
摘要:在当下的电视纪录片拍摄中,“情景再现”的滥
用极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总体上看,纪录片“真实”与否,与
“情景再现”表现手法无关,而与创作者的综合素养是否应用
紧密相联,但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非虚构”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区别的最后底线,正确把握利用“情景再现”的原则和方法,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
完善。展、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真实失真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情景再现”手法便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广
“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泛应用。
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
[1]
片的表现手段。”但是,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也
“情景再现”之真与带来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广泛质疑,纪录片
失真的争议也由此产生。这种质疑从更深层面上来说,实际上是情景再现的内涵与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之间的矛盾,究竟在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应当运用情景再现,如何把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比重,下文试以论之:
当下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景再现”模式一、
“情景再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情
泛指一切运用了“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的景再现”
纪实类电视节目。其存在往往伴随着采访、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段。此时的“真实再现”是作为一个节目整体呈现。从狭义上“‘真实再现’是纪实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指的是在客讲,
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
[2]
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
当前,情景再现的手段已经很多见,“从整体上来看,手
[3]
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虚处理’与‘实处理’”。虚处理多数是一种造势,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特殊的一些影调处理,拍摄时采用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达到一种特定的时空气氛烘托。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是完全按照故事片路数写实化拍摄,让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影像纪录断点”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对于缺失影
“情景再现”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像的往事的叙述,运用
足,更是为了强化作品的故事性和可看性”。具体而言,当下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景再现”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一)真人扮演和微缩模型
真人扮演和微缩模型最典型的案例是: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两部片子。其中,尤其是《1405,郑和下西洋》一篇,“情景再现”手法大量使用,即搭建布景,让演员来扮演历
年
第二
期
学术平台—影视传播
史人物再现各种历史场景,非常细致具体地反映了郑和这个人物和下西洋事件的各个关键点。该片从第一集开始,再现的画面就与实地拍摄的画面交替出现,再现场面经过精心设计编排,扮演郑和及随从的演员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的表演也都比较符合再现纪录的要求。这样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人物及事件,易于观众理解和思考。也使得摄制者拥有了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二)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再现”历史情景
数字特技重现可以说是情景再现手法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情景再现的范围,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情景再现的质量。以往有些情景再现想都不敢想的题材,比如地球的变迁,恐龙的灭绝,外太空的探险,现在借助数字特技都可
生动自由地表现出来;以往情景再现难免会出以栩栩如生、
现各种各样的瑕疵,比如影像质量不高,环境声不真实。现在通过数字技术都可以在后期制作时加以弥补,在不断的修改
美国电视上播出的一些回顾“9·11”中达到尽善尽美。譬如,
事件的纪录片也经常会插入“情景再现”镜头,有的故意拍得摇摇晃晃、模糊不清,使人误以为这是抓拍、抢拍的“真实镜头”。美国ABC电视网还以三维动画完成了再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的历史一幕,我国的大型纪录片《故宫》也大量使
“情景再现”,不仅有演员扮演,甚至还大量使用了动漫用了
效果。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古代人群,就在动漫镜头中变得活动起来。
(三)传统的遗址+实物+意象镜头+个体叙述历史不可复制,有许多历史性事件的现实情景,由于影像无法完整纪录,于是在追述这段历史事件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一个个“断点”;另外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信息,由于被许多社会的、人为的因素暂时性地延宕了,比如一些私密性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内心感受,或者是难以及时捕捉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等等,因此在影像纪录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断点。纪录片《唐山大地震》为了把当年地震时房梁倒塌压住受害者、到废墟中寻找亲人等惨烈场景一幕幕还原,动用了大批演员,许多镜头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着力体现出灾难对许许多多普通人生活情感乃至命运的改变,从宏观上表现了这场灾难的残酷和悲壮,给观众以单纯的讲述完全不能替代的强烈视觉冲击。
二、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真实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电视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出现,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显示了纪录片别样的真实美学。
(一)叙事想象力的介入改变了纪录片的直观形象
纪录片创作者在重新建构故事时可以以过去事实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事实本身,即在不改变事实总体印象,总体框架的同时。“根据创作者本人的个性和艺术诉求,对情节的发展展开推理,在细节上进行合理想象,在不否定基本事实
2010
2010年第2期(总第66期)
学术平台———影视传播
[4]
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虚构,使艺术品位的提高。”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当然带有导演的把握和看法,当然也带有演员本人对角色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处理完全是主观上的推测和想象,当情节的演进融进了编剧、导演的艺术创造,人物的活动融进了演员的表演,那么即使在内容层面,纪录片的艺术成分也被放大了许多。
(二)“情景再现”使审美更趋大众化
以往对纪录片造型方面形式美的审美判断,一般来说显得很勉强困难重重,不像是对那种一眼望过去就是美的,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形式的判断;而对纪录片造型美的判断需要审美主体付出较多主观努力的原因既有来自审美对象方面的,也有审美主体方面的。就一般观众而非影视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而言,要具备摄影、剪辑、音乐等专业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从这些角度来审视纪录片。当然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审美对象发出的提示信号无法刺激观众产生对形式美的感受。与此同时“审美主体要对依存美产生感受情况也很复杂,对叙事因素的审美不需要具备过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通过人们自身积累的一般社会经验,能够套用沉淀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能够
[5]”而审美感受的产生也很直接简单,一触即发的审美标准;
就像俄国美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里所写的那样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三)“情景再现”对视听形象素材多义性的影响声画一致是纪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同一画面和声音的素材,其本身就存在着理解的多义性,在被用于不同的场合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也是对纪实主义的真实性的一种挑战。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性纪录片就会失信于观众和社会,也就失去了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土壤。但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的真实,因为所有艺术形式的“真实性”都是从人的认识与感觉出发的,因而也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的深入,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
“真实”的不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高,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对
处于不同政治集团或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同年龄具有不同职业、文化程度的人,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和表达必然有
“仁者见仁,智者见差异,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中国有句谚语
智”,从西方传播学的角度讲即可援引受众研究中的“个人差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异论”
了人的种种差异,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天赋与后天习性、认识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社会理论所形成的看法、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对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6]
三、纪录片“情景再现”失真之热议(一)情景再现的滥用引起纪录片失真
情景再现的滥用极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尤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容易使记录工作者放弃追踪难度相对较
“第一真实现场”,而是偏重于使用较为简单的后期补拍大的方式,忽略了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使记录制作本末倒置。其次,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纪录片中大量运用情景再现混淆观众的视听,导致摆拍的大量出现。
(二)有效利用“情景再现”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利用“情景再现”,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原则和方法。首先,纪实与“再现”的比例适当,在同一部作品中应以纪实拍摄的内容为主,“再现”为辅。历史题材纪录片尽量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佐证作用,情景再现只能起辅助说明
作用。其次,形式要适当,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节目形式可以
采取不同的“情景再现”的形式。比如宇幕标明。对于情景再
,‘故事片现的部分用字幕解说词来说明本段是“情景再现”
资料”等,让观众明确纪实与再现的区别,以显出作品的严肃
宜虚不宜实的原则。在情景再现时不能表现得太性。再次,
实,以免弄巧成拙,损害作品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应遵循“适
的原则:“包括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以局度”
。另部代替整体、最好是运用带有一定喻意的空镜头等等”
外,在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商业化、市场化的媒体环境里,纪录片作为一种对人文和历史进行深度思考和终极关怀的作品。“毫无疑问应该拥有精英意识,但是精英意识并不意味着可以置观众的兴趣于不顾,可以置我
。如果纪录片的创作者偏离了现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于不顾”
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东西,无视普通大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需求,精英意识只不过是创作者面壁独立的形而上的呻吟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不可能独善其身,纪录片不仅应该从其它媒介艺术借鉴娱乐手段,甚至它的纪实方法和真实特性也应该演变为娱乐的策略和元素。
四、结论综上,“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在与传统纪录片的比较中己经体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
我们可以说,纪录片“真实”与否,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因此,
与是否应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无关,而与创作者的综合素
。[7]这种综合素养体现在编导对电视语言的熟练养紧密相联”
应用,对历史内涵的透彻分析以及对“情景再现”运用原则的精准把握,通过以上三点要求来实现编导作为“把关人“角色
“演绎”,我们可以在丰富的电视语言的精彩演绎。通过这种
“情景再现”所传递的“意象”感受历史的沧桑的建构下,透过
巨变,并在这种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个人意识的判断,最终形成一种对于再现历史“真实”的认同感。笔者认为,“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与之适应,正如几十年前传统的纪实手法在现如今已经渐渐被人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下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创作手法。对于“情景再现”来说也是如此,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黎亚辉.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J].采·写·编,2005,(3).[2]孙鹏.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探析[J].视听纵横,2006,(2).[3]王娜.视觉传播中的“情景再现”模式[J].当代电视,2007,(8).
“情景再现”[J].新闻[4]董长青,申思,高苒.浅议纪录片中的
传播,2007,(4).
[5]高峰.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8.[6]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45.[7]谢乐清.情景再现纪录片的真性原则[J].东南传播,2005,(8).作者简介:
郭赫男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刘远军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新闻系讲师、博士。
2010年第2期
(总第66期)
62
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郭赫男1,刘远军2
(1、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12、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61
摘要:在当下的电视纪录片拍摄中,“情景再现”的滥
用极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总体上看,纪录片“真实”与否,与
“情景再现”表现手法无关,而与创作者的综合素养是否应用
紧密相联,但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非虚构”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区别的最后底线,正确把握利用“情景再现”的原则和方法,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
完善。展、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真实失真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情景再现”手法便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广
“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泛应用。
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
[1]
片的表现手段。”但是,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也
“情景再现”之真与带来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广泛质疑,纪录片
失真的争议也由此产生。这种质疑从更深层面上来说,实际上是情景再现的内涵与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之间的矛盾,究竟在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应当运用情景再现,如何把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比重,下文试以论之:
当下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景再现”模式一、
“情景再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情
泛指一切运用了“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的景再现”
纪实类电视节目。其存在往往伴随着采访、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段。此时的“真实再现”是作为一个节目整体呈现。从狭义上“‘真实再现’是纪实作品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指的是在客讲,
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
[2]
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
当前,情景再现的手段已经很多见,“从整体上来看,手
[3]
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虚处理’与‘实处理’”。虚处理多数是一种造势,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特殊的一些影调处理,拍摄时采用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达到一种特定的时空气氛烘托。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是完全按照故事片路数写实化拍摄,让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影像纪录断点”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对于缺失影
“情景再现”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像的往事的叙述,运用
足,更是为了强化作品的故事性和可看性”。具体而言,当下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景再现”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一)真人扮演和微缩模型
真人扮演和微缩模型最典型的案例是: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两部片子。其中,尤其是《1405,郑和下西洋》一篇,“情景再现”手法大量使用,即搭建布景,让演员来扮演历
年
第二
期
学术平台—影视传播
史人物再现各种历史场景,非常细致具体地反映了郑和这个人物和下西洋事件的各个关键点。该片从第一集开始,再现的画面就与实地拍摄的画面交替出现,再现场面经过精心设计编排,扮演郑和及随从的演员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的表演也都比较符合再现纪录的要求。这样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人物及事件,易于观众理解和思考。也使得摄制者拥有了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二)模拟拍摄以及三维动画“再现”历史情景
数字特技重现可以说是情景再现手法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情景再现的范围,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情景再现的质量。以往有些情景再现想都不敢想的题材,比如地球的变迁,恐龙的灭绝,外太空的探险,现在借助数字特技都可
生动自由地表现出来;以往情景再现难免会出以栩栩如生、
现各种各样的瑕疵,比如影像质量不高,环境声不真实。现在通过数字技术都可以在后期制作时加以弥补,在不断的修改
美国电视上播出的一些回顾“9·11”中达到尽善尽美。譬如,
事件的纪录片也经常会插入“情景再现”镜头,有的故意拍得摇摇晃晃、模糊不清,使人误以为这是抓拍、抢拍的“真实镜头”。美国ABC电视网还以三维动画完成了再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的历史一幕,我国的大型纪录片《故宫》也大量使
“情景再现”,不仅有演员扮演,甚至还大量使用了动漫用了
效果。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古代人群,就在动漫镜头中变得活动起来。
(三)传统的遗址+实物+意象镜头+个体叙述历史不可复制,有许多历史性事件的现实情景,由于影像无法完整纪录,于是在追述这段历史事件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一个个“断点”;另外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信息,由于被许多社会的、人为的因素暂时性地延宕了,比如一些私密性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内心感受,或者是难以及时捕捉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等等,因此在影像纪录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断点。纪录片《唐山大地震》为了把当年地震时房梁倒塌压住受害者、到废墟中寻找亲人等惨烈场景一幕幕还原,动用了大批演员,许多镜头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着力体现出灾难对许许多多普通人生活情感乃至命运的改变,从宏观上表现了这场灾难的残酷和悲壮,给观众以单纯的讲述完全不能替代的强烈视觉冲击。
二、电视纪录片“情景再现”中的真实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电视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出现,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显示了纪录片别样的真实美学。
(一)叙事想象力的介入改变了纪录片的直观形象
纪录片创作者在重新建构故事时可以以过去事实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事实本身,即在不改变事实总体印象,总体框架的同时。“根据创作者本人的个性和艺术诉求,对情节的发展展开推理,在细节上进行合理想象,在不否定基本事实
2010
2010年第2期(总第66期)
学术平台———影视传播
[4]
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虚构,使艺术品位的提高。”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当然带有导演的把握和看法,当然也带有演员本人对角色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处理完全是主观上的推测和想象,当情节的演进融进了编剧、导演的艺术创造,人物的活动融进了演员的表演,那么即使在内容层面,纪录片的艺术成分也被放大了许多。
(二)“情景再现”使审美更趋大众化
以往对纪录片造型方面形式美的审美判断,一般来说显得很勉强困难重重,不像是对那种一眼望过去就是美的,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形式的判断;而对纪录片造型美的判断需要审美主体付出较多主观努力的原因既有来自审美对象方面的,也有审美主体方面的。就一般观众而非影视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而言,要具备摄影、剪辑、音乐等专业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从这些角度来审视纪录片。当然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审美对象发出的提示信号无法刺激观众产生对形式美的感受。与此同时“审美主体要对依存美产生感受情况也很复杂,对叙事因素的审美不需要具备过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通过人们自身积累的一般社会经验,能够套用沉淀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能够
[5]”而审美感受的产生也很直接简单,一触即发的审美标准;
就像俄国美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里所写的那样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三)“情景再现”对视听形象素材多义性的影响声画一致是纪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同一画面和声音的素材,其本身就存在着理解的多义性,在被用于不同的场合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也是对纪实主义的真实性的一种挑战。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性纪录片就会失信于观众和社会,也就失去了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土壤。但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的真实,因为所有艺术形式的“真实性”都是从人的认识与感觉出发的,因而也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的深入,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
“真实”的不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高,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对
处于不同政治集团或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同年龄具有不同职业、文化程度的人,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和表达必然有
“仁者见仁,智者见差异,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中国有句谚语
智”,从西方传播学的角度讲即可援引受众研究中的“个人差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异论”
了人的种种差异,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天赋与后天习性、认识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社会理论所形成的看法、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对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6]
三、纪录片“情景再现”失真之热议(一)情景再现的滥用引起纪录片失真
情景再现的滥用极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尤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容易使记录工作者放弃追踪难度相对较
“第一真实现场”,而是偏重于使用较为简单的后期补拍大的方式,忽略了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使记录制作本末倒置。其次,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纪录片中大量运用情景再现混淆观众的视听,导致摆拍的大量出现。
(二)有效利用“情景再现”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利用“情景再现”,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原则和方法。首先,纪实与“再现”的比例适当,在同一部作品中应以纪实拍摄的内容为主,“再现”为辅。历史题材纪录片尽量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佐证作用,情景再现只能起辅助说明
作用。其次,形式要适当,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节目形式可以
采取不同的“情景再现”的形式。比如宇幕标明。对于情景再
,‘故事片现的部分用字幕解说词来说明本段是“情景再现”
资料”等,让观众明确纪实与再现的区别,以显出作品的严肃
宜虚不宜实的原则。在情景再现时不能表现得太性。再次,
实,以免弄巧成拙,损害作品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应遵循“适
的原则:“包括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以局度”
。另部代替整体、最好是运用带有一定喻意的空镜头等等”
外,在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商业化、市场化的媒体环境里,纪录片作为一种对人文和历史进行深度思考和终极关怀的作品。“毫无疑问应该拥有精英意识,但是精英意识并不意味着可以置观众的兴趣于不顾,可以置我
。如果纪录片的创作者偏离了现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于不顾”
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东西,无视普通大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需求,精英意识只不过是创作者面壁独立的形而上的呻吟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不可能独善其身,纪录片不仅应该从其它媒介艺术借鉴娱乐手段,甚至它的纪实方法和真实特性也应该演变为娱乐的策略和元素。
四、结论综上,“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在与传统纪录片的比较中己经体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
我们可以说,纪录片“真实”与否,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因此,
与是否应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无关,而与创作者的综合素
。[7]这种综合素养体现在编导对电视语言的熟练养紧密相联”
应用,对历史内涵的透彻分析以及对“情景再现”运用原则的精准把握,通过以上三点要求来实现编导作为“把关人“角色
“演绎”,我们可以在丰富的电视语言的精彩演绎。通过这种
“情景再现”所传递的“意象”感受历史的沧桑的建构下,透过
巨变,并在这种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个人意识的判断,最终形成一种对于再现历史“真实”的认同感。笔者认为,“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与之适应,正如几十年前传统的纪实手法在现如今已经渐渐被人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与时下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创作手法。对于“情景再现”来说也是如此,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黎亚辉.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J].采·写·编,2005,(3).[2]孙鹏.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探析[J].视听纵横,2006,(2).[3]王娜.视觉传播中的“情景再现”模式[J].当代电视,2007,(8).
“情景再现”[J].新闻[4]董长青,申思,高苒.浅议纪录片中的
传播,2007,(4).
[5]高峰.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8.[6]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45.[7]谢乐清.情景再现纪录片的真性原则[J].东南传播,2005,(8).作者简介:
郭赫男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刘远军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新闻系讲师、博士。
2010年第2期
(总第66期)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