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化理论解释中国现代化

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模式之一,20世纪中叶曾经主导过发展问题的研究。何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非西方的后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由于我们探讨对象是中国,所以在这里我们以第三阶段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分析。这一时期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代表作为《社会行动的结构》《现代社会的社会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是因为制度和观念的落后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是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在制度上和观念上实现“西化”,即全面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私有化经济、自由市场理念、多元社会结构等,从而最终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根据现代化的概念,可以发现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工业化”,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是整个转变的前途、基础及核心,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引起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因为“物质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许,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学界对中国现代化历程各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特别是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如何划分,各有所见。对此,本文在目前流行的划分方法上和根据自己的看法确定了以下划分方法:

1、(1840年至1911年)民族独立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如果从现代化的世界性和主题目标——工业化和民主化来讲,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世界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现代化发展标准来讲,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1911年之前的准备阶段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启动阶段。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外延型的现代化国家,从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设备和技术,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即应视为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进程的开启。而且,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在引进西方的机器工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创办培养现代工业和科技人才的各种学校,传播现代科学知识,西方国家的某些政治状况乃至思想观念渐为人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了国人,国人警惕、反省,遂有改制变法的维新运动兴起。这表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道路上要继续向前走。维新运动虽遭镇压而告失败,而数年之后的清末新政表明,制度的变革已经不是仅凭统治者的意愿就可以阻止的;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

2、(1912年至1949年)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近代中国百年是极具变革的大动荡时期,革命浪潮犹如大海波涛,跌宕起伏,构成了这一时期历史的主旋律。当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蒋介石集团勾结起来,企图通过他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建立一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蒋介石政权的本质,仍然是封建性买办性极为浓厚的新军阀统治,它投靠英美,依靠传统的嫡亲关系实行封建家族式的独裁专制。它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大力扩展以四大家族为基础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严重背离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中国现代化又是后起的追赶型的现代化,需要超常规的发展,更需要自上而下地推行。因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并建立起一个能够将政令推及全国范围的享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权是其必要条件。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土地革命为核心,以改善落后的生产关系为目的的革命,正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1949年至1977年)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取向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多层面的、同步的、进步的整体性转变,它至少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文化领域的多元化。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像早发国家那样通过殖民主义的方式去掠夺别国的财富来加强自身的资本积累,又要在一个更为恶劣的环境中与早发国家竞争;它不仅要追赶早发国家早已达到的历史目标,还要适应发达工业世界的当前发展趋势;它既要依赖早发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等要素,又要忍受这些要素带来的不安定甚至某种危机的威胁。中国现代化环境和起点的特殊性要求中国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把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工业化的路怎么走?一条是西方血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成功了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社会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存在着某些契合点,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心理上就比较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理论。所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规定“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国家的工业化首先与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此揭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序幕。

4、(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方新自由主义盛行,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各种文化思想在铁幕间极力渗透。但我们这种僵化的体制,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全球化浪潮面前停滞不前,陷入低谷。国内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严峻挑战。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制,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势在必行。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这表明中国对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了深刻的认识。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以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这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全局性和总体性的准确判断。至今,世情、国情、党

情一直不断地发生着不可预料的变化,而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也一直得到承前启后的深化,特别是2012年,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扩充到“五位一体”,并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新的论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一步完善。

中国是后发型、外源性、自上而下、跨越性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中国经历过迈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漫长艰苦的探索而失败;经历模仿并超越苏联模式,并成功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又经历重大挫折;最后经过艰辛探索,走上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是世界上唯一走向“文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看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模式之一,20世纪中叶曾经主导过发展问题的研究。何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非西方的后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由于我们探讨对象是中国,所以在这里我们以第三阶段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分析。这一时期的理论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代表作为《社会行动的结构》《现代社会的社会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是因为制度和观念的落后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是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在制度上和观念上实现“西化”,即全面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私有化经济、自由市场理念、多元社会结构等,从而最终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根据现代化的概念,可以发现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工业化”,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是整个转变的前途、基础及核心,物质生产活动的变化——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引起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因为“物质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许,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学界对中国现代化历程各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特别是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如何划分,各有所见。对此,本文在目前流行的划分方法上和根据自己的看法确定了以下划分方法:

1、(1840年至1911年)民族独立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如果从现代化的世界性和主题目标——工业化和民主化来讲,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世界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现代化发展标准来讲,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1911年之前的准备阶段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启动阶段。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外延型的现代化国家,从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设备和技术,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即应视为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进程的开启。而且,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在引进西方的机器工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创办培养现代工业和科技人才的各种学校,传播现代科学知识,西方国家的某些政治状况乃至思想观念渐为人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了国人,国人警惕、反省,遂有改制变法的维新运动兴起。这表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道路上要继续向前走。维新运动虽遭镇压而告失败,而数年之后的清末新政表明,制度的变革已经不是仅凭统治者的意愿就可以阻止的;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

2、(1912年至1949年)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近代中国百年是极具变革的大动荡时期,革命浪潮犹如大海波涛,跌宕起伏,构成了这一时期历史的主旋律。当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蒋介石集团勾结起来,企图通过他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建立一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蒋介石政权的本质,仍然是封建性买办性极为浓厚的新军阀统治,它投靠英美,依靠传统的嫡亲关系实行封建家族式的独裁专制。它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大力扩展以四大家族为基础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严重背离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中国现代化又是后起的追赶型的现代化,需要超常规的发展,更需要自上而下地推行。因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并建立起一个能够将政令推及全国范围的享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权是其必要条件。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土地革命为核心,以改善落后的生产关系为目的的革命,正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1949年至1977年)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取向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多层面的、同步的、进步的整体性转变,它至少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文化领域的多元化。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像早发国家那样通过殖民主义的方式去掠夺别国的财富来加强自身的资本积累,又要在一个更为恶劣的环境中与早发国家竞争;它不仅要追赶早发国家早已达到的历史目标,还要适应发达工业世界的当前发展趋势;它既要依赖早发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等要素,又要忍受这些要素带来的不安定甚至某种危机的威胁。中国现代化环境和起点的特殊性要求中国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把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工业化的路怎么走?一条是西方血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成功了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社会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存在着某些契合点,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心理上就比较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理论。所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规定“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国家的工业化首先与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此揭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序幕。

4、(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方新自由主义盛行,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各种文化思想在铁幕间极力渗透。但我们这种僵化的体制,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全球化浪潮面前停滞不前,陷入低谷。国内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严峻挑战。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制,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势在必行。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这表明中国对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了深刻的认识。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以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这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全局性和总体性的准确判断。至今,世情、国情、党

情一直不断地发生着不可预料的变化,而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也一直得到承前启后的深化,特别是2012年,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扩充到“五位一体”,并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新的论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一步完善。

中国是后发型、外源性、自上而下、跨越性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中国经历过迈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漫长艰苦的探索而失败;经历模仿并超越苏联模式,并成功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又经历重大挫折;最后经过艰辛探索,走上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是世界上唯一走向“文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相关内容

  • 论中国现代诗歌解释学的发生
  • 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等人解诗观念的提出到新时期孙玉石等人对现代解诗学理论和实践的倡导,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建设提上日程.在概述现代解诗学的产生过程后,对现代解诗学的发生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动因分析:身份危机.现代性诉求和影响的焦虑而来的新诗百年心理症候构成了现代解诗学发生的内在动因,同时对诗歌解读 ...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真题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西方社会学史 2001年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32分) 1."科层制"(韦伯) 2."镜中我"(库利) 3.社会事实(杜尔克姆) 4.社会交换(布劳)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48分) 1.简述韦伯的&quo ...

  •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_基于三种研究进路的分析_李家祥
  • 2011年1月总第26卷第1期社科纵横 SOIAL SCIENCES REVIEW Jan ,2011VOL . 26NO . 1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 ---基于三种研究进路的分析 李家祥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可以分为实证主义的进 ...

  • 反思与超越_中国行政主体理论批判
  • ・68・ 部门法专论 反思与超越:中国行政主体理论批判 章剑生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末"诉讼主体模式"---所固有的缺陷渐渐暴露出来.为此, , 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行政主体理论--"---的基础上, 重构中国现代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 , 以期回应当下中国法治行 ...

  • 北师大2013-1993文学类考研真题
  • 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中.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 3.<庄子 ...

  • 哈耶克vs凯恩斯:解读中国货币史
  • 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我 和朱嘉明博士在维也纳大学同事八年有余.在他撰写<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上下卷)的过程中,我们就这本书的思想.架构和理论基础进行过多次交流.我也是这本书最早的读者. 这部著作非常出色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提供 ...

  • 社科院社会学考研真题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2001-2004考研试题 转载自: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52142 2004年硕士生入学"专 业"试题 社会变迁与流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文化资本 2. 阶级 ...

  • 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 ...

  • 理解现代经济学
  • 理解现代经济学 钱颖一1[1] 编者按:本刊在2001年第6期发表了钱颖一教授的<经济学科在美国>一文受到热烈反响,多家报纸和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一些读者表示,这篇文章对于他们了解美国经济学科教育的情况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代,教育部门不久前提出了"本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