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方法视阈的课例分析

作者:李盼盼胡志刚陈颖

化学教与学 2014年06期

  新课程倡导“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1]教师在讲课中多运用典型逻辑方法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教授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本课例选自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某老师上的一节观摩课,出自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以明确的目标、严谨的逻辑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笔者以这节课为例,选取几个教学片断,对其体现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

  一、主要教学流程

  

  二、教学片断中逻辑方法的分析

  【片段一】分类法的体现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盐的组成分析,盐分哪几种类型?

  生: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师:大家能否举出一些例子?

  生:

  分析: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盐的组成为基础,分析盐的组成,从而得出结论:盐类化合物可分成四种,即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显然,将盐类化合物进行分类是运用了分类的科学逻辑方法。[2]即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分类的关键在于分类的标准,标准清楚了才不容易犯子项不全、多出子项、子项相容等错误。分类可以分为人为分类和本质分类。根据事物的外部标志或外在的联系进行分类,带有很大的人为的性质,因此称之为人为分类。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的联系,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的分类,叫本质分类,也称之为自然分类。[2]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明确提出分类的标准,即盐类的组成,从而保证学生运用分类方法的准确性。根据盐类的组成进行分类,是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的分类,属于本质分类。运用本质分类有助于培养学生透过问题表象抓本质的能力。

  化学学习中,准确地运用分类法有利于学习者简化学习思维、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片断二】比较法和归纳法的体现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用pH试纸检验下列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师:请一位同学来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生汇报如表2。

  

  师:通过实验结果,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弱酸强碱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

  师:非常好,我们把这位同学说的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分析:这段教学中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并从表格的内容中找到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各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其所属类型的比较,学生能发现所有列出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类型之间都有着某种关系,即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由此可知,这段教学运用了比较法和归纳法。

  比较法是一种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2]即将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指的是从个别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的逻辑推理方法。根据在归纳过程中是否考察了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本教学片段中用到的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但其可靠性不强,所得出的结果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

  比较法和归纳法不仅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有效的科学方法,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使用比较方法,有助于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而使用归纳法,能够优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解决化学问题。

  【片断三】分析法的体现

  师:为什么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呢?下面我们以醋酸钠为例,先讨论这三个问题:醋酸钠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它们是由谁电离的?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的初始浓度相等吗?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说明醋酸钠溶于水之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哪种离子减少了?为什么会减少?是钠离子影响还是醋酸根影响,为什么?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写NH4Cl显酸性的原因。

  分析:这段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步一步探讨盐类水解的本质。当我们在认识盐类水解这一对象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对它只有一个表面的、笼统的印象,不可能把握它的本质。为了认识它的本质,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若干因素或若干层次等,然后分别予以考察、研究,以区别它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舍弃那些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获取那些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从而使我们对盐类水解的认识更加清楚。

  像这样把被研究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等,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研究的认识活动就叫做分析法。分析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分析的方法,就能从复杂的感性材料中获得内在本质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片断四】简单枚举归纳法的体现

  师:从表中大家可以看出,盐的水解程度是大还是小呢?

  

  生:很小。

  师:是的。通常情况下,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很小的。

  分析:这段教学通过比较四种盐溶液的pH和水解率,会发现盐的水解有相似点,那就是水解程度很小。在这里同时也用到简单枚举归纳法。老师举出的这四种溶液的水解程度都很小,从而推出所有的盐类水解程度都很小。

  【片断五】演绎法的体现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氯化钠会水解吗?为什么氯化钠显中性?

  生:钠离子、氯离子都不与氢离子、氢氧根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分析:通过前面对盐类的类型和盐类水解本质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从盐类水解的本质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氯化钠不会水解且显中性的结论。这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就是演绎法。

  演绎法指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即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和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2]也就是从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法则、定理、公理或概念出发,从而推出新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化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演绎推理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演绎法解决化学问题,能强化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能够完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探索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启示

  在这节课中一共用到了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五种科学逻辑方法。这些方法是教师授课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在授课时运用这些方法既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是给学生做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丰富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视角,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正确的经验,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固然重要,获得知识的方法更重要。思维方法训练与知识传授并不矛盾,而且二者还相辅相成。进行专门的思维方法培养是一种有效且有价值的提高思考力的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科学逻辑方法,值得同行学习、借鉴。但是在指导和鼓励学生使用逻辑方法上还可以做得更好。用逻辑方法教不一定能达到教逻辑方法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运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科学逻辑方法教学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有教学生逻辑方法的意识。在自己掌握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手段,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运用科学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逻辑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将其融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常用科学逻辑方法的概念,掌握其运用的原则。学生自己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到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学生设置运用科学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境,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科学逻辑方法的运用技巧,体会其中的妙处,乐于使用科学逻辑方法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其中一条要求学习者要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逻辑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逻辑方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只有引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思考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卡迪尔在其著作《方法论》中指出:“那些只是缓慢地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的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得更远。”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远。[3]

作者介绍:李盼盼、胡志刚、陈颖,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作者:李盼盼胡志刚陈颖

化学教与学 2014年06期

  新课程倡导“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1]教师在讲课中多运用典型逻辑方法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教授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本课例选自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某老师上的一节观摩课,出自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以明确的目标、严谨的逻辑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笔者以这节课为例,选取几个教学片断,对其体现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

  一、主要教学流程

  

  二、教学片断中逻辑方法的分析

  【片段一】分类法的体现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盐的组成分析,盐分哪几种类型?

  生: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师:大家能否举出一些例子?

  生:

  分析: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盐的组成为基础,分析盐的组成,从而得出结论:盐类化合物可分成四种,即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显然,将盐类化合物进行分类是运用了分类的科学逻辑方法。[2]即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分类的关键在于分类的标准,标准清楚了才不容易犯子项不全、多出子项、子项相容等错误。分类可以分为人为分类和本质分类。根据事物的外部标志或外在的联系进行分类,带有很大的人为的性质,因此称之为人为分类。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的联系,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的分类,叫本质分类,也称之为自然分类。[2]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明确提出分类的标准,即盐类的组成,从而保证学生运用分类方法的准确性。根据盐类的组成进行分类,是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的分类,属于本质分类。运用本质分类有助于培养学生透过问题表象抓本质的能力。

  化学学习中,准确地运用分类法有利于学习者简化学习思维、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片断二】比较法和归纳法的体现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用pH试纸检验下列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师:请一位同学来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生汇报如表2。

  

  师:通过实验结果,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弱酸强碱盐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强酸弱碱盐显酸性。

  师:非常好,我们把这位同学说的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分析:这段教学中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并从表格的内容中找到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各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其所属类型的比较,学生能发现所有列出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类型之间都有着某种关系,即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由此可知,这段教学运用了比较法和归纳法。

  比较法是一种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2]即将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指的是从个别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的逻辑推理方法。根据在归纳过程中是否考察了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本教学片段中用到的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但其可靠性不强,所得出的结果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

  比较法和归纳法不仅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有效的科学方法,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使用比较方法,有助于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而使用归纳法,能够优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解决化学问题。

  【片断三】分析法的体现

  师:为什么强碱弱酸盐显碱性呢?下面我们以醋酸钠为例,先讨论这三个问题:醋酸钠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它们是由谁电离的?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的初始浓度相等吗?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说明醋酸钠溶于水之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哪种离子减少了?为什么会减少?是钠离子影响还是醋酸根影响,为什么?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写NH4Cl显酸性的原因。

  分析:这段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步一步探讨盐类水解的本质。当我们在认识盐类水解这一对象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对它只有一个表面的、笼统的印象,不可能把握它的本质。为了认识它的本质,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若干因素或若干层次等,然后分别予以考察、研究,以区别它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舍弃那些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获取那些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从而使我们对盐类水解的认识更加清楚。

  像这样把被研究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等,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研究的认识活动就叫做分析法。分析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分析的方法,就能从复杂的感性材料中获得内在本质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片断四】简单枚举归纳法的体现

  师:从表中大家可以看出,盐的水解程度是大还是小呢?

  

  生:很小。

  师:是的。通常情况下,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很小的。

  分析:这段教学通过比较四种盐溶液的pH和水解率,会发现盐的水解有相似点,那就是水解程度很小。在这里同时也用到简单枚举归纳法。老师举出的这四种溶液的水解程度都很小,从而推出所有的盐类水解程度都很小。

  【片断五】演绎法的体现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氯化钠会水解吗?为什么氯化钠显中性?

  生:钠离子、氯离子都不与氢离子、氢氧根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分析:通过前面对盐类的类型和盐类水解本质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从盐类水解的本质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氯化钠不会水解且显中性的结论。这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就是演绎法。

  演绎法指的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即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和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2]也就是从已知的某些一般原理、法则、定理、公理或概念出发,从而推出新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化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演绎推理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演绎法解决化学问题,能强化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能够完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探索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启示

  在这节课中一共用到了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五种科学逻辑方法。这些方法是教师授课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在授课时运用这些方法既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是给学生做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丰富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视角,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正确的经验,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固然重要,获得知识的方法更重要。思维方法训练与知识传授并不矛盾,而且二者还相辅相成。进行专门的思维方法培养是一种有效且有价值的提高思考力的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科学逻辑方法,值得同行学习、借鉴。但是在指导和鼓励学生使用逻辑方法上还可以做得更好。用逻辑方法教不一定能达到教逻辑方法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运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科学逻辑方法教学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有教学生逻辑方法的意识。在自己掌握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手段,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运用科学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逻辑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将其融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常用科学逻辑方法的概念,掌握其运用的原则。学生自己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到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学生设置运用科学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境,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科学逻辑方法的运用技巧,体会其中的妙处,乐于使用科学逻辑方法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其中一条要求学习者要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逻辑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逻辑方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只有引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思考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卡迪尔在其著作《方法论》中指出:“那些只是缓慢地前进的人,如果总是遵循正确的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着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得更远。”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远。[3]

作者介绍:李盼盼、胡志刚、陈颖,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相关内容

  •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主要策略
  • 1 准确界定生物学科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地位 1.1 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引领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核心素养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

  • 经济学视阈中的官僚制研究_解析安东尼_唐斯的官僚经济理论
  • 01 行政学理论2009年第2期(第16卷,总第92期)XINGZHENGLUNTAN行政论坛 经济学视阈中的官僚制研究 -解析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理论 黄新伟 (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广州510440) 摘要:对理性官僚制理论的解析和反思一直是公共行政学界研究和争论的一大热点.在这些争论中,安 ...

  • 基于复杂性理论视阈的大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 基于复杂性理论视阈的大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卢文忠 (中国断移浮马搿酗岑学豌,涮E武汉430074) 摘要: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当前,需要对理性主义的简单性.唯一性.单向度.线性化的教育问题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继而代之以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 ...

  • 基于复杂性视阈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
  • 摘 要:教师绩效评价作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的投入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职业生涯.高校发展战略产生重要的导向性影响.现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实际效果.教师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复杂性的视角研究高校教师绩 ...

  • 出罪与入罪:宽严相济视阈下罪刑圈的标准设定--一个基于实证范例的考察
  • 出罪与入罪:宽严相济视阈下罪刑圈的标准设定--一个基于实证范例的考察 关键词: 宽严相济/罪刑圈/保障法/入罪标准 内容提要: 在宽严相济渐成我国刑事法治领域一项基本刑事政策的时代背景下,罪刑圈作为国家刑事权与公民基本人权之间的分界线,应当应社会客观情势与民众主观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出罪与入罪两个相反 ...

  • 思政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 ...

  • 跨界治理视阈下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_韩春梅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No.22012JournalofChinesePeople'sPublicSecurity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156期Sum156 跨界治理视阈下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 韩春梅,李侠 (中国人民公安大 ...

  •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阈中的法理学思维方法
  • 法理学在法学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在为普通的部门法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和价值判断上的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思维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视阈来探讨法理学思维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如何运用法理学思维方法评判现实社会中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维方法 [中图 ...

  • 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
  • [摘 要]事实的历史转身成为教学的历史时,它就是多类型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是基于叙事的多类型的知识展开,在知识展开过程中,赋予知识以教育的价值――历史学习的目标――品格与思维就此涵养与生长. [关键词]叙事教学:知识展开:历史知识的教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