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内的人口、产业布局等)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范畴,不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差异研究的需要,而且也将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安全 水资源承载力

1.前言 安全是危害或灾害的反义词,它与危害(或灾害)的风险紧密联系。危害(或灾害)的风险愈小,安全度就愈高,反之亦然。水安全问题通常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水的危害问题。例如,水多了(发生洪水灾害,导致人的财产损失,人口死亡问题)、水少了(发生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损失)和水脏了(水污染导致的病害健康问题、人口死亡问题)。

中国是降水时空分配非常不均匀、“水“的问题十分突出的发展中国家。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干旱、水资源短缺)和水脏了(水污染问题)业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限制因子,其紧急程度已经危及人类基本环境和生存问题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安全问题。 在水安全问题研究中,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1]。水资源安全通常指水的供需矛盾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问题。20世纪末,不满足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模式和环境问题导致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业已引起国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会议主题是:水的安全:从洞察到行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首脑或部长,3000名科学家出席会议。21世纪水安全面临7个主要挑战[23]:

(1)满足基本需求(meeting basic needs)

(2)保护生态(protecting ecosystems)

(3)食品安全(securing the food supply)

(4)水资源共享(sharing water resources)

(5)处理灾害(dealing with hazards)

(6)水的价值(valuing water)

(7)科学管水(governing water wisely) 因此,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水资源研究的国家前沿热点,受到世界范围的注目。 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主要有:水资源安全的范畴,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从学术研究,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最为关键。核心问题是:回答如何量度水资源安全程度和如何保证水资源安全?我们的观点是: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因此,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于认识和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承载力” 一词,亦称 “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起源于生态学,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1]。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支持地球上生命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量和质是有限的,它们满足人类现在与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关于生态承载力的一个较早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其出版的《保护地球》一书中提出的。他们把承载能力定义为一个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健康有机体即在维持它的生产力、适应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容量。后了“承载力”概念得到延伸发展,比较多地用于说明生态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因此,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诸多概念也相继出现。

1974年,Bishop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力表明在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永久地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2];高吉喜(2000)在其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特别指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

[3]。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对全球承载力进行了探讨(Cohen,J.E.,1995;Sagoff,M,1995;Daly,H.E.,1995,1996)[4][5][6]。然而无论是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抑或全球(区域)承载力都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如何描述和量化,实施和操作性不强,目前的研究还不深入。事实上,在对作为生态环境组成要素的各项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是无法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做更深入的研究的。

相比之下,当前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则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水和关键矿产资源方面。1949年美国的Allan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50-70 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为:在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土地的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同时,对承载力的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以各种资源(土地、水、气候、能源等)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承载力。1986年我国也开始了题为“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通常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土地用于食物生产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或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生产力所能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由此,关于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中国全面展开[7]。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是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反应与变化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如针对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针对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而“水资源承载力”一词,则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

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短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来,在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普遍的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力最早是源自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力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兹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列举如下:

(2)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该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容量[9]。(李令跃,2000)

(3)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10](何希吾,2000)。

(4)一定的区域内,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下,天然水资源的可供水量能够支持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2]。(冯尚友,2000)

(5)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惠泱河,2001)

总之,尽管已有的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思路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但是,对水资源 “承载力” 本身的内涵,表达比较宏观。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有关项目初步研究,作者的观点是:水资源承载力可定义为“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因此,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如GDP)等指标体系表达。

显然,水资源承载力受水的供、需矛盾双方影响, 它需要从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系统出发,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对水的需求和流域能够提供的多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支撑能力”方面加以量度。一种概化的水循环与水资源供需关系如图1所示意。

图1 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关系示意

核心问题是: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一个流域/区域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量究竟能够支撑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如何合理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开源与节流),维持和改善陆地系统水资源承载能力?

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对它的理解和界定,要遵循下列的事实:

·变化环境下(即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是水资源演变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因为一个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直接与该流域和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与质有本质的联系。而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又决定于在不但变化的自然环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循环规律及其控制的水资源形成规律。

·需要把把它置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念的框架,建立在生态系统完整、水资源持续供给和水环境长期有容纳量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需水是水资源承载力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需要从“水循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度量除了水循环和水资源变化的自然属性影响外,还取决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限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标不同,相应的承载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是随水资源开发阶段

、目标和条件不同而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它不仅是水文循环、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系统的耦合研究密切相联,是可持续发展重大的国家需求研究的问题。

由图1的系统关系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可以导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方法。主要过程概述如下: (1)水资源总量(W): 它指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WL)。流域水循环受自然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也在不断变化。另外,除了本地产生的水资源量外,人工跨流域调水(WT)可以增加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由于流域水循环降水和径流形成的不确定性,对应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有流域水资源总量关系

W= WL + WT

(2)生态需水量(We):生态系统是流域水循环和流域环境系统的基本部分,满足一定环境要求的最小生态需水量(We)首先应该加以估算。它们通常由河道外的生态需水的估算(如天然生态需水、人工生态需水等),和河道内的生态需水估算(如防止河道断流所需的最小径流量等)构成。

(3)可利用水资源量(WS):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措施可以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资源量。在概念上,维系生态环境最小的需水量需要扣除,以保证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条件。因此,原则上讲,可利用水资源量可以通过流域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加上境外调水扣除生态需水量加以估算,即:

WS = aWL + WT – We

式中:a为反映工程技术措施的开发利用系数。

(4)水资源需求总量(WD):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可以表达为人口

数量(P),国民生产总值(GDP)或净福利(H)等指标。因此,它们对水资源需求包括:人口需水(Wp),工业需水 (WI),农业需水(WA) ,环境和其它需水(WM)等。因此,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总量(WD)可表达为:

WD = Wp + WI + WA + WM

(5)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IWSD):为了描述水资源的承载力,首先需要定义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IWSD)即:

很显然,当流域可利用水量小

于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即

有,,这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不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是不可承载。但是,通过调水增加WS和通过节水减少 WD可提高IWSD。 反过来,当流域可供水量大于等于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即

是可承载,供需为良好状态。

(6)水资源承载力的分量测度:如何量度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力呢?由定义和上述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指数可知,首先需要建立研究对象的“水-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关系。它们的作用是将水资源量支撑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规模(如人口数或人口密度、人均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水环境污染级别等)联系起来。然后,通过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与有限发展目标,分析识别出由供大于需,即 IWSD > 0 可行域退化到IWSD=0,即系统供需平衡达临界状态的水资源WS=WD所对应的流域人口数(P)和社会经济规模(GDP)等等指标参数。记水资源供需平衡达到临界状态的可供水资源量为

载力的各个分量,即: , 进一步,可以定义水资源承,这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

意义是:λ1表明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人口规模所需要最少水资源量WS;

λ2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量WS。

流域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F) 是其分量的集成, 例如,

λ = 人均GDP / WS = (GDP/p )/Ws (7)单位水资源量承载力的度量:为了达到水资源承载力分量和总量可比性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转化水资源承载力分量为某单位水资源量的承载指标参数。例如,当统一转化W0为亿m3的可比单位水资源量,有对应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各

个分量,即:

上述公式中的就是流域系统第i个水资源承载力分量。例如,F1的单位量纲是每亿m3的人口数目,说明该流域每亿m3可利用水资源量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同理,F2的单位量纲是每亿m3的GDP,它说明该流域每亿m3可供水资源量能够承载的经济发展最大规模的GDP。

同理, 流域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F)是其分量的集成。例如:

F= 人均GDP /亿m3 = (GDP/p )/W0

4.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关键问题

广义上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的西北部,总土地面积为374万km2,占全国的39%,总人口约1亿,占全国的8%。涉及西北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部分外流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本文讨论的范围,界定在西北内陆河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变化环境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生态需水研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需求研究,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计量,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下面重点讨论水循环模拟,生态需水和指标体系问题。

(1)变化环境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

水文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是全球变化三大主题碳循环、水资源和食物纤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决定水资源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因此,人类活动经济开发和影响剧烈地区的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研究,是21世纪资源环境学科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性问题。

目前水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突出反映在: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资源演变规律,水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社会经济相互作用影响等。因此,水文循环需要考虑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代表国际地球学科发展前沿,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iosphere Aspects of Hydrological Cycle,简称BAHC)是IGBP

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进入90年代末,变化环境(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热点。 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下垫面的改变上,改变流域下垫面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条件,可概括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了,水文过程的各环节也相应发生变化,如蒸发、入渗、产流的量会加大或减小,水循环的路径和速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利用原来的降水-径流关系不能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后的流域降水径流形成规律和水文循环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形成规律的影响成为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问题。 以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为例,由于中游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已经完全改变了流域中下游水循环关系,造成下游流量减少和断流,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说明黑河干流的水资源变化,我们将黑河干流上游出流控制水文站(莺落峡站)及下游输水控制水文站(正义峡站)1959年以来的实测流

量资

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1959-1998年实测资料统计,黑河莺落峡多年平均流量49.83m3/s,相当于年径流量15.71×108m3,正义峡多年平均流量31.05 m3/s,相当于径流量9.80×108m3,莺落峡流量高于正义峡流量18.78 m3/s,相当于区间多年平均每年损耗水量5.92×108m3。

从两站流量多年变化趋势看,莺落峡站水量历年变化平稳,年际变化不大,甚至还稍有上升。正义峡站水量不仅远远小于莺落峡站,且水量在逐年减少(图

2),两站水量年均差值越来越大(图3)。

图2 黑河莺落峡及正义峡历年径流量变化图

图3 莺落峡-正义峡年均流量差值图 造成下游水资源量减少的原因: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黑河干流水资源大量损耗,水资源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黑河流域水循环规律,是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重要基础。

(2)生态需水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最大的限制因子。实际观测与实验研究表明,水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限制作用,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也存在胁迫响应的机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最基本的需用水量,是生态系统安全的一种基本阈值。因此,生态环境需水估算问题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依据的重要基础。确定不同生态类型的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环境系统的关键。这也是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第2课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大的科学计划推动,如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实施,国际国内对生态环境需水问题十分重视并且已有了一些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有关课题,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等,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信息对区域生态需水进行初步的估算。中国工程院一期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所完成9个专题报告中对生态环境用水也做出初步的测算,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有关生态需水的研究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态需水”问题理解还不尽相同。目前,与生态需水有关的概念和定义有多个方面,如“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生态环境耗水”等。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总之,生态环境与水文水资源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交叉研究,面临许多挑战,也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与看法。

由于目前对“生态需(用)水量”一词,还没有确切的或者得到公认的定义,因此在对它的理解与计算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的来看,多数认为:生态需水量是指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其内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的需水,其外延包括地带性植被所用降水和非地带性植被所用的径流。因此,生态需水量可以理解为维系一定生态系统功能所不能被占用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包括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其计算有河道内和河道外之分。基础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与模拟。

·河道外的流域上的生态需水的计算

根据补给来源,生态需水首先可以分为降水性生态需水和径流性生态需水。降雨形成径流以及径流运动过程中,地带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态系统完全消耗降水量,非地带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态系统消耗径流量为主、降水为补充,处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交错过渡带以消耗降水为主、径流为补充。

从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又进一步分为天然生态需水和人工生态需水两大类。从植物生理角度分析生态需水,可以得到天然植被或农作物正常生长时的总腾发量ET。其水分来源有两部分:直接利用的有效降水,以及通过水利工程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供水。 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应该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意。然后,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遥感信息,结合陆面水文生态实验站的校核分析识别确定。对于每个流域,结合其生态特点和水循环特点,确定一级分区为山区、平原绿洲、过度区、荒漠无流区。为了突出人类活动影响,在山区和平原绿洲中进一步区分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二级计算分区。二级计算单元内在以土地利用单元作为三级计算分区, 由遥感信息土地利用图上读取各类生态面积单元。对三级分区的每一项,单独计算其生态需水或经济需水。在计算中考虑了天然植被或人工植被对径流性水资源和降水性水资源的同时利用。国家“85”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一种基于水循环概念的流域生态需水计算框图如图6所示意(细节略)。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的计算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的计算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维系河流湖泊水系的生态平衡的最小水量。主要考虑的方面有:

维持河湖水生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

维系城市人工生态环境景观的最小需水量;

防止河流泥沙淤积所需最小径流量;

防止河流水污染的最小水量;

防止海水入侵所需维持的河道最小流量;

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所需维持的最小径流量

通常需要通过流域水循环模拟、枯水分析后,在给出一定生态环境标准(或要求)下确定上述多个的最小流量组合的阈值(具体方法讨论略)。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核心是用什么指标体系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规模与质量?目前,借

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采用在水资源可供给量所能维持生产的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计算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显然将问题过于简化了[10]。 从目前的认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人从定义出发直接选取可支持人口数量、工农业发展规模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依据[14]。也有人从水资源可供水量、需水量,可承载人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水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价[15]。 本文建议,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水循环系统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需水估算和社会经济对水的需求分析,选取计算参数,主要有:对应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最小生态需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需求量(包括人口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环境和其它需水等);通过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实际分析,确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IWSD)等。运用本文提出的量化方法,获得比较具体和实在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结果,如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人口规模所需要最少水资源量,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量等。

总之,希望概念清楚,基础扎实、评价方法简单、可比性好。这方面研究工作需要在实际中发展和完善。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摘要: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 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研究思路。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 提出了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方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 内涵 模型体系 策略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资源、 环境、 人口、 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何协调资源、 环境、 人口、 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 人口与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正是从资源、 环境、 人口、 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 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的速度、 规模、 容量等的关系, 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适度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 为国家决策、 规划、 计划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思路

1.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2]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 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 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水作为一种资源, 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 同时, 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 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

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动态性、 多目标性和极限性三个特点。 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由于节水和技术进步, 单方水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 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及工业品。 承载力的动态性也使承载力数值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承载力的多目标性体现在区域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上, 这些多样性使得某一区域的需水量和供水量均不相同, 且相关的发展指标差异也很大,从而导致承载力数值不仅与区域发展模式有关, 也与水资源配置模式有关, 承载力计算应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

承载力的极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可预见的发展阶段中, 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支撑能力。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

动态性原则。 在分析时, 必须考虑系统内各有关部 门之间在不同时期相

互关系的变化趋势、 各部门经济发展速度、 各部门需水变化趋势。

一致性原则。 必须使部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资源可支持的速度相一致。 战略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只有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 对远期水资源承载力作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与评价, 使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与远期相协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得以实现。

生态性原则。 生态环境因素是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 恶劣的生态环境必然对承载力产生负作用,如水源的污染降低水资源的承载力。

整体性原则。 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时, 必须把区域内水资源系统、 经济系统、 人口系统做为一个大系统统一考虑, 研究各子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4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思路步骤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 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 它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 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 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 以人口、 资源、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 由于受水资源总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 宏观经济系统、 社会系统以及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

在水资源系统, 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现状评价、 水资源的潜力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 确定在不同水平年、 不同配置方案下的可供水量大小 。 在宏观经济社会系统, 通过对工业、 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规模水平的研究, 确定在不同水平年、 不同产业结构和生活标准及节水水平下的各部门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的大小。

在水环境系统, 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预测BOD排放率及排放总量大小。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水资源、 经济、 人口、 环境、 社会相联系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核心模型, 以可供水量、 用水水平和BOD排放总量为模型入口, 研究不同水平年、 不同策略方案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 人口规模。 将模型计算得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比较,若发展目标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则需调整战略,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承载力提高到本年度的最大时, 若发展目标还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则说明制定的发展目标已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需适当调低; 若水资源承载力与发展目标相协调, 可得到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发展速度以及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战略和方案。 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涉及水资源、 宏观经济、 社会、 人口、 水环境等众多因素, 各因素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由此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大系统, 试图用一个数学模型或用一个目标来描述, 并用某一个最优化技术求解, 都是相当困难的。 为此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各子系统模型既可单独运行,又可配合运行, 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 在这些模型之中, 多目标核心模型为总控模型, 它

是将各子系统模型中的主要关系提炼出来,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整个大系统内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和协调。 而子系统模型对系统局部状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图1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体系

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模型包括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模型、 需水预测模型、 水工程规划模型、 水环境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子模型。

宏观经济发展模型在扩大再生产、 投入产出、 调入调出、 积累消费等关系的约束下, 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各部门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需水预测模型可预测不同水平年各部门各行业的用水定额, 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各部门产值和社会发展水平, 预测各部门需水量。 水工程规划模型根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资料, 确定其工程投资、 运行费、 可供水量以及最优开工次序等。

水环境分析子模型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经济发展规模, 预测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以及治理水平。

水资源供需协调分析模型进行供用水的分析模拟, 即根据某水平年需水条件, 对各分区进行供水模拟, 计算供水保证程度, 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分水、 调水方案与合理的工程规模。

以上各子模型负责对系统局部进行较为详细的模拟和优化, 多目标核心模型则从整体角度协调经济、 社会、 环境、 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 从而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使经济、 社会、 水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图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决策核心模型框图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如图2所示。 在选取目标时, 既要反映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 数量又要适宜, 为此, 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 承载人口(POP)最多、 粮食产量(FOOD)最大、 污染负荷量(BOD)最小等目标来反映水资源对经济、 环境等的承载能力。由于影响各目标的主要因素是相通的, 且这些目标之间又存在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不可能追求单个目标的优化, 只能追求整体的最优。

3 陕西关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 关中地区基本情况

关中地区人口、 面积、 经济社会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如表1所示。

3.2 主要规划工程[3]

关中地区主要有六大规划工程: ①九大灌区改造; ②城市供水工程; ③黄河、 渭河、 径河、 洛河水利工程; ④跨流域调水工程; ⑤污水回用工程; ⑥节水工程。

九大灌区改造。 改造工程的目的是改变工程老化失修面貌、 增加供水能力及挖掘水资源潜力。 主要工程规划有渠首加闸、 水库加高、 渠道衬砌及烃惠渠西郊水库等。

表1 关中地区概况(选择1995年为现状水平年)

城市供水工程。关中城市供水近期主要由地下水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解决, 中远期要通过大中型水利工程供水。 黑河引水工程主要给西安市供水, 泾河东庄水库将给西安、 咸阳、 铜川供水,宝鸡将有片山头水库、 凤阁岭水库, 渭南有秦岭山前水库供水, 铜川由桃曲坡水库及马栏河引水供水。

黄河、 渭河、 径河、 洛河水利工程。 主要有黄河甘泽坡抽水, 径河东庄水库、 洛河南沟门水库以及支流黑河水库、 亨口水库等水利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主要有省内南水北调及运期西线南水北调关中引水。 污水回用工程。 主要有西安北石桥、 辛家庙、 三桥、 大白杨; 铜川、 宝

3鸡各一处。 预计新增污水处理120万m。

节水工程。 “九五”期间关中计划发展2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主要推广地埋管及喷、 滴灌, 完善渠系衬砌。 关中近期2000年到中期2010年主要工程有:九大灌区改造、 西安黑河工程、 亨口水库、 东雷抽黄二期工程、 南沟门水库、 节水灌溉等; 远期:以黄河及省内南水北调为主。

3.3 不同备选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

提高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采取提高节水水平、 提高污水回用程度、 充分开发当地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性措施。 其中提高节水水平应作为第一优先措施,其次是污水回用和开发当地水资源, 最后是跨流域调水。 以下从四种不同的备选方案来分析水资源的承载力。

零方案。 以现状供水为基础, 不考虑开源, 同时保持现有用水水平及污水回用水平, 以此来考察现有水资源的承载力能力。 该方案可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参考方案。

低方案。 本方案只考虑在现状条件下提高节水水平和污水处理回用率, 不考虑当地开源及区外调水。

中方案。 考虑节水、 污水回用及当地开源。

高方案。 此方案在中方案的基础上加强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 同时增加区外调水。 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工程主要有东雷二期抽黄工程、 禹门口抽黄

工程、甘泽坡抽黄工程及大柳树抽黄工程等, 预计总可增水量15~20亿m3。 区

3外调水主要从两江(嘉陵江、 汉江)调水, 预计总共可增水量6~9亿m。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上述四种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零方案下由于未采取开源节流及污水治理措施, 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相差甚远, 完全不能达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 水资源成为关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低方案由于采取了节流和污水回用措施, 有效可供水量略有增加,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优于零方案, 但是, 由于节水和污水回用增加的有效水量有限,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中方案由于增加了当地开源节流, 水资源承载力大大提高, 但在201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将接近极限,在202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与期望值差距加大, 为了保证关中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摆脱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必须考虑利用黄河过境水及区外调水。

高方案在当地开源节流的基础上, 加强了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和两江调水, 可供水量大大增加, 缺水量逐渐降低, 水资源承载力主要指标与期望值接近,因此该方案可作为关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关中水资源并不丰富, 属资源型缺水地区。 水资源短缺将是困惑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 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关中水

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今后需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 开源节流并举, 以扭转关中水资源面临的严重危机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7

[2] 齐文虎.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3] 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办公室. 陕西省水中期规划. 西安:陕西省水利厅, 1993

Research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tudying principle and thinking of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modeling system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study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lso,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policies and tactics to rais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connotation modeling system policy and tactics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重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和承载人口的计算。即分析现状水资源总量和用水状况,就算现有的人均指标,对水资源的紧张情况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国家指标,计算该地区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同时,根据现有人口和经济状况,计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最后对这些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下面是两个实例,内容摘自《抚顺市资源合理利用及综合承载力研究》和《沧州总规空间管制与生态保护专题》。

实例一:抚顺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水作为资源来看,和土地一样,也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包含质和量双重含义。经典的水资源定义为:地球上目前和将来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体和水量,它包括以下几种要素:水量、水质、水深、体积以及储藏等。根据前文对抚顺市水资源的分析,抚顺市降水量丰沛但地下水属于贫水区,枯水季节地下水大量补给河川径流,以地表水形式下泄为重复量,所以水资源主要是指河川径流量。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补给。

4.1 水资源数量分析

4.1.1 水系概况

抚顺市有大小河流173条,境内10公里以上的河流11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浑河、辉发河、清河、柴河、太子河、富尔江等13条河流。抚顺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81.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32亿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资源量的53%。水资源主要靠降水形成,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700—850毫米,但降水时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由于山区落差大,大量雨洪资源未能充分拦蓄利用,而春季多年出现干旱,属于季节性缺水地区。水系基本情况如下:  浑河:属辽河水系,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湾甸镇长白山支脉的滚马岭,从东到西贯穿抚顺全区,流经抚顺、沈阳、辽阳、鞍山等四个市所属的

十一个县区,在三岔河与太子河汇合入大辽河,由营口注入渤海。浑河干流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1481平方公里。浑河在抚顺境内干流长204.4公里,流域面积7353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63.7%,占抚顺地区总面积64.8%,是抚顺境内的最大河流。浑河上建有大型水库一座—大伙房水库,截流浑河、苏子河、社河,控制流域面积5437平方公里。  浑河上游:在清原满族自治县马前寨附近分南北两支,南支红河,北支

英额河,汇合后始称浑河,在清原北杂木入大伙房水库。英额河流经清原县城,是清原县城主要水源。

 苏子河:发源于新宾满族自治县蜂蜜沟,流经红升、新宾县城、永陵、

木奇、上夹河等乡镇,汇入大伙房水库。

 社河:发源于抚顺县后安镇鸽子洞,流经佟庄子、后安、上马、南章党、四家子等村镇,在台沟汇入大伙房水库,全部在抚顺县境内。

浑河抚顺市区段:水库坝址下至沈抚交界处的东陵闸,全长38.5公里,为抚顺城市段。浑河抚顺市区段共有支流15条汇入,主要支流有东洲河、章党河、古城子河、李石河等。其特征见表4-1。

 水库:全市共有120座,总蓄水量为25.2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

座,为大伙房水库,最大库容量为21.87亿立方米;千万立方米以上有7座,是英守、腰卜、红升、后楼、小孤家子、红河、木家水库;其它水库库容量为百万立方米以下。

 沈抚灌渠:是为解决沈抚两市工业污水对浑河的污染,并利用污水资源

灌溉农田,于1965年建成。沈抚灌渠抚顺段起点于东部的腈纶化工厂,流经西部的李石寨镇、大南乡和沈阳市东陵郊区,全长71公里,其中抚顺境内长24公里,沈阳境内长47公里,在农灌期进入沈阳和抚顺灌区灌溉农田,在非农灌期灌渠流经辽阳,最后进入太子河水系的北沙河。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2003年统计,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26座,最大库容为25.3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大伙房水库),最大库容21.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8座(包括2个电站水库),最大库容1.78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46座,最大库容l.38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l座,最大库容O.31亿立方米。2004年末蓄水总量11.53亿立方米。

大伙房水库是沈阳、抚顺两市城市及农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地,每年可供抚顺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用水3.5亿立方米。小孤家水库(中型)每年可供清源县城镇生活用水760万立方米。红升水库(中型)每年可供新宾县城镇生活用水3

表4-3 抚顺市各类工程供水量情况分解表(亿m3/a)

4.1.3 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

中等干旱年(保证率P=75%)全市径流量21.12亿立方米。按行政区划分水

资源量:新宾县14.84亿立方米,清源县10.49亿立方米,抚顺县5.55亿立方米,市区1.44亿立方米。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38.2毫米,水资源总量28.73亿立方米。抚顺市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加土地下水资源量扣除重复水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61亿立方米。

表4-4 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表(亿立方米)

计算面积

行政分区 市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全市合计

(平方公里)

714.4 2349 3921 4288 11272.4

多年平均 1.3226 5.3275 10.5593 13.4043 30.6136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 50% 1.1573 4.7841 9.6195 13.0017 28.5626

75% 0.7195 3.1379 6.5362 10.1788 20.5724

95% 0.3161 1.529 3.4100 6.7148 11.9699

图4-1 抚顺与全国用水指标的对比(2002年)

对比水资源量和现状用水量,水资源不构成抚顺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据1995年至2004年的用水量统计资料,10年间全市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由8.3亿立方米降至6.8亿立方米。这其中工业用水下降最多,由4亿立方米下降至l.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农业用水基本没有下降,可能受降雨量影响,在3~3.7亿立方米之间没有规律的波动。生活用水基本保持在1亿立方米左右。 4.1.4 用水比例分析

200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6.8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8.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95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3.9亿立方米。2004年全市总用水量6.8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6.2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的91.2%,地下水供水量0.6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的8.7%。)

2002年全市用水总量为6.67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4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2.2%;工业用水量为2.2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3.6%;城镇生活用水量为0.6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9.4%;农村生活用水量为0.2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6%;林牧渔用水量为0.0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

1.2%。而2004年全市用水总量6.8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3.59亿立方米,占52.7%;林牧渔用水量0.12亿立方米,占1.2%;工业用水量1.66亿立方米,占24.4%;城镇生活用水量1.08亿立方米,占15.8%;农村生活(人畜饮水)用水量0.26亿立方米,占3.8%;生态环境用水量0.11亿立方米,占l.6%。按行政分区用水量,主城区总用水量2.93亿立方米,清源县总用水量1.47亿立方米,新宾县总用水量1.63亿立方米,抚顺县总用水量0.78亿立方米。

根据社会经济资料和用水分析,2002年抚顺市主要用水指标如下:人均水资源量74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38立方米,万元工业值用水量62.0立方米,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124升/人.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85升/人.日,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50立方米。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224.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1.1万人。全市总面积11272.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万亩。按现状自然、经济等指标测算,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96立方米。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569升/人·日。

抚顺市用水指标与全国用水指标对比如图4-1所示。由图看出,抚顺市除农灌亩均用水量外,其他如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GDP用水量、城镇人均用水量、农村人均用水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2 水资源质量分析

4.2.1 典型监测段面的水环境质量

在1.2.2节已对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本节以2002年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浑河阿及堡、七间房、和平桥三个断面,浑河7条主要支流入浑河口断面,以及大伙房水库的4个断面作为水质分析的重点,并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

1)浑河干流

2002年,浑河3个控制断面水质丰水期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平水期七间房断面氨氮、总磷两项污染因子超标;枯水期和平桥断面COD、氨氮两项污染因子超标,七间房断面氨氮、COD、总磷3项污染因子超标(见表4-5)。

表4-5 浑河2002年水环境质量评价

断面名称 水质目标 水期 是否达标 超标因子及倍数

阿及堡

枯 平 丰

和平桥

枯 平 丰

七间房

枯 平

是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氨氮(1)、COD(0.1)

氨氮(3)、COD(0.2)、总磷(0.7)

氨氮(0.3)、总磷(0.1)

3)大伙房水库

2002年,大伙房水库4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主要超标因子为总氮、总磷,另高锰酸盐指数;若不计总氮、总磷,则除高锰酸盐指数偶有超标外,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4-7和表4-8。

表4-7 大伙房水库2002年水质评价结果表(计总磷、总氮)

断面名称 水质目标 水期 是否达标

浑7

枯 平 丰

浑37

枯 平 丰

浑73

枯 平 丰

抚取

枯 平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主要超标因子及超标倍数 总氮(1.7)、总磷(0.3) 总氮(2.3)、总磷(0.4) 总氮(1.5)、总磷(1.6)

总氮(1.9)、总磷(0.6)、高锰酸盐指数(0.05)

总氮(2.3)、总磷(0.1) 总氮(1.6)、总磷(1.5) 总氮(1.7)、总磷(0.6) 总氮(2.9)、总磷(0.2)

总氮(2.1)、总磷(2.0)、高锰酸盐指数(0.02)

总氮(1.8)、总磷(0.2) 总氮(2.8)、总磷(0.4) 总氮(1.4)、总磷(1.4)

表4-8 大伙房水库2002年水质评价结果表(不计总磷、总氮)

断面名称 水质目标 水期 丰

是否达标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是

主要超标因子及超标倍数

高锰酸盐指数(0.05)

浑7 Ⅱ 枯 平 丰

浑37 Ⅱ 枯 平 丰

高锰酸盐指数(0.02)

浑73 Ⅱ 枯 平 丰

抚取 Ⅱ 枯 平

流 域

号 1.

辽河流域

区划

水 系 水 体

水 域

长度KM 控制城镇

断面名称

目标

浑河

清原镇上至 清原镇下

5.0

清原镇

清原下

2.

辽河流域

浑河

清原镇下

84

至北杂木

清原镇

北杂木

3.

辽河流域

浑河

大伙房水

91.0KM

2

水库出库

抚顺市

4.

辽河流域

浑河

水库出口

25

抚顺市

和平桥

5.

辽河流域 6.

辽河流域 7.

辽河流域 8.

辽河流域 9.

辽河流域 1

0.

辽河流域

浑河

辽苏子河

辽苏子河

社河

辽章党河

大辽东洲河

至和平桥

和平桥至

七间房

源头至永

陵镇下

永陵镇下

至古楼

源头至台

源头至河

源头至河

13

抚顺市

新宾镇 47

永陵镇

101

新宾县

上马乡和

52

后安镇

34.5

章党镇

东洲、张

58.5

甸地区

七间房

永陵镇下

古楼

台沟

章党河口

东洲河口

1

1.

辽河流域

辽海新源头至河

10.6

搭连、龙

海新河口

1

2.

辽河流域

1

3.

辽河流域

1

辽河流域河

辽抚西河

辽将军河

古城

源头至河

源头至河

源头至河

凤地区

农药厂 、

19.5

施家街道

5.5

将军地区 33.4

刘山、五欧家

将军河桥

古城河桥

4.

河 河 口 老、演武、西露天矿

1

5.

辽河流域

辽李石河

源头至河

32.1

市开发区 李石桥

1

6.

抚顺市28家企业

COD1

沈抚 灌渠

渠首至 三宝屯

24.0

三宝屯

00,油10

水系

辽河流域

4.3 水资源的数量压力分析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均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1000m3,是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的临界标志,小于此数字则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取值为1,说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人口而言已经造成压力,水资源含量相对比较匮乏。否则,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取值0,表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人口而言没有造成压力,水资源比较丰富。

以2004年数据为基础,抚顺市域的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计算结果如下表4-10所示。

表4-10 抚顺地区不同保障程度下的水资源数量压力

行政分区 2004年人口(万) 市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全市合计

143.44 22.33 28.47 31.78 226.03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压力(m3/人) 多年平均 92.21 2385.80 3708.92 4217.84 1354.40

50% 80.68 2142.45 3378.82 4091.16 1263.66

75% 50.16 1405.24 2295.82 3202.89 910.16

95% 22.04 684.73 1197.75 2112.90 529.57

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水资源的数量上看,按多年平均和50%保证率水资源量没有数量压力,但按照75%或90%保证率,则水资源存在数量上的压力。特别是市区,水资源的数量压力非常大,需要周边地区供水。新宾县水资源最为丰富,不存在数量压力。

4.4 水资源的空间压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指出,每年每平方公里可重复使用淡水资源20万m3,即径流深200毫米,是水资源的“空间压力”指数的临界标志,如果超过此数字,则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取值0,表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空间而言没有造成压力。否则,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取值1,说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空间而言已造成压力。

抚顺市域的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如表4-11所示。

行政分区 市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全市合计

面积(平方公里)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的空间压力(万m3/Km2) 多年平均

50% 16.20 20.37 24.53 30.32 25.34

75% 10.07 13.36 16.67 23.74 18.25

95% 4.42 6.51 8.70 15.66 10.62

714.4 2349 3921 4288 11272.4

18.51 22.68 26.93 31.26 27.16

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上看,按多年平均和50%保证率水资源空间上没有压力;但按照75%或90%保证率,则水资源存在一定的空间压力。特别是市区,水资源的空间压力比较大。相比之下,新宾县水资源空间压力最小。

实例二:沧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贾斯特·李比希(Justus Liebig)提出的最小因子定律,城市生态承载力应该由承载能力最低的因素决定。沧州市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水资源是沧州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是沧州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中的决定性因子。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和水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沧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但是,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能流物流发达,某一区域的水资源问题可能涉及到相邻的较为广泛区域,以及其他资源和水资源的转化。为此,我们需要对沧州水资源进行翔实的核算,对其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开源节流,通过水资源调配、开发新水源、推广节水措施等多种渠道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1 水资源现状

沧州市境内河流纵横,行洪或排沥河道均属海河流域南系。有行洪河道10条,主要有子牙河、南运河、漳卫新河、子牙新河和捷地减河等,上游客水流经这些河流入境出境,行洪河道总长708.43km。有排沥河道26条,主要有任河大渠、北排河、南排河、宣惠河等,总长度1555.08km,以蓄、排汛期自产径流为主。

境内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43.4mm(1956—1999年系列),主要产生于7、8两月的暴雨,其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从东部沿海向西递减,变化在70—20mm之间,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值272.6mm(1964年),相当于最小值0.8mm(1999年)的341倍。由于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降雨入渗相应增加,地表径流量越来越少,最近十年(1990—1999年)区内平均地表径流深19.9mm,不足多年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自产水资源

地表

行政

水资

区域

任丘 河间 肃宁 献县 泊头 吴桥 东光 南皮 孟村

地下水资源

重复计算量

水资

县(市)

源总

盐山 海兴 黄骅

地表水资源

地下

重复计

水资

算量

0.6167 0.5550 0.9542 0.1542 0.1873 0.8391 1.5158 0.3944 总量 水资源

0.2656 0.9623 0.0325 1.1954 0.5357 0.7863 0.0606 1.2614 0.1023 0.2462 0.0000 0.3485

0.3433 0.2865 0.0131 0.4730 0.0840 0.0020 0.9119 0.0441 0.0018

0.3392 0.6845 0.1079 0.9158 临港区 0.1542 0.0000 0.0000 0.3230 0.7079 0.0724 0.9585 南大港 0.1873 0.0000 0.0000 0.1370 0.4261 0.0552 0.5079 0.2286 0.4072 0.0288 0.6070 0.3574 0.5884 0.0151 0.9307 0.1848 0.2031 0.0005 0.3874

青县 沧县 市区 全市

0.5303 0.3538 0.0450 0.8205 0.7262 0.0309 0.2265 0.1800 0.0121

6.1206 6.6866 0.4779 12.3293

2020年,沧州从外流域调水规模将达8.6亿立方米/年。

引黄工程 据九二年“河北省引黄入冀工程协议”确定在今后十五年内,沧州市每年可引3.0亿m3的黄河水,扣除沿途线路损失,到沧州市八里庄闸的水量为2.4亿m3,这些水量一部分直供给各市县使用,另一部分存蓄在大浪淀水库供给沧州市区生活及工业用水。扣除各县市沿途损失,沧州市实际引黄河水量为2.04亿m3,其中供给市区的水量为0.8121亿m3。到2010年引黄入沧工程协议期已满,停止供水。

王大引水工程 王大引水工程系河北省规划近期由王快水库向大浪淀水库补水工程。经调蓄计算,在王快水库上游来水保证率P=75%的年份,王快水库可向沧州市供水7677万m3,扣除沿途输水损失,至肃宁县引水口水量为4600万m3,当引黄水能满足大浪淀水库蓄水要求时,这些水量可用于肃宁县城生活及肃宁、献县农灌用水,水量分配为肃宁4300万m3,献县300万m3(目前已正式通水)。2010年后王大引水工程水量将全部归还于农业用水。

引江工程 南水北调共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根据《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简介》(2002.3)和沧州市中线引江配套工程位置图,向沧州供水的线路为东线、中线。

中线工程分两期,2010年前完成第一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毛水量35亿m3(净水量29.53亿m3),2030年前完成第二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水量48.3亿m3。供水区覆盖我省东南部平原7个市、77个县(市)6.3万km2。即可保证沿线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一带重要城市和工业用水,又可向衡水、沧州、廊坊等市供水。进入沧州市的干渠分别为石津干渠、沙河干渠(下游为王大引水干渠)、邢沧干渠和引黄济冀干渠。

东线工程分三期完成,2010年前完成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东、江苏两省供水,不过卫运河,不向河北、天津供水。2030年前完成第二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水量7亿m3,2050年完成第三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水量10亿m3,供水区覆盖我省的沧州、衡水一带。省内线路利用引黄济冀干渠和南运河。

根据《河北省沧州市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报告》,2010年年初步确定调引江水毛量4.7046亿m3,净水量3.8578亿m3,水量全部用于城市。届时大浪淀水库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建设完成东淀蓄水工程,东淀蓄水面积24.5km2,总库容1.36亿m3,调节库容1.265亿m3。

可利用水资源量

地表径流6.1206亿m3,除少量进入水库蓄存,大部分渗漏或进入河流水体,供作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使用比例应不超过40%;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4.9亿立方米(微咸水),与可开采深层地下水合计约7.77亿立方米;外流域调水8.6亿立方米,到2020年可用水量5.21亿立方米,其中王大引水工程王大引水工程4600万立方米引水将作为农业用水,引江工程和滨港输水工程引水4.31亿立方米用作城镇生产生活用水。

经过以上分析,累计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15.43亿立方米。

2水资源需求与人口容量

在市域生产生活需水量计算的基础上,增加对市域植被用水、生态需水、湿地需水等的计算,测算市域内水资源需求量、供给量,制定解决方案。 按水资源总量

生态需水: 一般生态需水: 湿地生态需水: 南大港湿地

湿地生态环境各类型需水量 (单位:108m3)

需水类型 最小 5.97

较小 中等 优等 最大

5.97~10.5110.51~12.2612.26~14.01 16.64

植被蒸散量 植物含水量 土壤需水量

生物栖息地需水量 补给地下水需水量 防止岸线侵蚀及河口 生态环境需水量* 旅游休闲需水量

杨埕湿地

0.06 3.58 0.89 0.80 0.53 0.89

0.06~0.11 3.58~7.00 0.89~2.18 0.80~1.96 0.53~0.80 0.89~2.18

0.11~0.12 7.00~8.76 2.18~3.93 1.96~3.54 0.80~1.60 2.18~3.93

0.12~0.14

0.17 14.05 17.45 10.06 1.60 17.45

8.76~10.51 3.93~5.67 3.54~5.10 1.60~1.60 3.93~5.67

3水资源平衡策略与措施

以上水资源缺口可考虑开发新水源和推广节水措施来解决。

(一) 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使之达到饮用水源标准,其余水体也要达到相应的功能区划水体水质标准。在水源地可设置取水、储水、净水等供水设施,林业设施,旅游设施等;绝对禁止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侵入。

(二) 引水工程

若为满足城市基本需求,考虑到沧州城区已出现地下水超采漏斗和地裂缝的实际情况,则南水北调供应沧州水量尽可能从目前分配计划的4.7亿立方米/年提高到6亿立方米/年。

(三) 海水淡化

目前沧州已开展了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试点项目,可进一步选择合适区域作

为海水淡化取水区,高标准保护海水实质,或考虑深海取水,进行针对性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推广。

(四) 污水资源化工程

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以外的水资源,如雨水、生活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进行回收与再用。根据沧州的实际情况,建议中水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先从试点项目开始,2007年在城区选取小区推行中水回用试点工程,项目规模0.4万立方米/日;然后在城区推行;再逐步推广到其它城镇生活小区、宾馆、饭店等。同时制定配套的政策。2010年中水回用项目总规模达到1.5万立方米/日;2020年达到15万立方米/日以上。

(五) 农业节水与改进作业方式

●改变灌溉方式

根据沧州的实际情况,2007年先在献县、黄骅各选定20~30亩试验用田,进行大田喷灌、管灌、蔬菜滴灌等不同节灌技术下的投入和经济效益分析,对工程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然后在其他乡镇推行节灌技术、水窑喷灌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沧州农业灌溉效率。2007、2010、2020年新增节灌面积分别为6万亩、30万亩、100万亩。

●防渗等配套工程

将传统的土沟土渠,改为水泥等材料衬砌的灌溉渠道或管道系统,使水的渗漏、蒸发损失减少到10%以下。

通过地面平整、土层深松,提高土壤的保墒蓄水能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应遵循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有条件纳入城镇排污管网的住户,统一纳入城镇排水截污体系进行治理。其他住户应采用净化沼气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发酵,沼液、沼渣可根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部分介绍,进行资源化利用。

(六) 工业节水工程

基于沧州严重缺水的现状,而节水意识不强、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率不高、管理工作薄弱,浪费现象严重。据估计,沧州工业用水重复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天可节约源水1000立方米以上。

(七) 生活节水

如果全市都安装6升抽水马桶和节水率在30~35%的水嘴,沧州每天可节水6万立方米。厉行节约用水,是实现沧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的保证。规

辽河干流水系的河流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内的人口、产业布局等)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范畴,不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差异研究的需要,而且也将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安全 水资源承载力

1.前言 安全是危害或灾害的反义词,它与危害(或灾害)的风险紧密联系。危害(或灾害)的风险愈小,安全度就愈高,反之亦然。水安全问题通常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水的危害问题。例如,水多了(发生洪水灾害,导致人的财产损失,人口死亡问题)、水少了(发生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损失)和水脏了(水污染导致的病害健康问题、人口死亡问题)。

中国是降水时空分配非常不均匀、“水“的问题十分突出的发展中国家。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干旱、水资源短缺)和水脏了(水污染问题)业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限制因子,其紧急程度已经危及人类基本环境和生存问题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安全问题。 在水安全问题研究中,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1]。水资源安全通常指水的供需矛盾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问题。20世纪末,不满足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模式和环境问题导致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业已引起国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会议主题是:水的安全:从洞察到行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首脑或部长,3000名科学家出席会议。21世纪水安全面临7个主要挑战[23]:

(1)满足基本需求(meeting basic needs)

(2)保护生态(protecting ecosystems)

(3)食品安全(securing the food supply)

(4)水资源共享(sharing water resources)

(5)处理灾害(dealing with hazards)

(6)水的价值(valuing water)

(7)科学管水(governing water wisely) 因此,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水资源研究的国家前沿热点,受到世界范围的注目。 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主要有:水资源安全的范畴,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从学术研究,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最为关键。核心问题是:回答如何量度水资源安全程度和如何保证水资源安全?我们的观点是: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因此,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于认识和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承载力” 一词,亦称 “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起源于生态学,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1]。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支持地球上生命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量和质是有限的,它们满足人类现在与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关于生态承载力的一个较早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其出版的《保护地球》一书中提出的。他们把承载能力定义为一个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健康有机体即在维持它的生产力、适应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容量。后了“承载力”概念得到延伸发展,比较多地用于说明生态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因此,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诸多概念也相继出现。

1974年,Bishop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力表明在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永久地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2];高吉喜(2000)在其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特别指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

[3]。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对全球承载力进行了探讨(Cohen,J.E.,1995;Sagoff,M,1995;Daly,H.E.,1995,1996)[4][5][6]。然而无论是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抑或全球(区域)承载力都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如何描述和量化,实施和操作性不强,目前的研究还不深入。事实上,在对作为生态环境组成要素的各项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是无法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做更深入的研究的。

相比之下,当前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则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水和关键矿产资源方面。1949年美国的Allan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50-70 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为:在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土地的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同时,对承载力的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以各种资源(土地、水、气候、能源等)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承载力。1986年我国也开始了题为“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通常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土地用于食物生产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或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生产力所能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由此,关于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中国全面展开[7]。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是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反应与变化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如针对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针对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而“水资源承载力”一词,则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

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短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来,在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普遍的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力最早是源自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力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兹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列举如下:

(2)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该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容量[9]。(李令跃,2000)

(3)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10](何希吾,2000)。

(4)一定的区域内,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下,天然水资源的可供水量能够支持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2]。(冯尚友,2000)

(5)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惠泱河,2001)

总之,尽管已有的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思路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但是,对水资源 “承载力” 本身的内涵,表达比较宏观。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有关项目初步研究,作者的观点是:水资源承载力可定义为“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因此,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如GDP)等指标体系表达。

显然,水资源承载力受水的供、需矛盾双方影响, 它需要从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系统出发,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对水的需求和流域能够提供的多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支撑能力”方面加以量度。一种概化的水循环与水资源供需关系如图1所示意。

图1 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关系示意

核心问题是: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一个流域/区域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量究竟能够支撑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如何合理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开源与节流),维持和改善陆地系统水资源承载能力?

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对它的理解和界定,要遵循下列的事实:

·变化环境下(即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是水资源演变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因为一个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直接与该流域和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与质有本质的联系。而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又决定于在不但变化的自然环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循环规律及其控制的水资源形成规律。

·需要把把它置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念的框架,建立在生态系统完整、水资源持续供给和水环境长期有容纳量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需水是水资源承载力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需要从“水循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度量除了水循环和水资源变化的自然属性影响外,还取决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限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标不同,相应的承载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是随水资源开发阶段

、目标和条件不同而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它不仅是水文循环、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系统的耦合研究密切相联,是可持续发展重大的国家需求研究的问题。

由图1的系统关系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可以导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方法。主要过程概述如下: (1)水资源总量(W): 它指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WL)。流域水循环受自然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也在不断变化。另外,除了本地产生的水资源量外,人工跨流域调水(WT)可以增加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由于流域水循环降水和径流形成的不确定性,对应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有流域水资源总量关系

W= WL + WT

(2)生态需水量(We):生态系统是流域水循环和流域环境系统的基本部分,满足一定环境要求的最小生态需水量(We)首先应该加以估算。它们通常由河道外的生态需水的估算(如天然生态需水、人工生态需水等),和河道内的生态需水估算(如防止河道断流所需的最小径流量等)构成。

(3)可利用水资源量(WS):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措施可以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资源量。在概念上,维系生态环境最小的需水量需要扣除,以保证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条件。因此,原则上讲,可利用水资源量可以通过流域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加上境外调水扣除生态需水量加以估算,即:

WS = aWL + WT – We

式中:a为反映工程技术措施的开发利用系数。

(4)水资源需求总量(WD):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可以表达为人口

数量(P),国民生产总值(GDP)或净福利(H)等指标。因此,它们对水资源需求包括:人口需水(Wp),工业需水 (WI),农业需水(WA) ,环境和其它需水(WM)等。因此,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总量(WD)可表达为:

WD = Wp + WI + WA + WM

(5)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IWSD):为了描述水资源的承载力,首先需要定义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IWSD)即:

很显然,当流域可利用水量小

于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即

有,,这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不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是不可承载。但是,通过调水增加WS和通过节水减少 WD可提高IWSD。 反过来,当流域可供水量大于等于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即

是可承载,供需为良好状态。

(6)水资源承载力的分量测度:如何量度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力呢?由定义和上述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指数可知,首先需要建立研究对象的“水-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关系。它们的作用是将水资源量支撑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规模(如人口数或人口密度、人均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水环境污染级别等)联系起来。然后,通过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与有限发展目标,分析识别出由供大于需,即 IWSD > 0 可行域退化到IWSD=0,即系统供需平衡达临界状态的水资源WS=WD所对应的流域人口数(P)和社会经济规模(GDP)等等指标参数。记水资源供需平衡达到临界状态的可供水资源量为

载力的各个分量,即: , 进一步,可以定义水资源承,这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

意义是:λ1表明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人口规模所需要最少水资源量WS;

λ2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量WS。

流域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F) 是其分量的集成, 例如,

λ = 人均GDP / WS = (GDP/p )/Ws (7)单位水资源量承载力的度量:为了达到水资源承载力分量和总量可比性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转化水资源承载力分量为某单位水资源量的承载指标参数。例如,当统一转化W0为亿m3的可比单位水资源量,有对应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各

个分量,即:

上述公式中的就是流域系统第i个水资源承载力分量。例如,F1的单位量纲是每亿m3的人口数目,说明该流域每亿m3可利用水资源量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同理,F2的单位量纲是每亿m3的GDP,它说明该流域每亿m3可供水资源量能够承载的经济发展最大规模的GDP。

同理, 流域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F)是其分量的集成。例如:

F= 人均GDP /亿m3 = (GDP/p )/W0

4.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关键问题

广义上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的西北部,总土地面积为374万km2,占全国的39%,总人口约1亿,占全国的8%。涉及西北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部分外流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本文讨论的范围,界定在西北内陆河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变化环境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生态需水研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需求研究,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计量,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下面重点讨论水循环模拟,生态需水和指标体系问题。

(1)变化环境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

水文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是全球变化三大主题碳循环、水资源和食物纤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决定水资源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因此,人类活动经济开发和影响剧烈地区的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研究,是21世纪资源环境学科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性问题。

目前水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突出反映在: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资源演变规律,水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社会经济相互作用影响等。因此,水文循环需要考虑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代表国际地球学科发展前沿,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iosphere Aspects of Hydrological Cycle,简称BAHC)是IGBP

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进入90年代末,变化环境(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热点。 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下垫面的改变上,改变流域下垫面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条件,可概括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了,水文过程的各环节也相应发生变化,如蒸发、入渗、产流的量会加大或减小,水循环的路径和速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利用原来的降水-径流关系不能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后的流域降水径流形成规律和水文循环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形成规律的影响成为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问题。 以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为例,由于中游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已经完全改变了流域中下游水循环关系,造成下游流量减少和断流,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说明黑河干流的水资源变化,我们将黑河干流上游出流控制水文站(莺落峡站)及下游输水控制水文站(正义峡站)1959年以来的实测流

量资

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1959-1998年实测资料统计,黑河莺落峡多年平均流量49.83m3/s,相当于年径流量15.71×108m3,正义峡多年平均流量31.05 m3/s,相当于径流量9.80×108m3,莺落峡流量高于正义峡流量18.78 m3/s,相当于区间多年平均每年损耗水量5.92×108m3。

从两站流量多年变化趋势看,莺落峡站水量历年变化平稳,年际变化不大,甚至还稍有上升。正义峡站水量不仅远远小于莺落峡站,且水量在逐年减少(图

2),两站水量年均差值越来越大(图3)。

图2 黑河莺落峡及正义峡历年径流量变化图

图3 莺落峡-正义峡年均流量差值图 造成下游水资源量减少的原因: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黑河干流水资源大量损耗,水资源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黑河流域水循环规律,是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重要基础。

(2)生态需水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最大的限制因子。实际观测与实验研究表明,水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限制作用,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也存在胁迫响应的机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最基本的需用水量,是生态系统安全的一种基本阈值。因此,生态环境需水估算问题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依据的重要基础。确定不同生态类型的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环境系统的关键。这也是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第2课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大的科学计划推动,如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实施,国际国内对生态环境需水问题十分重视并且已有了一些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有关课题,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等,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信息对区域生态需水进行初步的估算。中国工程院一期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所完成9个专题报告中对生态环境用水也做出初步的测算,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有关生态需水的研究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态需水”问题理解还不尽相同。目前,与生态需水有关的概念和定义有多个方面,如“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生态环境耗水”等。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总之,生态环境与水文水资源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交叉研究,面临许多挑战,也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与看法。

由于目前对“生态需(用)水量”一词,还没有确切的或者得到公认的定义,因此在对它的理解与计算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的来看,多数认为:生态需水量是指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其内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的需水,其外延包括地带性植被所用降水和非地带性植被所用的径流。因此,生态需水量可以理解为维系一定生态系统功能所不能被占用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包括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其计算有河道内和河道外之分。基础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与模拟。

·河道外的流域上的生态需水的计算

根据补给来源,生态需水首先可以分为降水性生态需水和径流性生态需水。降雨形成径流以及径流运动过程中,地带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态系统完全消耗降水量,非地带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态系统消耗径流量为主、降水为补充,处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交错过渡带以消耗降水为主、径流为补充。

从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又进一步分为天然生态需水和人工生态需水两大类。从植物生理角度分析生态需水,可以得到天然植被或农作物正常生长时的总腾发量ET。其水分来源有两部分:直接利用的有效降水,以及通过水利工程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供水。 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应该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意。然后,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遥感信息,结合陆面水文生态实验站的校核分析识别确定。对于每个流域,结合其生态特点和水循环特点,确定一级分区为山区、平原绿洲、过度区、荒漠无流区。为了突出人类活动影响,在山区和平原绿洲中进一步区分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二级计算分区。二级计算单元内在以土地利用单元作为三级计算分区, 由遥感信息土地利用图上读取各类生态面积单元。对三级分区的每一项,单独计算其生态需水或经济需水。在计算中考虑了天然植被或人工植被对径流性水资源和降水性水资源的同时利用。国家“85”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一种基于水循环概念的流域生态需水计算框图如图6所示意(细节略)。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的计算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的计算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维系河流湖泊水系的生态平衡的最小水量。主要考虑的方面有:

维持河湖水生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

维系城市人工生态环境景观的最小需水量;

防止河流泥沙淤积所需最小径流量;

防止河流水污染的最小水量;

防止海水入侵所需维持的河道最小流量;

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所需维持的最小径流量

通常需要通过流域水循环模拟、枯水分析后,在给出一定生态环境标准(或要求)下确定上述多个的最小流量组合的阈值(具体方法讨论略)。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核心是用什么指标体系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规模与质量?目前,借

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采用在水资源可供给量所能维持生产的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计算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显然将问题过于简化了[10]。 从目前的认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人从定义出发直接选取可支持人口数量、工农业发展规模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依据[14]。也有人从水资源可供水量、需水量,可承载人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水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价[15]。 本文建议,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水循环系统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需水估算和社会经济对水的需求分析,选取计算参数,主要有:对应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最小生态需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需求量(包括人口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环境和其它需水等);通过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实际分析,确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IWSD)等。运用本文提出的量化方法,获得比较具体和实在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结果,如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人口规模所需要最少水资源量,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量等。

总之,希望概念清楚,基础扎实、评价方法简单、可比性好。这方面研究工作需要在实际中发展和完善。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摘要: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 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研究思路。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 提出了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方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 内涵 模型体系 策略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资源、 环境、 人口、 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何协调资源、 环境、 人口、 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 人口与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正是从资源、 环境、 人口、 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 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的速度、 规模、 容量等的关系, 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适度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 为国家决策、 规划、 计划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思路

1.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2]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 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 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水作为一种资源, 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 同时, 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 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

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动态性、 多目标性和极限性三个特点。 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由于节水和技术进步, 单方水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 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及工业品。 承载力的动态性也使承载力数值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承载力的多目标性体现在区域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上, 这些多样性使得某一区域的需水量和供水量均不相同, 且相关的发展指标差异也很大,从而导致承载力数值不仅与区域发展模式有关, 也与水资源配置模式有关, 承载力计算应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

承载力的极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可预见的发展阶段中, 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支撑能力。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

动态性原则。 在分析时, 必须考虑系统内各有关部 门之间在不同时期相

互关系的变化趋势、 各部门经济发展速度、 各部门需水变化趋势。

一致性原则。 必须使部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资源可支持的速度相一致。 战略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只有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 对远期水资源承载力作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与评价, 使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与远期相协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得以实现。

生态性原则。 生态环境因素是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 恶劣的生态环境必然对承载力产生负作用,如水源的污染降低水资源的承载力。

整体性原则。 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时, 必须把区域内水资源系统、 经济系统、 人口系统做为一个大系统统一考虑, 研究各子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4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思路步骤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 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 它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 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 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 以人口、 资源、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 由于受水资源总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 宏观经济系统、 社会系统以及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

在水资源系统, 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现状评价、 水资源的潜力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 确定在不同水平年、 不同配置方案下的可供水量大小 。 在宏观经济社会系统, 通过对工业、 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规模水平的研究, 确定在不同水平年、 不同产业结构和生活标准及节水水平下的各部门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的大小。

在水环境系统, 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预测BOD排放率及排放总量大小。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水资源、 经济、 人口、 环境、 社会相联系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核心模型, 以可供水量、 用水水平和BOD排放总量为模型入口, 研究不同水平年、 不同策略方案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 人口规模。 将模型计算得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比较,若发展目标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则需调整战略,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承载力提高到本年度的最大时, 若发展目标还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则说明制定的发展目标已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需适当调低; 若水资源承载力与发展目标相协调, 可得到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发展速度以及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战略和方案。 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涉及水资源、 宏观经济、 社会、 人口、 水环境等众多因素, 各因素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由此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大系统, 试图用一个数学模型或用一个目标来描述, 并用某一个最优化技术求解, 都是相当困难的。 为此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各子系统模型既可单独运行,又可配合运行, 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 在这些模型之中, 多目标核心模型为总控模型, 它

是将各子系统模型中的主要关系提炼出来,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整个大系统内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和协调。 而子系统模型对系统局部状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图1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体系

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模型包括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模型、 需水预测模型、 水工程规划模型、 水环境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子模型。

宏观经济发展模型在扩大再生产、 投入产出、 调入调出、 积累消费等关系的约束下, 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各部门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需水预测模型可预测不同水平年各部门各行业的用水定额, 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各部门产值和社会发展水平, 预测各部门需水量。 水工程规划模型根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资料, 确定其工程投资、 运行费、 可供水量以及最优开工次序等。

水环境分析子模型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经济发展规模, 预测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以及治理水平。

水资源供需协调分析模型进行供用水的分析模拟, 即根据某水平年需水条件, 对各分区进行供水模拟, 计算供水保证程度, 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分水、 调水方案与合理的工程规模。

以上各子模型负责对系统局部进行较为详细的模拟和优化, 多目标核心模型则从整体角度协调经济、 社会、 环境、 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 从而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使经济、 社会、 水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图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决策核心模型框图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如图2所示。 在选取目标时, 既要反映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 数量又要适宜, 为此, 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 承载人口(POP)最多、 粮食产量(FOOD)最大、 污染负荷量(BOD)最小等目标来反映水资源对经济、 环境等的承载能力。由于影响各目标的主要因素是相通的, 且这些目标之间又存在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不可能追求单个目标的优化, 只能追求整体的最优。

3 陕西关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 关中地区基本情况

关中地区人口、 面积、 经济社会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如表1所示。

3.2 主要规划工程[3]

关中地区主要有六大规划工程: ①九大灌区改造; ②城市供水工程; ③黄河、 渭河、 径河、 洛河水利工程; ④跨流域调水工程; ⑤污水回用工程; ⑥节水工程。

九大灌区改造。 改造工程的目的是改变工程老化失修面貌、 增加供水能力及挖掘水资源潜力。 主要工程规划有渠首加闸、 水库加高、 渠道衬砌及烃惠渠西郊水库等。

表1 关中地区概况(选择1995年为现状水平年)

城市供水工程。关中城市供水近期主要由地下水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解决, 中远期要通过大中型水利工程供水。 黑河引水工程主要给西安市供水, 泾河东庄水库将给西安、 咸阳、 铜川供水,宝鸡将有片山头水库、 凤阁岭水库, 渭南有秦岭山前水库供水, 铜川由桃曲坡水库及马栏河引水供水。

黄河、 渭河、 径河、 洛河水利工程。 主要有黄河甘泽坡抽水, 径河东庄水库、 洛河南沟门水库以及支流黑河水库、 亨口水库等水利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主要有省内南水北调及运期西线南水北调关中引水。 污水回用工程。 主要有西安北石桥、 辛家庙、 三桥、 大白杨; 铜川、 宝

3鸡各一处。 预计新增污水处理120万m。

节水工程。 “九五”期间关中计划发展2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主要推广地埋管及喷、 滴灌, 完善渠系衬砌。 关中近期2000年到中期2010年主要工程有:九大灌区改造、 西安黑河工程、 亨口水库、 东雷抽黄二期工程、 南沟门水库、 节水灌溉等; 远期:以黄河及省内南水北调为主。

3.3 不同备选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

提高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采取提高节水水平、 提高污水回用程度、 充分开发当地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性措施。 其中提高节水水平应作为第一优先措施,其次是污水回用和开发当地水资源, 最后是跨流域调水。 以下从四种不同的备选方案来分析水资源的承载力。

零方案。 以现状供水为基础, 不考虑开源, 同时保持现有用水水平及污水回用水平, 以此来考察现有水资源的承载力能力。 该方案可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参考方案。

低方案。 本方案只考虑在现状条件下提高节水水平和污水处理回用率, 不考虑当地开源及区外调水。

中方案。 考虑节水、 污水回用及当地开源。

高方案。 此方案在中方案的基础上加强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 同时增加区外调水。 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工程主要有东雷二期抽黄工程、 禹门口抽黄

工程、甘泽坡抽黄工程及大柳树抽黄工程等, 预计总可增水量15~20亿m3。 区

3外调水主要从两江(嘉陵江、 汉江)调水, 预计总共可增水量6~9亿m。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上述四种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零方案下由于未采取开源节流及污水治理措施, 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相差甚远, 完全不能达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 水资源成为关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低方案由于采取了节流和污水回用措施, 有效可供水量略有增加,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优于零方案, 但是, 由于节水和污水回用增加的有效水量有限,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中方案由于增加了当地开源节流, 水资源承载力大大提高, 但在201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将接近极限,在202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与期望值差距加大, 为了保证关中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摆脱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必须考虑利用黄河过境水及区外调水。

高方案在当地开源节流的基础上, 加强了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和两江调水, 可供水量大大增加, 缺水量逐渐降低, 水资源承载力主要指标与期望值接近,因此该方案可作为关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关中水资源并不丰富, 属资源型缺水地区。 水资源短缺将是困惑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 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关中水

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今后需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 开源节流并举, 以扭转关中水资源面临的严重危机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7

[2] 齐文虎.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3] 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办公室. 陕西省水中期规划. 西安:陕西省水利厅, 1993

Research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tudying principle and thinking of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modeling system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study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lso,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policies and tactics to rais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connotation modeling system policy and tactics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重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和承载人口的计算。即分析现状水资源总量和用水状况,就算现有的人均指标,对水资源的紧张情况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国家指标,计算该地区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同时,根据现有人口和经济状况,计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最后对这些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下面是两个实例,内容摘自《抚顺市资源合理利用及综合承载力研究》和《沧州总规空间管制与生态保护专题》。

实例一:抚顺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水作为资源来看,和土地一样,也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包含质和量双重含义。经典的水资源定义为:地球上目前和将来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体和水量,它包括以下几种要素:水量、水质、水深、体积以及储藏等。根据前文对抚顺市水资源的分析,抚顺市降水量丰沛但地下水属于贫水区,枯水季节地下水大量补给河川径流,以地表水形式下泄为重复量,所以水资源主要是指河川径流量。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补给。

4.1 水资源数量分析

4.1.1 水系概况

抚顺市有大小河流173条,境内10公里以上的河流11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浑河、辉发河、清河、柴河、太子河、富尔江等13条河流。抚顺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81.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32亿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资源量的53%。水资源主要靠降水形成,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700—850毫米,但降水时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由于山区落差大,大量雨洪资源未能充分拦蓄利用,而春季多年出现干旱,属于季节性缺水地区。水系基本情况如下:  浑河:属辽河水系,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湾甸镇长白山支脉的滚马岭,从东到西贯穿抚顺全区,流经抚顺、沈阳、辽阳、鞍山等四个市所属的

十一个县区,在三岔河与太子河汇合入大辽河,由营口注入渤海。浑河干流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1481平方公里。浑河在抚顺境内干流长204.4公里,流域面积7353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63.7%,占抚顺地区总面积64.8%,是抚顺境内的最大河流。浑河上建有大型水库一座—大伙房水库,截流浑河、苏子河、社河,控制流域面积5437平方公里。  浑河上游:在清原满族自治县马前寨附近分南北两支,南支红河,北支

英额河,汇合后始称浑河,在清原北杂木入大伙房水库。英额河流经清原县城,是清原县城主要水源。

 苏子河:发源于新宾满族自治县蜂蜜沟,流经红升、新宾县城、永陵、

木奇、上夹河等乡镇,汇入大伙房水库。

 社河:发源于抚顺县后安镇鸽子洞,流经佟庄子、后安、上马、南章党、四家子等村镇,在台沟汇入大伙房水库,全部在抚顺县境内。

浑河抚顺市区段:水库坝址下至沈抚交界处的东陵闸,全长38.5公里,为抚顺城市段。浑河抚顺市区段共有支流15条汇入,主要支流有东洲河、章党河、古城子河、李石河等。其特征见表4-1。

 水库:全市共有120座,总蓄水量为25.2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

座,为大伙房水库,最大库容量为21.87亿立方米;千万立方米以上有7座,是英守、腰卜、红升、后楼、小孤家子、红河、木家水库;其它水库库容量为百万立方米以下。

 沈抚灌渠:是为解决沈抚两市工业污水对浑河的污染,并利用污水资源

灌溉农田,于1965年建成。沈抚灌渠抚顺段起点于东部的腈纶化工厂,流经西部的李石寨镇、大南乡和沈阳市东陵郊区,全长71公里,其中抚顺境内长24公里,沈阳境内长47公里,在农灌期进入沈阳和抚顺灌区灌溉农田,在非农灌期灌渠流经辽阳,最后进入太子河水系的北沙河。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2003年统计,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26座,最大库容为25.3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大伙房水库),最大库容21.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8座(包括2个电站水库),最大库容1.78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46座,最大库容l.38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l座,最大库容O.31亿立方米。2004年末蓄水总量11.53亿立方米。

大伙房水库是沈阳、抚顺两市城市及农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地,每年可供抚顺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用水3.5亿立方米。小孤家水库(中型)每年可供清源县城镇生活用水760万立方米。红升水库(中型)每年可供新宾县城镇生活用水3

表4-3 抚顺市各类工程供水量情况分解表(亿m3/a)

4.1.3 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

中等干旱年(保证率P=75%)全市径流量21.12亿立方米。按行政区划分水

资源量:新宾县14.84亿立方米,清源县10.49亿立方米,抚顺县5.55亿立方米,市区1.44亿立方米。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38.2毫米,水资源总量28.73亿立方米。抚顺市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加土地下水资源量扣除重复水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61亿立方米。

表4-4 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表(亿立方米)

计算面积

行政分区 市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全市合计

(平方公里)

714.4 2349 3921 4288 11272.4

多年平均 1.3226 5.3275 10.5593 13.4043 30.6136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 50% 1.1573 4.7841 9.6195 13.0017 28.5626

75% 0.7195 3.1379 6.5362 10.1788 20.5724

95% 0.3161 1.529 3.4100 6.7148 11.9699

图4-1 抚顺与全国用水指标的对比(2002年)

对比水资源量和现状用水量,水资源不构成抚顺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据1995年至2004年的用水量统计资料,10年间全市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由8.3亿立方米降至6.8亿立方米。这其中工业用水下降最多,由4亿立方米下降至l.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农业用水基本没有下降,可能受降雨量影响,在3~3.7亿立方米之间没有规律的波动。生活用水基本保持在1亿立方米左右。 4.1.4 用水比例分析

200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6.8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8.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95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3.9亿立方米。2004年全市总用水量6.8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6.2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的91.2%,地下水供水量0.6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的8.7%。)

2002年全市用水总量为6.67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4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2.2%;工业用水量为2.2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3.6%;城镇生活用水量为0.6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9.4%;农村生活用水量为0.2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6%;林牧渔用水量为0.0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

1.2%。而2004年全市用水总量6.8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3.59亿立方米,占52.7%;林牧渔用水量0.12亿立方米,占1.2%;工业用水量1.66亿立方米,占24.4%;城镇生活用水量1.08亿立方米,占15.8%;农村生活(人畜饮水)用水量0.26亿立方米,占3.8%;生态环境用水量0.11亿立方米,占l.6%。按行政分区用水量,主城区总用水量2.93亿立方米,清源县总用水量1.47亿立方米,新宾县总用水量1.63亿立方米,抚顺县总用水量0.78亿立方米。

根据社会经济资料和用水分析,2002年抚顺市主要用水指标如下:人均水资源量74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38立方米,万元工业值用水量62.0立方米,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124升/人.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85升/人.日,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50立方米。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224.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1.1万人。全市总面积11272.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万亩。按现状自然、经济等指标测算,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96立方米。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569升/人·日。

抚顺市用水指标与全国用水指标对比如图4-1所示。由图看出,抚顺市除农灌亩均用水量外,其他如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GDP用水量、城镇人均用水量、农村人均用水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2 水资源质量分析

4.2.1 典型监测段面的水环境质量

在1.2.2节已对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本节以2002年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浑河阿及堡、七间房、和平桥三个断面,浑河7条主要支流入浑河口断面,以及大伙房水库的4个断面作为水质分析的重点,并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

1)浑河干流

2002年,浑河3个控制断面水质丰水期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平水期七间房断面氨氮、总磷两项污染因子超标;枯水期和平桥断面COD、氨氮两项污染因子超标,七间房断面氨氮、COD、总磷3项污染因子超标(见表4-5)。

表4-5 浑河2002年水环境质量评价

断面名称 水质目标 水期 是否达标 超标因子及倍数

阿及堡

枯 平 丰

和平桥

枯 平 丰

七间房

枯 平

是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氨氮(1)、COD(0.1)

氨氮(3)、COD(0.2)、总磷(0.7)

氨氮(0.3)、总磷(0.1)

3)大伙房水库

2002年,大伙房水库4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主要超标因子为总氮、总磷,另高锰酸盐指数;若不计总氮、总磷,则除高锰酸盐指数偶有超标外,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4-7和表4-8。

表4-7 大伙房水库2002年水质评价结果表(计总磷、总氮)

断面名称 水质目标 水期 是否达标

浑7

枯 平 丰

浑37

枯 平 丰

浑73

枯 平 丰

抚取

枯 平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主要超标因子及超标倍数 总氮(1.7)、总磷(0.3) 总氮(2.3)、总磷(0.4) 总氮(1.5)、总磷(1.6)

总氮(1.9)、总磷(0.6)、高锰酸盐指数(0.05)

总氮(2.3)、总磷(0.1) 总氮(1.6)、总磷(1.5) 总氮(1.7)、总磷(0.6) 总氮(2.9)、总磷(0.2)

总氮(2.1)、总磷(2.0)、高锰酸盐指数(0.02)

总氮(1.8)、总磷(0.2) 总氮(2.8)、总磷(0.4) 总氮(1.4)、总磷(1.4)

表4-8 大伙房水库2002年水质评价结果表(不计总磷、总氮)

断面名称 水质目标 水期 丰

是否达标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是

主要超标因子及超标倍数

高锰酸盐指数(0.05)

浑7 Ⅱ 枯 平 丰

浑37 Ⅱ 枯 平 丰

高锰酸盐指数(0.02)

浑73 Ⅱ 枯 平 丰

抚取 Ⅱ 枯 平

流 域

号 1.

辽河流域

区划

水 系 水 体

水 域

长度KM 控制城镇

断面名称

目标

浑河

清原镇上至 清原镇下

5.0

清原镇

清原下

2.

辽河流域

浑河

清原镇下

84

至北杂木

清原镇

北杂木

3.

辽河流域

浑河

大伙房水

91.0KM

2

水库出库

抚顺市

4.

辽河流域

浑河

水库出口

25

抚顺市

和平桥

5.

辽河流域 6.

辽河流域 7.

辽河流域 8.

辽河流域 9.

辽河流域 1

0.

辽河流域

浑河

辽苏子河

辽苏子河

社河

辽章党河

大辽东洲河

至和平桥

和平桥至

七间房

源头至永

陵镇下

永陵镇下

至古楼

源头至台

源头至河

源头至河

13

抚顺市

新宾镇 47

永陵镇

101

新宾县

上马乡和

52

后安镇

34.5

章党镇

东洲、张

58.5

甸地区

七间房

永陵镇下

古楼

台沟

章党河口

东洲河口

1

1.

辽河流域

辽海新源头至河

10.6

搭连、龙

海新河口

1

2.

辽河流域

1

3.

辽河流域

1

辽河流域河

辽抚西河

辽将军河

古城

源头至河

源头至河

源头至河

凤地区

农药厂 、

19.5

施家街道

5.5

将军地区 33.4

刘山、五欧家

将军河桥

古城河桥

4.

河 河 口 老、演武、西露天矿

1

5.

辽河流域

辽李石河

源头至河

32.1

市开发区 李石桥

1

6.

抚顺市28家企业

COD1

沈抚 灌渠

渠首至 三宝屯

24.0

三宝屯

00,油10

水系

辽河流域

4.3 水资源的数量压力分析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均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1000m3,是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的临界标志,小于此数字则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取值为1,说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人口而言已经造成压力,水资源含量相对比较匮乏。否则,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取值0,表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人口而言没有造成压力,水资源比较丰富。

以2004年数据为基础,抚顺市域的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计算结果如下表4-10所示。

表4-10 抚顺地区不同保障程度下的水资源数量压力

行政分区 2004年人口(万) 市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全市合计

143.44 22.33 28.47 31.78 226.03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压力(m3/人) 多年平均 92.21 2385.80 3708.92 4217.84 1354.40

50% 80.68 2142.45 3378.82 4091.16 1263.66

75% 50.16 1405.24 2295.82 3202.89 910.16

95% 22.04 684.73 1197.75 2112.90 529.57

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水资源的数量上看,按多年平均和50%保证率水资源量没有数量压力,但按照75%或90%保证率,则水资源存在数量上的压力。特别是市区,水资源的数量压力非常大,需要周边地区供水。新宾县水资源最为丰富,不存在数量压力。

4.4 水资源的空间压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指出,每年每平方公里可重复使用淡水资源20万m3,即径流深200毫米,是水资源的“空间压力”指数的临界标志,如果超过此数字,则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取值0,表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空间而言没有造成压力。否则,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取值1,说明该区域水资源含量相对空间而言已造成压力。

抚顺市域的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如表4-11所示。

行政分区 市区 抚顺县 清源县 新宾县 全市合计

面积(平方公里)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的空间压力(万m3/Km2) 多年平均

50% 16.20 20.37 24.53 30.32 25.34

75% 10.07 13.36 16.67 23.74 18.25

95% 4.42 6.51 8.70 15.66 10.62

714.4 2349 3921 4288 11272.4

18.51 22.68 26.93 31.26 27.16

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上看,按多年平均和50%保证率水资源空间上没有压力;但按照75%或90%保证率,则水资源存在一定的空间压力。特别是市区,水资源的空间压力比较大。相比之下,新宾县水资源空间压力最小。

实例二:沧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贾斯特·李比希(Justus Liebig)提出的最小因子定律,城市生态承载力应该由承载能力最低的因素决定。沧州市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水资源是沧州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是沧州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中的决定性因子。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和水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沧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但是,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能流物流发达,某一区域的水资源问题可能涉及到相邻的较为广泛区域,以及其他资源和水资源的转化。为此,我们需要对沧州水资源进行翔实的核算,对其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开源节流,通过水资源调配、开发新水源、推广节水措施等多种渠道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1 水资源现状

沧州市境内河流纵横,行洪或排沥河道均属海河流域南系。有行洪河道10条,主要有子牙河、南运河、漳卫新河、子牙新河和捷地减河等,上游客水流经这些河流入境出境,行洪河道总长708.43km。有排沥河道26条,主要有任河大渠、北排河、南排河、宣惠河等,总长度1555.08km,以蓄、排汛期自产径流为主。

境内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43.4mm(1956—1999年系列),主要产生于7、8两月的暴雨,其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从东部沿海向西递减,变化在70—20mm之间,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值272.6mm(1964年),相当于最小值0.8mm(1999年)的341倍。由于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降雨入渗相应增加,地表径流量越来越少,最近十年(1990—1999年)区内平均地表径流深19.9mm,不足多年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自产水资源

地表

行政

水资

区域

任丘 河间 肃宁 献县 泊头 吴桥 东光 南皮 孟村

地下水资源

重复计算量

水资

县(市)

源总

盐山 海兴 黄骅

地表水资源

地下

重复计

水资

算量

0.6167 0.5550 0.9542 0.1542 0.1873 0.8391 1.5158 0.3944 总量 水资源

0.2656 0.9623 0.0325 1.1954 0.5357 0.7863 0.0606 1.2614 0.1023 0.2462 0.0000 0.3485

0.3433 0.2865 0.0131 0.4730 0.0840 0.0020 0.9119 0.0441 0.0018

0.3392 0.6845 0.1079 0.9158 临港区 0.1542 0.0000 0.0000 0.3230 0.7079 0.0724 0.9585 南大港 0.1873 0.0000 0.0000 0.1370 0.4261 0.0552 0.5079 0.2286 0.4072 0.0288 0.6070 0.3574 0.5884 0.0151 0.9307 0.1848 0.2031 0.0005 0.3874

青县 沧县 市区 全市

0.5303 0.3538 0.0450 0.8205 0.7262 0.0309 0.2265 0.1800 0.0121

6.1206 6.6866 0.4779 12.3293

2020年,沧州从外流域调水规模将达8.6亿立方米/年。

引黄工程 据九二年“河北省引黄入冀工程协议”确定在今后十五年内,沧州市每年可引3.0亿m3的黄河水,扣除沿途线路损失,到沧州市八里庄闸的水量为2.4亿m3,这些水量一部分直供给各市县使用,另一部分存蓄在大浪淀水库供给沧州市区生活及工业用水。扣除各县市沿途损失,沧州市实际引黄河水量为2.04亿m3,其中供给市区的水量为0.8121亿m3。到2010年引黄入沧工程协议期已满,停止供水。

王大引水工程 王大引水工程系河北省规划近期由王快水库向大浪淀水库补水工程。经调蓄计算,在王快水库上游来水保证率P=75%的年份,王快水库可向沧州市供水7677万m3,扣除沿途输水损失,至肃宁县引水口水量为4600万m3,当引黄水能满足大浪淀水库蓄水要求时,这些水量可用于肃宁县城生活及肃宁、献县农灌用水,水量分配为肃宁4300万m3,献县300万m3(目前已正式通水)。2010年后王大引水工程水量将全部归还于农业用水。

引江工程 南水北调共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根据《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简介》(2002.3)和沧州市中线引江配套工程位置图,向沧州供水的线路为东线、中线。

中线工程分两期,2010年前完成第一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毛水量35亿m3(净水量29.53亿m3),2030年前完成第二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水量48.3亿m3。供水区覆盖我省东南部平原7个市、77个县(市)6.3万km2。即可保证沿线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一带重要城市和工业用水,又可向衡水、沧州、廊坊等市供水。进入沧州市的干渠分别为石津干渠、沙河干渠(下游为王大引水干渠)、邢沧干渠和引黄济冀干渠。

东线工程分三期完成,2010年前完成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东、江苏两省供水,不过卫运河,不向河北、天津供水。2030年前完成第二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水量7亿m3,2050年完成第三期工程,分配河北省水量10亿m3,供水区覆盖我省的沧州、衡水一带。省内线路利用引黄济冀干渠和南运河。

根据《河北省沧州市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报告》,2010年年初步确定调引江水毛量4.7046亿m3,净水量3.8578亿m3,水量全部用于城市。届时大浪淀水库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建设完成东淀蓄水工程,东淀蓄水面积24.5km2,总库容1.36亿m3,调节库容1.265亿m3。

可利用水资源量

地表径流6.1206亿m3,除少量进入水库蓄存,大部分渗漏或进入河流水体,供作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使用比例应不超过40%;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4.9亿立方米(微咸水),与可开采深层地下水合计约7.77亿立方米;外流域调水8.6亿立方米,到2020年可用水量5.21亿立方米,其中王大引水工程王大引水工程4600万立方米引水将作为农业用水,引江工程和滨港输水工程引水4.31亿立方米用作城镇生产生活用水。

经过以上分析,累计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15.43亿立方米。

2水资源需求与人口容量

在市域生产生活需水量计算的基础上,增加对市域植被用水、生态需水、湿地需水等的计算,测算市域内水资源需求量、供给量,制定解决方案。 按水资源总量

生态需水: 一般生态需水: 湿地生态需水: 南大港湿地

湿地生态环境各类型需水量 (单位:108m3)

需水类型 最小 5.97

较小 中等 优等 最大

5.97~10.5110.51~12.2612.26~14.01 16.64

植被蒸散量 植物含水量 土壤需水量

生物栖息地需水量 补给地下水需水量 防止岸线侵蚀及河口 生态环境需水量* 旅游休闲需水量

杨埕湿地

0.06 3.58 0.89 0.80 0.53 0.89

0.06~0.11 3.58~7.00 0.89~2.18 0.80~1.96 0.53~0.80 0.89~2.18

0.11~0.12 7.00~8.76 2.18~3.93 1.96~3.54 0.80~1.60 2.18~3.93

0.12~0.14

0.17 14.05 17.45 10.06 1.60 17.45

8.76~10.51 3.93~5.67 3.54~5.10 1.60~1.60 3.93~5.67

3水资源平衡策略与措施

以上水资源缺口可考虑开发新水源和推广节水措施来解决。

(一) 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使之达到饮用水源标准,其余水体也要达到相应的功能区划水体水质标准。在水源地可设置取水、储水、净水等供水设施,林业设施,旅游设施等;绝对禁止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侵入。

(二) 引水工程

若为满足城市基本需求,考虑到沧州城区已出现地下水超采漏斗和地裂缝的实际情况,则南水北调供应沧州水量尽可能从目前分配计划的4.7亿立方米/年提高到6亿立方米/年。

(三) 海水淡化

目前沧州已开展了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试点项目,可进一步选择合适区域作

为海水淡化取水区,高标准保护海水实质,或考虑深海取水,进行针对性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推广。

(四) 污水资源化工程

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以外的水资源,如雨水、生活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进行回收与再用。根据沧州的实际情况,建议中水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先从试点项目开始,2007年在城区选取小区推行中水回用试点工程,项目规模0.4万立方米/日;然后在城区推行;再逐步推广到其它城镇生活小区、宾馆、饭店等。同时制定配套的政策。2010年中水回用项目总规模达到1.5万立方米/日;2020年达到15万立方米/日以上。

(五) 农业节水与改进作业方式

●改变灌溉方式

根据沧州的实际情况,2007年先在献县、黄骅各选定20~30亩试验用田,进行大田喷灌、管灌、蔬菜滴灌等不同节灌技术下的投入和经济效益分析,对工程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然后在其他乡镇推行节灌技术、水窑喷灌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沧州农业灌溉效率。2007、2010、2020年新增节灌面积分别为6万亩、30万亩、100万亩。

●防渗等配套工程

将传统的土沟土渠,改为水泥等材料衬砌的灌溉渠道或管道系统,使水的渗漏、蒸发损失减少到10%以下。

通过地面平整、土层深松,提高土壤的保墒蓄水能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应遵循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有条件纳入城镇排污管网的住户,统一纳入城镇排水截污体系进行治理。其他住户应采用净化沼气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发酵,沼液、沼渣可根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部分介绍,进行资源化利用。

(六) 工业节水工程

基于沧州严重缺水的现状,而节水意识不强、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率不高、管理工作薄弱,浪费现象严重。据估计,沧州工业用水重复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天可节约源水1000立方米以上。

(七) 生活节水

如果全市都安装6升抽水马桶和节水率在30~35%的水嘴,沧州每天可节水6万立方米。厉行节约用水,是实现沧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的保证。规

辽河干流水系的河流


相关内容

  • 论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其人口压力
  •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弹性变化空间 及其趋势探讨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 摘要]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 同时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中国北方都市, 相对于国际人均水资源标准, 北京属于极度缺水城市.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和人口规模都在不断膨胀, 给水资源造成了越来越 ...

  • 城市规划中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以惠州市为例
  • 第!!卷第"期!##$年%月水资源保护 &'()**)+,-*.)+/*,().(0,12345!!135"678!##$ 城市规划中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以惠州市为例 刘树锋9,陈俊合! (95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9#$9#:!5中山大学地理 ...

  •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 14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在区 ...

  •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_基于内容分析法
  • 资源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专辑 Special edition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 ■ 李华姣/安海忠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 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 ...

  •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_黄秋香
  • ISSN1005-2763矿业研究与开发第29卷第1期2009年2月 CN43-1215/TDMINING R&D,Vo.l29,No.1Feb.2009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黄秋香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1) 摘 要:矿产资源开发受到矿区资源环 ...

  • 对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总体评价_程希
  • 1996年第6期 (总第99期) 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ECONOMICS No.6,1996 (Tot.No.99) 对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 经济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总体评价 程 希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区经济突飞猛 ...

  •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 资源研究 国土资源情报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① 李蕾 郭文华 张 迪 谢 敏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摘要:本文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入手,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分析, 从土地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四方面构建了深圳市 ...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 一等奖成果 2.4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¾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一等奖 [任务来源]国家水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2008ZX07526-004 [课题起止时间]2008年8月-2012年6月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彭文启.杜 强.刘晓波.诸葛亦斯.谭红 ...

  •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 第16卷第4期1999年12月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jiangVocationalUniversityVol.16 No.4 Dec.199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王中根 夏 军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 430072) 3 摘 要 从环境承载力有关理论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