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02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01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2000年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00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01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02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 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 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2000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 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 考查阅读策略。2001年、2002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 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00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

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 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

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 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

得推广。”200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一、问题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占了上风,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初中三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 的作用造成的。试想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为如何适应教材、教法、作业而苦恼,即使是一篇生动活泼的课文,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命题形式,通过学生自选文章,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

二、实践与探索

(一) 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冲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命题”的理论核心。以往,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大多不持异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诸如,是老师先关爱学生,还是学生先尊重老师;是老师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先适应老师;是知识授予为主,还是能力培养为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曾出现过几次反复,诸如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个别学校和老师却硬是“越俎代庖”,对教读课中的重点语段先替学生命题,然后让他们作答并背诵;命题题型与方法应根据文章而定,但有个别教师却硬性叫学生第一题要出“拼音题”,有的干脆把“秘诀”告诉学生说,不论哪篇文章哪个语段,一定会出现“的”字,那你就把“的”的拼音作为第一题等。一句话,教师的立足点没有移过来。

而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记多少,背多少,而现在却要自己阅读,自行扫除获知途中的障碍,自己教育自己,也同样面临观念的转变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虽持欢迎态度,但如何“自主命题”却又是茫然的,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老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产生苦恼。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学生出不了成绩交不了差,怕自己成绩上不去,进不了重点校。经过多次痛苦的洗礼,才由埋怨到接受,由接受到欢迎,由欢迎到乐于奉献。立足点转变之后,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即是师生,更是朋友。

(二) 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挑战

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去,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现在这一方法行不通了,怎么办? 一句话,师生共同面临着转变教法与学法的严重挑战。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研读并命题,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

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学生“自主命题”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开展。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

(三) 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现在不行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1. 自主命题得分要求:按每题4分设计,识记题每题满分2分;理解分析(含归纳综合) 题、运用题每题满分4分;创新题(含质疑题) 满分6分(即在原题基础上加2分) 。

2. 自主命题类型要求:自主命题4道题不能同属一个知识点,如,4题都属拼音题;最好也不要同一种类型。如出现同属一个知识点,又都是同类型,如拼音题,不论多少题,计分只按1题计算。但同一类型,而不同知识点,如拼音、改正错误字、辨别标点正误、选词填空、辨别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由于知识点不同,则是可以允许的,余类推。

3. 自主命题中,一题内知识点与评分的关系:

(1)除识记题要求每题内有2个知识点外,其他 题型一般只要求有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但如出现多个知识点的小综合题也可以。

(2)自主命题评分应以讲究设题质量和综合评分原则,即按设题的难易、答题是否正确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综合考虑,然后确定给分的多少,而不要太计较一题中知识点的多少。

(3)给分宽严可按如下标准:

①设题有些难度,作答正确,语言通顺者,给满分4分;

②设题较好,语言表达也好,但作答尚欠完美者,给3分;

③设题一般,作答正确,语言还通顺者,给3分;

④设题不够理想(如设题太大,或与文章中心结合不够紧等) ,作答基本正确,语言罗嗦者,给2分;

⑤设题空泛,作答若即若离,语言不通顺者,给1分;

⑥虽设题,但作答错误,或不设题(放弃) 者,不给分;

⑦识记题要求2分知识点,满分2分,每个知识点1分。

4. 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

(1)创新题,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凡符合下列5条之一者,即可视为“创新题”:

①设计的题目较为新鲜、深刻,或见解超过同龄人的一般见解者;

②提出的质疑有一定思考价值者(要求能说出质疑的原因或理由,尽管它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幼稚的) ;

③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和想像力,且较为合理者;

④能较好地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者;

⑤设想大胆、新奇,又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者。

(2)加分题满分2分,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分2分和1分两个档次。

这些评分标准虽不能说是完善的,但它在我们实践中却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成效与体会

(一) 成效

1. 经过各校师生的艰苦实践,我们于今年一月将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形式植入全市初三语文质检中。方法是由命题者提供课内的一个语段,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命4道题,然后自己作答。评分则根据学生命题质量的高低,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三个方面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考试的结果是全市均分7 06分(满分为10分) ,这一成绩,高出同类型阅读题的均分。厦门双十中学罗俊明、郑敏玲老师在《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浅谈对2001年厦门市初三语文质检试卷的认识》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其效果如何呢? 通过评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学生设计的题目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也体现一定的难易梯度,作出的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考是根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方向起着指示作用,命题者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时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考查课内的内容多,甚至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就大量选用课文语段,答案也大多参考‘教参’的分析。这样师生在进行复习时,就不得不迎合考试的要求,将所有的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作一个‘拉网式’的复习:依照‘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事无巨细,能分析就分析,能出题便出题,学生上课是密密麻麻地记,下课是辛辛苦苦地背,结果考试时试卷上整整齐齐答的都不外乎是老师和‘教参’的‘口水’。以前有人曾戏言说某‘出题大师’能就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随便’就出一套试卷,此言道出了在某种考试模式之下教学上的弊端: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拆卸。这样的语文学习全然没有了整体的揣摩和感受,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文特点,而变成了机械操作——一道道‘工序’完全模仿考试,而答案全部按照‘教参’。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训练,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倒退!

“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例子’,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着眼这一点。为什么中学语文几十年没有大的起色? 为什么中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 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例子’与运用的脱节。上课时师生死抠课本,死抠教参,没有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一到课外就不知所措,这便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学方向指挥棒的中考是要引起注意的。而今年厦门市的质检考题却向以往的考试形式发出了有力的冲击,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 质检之后,我们及时召开相关座谈会,总结“学生自主命题”的得失,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2001年7月中考,我们又将这种考试形式纳入中考。做法是由我们提供一篇《人间长虹——赵州桥》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据考后统计,全市均分10 02分(满分为16分) ,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3. 学会“自主命题”这种考试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行家的好评。阎少君先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首开自主命题先河》一文中评价说:“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这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尚属首例,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从来就是老师考学生。近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尝试让学生命题,但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厦门市的语文中考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见《语文报》2001.10.9)

黄冈特级老师荐评我市2001年中考试卷中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热点,此卷在阅读(五) 的考查中,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命题者一改惯用的读文答题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读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题目限制为四道(27、28、29、30题) ,要求在命题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创新题。此举难度虽大,但细观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选文明白如话,易读易懂;其次,选文与课内曾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有联系,学生能把握;第三,选文是一般说明文,文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都让学生在命题中容易找到切入口。其实,在一般中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具备有创造思维素质,厦门市正是在考试改革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动力,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见王泽芳编《全国最新中考试题语文精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 编辑出版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新突破——中学生“自主命题”精粹》一书。书中精选了各体文章80余篇。所选文章,既有出自重点校的学生之手,也有出自普通校学生之手;既有出自城市学生之手,也有出自农村学生之手。他们各以自己的视角、爱好来选文,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同龄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学生们的命题虽存在着高下之分,但都反映了他们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和探索精神。

(二) 体会

1. 学生“自主命题”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同时“自主命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较深厚的业务水平,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质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2. 学生“自主命题”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变革。“自主命题”的评价不仅便于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便于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有助于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正确评价,从而使“自主命题”这一学习方式顺利进行。

3. “自主命题”合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它一出现就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显示出了

它的生命力。正如罗俊明、郑敏玲老师《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

“‘什么,考试中竟让考生自己出题回答? ’——家长惊诧不已;

‘我喜欢这样的考试! 它既能检测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让我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满脸兴奋;

‘这种测试形式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教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去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赞叹不已。”

学生“自主命题”表面上是一种考试形式,在平时训练中,其实它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它将成为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潜藏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ykw18.com

初中语文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02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01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2000年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00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01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02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 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 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2000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 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 考查阅读策略。2001年、2002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 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00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

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 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

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 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

得推广。”200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一、问题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教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且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语文教学整体来讲,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占了上风,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所获无多。初中三年过去了,许多学生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仍有困难,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 的作用造成的。试想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为如何适应教材、教法、作业而苦恼,即使是一篇生动活泼的课文,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热情减低了,甚而产生厌学情绪,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自主命题”这种命题形式,通过学生自选文章,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

二、实践与探索

(一) 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冲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自主命题”的理论核心。以往,教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大多不持异议,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诸如,是老师先关爱学生,还是学生先尊重老师;是老师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先适应老师;是知识授予为主,还是能力培养为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不难理解,但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思想的交锋、观念的撞击。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曾出现过几次反复,诸如我们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个别学校和老师却硬是“越俎代庖”,对教读课中的重点语段先替学生命题,然后让他们作答并背诵;命题题型与方法应根据文章而定,但有个别教师却硬性叫学生第一题要出“拼音题”,有的干脆把“秘诀”告诉学生说,不论哪篇文章哪个语段,一定会出现“的”字,那你就把“的”的拼音作为第一题等。一句话,教师的立足点没有移过来。

而学生,由于习惯于教师讲多少,自己听多少,记多少,背多少,而现在却要自己阅读,自行扫除获知途中的障碍,自己教育自己,也同样面临观念的转变问题。实验之初,学生虽持欢迎态度,但如何“自主命题”却又是茫然的,宛如一只被驯养的小鸟,一旦打开鸟笼,却不知飞向何方,到哪里觅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老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产生苦恼。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学生出不了成绩交不了差,怕自己成绩上不去,进不了重点校。经过多次痛苦的洗礼,才由埋怨到接受,由接受到欢迎,由欢迎到乐于奉献。立足点转变之后,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即是师生,更是朋友。

(二) 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挑战

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过去,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全盘授予的教学方法,讲起课来“得心应手”,现在这一方法行不通了,怎么办? 一句话,师生共同面临着转变教法与学法的严重挑战。

经过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本领,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再以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研读并命题,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美国教育家波依尔认为,21世纪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是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最重要的一条,是师生共同理想,

师生平等对话,真诚对话,真诚探讨,彼此依赖的学习组合。学生“自主命题”也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开展。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避免“越俎代庖”,各得其所的有效方法。

(三) 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受到质疑

按以往的经验,学生大致只要按照教师的观点、说法,或能背出教师授予的知识,就可以得到高分。现在不行了,学生自主命题,自我作答,答案不再是教师授予的东西,而是学生读后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过去的评价标准不灵了,必须有新的评价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即按学生命题的难易,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并订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1. 自主命题得分要求:按每题4分设计,识记题每题满分2分;理解分析(含归纳综合) 题、运用题每题满分4分;创新题(含质疑题) 满分6分(即在原题基础上加2分) 。

2. 自主命题类型要求:自主命题4道题不能同属一个知识点,如,4题都属拼音题;最好也不要同一种类型。如出现同属一个知识点,又都是同类型,如拼音题,不论多少题,计分只按1题计算。但同一类型,而不同知识点,如拼音、改正错误字、辨别标点正误、选词填空、辨别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由于知识点不同,则是可以允许的,余类推。

3. 自主命题中,一题内知识点与评分的关系:

(1)除识记题要求每题内有2个知识点外,其他 题型一般只要求有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但如出现多个知识点的小综合题也可以。

(2)自主命题评分应以讲究设题质量和综合评分原则,即按设题的难易、答题是否正确和语言表达的优劣综合考虑,然后确定给分的多少,而不要太计较一题中知识点的多少。

(3)给分宽严可按如下标准:

①设题有些难度,作答正确,语言通顺者,给满分4分;

②设题较好,语言表达也好,但作答尚欠完美者,给3分;

③设题一般,作答正确,语言还通顺者,给3分;

④设题不够理想(如设题太大,或与文章中心结合不够紧等) ,作答基本正确,语言罗嗦者,给2分;

⑤设题空泛,作答若即若离,语言不通顺者,给1分;

⑥虽设题,但作答错误,或不设题(放弃) 者,不给分;

⑦识记题要求2分知识点,满分2分,每个知识点1分。

4. 创新题的界定与加分:

(1)创新题,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凡符合下列5条之一者,即可视为“创新题”:

①设计的题目较为新鲜、深刻,或见解超过同龄人的一般见解者;

②提出的质疑有一定思考价值者(要求能说出质疑的原因或理由,尽管它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幼稚的) ;

③有一定的联想能力和想像力,且较为合理者;

④能较好地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的迁移者;

⑤设想大胆、新奇,又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者。

(2)加分题满分2分,可根据考生答题情况分2分和1分两个档次。

这些评分标准虽不能说是完善的,但它在我们实践中却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成效与体会

(一) 成效

1. 经过各校师生的艰苦实践,我们于今年一月将学生自主命题这种形式植入全市初三语文质检中。方法是由命题者提供课内的一个语段,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命4道题,然后自己作答。评分则根据学生命题质量的高低,作答正确与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等三个方面情况给予综合评分。考试的结果是全市均分7 06分(满分为10分) ,这一成绩,高出同类型阅读题的均分。厦门双十中学罗俊明、郑敏玲老师在《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浅谈对2001年厦门市初三语文质检试卷的认识》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其效果如何呢? 通过评卷,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答题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料,学生设计的题目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也体现一定的难易梯度,作出的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了相当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成功的。

“大家都知道,高考、中考是根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方向起着指示作用,命题者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时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考查课内的内容多,甚至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就大量选用课文语段,答案也大多参考‘教参’的分析。这样师生在进行复习时,就不得不迎合考试的要求,将所有的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作一个‘拉网式’的复习:依照‘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事无巨细,能分析就分析,能出题便出题,学生上课是密密麻麻地记,下课是辛辛苦苦地背,结果考试时试卷上整整齐齐答的都不外乎是老师和‘教参’的‘口水’。以前有人曾戏言说某‘出题大师’能就某一段话甚至某一句话‘随便’就出一套试卷,此言道出了在某种考试模式之下教学上的弊端: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拆卸。这样的语文学习全然没有了整体的揣摩和感受,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文特点,而变成了机械操作——一道道‘工序’完全模仿考试,而答案全部按照‘教参’。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训练,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只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倒退!

“叶圣陶先生一贯坚持‘教材只是一例子’,不管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着眼这一点。为什么中学语文几十年没有大的起色? 为什么中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 关键还是在于这个‘例子’与运用的脱节。上课时师生死抠课本,死抠教参,没有在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一到课外就不知所措,这便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对于这一点,作为教学方向指挥棒的中考是要引起注意的。而今年厦门市的质检考题却向以往的考试形式发出了有力的冲击,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 质检之后,我们及时召开相关座谈会,总结“学生自主命题”的得失,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2001年7月中考,我们又将这种考试形式纳入中考。做法是由我们提供一篇《人间长虹——赵州桥》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据考后统计,全市均分10 02分(满分为16分) ,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3. 学会“自主命题”这种考试形式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和行家的好评。阎少君先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首开自主命题先河》一文中评价说:“把命题权交给学生,这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尚属首例,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从来就是老师考学生。近年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尝试让学生命题,但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让学生自主命题并作答,厦门市的语文中考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见《语文报》2001.10.9)

黄冈特级老师荐评我市2001年中考试卷中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的热点,此卷在阅读(五) 的考查中,为我们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命题者一改惯用的读文答题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读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题目限制为四道(27、28、29、30题) ,要求在命题中体现不同的能力层级的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创新题。此举难度虽大,但细观乃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选文明白如话,易读易懂;其次,选文与课内曾学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有联系,学生能把握;第三,选文是一般说明文,文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都让学生在命题中容易找到切入口。其实,在一般中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具备有创造思维素质,厦门市正是在考试改革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动力,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见王泽芳编《全国最新中考试题语文精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4. 编辑出版了《中考现代文阅读新突破——中学生“自主命题”精粹》一书。书中精选了各体文章80余篇。所选文章,既有出自重点校的学生之手,也有出自普通校学生之手;既有出自城市学生之手,也有出自农村学生之手。他们各以自己的视角、爱好来选文,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同龄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学生们的命题虽存在着高下之分,但都反映了他们阅读文章的感受、体验和探索精神。

(二) 体会

1. 学生“自主命题”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同时“自主命题”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较深厚的业务水平,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质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各种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2. 学生“自主命题”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变革。“自主命题”的评价不仅便于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而且也便于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特别有助于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正确评价,从而使“自主命题”这一学习方式顺利进行。

3. “自主命题”合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它一出现就受到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的欢迎,显示出了

它的生命力。正如罗俊明、郑敏玲老师《让语文教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

“‘什么,考试中竟让考生自己出题回答? ’——家长惊诧不已;

‘我喜欢这样的考试! 它既能检测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让我们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满脸兴奋;

‘这种测试形式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教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去培养语文能力。’——都是赞叹不已。”

学生“自主命题”表面上是一种考试形式,在平时训练中,其实它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它将成为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潜藏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ykw18.com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开放互动式"课堂自主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 资阳市雁江区第二中学 <初中语文"开放互动式"课堂自主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开放互动式"课堂自主阅读教学研究 研究报告 雁江二中2012级语文课题组 主研: 刘 琼 龙 运 鲁建南 朱俊杰 张洪 2103年5月 目 录 一.课题的提出 „„„„ ...

  •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
  • 校本培训学习笔记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校本课程早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我国过去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开发课程改革,从单一的国家课程结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

  •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 摘 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内,内容大多机械抄记.重复套用,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这种恶果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初中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方式,通过自主性作业.人文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趣味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开放性作 ...

  •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不散"与"散":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以<幽径悲剧>为例 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袁爱国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近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 走, 往` ...

  • 初中语文知识点和学科特点
  • 1.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

  •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和开放.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改 ...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课外阅读指导
  • 摘要: 课外阅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呢?本文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荐适宜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序化地开展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激发兴趣 推荐书籍 教给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 ...

  • 请重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 请重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也 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实践中,很多初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心如枯井,觉得没内容可写,不知道该怎么写,更不敢大胆地.创意地写,从而陷入"学生害怕作文,教师担忧作文"的怪圈.那么,如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